微创取出巨大髓核巨大椎间盘突出,疼痛无法平卧,夜里无法入睡。由于微创的工作套管只有7.5MM。该病人髓核巨大,长50MM,宽15MM。卡于工作套管末端,最后只能采用非常规方法,连同工作套管一起拔出。 患者症状立刻缓解。
椎间孔镜技术51岁的大叔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了不少年头,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些年除了没做手术,其它常听到的治疗手段,如贴药膏、针灸、理疗、按摩等都试了个遍,起初还有些效果,之后疗效就越来越差。2年前就有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可是因为害怕,就一直拖着不做手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这位大叔选择局麻下微创手术。 今天就科普一下“微创腰椎间盘手术”。 这种微创腰椎间盘手术的优点主要是:局麻,手术不破坏骨关节韧带结构,因此术后就不会影响腰椎稳定性。 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与传统手术相比,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脊膜囊,不会引起椎管内明显的出血和粘连。 说白了,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几毫米的切口,一两小时的手术时间,术后两小时可以下地回家,注意术后4周不能拿5公斤以上重物。 术后疼痛到底能缓解多少呢? 手术去痛率85%以上,护理也不麻烦,只需一周左右的卧床时间,期间也可以吃饭上厕所遛弯,但都要很轻的活动量。 这种手术是不是很贵啊? 费用比传染手术费用少些。 这种手术,医生都是在C型臂下做手术的。 在做手术时首先要诱发疼痛,确定责任间盘。 什么是责任间盘? 责任间盘就是犯了事的、要负责人的那块椎间盘。 切口那么小,医生怎么发现并确定责任间盘呢? 内镜上自带探头,患者的椎间盘情况都显示在影像屏上。 镜头里是不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景象? 这么想你就OUT啦!你看到的不是带着血丝的椎间盘和相连的血肉,而是一片蔚蓝色、深蓝、浅蓝、灰白、亮白......就好像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内镜上添加了一种叫“美兰”的着色剂,可以和椎间盘退变的组织发生反应,退变越厉害的组织,美蓝着色就会越深。 那医生是取染色深的那个组织? 对!取蔚蓝的大海里最蓝的一块,也就是病变最严重的一块。没有病变的腰椎组织有自己的功能,所以不能随意取动。过去的腰椎间盘开放式手术,常常因为技术限制,会破坏完好的组织,造成比较大的创伤。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内部的髓核经破口外突。从人类直立行走,椎间盘受纵向及屈曲各种力量,随年龄增加,其退变老化不可避免。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反复外力损害,特别是某次特别大的弯腰、负重,会使纤维环出现较大破口,髓核随之突出。现实中,髓核可以向前后左右突出,只有当压迫神经时,才需要处理。
脊柱由椎体骨与椎间盘相间连接,加上周边韧带、关节囊组成。椎体骨主要起负重支撑作用,而椎间盘则是起到弹性连接的作用。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能够直立又能够弯腰的结构基础。椎间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目的 观察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疗效。 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例,男 8例,女5例,年龄39~64岁,平均53.3岁,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钛板内固定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分,观察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疗效,并定期复查X片及CT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本组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x线片示无钢板螺钉断裂、植入物移位。VAS评分:术前评分(6.54±1.25)分,术后3个月(2.96±1.15)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颈前路减压术治疗严重的CSR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1.拍摄设备:像素较高的手机,或者数码相机,现在质量好一些的手机就可以,切记:关闭闪光灯功能。2.拍摄者着深色衣服(图1),以防浅色衣服在片子上反光成像。3.白天拍摄,窗户外光亮,室内关灯。4.如果没有观片灯,准备一张白纸(图2)。5.如果家里有电脑,也可以使用电脑显示器调白色后进行拍摄。使用电脑拍摄的时候,在电脑打开幻灯软件Powerpoint(PPT),新建一个空白文档,纯白色的,然后把该文档全屏播放模式下,即可实现全屏白色(图3、图4)。6.将白纸或白布贴于窗户玻璃上,然后将X光片或磁共振或CT片子贴于白纸或白布上(图6)。如果用的是电脑显示器翻拍片子,按照第6条将显示屏变白色后,将片子贴于显示器上(图7)进行拍照。拍照时一定要正对着片子拍,注意横平竖直,拍端正了,不要拍歪斜了。7.拍片子时,如果一张片子上有两张图像的时候,需要合起来拍一张(图7),然后分开再各拍一张。8.翻拍磁共振图像时,因为磁共振片子很大,而且一张片子上有很多图像,所以,单纯的拍一张片子(图8)不行。还因为手机拍摄,像素以及翻拍质量不好,且放大后图像会发虚,细节看不清楚,所以,基本上是没用的,对于医生阅片来说,质量太差,不能获取图片上的有效信息。9.因此需要将磁共振的一张片子,进行分区域局部放大拍摄,尽可能的将片子上的细节拍摄清楚,(图9),将一张磁共振片子进行分区。10.将分区的磁共振图像,按顺序进行拍摄,即可获取如下比较有价值的清晰图片,比如(图10)这样。11.拍摄时,尽可能的将片子上的文字信息拍摄清楚,并将左右拍摄清楚(片子上R,表示右侧,L表示左侧),每张片子上的文字都能按照阅读习惯拍正确,不要拍反了。拍摄时,必须要对着片子上的文字对焦,方向正确,将文字拍摄清晰可视(图11),尽可能多的保留片子上的所有信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Lumbar disc herniation) 是临床常见病。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有增多趋势, 而且越来越年轻。据统计约85~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积极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恢复。以下就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 卧床休息 腰椎间盘压力以坐位最高, 站位居中, 平卧位最低。在卧位状态下可去除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制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与椎间盘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 使椎间盘处于休息状态, 有利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 使损伤纤维环得以修复; 有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 消除水肿, 加速炎症消退; 避免走路或运动时腰骶神经在椎管内反复移动对神经根的刺激。翟浩瀚等将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综合治疗并要求在治疗期间卧床休息, 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 不作绝对卧床休息要求, 治疗时间为3周。试验组优良率为84%, 对照组优良率为24%。结论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认为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胡有谷认为卧床时间最好不短于3周。研究表明, 卧床4d后突出的椎间盘可获得稳定状态, 与卧床7d 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长期卧床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等。因此, 绝对卧床最好不超过1周。 2 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效果, 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牵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 ①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 纠正脊柱侧凸; ②使椎间隙增宽, 有利于突出物部分回纳, 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 ③椎间孔增大, 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宽, 对关节滑膜的挤压减轻, 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④松解神经根粘连, 改善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⑤快速牵引使突出物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 增加了神经 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 腰椎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陈庆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80例随机分为快速多方位牵引治疗组( 快牵组) 和常规组( 慢牵组) , 每组各940 例。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快牵组显 效率为83.19% , 慢牵组为42.7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快速多方位牵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王海泉等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一维牵引慢牵快放组60例, 一维牵引快牵 慢放组60例, 三维牵引慢牵快放组50例, 三维牵引快牵慢放组50例。结果一维慢牵快放牵引组的总有效率优于一维快牵慢放牵引组 (91.67%, 78.33%,P
科普教育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特定的人群中容易发生,其主要是以下几种人效易得病: 1年龄 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总发病人数的75%以上。尽管这个年龄段为青壮年,但是椎间盘的退化已经开始了.特别是纤维环的退变更早,而腰椎退变要晚一些,这些退变的不同步,加上这个年龄段的运动量较大就易患病。 2性别 男性发病要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更多、更重,腰部受损机会也更多。女性月经、怀孕、分娩等也可影响腰椎的功能,而且我国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机会较少,发病率也不低。 3体重 过于肥胖和过于瘦弱的人都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肥胖者主要是自身重量超重而加重腰椎的负荷,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机会。瘦弱者由于肌肉少,对腰椎的保护作用较弱,所以易患本病。 4发育 腰椎发育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隐裂、椎弓崩裂等,都会诱本病。 5职业 患者职业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数有一定相关性。在社会人口中,农民、工人的人数最多,从事的体力劳动也最繁重,腰椎间盘负荷大,容易导致损伤,因此其发病比例高是必然的。本病与城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姿势变化少,从而造成该类病人发病率上升有关,主要包括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等。人如果长时间的固定某个姿势不变,致使受压椎间盘不能恢复到正常形态。椎间盘中的液体缺失使其越来越薄,外缘变得脆弱,这是渐进效应。正是这种退化使椎间盘容易破裂,迫使髓核脱出,压迫神经或韧带引起疼痛。
10米高处坠落,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损伤、关节交锁。硬膜卡于腰1后上方,脊髓神经功能却完好无损,给医生带来走钢丝般的挑战。绕着脊髓做360度的清理,再进行复位固定,恢复冠状面、矢状面的力线。幸运的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仍然完好,双下肢活动自如。
1.Changsheng Yang, Huafeng Wang (王华锋)*, Zhaomin Zheng et al. Halo-Gravity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pinal Deform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Spine J, Accept. (IF: 2.132,共同第一作者,论著)2.王华锋,杨昌盛,郑召民,等.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9):813-819. (论著)3.林鹏程,王华锋,梁珪清,等. 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病变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4):366-369. (通信作者)4.吴彬彬,王华锋,梁珪清. 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现状及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6. (通信作者)5.Wang H*, Wang HF(王华锋)*, Sribastav SS, et al. Comparison of pullout strength of the thoracic pedicle screw between intrapedicular and extrapedicular technique: a meta-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12):22237-22245. (IF:1.277,共同第一作者,论著)6.王华锋,梁春祥,郑召民,等.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11): 984-990.(论著)7.王华锋,郑召民,刘辉,等. 重度脊柱畸形的肺功能特征及其影像学影响因素[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7): 3012-3016. (论著)8.王华锋,刘辉,郑召民,等. 重度脊柱畸形后路脊柱截骨术与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的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12): 896-900. (论著)9.郑召民,王华锋,刘辉. 重度脊柱畸形,我们应该关注什么[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12): 886-889. (述评)10.王华锋,郑召民,刘辉. Halo牵引技术在重度脊柱畸形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12): 921-924.11.郑召民,王华锋. 重视退变性脊柱畸形治疗策略的选择[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3,(4): 197-199. (述评)12.王华锋,郑召民. 经皮骶骨翼髂骨钉固定技术研究进展[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7): 661-663.13.王华锋,郑召民.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 275-278.14.王华锋,郑召民.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研究进展[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3,(4): 246-251.15.王华锋,郑召民. 成人脊柱畸形分型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2): 1115-1118.16.刘恒旸,王华锋,王静成. 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2): 273-276.17.王华锋,王静成,张圣飞,等. 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2): 224-226. (论著)18.王华锋,刘恒旸,王静成.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贫血状况及血液管理[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6): 532-535.19.王华锋,王静成,颜连启,等. 髋臼骨折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4: 325-326. (论著)20.王华锋,王静成,张圣飞,等.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 中国医师杂志,2011,5: 69-71. (论著)21.王敏,刘恒暘,王华锋.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87-189. (通信作者)(论著)22.刘恒暘,乔继红,王华锋,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374-3376. (通信作者)(论著)23.王华锋,沈建雄,邱贵兴. 脊柱侧凸单纯后路三维矫形术后并发血胸[J]. 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10-14. (论著)24.王华锋,王静成. 骨小梁金属(多孔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J]. 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21-23.25.王华锋,沈建雄,邱贵兴,等.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对矢状位脊柱曲线与骨盆相关性的影响[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8):564-568. (论著)26.王华锋,沈建雄. 矢状位脊柱与骨盆排列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9,2: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