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为合理使用降压药,病者服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忌擅自乱用药物 降压药有许多种,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有些降压药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些降压药对另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服药类型不对路,降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时会误以为“降压药不灵”。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分级治疗。 忌降压操之过急 有些人一旦发现高血压,恨不得立刻把血压降下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很容易发生意外。短期内降压幅度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血压降得太快或过低都会发生头晕、乏力,重的还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 忌单一用药 除轻型或刚发病的高血压外,尽量不要单一用药,要联合用药,复方治疗。其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抵消副反应。 忌不测血压服药 有些病人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无不适时少服一些,头晕不适就加大剂量。其实,自觉症状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一致,血压过低也会出现头晕不适,继续服药很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维持巩固。 忌间断服降压药 有的病人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这种间断服药,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发展。 忌无症状不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平时无症状,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用药后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血压再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发生。事实表明,无症状高血压危害不轻,一经发现,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忌临睡前服降压药 临床发现,睡前服降压药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正确的方法是睡前2小时服药。
《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摘要1.暂不推荐糖化血红蛋白(HbIC)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作为诊断切点,原于我国资料不足及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2.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路径如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一线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次要治疗路径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二线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路径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 三线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路径 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混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DPP-4/GLP-1受体激动剂 ↓ ↓四线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路径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胰岛素整个治疗过程应全程贯穿生活方式干预性治疗。同时提出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2周至3个月)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mmol/L则短期胰島素强化治疗方案:基础胰島素+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或持续皮下胰島素输注或预混胰島素每日2~3次注射。3. 综合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4.4~7.0mmol/L血压 <140/80mmHg甘油三酯 <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合併心血管病 <1.8mmol/L或较基线降低30%未合併心血管病但年龄>40岁并有≥1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2.6mmol/L4.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改为具备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mm,女性≥85mm)、高血糖、高血压(≥130/85mmHg)、高空腹甘油三酯、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这5项中≥3项即是。5. 妊娠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需有≥1个时间点符合标准即可。
2012年10月美国及欧洲的糖尿病学会公布了糖尿病治疗目标的新共识,这是基于循证医学所获资料的结果。因为老年病人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更有甚者伴有终未期慢性病,对于这些病人应分别对待而不应“一刀切”。1.基本健康,有少数并存慢性病,认知功能及其他功能良好;要求: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7.5%,血压<140/80mmHg,血脂紊乱应用他汀类药。2.病情较复杂,中等程度,有多个并存的慢性病,有两个或多个病影响日常生活,认知功能轻或中度损害;要求:糖化血红蛋白<8.0%,血压<140/80mmHg,血脂紊乱应用他汀类药。3.病情很复杂,健康差,有长期或终未期慢性病,中到重度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要求:糖化血红蛋白<8.5%,血压<150/90mmHg,他汀类要考虑利弊后才用。共识认为对老人要筛查糖尿病,及早治疗。在安全及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及饮食控制。 药物不主张用格列本脲,首选二甲双胍,但严重肾病者不用。考虑多种降糖药并用,多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自已生的病应知道怎么治才是正确的我国是卒中(中风)高发国家,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笫二位原因。遵循指南是降低卒中风险及提高存活率的关健。以下提出几个方靣,让患者了解,配合医生治疗。这些规则耒自《中国神经内科医师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等文件。 1.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理想值应<140/90mmHg;2 伴糖尿病或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理想值应<130/80mmHg; 3.存在卒中高危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抗凝; 4.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糖白<7%;5.高危患者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建议目标低密度脂蛋白≤1.81mmol/L或使降幅度>50%并长期维持,即便起病时低密度脂蛋白已<1.81mmol/L,使用他汀类仍可获益;6 .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首选为阿斯匹林,并长期使用,氯吡格雷(75mg)也可单一长期使用; 7. 卒中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内,发病3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溶栓治疗血压应<180/100mmHg; 8.颅内动脉狭窄使用支架治疗再狭窄率高达30%,3年后卒中复发率23.3%,死亡率高达18%,故慎用。
转自原创 Milly MedSci梅斯 2020-12-15 导语:答应我,从今天开始,好好睡觉,好吗? Pixabay 美国历史学家A.Roger Ekirch曾在《白昼将尽:旧时代的夜晚》写道“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入而息的生物钟发生了变化,电灯的出现延长了白昼,也改写了人的时间观。在被延长的时间里,劳动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和价值。” 随着新型消费主义愈演愈烈,自由化的睡眠日益突出。据Amazfit数据显示,在15到35岁人群中,刷朋友圈,短视频,微博,逛淘宝,听书是睡前重要的消遣活动。52.5%的年轻人贪恋夜晚,主动加入熬夜大军。然而,众所周知,长期熬夜和睡眠不足的人对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诸多研究表明,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而生物钟的紊乱则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熬夜(涉及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归为了2A类致癌因素。而熬夜不仅仅增加致癌风险,对心血管的影响也极其的严重。 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对40多万人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健康睡眠模式与心力衰竭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模式最健康的人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42%。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来自2006年-2010年的502505名参与者,年龄在37至73岁,在排除患有心衰的患者和睡眠数据不足的参与者,最终纳入408802名参与者。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参与者的睡眠行为,包括作息模式,睡眠时间、失眠、打鼾和白天过度嗜睡,并通过这些行为评估整体的睡眠健康程度。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将早起早睡,睡眠时长在7-8小时、很少或有时失眠,打鼾或是白天嗜睡定义为健康睡眠。如果符合健康标准,则加1分,若不符合,分值则为0。健康睡眠评分总分为0-5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模式越健康。 研究人员通过Fine-Gray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评估了健康睡眠评分与心力衰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随访的10.1年中,共记录了5221例心力衰竭,且健康睡眠得分越高,心力衰竭发生率越低。健康睡眠每增加1分,心力衰竭风险就降低15%。对糖尿病、高血压、药物使用、遗传变异等其他变量进行调整后,该关联并没有显著变化。与健康睡眠评分只有0~1分的参与者相比,评分为5分的参与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42%。 健康睡眠评分与心力衰竭的风险比.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各睡眠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关系发现,早睡早起、每天睡7~8 h、不经常失眠、不经常白天嗜睡分别可将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降低8%、12%、17%和34%。而且,不同的睡眠行为与心力衰竭发生率相互独立,坚持健康的睡眠模式,与较低的心力衰竭风险相关。 睡眠作为重要的健康指标,高质量睡眠对机体健康非常有益。然而想要有个高质量的睡眠并非易事。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演变成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近期,发表在《科学进展》(Sci Adv)杂志的研究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昼夜节律紊乱,会加剧肿瘤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对注射B16-F0黑色素瘤细胞的小鼠进行研究,对照组的小鼠进行正常昼夜作息,12小时光照和12小时黑暗,而受试组则进行明暗暴露,每2天提前6小时。 受试组肿瘤生长和动物存活的特征. 三周后,研究人员发现,两组小鼠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方式截然不同。在受试组,各种免疫细胞水平出现显著变化,促进癌细胞生长,而且肝脏或脾脏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当然,有人问,那偶尔熬夜行不行?毕竟受各种原因所迫。据相关研究显示,偶尔熬夜是可以的,长期就不行。目前,针对睡眠时间不固定还没有确切的改善方法。只能是尽量做到规律,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那么,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首先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给出了每个年龄所需的睡眠时间,每个年龄段健康的睡眠时段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所需睡眠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为7~9 小时/天。 除了保证足够的睡眠外,睡眠好不好,跟外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也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1. 早睡早起:建议最佳的睡眠时间为22:00到23:00入睡,如果因工作无法保证,也要尽量做到规律,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每天都坚持相同的睡眠时间表,即使在周末也应如此。 2. 外界环境: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室内温度是否舒适且凉爽,环境是否安静且光线适宜,为解决这些问题可考虑使用耳塞,眼罩,加湿器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光线和声音的潜在干扰。 3. 选择优质的床上用品:为了更好的睡眠,选用舒适的床垫,并配备优质的枕头和床上用品。 4. 减少咖啡因摄入量:咖啡,茶和苏打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很多人想利用咖啡因来克服白天的嗜睡,但是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长期睡眠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请注意咖啡因的摄入量,并避晚上饮用; 5. 不要吃的太晚:食物对睡眠也有一定的干扰。晚餐应该在睡前3小时摄入完毕,并尽量减少脂肪或辛辣食物。 6. 注意酒精的摄入:酒精会引起嗜睡,因此人们热衷于睡前来一杯。不幸的是,酒精会以降低睡眠质量。因此,最好在入睡前避免饮酒。 2020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教会了我们很多事情,有人说,2020年教会了我们要顺其自然,在生气的时笑场,也有人说,2020年教会了我们不再熬夜,不要想多,健康平安才是最重要的。是啊,为了更健康的活着,从现在开始,希望我们都能用行动来为自己的健康增加砝码,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良好工作和生活的保障。 来源:梅斯医学综合报道
评判高血压患者治疗是否有效,我们往往用一句术语即血压有无达标。国内外指南均强调了血压达标的重要性,它巳成为评价降压药的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怎样才算血压达标呢?指南中的规定是诊室血压<140/90mmHg即为血压达标,但对血压达标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2011年11月,中国高血压管理峰会在北京召开,提出血压达标包括三达标(3goals,3G)的概念,即平缓达标、晨起/笫24小时达标和长期达标。 平缓达标:起始和缓降压方式 应及时将血压降低到目标血压水平,但并非越快越好,应在数周~数月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过快降压会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从而缩短心脏舒张期时间,可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 晨起达标:24小时持久达标 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1次/天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应教育患者养成监测清晨血压和服药前血压两个习惯,以便更好管理血压。 长期达标:每个24小时达标,终身获益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坚持治疗。非药物治疗对每个高血压患者都是必须的,但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当仅靠非药物治疗未能达标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同时使用药物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血压达标。
全球糖尿病流行状况仍在持续恶化,糖尿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数据显示,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达3.66亿,在世界上,平均每7秒钟就有一人因此病而死去。今年10月16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在京正式发布,修改了血糖的控制目标,强调了综合治疗和心血管病变的防治,制定了新的诊治流程,反应了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糖尿病患者高达9200多万,居世界笫一位。我国仅有1/4的糖尿病人达标,60.7%的糖尿病人未被诊断。新版不推荐目前在我国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改为7%。血糖控制的目标:空腹血糖控制范围为3.9~7.2 mmol/L,非空腹睡前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此外睡前血糖水平不宜<6.0 mmol/L,夜间3时血糖值不宜<5.0 mmol/L。新版不再区分肥胖或非肥胖患者,而是统一把糖尿病治疗药物以用药的顺序加以区分,按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分类,作为治疗药物的选择步骤,并且以生活方式干预贯穿于治疗全程。启用胰島素治疗,新版提出建议是: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②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0%);③病程中出现无确切诱因体重下降。近年研究,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2周左右)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半数患者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可获得1年以上血糖控制。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血糖明显升高(空腹血糖>11.1 mmol/L)的患者,可首先考虑使用短期胰島素强化治疗,从而尽早清除糖脂毒性,使胰腺的β细胞充分“休息”,最大限度地挽救剩余β细胞功能。新版提出糖尿病患者重视降脂、降压、抗凝的标准治疗方法,这对于改善预后起着很大的作用。
妊娠20周之前血压≥140/90mmHg被定义为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发病率约3%左右。妊娠合并高血压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会增多,而使用抗高血压药对于胎儿的影响也应考虑到。 妊娠合并高血压对母体来说,常见并发症有先兆子痫、胎盘早剥、早产和剖腹产增加。对于胎儿来说可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药物致畸和胎儿肾衰的危险。 对于正常孕妇来说,妊娠期间会有血压下降并持续到妊娠早期末,而在妊娠晚期会上升至妊娠期前的水平,这种现象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者也可看到。各国专业指南对于血压升高到什么程度开始治疗并不统一,范围从血压>159/89mmHg到>169/109mmHg不同,血压的目标值也相异,范围从<140/90mmHg至<160/110mmHg。一些专家建议,在妊娠期只要血压降到这些阈值以下则仃止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于继续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妇女,应避免血压过度降低。血压过度降低可使胎儿生长受限,所以应随时调节药物剂量。特别在妊娠中期,此时的血压常降至妊娠前或妊娠早期的水平。 抗高血压药物选择要考虑到胎儿致畸及生长发育问题,并要注意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 甲基多巴是一线治疗药,自20世记60年代延用至今,没有收到任何不良转归的报告,但可引起嗜睡的副作用。 拉贝洛尔是一种α受体和β受体阻滞的复合药,也是妊娠合并高血压一线药,安全性良好,并在临床实践中疗效高于甲基多巴,副作用更少。美托洛尔、吲哚洛尔和普萘洛尔都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安全使用。唯阿替洛尔可能使胎儿生长受限故建议避用。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在妊娠期使用似乎是安全的,特别是长效硝苯地平片。但通常不建议使用短效硝苯地平片(心痛定),主要担心低血压的危险。关于氨氯地平由于缺乏这方靣的资料,故也不建议用。 利尿降压药长期一直被禁用,主要是担心血容量减少而带来的害处。但近年来一项涉及9个随机试验的结果都提示对妊娠无影响,故认为既往接受过利尿剂治疗的妇女在妊娠期间可继续服用。 血管紧張素转換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在妊娠期禁用。它们在妊娠后半期可使羊水减少和新生儿无尿、生长异常、颅骨发育不全及胎儿死亡。ACEI还有致畸效应,故建议在受孕前就应仃用并改用其他抗高血压药。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减轻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非妊娠者的血压,对妊娠合并高血压的转归仍缺乏数据,但可肯定的是肥胖是先兆子痫一个很确定的危险因素。 慢性高血压妇女应鼓励哺乳,尽管在母乳中大多数抗高血压药可被检出,但水平通常低于其在毌体血浆中的水平。服用阿替洛尔的母亲所哺乳的新生儿中产生嗜睡及心动过缓,因此建议慎用此药。缺乏使用ARB后哺乳的数据,故也不建议用。来自加拿大的资料显示哺乳期间使用长效硝苯地平、拉贝洛尔、甲基多巴、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国脑血管病变发病率要高于心血管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最多。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它包括了腔隙性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于此病的预防、治疗临床上有许多药,但国内外专家经对照比较研究后认为,降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才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治疗,其中也包括了生活方式干预性的治疗。急性期,适宜的病人早期使用溶栓治疗也是可取之举,但限于时间窗及条件获此治疗的机会不多。他汀类降脂药是继阿司匹林和抗高血压药物后,卒中防治中的又一类重要药物,遗憾的是此重要治疗并没有在临床上被重视。我们首先要破除一个陈旧规点:对于已发生卒中的病人,或高危病人,即便检查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仍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这在2011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欧州卒中学会和欧州心脏学会的指南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指南针对他汀治疗的首条推荐: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并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59mmol/L、无已知冠心病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应强化他汀的治疗。解读: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患者凡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即便不知患者有无冠心病,只要低密度脂蛋白>2.59mmol/L就应使用他汀类药。笫二条,对于无已知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为达到最著疗效,合适的降脂目标值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幅≥50%或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解读:明确提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降幅和目标值。强调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是要区别心源性的梗塞。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降低1mmol/L,卒中风险显著减小21.1%,强化治疗能够将卒中风险进一步减少13%。
对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值<130/80mmHg的挑战 关于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目标值是本年度内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美国的有个研究表明:糖尿病血压未控制组较血压一般控制组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50%;血压一般控制组与强化控制组心血管病危险性相似,但强化组全因死亡风险却高于一般控制组。这一结果提示对于心血管风险水平较高的糖尿病患者,过于激进的血压控制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类似的研究在去年还有二项,均提示过于激进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可能弊大于利。因此对于糖尿病人的血压管理,应遵循积极、稳妥、适度的原则,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高度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一般来说不宜将收缩压降至低于120mmHg以下为宜。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目标值的探讨 现行的欧美指南建议将老人血压控制于<140/90mmHg,而我国指南将此目标值确定为<150/90mmHg。多项研究提示,虽然将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降低至140mmHg以下是安全可行的,但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故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将<150mmHg作为此类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更为合理。 美国高血压协会发布《联合应用降压药意见书》 美国高血压协会于2010年发而了《联合应用降压药意见书》,对各类降压药物不同组合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将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归纳为3类: 优先选择:可显著增强降压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对靶噐官有保护作用,可首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 ACEI/钙拮抗剂 ARB/钙拮抗剂 二线选择:在降压疗效的协同作用、靶器官保护作用或耐受性方面存在不足,推荐为备 选方案。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肾素抑制剂/利尿剂 肾素抑制剂/ARB 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不推荐常规应用:所产生的附加降压效果较小,但不良反应风险明显增加,因而应避 免选用。 ACEI/ARB ACEI/β受体阻滞剂 ARB/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β受体阻滞剂 其他 新揭晓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血压处于正常水平的心血管病患者或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应用降压药可能难以减少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