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秘籍? ????便秘是高发疾病。特别是对于办公室一族,由于职业特点常常会久坐不起,运动缺乏,这就减少了肠道蠕动,相应的也增加了便秘的发生几率。再加上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人体水分易流失,吃一些油腻、易上火的食物比如香辣食品、小龙虾、各式烧烤和大量食入冷饮、冰啤等,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而引发肛裂、便血等问题。 便秘的表现有: ?1、大便次数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 次。 ?2、大便干结,呈硬球状,俗话称为羊屎球样。 ?3、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时间延长。 ?4、排便不尽,便后仍有便意。 ????当然,每个人的排便规律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可能是4~5 天才排便一次,但是没有粪便干结、排出不畅等不适症状则不属于便秘范畴。 便秘的原因: 1、饮食结构不合理,进食量少或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膳食、辛辣刺激、熏烤油炸等食物,让胃肠不堪重负。食物缺乏纤维素,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肠道蠕动缓慢。并不是说只要吃这些东西就会便秘,主要还是取决于吃的量、频率和时间。偶然吃一次辣不会便秘,但是吃的量大或者吃得非常频繁,就很容易便秘了。吃这些东西导致便秘后,拉出的很干燥,会结块或者是一粒一粒的小球,像羊粪蛋一样。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日常习惯,摆脱便秘 ●每天喝1500ml水 ????体内水分不足会引起便秘。 ?若体内缺水,就会令大便干燥,无法顺利排出。 ?要想防治便秘,除了果蔬等食物中的水分外,每天最好额外再补充约1500毫升的水。 ●多摄入粗纤维食物 ????很多时候肠胃蠕动之所以会变慢,与缺乏刺激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建议经常有便秘等情况的人群多吃些富含有粗纤维的食物。 ????比如玉米、燕麦、红薯、大豆,多吃白菜、芹菜、韭菜、萝卜等,这些食物中具有很好的通便作用。对干硬型的便秘,通便效果最好的食物就是红薯,它含纤维素最多。除此之外,含纤维素比较多的就是蔬菜水果,比如芹菜。 ●保持锻炼 ????上班族成天坐着面对电脑、缺乏运动也影响肠道蠕动,体内的毒素、毛孔里的毒素没法及时清空。运动能刺激肠道蠕动,人动肠也动。 ●多吃果胶食物以及产气食物 ????果胶食物有很多,例如苹果、香蕉、柑橘、胡萝卜以及卷心菜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果胶食物,能够很好的起到软化大便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便秘的情况。 ●补充益生菌 ????便秘大部分是因为缺少膳食纤维引起的,最好的办法对付便秘,就是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量。其他如缺乏液体或机体失水也会引起便秘。当然,肠道里的益生菌失衡就是引起便秘最根本原因。 ????益生菌可以帮助改善和减轻便秘,是因为益生菌能与肠黏膜细胞紧密结合,形成微生物保护层,抵御外来有害菌定植肠道,抑制有害菌生长。 ????另外,益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形成肠道酸性环境,促进肠道正常蠕动,缓解便秘。基于以上,益生菌可以帮助缓解肠道菌群失衡和肠蠕动减慢引起的便秘。 ????益生菌能分解益生元产生水分,使大便柔软湿润,从而缓解大便干燥,所以在服用益生菌的同时,增加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非常有助于益生菌发挥更好的作用。
?????????胃肠病 很多人在检查时发现有肠道息肉,一般医生会建议择机切掉,或者当时就顺便切掉,以绝后患。但是,很多人会问: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定要切吗?肠息肉要怎么切?需要开刀吗?疼不疼?切掉就不会得肠癌了吗?切除后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定要切吗? ????研究表明,约90%的大肠癌是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因此发现一般要切。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切除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息肉不需要手术治疗(开刀),药物治疗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发现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二、肠息肉切除会不会感觉到疼痛? ????切除小的息肉,一般不会感到痛;原因在于我们身体有两套感觉神经支配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支配我们人体皮肤的神经对切割、挤压、打击这种外力作用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我们的肠道深藏在腹腔内,基本不会遇到切割、挤压这种情况出现,所以胃肠道神经对切割挤压等外力作用没什么感觉。相反,对牵拉、扩张等外力作用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比如炎症导致的充血水肿牵拉,肠梗阻导致的肠道扩张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疼痛。 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都会有明显剧烈的疼痛。所以检查中发现比较小的息肉(小于0.5cm 的)可以顺便切除,并不会感觉到疼痛。 三、为什么有的医院不在做检查时当即切除,还要再预约一次呢?是不是为了多收费?这涉及到以下几个原因: 1、比较大的息肉,在无麻醉切除过程中也会产生牵拉疼,患者会不自觉地挪动身体,这样会影响肠镜医生对肠镜以及手术刀的把控,这样会增加手术的出血的风险。 2、切胃息肉的时候,如果非麻醉状态,患者可能会产生恶心和呕吐,也会影响医生的操作。 上述这两种情况,一般医生不会立即摘除息肉,而是建议你择机做一个无痛胃肠镜,再予以切除。 3、有的息肉基底比较宽,盲目直接切除会有出血的风险,最好要抽血查一下凝血功能也就是血液凝固时间是正常的再切,会比较放心点。 4、有些人由于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这类人群如果发现比较大的息肉也不能马上切除,因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有增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万一真的切出血了在非麻醉状态下止血也是比较麻烦棘手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一类人也是要重新预约时间再来切除。 5、息肉大于2cm的息肉要排除一下有没有癌变的可能,有没有往更深的肌肉层生长了,所以要重新预约一个时间做一下超声胃肠镜,必要时还要进一步检查一下 CT 和磁共振等。如果息肉已经癌变并且已经往粘膜下深部生长那就不适合在胃肠镜下切除了,要进一步开刀做手术切除。 四、切了以后会不会复发呢? ????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很容易复发。大约有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了息肉复发。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没看到。 1、大于1cm的息肉切除后,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10%-35%。 2、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可能是第一次遗留下来的。 3、隔了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 有时,切息肉的时候会比前一次肠镜多发现几个息肉,这也是正常的。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五、切完息肉后要多久复查?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复查肠镜,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有家族史的,要根据病理结果,遵医嘱进行更为频繁的复查和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90%的人长有肠息肉却没有任何症状,除非息肉非常大了,或者癌变了,才会有腹痛、便秘、便血等症状。 ????我们发现的胃肠道息肉,几乎全部都是做胃肠镜体检的无意发现的,所以消化科医生建议: 即使没有任何胃肠道的不适,如果到了40岁,也应该尽早做一次肠镜,此时,如果有息肉,大多都还是良性的,及时切除掉,就能防止演变成肠癌。 特别是有胃肠癌家族史的朋友,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这样更为保险。
肝胆驿站 ????很多人就是常规查体的时候,发现了胆囊息肉,于是很是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整天嘀咕,是因为吃的太油腻导致的?以后还能不能吃肉?用不用手术治疗?会不会癌变?等等问题会困扰着自己。 ????其实大部分胆囊息肉并没有任何不舒服,就是体检发现而已,是不是需要进一步治疗,因人而已。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是起始于胆囊壁后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为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没有症状,只是通过B超发现的,很难初步定性其恶性或良性,只要B超发现就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大概有0.3-10%的人有胆囊息肉,男性对于女性,在胆囊息肉中约有5%可能癌变。 ????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胆囊息肉,目前并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尤其是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也就是高脂血症,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一个因素。 二、胆囊息肉的表现? ????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表现,只是体检发现,但是胆囊息肉容易合并胆囊相关疾病,就会有表现: 胆绞痛: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进食油腻食物有加重; 慢性胆囊炎: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急性胆囊炎:发热、乏力、全身皮肤黄疸、尿黄、恶心、呕吐、厌油腻、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
消化界? 很多朋友做完胃镜,报告上写着:“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等等。他们很迷惑,我是胃病,怎么和胆汁有关系呢?那么胆汁反流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危害? 一、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 ????实际上,现在很多胃镜室给无手术病史的人发出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是错误的。新版《内科学》教科书建议避免使用“胆汁反流性胃炎”,使用“胃炎伴胆汁反流”来代替。 ????胆汁是食物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十二指肠液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它是要进入到十二指肠里面参与消化的。 ????而“胆汁反流性胃炎” 就是指胆汁反流入胃的一种现象,一般同时伴有胰液反流入胃,这种现象正常人即存在,轻度的反流有助于减轻胃内酸度,但过多的反流就会损害胃黏膜。 ????胃部分切除与胆囊切除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有胆汁反流现象的存在。 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中有16.4%的患者伴胆汁反流。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胆汁反流的相关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相关食管外疾病、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结肠癌等。在症状上可能有胀痛、灼热、嗳气、餐后饱胀等消化不良的非特异性症状,而胃镜下则为慢性炎症的表现,如颜色不均匀、充血质脆等。 二、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什么危害? ????胆汁反流与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相关。目前认为胆汁反流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和肿瘤,也就是说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 ????胆汁反流的相关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相关食管外疾病、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结肠癌等。有研究显示,近1/3的GERD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无效,胆汁反流为重要原因,多数Barrett食管和重度食管炎患者为酸及胆汁混合反流,这对食管损伤最为严重。 01激发其他疾病 ????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够造成消化道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胃部本身病变及营养代谢、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激素释放水平、生长发育机能以及整体免疫机能的全身影响,成为继发其他疾病的重要潜在因素。 02诱导慢性喉炎 ????当患者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时,一些患者精神紧张,致轻度缺铁性贫血,溃疡偶引起大量出血。重症反流性食管炎因反流物吸入,可导致慢性喉炎、声带嘶哑、哮喘发作或吸入性肺炎等。 03损伤胃黏膜 ????胆汁反流性胃炎这个疾病患上之后会损害胃黏膜,由于胆汁中胆盐可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使原来分泌入胃腔中的酸反弥散入胃黏膜,这样就会对患者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 04诱发胃癌 ????胆汁反流性胃炎由于胆汁反流,会导致出现消化道炎症、溃疡和肿瘤等,以及还可以导致患者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胃溃疡、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身体发生胃癌。 三、为什么会出现胆汁反流呢? 01胃肠道病变? ????如果患有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胃癌、胃瘫,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等的患者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 02胆系病变 ????临床研究中发现一部分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胆囊炎、胆结石及胆囊切除手术病史。 03Hp感染 ????Hp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但是否能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Hp感染也是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但有的专家持否定的意见。 04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人受到焦虑、抑郁情绪的困扰。 05其他因素? 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可以诱发胆汁反流。 06术后胃 ????包括:胃远端切除胃肠吻合术后、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幽门成形术。手术破坏了幽门口的“把关”作用,于是发生胆汁反流。 四、胆汁反流是怎么损伤胃黏膜的? ????不少研究表明,胆汁反流不仅可以导致胃黏膜的炎症,亦可以导致胃黏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胆汁中的胆酸盐、碳酸氢盐,十二指肠液中的卵磷脂、胰蛋白酶类等,如果老老实实呆在十二指肠中,是消化脂肪、蛋白质的功臣; ????若是因为各种原因反(逆)流到胃里,就变成了一群破坏分子,特别是其中的溶血性卵磷脂损害黏膜作用最强,原本完好的胃黏膜,会被它们害得伤痕累累。 ????单纯胆汁直接接触胃黏膜一般不引起损害,但可通过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胆盐与胃酸结合可增强酸性水解酶的活力,破坏溶酶体膜,溶解脂蛋白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碍作用,H+逆向弥散增加,进入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刺激肥大细胞而释放组胺,后者又刺激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最终导致胃黏膜炎症,糜烂,出血。 ????胆汁与胰液混合后,胆汁中的卵磷脂与胰液中的磷酸酯酶A起作用而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如返流入胃,也可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害。如反流至食道,也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活动性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局灶性异型增生。胆汁反流导致胃癌的发生概率增加 ????近几十年来胃窦部的胃癌在发达国家逐渐减少,胃底和贲门的胃癌逐渐增加,据说就可能和这种趋势有关:高动物脂肪饮食导致肥胖,改变胆汁成分,增加反流,幽门螺杆菌上移,再加上亚硝基胆酸多在夜间生成,夜间睡眠卧位时胃酸存留在胃底,亚硝基胆酸和胃酸就在胃底静静地破坏,所以胃底贲门癌发病率逐渐增加。 ????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出现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残胃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部分切除后,改变了胃肠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导致胃黏膜发生重大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是残胃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主要是胃部分切除术后,丧失了正常的幽门功能,胆汁胰液大量反流入残胃,使胃黏膜长期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损害。 (2)胃切除后,残胃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由于幽门及胃窦部被切除,缺乏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黏液分泌减少,腺体萎缩,残胃处于低酸或无酸状态,因而胆汁等碱性反流液更易损伤胃黏膜,尤其是胆汁里的脱脂酸卵磷脂对胃黏膜屏障机制有较强的损害作用。 (3)胆汁反流导致胃内长时间低酸,有利于细菌繁殖,尤其是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增多,也可能增加了残胃癌发生机会。 五、怎么治疗? 胆汁反流的治疗方式 ????胆汁反流的防治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抬高床头、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清淡饮食、适当休息)等。现代医学采用胃肠道的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中和胆酸药物、抑制胃酸药物、熊去氧胆酸、手术治疗等手段治疗。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疾病复发率高。 ????中医可采用内服药物、针灸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尚可。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一般辨证为脾胃虚弱为本,胆气上逆为标,可采用补中益气丸配合温胆汤、旋覆代赭汤等治疗。
郝娇荣 胃肠病? 在消化内科经常听到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1)用药治疗前:“我该吃什么药?怎么吃?” (2)用药过程中:“我怎么老觉得口苦、嘴里有异味,小便发黄、大便黑,便秘?恶心呕吐是咋回事?漏服了一顿怎么办?” (3)药物治疗后:“怎样知道我的菌杀干净了没有?要是没杀干净怎么办?” ????针对大家这些常见的疑问,现在来一一梳理、解答,希望能帮助患者顺利根除幽门螺杆菌。 杀菌药物的选择 ????幽门螺杆菌是造成多种胃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甚至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发现感染医生会建议根除。根除Hp的方案有多种,目前我国指南推荐标准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xx拉唑+1种铋剂+2种抗生素。如何选取药物需咨询专业医师,如果没有相关禁忌,医生一般会根据个体情况从中组合选择根除率相对最高的方案。 xx拉唑:抑制胃酸,为抗生素发挥杀菌作用创造酸度低的胃内环境; 铋剂:可增加对Hp耐药菌株的根除作用; 抗生素:目前有证据支持的用于Hp治疗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从中选取2种敏感的抗生素。 如何吃药、如何科学、规范用药对能否成功根除Hp至关重要,要是记错了可能就白吃了,不妨试试来记一下这个小规律: 疗程:14天,坚持连续服用14天,尽量不要间断或漏服; 次数:四种药都是一天两次,其中xx拉唑和铋剂都是餐前半小时(护胃药一般是餐前),2种抗生素都是餐后(减少对胃刺激)。有些抗生素可能需一天多次服用,医生会说明。剂量:严格按照医师处方。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①铋剂可导致大便发黑; ②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胃不舒服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及便秘等); ③另外克拉霉素可导致口苦、口腔金属味,呋喃唑酮可导致小便发黄等。服药期间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如果能耐受可以不用停药,无法耐受的可以进一步咨询医生。另外服药期间如果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需暂停服药并进一步咨询医生。 (2)服药期间禁烟酒; (3)与家庭成员分餐,建议家人也进行检查并同时治疗(14岁以下家庭成员除外); (4)服药结束后停药1月复查C13呼气试验,停药1月期间不服用xx拉唑、铋剂、抗生素类等药物,以免造成复查时假阴性结果。 小结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应用标准的四联疗法,也并不能做到100%除菌成功,目前根除成功率在80-90 %。感染菌株对抗生素耐药、服药剂量及药疗程不够、服药时间不科学、服药期间未禁烟酒等都会对除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根除效果,需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专业医师制定四联杀菌方案,选择合适药物及搭配方案,不能照搬四联、随意搭配,更不要擅自用药,尤其是合并慢性疾病者; (2)足够剂量连续服用14天,一天两次,2种胃药餐前半小时、2种抗菌药餐后; (3)服药期间出现口苦、小便黄、胃部不舒服时可暂时观察,先不用停药; (4)服药期间禁烟酒; (5)治疗结束后停药1月复查呼气试验。 ????如果复查后显示根除失败,需在医师指导下再次治疗,但一般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3或6个月以上,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后再进行。另外首次根除Hp的和多次根除失败的患者如果有条件也可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靶向选取敏感抗菌药。
世界营养学权威 柯林·坎贝尔博士 1.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被誉为营养学爱因斯坦的世界营养学权威柯林·坎贝尔博士发自良心的建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愈营养,愈危险?史上最完整,历时40余年,震撼全球66亿人的健康大发现!以下是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1)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来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2)只要改变饮食习惯,不吃动物性蛋白质,肾结石复发的病患就能不药而愈。 3)以肉食为主的美国男性,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以植物为主食的中国男性的17倍! 4)摄取最多牛乳和乳制品的国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5)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祸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质。 6)研究统计,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初期多发性硬化症病患,有80%会死亡。 7)医师决定如何进行治疗的考虑要点,通常是基于金钱,而不是健康。 8)有的医生让病人吃了许多苦,花了很多冤枉钱,甚至快要死掉,但其实只要吃燕麦片等普通食品就可以好了! 9)医师会动手术和开药,却不懂营养,因为他们根本没受过营养学的训练。 10)没有任何手术或药丸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如是说。如果你想活得健康,请务立刻身体力行,改变你的饮食吧! 2. 活不过九十岁的人那是你的错。 ????长寿秘诀为:多喝白开水,饮食八分饱,日行一万步。“只要你遵守四句老话——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有氧运动,心态平衡,就可轻轻松松活到九十岁。活不过90岁那就是你的错!”。没有健康很难享受小康,对健康一定要上心、用心和关心。 ????10个心梗,9个可以被预测。全国首席心血管病专家、北大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30几年前,他接待了一个来访的美国医学代表团,住在当时非常高档的燕京饭店。代表团的一位负责人早上拉开窗帘,看到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非常壮观,感慨地说:“中国人很健康!”三十年后,还是这位负责人,又一次来到北京,住在更加豪华的饭店。他早上推开窗户,只见长安街上高楼林立,富丽堂皇,车流滚滚,但这个“车”已由自行车变成了小汽车,他长叹一声:“中国人得病了!” ????出门就打的,进门坐电梯;烟酒不离身,洋快餐不离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国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因。据统计,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2~13秒就有一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三四十岁的人心肌梗塞不罕见,已占了心梗住院病人的五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有病去看,但真正的预防却没人重视。“疾病发展几十年,致残致死一瞬间”,胡教授指出,10个心梗,9个可被预测;6个心梗,5个可以被预防。人类告别癌症,可多活3年,人类告别心血管病,可多活10年。 3. 坚持日行万步路。 ????运动的好处人人皆知,关键是很多人既没有落实,也不能坚持。“我不是很闲的人。”胡大一教授说,开会时间,如果离会议楼不远,他一定会走着去;会间茶歇他会起来走动;在候机厅候机时他会不停地走;出行他尽可能乘地铁、坐公交;上楼的时候,别人乘电梯,他会走楼梯……“我带计步器锻炼11年了,每天走1万步。” ????胡大一认为走路是运动的最好方式,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除此之外,平时可练练小哑铃、橡皮带等。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可选择太极拳及瑜伽。另外,慢跑、扭秧歌、打乒乓球等都适合老年人。胡大一让大家记住有氧运动中的“1357”:每天运动1次,持续不少于30分钟,每周确保运动5天,运动时适宜心率=170—年龄。 4. 饭吃八分饱,要有适度饥饿感。 ????胡大一建议大家记住这样一个原则:总量控制八分饱,合理搭配不过分。食盐量每天不超过5克,特别是东北地区饮食偏咸,更要减盐;少吃或不吃超市里卖的熟食,吃方便面调料包只用三分之一就足够了,以免热量、盐等摄入超量;减少膳食脂肪,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适度吃瘦肉,或鸡鸭及鱼肉;海鲜适度;鸡蛋每天1个,如果胆固醇高或有冠心病,就每星期吃4~5个。如果到了中午或下午四五点钟,你感觉到有点饿,说明这一天的食量是合适的。 5. 喝酒有度,白酒每天别超1两。 ????胡大一提醒,吸烟不光是嗜好,更是一种疾病。烟草中的尼古丁是毒品,其成瘾性与某类毒品相似。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最经济的方式,可降低36%的死亡率。酒倒是可以喝一点。有些报道说,适当喝酒可以保护心脏,其实这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有人说喝酒可以升高体内的好胆固醇,其实走30分钟的路或做点运动就可实现。如果你不喜欢喝酒就不要主动去喝;更别相信“买酒保健康”的商业广告。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男性每天1两(50克)白酒,2两葡萄酒,300毫升啤酒,三选一是可以的。女性减半,孕妇不能喝酒。 6. 记住“爱心数字”:140、 6、 543、 0、 268。 ????“140”是血压达标值。要保护心脏,必须把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6”是血糖达标值。建议空腹血糖降到6毫摩尔/升以下。 “543”是血脂达标值。低危人群总胆固醇须低于5毫摩尔/升;患糖尿病或吸烟者,总胆固醇须在4毫摩尔/升以下;高危人群,即有多项危险因素,如既有糖尿病又吸烟的人,总胆固醇必须控制在3毫摩尔/升以下。“0”指的是零吸烟。“268”指的是腰围。中国男性要把腰围控制在2.8尺以下,女性在2.6尺以下。 7. 定期输液,不如多喝白开水。 ????换季时,很多老人常常去定期输液,以此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这样做是非常荒谬的。身体本身是个无菌环境,输液则是有创的,这种输液无效也不安全,对身体没好处。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血液太黏稠了,完全可以多喝点白开水,根本没有必要输液。单纯为了降低血液黏稠度而吃药输液,那是花钱买风险。
消化界 一泓小树林 ????致力于消化道早癌学习,发现更多的早癌,幸福更多的家庭。 概述 ????大肠息肉是指发生于大肠黏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组织学类型很多;外形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大小不等,从半透明的、难以辨认的小突起至直径3~5cm甚至10~20cm不等;可单发亦可多发。单从息肉外观难以准确判定组织学类型,通常需要内镜活检明确诊断。 息肉形态学分类 山田I型(无蒂,边界不清晰) 山田II型(无蒂,边界清晰) 山田III型(亚蒂) 山田IV型(有蒂) 类型分类(其余略) Ip有蒂型 Isp亚蒂型 Is平坦隆起型 大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 1.大肠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构成腺瘤,是大肠息肉中最为常见的。 2.总患病率30%~50%,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达30%,70岁达50%~65%。 3.腺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 4.多发腺瘤比较常见。 5.腺瘤的大小一般为0.5~2.0cm,少数大于2cm,最大可达10~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有些肉眼难以辨认,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数个腺体(<10个)的腺瘤,称微小腺瘤。 6.腺瘤多半球形,或扁平型,随着息肉增大可表现为有蒂或无蒂。并由表面光滑逐渐发生分叶。 7.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根据其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级。 1)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常多发。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黏膜覆盖,少数表面黏膜发红,一般无蒂。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 管状腺瘤(Is),大小5mm 管状腺瘤(IIIL-IV Pit pattern) 管状腺瘤(Is) 管状腺瘤(Isp)IIIL型pit 管状腺瘤(Pit Patern IIIL型,JNET2A型) 2) 绒毛状腺瘤? ????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 绒毛腺瘤(Pit Paternal IV型) 绒毛腺瘤(Pit Paternal IV型) 3)混合性腺瘤 (绒毛管状腺瘤) ????又称管状绒毛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间。 混合型腺瘤(IIIL-IV型腺管) 混合型腺瘤(IIIL-IV型腺管) 混合性腺瘤(靛胭脂染色 IIIL-VI型) 4) 腺瘤癌变? 1.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其癌变潜能与腺瘤的组织学类型、腺瘤的异型程度、腺瘤的大小等有关。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文献报道为30%~50%;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报道为3%~8.5%;混合性腺瘤的癌变率居中,为11.9%~ 22.5%。 腺瘤恶变(Isp),大小约1.8cm×1.5cm,中分化腺癌,黏膜下4mm。 2.腺瘤随着体积的增大,癌变机会升高。当腺瘤体积小于1cm时,其癌变率为0.3%~1.3%,当腺瘤体积大于1cm,小于2cm时.其癌变率为3.6%~9.5%,当腺瘤体积大于2cm时其癌变率为6.8%~46%。一组报道4570枚管状腺瘤中浸润癌的发生率(含癌率):0.9cm以下为0.3%;1.0~1.9cm为3.6%;2.0~ 2.9cm为6.8%;>3cm为12.4%。 腺瘤恶变(Vn Pit pattern)大小1.5cm 3.腺瘤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越重,其癌变的机会越大。一组报道853个腺瘤中,发生癌变的19例,其中有18例发生在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占癌变腺瘤的94.7%。而非癌变的834枚腺瘤中,重度非典型增生45枚,仅占5%。另有报道显示腺瘤异型程度为轻度时,癌变率为5.7%;中度时为18.0%;重度时为34.5%。腺瘤的癌变还与腺瘤的形态有关,有报道有蒂腺瘤癌变率为4.5%,无蒂腺瘤为10.2%,有时达10%~20%,明显高于同样大小的其他形态腺瘤。 腺瘤癌变(中分化腺癌) (2)腺瘤病 1)家族性腺瘤病? ????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30岁以前。内镜下根据腺瘤的密集程度分3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为重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100枚左右时为中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30枚左右时为轻度。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时称密生型,小于1000枚时为非密生型。 ????家族性腺瘤病除累及大肠外,还可以在上胃肠道发生腺瘤。上胃肠道腺瘤的部位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亦可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高。诊断本病后如不进行治疗,最少5年,最长20~35年,癌变终将发生。癌变的高峰年龄是40岁左右,有人统计至40岁已有80%的患者发生癌变。 家族性腺瘤病 2)大肠腺瘤病的处理原则 ????一般主张家族成员自13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阴性者以后每2~3年复查一次,直至30岁方可除外。若为阳性,诊断确定后一般建议做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同时应对胃、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尤其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发现腺瘤即内镜下切除,并需每2~3年复查一次。 错构瘤性息肉 (一)幼年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也称潴留性息肉。多青少年发病,中、老年偶见。内镜所见息肉多单发,约70%。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息肉多有蒂,只有很少小息肉为无蒂型。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息肉多呈直径1~2cm大小的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常伴有糜烂和浅溃疡,明显充血呈暗红色,常易出血。 幼年性息肉 2.息肉多达10个以上者称幼年性息肉病。 3.幼年性息肉和息肉病的处理原则是:遇大出血、肠梗阻、肠套叠时需急诊内镜或手术治疗,设法将息肉切除。若有条件,即使无以上并发症,也可以内镜下高频电切较大的息肉,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Peutz-Jeghers综合征 1.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色素斑常沉着于口唇、颊黏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的皮肤,为黑褐色。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直肠少见,散在分布。 2.息肉发现年龄较色素斑晚,一般20岁左右。 3.结肠镜下Peutz-Jeghers息肉的特点是散在多发常见,少数单发,在一个视野里很少见数枚息肉。息肉的大小差异明显,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亚蒂,且蒂较粗,蒂内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竖起,少数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 4.此类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但有少数可发生癌变。癌变发生于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异型的腺体即为腺瘤,癌变发生于所合并的腺瘤成分。 5.Peutz-Jeghers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有的家族成员中只有胃肠道息肉而无皮肤黏膜黑斑,或只有皮肤黏膜黑斑而无胃肠道息肉,这是不完全遗传的结果。 6.本病的治疗原则 ????同幼年性息肉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本病生存情况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除死于出血、梗阻等并发症外,30岁以后还可死于伴发的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比一般人群高9倍)。 化生性息肉和息肉病 1.化生性息肉又称增生性息肉。很常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内镜下化生性息肉通常为小丘状的隆起,大小多在2~5mm直径之间。偶见直径1cm大小。 直肠增生性息肉 2.息肉表面光滑,色泽稍显苍白或与周围黏膜相同,易反光,质地软。通常单发,约10%多发,一般5~10个或再多一些。 直肠增生性息肉 3.多发的化生性息肉病与家族性腺瘤病需内镜下活检从组织学上进行鉴别,单靠肉眼难以判断。 4.属于非肿瘤性,与癌无明显关系,一般不引起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部分增生性息肉含有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是合并的腺瘤),这些成分可发生癌变。因此对增生性息肉也要处理,以防癌变。 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 1.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黏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黏膜构成息肉。 多发炎性息肉 2.内镜所见此类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多似绿豆、黄豆,有些呈树枝状、蠕虫样、高柱状或索条状,有些呈黏膜桥状。 多发炎性息肉 3.息肉表面光滑,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质软。 4.炎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很少恶变。 5.炎症性息肉病由多发的息肉构成,需与腺瘤病加以鉴别。前者分布于炎症受累的肠段,较散在,少数密集。内镜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良性淋巴样息肉和息肉病 1.息肉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淋巴滤泡组成。病因不明,可能是对炎症刺激的一种反应。有些发现伴有免疫球蛋白的紊乱,从而认为本病不属炎症而与免疫缺陷有关。 多发淋巴样息肉病 2.内镜发现孤立的良性淋巴样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单发或散在数枚,无蒂型,直径数毫米,少数可达1cm左右。表面光滑,色泽相同于周围黏膜或稍苍白,质软。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 多发淋巴样息肉病 3.此型息肉属良性,不发生恶变。可随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解除而消退。一般无需对息肉进行特殊处理。可抗感染治疗,出血者尽量内镜止血,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此外还有Cowden Syndrome、Cronkhite-Canada Syndrome等罕见疾病。
健身的真谛 ????身为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院士已经从事肿瘤临床治疗研究工作50年了。对于这50年的工作,汤院士总结为:“前40年搞硬件,怎么开刀救病人,80岁以后,临床工作少了,就思考了很多问题。”说癌症发病:癌症不可能消灭,100年后还会有癌症! ????我是从1968年开始搞癌症的,现在刚好50年,这50年中,我有幸做了15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做了8年国际抗癌联盟理事,对癌症方面略有了解吧,也思考过肿瘤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癌症不可能消灭,100年后还会有癌症!人类最多就是控制住癌症,不可能消灭。就像传染病,到现在还没被人类消灭吧,只是可控了。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类一方面在防控癌症,一方面在制造癌症。我说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环境污染: ????水、食品和空气,都被人为污染了。我历来都很瘦,最瘦的时候只有47公斤,现在到了70公斤了,肚子也大了起来,想小也小不了,我想可能和食品的污染有关,吃的肉类都是人工养殖的,长的那么快肯定加了什么东西。这是人为制造癌症,因为肥胖已经被证实是癌症的危险因素之一了。 第二个是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人抽烟,但我主张戒烟少酒,现在很多人手掌一展开都是红的,说明喝酒很厉害,烟酒都是癌症的高危因素。还有不运动,现在小孩子都胖起来了,因为运动少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坚持游泳,现在还隔天游,40分钟游400米,慢慢游,中间不停。 第三个是装修污染: ????大家都买新房子住,新居污染绝对不能轻视,我老伴就是住了装修房,后来就得乳腺癌了,我还在老房子里住,所以装修污染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个是手机辐射: ????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我觉得手机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也增加了癌症。为什么我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我编的三本书中,都没有把脑瘤收入10大肿瘤里面,但这几年相关统计脑瘤已经成为肿瘤第九位死因了,福建是第七位,河南是第八位。你看看马路上行走的人里,十个人中起码有六七个在弄手机,它的辐射很难排除。 ????说癌症治疗:癌症是身体的“内乱”,别轻易开刀!得了癌症到底怎么办?很多人、很多医生都认为肿瘤癌症是身体额外长出来的,一定要开刀切掉才放心,其实大错特错! ????癌症不同于传染病,传染病是外敌入侵,癌症是内外失衡导致的内乱,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来的,不是外来入侵之敌,还有可能被“改造”。那些抱有“一刀下去”就能解决问题的心态未必正确。 ????很多人都认为,消灭肿瘤当然是第一位的,人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从最初的根治性切除,到放疗、化疗、器官移植、微创手术。然而种种“消灭”肿瘤的方法,并没有彻底打败癌症。 ????不论是手术还是放疗、化疗都有利有弊,即使是现在热门的分子靶向治疗也不例外,它可使肿瘤明显缩小,但“皮球打得越高、反跳越高”,消灭癌症之时,也要警惕残癌“狗急跳墙”。 ????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肝癌临床研究,印象最深的是肝癌手术切除,一台手术动辄10个小时,输血几千毫升,手术后一个月内有二三成病人死亡,五年生存率只有一成左右。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发现临床上大量病人是因为肿瘤太大而无法切除,从而没有治愈的希望,为此,我研究把如何把肿瘤缩小后切除,这一研究实现了不能切除肝癌病人五年生存率零的突破。 ????我还观察到:当西医用化疗攻癌时,如果中药也用“攻”法,病人死亡更快!如果此时中药用“补”法,化疗的疗效能够提高,病人生存期延长。所以,我总结的癌症治疗原则有三条: 1、因为癌症是内乱,所以要恩威并施、消灭与改造并举; 2、因为癌症是全身性疾病,所以一定要综合治疗; 3、因为癌症是慢性疾病,一定要制定持久的抗癌战略。 ????说癌症预防:防治癌症,我最推荐这种运动!三十年前,我和我的一位同事几乎同时都被查出患有胆囊结石。十年后,那位同事的胆囊癌变了,手术之后一年多就去世了。 ????我在生活习惯上和那位患上胆囊癌的同事有三点不同: 第一,我不抽烟,他抽烟; 第二,我经常运动,他不爱运动; 第三,我吃蔬菜比较多,他比较喜欢吃烧烤。 ????除了不抽烟、不吃烧烤,每顿饭都保证一定量的蔬菜之外,我还坚持游泳。尽管游泳的习惯从60岁才开始养成,但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改造机体的方法有很多,实践证明,适度的运动,尤其是坚持游泳特别有效。 ????很多年前,我的老伴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而且淋巴结已经有转移,医生给她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加最先进的靶向治疗药物。没想到,老伴的身体承受不了,副反应很大,疗程还没结束只能被迫停下来。 ????那段时间,见老伴整天闷在病房里,心里很苦闷,我说:“你这样下去不行,还是跟我一起去游泳,哪怕每天游50米也好。” 后来通过坚持游泳,连心率不齐的老毛病也好多了。 ????最后,我老伴是前年去世的,她生前得了恶性程度很高的乳癌,但治疗后一直没有复发过,我觉得她是用了一些人家想不到的方法。一是她也游泳,现在已经证明游泳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还可以提高神经递质的多巴胺,多巴胺本身可以抑制肿瘤,还可以减少炎症,炎症也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过我还是想强调一点,患了癌症,光靠适度运动是不够的,还需要首先设法消灭肿瘤的大部分,然后通过提高自身控癌能力来控制少量的残癌。防癌、抗癌的原则:要保持“两动、两通”!要想预防癌症,保持人体的“两动、两通”非常重要。 ????“两动”就是动体与动脑,除了坚持游泳之外,我近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有关抗癌的书籍。 ????所谓“两通”,是指“二便通”和“血脉通”。大小便通畅似属生活小事,实则对防癌也有关联,至少大便通畅与是否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为了保持“二便通”,我午饭和晚饭时都要有一碗青菜,我坚持服用丹参片已逾40年,因为丹参片不仅可以有助减少脑梗和心梗,或许也有防癌功能,因为它有助改善缺氧。
?????????胃肠病? ???? 很多人在检查时发现有肠道息肉,一般医生会建议择机切掉,或者当时就顺便切掉,以绝后患。但是,很多人会问: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定要切吗?肠息肉要怎么切?需要开刀吗?疼不疼?切掉就不会得肠癌了吗?切除后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肠息肉 一、发现肠息肉怎么办?一定要切吗? ????研究表明,约90%的大肠癌是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因此发现一般要切。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切除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息肉不需要手术治疗(开刀),药物治疗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发现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二、肠息肉切除会不会感觉到疼痛? ????切除小的息肉,一般不会感到痛;原因在于我们身体有两套感觉神经支配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 支配我们人体皮肤的神经对切割、挤压、打击这种外力作用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我们的肠道深藏在腹腔内,基本不会遇到切割、挤压这种情况出现,所以胃肠道神经对切割挤压等外力作用没什么感觉。相反,对牵拉、扩张等外力作用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比如炎症导致的充血水肿牵拉,肠梗阻导致的肠道扩张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疼痛。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都会有明显剧烈的疼痛。所以检查中发现比较小的息肉(小于0.5cm 的)可以顺便切除,并不会感觉到疼痛。 三、为什么有的医院不在做检查时当即切除,还要再预约一次呢?是不是为了多收费? ????这涉及到以下几个原因: 1、比较大的息肉,在无麻醉切除过程中也会产生牵拉疼,患者会不自觉地挪动身体,这样会影响肠镜医生对肠镜以及手术刀的把控,这样会增加手术的出血的风险。 2、切胃息肉的时候,如果非麻醉状态,患者可能会产生恶心和呕吐,也会影响医生的操作。 上述这两种情况,一般医生不会立即摘除息肉,而是建议你择机做一个无痛胃肠镜,再予以切除。 3、有的息肉基底比较宽,盲目直接切除会有出血的风险,最好要抽血查一下凝血功能也就是血液凝固时间是正常的再切,会比较放心点。 4、有些人由于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这类人群如果发现比较大的息肉也不能马上切除,因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有增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万一真的切出血了在非麻醉状态下止血也是比较麻烦棘手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一类人也是要重新预约时间再来切除。 5、息肉大于2cm的息肉要排除一下有没有癌变的可能,有没有往更深的肌肉层生长了,所以要重新预约一个时间做一下超声胃肠镜,必要时还要进一步检查一下 CT 和磁共振等。如果息肉已经癌变并且已经往粘膜下深部生长那就不适合在胃肠镜下切除了,要进一步开刀做手术切除。 四、切了以后会不会复发呢? ????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很容易复发。大约有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了息肉复发。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没看到。 1、大于1cm的息肉切除后,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10%-35%。 2、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可能是第一次遗留下来的。 3、隔了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 有时,切息肉的时候会比前一次肠镜多发现几个息肉,这也是正常的。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五、切完息肉后要多久复查?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复查肠镜,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有家族史的,要根据病理结果,遵医嘱进行更为频繁的复查和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90%的人长有肠息肉却没有任何症状,除非息肉非常大了,或者癌变了,才会有腹痛、便秘、便血等症状。 ????我们发现的胃肠道息肉,几乎全部都是做胃肠镜体检的无意发现的,所以消化科医生建议:即使没有任何胃肠道的不适,如果到了40岁,也应该尽早做一次肠镜,此时,如果有息肉,大多都还是良性的,及时切除掉,就能防止演变成肠癌。 ????特别是有胃肠癌家族史的朋友,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这样更为保险。
??????胃肠病? ????众所周知,肠息肉是肠癌的元凶,是很难一次性消灭的,及时发现固然重要,但切除之后并非万事大吉,一定要定期复查。 ????我是在2019年五月份,做的肠息肉切除术,当时切除了7个。去年6月17号复检,又发现4个,病理报告为管状腺瘤,这是一种有可能癌变的息肉。短短一年,就又复发了。因此,即便切除了,还要定期复查,非常重要!不要等到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病例:80岁的刘老太,于2004年行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多枚乙状结肠息肉,在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证实是腺瘤,医生叮嘱,这种腺瘤易复发、易癌变,术后半年内一定要复查肠镜。 ????术后并没有任何症状,就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竟然长达17年没有复查。今年10月底,它出现大便脓血便,腹痛、并伴随有体重减轻等,才于2021年11月4日来医院就诊,结肠检查发现:距肛门15cm处可见占位性病灶,致肠腔狭窄,肠镜不能通过,超细胃镜勉强通过,病灶上缘距肛门30cm,表面覆有污物苔,质脆易出血。镜下诊断为:晚期乙状结肠癌。 无独有偶,46岁的李女士,和刘老太也七七相似,她是在3年前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数枚乙状结肠息肉,最大直径约1.5cm;遂在内镜下切除,病理回示管状-绒毛状腺瘤,医生叮嘱首次复查在一年之内。 ????李女士术后一切正常,就连续3年没有复查。今年6月,出现连续便血、腹痛等,才来医院就诊,结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好) ????王女士回想起3年多前医生的一再嘱咐,后悔莫及。她以为做了肠息肉切除后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复查,也忽视了便血的症状,以至于本一直拖到肠癌晚期。等待她的将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因为晚期肠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10-30%。 ???95%的肠癌是由息肉变坏的,30%的中年人长有息肉。最新数据表明: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高发癌,发病率高居男性癌症第2位,女性第3位。大肠癌的发生大致有三个通道: 一是腺瘤性息肉, 二是锯齿样改变; 三是炎症性肠病。 ????其中约有90%以上,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由于大肠癌的潜伏期特别长,从正常黏膜、到息肉、再到肠癌,需要5-15年左右,因而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筛查(主要是结肠镜)显得尤为重要。大肠癌高发年龄是55岁后,因此,最迟不要超过45岁做第一次肠镜。 ????检查早了,它还是一枚息肉,最多是早癌;晚了,就是进展期癌,无论是预后、治疗费用、还是生存质量都是天壤之别。所以说,最好的预防,就是及时在无症状的时候,做一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予以切除,就能大幅降低患癌风险。 ????约20%~30%中年人肠道上会长息肉,专家一致推荐人到40岁后都要查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后应及时予以切除,息肉切除后肠道上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及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之路。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 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混合型的介于二者之间。 ????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 ????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总之,个人观点是,一旦发现息肉,建议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此后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息肉会复发,切除后也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本文病例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肠镜下切除息肉后,局部复发率达10%~35%! 也有报道,大于1cm的腺瘤性息肉年复发率高达50%!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漏诊。 1、息肉切除后肠子上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2、大于1cm的息肉切除后,特别是采用分片法切的,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10%~35%。 3、弯曲的肠子存在看不到的地方、查肠镜前肠子没有清洗干净、检查时肠子抽筋、操作医生的肠镜水平和退镜太快、检查时充气肠壁被拉伸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不能发现肠息肉。所以,肠息肉是有可能复发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定期复查。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诊的。此外,要留意以下症状!!!! 怎么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1.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 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 mm、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 3.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后期大多数癌变); 6.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5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7.多发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8.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需要注意的是,90%的人长有肠息肉却没有任何症状,除非息肉非常大了,或者癌变了,才会有腹痛、便秘、便血等症状。 ????我们发现的胃肠道息肉,几乎全部都是无任何症状做胃肠镜体检时发现的,所以消化科医生建议: ????即使没有任何胃肠道的不适,如果到了40岁,也应该尽早做一次肠镜,此时,如果有息肉,大多都还是良性的,及时切除掉,就能防止演变成肠癌。 ????特别是有胃肠癌家族史的朋友,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这样更为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