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主要原因是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细菌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面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和理疗等。轻、中度病例经积极治疗,多可在1~2月内恢复。重症病例恢复多不完全。主要遗留的症状为抬眉不完全或没有恢复,口周围肌包括提上唇肌、口轮匝肌及下唇方肌恢复不完全及留有后遗症:联带运动、挛缩、上睑下垂、倒错、鳄鱼泪及面肌痉挛。在治疗期间,病人在接受针灸、药物等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回到家里还应积极配合自我按摩和表情肌康复训练,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面瘫早日康复。一、自我按摩1.全面部按摩:病人先将两掌心相互摩擦至掌心发热,贴于两侧面颊,自下而上推擦至眉间,然后分开向两眉梢,再经耳前向下至下颌。如此反复推擦数十次,至面颊部发热为度。2.穴位按摩:用较轻的手法按揉患侧阳白、四白、太阳、迎香、下关、颊车、颧髎、牵正、地仓、承浆等穴,用较重的手法按揉颈部的风池穴,上肢的合谷及下肢的足三里、太冲等穴,每穴揉按0.5~l分钟。3.捏拿面部肌肉:一手固定健侧面部,并稍向下用力使歪斜的口眼外观得以纠正,另一手在患侧面部按三线一圈进行面肌的捏拿。三线指承浆—翳风、地仓—听宫、迎香—太阳三条线,捏拿时,拇食二指分别按在两个穴位上,然后轻轻用力,慢慢向中间合拢,反复多次,直至木僵的面肌变得柔软、潮红。一圈是指用中指、无名指在患侧眼眶周围缓缓打圈,反复多次。二、表情肌康复训练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1. 抬眉训练: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2.闭眼训练: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3. 耸鼻训练: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4.示齿训练: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5.努嘴训练: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6.鼓腮训练: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上面主要介绍了面瘫的自我按摩及表情肌的训练方法,此外,面瘫的患者回到家里,还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经常热敷或用中药煎汤熏蒸患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二是注意少看电视、电脑,以减少眼轮匝肌的负担,保护眼睛;三是要少吃凉的东西,特别是冰镇的食品。如此医生全力尽心治疗,患者积极配合,医患互动定会提高面瘫的治愈率,缩短治疗的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 愿所有面瘫患者都康复,靓丽如初!
今天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素问·保命全行论》亦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如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食疗养生中,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适宜,平时饮食不偏食,病时饮食讲禁忌。如《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上述论点都说明了饮食有节,饮食清洁,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 小暑节气的食谱: 炒绿豆芽: [配料] 新鲜绿豆芽500克,花椒少许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 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功效] 清热解毒,疗疮疡。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做法] 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 [功效] 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盗汗者食用。素烩面筋:选自《随息居饮食谱》[配料] 水面筋500克,葱、姜、食盐、淀粉、植物油、味精个适量。[做法] 水面筋切薄片,葱、姜洗净切丝备用。油锅烧热,将水面筋入锅,煸炒至焦黄,加葱、姜煸炒数分钟,兑水一碗,加食盐,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再用淀粉勾芡,汤汁明透即可。[功效] 解热、除烦、止渴。蚕豆炖牛肉:[配料] 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做法] 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汆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功效] 健脾利湿,补虚强体。西瓜番茄汁:[配料] 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冲烫,剥皮去籽。二者同时绞汁,两液合并,随量饮用。[功效] 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生姜冬瓜鲜虾汤:[配料] 生姜、冬瓜、鲜虾、盐、麻油[做法] 将生姜、冬瓜去皮切片,与鲜虾一起放在锅里炖熟即可,还可将冬瓜皮用纱布包好也一同放入,熟后取出弃之。生姜冬瓜鲜虾汤做成加入少许盐和麻油即可。[功效] 促食欲、发汗、驱寒和利尿。小暑节气的经络养生:叩心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逢于夏气。”所以说“心通于夏气”,人的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锻炼分为:一、急性期1、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2、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展,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3、坐位:坐位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的高度相等。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4、起座: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二、恢复期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1、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正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2、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3、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4、爬行与膝触肘,双膝及上肢撑起俯卧:腰部放松慢慢下沉,重复10次后,一侧下肢伸直,屈膝使其尽量触及同侧肘关节,重复15次。5、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6、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7、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医疗体操应对“腰突”依照循证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后得出结论,运动疗法既经济又有效。另有研究证实,腰肌力量强的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少,这也反证了以肌力训练为重点的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双桥”练习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尽量弓起身体,保持平衡。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背飞”练习俯卧床上,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于最用力位置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腰背肌肌力。屈腿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腿屈髋屈膝,双脚平踩于床面,上身抬起,使肩胛骨离开床面。上身抬起不可过高,以免增加腰椎负荷。保持至力竭为一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空中自行车”练习平卧,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要缓慢而用力。一般练习20~30次/组,2~4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肌及腰部的控制能力,同时可有效提高整个下肢的力量。俯卧四点支撑俯卧于床上,双臂屈曲于胸前,用双肘部及双脚尖将身体支撑抬起,至身体成一直线。保持10~30秒为1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
面瘫又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是面部肌肉的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面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能蹙额与皱眉,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及Bell现象。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病侧漏气,漱口时从病侧漏水,流口水,进食时食物停留于病侧牙颊之间。中医称之为口歪眼斜,俗称吊线风、瞄准风(就像木工吊线,士兵瞄准一样)。如双侧同等程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则面无表情,不会笑,双眼不能闭严,口唇不能闭严,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不清。中医称之为全面瘫,俗称植物瘫、傻瘫。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多数是在清晨洗漱时或与他人交谈时发现,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针灸门诊常见的面瘫多为特发性面瘫,又称贝尔氏麻痹,本病在我国相当常见,发病率:城市为38.0/10万人口,农村为23.0/10万人口,与国外资料报道(患病率仅为5/10万人口)相比,我国贝尔氏麻痹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国外,其解释尚待研究。该病男女比例为1:1.2;左侧略多于右侧,但经统计学处理两侧分布无显著差异;年龄5个月~70岁, 20~44岁发病占49.7%。职业在该病发病中无明显差异性;秋夏季比冬春季节发病略高。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脑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如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特别的,本病的最常见诱因有:掏耳朵、剔牙、饮酒和正在大出汗时突然受凉。1、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西医学根据病变部位把本病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类。(1)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2、面瘫的分期 一般认为面瘫可分为如下三期:(1) 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2) 恢复期,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时期,经过针灸治疗,95%的病人可以在这一阶段康复。(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面瘫的后遗症有面肌痉挛、倒错、口眼联动等三种。2、如何做好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 面神经麻痹一方面去医院进行针灸、理疗、输液等综合治疗,在家中也应注意自我调护。(1)急性期应注意保暖。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外出时可戴口罩,以免再受风寒。(2)有咽部感染时应同时口服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治疗。(3)尽量少看电视、电脑,这样不利于神经的恢复。由于本病病侧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时应戴眼罩,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4)进食后要及时漱口,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禁烟、酒,忌食刺激性食物,不能食用寒性食物,尤其不能吃冰镇食品。(5)服用强的松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6)患者应经常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进行必要的表情肌训练,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
减肥食谱可能很多人已经看到了针灸减肥的神奇效果,但是,只是靠针灸的作用还不够,还应该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这样才会更有效。下面向您介绍在针灸减肥时的食谱。(一) 早餐鸡蛋1~2个,加豆浆300ml。或者鸡蛋1~2个,加牛奶250ml.(二) 中餐:主要进食蛋白质和蔬菜。1、蛋白质类:(1)瘦肉:兔、牛、羊、鸡肉等150g或鱼肉、海鲜200g(2)豆腐250g加瘦肉100g(3)黄豆芽100g加瘦肉100g以上任选一份当午餐蛋白质食物。2、蔬菜150g(三)晚餐:晚餐主要吃蔬菜300~400g可开水焯后拌用:豆芽菜、芹菜、菠菜、花菜、油菜、圆白菜等。可蒸熟用:茄子、茼蒿等。可生食:胡罗卜、黄瓜、西红柿、萝卜、梨、桔子、桃等。注:对减肥有益的蔬菜类有:冬瓜、芹菜、茄子、黄瓜、西红柿、胡萝卜、圆白菜、菠菜、韭菜、大白菜、香菜、豆芽菜、花菜、油菜、蘑菇等。禁食:苹果、香蕉、枣、柿子、瓜子、花生、葡萄、土豆、面包、巧克力、蛋糕、饼干等含糖、含淀粉多的食品。戒酒及各种饮料。每日饮水2000~3000ml。 早晚坚持有氧运动。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艾群: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大多以自身的种种不适应为主,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的表现则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自汗盗汗、腰酸腿痛、心悸、眩晕、腹泻便秘、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而出现易于感冒等,临床检查并没有阳性指标发现。如果你有3~5项症状,就可以说你属于亚健康(即使如此你也不用害怕,亚健康人群占整个人群的75%)。
1997年WHO已经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目前评估肥胖的指标有以下几种:1.标准体重(理想体重,IBW)Broca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男性×0.9,女性×0.85。简易计算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cm)一般实测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消瘦;实测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为正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而小于20%者,为超重,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2.目前评估肥胖最简便而最常用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BMI = 体重(kg)/(身高)2(m2)。国外诊断标准为:25为正常上限,25~30为超重,≥30为肥胖。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24万人资料的横面分析和7万多人的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于2001年提出了“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认为中国人BMI在18.5~23.9为适宜范围,24.0~27.9为超重,28.0以上为肥胖。由于体质指数是按体重与身高的关系计算的,对于骨骼较粗和肌肉比较发达者就无法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诊断,必须参考其它检测方法。如体脂百分率(体脂百分率测定(F%):F%=(4.570/D-4.142)╳ 100% 。D为体密度,对于成人男性D=1.0913-0.0016 ╳ X女性D=1.097-0.0013 ╳ XX=右肩胛角下皮皱厚度(mm)+右上臂肱三头肌皮皱厚度(mm),成人男性F%=15%,超过25%为肥胖,女性F%=22%,超过30%为肥胖)、腰髋周径比值、皮肤褶厚度测定等。3.腰围(WC)及腰髋周径比(WHR):腰围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标,《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将腰围的测量方法规定为:让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 cm,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放在右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环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吸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读数准确至1mm。WHO规定亚太地区,男性腰围≥90 cm(2尺7寸),女性腰围≥80cm(2尺4寸)即为肥胖。髋部周径是指臀部最大周径,腰髋周径比(WHR)男性>0.9, 女性>0.85即定为中心型肥胖又名内脏型肥胖。另外,平卧时腹部的高度超过了胸骨的高度也可诊为肥胖。4.皮肤褶厚度测定:常用测定部位为肱三头肌和肩角下肌部位,两者之和大于51mm(男性)、70mm(女性)可认为是肥胖。
辨证论治是获得疗效的关键。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过食肥甘厚味,活动减少或内伤七情,引起水、湿、痰、饮停滞有关。可分为六个证型:胃肠实热、脾虚湿阻和肝郁气滞是肥胖针灸治疗的主要证型,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是次要证型。1.胃热湿阻型:肥胖,特征为多食善饥,多伴有口渴喜饮,口臭痰多,溲黄便秘,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治则:清胃泻热,利湿消脂2.脾虚痰湿型:肥胖,特征为肤色白,面色淡黄而暗,多伴有浮肿、腹部肥满松软、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纳差食少,胸闷气短,大便溏薄,小便少,舌质淡,苔薄腻,脉缓或濡细。治则: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3.肝郁气滞型:证见形体肥胖,情绪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妇女月经不调,色黑有块,或闭经,舌质黯红,苔白或薄腻,脉细弦;日久则气滞血瘀,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4.脾肾阳虚型:证见形体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面目、肢体浮肿,畏寒肢冷,腹胀纳呆,尿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健脾益肾,温阳利水5.肝肾阴虚型:证见形体肥胖,头晕眼花,口干舌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失眠,月经稀薄,或闭经,舌质淡红,舌尖红,苔薄,脉细数。治则:调补肝肾,滋阴泻火诊断时,具有证候2~3项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该型。针灸减肥临床上往往可以见到大量的超重和正常体重而无临床特异性症状的求诊者,此时往往无法辨证,在无证可辨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体质属性的判断:①问食欲,就诊者食欲旺盛或控制食欲而体重依然增加,属实;食欲欠佳,属虚;②辨腠理,就诊者肌肤紧而结实为实,肌肤松弛,为虚;③别苔脉,舌红、苔黄、脉有力为实,舌淡、苔白、脉沉或细为虚;④试针感,如果实在无法辨别虚实,可以从针刺阴陵泉等穴的得气感加以辨别,在针刺,容易得气或针感强烈为实,不易得气或针后手下空虚为虚证。虚实判别定后,实证参照胃肠实热的方案治疗,虚证参照脾虚湿阻的方案治疗。
病例 王××,男,58岁,2003年7月25日初诊。患者双侧肩部阵发性钝痛一年余,活动后可缓解。半年前肩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影响睡眠,在本单位卫生所理疗治疗近两个月,症状不见好转而来诊。患者自述双侧肩部持续性酸痛,向肘及肩胛部放射,昼轻夜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左侧为重,上举、背手等动作均感困难,伴体倦乏力,潮热盗汗,轻咳、胸闷。曾先后五次摄胸部及肩部X线片检查均未见异常。查体:双侧肩部广泛压痛,以肩峰下、结节间沟为甚,双肩关节活动受限,左肩三角肌与冈上肌萎缩,左肩前屈60度,后伸25度,外展70度,内旋伸提左拇指抵于第二腰椎棘突处;右肩前屈80度,后伸30度,外展上举75度,X线摄片无异常改变。根据“肩背部疼痛逐渐加重,肩部广泛压痛,活动受限,X 线无异常”而诊断为肩周炎,行针灸、火罐及按摩治疗,两疗程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周身关节、肌肉隐痛,潮热盗汗、咳嗽胸闷加重等症状,经CT扫描,确诊为恶性胸腺瘤。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以其适应症广、疗效显著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并为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手段。但对其安全性却很少提及。在人们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涉讼案件不断增多的今天,无论从保证患者疗效还是从医生自我保护的角度,针灸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都应摆在重要的位置。而保证针灸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以对疾病正确的诊断和对针灸禁忌证的识别为前提的,只有充分地认识针灸的禁忌症,才能保证针灸治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然而,在诊治过程中,经常由于一些思维偏差而造成禁忌症的误诊漏诊,通过对本病例的探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思维定势: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后少见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这是临床医生遵循的原则,但由于医生接触较熟悉的疾病现象或病人,可以形成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即所谓思维定势,使思维被束缚在狭小的范围内,对一些较生疏的疾病现象视而不见。一但病人具备了自己所熟知疾病的特征,常常以“惯性的”、“专科的”的思维下结论,如本例中,肩周疼痛除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劳损或退变、急性创伤、受风着凉引起外,也可因肿瘤压迫臂丛(如本病例)、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肌病)、体内有感染病灶、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由于肩周炎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只根据“肩背部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X 线无异常”便做出诊断,而采用针灸、火罐及按摩治疗,没有考虑其他与之相关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是本例的失误的原因。这提示我们:掌握正确的诊断原则,摆脱思维定势,正确识别针灸适应症与禁忌症,是保证针灸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二、主观片面:针灸疗法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很多是针灸的忠实信徒。对于已确诊的疾病,我们可以自如应对,但对于未做出明确诊断的疾病,如果我们仅凭患者的某一病史、某一症状,或仅凭自己的经验,不进行认真地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就想当然地做出判断,来者必针,盲目施灸,就很容易遗漏或忽略针灸的禁忌证,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如笔者曾诊治一位因劳累后右肩背部疼痛3天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的病人,当时肩部活动灵活,肩关节无肿胀,局部无明显压痛点,遂诊断背肌筋膜炎而予针刺及火罐治疗。次日患者背痛加剧,背部出现大片瘀斑,波动感明显,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明显不足,追问病史,患者患血小板减少症已10余年。没有认真询问病史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而遗漏了血小板减少症这一针灸的禁忌症是应从中吸取的教训。三、思路狭窄: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针灸医师对许多疾病的本质会因缺乏足够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而模糊不清,对疾病的表现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把诊治的思路局限在狭小的框架内,这样,有时很难对针灸的禁忌症作出明确的判断,按着自己所熟知的疾病施治,影响针灸的安全性而延误治疗、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这一点在前面所举的病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有人提出针灸医生应该是全科的、现代化的,要求针灸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中医知识,还应有必要的现代医学的诊断基础。四、受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束缚:针灸是一门经验科学,其思维模式是临床验证式的,目前针灸临床的诊断方法仍以中医的四诊、八纲和经络脏腑辨证为诊断依据。这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学相比远远滞后,制约着中医辨证论治对疾病更深层次的认识,以致临床治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此要求我们在临证时,应以两种思维看待疾病,尽可能地依靠现代医学影象学知识和各项实验室检查,确保所接诊的病例是针灸的适应症而不是禁忌症,以保证针灸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只有充分地认识针灸的禁忌症,才能保证针灸治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对禁忌症的识别和判断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作指导。我们应该能动地运用客观的、辨证的、逻辑的思维方法,屏弃主观的、片面的、局限的、固定的思维方式,正确诊断和选择针灸的适应证,排除禁忌证,以保证针灸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使针灸疗法发扬光大。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冬春、秋冬季节交换时多发。该病早期,病人常出现面部及耳后疼痛,可涉及到外耳道、耳轮、鼓膜、对耳轮等处,呈持续性剧痛,病人往往忍受极大的痛苦。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针刺配合中成药新癀片外敷治疗伴发疼痛的周围性面瘫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32例单纯针刺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为13岁,最大为69岁。病程最短为1天、最长为15天。以就诊前后顺序,将就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针刺配合外敷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由CT、经颅多普勒等检查首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均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1],且发病在2周内、伴面部及耳后持续性剧痛。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取穴风池、百会、阳白、攒竹、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人中、承浆、牵正、合谷、太冲、内庭等,依据病情,酌情加减。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除合谷取健侧外,其余均取患侧,浅刺,留针20~30 min。起针后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拔火罐10~15 min。 2.2 敷药 新癀片(厦门中药厂生产)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涂于翳风穴处,5分钟后取下;温茶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疼痛处,待药干燥后取下,局部擦净。嘱病人自行操作。 2.3 疗程 患者每日自行敷药1~2次,绝大多数患者经3~7天治疗,面部及耳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痛止即停止敷药。针刺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手册》[2] 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有效: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3.2 治疗结果 表1 两种治法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平均治疗天数(d) 治疗组 36 21(58.32) 9 (25) 5(13.88) 1 (2.8) 35(97.2) 32.28 对照组 32 14(43.75) 5 (15.63) 10(31.25) 3(9.38) 29(90.63) 47.83 从表1可见,针刺配合中药外敷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7岁,10天前患感冒,5天后出现左侧面瘫,遂来我院就诊,静脉点滴神经营养药物,发病5天来我科针灸治疗。初诊时患者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眼裂为2mm左右,左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偏斜,口角下垂,歪向右侧,伴左耳后及面部疼痛明显,无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听力障碍,无外耳道疱疹。舌质红,苔薄黄。采用上法治疗3天耳后疼痛消失,15次后痊愈。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类型,其病因虽尚未完全阐明,但多认为是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或风寒刺激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1]。本病早期,病人常出现耳后及面部的持续性剧痛,是由于神经缺血,髓鞘肿胀,使骨性的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对面神经压迫引起的炎症反应。尽管推测周围性面瘫的预后有许多方法,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耳后疼痛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耳后疼痛的程度标志着面神经损伤的轻重,而疼痛的缓解则意味着病情的稳定,患者进入真正意义的恢复期。所以笔者认为耳后疼痛的时间越长,神经的恢复越慢,病程越长(一家之言,科学性有待今后进一步论证)。所以尽快缓解耳后疼痛的意义十分重大。为此,许多医家采取诸如刺络放血、穴位注射、火罐等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之为“卒口僻”。经气不足、脉络空虚是本病的根本,风邪及疫疠之气侵袭为常见的诱发因素。伴耳后疼痛的周围性面瘫多由风热湿毒所致,治当祛风清热、消肿止痛。中成药新癀片由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人工牛黄、猪胆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及功能祛风活血的肿节风、三七和消肿止痛的吲哚美辛组成,该药内服常用于治疗热毒淤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癌痛及无名肿毒等症。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同时,将新癀片研末,与姜汁合用,外敷于患侧耳后翳风穴处(面神经出茎乳孔处),利水消肿止痛,以达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之目的。通过临床应用,笔者认为针刺配合中药新癀片外敷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 程丑夫,王钟林. 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