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7日10:01主讲人:张艳副主任医师邯郸市第一医院儿科
最近经常会遇到新手宝爸、宝妈问“宝宝肚子胀、老用劲儿、睡不好是什么原因?”除此之外都挺好的。那么首先就要看是不是存在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一、什么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引起乳糖吸收不良继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系统症状。而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乳糖酶含量是不足的,活性也较低,所以对乳糖的消化吸收能力弱,很易发生乳糖不耐受。二、乳糖不耐受有哪些具体表现1、消化系统异常表现1)腹泻或稀便:未被吸收的乳糖进入肠腔,吸收水分,引起肠腔渗透负荷增高而至,严重者可出现黏液血便;2)排气增多、腹胀、腹痛、泡沫便:是由于未被吸收的乳糖分子进入结肠,被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乳酸、乙酸、氢气;3)大便酸臭:未被吸收的乳糖,同时被肠道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乳酸、短链脂肪酸使得肠内pH值发生变化,排出粪便呈酸性;4)便秘:较少发生,与甲烷产生增加和运输延迟有关;5)长期腹泻: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会导致肠黏膜受损,加重乳糖酶的丢失和受损,病情迁延不愈。2、消化外表现1)口腔溃疡、心律失常及湿疹等过敏反应;2)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可出现骨代谢异常、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生长发育迟缓等。三、为什么乳糖不耐受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呢?主要与发生的乳糖不耐受的发病机制有关,分为以下4种类型:1、先天型乳糖酶缺乏生后即出现乳糖酶活性的缺乏,是一种严重且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是由于LPH编码区域的框架移位或错义突变导致的蛋白质截短,需终身避免含乳糖食物的摄入;2、发育型乳糖酶缺乏又称相对乳糖酶缺乏症,是早产儿多见的乳糖酶缺乏原因。此类型乳糖酶缺乏为暂时性的,随着日龄的增长和肠道功能的发育完善,乳糖酶活性可逐渐增加;3、原发型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的最常见原因,又称作成人型低乳糖酶症。一般2岁后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当进食一定量牛奶或高乳糖乳制品后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亦称为“乳糖非持久性”。此类型乳糖酶缺乏在种族差异,其中亚洲人发病率高。4、继发型乳糖酶缺乏是一种暂时性乳糖不耐受,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性腹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等诱因导致肠黏膜损伤,恢复一般需要数周至数月。四、乳糖不耐受如何确诊1、主要可依据喂养情况和临床表现;2、诊断方法包括氢呼气实验、乳糖耐量实验、粪便还原糖及pH测定、尿半乳糖测定、空肠黏膜活检以及基因检测等。五、如果发生乳糖不耐受应该如何应对1、饮食调整如果人工喂养的宝宝,在急性期推荐更换无乳糖配方奶或低乳糖配方奶;但不推荐长期应用,会限制乳糖摄入不利于婴儿钙质的吸收及智力发育;2、补充外源性乳糖酶理论上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目前研究证实,补充乳糖酶可以缩短腹泻时间、缓解肠绞痛、缩短哭闹时间。但价格比较昂贵。3、补充益生菌含β-半乳糖苷酶的益生菌可消化乳糖,延缓胃排空速率,改善肠道代谢环境。益生菌亦能促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替代病损的绒毛上皮细胞有利于乳糖酶的恢复。目前研究证实有效的益生菌包括动物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其中动物双歧杆菌是研究最充分和有效的菌株之一。乳糖不耐受是0-3月宝宝容易发生的,有的可延迟至6月,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发育过程有关,尤其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率更高,因为母乳中乳糖的含量更高。大多数宝宝的症状是轻微的,不会危及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但是如果腹泻严重,仍需要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参考文献: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2021.DOI:10.3760
1.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以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北方在4-6月为高峰期,5岁以下多见。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可高达40℃以上,发2烧可持续2~4天。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灰白色疱疹,2~3日后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病程可持续1-2周。3.治疗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症状:以降温为主。体温>38.5℃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针对病毒治疗:无特效药。家长朋友们,看了上面文章和图片,相信大家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又有进一步认识,你分清楚了吗?
照顾手足口病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不佳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退热,同时注意积极补液,预防脱水。 保持衣被清洁、衣着松软。可以剪短孩子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如果臀部有皮疹,还要注意保持臀部干洁。如果疱疹破裂继发感染,可局部使用抗菌素软膏(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保持食物清淡、细软、易消化,避免太过酸、咸、烫、辣,以减少对口腔的刺激。吃完食物可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 此外,良好的休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非常重要。 至于重症的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发现病情严重的迹象,并尽快就诊。 需要警惕的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这时请立即就医: 精神萎靡 烦躁不安,或表现与平日不同 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降温效果不佳) 频繁呕吐 肢体震颤或无力 站立不稳 呼吸、心率明显加快 身体出汗部位不对称 出现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6小时以上无尿) 3岁以下拒食 2~3天后症状无好转 面色苍白 呼吸困难 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斑驳的蓝紫色花纹) 避免接触,勤洗手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的三大原则就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到手足口病,以下方法能帮助减少疾病传播: 避免接触患者。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时,也要在家休息,不要再去上班/上学/上幼儿园了。 勤洗手。饭前、便后,咳嗽和打喷嚏后,处理食物前都应该洗手。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水杯、毛巾等。 消毒可能被污染的物体,单独用热水清洗被污染的衣物。 均衡合理的饮食、保证优质睡眠、适当的锻炼,保持健康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