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肠道内有400种以上的肠道菌群,分为20%的有益菌,70%的中性菌和10%的有害菌。它们之间的平衡,维系着我们的身体检查。研究表明:我们人类95%的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到目前(2023年)约有超过85种疾病可以通过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治疗这些疾病。2.肠道菌群中有约1亿个神经元——被科学家称为“人类第二大脑”,有90%的5-羟色胺,50%多巴胺来源于肠道。管理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及情绪的变化。如失眠、焦虑、抑郁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巴金森氏病、自闭症有关,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明显改善症状。3.人体中70%-80%的免疫细胞存在于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就会引起免疫功能的低下,免疫功能中的免疫识别、免疫清除能力的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此外,现在肿瘤的化疗及靶向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不超过50%,而且,副作用比较大。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明显地提高化疗药及靶向药的有效率,同时还能明显地降低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4.人体的肠道菌群有100万亿个细菌(1014个),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基因数量是人体基因的100倍——被科学家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因此,肠道菌群是人体一个微观却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独特的器官。
许多人出现“胃痛”时,不是先到医院检查,常常胡乱服用些胃药应付一下,这样做往往会耽误病情的。治疗胃炎的常用中西药有很多种,如制酸剂、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为提高治疗效果,往往需要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治疗;而有些药物中含有重金属、有些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都不宜长期服用,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些特殊的胃炎,如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胃炎,还需检测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胃炎,还需进行胃镜下的微创治疗。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胃痛,除非满足以下前提条件:1年内曾做过胃镜检查,明确是胃炎,而且不是萎缩性胃炎,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年龄在40岁以下,无体重下降,无解黑色大便,无贫血。除此之外的胃痛,应先明确诊断后才能用药治疗。因为胃癌早期也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胃部疼痛,服用胃药后可能会使胃痛症状改善,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病情。失去了及早诊断早期胃癌的机会,所以40岁以上的胃痛患者如果服药1周后症状仍反复发作,一定要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胃镜、上消化道钡餐等。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且以4%每年增长率迅速上升。在部分大城市已跃居消化道肿瘤的第二位。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大肠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3万~16万人,死亡人数约6万~9万人。根据全国12个县市登记,大肠癌的死亡率已居第4位~5位,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大进展。但多年来晚期大肠癌的5 年生存率并无多大改观,若在处于癌前病变及早期肿瘤时发现并切除,可极大地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提高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有权威研究资料表明,早期大肠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大肠癌生存率不到10%,故提高早期诊断率是致关重要。 我国特别适宜推广大肠癌的筛查,目前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方法主要为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和生化免疫方法等。大便隐血是早期大肠癌特征之一。粪潜血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检查1次,它为目前最常用的初筛手段。大肠肿瘤一般出血量与肿瘤体积成正比,但常为间歇性。某些饮食可导致假阳性,因此检查前2天需控制饮食,并要求连续检测3次粪便标本,每份标本检测两个样本,其中一次阳性结果则视为阳性。 因任何导致出血的病变均可导致阳性结果,故并不能诊断为肿瘤。而多数肿瘤为缓慢间歇性出血,使粪隐血实验(FOBT)的敏感性下降。增加标本数量可增加敏感性,因此推荐连续进行检查。而发现阳性结果后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许多前瞻性随机试验发现每年或每两年进行FOBT 可减少大肠癌的死亡率。 粪便隐血试验虽可以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但并不能改变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阻断大肠新生物的形成和转化。而肠镜能检出肠腔表面的病变,除了能对发现的病变进行活检外,还可以在镜下进行腺瘤及早期癌的摘除治疗。大多数大肠癌从腺瘤性息肉开始,从腺瘤发展到腺癌一般要经历7一12年,这为在人群中检测和摘除肠息肉,预防肠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应用肠镜可作肠腺瘤的摘除,从而阻断了其向腺癌转变这一进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大肠癌一级预防手段。当然,结肠镜检查相对费用较高,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具有一定的痛苦,其人群的依从性往往不理想,因此在我国结肠镜仅适用于危险人群。 在一组高危人群3002人连续普查、随访(年龄51~92岁,中位年龄62岁):1993-2008年,每年普查一次,连续16年;2251人坚持了每年普查(A组)、751人未参加普查(B组),16年中发现44例大肠癌,发现腺瘤497(均镜下切除),随访中1例癌变。两组对比结果如下表:连续普查(A组)与未普查(B组)大肠癌分期及预后组别 人数(例)大肠癌手术(例) 分组(Dukes) 五年生存率%A. B .C. DA 2251 18 5 12 1 0 75B 751 13 0 2 9 2 33.33A组:DukesA+DukesB=94 44%:B组:DukesA+DukesB=29 42%。A.B组生存率比较:X2=4.86 P<0.05结果提示,普查不但减少了患者死亡率,还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坚持每年普查可检出更多的“可治愈癌”,可显著延长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现阶段,我国开展自然人群筛查尚有一定困难。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个体筛查很有用武之地。通过防癌普查,我们了解了一些潜在的疾病,及时发现并使之在恶变之前就得到及时治疗,为病人争取了时间减轻了痛苦,同时也节省了医疗开支。 总之,在社区中开展消化道的防癌普查是相当重要的。大便隐血实验是一种简便、安全、价廉,耐受性好的普查技术,可谓是:留取大便3次,轻松预防大肠癌。连滨静 唐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