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从可危及生命的急症到慢性功能性疾病和某些器官、系统功能紊乱。对于没有学过医学的人来说,辨别哪个器官出了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有些老病人可能会有经验,比如腹痛伴有恶心、反酸,可能就觉得是胃的问题;又比如有些腹痛伴有大便稀、大便次数改变,可能觉得是肠道的问题。还有就是每年体检,检查出胆道结石,腹痛时右上腹和中上腹痛,并向背部放射,甚至于发热、眼睛发黄,这可能就是胆道的问题。有些腹痛位置比较深,一条疼痛带,绞痛并向下腹部尿道放射,小便发红,可能是肾绞痛、输尿管有结石等。一般来说,没有医学知识,想要辨别腹痛相关的器官还是比较困难的。腹痛,尤其是慢性腹痛,大多数都是消化科的问题。在消化科而言,中上腹、左上腹腹痛,胃的问题多一些;伴有背部放射,那么胰腺的问题可能性大;中上腹、右上腹痛,且餐后痛,那么以胆道问题居多;如果是脐周痛,那肠道的问题多一些;如果是下腹部疼痛,和排便有关的,那么结直肠的问题多一点。当然,有些腹痛病人年龄偏大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胃肠镜、腹部B超、CT检查发现消化系统都是好的,还是出现闷痛,这可能是一个不典型的心脏问题。所以,腹痛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不能断言是哪些疾病,要具体分析。
如今,生物医学科学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人类与微生物细胞被用作治疗的实体。细胞治疗有潜力解决一些重要的、尚无法满足的需求,治疗某些最致命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和炎症性肠病等,被誉为“第三类医疗”方式。从细胞根源解决健康问题,早期存储年轻的自体干细胞,留住青春,存储希望,保障健康。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Perspective》栏目下发表了一篇有关细胞治疗前景概述的文章。文章称,细胞治疗未来将成为“医学第三大支柱”,会像现在用工程蛋白质、抗体或更小的化学物质制成的药品一样,普遍用于治疗患者。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及校方的支持下,这组研究人员将于2013年4月12日组织一场为期一天的关于细胞治疗潜力的研讨会,与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和人类微生物组领域的一些科学带头人开展会谈与讨论。尽管大型制药公司生产了某些小分子药物,生物技术公司紧随遗传工程革命开发出了一些靶向性药物,但细胞却能够完成这些药物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举例来说,细胞的适应性强。它们能够比当前的药物更好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可以改变它们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生理条件。细胞工程学的不断进步,为开发出安全的、可预测作用的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从细胞首次成功应用于骨髓和器官移植至今已有40多年,但如今设想的策略更为的复杂,涉及获得基因编程细胞发育及内部运作机制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胞操控。免疫系统的细胞天生能执行一些重要的功能,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操控它们,建立一些更具靶向性的、更有效的治疗。例如,针对癌症的免疫反应往往较弱,因此科学家们正在操纵和培育一些能靶向癌细胞上特异分子的免疫细胞群。通过这些新实验治疗,一些致命的白血病能够显著康复。细菌细胞也有望用于治疗。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在我们体内或体表90%的细胞是细菌细胞,这些微生物与我们自身的细胞相互作用影响了我们的健康。近来利用粪便移植物将促进健康的细菌导入到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患者体内,治疗一种可危及生命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引人注目地证实了细菌治疗疾病的潜力。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所说。操纵细菌组合对抗炎症,有可能被证实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克罗恩病和其他炎症性肠病。细胞治疗的其他“杀手锏”,可能还包括组合细菌和人类工程细胞。例如,为了控制体重,有可能利用肠道细菌将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不可消化的形式,也可以向上皮壁上的人类细胞发送信号,启动一种程序向大脑发送食欲得到满足的信号。不过,细胞治疗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的工程学和调控方面的挑战。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可靠的控制细胞的多个方面,包括它们的激活,群体生长,程序性死亡,迁移至身体特定位点,与其他细胞的互作和通讯,治疗小分子的生成,和决定制定等。尽管细胞的复杂性使得许多科学家对细胞治疗抱迟疑态度,作者们说,这种复杂性有可能使得细胞治疗比其他药物更具有可预测性,因为复杂的、自然存在的环路往往会限制细胞的活动。正如细胞利用分子回路非常精确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应该能够系统地了解细胞的控制模块,调整和重塑细胞的行为方式。研究人员比喻到,如果小分子和生物制品是工具,那么细胞就是木匠、建筑师和工程师。
在临床上遇到早期或超早期患者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根据现有的治疗方案,有些患者通常只需要切除病变组织就可以了,不必再接受放化疗。然而这些患者中仍有一小部分会在术后几年间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这提示我们现有的肿瘤检测手段仍会漏诊一些微小病灶。为应对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微小病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各种生物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已证明,肿瘤等很多疾病都是致病原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共同造成的。因而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专注于去除致病原,如外科手术、放化疗;与此同时,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细胞免疫治疗则致力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帮助患者挖掘自身潜能应对肿瘤。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是,抽取患者60毫升外周血,从中提取能够杀伤肿瘤组织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增殖到原数量的上千倍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通过激活机体免疫能力,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由于免疫细胞来自患者本人,因此只要体外增殖环节能够严格质控,治疗既不会涉及伦理问题,对患者也是安全且有益无害的。2011年加拿大的免疫学家Ralph Steinman因发现树突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Steinman 本人患有胰腺癌,他因进行DC 细胞治疗生存期达6年。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疗机构开始将细胞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伴随着临床证据的积累,人们普遍认为,对于早期肿瘤患者,细胞免疫治疗可协助消灭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晚期患者,细胞免疫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配合放化疗应用时,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提升前者的治疗效果,并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不过,相对于手术和放化疗这些最直接、最迅速清除病灶的治疗手段而言,细胞免疫治疗需要细胞增殖,并等待增殖后免疫细胞在患者体内逐渐起效,因而其治疗是温和而缓慢的,通常从治疗开始到起效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目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50 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高发。 大肠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肠镜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大肠癌非常重要。 所以,医生建议: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和一般危险人群,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结肠镜筛查如何预防结肠癌 都说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前奏”,实际上确实如此。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5年不等(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大肠息肉说的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很难主观上有所察觉。息肉也有好又坏, 有的息肉相对安全,而有的却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 这时候,结肠镜就展示除了它的巨大作用,没有感觉的结肠息肉在结肠镜下无处遁形,可即时内镜下切除。这种操作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够有效的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国内的情况如何? 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但50岁以上人群接收肠镜检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这么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快快行动起来,动员身边50岁以上的老人将肠镜检查项目纳入体检的清单,远离癌症,珍惜健康!
让我们看看,这例病例到底是如何确诊的? 超过 100 次腹痛的病人 那是一个秋季的中午,患者被几个朋友推进了急诊室。当时只见患者双手捂着肚子,将头深深的埋进衣服里。 我和护士赶紧将这位一直在哼哼的患者抬上病床:「你到底是什么地方痛?」 患者终于抬起了头,但是苍白的脸色让我大吃一惊,当时我的内心就闪过一个不好的念头:不会是心肌梗死或者主动脉夹层吧? 可是患者的回答却又让我迷失了自己,他一边在病床上翻来覆去一边说着:「我没有事,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 100 多次了!」 听完这句话后,我和护士的不禁目瞪口呆:这种剧烈的疼痛曾经发生过 100 多次,这怎么可能? 因为按照常理来判断,哪怕只发生过一次这种剧烈的疼痛也会让人终生难忘,必定会不惜代价诊治好,怎么可能会仍有其发生 100 多次呢?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利弊的一面,虽然我一时间都患者的病情莫不着头脑,但是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肯定可以排除了,因为如果是心肌梗死或者主动脉夹层的话,患者绝对不能挨到这么久。 事情的真相永远没有那么简单,它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不会是吸毒的吧? 这位男性患者在 27 岁某次醉酒后第一次出现这种剧烈腹痛。 当时在当地住院治疗,腹部 CT、胃镜、肠镜、肿瘤指标、血管造影、血管超声等几乎所有检查。而这些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 6 年来,患者几乎每个月都要发作 2~3 次,每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上挣扎一般。患者曾经辗转在多家医院进行过住院治疗或者体检,但是都没有发现问题所在。 而这一次,是因为参加同学的婚礼,才来到本地,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再次发生了腹痛! 「医生,你快给我用止痛针吧?」患者哀求道。 事实上我不仅第一时间为患者用了镇痛药,而且因为效果不理想,先后用了多种镇痛药!因为我是第一次遇见这种诊断不明,检查结果却完全正常的腹痛,所以甚至有些手忙脚乱。 护士偷偷的说:「会不会是吸毒的?」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从患者的衣着、谈吐来看,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一点。 那到底是什么疾病?我灵机一动,叫了神经内科的急会诊。 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真相大白 「用点安定试试!」 神经内科医生果然经验丰富,来了后马上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用完安定的几分钟后,患者腹痛的症状便的得到了有效控制。 真相大白!这例病人的最终诊断是颞叶癫痫,而由于其一般首发特征性的腹痛症状。他们有一个更形象的通俗说法:腹型癫痫。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反复胃肠道不适; 伴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最常见为头晕、头疼,严重可致意识障碍或全身抽搐); 脑电图可见异常癫痫波; 抗癫痫治疗有效; MRI 可见颞叶病灶 颞叶癫痫特征性脑电图 之前患者 100 多次腹痛,做了那么多的检查。距离明确诊断的,仅仅是一个脑电图,或者一个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的诊断性治疗(安定)。 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种疑难病例的分析,不仅仅需要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对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充分的意识,甚至有时候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有这样,才能拨开掩盖在患者病情的迷雾,真正找到疾病的真凶。 而这,就是所谓的「临床思维」「临床意识」。
消化科大夫经常会被拿着脂肪肝报告单的病人问:“是不是我吃得太油腻了才得的脂肪肝?” 实际上,脂肪肝并不等于油脂吃得太多,认为脂肪肝就等于油脂摄入过多是一种常见的望文生义。 肝细胞是脂肪代谢的关键场所,肝细胞进行脂肪代谢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出现脂肪堆积在肝细胞里,不仅仅是因为摄入脂肪过多。 这些问题包括:脂肪酸分解和转移的障碍、脂肪合成过多、肝细胞中毒及营养不良等。因此,脂肪肝并不一定是由于脂肪摄入过多引起的。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肝脏是人体代谢脂肪的重要器官,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时就形成了脂肪肝。 脂肪肝有什么症状? 早期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部分患者有右上腹轻度不适、隐痛或上腹胀痛等不典型的症状。 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可出现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有一半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右上腹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 为啥喝酒会得脂肪肝? 顾名思义,酒精性脂肪肝便是与饮酒相关,酒精也在肝内代谢,长期的酒精损伤会导致肝脏细胞对脂肪的代谢能力降低,进而导致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形成脂肪肝。 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 非酒精性脂肪肝又是怎么回事?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肥胖性脂肪肝: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 2.快速减肥性脂肪肝:禁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 3.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4.糖尿病脂肪肝: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因为成年后患糖尿病人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变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 5.药物性脂肪肝: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以及砷、铅、银、汞等。降脂药也可通过干扰脂蛋白的代谢而形成脂肪肝。 6.妊娠脂肪肝: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时发病,在妊娠后期,由于激素异常增多,肝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脂肪在肝细胞及其他组织器官迅速堆积,结果使肝细胞肿胀并发生脂肪变性,肾、胰、脑、骨髓也可出现脂肪变性。病情严重,预后不佳,母婴死亡率分别达80%与70%。 7.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病人若过分限制活动,加上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肝细胞脂肪易堆积;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更容易发生。控制感染后或去除病因后脂肪肝迅速改善,还有所谓胃肠外高营养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 哪些人易得脂肪肝? 1.肥胖:肥胖程度与脂肪肝及脂肪肝炎的发生率及其程度均明显相关。体重骤减5 kg/月者可动员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入肝,并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也易发生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文献报道52%~80%肥胖症患者患有脂肪肝。 2.糖尿病:有资料表明,糖尿者的脂肪肝发病病率为 21 %~78% (包括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 )而在肥胖伴 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比例更高,占 50%~70%,大多为中度以上,并且多数在肥胖 2型糖尿病的前期或早期就已出现脂肪肝。 3.高脂血症:近年来, 高血脂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诱发脂肪的最主要因素,在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中 NAFLD较一般人群明显增高,即使在非肥胖、 非糖尿病的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中,脂肝的发生率是年龄、 性别、 体重相匹配人群的 2-3倍。 4.嗜酒:在我国,每日摄入乙醇 40 g连续 5年以上或连续 5d每日摄入乙醇大于 80 g即可导致脂肪肝。 5.有服药史:很多药物会降低肝脏的代谢能力,比如激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会导致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瘦子就不得脂肪肝了吗? 虽然体重超标的人更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瘦子就不会得脂肪肝了,有些人,不胖、不喝酒、没吃药、没有肝炎,而且吃得还非常少、非常清淡,也查出脂肪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肝脏不仅合成与分解脂肪,它还是脂肪储存的「中转站」。肝脏中还会合成脂蛋白,这种蛋白质是脂肪从肝内向肝外转运的运输车队,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体内蛋白质缺乏,难以合成足够的脂蛋白。肝脏无法向外转运输多余的脂肪,这些脂肪就堆积在肝脏本身,导致了脂肪肝。 因此,脂肪肝并不是胖子的专利哦。 脂肪肝应如何治疗?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原则包括: 通过戒酒和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营养支持,改善业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和肝细胞癌);肝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和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 其中,戒酒最为重要,并需终身坚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 (1)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以及饮食结构调整、中等量有氧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2)避免加重肝脏损害:防止体重急剧下降、滥用药物及其他可能诱发肝病恶化的因素; (3)减肥:减重可改善肥胖伴有的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并使脂肪肝消退。药物治疗: (1) 胰岛素增敏剂:合并 2 型糖尿病、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内脏性肥胖者,可考虑应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2) 降血脂药:有证据表明对脂肪肝患者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肝移植: 主要用于终末期肝病和部分隐源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治疗。 在生活中应如何避免脂肪肝? 1.做到合理膳食 一日三餐粗细搭配,常吃粗粮,以保证降低血清胆固醇,保证人体酸碱平衡,并提供人体所需维生素和食物纤维的供应。 2.节制饮食 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热量的三高食品的进食量,多吃副食,限制主食,戒烟限酒,尽量少吃甜食、炸食及动物内脏。 3.适当运动 坚持一定量的运动,能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 4.慎用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解毒,在选用药物时应慎重,以避免对肝脏进一步损害。 5.调节心态 保持心情开阔,避免因为查出脂肪肝而过度紧张。 6.科学减肥 管住嘴,迈动腿,选择科学的减肥药物,制定合适的减肥策略。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怀孕妇女能不能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会不会影响胎儿?二是为什么要求先打疫苗再怀孕? 怀孕期间是可以接种乙肝疫苗的,乙肝疫苗不会影响胎儿。怀孕期间一些减毒活疫苗是不能接种的,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及其它们的联合疫苗等。因为减毒活疫苗可以在妊娠妇女体内复制,有导致胎儿感染,造成流产或胎儿畸形的风险。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对怀孕妇女一般是安全的。乙肝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因此不会影响怀孕和胎儿。 早有临床研究证明怀孕妇女接种乙肝疫苗是安全的。妊娠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仅可以和非妊娠妇女一样产生抗体,还可以把抗体输送到胎儿体内,使胎儿获得了先天性免疫力,而且对胎儿和母亲无明显不良影响,不会导致胎儿异常。在美国,乙肝疫苗没有被列入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的疫苗之列,建议所有妊娠妇女在产前筛查乙型肝炎,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孕妇,如果属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在孕期接种乙肝疫苗。 因此,孕期接种乙肝疫苗是安全的。如果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意外怀孕,不必担心。乙肝疫苗不会影响胎儿发育,不必中止妊娠。 但是,我国疾控中心还是要求乙肝疫苗不要在怀孕时接种,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育龄妇女(配偶或性伙伴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先打疫苗再怀孕。这一方面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接种3针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再怀孕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性接触感染乙肝病毒,同样也可以把体内的抗体转移给胎儿。另一方面,尽管乙肝疫苗对妊娠及胎儿无影响,但孕期接种疫苗后,一旦出现自然流产、胎儿异常等的偶合症,常常会给疫苗背上“黑锅”。孕前接种疫苗可以避免这些没必要的麻烦。
《科学生活》:每个人都有腹痛的经历,有时我们咬咬牙便撑过去了,有时不得不去医院就诊。但无论那种情况,弄清自己到底可能是哪个部位的疼痛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生了腹痛应该首先应该如何向医生描述疼痛部位和疼痛的感觉?刘主任:腹痛如果是偶尔一次且痛得不厉害,大家都不在意,或者自己认为今天吃了辣的、烫的、冰箱食物未加热、偶尔路边餐、未按时就餐等的问题心知肚明,那么腹痛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是经常发生的,一星期有四五天,持续了2~3周,可能就会引起注意或警惕,去医院检查;或者是当时疼痛即非常剧烈,会去看急诊。向医生叙述病情的时候,可能要描述一下:疼痛部位右上腹、左上腹、正当中还是下腹部,确切疼痛的部位会提供给医生不同的信息,因为不同部位的疼痛对应不同的器官,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有利医生的判断。疼痛的感觉分为很多种。隐隐作痛、胀痛、痛得很剧烈还是一阵阵绞痛,痛的感觉不一样。一般而言,空腔胀气,绞痛多一些,比如胃、小肠、大肠、胆道等;而实质性器官以胀痛为主,如肝脏、胰腺。有些病人,尤其是慢性腹痛病人会注意到,自己的腹痛是一天痛到晚的,还是有时间段的,饭前、半夜、过饱后出现等,也对医生是很好的提示。而腹痛的感觉有没有放射到背部、肩部,这也是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的症状。疼痛是否伴有其他胃肠道不适如:嗳气、反酸,或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所谓纳差等,都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如果是下腹部疼痛的话,最好自己观察一下是否与排便有关系,是不是疼痛时有便意,排便后得到缓解;或是在腹痛的这一段时间内,排便习惯出现变化,比如原来每天1次,现在每天增加了1~2次;或是出现了粪便形状的改变,比如突然排便变细、甚至有凹槽等,这些情况说明了不同问题,说明了肠道发生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重点检查肠道。所以说,腹痛尤其是慢性腹痛,出现2~3星期后,想去看医生时,最好注意之前所提到的这些自身情况,对医生进行详尽的描述。自己观察仔细,描述详细,可使医生检查更有方向性,比较容易发现疾病所在。
《科学生活》:腹痛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刘主任:对于急性腹痛需要快速找出可能的病因并且尽早开始治疗。腹痛缓解后可以进一步行详细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考虑有大便习惯等的改变、进食的问题,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单单是伴有恶心呕吐、进食后缓解,胃的疾病可能性较多,那么可以考虑进行胃镜;仅有大便习惯的改变或是大便隐血,那么就考虑进行肠镜;如果是胀痛并向腰背部放射,考虑是胰腺、胆道问题,做一个腹部B超,若是检查下来有问题,再做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 《科学生活》:很多病人担心检查的痛苦,那有哪些先进的低痛苦检查?刘主任:国外一般推荐,没有任何症状的人,30岁以后,每5年需要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50岁以后,每3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有症状的病人当然更要检查,以免耽搁病情。很多老百姓认为胃镜很痛苦,其实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无痛的胃肠镜,即静脉注射快速麻醉药行胃肠镜检测,在无痛的情况下就可以把肠胃都检查了。没有心肺疾病的70岁以下的人都可以进行无痛肠胃镜检查。如果是有心肺疾病,70岁以上,甚至有些80岁以上患者,不适合上麻醉的话,可能会有一些痛苦,。若是不能麻醉,和一些不愿进行麻醉的患者,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技术——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减轻胃镜的痛苦。1998年以色列胶囊内镜研发时,主要针对小肠的检查,其视角是135度,正好针对小肠,缺陷为不可控。现在有了针对胃肠的磁控胶囊内镜,这样做胃镜只需要吞一粒很小的一次性胶囊,胶囊负责拍照,外部佩戴接收器接收影像,医生通过电脑利用机器的外控磁场让胶囊在胃底、胃体、胃角、胃大弯、胃窦都走一遍。包括有没有溃疡、糜烂、息肉甚至胃癌等,一般详细检查十五分钟至半小时以上,考虑中国胃癌发病率占肿瘤第二位,比较常见,值得检查。然后将胶囊内镜带回家,可自行排出,更安全、无痛苦,也减少了麻醉的风险。上海十多家医院同时开展,但是价格比普通胃镜稍贵。
《科学生活》:腹痛后,加重和缓解因素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常见的加重和缓解因素有哪些呢?刘主任:知道腹痛后加重和缓解的因素,也能分辨不同的疾病,对医生也是一种提示。比如一些腹痛病人会发现自己容易餐后痛,进食会加重腹痛,那么就方便医生判断其可能胆道、胰腺的问题较多,可以考虑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问题;又比如饥饿的时候,容易出现腹痛或是腹痛加剧,那可能考虑是胃、十二指肠局部溃疡的问题比较大;又比如一些腹痛病人伴有排便后疼痛缓解的,医生考虑可能是肠道问题。 《科学生活》:腹痛常常会伴随一些其他症状,这些症状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腹痛会伴随哪些症状? 刘主任:如果考虑消化道问题,主要伴随进食、排便之间的关系。如果考虑胃肠道问题,主要考虑伴随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如果考虑肾脏疾病问题,主要考虑伴随疼痛向腰背部、会阴部放射,血尿。如果对自己的腹痛观察仔细,那么检查的时候,尤其是预检的时候,可以少走些弯路。减少去其他不相关科检查的辛苦,也不会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