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儿童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可让孩子受益一生。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其饮食行为受外界尤其是家长的影响较大。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一、制定合理的进餐时间表包括进餐次数和进餐时间2个方面。(1)进餐次数:通常,0~2月龄婴儿,按需喂养,一天可以喂8~10次;2~6月龄婴儿,规律喂养,3月龄后逐渐减少夜奶次数,一天可以喂5~7次;6月龄后开始添加辅食,规律喂养,逐步停夜间喂哺,一天可以喂5~6次;1岁以后,进餐模式和成人一样,3个正餐,中间添加2~3次小点心。规律喂养后,家长要协助孩子建立用餐与不用餐的区别,至少1~2小时内不应提供任何点心、零食等食物。(2)每餐持续时间:以25分钟左右为宜。避免强迫喂养。二、提供适宜的食物0~6月龄,仅需要提供母乳、配方奶、温开水。6月龄后,按辅食添加原则,逐步添加辅食。详见可查阅辅食添加,宝爸宝妈们真做对了吗?。食物质地逐渐粗糙,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习吞咽、咀嚼食物,有效减少孩子今后出现食物长时间含有口中、吞咽困难、进餐慢等问题。1岁后,选择易消化的家常食物,可少量添加盐与油,进餐规律与家人一致。1岁以内不提供蜂蜜,2岁以内不建议提供低脂或脱脂牛奶。1岁以后,可以给孩子喝新鲜牛奶。但提供的新鲜牛奶,蛋白质含量应≥3.0克,不提供乳饮料或乳饮品。3岁以内,不提供花生、开心果等坚果,以免孩子呛咳。不建议喝果汁,最好提供新鲜水果。给孩子提供的加餐小点心,以新鲜牛奶、新鲜水果为宜。三、提供适宜的进餐环境与用具提供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避免边吃边看视频或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睡。6月龄添加辅食,用勺子喂食。当孩子可以独坐时,可以让孩子坐高椅上与成人共同进餐,食物质地逐渐转成碎末状、手指状,可以让孩子抓食。9月龄后,可以让孩子练习用勺自己喂食,允许其进食时掉落。12月龄开始学习吸管杯喝水;15月龄停用奶瓶,用杯子饮奶、喝水。
一、喂养建议1.奶量摄入:母乳搭配其他固体食物是婴儿最好的营养配搭,有条件的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一天的奶量为700~900ml,每24小时喂奶4次。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需要注意多喝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季节,但以不明显影响奶量摄入为准。2.固体食物添加:各大类食物的种类应该较6~8月龄时更丰富。3.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①无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婴儿每天仍需补充400IU维生素D,无需补充钙剂。②铁:宝宝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注意补充富含铁的固体食物如瘦肉、牛肉、动物肝脏、血等。二、进食行为建议1.学习自我进食:不要求正确使用餐具,允许宝宝主动抓握食物自我喂食,这有助于更快掌握独立进食技能,培养自信。帮助婴儿开始用杯子,12月龄婴儿可以用吸管杯喝水。2.学习吞咽、咀嚼:不同质地的食物(包括碎末状、颗粒状、块状等)可帮助婴儿逐步学习吞咽、咀嚼食物,有效减少幼儿阶段常见的进食问题(如食物长时间含于口中、进餐慢等)。因此,家长在添加辅食时一定要注意逐渐将食物制作粗糙些,有助于帮助婴儿学习咀嚼不同质地食物。3.进餐安排:大多数9月龄的婴儿可以与家人的进餐时间相一致,即早、中、晚三顿主餐(以乳类为主),然后加2~3顿辅餐(主要以固体食物为主)。三、常见问题与处理1.固体食物添加与乳牙萌出关系:这一阶段添加辅食,尤其是固体食物质地的转换不应以出牙作为食物质地转换的依据。6~8月龄阶段应该逐渐从糊状食物过渡到颗粒状食物,8月龄后大部分婴儿可以用手指自己抓起固体食物送入口中,可以喂块状食物或指状食物(用手指可以拿起的食物)。12月龄左右应该逐步接近成人食物的质地了。2.患病婴儿的喂养:当婴儿患病时,喂养过程应注意适当增加液体摄入,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疾病恢复后应给予比平时更多的食物,以帮助补充因疾病过多消耗的能量。3.100%果汁与果汁类饮料区别:尽量给孩子片状或块状的水果,不建议给婴幼儿果汁类饮料、含乳类或益生菌成分的含糖饮料。4.食物质地与消化问题:经常有家长告诉我说,之所以一直给宝宝吃质地很烂的食物是觉得质地粗糙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担心宝宝消化不好。请注意,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食物质地逐步粗糙,一方面是需要锻炼宝宝进食技能,另外宝宝消化功能已具备消化质地粗糙的食物了,家长无需担心。此外,食物质地粗糙可以保障宝宝摄入的食物营养和能量需要,质地精细反而不能满足宝宝此需求。
疫苗的发明是人类预防疾病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疫苗在人类防治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给孩子接种疫苗,等于让孩子“裸奔”。今天我给大家讲讲疫苗接种相关的注意事项。Q: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是什么?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接种疫苗就相当于让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在不伤害机体的情况下,疫苗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物质——抗体,使机体产生针对疾病的免疫力。一旦相关的病毒、细菌侵入机体,免疫系统便会依据其原有记忆,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从而保护机体。Q: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是怎么回事?A:第一类疫苗(也叫免疫规划类疫苗)是指政府出资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也叫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常见的第二类疫苗有水痘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病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请注意:第二类疫苗中有可替代第一类疫苗的选择,比如,乙肝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但进口的乙肝疫苗就是第二类疫苗。自费的乙脑灭活疫苗、A+C流脑结合疫苗等也可以替代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大家可以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身体素质,为儿童、老人和自己选择第二类疫苗。Q:孩子接种疫苗,家长要注意些什么?A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2) 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3) 每次预防接种前不要忘记均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4) 接种前到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孩子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有发热、腹泻、过敏史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情况,都应如实告知医生。5) 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门诊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离开。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接种人员报告。接种后,家长要注意观察,让孩子多休息。有时孩子会出现轻微发热,1~2天可自行缓解。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治疗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Q:接种疫苗会产生不良反应吗?A: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极少数受种者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除正常有益的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接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接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可以获得一次性补偿。
孩子睡眠问题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大难题。充足睡眠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避免可能发生的身体和精神症状。对于孩子来说,充足睡眠还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精神心理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一、儿童睡眠规律与睡眠时长 从上表我们看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其推荐睡眠时长逐渐减少。宝宝的睡眠时长能基本保证在表格中推荐的时长即可。 二、如何打造宝宝金质睡眠? 从孩子3月龄开始,我们家长就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刻意训练与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 1.睡眠环境: 卧室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避免卧室过热。可在卧室开盏小灯,睡后应熄灯。不宜在卧室放置电视、电话、电脑、游戏机等设备。睡眠活动不要安排给孩子看手机、电视、电脑或ipad等电子屏幕,因为这些电子屏幕发出来的蓝光会干扰孩子睡眠。 2.睡床方式: 婴儿宜睡在自己的婴儿床里,与父母同一房间。幼儿期可逐渐从婴儿床过渡到小床,有条件的家庭宜让儿童单独一个房间睡觉。孩子床上不要放柔软和散在的床上用品,如毛绒玩具、枕头等。使用硬床垫,而不是柔软床垫或记忆海绵。避免孩子盖的被子过重。 3.规律作息: 从孩子3月龄~5月龄起,儿童睡眠逐渐规律,宜固定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00,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节假日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 4.睡前活动: 安排3~4项睡前活动,如盥洗、如厕、讲故事等。活动内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温馨适度。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活动结束时,尽量确保儿童处于较安静状态。睡前活动要以安静舒适为宜,我们家长白天上班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短,有些家长睡前跟孩子玩得很兴奋,这对孩子的睡眠质量有一定干扰。 5.入睡方式: 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能力,在儿童瞌睡但未睡着时单独放置小床睡眠,不宜摇睡、搂睡、含着奶头或奶嘴睡觉。将喂奶或进食与睡眠分开,至少在幼儿睡前1小时喂奶。允许儿童抱安慰物入睡。儿童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min~2min后立即离开,重新等候,并逐步延长等候时间,帮助儿童学会独自入睡和顺利完成整个夜间连续睡眠。 抱睡、含着奶头入睡的孩子易出现频繁夜醒现象。 6.睡眠姿势: 1岁以内的孩子宜仰卧位睡眠,不宜俯卧位睡眠,直至婴幼儿可以自行变换睡眠姿势。
6~12岁的儿童体格与智力发育快速,运动能力、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可以接受和理解食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但由于他们更多时间在学校,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教导和帮助 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2.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蔬菜类和坚果类的食物。 3.学习、了解不同零食的营养特点,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 家长和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和指导儿童认识各种零食的营养特点,培养儿童建立 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还应教育儿童不要盲目跟随广告选择零食,减少某些不良食品广告的负面影响。 4.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太近,每天吃零食一般不超过 3次。 儿童吃零食应和正餐间隔1.5至2 h。睡前半小时不宜吃零食。吃零食的次数不宜过多,每天最好不超过3次。 5.每次吃零食应适量,避免在玩耍时吃零食。 儿童吃零食不宜太多,可以在学习间歇、运动后吃少量零食来缓解饥饿感。儿童在玩耍时吃零食往往不注意卫生和安全,同时会在不经意问吃得过多,从而影响正餐的进食量。 6.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7.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8.注意饮食卫生及口腔清洁,少吃街头食品。 6~12岁儿童比较好动,活动玩耍较多,往往不注意卫生。应当帮助他们养成吃东西前先洗手的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吃完零食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预防龋齿。街头食品往往 卫生状况较差、没有质量保证,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胃肠道传染病。因此应尽量购买正规 厂家生产的食品。 日常常见食物怎样分类呢?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种,建议家长选择“可经常食用”的零食,避免“限制食用”的零食。 可经常食用:是指可以每天吃的食物 适当食用:每周吃1~2次 限制食用: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
营养学认为:如果妈妈能科学地为宝宝选择零食,并合理地给宝宝食用,不仅可以丰富宝宝的食物种类,全方位补充营养;还能促进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具有开胃、健脾、消食和调节进餐情绪的功效。 那么,问题来了,宝爸宝妈们应该给宝宝提供什么样的零食呢?什么时候给宝宝吃零食呢?别急,别急,我们来看看《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是怎么说的。 首先什么是零食?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 3~5岁儿童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儿童常常模仿家长 和教师,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食物的特点,帮助儿童建立有益健康的饮食行为。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学龄前儿童在定时定量吃 “三餐两点”或 “三餐一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适当的零食作为正餐必要的营养补充。选择零食时,不要一味满足儿童的口味和喜好,以防止儿童养成乱吃零食、只吃零食、不吃或少吃正餐的习惯。 2.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和蔬菜类的食物。 奶类食物含丰富优质蛋白质和钙,新鲜水果蔬菜类零食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 纤维。多选此类食物有益儿童的健康。 3. 吃零食不要离正餐太近,不应影响正餐的食量,睡觉前半小时避免吃零食。 每次吃零食的量应以吃完零食后不影响规律正餐的食量为准,不要养成睡觉前吃零食 的习惯,以免影响肠胃及牙齿的健康。 4.少吃油炸、含糖过多、过咸的零食。 经常吃油炸的零食易导致儿童肥胖;含糖过多的零食容易引起龋齿; 常吃含盐高的零 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应注意引导宝宝少吃此类零食。 5.多喝白开水 ,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含有较多的能量,经常饮用容易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可腐蚀牙齿。应引导宝宝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 6.吃零食前要洗手,吃完零食要漱口。 吃零食时应注意卫生,养成吃零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吃完零食后还要漱口或刷牙,以防发生龋齿。 7.注意零食的食用安全,避免豆类、坚果类等零食呛入气管。 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零食的性状,其大小、硬度和形状等应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食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由于食物呛入呼吸道引发的危险。如吃烤豆、花生米、瓜子和核桃 等零食,应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进食,切忌一边玩耍一边吃,或在孩子哭闹时给予零食。
在门诊经常有家长咨询宝宝是否存在长牙太慢的问题。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牙齿发育规律。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共20个,恒牙28~32个。 乳牙萌出时间为:4~10月龄,通常2岁半乳牙出齐。乳牙萌出的早晚和出牙的顺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13月龄仍未萌牙则为萌牙延迟。萌牙延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特发性的,也可能与遗传、疾病及食物性状有关。 一般的乳牙萌出顺序为下图: 6岁后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先出第一磨牙,12岁以后出第二磨牙,17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有人终身不出智齿),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 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宝爸宝妈们均需爱护,尤其是小年龄段儿童,应早晚为孩子清洁口腔,尽量让孩子少吃糖果、含糖饮料等甜食。
大部分的婴儿哺喂后会有溢奶现象,即从嘴里吐出少量乳汁,或吃奶一段时间后有少许小块状酸味奶吐出,属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过于焦虑。人工喂养儿比母乳喂养儿更易出现溢奶。 溢奶会随月龄增加而有所减轻,6-8月龄后溢奶次数减少,1岁左右大部分会消失。 看护和喂养小技巧 ①坚持纯母乳喂养,要顺应喂养。 ②母乳喂养应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人工喂养奶瓶中的奶汁要充满奶头,减少过多气体吞入胃内。 ③注意掌握好喂奶的时间间隔、喂奶量,避免强迫喂养、过度喂养。 ④喂奶后不要急于放下婴儿,可以让婴儿趴在成人的肩头,用手轻拍背部(若能打嗝排出胃内气体更好);也可尝试在喂奶3-5分钟后,暂停哺乳,轻拍婴儿背部,再继续哺乳。 ⑤婴儿4-6个月后,在继续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基础上合理添加辅食,添加泥糊状辅食可能有助于减少婴儿溢奶;过多的喂水和添加果汁、菜汁会加重溢奶。 ⑥对于溢奶频繁的新生儿或小婴儿,可尝试将床头抬高15-30度,以减少溢奶。 ⑦尽量在婴儿哺乳前更换干净的尿布,若哺乳后更换尿布或清洗婴儿会阴及肛门,要注意使婴儿的臀部处于身体低位。 宝爸宝妈须知 ①如果体重、身长增长正常,不伴有其他症状,可通过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方法减少溢奶。 ②如果溢奶过于频繁,每天出现两次或以上并已持续2-4周,或伴随生长不良、恶心、频繁呕吐、吐血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在门诊,经常有些孩子因体重增长不够或咀嚼能力不好来找我就诊。仔细问诊,我发现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掌握辅食添加技巧。有不少家长在孩子1岁左右还在给孩子吃米糊、所有辅食都用搅拌机打得碎碎的;或者孩子9个月左右了,还只吃过米糊、蛋黄、菜泥等,没有吃过肉类等食物。今天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应该如何给孩子添加辅食。 0~24月龄是宝宝学习“吃”的关键期。我们从孩子4~6月龄开始尝试给孩子添加辅食。辅食添加过程应同时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①食物种类逐渐多样 ②食物质地逐渐粗糙 ③进食量逐渐增多 具体如何应用上述三条原则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年龄段孩子辅食添加的情况,大家或许就比较清楚。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 孩子4~6月龄时,尝试添加辅食,种类以强化铁米糊、各种蔬菜泥、水果泥为主,进食量从一勺开始逐渐增加,这一次的辅食是没有代替孩子一顿奶的,也就是说吃完辅食后接着给孩子喂奶。辅食要用勺子来喂,不可以装进奶瓶喂,食物质地以泥状或糊状为主,不可以太稀了。 孩子7~9月龄时,可以给孩子尝试添加粥类、蛋黄、肉类等,进食量由吃一餐逐渐过渡到2餐,也就是说辅食可以吃1~2餐,吃辅食后是不用再喝奶的,每餐辅食进食量由孩子决定。食物质地由粥逐渐过渡到稠粥,肉、菜剁成末状,夹在粥里面给孩子吃。 孩子10~12月龄时,食物质地进一步变粗糙,可以为稠粥,肉、菜为小颗粒状。辅食吃2餐,一般安排与大人的午餐、晚餐时间同步,让孩子跟大人一同进餐,参与家庭活动。日常生活中新鲜的食材,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应该尝试进食过。 孩子1岁后,进食基本跟大人食物没有区别,甚至可以吃大人吃的饭菜,如果大人的菜、肉太大块,可以剪碎一点给孩子吃,但食物质地不能过于精细。让孩子自己用勺子舀着吃,等到孩子吃得差不多饱开始玩耍食物时,大人再喂。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大,自己进食的量越来越多,大人喂的越来越少。 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①1岁前,辅食制作可以加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核桃油等;1岁后再添加盐。 ②给孩子添加新品种时,孩子可能不接受,家长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不喜欢,有些孩子接受新食物的速度慢一些,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给孩子尝试几次,有些食物甚至要让孩子尝试10~15次,他们才会接受。
喂养是困惑许多宝爸宝妈的一大问题,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6—8月龄的宝宝该如何喂养。 一、喂养建议 1.母乳喂养加上富含铁的固体食物是这一阶段婴儿最好的营养来源。6~8月龄宝宝每天母乳摄入量应占全部能量的2/3。若配方奶喂养,每天配方奶量为700~900ml,24小时饮奶次数为5~6次。 2.固体食物添加。首先引入铁强化的米粉,米粉用母乳或配方奶调配。辅食添加,每次只增加一种新的食物,观察3~5天以了解宝宝的适应情况。后逐渐添加水果、蔬菜、肉类等。引入的固体食物避免放盐、糖及其他调味料。食物制作要从泥糊状逐渐过渡到碎末状,以帮助婴儿学习咀嚼。 3.无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婴儿每天仍需补充400IU的维生素D,无需补充钙剂。 二、进食行为建议 1.互动式喂养方式的建立:给宝宝喂辅食时,可以将宝宝置于安全、舒适的餐椅上,与喂养者有很好的互动。注意避免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如看电视、玩玩具等。当婴儿拒绝一种新添加的食物时,不要强制其食用,可以再尝试,有时婴儿需要经过10~15次的体验尝试后才会接受一种新的食物。 2.餐次:进食4~5次乳类以及1~2次谷类为主的固体食物。固体食物的频率可逐步增加,摄入固体食物的量有个体差异,每次食用量以不显著影响乳类摄入为原则。 3.食物清洁要求:食物、餐具要清洁。特别注意避免将接触过成人口腔唾液的食物喂哺给婴儿,避免成人口腔内细菌传播给婴儿,发生龋齿。 三、常见问题与处理 1.逐渐停止夜间喂哺。4~5月龄婴儿的消化道发育日渐成熟,日间可摄入保证其生长的足量乳汁,因此夜间不需要喂哺。 2.糊状固体食物的添加方法:固体食物应用勺喂哺,而不用奶瓶喂,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时会出现呛咳、作呕或伸舌,但是随着不断体验用勺进食,吞咽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3.体重不增或增速明显减慢的原因多与辅食添加不当有关。6月龄开始添加固体食物,是在基本保持原有奶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固体食物添加补充能量不足的部分以及补充最容易缺乏的铁元素,同时训练婴儿咀嚼吞咽功能。 4.添加调味料的年龄:一般不建议l岁以内的婴儿食物制作过程添加糖、盐以及其他调味料。可以适当添加植物油,以促进蔬菜、肉类中的维生素消化吸收利用。 5.水果与果汁的区别:6月龄可逐步开始添加水果,从果泥开始逐渐过渡到小果粒。1岁以内孩子不建议喂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