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患者是一名54岁男性,3年前开始出现右耳耳鸣,当地医院查MRI提示“右侧听神经瘤”,后定期随访,发现肿瘤在进行性增大。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后,完善手术前检查,电测听结果提示右耳平均听阈值为15dB,考虑为A级听力(图1)。为尝试保留患者听力,采用经典的“经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识别面神经、听神经并予以保留,将内听道打开,分块切除肿瘤(图2上)。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图2下),患者主诉右耳听力虽然较术前减退,但仍有较大程度的保留。对于术前存在有效听力的患者,近年来主流观点都推崇尽可能采用保留听力的手术方式。根据我们团队的手术经验,对于术前A级听力,肿瘤不大的情况,听力保留的比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病例二:患者为一名65岁女性,因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外院检查发现桥小脑角区占位,考虑为听神经瘤。患者基础疾病较多,高血压病、脑梗死、甲状腺功能减退,平时口服阿司匹林。因存在认知情感交流障碍,无法配合完成听力检测,但家属描述患者有明显的听力减退表现,需要对着右耳说话才能听到。MRI上显示肿瘤深陷于左侧桥小脑角,已产生局部占位效应,脑干受压移位,虽然强化不明显,但是T2相显示内听道内充满肿瘤成分(图3)。综合上述情况,笔者团队讨论后决定采用经迷路入路,从前侧方的手术视角切除肿瘤,优势如下:1.完全开放内听道,彻底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2.无需对小脑进行牵拉;3.直视下暴露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段,更容易分离和保留面神经(图4上)。术后患者精神状态非常好,能够在家人搀扶下早期下床活动,复查MRI肿瘤不旦切除彻底,小脑和脑干上也未显示任何异常信号(图4下)。回顾总结:听神经瘤(acousticneuroma),其实是起源于前庭神经的一种神经鞘瘤。因此,其最为规范的命名应该是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schwannoma)。之所以我们现在还沿用听神经瘤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听神经(专业的说法应该是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共同组成了第八对颅神经,在从脑干上发出时为同一根神经,难以区分;另一方面,该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耳鸣和听力减退的症状,前庭神经障碍导致的平衡功能失常却容易被患者忽略。这种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最初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随着肿瘤增大逐渐压迫周围结构,可逐渐导致听力减退、耳鸣、平衡问题、面部麻木或面瘫等。听神经瘤长在我们称之为桥脑小脑角区的位置,这个区域手术空间狭小,密布了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耳蜗神经、外展神经、后组颅神经等一系列有着重要功能的颅神经,以及小脑上动脉、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和各种穿支血管。同时,肿瘤还会沿着神经一起穿入骨质中,更增加了手术难度。在诸多神经中,由于肿瘤长期压迫,面神经往往被压迫至菲薄,而且走行方向发生改变,手术过程中容易造成损伤。但是考虑到面神经在患者容貌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面神经的分离和保护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议题,要求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经迷路入路(TranslabyrinthineApproach)和乙状窦后入路(RetrosigmoidApproach)是两种颅底外科手术方法。神经外科医生比较擅长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该手术入路从乙状窦后方进入,需要牵开小脑组织方能暴露肿瘤,优势在于手术效率高、时间更短,对于术前存在有效听力的小肿瘤,有保留听力的希望,但缺点在于手术空间相对狭小,小脑长时间牵拉容易造成小脑水肿、损伤,术后患者头晕、恶心、乏力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对于长入内听道内的肿瘤处理会比较棘手。经迷路入路则是从乙状窦前方进入,磨除半规管,充分暴露内听道,优势在于操作空间相对更大,内听道内面神经的定位和识别更加容易,肿瘤切除过程中小脑无需牵拉或者少牵拉,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缺点在于手术操作时间长、听力无法保留、神经外科医生解剖结构相对陌生。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术者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 笔者曾赴闻名世界的耳侧颅底中心GruppoOtologico跟随SannaMario教授学习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以弥补神经外科医生在该手术入路方面的缺陷。经过对两种手术入路实战经验的积累和对比,也总结了一些个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肿瘤体积大、完全深入内听道、桥小脑角内肿瘤凹陷较深、失去有效听力的患者,可考虑行“经迷路入路”;然而,对于内听道内肿瘤不多、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不深、存在有效听力的患者,则更推荐行“乙状窦后入路”。笔者坚信,个性化手术入路的选择,能够更好地降低手术风险和难度,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并最终患者真正获益。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各种类型面瘫神经修复重建,面瘫后遗症、眩晕症、面肌痉挛等面听神经功能性疾病手术;2.多种手术方式个性化治疗听神经瘤;3.垂体瘤、脊索瘤内镜微创手术;4.颈静脉球瘤、后组神经鞘瘤、颅底脑膜瘤等复杂耳侧颅底病变手术;5.胶质瘤、脑膜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显微外科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主诉“左侧面瘫2年,左侧面部紧绷不适1年”入院。患者2年前突发左侧面瘫,和众多面瘫患者一样,发病后接受了药物、针灸、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面瘫也逐渐好转。但是,从1年前开始,患者左侧面部逐渐开始出现紧绷感,如同带了面具,以眼周、面颊和口唇周围为主,并向颈部延伸,非常难受,同时患者出现明显的口眼联动症状,表现为进食或说话时眼角抽动。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在家人陪同下到笔者门诊就诊,诊断为典型的“面瘫痉挛性后遗症”。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决定行“右侧面神经松解梳理术”。设计左侧耳后小弧形手术切口,暴露左侧面神经主干一直到分叉部,在显微镜下小心地将面神经表面包裹的外膜一层层剥掉,直到暴露出神经的各个分支。这个手术的难处就在于既不能损伤到正常的神经,又要做到充分的包膜松解。手术完成后,细针细线缝合伤口。患者第二天就表示面部明显松弛了,而且也并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第三天就顺利出院回家了。回顾总结:面瘫发生后,在恢复过程中,其结局从无任何好转到完全恢复都可能会出现,在这中间往往包含两种情况:迟缓性面瘫后遗症,即病人面部肌肉运动能力恢复不理想,无法或仅能完成轻微的动作,同时肌肉张力缺失;痉挛性面瘫后遗症,也叫面瘫后面神经综合征,包含面部联带运动,面部肌肉僵硬,肌肉痉挛或异常收缩,疼痛,还有不少患者主诉在吃饭或者咀嚼食物时不自主的流眼泪(即味觉性溢泪,又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鳄鱼的眼泪)。所谓联带运动,是指部分面部肌肉的自主收缩可以引起另一部分面部肌肉的别动收缩,通俗的说,就是患者在闭眼动作时口角会有不自主的上翘,在说话或者咀嚼时眼睛会不自主地变小。面瘫后遗症的出现会影响个体的社交互动、情感状态以及自我照顾能力,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笔者展示的这个病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痉挛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因为半侧颜面部和颈部紧绷不适和严重的联带运动,寻求医学帮助。 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的治疗总体来说比较困难:包括肌肉松弛剂、解痉药物等内科治疗往往效果不佳;面部按摩、热敷以及常用的一些面部肌肉功能性训练手段对于迟缓性面瘫的效果会更好;肉毒素注射能够减轻面部肌肉的痉挛,能够改善症状,但是效果并不持久,一般3个月左右症状就会复发。 外科治疗方面,传统的有面神经超选择性离断术,也称为超选择性面神经肌肉切断术。该手术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性地切断面神经与痉挛肌肉之间的联系,从而减轻痉挛和痉挛性后遗症,优势在于可以针对特定的痉挛肌肉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更精确的效果。然而风险同样存在,一旦切断面神经与某些肌肉的连接,可能会导致一些功能上的丧失。面神经松解梳理术是新兴的用于治疗痉挛性面瘫后遗症的手术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释放面神经周围的压力,解除面神经炎症所导致的粘连,以改善面神经的功能和痉挛症状,此外,该手术切口小、微创,且不会损伤面神经的功能分支,术后不会造成额外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当然,该手术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面瘫后遗症的患者,还是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各种类型面瘫神经修复重建,面瘫后遗症、眩晕症、面肌痉挛等面听神经功能性疾病手术;2.多种手术方式个性化治疗听神经瘤;3.垂体瘤、脊索瘤内镜微创手术;4.颈静脉球瘤、后组神经鞘瘤、颅底脑膜瘤等复杂耳侧颅底病变手术;5.胶质瘤、脑膜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显微外科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因“外伤后右侧口角歪斜2月”入院。患者2月前不慎从高处坠落致头部外伤,当时即刻出现右侧闭眼不全,口角歪斜,考虑“外伤性面瘫”。患者因颅内血肿于当地医院先行“右侧开颅血肿清除术”,恢复后至我院门诊就诊,查面神经电图提示“右侧面神经损伤”,动态随访未见好转(图1A,B),CT提示“右侧颞骨骨折,累及乳突及岩部”(图1C)。入院查体: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侧歪斜,House-Brackmann分级V-VI级。入院后排除禁忌,行“右侧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取右侧耳前皮纹内手术切口,暴露右侧面神经主干(图2A),切开腮腺,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分离暴露面神经分支(图2B)。暴露咬肌后,切开咬肌筋膜,于咬肌内寻找到咬肌神经(图2C)。分别离断咬肌神经和面神经根部,将面神经与咬肌神经对接,用10-0proline线吻合4针固定(图2D)。术后指导患者咀嚼肌功能恢复,并逐步开始训练右侧口角的运动功能,术后3月时可见口角微微上抬(图3A),术后5月可见患者咬合动作时右侧口角明显上抬(图3B),术后半年患者已经能够完成简单的微笑动作(图3C),静态时面部表情对称。回顾总结:面瘫是指面神经损伤而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从而影响面部表情和运动。手术、外伤、炎症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面瘫。面瘫会影响面部表情正常展示,从而干扰正常的社交和情感表达,导致患者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根据病因、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对于轻度的可逆性面瘫,通过药物、物理康复、神经电刺激等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对于重度的不可逆性损伤,则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面神经直接吻合,神经移植术,肌腱移植术,自由肌瓣移植术等。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面瘫的手术方法,通过连接咬肌神经和面部神经,旨在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功能改善。咬肌神经能够提供较强的肌肉收缩力,有助于面部动态表情的恢复。适用于面神经损伤严重,即HouseBrackmann分级V-VI级的患者。该术式也有一定的局限,对于面神经损伤时间超过2年,面部表情肌已经彻底萎缩的情况,则无法起到改善效果。此外,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手术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面部神经的再生和恢复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积极参与康复和物理治疗。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各种类型面瘫神经修复重建,面瘫后遗症、眩晕症、面肌痉挛等面听神经功能性疾病手术;2.多种手术方式个性化治疗听神经瘤;3.垂体瘤、脊索瘤内镜微创手术;4.颈静脉球瘤、后组神经鞘瘤、颅底脑膜瘤等复杂耳侧颅底病变手术;5.胶质瘤、脑膜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显微外科治疗。
病例介绍:我们先来看两个手术病例。病例一是一名年轻女性,检查发现颅内占位,MRI提示“大脑镰旁占位,累及矢状窦,考虑脑膜瘤”。仔细阅读影像学片子可以看到,矢状窦已经闭塞。通过手术将肿瘤主体以及侵犯进入矢状窦内的肿瘤组织切除,并将开放的矢状窦重新填塞止血材料封堵,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图1)病例二是一名中年女性,因长期后枕部不适,行头颅MR检查示“左侧额部大脑镰旁脑膜瘤”。与前面一个病例类似,肿瘤也是侵犯了矢状窦导致静脉窦闭塞。采用同样的手术策略,肿瘤获得全切。(图2)回顾总结:脑膜瘤作为大脑里常见的肿瘤,可以生长在任何部位,其中生长在矢状窦边上的脑膜瘤,我们称之为“矢状窦旁脑膜瘤”。肿瘤往往会侵犯矢状窦,从而影响大脑里的静脉回流,引起头痛等临床症状。也有不少患者是体检检查意外发现。早期进行手术往往能更容易地将肿瘤全切,不但肿瘤治愈率高,而且患者也能获得很好的恢复。我们展示的两个病例,因为发现的及时,肿瘤都不大,手术难度也不是很高,但仍有几点需要注意的:1)因为矢状窦闭塞,肿瘤周围往往会形成代偿性的引流静脉,术中需要注意保护,不小心误伤会引起术后严重的脑水肿,甚至脑出血,而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2)静脉窦内肿瘤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讲究,如果一开始先处理静脉窦内的肿瘤,会导致静脉窦腔开放出血,从而影响手术区域的暴露,而且早期肿瘤主体没有切除的情况下,我们手术操作空间有限,止血操作也更加困难,最后就可能会导致手忙脚乱,而引起肿瘤的残留。图3通过手术实例,展示了我们处理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操作步骤。脑外科手术难度大,即便是小肿瘤我们也不敢大意,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准确的临床判断,才能够将患者的手术风险降到最低,真正从外科手术中获益。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面听神经疾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神经吻合治疗永久性面瘫,面肌痉挛、难治性梅尼埃病等手术治疗;2.颅底肿瘤:掌握各种颅底手术入路,擅长耳侧颅底等复杂解剖区包括颈静脉孔区、桥小脑角区、蝶岩斜区以及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3.经鼻内镜下鞍区病变如垂体瘤、脊索瘤、Rathke囊肿等手术切除;4.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显微外科手术、诊断分型以及综合治疗有深入研究;5.动脉瘤、AVM、海绵状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病例介绍:我们先来看一病例。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因“突发头痛1天”入院。查头颅CT及CTA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可能”。DSA提示“左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宽颈,结合患者蛛血分布考虑为责任动脉瘤”(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具体不详。判断动脉瘤朝向前方,采用眶上额外侧开颅,从主要供血的优势侧进入,分离双侧大脑前动脉A1、A2段和前交通动脉,充分暴露动脉瘤,就是从前交通动脉上发出的,取动脉瘤夹740一枚夹闭动脉瘤,再取蛇牌动脉瘤夹742加固。刺破动脉瘤体,未见明显出血。术后患者复查未见明显动脉瘤残留(图2),恢复顺利。回顾总结:这是一例典型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前交通动脉,所谓交通,就是好几根血管连接的地方,好比一个十字路口,连接着我们左右两侧的大脑前动脉。有哪些血管呢?包括大脑前动脉的A1段、A2段、回返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不是单边的,而是双侧各有一套,此外从前交通动脉上还会发出很多的小血管供应到我们大脑的中央区去(图3)。在平时,前交通动脉能起到一个左右大脑半球血液供应的桥梁作用,我们左边的血管不太好了,右边的血流就可以通过这个交通枢纽输送到我们左侧大脑去,反之亦然。作为沟通左右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的交通要道,前交通动脉也承受比较大的血流冲击,因此容易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形成动脉瘤。据统计,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31%-37%。我们知道,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如果不处理,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会很高,而再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会直接翻倍。因此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尤其是破裂动脉瘤,我们还是需要积极进行处理。有些介入组医生无法处理的动脉瘤,就需要我们手术组医生通过开颅手术的方式来处理。当然手术难度也不小,前交通动脉周围复杂的血管结构会增加处理的难度。当我们要去处理这个地方的动脉瘤,就一定要把这些血管充分的给暴露出来,既要把动脉瘤夹闭掉,让它与我们正常的血管隔开,不再有血流冲进去导致再破裂,同时也要保证周围正常的血管不要被损伤。因此需要手术医生有扎实的神经系统解剖基础和显微操作技术。当然,手术成功后,动脉瘤无明显残留,相当于拆除了大脑里的定时炸弹,远期的复发风险也很低,患者经过一定的恢复训练,就可以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了。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面听神经疾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神经吻合治疗永久性面瘫,面肌痉挛、难治性梅尼埃病等手术治疗;2.颅底肿瘤:掌握各种颅底手术入路,擅长耳侧颅底等复杂解剖区包括颈静脉孔区、桥小脑角区、蝶岩斜区以及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3.经鼻内镜下鞍区病变如垂体瘤、脊索瘤、Rathke囊肿等手术切除;4.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显微外科手术、诊断分型以及综合治疗有深入研究;5.动脉瘤、AVM、海绵状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6年前出现左侧面部剧烈的阵发性刺痛,同时伴有牙痛,发作时程度较剧,当地查头颅磁共振提示“左侧听神经瘤考虑”,后来患者外院行伽马刀治疗,疼痛并无明显缓解,平时通过药物控制,并定期随访复查。近期患者感觉到疼痛较前加重,药物控制效果变差,复查头颅增强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考虑囊性脑膜瘤可能(图1)。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考虑到药物保守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疼痛,决定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缓解神经疼痛症状。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虽然肿瘤不大,但所在区域内分布了很多的重要神经,包括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而且伽马刀术后肿瘤往往与周围结构粘连紧密,因此手术中需要非常小心,避免神经误伤而造成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术前判断一致,术中发现面听神经被肿瘤压迫移位,小心分离后予以保护;肿瘤深面可见三叉神经,因肿瘤长期压迫已经发生严重的变性,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符合,手术中通过仔细的显微操作也完整保留;肿瘤也同时压迫外展神经进入骨孔的地方,小心操作下,神经无明显损伤。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即刻得到缓解,并无新增的神经功能障碍。讨论总结:三叉神经主要负责面部的感觉,因此当三叉神经受到刺激之后,就有可能会出现面部疼痛,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往往表现为单侧面部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病人往往描述为刀割样、针刺样、放电样的疼痛,发作时程度重,加上突发性的特点,往往会给患者留下心理阴影和恐惧情绪,很多患者误以为是牙痛而到牙科就诊,在拔除好几颗牙齿之后症状仍然不缓解,才想到到神经科来就诊。三叉神经痛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前者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发病机制是搏动的血管压迫了三叉神经所导致的,通过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往往可以让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是由于其他病变影响到三叉神经所导致的,就像我们展示的这个病例,是由于在岩骨尖处长了脑膜瘤,导致三叉神经受压,从而引起神经刺激性症状,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才能从根源上解除压迫,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所以,对于出现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到医院里做一个头颅核磁共振,能够判断三叉神经走形区域是否存在占位、压迫,从而有效鉴别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为下一步治疗指明方向。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面听神经疾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神经吻合治疗永久性面瘫,面肌痉挛、难治性梅尼埃病等手术治疗;2.颅底肿瘤:掌握各种颅底手术入路,擅长耳侧颅底等复杂解剖区包括颈静脉孔区、桥小脑角区、蝶岩斜区以及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3.经鼻内镜下鞍区病变如垂体瘤、脊索瘤、Rathke囊肿等手术切除;4.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显微外科手术、诊断分型以及综合治疗有深入研究;5.动脉瘤、AVM、海绵状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患者,59岁女性,因反复右侧眼眶疼痛半月,右眼睑下垂3天来院。就诊医生查体,见患者右眼睑无法抬起,右侧瞳孔直径增大,对光反射消失,判断为突发的动眼神经麻痹,立即给患者安排了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我们以最快速度为患者安排了入院,脑血管造影(DS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图1),瘤体处可见子囊突起,压迫到了动眼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了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造影后笔者团队即刻为患者安排了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眶上额外侧手术入路,暴露动脉瘤后,可见动脉瘤体狭长,朝向后外侧,压迫动眼神经。取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后,剪破动脉瘤体,动脉瘤体积立即缩小,压迫效应解除,术中吲哚菁绿造影提示动脉瘤夹闭完全,并未影响周围血管(图2)。术后第二天患者右眼睑就能够微微抬起,出院时基本已经可以做到自主睁眼。术后复查MRI术区无明显脑组织损伤信号,CTA可见动脉瘤夹闭满意,无明显残留(图3)。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有很多,突发的、没有其他明显诱因的动眼神经麻痹需要考虑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由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距离动眼神经穿入海绵窦的入口处很近,而动眼神经又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神经,因此一旦后交通段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通过直接压迫或者反复搏动撞击,导致动眼神经麻痹。据统计,大约有1/3的后交通动脉瘤会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对于这一类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动脉瘤存在比较高的近期破裂出血的风险。而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40%,存活患者中66%会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动脉瘤后期破裂出血的风险,拆除患者脑内的定时炸弹,另一方面能够对产生占位效应的动脉瘤体进行减容处理,缓解对动眼神经的压迫,有助于动眼神经功能的恢复。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擅长领域:1.面听神经疾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神经吻合治疗永久性面瘫,面肌痉挛、难治性梅尼埃病等手术治疗;2.颅底肿瘤:掌握各种颅底手术入路,擅长耳侧颅底等复杂解剖区包括颈静脉孔区、桥小脑角区、蝶岩斜区以及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3.经鼻内镜下鞍区病变如垂体瘤、脊索瘤、Rathke囊肿等手术切除;4.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显微外科手术、诊断分型以及综合治疗有深入研究;5.动脉瘤、AVM、海绵状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