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 HPGA)功能提前启动而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约为1/5 000~1/10 000,女孩约为男孩的5~10倍[1]。其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由于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由于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GnRHa)治疗CPP。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青春期发育开始的年龄有逐渐提前趋势,CPP的诊断与治疗日益引起人们重视。为规范儿童CPP的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早在2007年即制定了《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2]。2010年卫生部也组织制定了《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3]。但关于CPP的诊断及GnRHa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较多颇具争议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以指导儿科内分泌医师对CPP的诊疗。【CPP的诊断】一、临床诊断根据患儿出现第二性征的时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首先确定患儿是否为CPP。性早熟按HPGA功能是否提前启动分为中枢性性早熟(GnRH依赖性、真性、完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非GnRH依赖性、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CPP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2,3]:(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以女孩出现乳房结节,男孩睾丸容积增大为首发表现。(2)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正常儿童。(3)骨龄超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或1岁以上。(4)性腺增大:盆腔B超显示女孩子宫、卵巢容积增大,且卵巢内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男孩睾丸容积≥4 ml。(5)HPGA功能启动,血清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达青春期水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性早熟的年龄界定: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调查显示,乳腺发育的年龄呈现明显提前趋势,但初潮年龄仅略为提前,且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4]。美国Lawson Wilkins儿科内分泌学会建议将性早熟的年龄界定为白种女孩<7岁,非裔女孩<6岁,但存在争议[5]。性发育开始的时间与遗传、环境、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6]。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2.性发育的顺序及进程:性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具有一定规律。CPP是由于HPGA功能提前启动所致,性发育的顺序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女孩青春期发育顺序为:乳房发育,阴毛、外生殖器的改变,腋毛生长,月经来潮。男孩性发育则首先表现为睾丸容积增大(≥4 ml时即标志青春期开始),继而阴茎增长增粗,阴毛、腋毛生长及声音低沉、胡须,出现遗精。性发育的速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一般性发育过程可持续3~4年,女孩每个Tanner分期的进展历时约1年。男孩Tanner分期进展与女孩类似,但从睾丸开始增大至遗精历时比女孩稍长。在性早熟的诊断过程中,对于典型的界定年龄(女孩8岁,男孩9岁)前出现性发育征象的患儿较易诊断,但在重视性发育开始年龄的同时,还应考虑性发育的顺序及进程,性发育顺序或进程异常,可为性早熟的不同表现。对进一步诊断和处理有重要提示意义。性发育顺序异常时需注意排除外周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等。其中不完全性性早熟又称变异型青春期(pubertal variants),包括单纯性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肾上腺功能早现(premature adrenarche)、单纯性阴毛早现(premature pubarche)和单纯性早初潮(premature menarche)。性发育进程异常时,应警惕以下情况[7,8]:(1)慢进展型性早熟(slowly progressive precocious puberty):部分儿童在界定年龄前(7~8岁)出现性发育征象,但性发育过程及骨龄进展缓慢,线性生长亦保持在相应百分位数。(2)快进展型青春期(rapidly progressive puberty):部分儿童虽然在界定年龄后才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迅速,从一个发育分期进展到下一分期的时间较短(<6个月)。生长速率增加、骨骼成熟迅速,短期内出现骨龄明显超过实际年龄,由于骨骺早期愈合而影响最终成人身高。对慢进展型性早熟应坚持随访,必要时每半年复查骨龄,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干预。对于快进展型青春期则可能需按性早熟方案处理。3.生长加速:在性发育的过程中可出现生长加速,一般女孩9~10岁,男孩11~12岁出现生长加速,但具有个体及种族差异,且与性发育分期相关。在Tanner Ⅱ~Ⅳ期,女孩出现生长加速的比例分别为40%、30%、20%,而男孩出现生长加速的比例则分别为8%、60%、28%。甚至有10%的女孩在乳腺开始发育前出现生长加速,4%的男孩在TannerⅤ期始出现生长加速[9]。若缺乏患儿生长速率的资料,则需监测生长情况3~6个月,以进一步评估是否出现生长加速,以及评估是否为快进展型性发育[7]。4.性腺发育评估:女孩盆腔B超:子宫长度3.4~4.0 cm,卵巢容积1~3 ml(卵巢容积=长×宽×厚×0.5233),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提示青春期发育。子宫内膜回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稍低(42%~87%),可作为CPP与正常女孩及单纯乳腺早发育女孩的鉴别诊断的辅助检查之一,但不能作为与其他外周性性早熟的鉴别手段[7,10]。男孩睾丸:睾丸容积≥4 ml(睾丸容积=长×宽×厚×0.71)或睾丸长径>2.5 cm,提示青春期发育[7]。5.正确评估HPGA功能是否启动:(1)黄体生成素(luteinising hormone, LH)基础水平。在CPP的诊断过程中,LH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更具有临床意义。但基础LH水平意义有限,因LH为脉冲式分泌;其水平受检测方法的影响而差异较大;缺乏相应的正常值资料;且约50%左右TannerⅡ期的女孩LH基础值可在青春期前的水平[10]。(2)GnRH激发试验:GnRH激发试验是诊断CPP的金标准,也是鉴别CPP和外周性性早熟的重要依据。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依据GnRH激发试验结果进行诊断,在结果评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激发药物:激发试验应用的药物为GnRH,所用剂量为2.5 μg/(kg·次),最大剂量100 μg。GnRHa的激发作用比天然GnRH强数十倍,峰值在60~120 min出现,一般不推荐其在常规诊断中使用。如用GnRHa替代,则应有各实验室自己的药物剂量及试验数据[11]。②检测方法:应用不同的方法检测时,诊断临界值不同。免疫荧光法(IFMA),LH峰值> 9.6 U/L(男孩)或> 6.9 U/L(女孩);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LH峰值≥5.0 U/L均提示性腺轴启动。因此,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宜采用同一临界值进行结果评判[12,13]。有条件的中心和实验室宜建立自己的诊断界值。③正确评估LH峰值/FSH峰值:LH峰值/FSH峰值≥0.6,考虑青春期启动,但应注意同时要满足LH峰值≥5.0 U/L。单纯以LH峰值/FSH峰值>0.6作为诊断指标,易造成误诊。LH峰值/FSH峰值还有助于快进展型与非进展型CPP的鉴别(快进展型CPP患儿的LH峰值/FSH峰值比值较高)[10,14]。④在GnRH激发试验中,FSH的基础值和峰值对性早熟诊断无明显临床意义[10]。⑤另外,在判断结果时,尚需结合患儿性发育状态、性征进展情况、身高和骨龄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部分病程较短的患儿,在乳房开始发育的早期、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骨龄未出现明显超前时,GnRH激发试验可为假阴性。对此类患儿应密切随访性征发育情况、生长速率、骨龄等,必要时应重复进行GnRH激发试验。(3)性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不宜作为CPP的诊断指标。雌二醇的水平变异较大,低水平的雌二醇也不能排除CPP。但当雌二醇水平>367 pmol/L(100 pg/ml)时,应高度警惕卵巢囊肿或肿瘤[7]。二、病因诊断根据病因CPP又分为:特发性CPP和继发性CPP(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继发于外周性性早熟)(表1)。临床诊断明确后,即应进行CPP的病因诊断,根据病情进行头颅MRI检查、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测,以了解是否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疾病所致。表1CPP的分类及病因1.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异常:CPP以女孩多见,其中80%~90%为特发性CPP。但6岁前出现性发育的CPP女孩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比例约为20%,且年龄越小,影像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男性性早熟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25%~90%的患儿具有器质性原因,约2/3的患儿有神经系统异常,50%左右的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因此,对年龄小于6岁的CPP女孩以及所有男性性早熟患儿均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15,16]。6~8岁的CPP女孩是否均需行头颅MRI检查尚有争议,但对有神经系统表现或快速进展型的患儿则应行头颅MRI检查[7,10]。2.排除其他继发性疾病:在CPP的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明确性早熟是否继发于下列疾病。(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本病大多为21羟化酶缺乏,是导致男孩外周性性早熟的最常见原因。表现为阴茎增大、增粗,阴囊色素沉着,睾丸容积不大或睾丸容积与阴茎发育水平不一致。早期身高增长加速,骨龄提前显著。血17羟孕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水平升高。长期未经诊断治疗者可转变为CPP。(2)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又称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多见于女性,是由于Gs基因缺陷所致[17]。本综合征以性早熟、皮肤咖啡斑、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三联征为特点。多数患儿可仅表现有一种或两种体征,可伴有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异常,还可出现卵巢单侧囊肿。但其性发育过程与CPP不同,常先有阴道出血发生;乳头、乳晕着色深;血雌激素水平增高而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GnRH激发试验呈外周性性早熟。随病程进展,部分可转化为CPP。(3)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 本病是由于LH受体激活突变所致,呈家族性[18]。患儿2~3岁时出现睾丸增大,睾酮水平明显增高,骨龄明显增速,但LH对GnRH刺激无反应。随病程进展可转变为CPP。(4)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本病继发CPP可能和HPGA调节紊乱有关。甲低时,下丘脑分泌TRH增加,由于分泌TSH的细胞与分泌泌乳素(PRL)、LH、FSH的细胞具有同源性,TRH不仅促进垂体分泌TSH增多,同时也促进PRL和LH、FSH分泌。也有学者认为FSH和TSH的糖蛋白受体结构相似,甲低时升高的TSH可产生类FSH样作用[19,20]。患儿临床出现性早熟的表现,如女孩出现乳房增大、泌乳和阴道出血等,但不伴有线性生长加速及骨龄增长加快。严重而长期未经治疗者可转变为CPP。三、鉴别诊断CPP应注意与外周性性早熟及不完全性性早熟相鉴别。女孩CPP特别应注意与单纯乳房早发育相鉴别。单纯乳房早发育为女孩不完全性性早熟,好发于2岁前的女童。除乳房发育外,不伴有其他性发育的征象,无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不伴有阴道出血。血清雌二醇和FSH基础值常轻度增高。一般认为乳房早发育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过程,但有约15%左右的患儿会发展成CPP[21,22]。故对单纯乳房早发育的患儿应注意追踪检查,常规随访性激素水平、生长速率、骨龄进展等。【CPP的治疗】一、病因治疗对继发性CPP,应强调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PP可考虑手术或放疗,如鞍区肿瘤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肿瘤多需手术;但对非进行性损害的颅内肿瘤或先天异常,如下丘脑错构瘤或蛛网膜囊肿等,则宜谨慎处理。对继发于其他疾病的CPP应同时针对原发病治疗。二、GnRHa治疗特发性CPP的治疗目的是抑制性发育进程,延缓骨骼过快成熟和改善最终成人身高,避免心理行为问题。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GnRHa治疗CPP,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治疗范围:CPP的治疗首先应明确治疗范围,并非所有CPP患儿均需要GnRHa治疗。GnRHa治疗指征[10,23]:(1)CPP(快进展型):性早熟患儿骨骼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超过线性生长加快程度);(2)预测成人身高受损者:预测成人身高<3百分位数或<遗传靶身高,骨龄身高<身高的2个标准差(–2s);(3)快进展型青春期:在性早熟界定年龄后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可影响最终成人身高者;(4)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慢进展型性早熟以及骨龄虽然提前,但生长速率亦高于正常,预测成人身高无明显受损的CPP患儿,则不需立即治疗,应定期复查身高和骨龄变化,随时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在预期成年身高评估时应注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Bayley-Pinneau法进行身高预测,但资料显示该方法可能高估了性早熟患儿的预测身高[10]。2.GnRHa的药物种类:GnRHa是将天然GnRH分子中第6个氨基酸,即甘氨酸置换成D-色氨酸、D-丝氨酸、D-组氨酸或D-亮氨酸而成的长效合成激素。目前有曲普瑞林(Triptorelin)、亮丙瑞林(Leuprorelin)、布舍瑞林(Buserelin)、戈舍瑞林(Goserelin)和组氨瑞林(Histrelin)等几种药物,其药效是天然GnRH的15~200倍[23]。制剂有3.75 mg的缓释剂(每4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1.25 mg的长效缓释剂(每3个月注射1次)等。国内以3.75 mg的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制剂最为常用。GnRHa的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受体结合,开始可短暂促进LH、FSH一过性释放增多("点火效应"),继而使垂体靶细胞相应受体发生下降调节,抑制垂体-性腺轴,使LH、FSH和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3.GnRHa治疗方案:关于GnRHa的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标准。国内推荐缓释剂首剂3.75 mg,此后剂量为80~100 μg/(kg·4周),或采用通常剂量3.75 mg,每4周注射1次。可根据性腺轴功能抑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同药物制剂选择剂量有所不同[2,3]。文献报道曲普瑞林的给药剂量为60~160 μg/(kg·4周);亮丙瑞林的治疗剂量为30~180 μg/(kg·4周),甚至可达350 μg/(kg·4周)[7,10,23]。应用GnRHa治疗CPP患儿强调个体化原则。应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CPP适应证药物,并根据药物的种类、剂型和注射方式等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按照当地药物供应情况和医生的用药经验选用制剂。GnRHa每4周注射1次可充分抑制大部分CPP患儿的HPGA功能。个别控制不良的患儿可能需要缩短用药间期或超过标准剂量[7,10,23],但宜谨慎,并注意进一步评估诊断及病情。4.治疗监测:GnRHa治疗过程中,应每3个月监测性发育情况、生长速率、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激素水平等;每半年监测1次骨龄。治疗过程中可监测任意或激发后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以评估性腺轴抑制情况,但监测方法目前尚未形成共识[10,11,12]。诊断明确而暂不需特殊治疗的CPP患儿仍应定期监测生长速率、骨龄等变化并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考虑GnRHa治疗。治疗有效的指标:生长速率正常或下降;乳腺组织回缩或未继续增大;男孩睾丸容积减小或未继续增大;骨龄进展延缓;HPGA处于受抑制状态[10,12,23]。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应注意认真评估诊断,排除其他疾病[10]。(1)在GnRHa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出血。部分CPP患儿第一次GnRHa注射后可出现阴道出血,与GnRHa的"点火效应"有关。治疗后期的阴道出血可能与HPGA功能抑制不良有关,但同时应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注意排除肿瘤等疾病[6];(2)生长速率显著下降(≤2SDS);(3)骨龄进展迅速。另外,阴毛出现或进展通常代表肾上腺功能初现,并不一定意味治疗失败。GnRHa治疗对HPGA的抑制作用已获得公认,但关于GnRHa治疗改善CPP终身高及身高获益的报道不一[24,25,26,27]。国外研究显示6岁以前开始以GnRHa治疗的性早熟女孩身高获益较多[25]。但也有长期随访至终身高的研究发现,终身高或治疗后身高的获益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26]。在GnRHa治疗过程中,治疗半年后特别是治疗1年后患儿出现生长速率下降,部分患儿甚至出现明显生长减速。生长减速的具体机制不明,可能是GnRHa干扰和抑制了相关的生长调控层面,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GH/IGF1)轴的改变;过早暴露于雌激素而致生长板局部的改变;GnRHa对生长因子受体(growth factor receptor)通路的影响等[28,29,30]。因尚缺乏大样本长期对照临床研究资料,目前不建议常规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对预测成人身高严重受损者可考虑应用rhGH,但需密切监测。5.GnRHa停药时机[10,23]:取决于治疗目的。以改善成年身高为目的者治疗一般宜持续2年以上;骨龄12~13岁(女孩12岁,男孩13岁)。停药可酌情考虑患儿及其家长的愿望,医生需进行谨慎评估。但缺乏相应固定的停药指标,如骨龄、年龄、生长速率、治疗疗程、身高、遗传靶身高等。骨龄并非合适的单一停药指标,骨龄12岁可出现在不同年龄的CPP患儿中,以骨龄评价治疗后身高的获益也并不可靠。GnRHa的治疗方案宜个体化,停药应考虑到身高的满意度、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性发育与同龄人同期发育的需求。6.安全性监测:GnRHa治疗过程中偶尔出现皮疹、潮红、头痛,但通常短暂轻微,不影响治疗。10%~15%的患儿可出现局部反应,过敏反应非常罕见[23]。部分患儿首次应用GnRHa治疗3~7 d后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与GnRHa的"点火效应"导致短暂雌激素水平增高、滤泡生长、囊泡形成有关[6]。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1)生殖系统功能文献报道GnRHa治疗不影响卵巢功能及生殖功能。停药后HPGA功能迅速恢复,促性腺激素以及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卵巢恢复发育。停药后2~61个月(平均12~16个月)可出现月经初潮,且60%~90%的患者出现规律的月经周期,与正常女孩无显著差异,未见有不育的报道[10,31,32,33]。最新大样本横向研究显示,GnRHa治疗的CPP患者成年后生育情况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自然受孕情况与正常相近。而未经治疗的CPP患者成年期更易发生生育问题,需要促排卵或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经GnRHa治疗的CPP患者[32]。(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已有资料显示,女孩早发育或性早熟与超重、肥胖相关。部分CPP女孩在诊断及治疗之初,BMI即高于正常平均值,长期GnRHa治疗不会加重肥胖趋势,BMI的SDS或百分位数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女孩相比,明显超重的CPP女孩,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但并非GnRHa治疗所致。早发育特别是12岁前出现初潮增加了成人期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6]。(3)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关于CPP女孩GnRHa治疗后高雄激素及PCOS的发生,文献报道不一[32,33,34,35]。有研究显示GnRHa治疗可能增加CPP患者高雄激素和PCOS的发生率[34]。但也有研究认为CPP治疗后高雄激素的表现虽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婴儿期体重快速增加与初潮年龄早及卵巢高雄激素有关[6]。而最新大样本横向研究显示CPP患者的高雄激素状态与是否经过GnRHa治疗无关,未经治疗的CPP患者成年后更易出现高雄激素引起的症状,如痤疮、多毛,伴有不规则月经等[32]。对性早熟女孩的盆腔B超研究发现,CPP女孩在诊断时,其子宫、卵巢通常增大;在开始治疗3个月后,子宫、卵巢的容积可降至正常范围;停止治疗后,子宫卵巢的容积仍在正常范围,且未发现多囊卵巢的特征。在停止GnRHa治疗后随访平均12年的研究发现,与健康女性相比,CPP治疗后女孩PCOS的发生率未见增加[35]。在一般人群中,PCOS的发生率为5%~10%,而CPP女孩中PCOS的发生率为0~12%[34,36]。研究认为肾上腺功能早现和儿童期胰岛素抵抗是PCOS潜在的风险因子,当这些风险因子与CPP同时存在时,是否最终会增加PCOS的风险并不确定。也有认为性早熟是部分PCOS患者的首发表现[6,10,23]。(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CPP患儿在诊断时其BMD的值常有增加。在GnRHa治疗期间,由于卵巢功能受抑制导致骨矿物质的获得受限,但BMD值没有变化或轻微降低,且治疗停止后,骨矿物质含量很快恢复[7,10,23]。(5)脂代谢有文献显示CPP女孩诊断时即存在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升高,而胰岛素敏感性、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而且性发育开始的年龄越早,上述脂代谢的异常越明显[37]。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脂代谢的异常可能更加明显,但也有文献显示上述改变可能与肥胖本身相关。(6)社会心理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发育更易引起功能性表现(如胃痛、头痛、关节痛等)、抑郁症状、性接触等心理行为问题。女孩易出现酗酒、超重、性行为等。男孩则更易出现吸毒等冒险或犯罪行为。但性早熟患儿应用GnRHa治疗对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并不确定[10,23]。7.非CPP领域的GnRHa应用以下情况不推荐常规应用GnRHa[7,10]。(1)恶性肿瘤化疗的远期影响可致不育。但不建议儿童化疗过程中应用GnRHa保护性腺功能。(2)单独应用GnRHa对正常年龄开始性发育的特发性矮身材和小于胎龄儿改善最终成人身高的作用有限,不建议应用。(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预测身高严重受损时,单独应用GnRHa或联合rhGH治疗的疗效,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三、GnRH拮抗剂(GnRH antagonists)GnRH拮抗剂直接作用于垂体的GnRH受体,因不具有"点火效应",且停药后对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可很快恢复,应具有较好的前景。目前仍在开发研究中[7]。总之,CPP的诊断宜根据患儿的起病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按照临床诊断、病因诊断、鉴别诊断的步骤进行,其中病因诊断尤为重要。CPP的治疗首先为病因治疗,同时应明确并非所有CPP患儿均需要GnRHa治疗。GnRHa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性发育进程、生长情况及安全性监测,确保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梁雁 杜敏联 罗小平 执笔)参加本共识制定的专家参加本共识制定的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陈临琪(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瑞敏(福州儿童医院);陈少科(广西妇幼保健院);成胜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程昕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董国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董治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杜红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杜敏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君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巩纯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顾学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何玺玉(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307医院);黄永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桂梅(山东省立医院);李辉(首都儿科研究所);李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梁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立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梁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戈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罗飞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小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华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正庆(北京协和医院);王伟(郑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卫海燕(郑州市儿童医院);辛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熊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凡(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杨艳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玉(江西省儿童医院);叶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于宝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璧涛(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张星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张知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朱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参考文献:略)
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和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两大类。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和甲状腺炎症(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甲状腺炎症)。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异常,而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检查都正常。但两者并不是绝对孤立的,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变,特别是内科性的甲状腺疾病也可能需要外科治疗。本文主要对四类甲状腺疾病1.甲状腺肿,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3.甲状腺炎症,4.甲状腺肿瘤进行介绍。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又分为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两类。 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与饮食中缺碘(如山区)和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期,生长发育期)对碘的需求量增加有关。 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一般颈部可以发现肿大的甲状腺,B超也可以证实甲状腺肿大,但甲状腺内没有结节。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甲状腺功能是正常的,这和甲亢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所引起的甲状腺肿可以区别。 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不需手术治疗,只需补充甲状腺素制剂治疗即可。一般服药一段时间后肿大的甲状腺会自行消退。目前,国内使用的甲状腺素制剂主要为两种,一种是甲状腺素片,40mg/粒;一种是左甲状腺素纳片(如优甲乐和雷替斯),50ug/粒或100ug/粒。甲状腺素片是从猪的甲状腺内提取的动物制剂,比较粗糙,纯度不是很高;左甲状腺素片是人工合成的制剂,纯度比较高。 结节性甲状腺肿 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其病因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内分泌紊乱、高碘饮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放射线接触史等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一般都是通过体检发现或自己发现颈部肿块就诊。查体可摸到1cm以上结节,多质软或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形态正常或肿大,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这些结节可为囊性、混合性或实质性;呈椭圆形。结节的周边可有声晕。形态或可不规则;边界或可不清楚;血供或可丰富;实质性结节可出现后方伴声影的粗大钙化,但一般不伴有微小钙化。 结节性甲状腺肿如果要治愈,只有手术治疗,但并不是所有的结节性甲状腺肿都需要手术治疗。一般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结节至少超过20mm或怀疑恶性或出现压迫情况或位于胸骨后或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影响美观、工作和生活者才考虑手术。如果未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每隔半年B超随访即可。药物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效果不好。甲状腺功能亢进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由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其症状为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乏力、怕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女性月经稀少。体检大多数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甲状腺肿大,为弥漫性,质地中等,无压痛。部分病人有突眼症。 甲状腺功能检查血T3、T4、FT3、FT4增高,TSH降低(一般<0.1mIU/L)。甲状腺摄功能试验 131I 摄取率增高,摄取高峰前移。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供增多;部分病人甲状腺内可发现结节。 甲亢的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补充足够热量和营养等。针对甲亢的治疗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抗甲状腺药物(ATD)。主要药物有甲巯咪唑(MMI)、丙基硫氧嘧啶(PTU)。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是皮疹、皮肤瘙痒、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中毒性肝病等。2.131碘治疗。适应证包括:成人Graves甲亢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ATD治疗失败或过敏;甲亢手术后复发;甲亢性心脏病或甲亢伴其它病因的心脏病;甲亢合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老年甲亢;甲亢并糖尿病;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禁忌证为妊娠和哺乳期妇女。131I治疗甲亢后的主要并发症是甲减。发生甲减后,可以用甲状腺素制剂替代治疗,使甲状腺功能维持正常。3.手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中、重度甲亢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停药后复发,甲状腺较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对周围脏器有压迫或胸骨后甲状腺肿;疑似与甲状腺癌并存者;儿童甲亢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差者;妊娠期甲亢药物控制不佳者,可以在妊娠中期(第13-24周)进行手术治疗。 甲状腺炎症 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春秋发病往往较多。亚急性甲状腺炎多数发生在40-50岁妇女,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多一侧甲状腺有触痛,并可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炎症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甲亢。查体多数病人一侧甲状腺质硬肿大有压痛。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人血沉增快,血FT3,FT4正常或轻度增高,TSH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清TPOAb常一过性增高。B超可发现甲状腺体积增大,腺体内部病灶区呈低回声或不均匀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并可有局限性钙化灶。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炎症,通常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缓解。但病人应适当休息,同时可给予强的松或消炎镇痛类药物以减轻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又称桥本氏甲状腺炎。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30-60岁。常见症状为全身乏力,大多数病人没有颈部不适,但有少部分病人会有局部压迫感和颈部隐痛。体检甲状腺多为双侧对称性肿大,峡部也同时增大。质地坚韧,表面多光滑或呈结节状。少数病人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但质软。 甲状腺功能检查,疾病初期血T3、T4、FT3、FT4和TSH一般正常,但随着病情的发展,TSH逐渐增高,最后T3、T4、FT3、FT4逐渐降低出现甲减。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或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始终增高。B超发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或结节性肿大,回声不均匀,呈网格状或片状回声改变。腺体血供一般较丰富。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手段比较有限。如甲状腺明显肿大或出现甲减时可以服用甲状腺素制剂治疗。现在发现硒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方面有些效果,因此也可以服用硒酵母片进行治疗。 如果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致甲状腺肿大出现压迫症状或甲状腺内出现结节且结节高度怀疑恶性时要考虑外科治疗。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良性肿瘤 甲状腺良性肿瘤以甲状腺腺瘤为主。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表现多为颈前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体检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软或韧,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如腺瘤内出血,肿块可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这些症状一般可在1-2周内消失。 甲状腺功能检查一般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如为高功能腺瘤,T3、T4、FT3、FT4可增高,TSH可降低。B超检查甲状腺内多为单发结节,也可多发;为实质性或混合性,多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边可有声晕,血供或可丰富。 一般直径10mm以下的甲状腺腺瘤建议观察并定期B超随访。如果腺瘤近期增大迅速或出现压迫症状或随访过程中有恶变倾向或确诊为高功能腺瘤可以考虑手术。甲状腺恶性肿瘤 1、疾病分类:可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低分化型甲状腺癌如髓样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发病原因:甲状腺癌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高碘或缺碘饮食),发射线接触史,雌激素分泌增加,遗传因素,或其它甲状腺良性疾病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腺瘤特别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演变而来。 3、临床表现:分化型甲状腺癌以女性多见,常见年龄30-60岁。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缓慢,病人可发现颈部有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被自己或体检无意中发现,或在B超等检查时发现。体检癌肿多质硬,表面或可光滑,边界或可清楚。如果癌肿局限在甲状腺体内,则可随吞咽上下活动;若已侵犯气管或邻近组织,则较为固定。 4、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多正常,但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如甲亢或桥本氏甲状腺炎转变而来,则有相应的甲状腺功能异常。B超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分化型甲状腺癌在B超中大多数为实质性肿块,但部分也可为以实质成分为主的混合性肿块。甲状腺乳头状癌在B超中多呈低或极低回声,实质内可出现微小钙化,肿块的形态可异常呈垂直位或竖立状,肿块周边血供丰富。甲状腺滤泡状癌在B超中多为非常均质的高回声肿块,血供丰富。而肿块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则并不是判断肿块是否是恶性的重要指标。现在术前在B超定位下对怀疑恶性的肿块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可对甲状腺癌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在同位素扫描中多呈冷结节。如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怀疑有淋巴结转移或和周围器官如气管和食管有侵犯,可以通过CT检查来了解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和对气管、食管等器官侵犯的程度,以利手术方案的制定。 5、疾病治疗: ①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以淋巴结转移为主。颈部的淋巴结可分为I-VI区,一般II-VI区淋巴结和甲状腺癌转移有关。通常VI区淋巴结又称为中央组淋巴结,包括气管食管沟、气管前和喉前淋巴结;II-V区淋巴结又称为颈侧区淋巴结,包括颈部大血管周围淋巴结和副神经周围淋巴结。中央组淋巴结由于多位于甲状腺后方且直径很小,一般颈部B超难于发现;而颈侧区淋巴结则可通过B超检查发现是否有转移。多数情况下,一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转移至同侧的淋巴结,但个别也可转移至对侧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途径一般是先转移至中央组淋巴结,然后再转移至颈侧区淋巴结;但也有个别癌肿如位于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首先转移至颈侧区的淋巴结。文献报道,不管肿瘤大小如何,通常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可达50%左右。有鉴于此,最新一期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指南强调中央组淋巴结的清扫。但对于甲状腺的切除范围,可根据肿瘤的分期、各地的医疗条件和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实行个体化方案,但至少要切除患癌侧腺叶+峡部。 ②甲状腺滤泡状癌:多通过血行远处转移至肺、骨、脑和肝等器官,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行双侧甲状腺的全/近全切和患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然后行碘131治疗。但由于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多难确定滤泡状癌,因此常需行再次的补充手术。 根据国外经验,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因此如果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再辅以碘131巩固治疗。碘治疗结束后终身服用甲状腺素制剂行抑制治疗往往可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对于术后甲状腺残留较多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碘治疗无法起到巩固治疗的效果,同时反复多次碘治疗过程中停用甲状腺素制剂可引起肿瘤复发或去分化,因此,对于甲状腺残留较多的病人,多建议服用甲状腺素制剂行抑制治疗。至于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的剂量要根据肿瘤的分期因人而异。 ③甲状腺髓样癌:是发生于甲状腺C细胞的中度恶性肿瘤。可分为散发、家族和MEN2型。病人主要表现是甲状腺无痛性硬实结节,局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成为首发症状。部分甲状腺髓样癌病人可出现腹泻、腹痛和面色潮红。体检甲状腺肿物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散发性多为一侧甲状腺肿物,而家族型及MEN2型可为双侧甲状腺肿物。 甲状腺髓样癌病人血清降钙素水平升高,部分病人癌胚抗原(CEA)水平也升高。B超提示肿块多位于甲状腺上半部,可单发或多发,呈低回声,肿块的中心位置多有钙化,且结节无声晕,血供多丰富。 甲状腺髓样癌可早期发生淋巴转移,且可通过血行发生远处转移,因此预后较分化型甲状腺癌差。由于髓样癌对甲状腺素制剂和碘131治疗都无效果,因此,只有手术是治疗髓样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范围要包括双侧甲状腺全切,患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如术前发现有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则必须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但对于家族型髓样癌,即使没有发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也可进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由于髓样癌术后甲状腺功能缺失,因此必须给予甲状腺素制剂行替代治疗。 ④甲状腺未分化癌:为高度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病人,一般年龄超过65岁。绝大多数病人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颈部肿块,肿块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且迅速增大。可伴有声嘶、呼吸和吞咽困难,局部可有淋巴结肿大。B超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团块,常累及整个腺叶或腺体。多数情况下可出现坏死区。 由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易侵犯周围的器官组织如气管、食管、颈部的神经和血管,因此,往往就诊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只能行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仅在气管受压或阻塞时才行甲状腺峡部切除或气管切开。近年来,有人主张对早期甲状腺未分化癌,如原发灶小,可施行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后辅以外放射和化疗,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在临床表现上,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又称有功能性垂体腺瘤有以下的临床表现:1、垂体泌乳素腺瘤表现:对于女性患者出现以泌乳素增高,雌激素减少所致的月经停止,即闭经,乳房出现泌乳汁。不孕,结婚后不能生育的闭经。如果一个女性出现高泌乳素血症中PRL腺瘤占35.7%,而不孕患者中约1/3为高泌乳素血症所致。对于男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低、阳痿、男性乳房发育、溢乳、胡须稀少、生殖器萎缩、精子减少、活力低下、男性不育。2、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表现为手足变大,变粗,称为肢端肥大征;代谢改变:主要表现糖尿病;呼吸道改变: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气道狭窄等。在心血管改变:左心室肥大,心脏扩大,高血压等。早期精力旺盛,有使不完的颈,晚期出现垂体功能低下表现,如乏力,没有劲等,其中以性腺功能受损明显。3、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出现向心性肥胖、多血质、满月脸、水牛背、痤疮、紫纹、多毛、皮肤变黑等。有骨质疏松,常合并骨折;低钙引起的抽搐。也出现性欲下降、月经紊乱、闭经、泌乳、不孕、阳痿、女性长胡须及长喉结等。并且有低血钾、糖尿病、高血压、精神障碍等严重症状。4、除了出现以上激素分泌多的症状外,还可出现的症状有:(1)头痛;(2)视力视野障碍;(3)其他神经和脑损害,如下丘脑功能障碍,但由于垂体腺瘤导致的尿崩症罕见;(4)肿瘤累及III脑室、室间孔、导水管可导致梗阻性脑积水;(5)肿瘤向侧方侵袭海绵窦可发生III,IV, V1,VI颅神经损害表现,突入中颅窝可引起颞叶癫痫。
1. 为什么要补碘? 因为缺碘是人体必需元素,体内不能生成,需从外界获取。人体摄入碘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因素引起的缺碘二是饮食(中国人饮食结构决定碘摄入不足)三是孕妇及儿童缺碘(对宝宝危害很大) 碘缺乏会导致什么? 95年后开始全国范围的推广加碘盐食盐加碘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有用!上海市疾控中心对儿童尿碘监测的数据表示加碘之后儿童碘营养水平处于充足状态截止2017年,我国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甲状腺肿的发病率为1.8%,为历史最低。 2. 现在是否还缺?还要补吗? 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主持TIDE项目(2014.12-2017.06),结果发现,总体上我国居民碘摄入处于充足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部分地区存在碘摄入过量的问题。 碘都过量了,是不是就得买无碘盐了?加碘政策是不是该取消了?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我国基本消除了碘缺乏,但是我国碘缺乏是大部分地区自然因素造成的。换言之:你不主动补,碘还是要缺的!印度人就发生过取消加碘政策后,碘缺乏病的发病率又迅速回升。我国加碘政策一直在适当调整:1996年:推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2002年:全民食盐加碘含量下调,2012年:允许各省份自行决定碘浓度。 3、碘和甲状腺疾病有何关系? 碘这个东西,你缺了不好 你过量也不好(碘过多也会抑制甲状腺功能,甚至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呈U型 ,20年来,我国甲状腺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数据统计显示,1999-2017年,我国临床甲减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增加,但是亚临床甲减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并无器质性损害)。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但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显著增加目前不能归咎于碘摄入量增加,反而碘摄入增加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补碘会引起甲状腺癌吗? 2000-2003年,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年增长率为4.9%, 而2003-2011年,该数值达到20.1%。但是,目前没有发现补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之间的相关性。所以大家切勿听信谣言~科学对待碘 4、要辩证科学的补碘,普通人群,科学补碘 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人体无法合成,且不能长期在体内储存。推荐每天摄入碘120微克,单一加碘盐计算大概6g。 沿海地区,看情况适量补碘海产品的碘含量的确较高,但沿海地区饮食调查显示,80%的碘还是来源于碘盐。 所以,沿海地区不能盲目长期使用“无碘盐”,但海产品摄入较多的群体,可以适量选择无碘盐。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要足量补充调查发现48%的妊娠期女性缺碘,但是妊娠期并非补碘越多越好,尿碘维持在150-249ug/L是最佳范围。 当尿碘<100ug/L时提示孕妇需补碘。指南指出妊娠期妇女每天应摄入250ug的碘,同时也要避免使用过量的碘(需进行Graves手术的除外)(好纠结) 不宜补碘的群体 1. 甲亢患者需要限碘(应用放射性碘治疗的,高碘食物如海产品应禁用至少7天) 2. 因碘摄入过量导致的甲减或亚甲减, 应限制碘摄入。 3. 甲状腺结节 此类人群适碘饮食即可。 4. 高水碘地区的居民 不适宜过度补碘(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京、陕西、江苏等历史上的黄泛地带)。 5、缺不缺碘,测测就知道 是否缺碘,可以通过检测晨尿中的碘含量而知。WHO把尿碘100-300μg/L定义为适宜的碘摄入量。如果尿碘大于300μg/L,属于碘过量,应控制碘摄入。 全文浓缩版 1、要肯定国家的食盐加碘政策 2、目前人群碘营养状态处于充足状态,但碘缺乏和碘过量均不好,不可盲目禁碘或补碘 3、目前未发现甲状腺癌和补碘有相关性 4、是否缺碘,就去查查尿碘。
一位女性患者到门诊就诊,说颈部甲状腺疼痛。第一周是左侧颈部疼痛,第二周疼痛转移到右侧甲状腺。疼痛向双侧耳根放射,同时伴有发热和心慌。这位女士,可能的疾病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为“亚甲炎”。亚甲炎有以下特点:(1)颈部疼痛,有的很严重,疼得死去活来;有的疼痛轻微。往往先是一侧疼痛,然后转移到右侧。疼痛向耳朵放射,有的患者在吞咽唾沫时疼痛明显。(2)自己一摸,甲状腺体积增大,摸了还有疼痛,感觉硬硬的一块。(3)发热,体温有高有低。(4)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心慌。(5)血沉高;(6)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内部有片状信号异常病变;(7)甲状腺吸碘率明显降低。在临床中,根据以上的表现,基本可以确定诊断。以上检查的证据越多,疾病的诊断就越明确。亚甲炎是一个自己会痊愈的疾病,但是它需要走过1-2个月的痛苦的过程(60%的患者挺过1-2周就感觉明显好转)。经过煎熬,自然恢复。也就是说,颈部疼痛和发烧会持续2-4周,然后自行恢复。根据以上特点,疾病的治疗有三种方案可以选择。(1)如果症状比较轻,患者可以挺过去,那么就什么药都不吃。一般挺过3-4周,疾病就进入好转期。(2)如果疼痛加重难以忍受,影响生活或睡眠,或者发热难受,可以选择“解热止痛药物”,比如芬必得,或者扶他林(口服)。一般情况下,退烧药和止痛药往往是同一种药物。选用止痛退烧药物,是绝大多数(90%)患者的选择。(3)如果疼痛实在难受,发烧持续不退,并且止痛退烧药物无效,那么可以考虑最后一条治疗方案: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强的松(又称为泼尼松),一般每天两次或三次,每次10mg;用药后,效果非常显著,发热和疼痛可在短期内明显好转。用药4-6天后,激素可逐渐减量,直到停用。一般情况下,每周减少5mg强的松剂量(比如,第一周每天总量为4片,第二周每天总量为3片,第三周每天总量为2片)。当每天服用药量小于10mg时,要每周减少1.25mg强的松剂量(也就是说,每周减少四分之一片药量,强的松每片药量为5mg)。整个调药过程需要在医生帮助下完成。用激素治疗亚甲炎,可谓“杀鸡用牛刀”,效果很好,但存在较高的“疾病和疼痛复发”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强的松减量后,甲状腺疼痛会再次出现,病情反复,病程延长。有的患者甚至疾病反复3-6个月还没有好。因此,建议患者尽量选择“止痛退烧药物治疗方案”为宜。对于已经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当激素减量症状复发时,可切换到“止痛退烧治疗方案”。(4)病程中,绝对需要多休息,避免劳累,放松心情。我有位患者,疾病已进入好转期。但因工作熬夜,疼痛复发,又多疼了1周。病程中还需要监测血沉的变化。对于心率快而有心慌的患者,可应用减慢心跳的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倍他乐克每天2次,每次12.5mg;或者比索洛尔(康忻)每天一次,每次2.5mg。用药2-3周后,亚甲炎疾病自行恢复,这些药物也可以停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疾病不再复发。
1、什么是甲减?请普及甲减相关知识?答:甲减的全称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指甲状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常出现怕冷、出汗减少、皮肤干燥、表情迟纯、心率减慢、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及疲乏无力等临床变现。临床甲减的患病率为1%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上升。功能减退始于胎儿或新生儿者称呆小病;起于亲春期发育前儿童者,称幼年型甲减;起病于成年者为成年型甲减。重者可引起黏液性水肿,更为严重者可引起黏液性水肿昏迷。2、甲减会遗传吗?答:甲减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前提是抗原入侵。但为什么有些人细菌病毒感染后产生抗体,有些人不会呢,说明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即某些人对某些抗原特别敏感,一旦接触就会产生抗体。这个遗传易感性可能会遗传。(注意不是遗传疾病,而是对抗原的敏感性)。更进一步,甲减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其遗传易感性以及发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共同决定的,这就有概率问题。比如50个基因与该易感性有关,只要传下35个基因,子代就发病。假设母亲有病,带36个基因,她传给子代一半18个基因,父亲没病,小于35个基因,如传下17个基因,子代就有18+17=35个易感基因,就容易发病。如父亲传下16个相关基因,子代就有18+16=34个易感基因,就不发病。所以是否遗传还很难说,其遗传概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3、如何治疗甲减,怀孕期间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甲减治疗:总的原则,甲减治疗采用替代治疗。替代量多少,需要根据甲减的程度及其患者本身的情况,个体化治疗。轻度甲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以采用饮食疗法,适当吃些海产品,补充生产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适用于抗体不高的患者);而中、重度甲减,必须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当然具体的剂量需要因人而异,年轻患者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指标,调整用药,一般建议将sTSH控制于低于2.5IU/ml,最佳范围1-2。老年患者不要求补太多,只要sTSH控制再正常水平内即可。甲减一般不可逆,需要终身替代治疗。妊娠期注意事项:半年内未经同位素治疗的甲减患者在甲功正常后可怀孕。怀孕母亲需要每月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胎儿和母体平安。甲功中最重要的是FT4,因为只有Ft4能过胎盘,供给胎儿发育需要。Ft3、TSH不能通过胎盘,所以只是矫正指标。妊娠母体Ft4的要求是调整到正常中线或以上,确保胎儿发育有足够的Ft4,这就要求TSH低于2.5。尤其是怀孕的最初的3个月,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Ft4是总T4的0.02%,测定误差大,要靠TSH来矫正。Ft4与Ft3中只要有1个升高,TSH就降低;如果TSH高,就代表着Ft3/Ft4一个也不高,虽然Ft4测定值可能是在正常范围中。妊娠期替代的甲状腺激素必须是纯的T4(如优甲乐-左旋T4),不建议选甲状腺片,因为甲状腺片是动物甲状腺晒干磨粉,它既包含T4,也包含T3。T3补充多了,TSH就会下降,掩盖了Ft4不足的现象。另外怀孕期间,总T3总T4会升高,因为TBG(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怀孕时会升高。怀孕时总T4是未怀孕时的1.5-2倍。怀孕6-7个月后,随着胎儿发育长大,所需的Ft4量也逐步增多,这时补充的优甲乐(L-T4)量也要逐步增加,确保TSH在2.5以下。所以必须每月查甲功。4、有哪些症状表明得了甲减,能否自检?答:甲减是可以自检的。当出现以下十个症状时考虑应甲减可能,建议到医院就诊:容易犯困,体力和精力都很不足;思维迟钝,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皮肤干燥;指甲变得很脆,灰白,易折断;常常觉得冷;情绪容易低落抑郁;容易便泌;感到肌肉和骨骼僵硬疼痛,手感到麻木、血压增高或心跳变慢;胆固醇水平增高;等等5、如何预防甲减,比如从饮食,医药等方面?答:呆小症的病因预防:地方性的呆小症,胚胎时期孕妇缺碘导致母体甲状腺激素生产不足,胎儿得不到充足的供应是发病的关键。孕妇没有其他抗体阳性,单纯缺碘,可以补碘(多吃含碘食品)--对轻度患者,或补充成品(优甲乐,L -T4)--轻重中度都可以。散发性的呆小症,多由孕妇患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引起,明确病因进行预防。甲亢母亲妊娠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尽量避免剂量过大,防止甲减产生,必要时可考虑加用优甲乐,保持TSH在2.5以下,最好1-2之间。并避免其他致甲状腺肿的药物。甲减的母亲妊娠期间优甲乐必须补足,保持TSH在2.5以下,尤其在怀孕头3个月内。饮食上是否需要补碘,就要看甲减的原因。如是甲亢用同位素治疗后出现的甲减,怀孕期间TRAb仍然阳性的孕妇,就要忌碘饮食。毕竟胎儿需要的主要是母体造好的成品甲状腺素(FT4)而不是碘元素。否则容易造成甲亢复发,或优甲乐需要量波动大,不宜控制。如其他原因造成的甲减,TRAb阴性,就不忌碘。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预防:及时治疗容易引起甲减的甲状腺疾病,比如桥本甲状腺炎,即使当时甲功正常,由于抗体仍阳性,会继续破坏甲状腺,最终导致甲减,所以要调整免疫,降抗体,早日消除破坏甲状腺的因素。比如亚甲炎,病毒破坏导致大量甲状腺滤泡破裂,会疼痛,同时部分患者最终导致甲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止痛以外,要早用激素,稳住甲状腺细胞膜,减少破损,防止以后的甲减产生。另外还得治本,消炎抗病毒,祛除抗原,从源头减少免疫反应。对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或放射性131碘治疗甲亢引起的甲减,由于手术切除或同位素破坏部分甲状腺滤泡(就像生产甲状腺激素的工厂),残存的甲状腺不足以生产足够的激素供机体正常使用,需要外源的甲状腺激素(优甲乐,L-T4)替代补足。所有中度或以上的甲减都需要终生优甲乐替代。6、得了甲减之后生活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答:甲减的发生与饮食营养有很大关系。1 补充适量碘(海带、紫菜,可用碘盐、碘酱油、碘蛋和面包加碘),忌用生甲状腺肿物质(如卷心菜、白菜、油菜、木薯、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甲亢同位素治疗后的甲减,TRAb还阳性,就得忌用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在服用高碘食品后会出现抗体的增多,所以不忌碘,但也不鼓励多吃。2.供给足量蛋白质(蛋类、乳类、各种肉类、鱼类;植物蛋白可互补,如各种豆制品、黄豆等)。3限制脂肪和富含胆固醇(奶油、动物脑及内脏)的饮食。4供给丰富维生素。7、得了甲减是否可以怀孕?答:得了甲减,只要补足(甲状腺功能正常)就能够怀孕,在怀孕期间也要一直补充足够量的甲状腺激素,而且需要每月监测甲功,因为随着胎儿的长大,所需要的Ft4也逐月增多,甲功每月在变,需要及时调整。甲减,甲状腺素合成不足,机体就不易受孕。即使怀孕,由于甲状腺激素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孕早期不足就会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导致呆小症;孕后期甲减,胎儿的生长发育迟缓。所以甲减要怀孕,前提是补足甲状腺激素。补足了,就与正常人一样。8、得了甲减能完全自愈吗?答:甲状腺滤泡细胞就是生产储存甲状腺激素的工厂车间,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的破坏,如手术后甲减(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同位素后甲减(放射性破坏部分甲状腺组织,不开刀的手术),桥本甲状腺炎(抗体破坏部分甲状腺组织),亚甲炎(病毒破坏部分甲状腺组织),都导致生产甲状腺激素的工厂车间减少了。被破坏的甲状腺滤泡是不可逆的,只能靠剩下的代偿。如破坏得少,残存的甲状腺细胞能代偿,甲功还能正常。破坏多了,即使代偿,残存的甲状腺拼命生产,也不足以替代,甲功就显示甲减,就需要外援的甲状腺激素终生替代。甲亢抗甲状腺药物过量导致药物性甲减,药物减量就恢复。因为药物并没有破坏甲状腺细胞(工厂车间),只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让机器转的慢一些,生产少一些),药物减量,生产就恢复,所以药物性甲减是可逆的。9、甲减和甲亢的主要区别?答:甲亢是多种病因使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临床综合征。甲减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理效应不足所致全身性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甲亢甲减代谢高代谢症状群:疲乏无力、体重减轻、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湿润、常有低热低代谢症状群、面容及皮肤:怕冷、少汗、低体温、纳差、体重增加。颜面虚肿、舌大声嘶,毛发稀少、眉毛外1/3脱落,皮肤干燥精神神经系统激动、多言多动、烦躁失眠、手平伸细震颤。腱反射活跃疲乏、嗜睡、淡漠、行动迟缓、智力记忆力减退。抑郁或多虑,腱反射迟钝心血管系统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心动过缓,心排减少,心音低弱消化系统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可有肝功能损害纳差、便秘、腹胀运动系统肌肉软弱无力,少数可出现周期性麻痹生殖系统女性月经减少、闭经,男性多阳痿、偶见乳房发育女性月经过多、闭经、不孕、可有溢乳,男性阳痿、不育水肿皮肤对称性黏液性水肿,好发于胫前。粘液性水肿昏迷实验室检查甲亢甲减基础代谢率增高减低摄碘率增高减低T3/T4增高减低TSH减低增高10、甲减患者可以哺乳吗?答:甲减患者可以哺乳,对婴儿影响不大。甲状腺激素通过乳汁的量极少,而且优甲乐替代只是替代到甲功正常水平,产后可正常哺乳。一般甲减患者怀孕时服优甲乐替代,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生长,Ft4需要量逐步增加,分娩前达到最高峰。一旦分娩,原先在体内分享Ft4的胎儿已离开,母体甲状腺激素就可能会增高,甚至过量。所以建议在分娩后48-72小时后(母体达到平衡)复查一次甲功,及时调整优甲乐的剂量。而在甲减患者哺乳过程中出现甲亢,不论优甲乐过量或真正甲亢复发,乳汁中所含的T4量就会增高,新生儿自身的甲状腺发育就会受影响,必须等甲功正常后才能哺乳。
很多患者术前会问我,我的手术切除范围是什么?很多术后的患者也会问,我的手术切除范围够不够啊?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生存期长,用一句比较难听的话来首就是,得了甲状腺癌,想死,很难。那难题就给了甲状腺外科医生,怎么样既减少复发,又能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高,合理的手术方式,十分关键。确定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的甲状腺切除范围时,需考虑以下因素: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单灶或多灶;童年期有无放射线接触史;有无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家族史;性别、病理亚型等其他危险因素。应根据临床TNM分期、肿瘤死亡/复发危险度、各种术式的利弊和患者意愿,细化处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切除术式主要包括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所有甲状腺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残存;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即切除几乎所有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保留<1g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如喉返神经如后处或甲状旁腺处的非肿瘤性甲状腺组织)。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可为患者带来益处:1.一次性治疗多灶性病变;2.利于术后监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3.利于术后碘131治疗;4.减少肿瘤复发和再次手术几率(特别是中、高危患者),从而避免再次手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5.准确评估患者的术后分期和危险度分层。另一方面,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将不可避免的发生永久性加减,而且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和(或)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增大。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适应症包括:1.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式;2.原发灶最大直径>4cm;3.多灶癌,尤其是双侧癌灶;4.不良的病理亚型;5.已有远处转移,需行术后碘131治疗;6.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7.伴有腺外侵犯(如气管、食管、颈动脉或纵膈侵犯等)。相对适应症是:肿瘤大小直径介于1-4cm之间,伴有甲状腺高危因素或合并对侧甲状腺结节。与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相比,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更有利于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减少对侧喉返神经损伤,也利于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但这种术式可能遗漏对侧甲状腺内微小病灶,不利于术后通过血清Tg和碘131全身显像监控病情,如果术后经评估还需要碘131治疗,则要进行再次手术切除残留甲状腺。因此,建议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的适应症为: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分化型甲状腺癌,并且肿瘤原发灶《1cm、复发危险度低、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叶内无结节。相对适应症为:局限于一侧腺叶内的单发分化型甲状腺癌,并且肿瘤原发灶《4cm、复发危险度低、对侧腺叶内无结节。
太长不看版:女孩月经初潮或男孩初遗后身高还会再长,但已是强弩之末。身高促进的关键在于青春期前良好的身高积累和及早识别青春期。对于身高有期望的家长,在孩子发育之前,建议每半年带至儿童保健科身高促进门诊监测生长发育。一旦发现青春期征象,则每3个月动态监测,直至骨骺闭合身高不会再长为止。具体请看下文分解:长高的关键不在青春期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儿期,即刚生下来头1年内,平均身高增加25-26cm。第二个是青春期,女孩身高约增长25-27cm,男孩身高约增长28cm。但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在青春期都能发挥这么好的水平。成年终身高=①出生身长+②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值+③青春期身高的增长值。由于青春期再怎么发挥得好,增长值都是有限的,所以长高的关键不在青春期,而在于青春期开始之前身高的积累好不好。身高增长有无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之前,身高增长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论男女,生后3岁至青春期前,身高的增长速度都是5~7cm/年,姑且称为普通增速。那,为什么男孩最终比女孩高呢?是因为男孩一般性发育比女孩晚2年,在青春期前比女孩多按照5~7cm/年的普通增速长了2年的身高。如果有小朋友青春期发育比平均年龄早,过早地结束了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期,造成成年终身高偏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性早熟的原因。女孩月经来潮了/男孩遗精了还能再长高么?这是很多家长朋友在门诊经常问的问题。一般月经来潮了/遗精了身高还会再增长4~8cm,具体值因人而异。青春期刚开始时是身高突增最快的时期。若等到女孩子已经月经来潮、男孩子已经遗精或变声了,提示身高增长已经过了最快的时期,而进入减速期,此时就诊身高促进的效果有是有,但是已经打折扣了。归纳为,身高促进存在时效性,不同的时期就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越早重视效果越好:青春期发育之前效果>青春期初期>月经初潮或男孩初遗。只要骨骺还没有闭合,就还有身高促进的空间,就诊都不算晚。而如果月经或遗精已经来了1~2年了,往往骨骺线已经闭合,失去了身高促进的空间。由此可见身高促进的关键①广积粮,高起点在青春期之前,身高增长不满意就要及时到儿童保健生长发育门诊就诊,促进青春期前身高的积累,才能在青春期身高冲刺时有高的起点。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身高有期望的家长,在孩子发育之前即使身高正常,也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体检监测生长发育,而不是等到青春期发育才开始重视。②早识别,促潜能越早识别青春期,越早就诊,促进青春期身高增长潜能的完全发挥,才能改善终身高。何时青春期发育才算正常呢?一般女孩约9-10岁,男孩约11-12岁开始青春期发育。如果女孩子在8岁之前出现任何青春期发育的征象(如乳核增大、阴毛出现、腋毛出现),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任何青春期发育的征象(如睾丸增大、阴茎增粗、阴毛出现、喉结出现)为性早熟。女孩在9岁之前、男孩在10岁出现青春期发育征象为青春期过早。如果青春期发育过早影响到以后身高增长的潜能,临床干预的原则是参照性早熟。如何早期识别青春期?女孩往往青春期发育最初始的征象为乳核肿大,比较瘦的女孩子可外观上看到典型的芽孢样隆起,触之有边界清楚的硬核,有的小朋友会自述疼痛,或有触痛。男孩青春期发育比较隐匿。一般男孩子阴囊中的睾丸在青春期前为静止状态,即不会每年增大一点,而是每年都维持一样的大小。不同男孩子的睾丸大小会稍有差异,但都不会超过1粒花生米的大小。到了青春期,男孩子的睾丸会突然增大,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睾丸突然增大,比1粒花生米还大了,即提示男孩已进入青春期。若上述青春期的征象都不明显,家长发现小朋友最近胃口明显比以前增加了、身高长得比以前快了,也提示小朋友可能已进入青春期,建议带至『儿童保健科青春期身高促进门诊』交由专业医师来帮您判断。温馨提示: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意识明显增强,建议家长以朋友的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不要害羞,有问题及时告诉爸爸妈妈。作为父母,也可以制造适当的机会,仔细观察,尽早发现孩子的生理发育有无异常。发现青春期怎么办?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青春期发育的征象,不管是提早发育的青春期,还是正常年龄发育的青春期,都建议预约门诊,及时带小朋友至『儿童保健科青春期身高促进门诊』就诊,做好身高最后的冲刺。每3个月动态监测,直至骨骺闭合身高不会再继续增长为止。
糖尿病人的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首要手段,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民以食为天,糖尿病人并不是吃得越少越好,重要的是合理搭配,平衡饮食,既享受吃的快乐,保证充足的营养,又不增加身体的负担,维持理想体重。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香烟、蜂蜜、含糖酸奶、咖啡、可乐等饮料、糖果、荤油。尽量少食用:稀饭、核桃、瓜子、花生、巧克力。 饮酒只宜礼节性:每周白酒3钱、红酒1两,啤酒1杯。 并不是主食(馒头、米饭、面条)吃得越少越好,每天必须保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因此每天主食总量应大约4两~6两。 荤菜要限量,尽量不吃肥肉,可适量食用瘦肉、鱼、虾等优质动物蛋白和豆浆、豆腐等植物蛋白,每天可以吃1个鸡蛋,喝1杯牛奶。 蔬菜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土豆、山芋、豆制品、南瓜、玉米、花菜等必须适量。青菜、菠菜、芹菜等绿叶蔬菜富含纤维素,可以适当多食用,黄瓜、西红柿等富含水分,也可以适当多吃。 用粗粮代替精加工的主食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但是不减少主食、或者大量食用粗粮、南瓜等也会升高血糖,因为它们同样含有淀粉。 如果您的血糖水平很高(大于16.9mmol/L),请不要吃水果。如果控制尚可,可以在减少部分主食的前提下,每日分次(不要一次吃完)少量食用猕猴桃、柚子、石榴、西瓜、草莓、梨、苹果等水果,每天不超过200克。 糖尿病人适宜少吃多餐,将平常三餐进餐的量各减少1/3左右,放到早餐后两小时、中午午睡后、晚上十点前后进行小的加餐。同样饮食规律非常重要,不要经常随意改变饮食的量和进餐的时间,更不要随意改变降糖药与进餐间隔的时间。 糖尿病是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才导致高血糖并出现饥饿感,但更多的饮食只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饮食控制保持轻度的饥饿感是必须的,只有适当控制饮食,同时在运动、药物的协同作用下打断糖尿病导致高血糖的链条,让身体各个器官能够正常利用血糖,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在人体内,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钙是含量最多的一种。人的骨骼和牙齿之所以较硬,主要是里面含有较多钙质的关系,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宝宝生长速度很快,钙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如果宝宝缺钙,容易让其身体发育减缓,严重的会引起佝偻病。而空腹补钙或钙与牛奶同服会降低钙的吸收时。 平时家长朋友们对于宝宝的补钙问题,多数都是盲目的,认为一味地吃钙片就可以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扒一扒补钙的那些事儿 01缺钙有何表现 1、不易入睡,睡觉不实。夜惊、夜啼是宝宝缺钙的表现之一。通常新生儿缺钙就会常常在夜间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2、夜间盗汗。入睡后头部大量出汗,哭后出汗更明显。 3、性情异常。宝宝缺钙会脾气怪,常会出现烦燥、爱哭闹、坐立不安等表现,不易照看。 4、出牙晚、牙齿排列参差不齐。有的宝宝1岁半时仍未出牙,或者牙齿发育不良、咬合不正、牙齿排列参差不齐、松动或者过早脱落。 5、枕秃圈。缺钙的宝宝易出汗,通常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形成枕秃。枕秃可以反应缺钙的一部分情况,但不是绝对的情况。 6、前囱门闭合延迟。前囟一般1~1.5岁时闭合,缺钙的宝宝通常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形成方颅。 7、生长迟缓,学步晚,骨关节畸形。缺钙的小儿多数1岁左右学迈腿走路,或者会由于骨质软,表现为“X”形腿或者“O”形腿,肌肉,松软无力,腿骨疼痛。 8、肌肉肌腱松弛。缺钙严重,如果腹壁肌肉、会导致肠壁肌肉松弛的情况,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的情况,可出现驼背、鸡胸、胸骨疼痛。 9、串珠肋肋软骨增生。新生儿缺钙,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让新生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10、缺钙还会表现为精神状态不好、食欲不振、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抽搐、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等。 以上这些就是宝宝缺钙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不过并不是出现这些症状就代表宝宝一定缺钙的哦 02什么时候补钙最佳 实际上晚餐后服用钙剂是人体补钙的最佳时间。这是因为按正常的激素分泌调节作用,人体在晚间12点以后至凌晨时期内,血钙最低,这时钙剂的吸收率最高,利用最好。所以,晚餐后服用钙剂是人体补钙的最佳时间。 03如何正确补钙 1、可以食补 如果宝宝缺钙不是很严重,可以在平常的饮食中注意添加虾皮、豆类、鱼类等食物。 2、不要与含草酸的食物同服 如菠菜、雪菜、苋菜、空心菜、竹笋、洋葱、茭白、毛豆等都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容易与钙元素结合而影响吸收。或在食用了这些蔬菜后3-4个小时再服用钙制品。 3、不要盲目、过量的补钙 补钙也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摄入的钙量超过标准,就会干扰体内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铁、镁等的吸收和利用。大部分宝宝并非缺钙,而是缺乏帮助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AD。最好是去医院检测一下再做决定,不可盲目补钙。 4、让宝宝多晒晒太阳 除了以上的食补和钙补,还有比较实用的方法是让宝宝多晒晒太阳,能很好的补充维生素D,这样能保证宝宝在吃饭时摄入的钙质能很好的吸收。 补钙小常识 补钙不应集中在一个时间段 按照通常生活习惯,我们一般选早晨喝奶,豆奶等含钙量高的食品,这时候人体对钙的摄取已经足够了,所以,服用钙剂就不要再选择早晨。 餐后补钙更容易被吸收 补钙不要与吃饭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吃,会影响钙的吸收,特别是草酸摄入过多,会大大影响钙的吸收。比如洋葱、苋菜等。所以钙剂最好是在饭后1小时候后服用。 温馨提示:给宝宝补钙,最好是在餐后或是喝奶后半小时服用,如果是一天一次的,最好选择晚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