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邵明,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系科医院脑科书记、脑病中心主任。擅长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以及重度强迫症、抑郁症的内科与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治疗,在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
专家简介:邵明,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系科医院脑科书记、脑病中心主任。擅长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以及重度强迫症、抑郁症的内科与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治疗,在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
建议帕金森病患者采用以下的饮食原则:食物多样,愉快进餐一天的饮食中食物应多种多样,包含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肉类等。多样化食物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也使饮食本身富于乐趣。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愉快进餐,让饮食作为一种生活享受。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的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从谷类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响左旋多巴的药效。每天大约吃蔬300克的蔬菜或瓜类,1~2只中等大小的水果。从中获得维生素A、B、C、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经常适量吃奶类和豆类奶类含丰富的钙质。钙是骨胳构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对于容易发生骨质疏和骨折的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来说,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补充身体钙质的极好方法。但是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对左旋多巴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了避免影响白天的用药效果,建议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另外,吃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也可以补充钙。据研究报导,蚕豆(尤其是蚕豆荚)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中加入蚕豆,能使患者体内左旋多巴和甲基多巴肼复合药物(如息宁)的释放时间从通常的2小时延长至5小时。蚕豆的这种功能可能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所帮助,但仍需作进一步的实验证明。限量吃肉类由于食物蛋白质中一些氨基酸成分会影响左旋多巴药物进入脑部起作用,因此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选择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鱼肉。1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25克精瘦肉类。肉类食物可以分配在早、晚或午、晚餐中,但是对于一些患者,为了使白天的药效更佳,也可以尝试一天中只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食物。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用植物油烹调食物。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有助于防止由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饮食中过高的脂肪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每天喝6至8杯水及饮品水是最佳的饮品。摄入充足的水分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充足的水分能使身体排出较多的尿量,减少膀胱和尿道细菌感染的机会。充足的水分也能使粪便软化、易排,防止便秘的发生。由于饮水不足和用药上的原因,有的患者会出现口干、口渴、眼干的症状,可以尝试每天比前一天多喝半杯水的方法,逐渐增加饮水量至每天6-8杯。服药半小时后进餐通常服用左旋多巴药物半小时后才进餐,以便药物能更好地吸收。但是对于初服左旋多巴药患者,可能服药后会出现恶心症状,因此可以在服药的同时吃一些低蛋白质的食物如饼干、水果或果汁等,喝姜汁也有缓解恶心、呕吐的效果。另外有的患者服药后会不自主运动症状加重,可以进餐时服药,通过延缓药物吸收减轻症状。
专家简介:邵明,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系科医院脑科书记、脑病中心主任。擅长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以及重度强迫症、抑郁症的内科与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治疗,在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
专家简介:邵明,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系科医院脑科书记、脑病中心主任。擅长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以及重度强迫症、抑郁症的内科与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治疗,在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心得,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
1、多饮水,进食足量食物纤维,促进形成不干燥的大便。 每日饮水2500ml左右,西梅、带皮梨、豆类、菜花、菠菜、麸皮、燕麦花生含大量纤维素,建议每日进食至少一种。 2、搭配有润滑,促进胃肠蠕动的食物。蜂蜜、火龙果、车前子、番茄叶、芦荟、植物油 3、绝大部分患者上述两种办法,会有很好改变。如果还不好,建议搭配中成药:麻仁润肠丸,六味能消胶囊等 4、还不能解决,可以加一点山梨醇、乳果糖,间断使用聚乙醇,均为渗透性泻药,减少肠道水分吸收。 5、有便意,到肛周,不易排出,可使用开塞露,需要挤入后,抬高臀部,保留20分钟后,排便,有效果。 6、运动,所有患者均需要一定量的活动,如果各种原因不能够,至少平卧,左右滚动身体数次,促进胃肠的活动。 总体原则:尽量食疗,不要长期依赖单一药物。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不要灵活能动 3.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5.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分开一定角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6.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也放同一枕头上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 3.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外旋 5.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在床铺边放一小台子,手完全放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 7.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 8.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病人偏瘫侧正确睡姿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 3.躯干略为前倾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5.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和躯干呈100度角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脚放枕头上 7.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怎么睡 8.健侧下肢:膝关节、臀部伸直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患者健侧侧卧睡姿
●约1/3的脑卒中患者、60%的重度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75%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会出现需要治疗干预的痉挛;●美容除皱只是肉毒毒素适应症的一小部分,目前它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颅、颈部肌张力障碍等的一线用药。 发病: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约150万,其中约有69%的脑卒中患者可出现上肢痉挛。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肢体痉挛患病率的准确数字,但临床估计大约有1/3的脑卒中患者、60%的重度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75%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身体残疾的患者会发生需要治疗的痉挛状态。这些患者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痉挛肢体永久性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疼痛、关节挛缩等,影响肢体协调性,造成中到重度残疾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 传统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方法包括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但都存在局限性。巴氯芬、地西泮等药物可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或肌肉的兴奋性来改善肌肉的活动亢进,但疗效有限并存在剂量依赖性,可导致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可能产生严重的不可逆并发症,如感觉丧失和过度肌肉无力,故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目前,物理治疗被认为有助于防止肌肉挛缩,但无法应用于严重痉挛的患者。此外,肌电图生物反馈可以在治疗期间有效降低肌张力,但是疗效通常不能持续。 肉毒毒素作为神经肌肉阻断剂,自从1989年Das and Park报道了肉毒毒素在成人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应用以来,肉毒毒素在治疗肌肉痉挛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1989年12月美国FDA正式批准A型肉毒毒素为临床治疗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微生物毒素。与传统的肌肉松弛药、神经系统用药和物理疗法相比,肉毒毒素在缓解肌肉痉挛方面有简便易行、起效快、效果明显、无痛苦、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的一线治疗药物。 很多人都知道肉毒毒素可美容除皱,但其实这只是它的适应症的一部分,目前在国内被核准的使用适应症还包括肌肉痉挛、斜视、原发性腋窝多汗症等,其他如慢性疼痛、偏头痛、排尿障碍等也可使用,在临床上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提醒:肉毒素注射使用时机要适当 并不是所有中风后产生肢体肌肉痉挛的人都需要用肉毒毒素来治疗,例如痉挛不严重、也不至于有关节变形疑虑的患者,或许只要物理治疗即可改善。但若因痉挛太严重、肌肉张力太强,已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的动作,如手掌无法张开拿东西、手无法举高更衣、足内翻而无法练习行走甚至跌倒等,或影响到清洁卫生如肌肉张力太大,肢体挛缩而难以清洁,肌肉痉挛导致关节变形,或者肌肉张力过大而引起疼痛不适甚至晚上睡不好等,都可考虑使用肉毒毒素来改善。 通常使用肉毒毒素对肌肉痉挛的改善效果很好,但对肉毒毒素也不要有过度期待,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康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不切实际的。不但使用前要评估合适的患者,使用效果才会更好,且注射肉毒毒素后的持续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才能使中风后的动作功能逐渐改善。 另外,肉毒毒素的使用时机要适当,每个患者的病況进展都不一样,所以要有个别化的评估。中风临床变化常在半年后才稳定,有时肌肉张力看起来很强只是暂时性的,若太早注射肉毒毒素,反而可能使肌肉无力而不利康复;再加上中风后的半年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期,一开始的肌肉痉挛,可能在康复治疗后逐渐改善,此时注射肉毒毒素很可能过量,所以通常肉毒毒素的使用时机是在中风后半年使用,除非是肌肉张力实在太高,可提早使用,但必须要控制好剂量。相关链接:广医一院免费招募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 目前,一项用于治疗脑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已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正在我国10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临床中心之一,目前正在招募患者。经医生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有机会获得相关的免费检查及药物治疗。 报名条件:1、年龄18~75岁,体重≥40kg,性别不限;2、脑中风后3个月以上,并且伴有手腕和四指的痉挛。以上为部分入选条件,最终入选标准由医生掌握。如果您或您的家人符合以上条件, 可以拨打400-623-9060进行咨询(周一至周五9:00~17:30)。为了避免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未经电话预约者恕不接待。
清晨血压,高血压管理的突破口 专家解读最新出炉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发起、全国29位高血压专家制订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于近日正式发布。作为我国首个关于清晨血压管理的专家建议,本建议旨在规范清晨血压管理、提高医生对清晨血压的认识,更有效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自我血压监测,第一次就清晨血压的评估、清晨血压的治疗策略、以清晨血压为抓手的诊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专业指导性建议。 专家《建议》解读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血压管理已从传统的关注血压的“量”逐渐转变成关注降压的“质”,清晨血压是进入血压管理时代的标记。本次《建议》的发布,对于以清晨血压为管理抓手、更好地进行我国高血压等慢病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更有效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逆转中国心脑血管事件持续高发的趋势。” 《建议》明确清晨血压的定义和评估 本次《建议》明确提出清晨血压的定义是指清晨醒后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或早晨6:00-10:00间血压。“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清晨血压是管控全天24小时血压的风向标。通过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血压,”霍勇教授指出,“清晨血压管理首先要从清晨血压的监测评估入手,通过监测清晨血压来了解清晨血压控制情况,评估降压治疗效果。” 《建议》指出,家庭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以及诊室血压测量是三种可用于清晨血压的监测评估的方法。而由于家庭血压监测可以经常甚至每天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获得了此次《建议》的优先推荐,成为观察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的最佳方法。 《建议》给出的家庭血压测量方法:(1)应在起床后0.5~1.0小时内进行,通常在6:00~10:00之间;(2)应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血压;(3)测压前应排空膀胱,并尽可能取坐位。 《建议》也结合专家意见,明确了清晨血压的正常值,当家庭血压监测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135/85mmHg和(或)诊室血压≥140mmHg即为清晨高血压。 《建议》明确清晨血压的临床意义 本次建议明确指出清晨血压与靶器官损害有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有关、同时与肾脏损害也密切相关。同时,本次建议明确指出清晨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清晨血压对事件有预测价值。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清晨血压密切相关,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都于清晨高发。管理清晨血压,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意义重大。 《建议》同时指出,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控制情况仍不容乐观,应通过有效评估和管理清晨血压,提高整体血压管理水平,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建议》指出清晨血压治疗方案四原则 血压在24小时之内是不断变化的,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平最高时段。研究显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介绍说,由于清晨时段血压的增高会导致脑血管病变,会导致血凝状态的异常和肾脏的改变,以及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异常,而这些都会引起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清晨时段迅速升高血压会伴随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然而,遗憾的是,临床上有很多推荐一天一次服药的降压药物,但事实上有些药物其实难以达到“一天一次就可持续24小时控制血压”。就此,本次《建议》指出清晨血压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四项原则:(1)使用半衰期24小时及以上、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药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的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2)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使用并能控制每一个24小时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对于单纯清晨高血压患者,也可调整服药时间;(4)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今天在京召开的专家《建议》解读会上,孙宁玲教授特别强调指出:选择真正分子长效的降压药物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更有效控制清晨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建议》呼吁:以清晨血压为抓手,简化诊疗流程,强化血压管理 高血压管理是长期、复杂的治疗过程,对于在就诊时已经服用了降压药物,或者错过清晨时段监测的高血压患者,临床工作中容易被忽略。孙宁玲教授介绍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有效控制清晨血压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2013年ESH/ESC指南将高血压管理以独立章节列出,提出建立以患者为核心,医院、社区、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社会化血压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水平。 霍勇教授呼吁,结合最新国际高血压指南,简化诊疗流程,强化血压管理是高血压领域的发展趋势,应从关注单纯高血压治疗到社会化疾病管理,关注血压管理给患者带来的长期获益,致力于建立高血压管理的新模式,以患者为核心,全方位的社会化管理。他特别指出,在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控格局当中,更应该将清晨血压作为高血压管理的切入点,管理好清晨血压,实现更多心脑血管获益! 来源:健康时报
微小意识状态(MCS)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特殊意识障碍状态。2002年国际工作组将MCS定义为:具有微小明确的行为证据证明能感知自我和环境的严重意识改变的一种状态。最近研究表明MCS在严重的脑损害下保存有较为完整的神经网络,这显著不同于持续植物状态, MCS患者有可能苏醒和更好的预后,研究发现MCS患者在6个月后意识状态仍能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