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储存、浓缩、排泌胆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降低,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逐渐适应和代偿,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和水果等。烹调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可以从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手术后经一段适应时间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取。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主要原因不少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在做了胆囊切除术以后,在3-6个月时间内,经常会有大便不成形、较稀甚至腹泻的现象。如果进食了脂肪性食物,则症状就更严重。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脂肪性腹泻”。那么,胆囊炎、胆石症病人胆囊手术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呢?这是因为,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分泌胆汁约800-1 000毫升,胆汁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帮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同时,胆囊还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但是,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切除胆囊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流入胆总管,进入小肠。当人们进餐时,由于肠道缺乏足够数量高浓度的胆汁来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人们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消化脂肪的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随粪便排出,这时病人就会出现腹泻。另外,胆囊切除之后,肝脏产生的大量胆汁没有经过胆囊储存、浓缩,就直接源源不断地进入肠道,这对于空着的、没有食物的肠道也是一种刺激,也会引起腹泻或大便不成形。胆囊切除以后,身体为适应消化的需要而逐渐发生一些代偿性改变。在这段代偿、适应的时间里,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会暂时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较快地适应这种改变,胆囊切掉的人吃脂肪的量要适当地予以限制(即所谓低脂饮食),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食物(如肥肉、猪蹄膀、猪脚爪、奶油等)。3-6个月以后,再根据身体对脂肪性食物的反应情况,逐步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直到维持平时的正常量。如有不舒服或发生腹泻,再酌情减少一些或暂时几天不吃脂肪性食物。有些人把“少吃脂肪性食物”片面地理解为少吃动物性脂肪,而对植物油不加限制。其实,这样也会产生同样的症状。因为不论是植物性脂肪还是动物性脂肪,在肠道的消化和吸收都必须有胆汁参与。所以,如果一次植物油吃得过多,引起的症状是一样的。胆囊切除术后的生活护理。胆囊是人身体里储存胆汁的场所,不断地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在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胆囊因诸如胆囊炎、结石、息肉、胆囊癌等种种原因不得不被切除时,人们将面对因胆汁得不到调控而引起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这时,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在人们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如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 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疗法。手术切除胆囊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恢复,可以获得自身的调节代偿,即通过胆管的代偿性扩张,有效地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胆囊切除后代偿功能的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人体的消化功能毕竟要相对减弱,因此,胆囊切除手术后的病员,在家庭护理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饮食指导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消化不良的症状大概会持续半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到正常了。 2)恢复正常饮食,宜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胆管结石。 3)注意心理卫生,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胆管代偿功能的恢复。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忌长时间坐卧、活动过少,以利肌体功能的恢复。术后两三个月内,可以进行像散步这样的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 5)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遇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炎利胆的药物,如西药消炎利胆片,中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等,并根据不同情况,补充维生素B、C、K等,对保护肝脏、防止出血有重要意义。具体的饮食注意事项:: 1、根据症状和对脂肪的耐受程度,不应过多摄人脂肪,并主张用植物油烹调。 2、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热能不能过高。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热能按低热能饮食原则供给。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摄入每日应少于300毫克,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 4、蛋白质应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给蛋白质50克~70克为宜,但要选择含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 5、注意维生素摄入,尤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补充,其中维生素K对控制某些类型黄疸引起的出血有效。 6、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禁烟、酒。 7、采取少吃多餐,注意多饮水。
胆囊结石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在中国单纯胆囊结石占全国胆石病的比率由80年代的52.8%上升到90年代的79.9%。如何进行胆囊结石的防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目前发现与胆囊结石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个体因素:如年龄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上升,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国外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正相关,而与胆酸合成及胆酸池的大小负相关。研究亦发现肥胖与女性胆石症的关系比较明确,肥胖者胆囊的收缩性发生改变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2)饮食因素: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膳食可能是胆囊结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动物内脏、肥肉类、煎炸食品和奶油糕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脂肪摄入量接近合理膳食30%的上限。这种情况也与我国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研究还发现,早餐进食不规律或经常不吃早餐、禁食时间长等,均可造成胆囊排空变慢和胆汁残留较多,而胆固醇与胆囊有高亲和力,造成胆囊收缩迟缓,促进成石作用。3)遗传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胆囊结石具有家族聚集性。胆石病患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21.80%~44.0%,如此强的家族聚集性说明有遗传物质在家系成员的胆石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与代谢类多基因疾病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胆囊结石是与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所有胆囊结石家系中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家系占36.6%;此外,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家系分别占66.7%和29.0%,它们同属代谢类多基因疾病,胆囊结石与它们含有相同的易感基因或致病因素。 5)女性生理生育:研究发现,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随怀孕次数增多,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妊娠妇女胆汁的胆固醇饱和指数随妊娠周数的延长而增加,此外,妊娠时,胆囊张力降低,致使胆汁淤积,易于胆囊结石的形成。绝经妇女易患胆囊结石,雌酮是绝经后妇女体内主要的雌激素,它可提高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促使结石形成。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资料有20%-82%的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国外为54%-100%,说明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胆囊结石患胆囊癌的机会是无结石胆囊的2-7倍,女性胆囊癌患者伴胆囊结石远较男性患者伴胆囊结石多;胆囊结石病人患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随着结石长期存在和结石增大而增加。引起胆囊癌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较多学者认为,由于长期胆结石、胆囊炎的存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增生、上皮化生、继而部分病例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后衍变为原位癌乃至浸润癌。胆心综合症:1981年Schwartz报道,在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63%有冠心病症状,而同期无胆囊炎的对照组中仅41%的病例出现冠心病症状,两组病例的冠心病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可诱发冠心病的症状。胆心综合症的主要特点是伴随胆道疾病产生酷似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如:心前区痛、窦性心率失常或心电图改变),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症的患者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胆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 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学组的规定和我们的临床经验,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胆囊结石病人即具备手术指征,也就是说,医生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1、50岁以上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或发现患有胆囊结石超过5年,因长时间的结石刺激胆囊粘膜会继发胆囊癌变。 2、合并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保守治疗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且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 3、结石大于2cm的患者,这种患者胆囊的癌变几率增高。 4、瓷性胆囊。与胆囊癌关系密切。 5、充满型胆囊结石。因为即便不切除胆囊,胆囊也已经没有功能。 6、萎缩胆囊。萎缩的胆囊不但没有功能,而且容易继发胆囊癌。 目前西安航天总医院肝胆外科针对胆囊及胆道结石患者,除常规开腹手术外,还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以满足各类患者的治疗需求。外地患者我科优先安排床位。胆道手术患者出院后应当注意些什么?出院后可能有切口疼痛,胃口不好,腹泻及腹胀等,这些会慢慢恢复的,心中不要着急,回家后注意以下几点:一、饮食要注意条理,“五要”和“五忌”:(一)五要(1) 要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菜类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吃入寄生虫卵。(2) 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等。(3) 要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肥腻食物以及动物油尽量不要过早摄入。(4) 要吃些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但要注意适当,不宜过量。(5) 要多吃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及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代茶饮)。(二)五忌(1) 忌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煎、油炸食品,以及油多的蛋糕、糕点等。手术后的患者早期进食这些食物也会诱发腹痛、腹胀等不适。(2) 忌暴饮暴食,这样会引起胆绞痛以及术后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3) 忌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油、五香粉、咖喱粉及花椒面等。(4) 忌烟酒、油菜和咖啡,因为这些刺激性物均可使胃酸过多,胆道出口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三、保持大便通畅。如2~3天不解大便,可服一些清泻剂(麻仁丸、果导等);补充粗纤维食物,增加肠蠕动和疏通大便。四、坚持服用利胆药物。一般手术后可连续服用利胆药物(中西药均可,如利胆合剂、胆益宁、胆酸钠、利胆消炎片等),服用两周后可停药一周,再进行自我对比,如果停药后发现胸闷、消化不良、饱胀、隐痛等不适,说明胆汁可能仍有淤滞或流出不畅,要继续服药,如停药后无特殊不适,可隔2~6个月再服,甚至不服。一般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可不服药或服一个月即可,要根据个人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利胆药能刺激胆汁排出,有利于胆汁流通,达到清洗胆道的作用,把胆道内停留的细菌,残余小结石冲到十二指肠去。这样还有消炎止痛的功能,可以巩固手术效果。五、起居要有规律,不要着凉,心情要舒畅,保持乐观主义态度。乐观能增进人的新陈代谢,提高抗病的能力,苦闷会使胆管紧张,胆汁流出不畅,郁气伤身。所以要做到心胸豁达,精神愉快,不斤斤计较小事,遇烦恼事自己要解脱,这样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六、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等活动,以增强体制。气功大师万苏建认为,气功对人体红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寿命有一定延缓作用,对大肠杆菌有抑制生长作用,对神经有刺激、营养、修复和再生作用,在人体内能调节和改善人体内环境。要避免终日静坐少动,运动能降低胆固醇及疏通胆道。七、按医师医嘱休息,身体完全恢复后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如出院时带回“T”形管者,要注意保管好“T”形管,当心滑脱,按照医护人员嘱咐,注意引流管清洁,记录引流量,定期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八、凡是再次出现腹痛,发冷发热,眼白发黄等情况,要立即去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九、总之,如果患者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高脂食物,不过度疲劳,睡眠充足,精神乐观,防止便秘,肥胖者注意减肥,就可以大大减少本病的发作。
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优势:①手术在胆道镜下操作,有放大数十倍的图象,胆囊内外结构暴露清晰,能够取净结石,有效降低残石率,手术时间仅30分钟左右;②术中因几乎不出血,避免了输血引起的血液传染病,③整个手术基本靠特殊器械接触脏器,完全避免了手术医生的操作风险,④术后仅在腹部有1个1.5~2cm的切口,3个月后几乎看不到疤痕,极具美容效果,⑤体表缝合一针甚至不用缝合,⑥术后第1日恢复进食,对身体健康影响极小,⑦术后住院日减少,仅1~3日,节约了患者宝贵的时间,⑧无任何重大手术并发症,避免了传统胆囊切除术常见的腹腔出血、胆道出血、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⑨术后因有胆囊存在,患者无术后消化不良、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减少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减少结肠癌发生率;消除胆囊切除术后心理障碍;避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等。⑩另外避免切胆后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影响。微创保胆取石术,保留了胆囊功能,利于患者术后身体健康,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产生的胆汁并不能直接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人们在未进食时,胆汁可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在胆囊内浓缩并贮存起来,进食后,胆囊开始收缩,使胆汁排入胆总管,然后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是适应人类分餐进食习惯的一种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就是依靠胆道的协调运动来控制胆汁的贮存和排出的。做了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其胆囊已经失去了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所以,当没有经过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后。患者肠道内的胆汁酸浓度就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其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他们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将会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患者的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情况,这大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那么,胆囊切除术后饮食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在胆囊切除1~2天内,患者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应严格禁食。这时可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来补充各种营养。从术后第3天起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吃一些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藕粉、果汁等。然后再逐渐改为食用脱脂牛奶加甜面包、大米稀粥、豆腐羹、枣泥米糊以及面食等。 2、在胆囊切除1个月内,患者应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禁食高脂肪类食物和煎炸食品。也许有的患者认为,胆囊切除后,自己原来的疾病已经痊愈了,就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低脂肪饮食的习惯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胆囊切除后,人体会失去调节胆汁排入肠道的功能,对脂肪的消化能力也会相应地减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较多量的脂肪类食物,所以,这些患者在摄入脂肪类食物后往往会出现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在术后的一个月内应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可吃些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片、面包、饼干、豆腐、蛋清、脱脂牛奶和瘦肉、纤维少的蔬菜、水果等;还应做到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各类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烹调食物时应尽量少用动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的、炖煮的、凉拌的为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不能饮酒,以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 3、胆囊切除1个月后的患者,由于经过了数周的适应过程,其连接肝脏与小肠的胆总管会逐渐地伸展扩大,从而可代替胆囊贮存胆汁的功能。若此时患者的消化功能没有明显的异常,可逐渐加强营养,一般可食用普通饮食,如瘦肉、水产品、牛奶及豆类食品等,也可多吃些豆制品及菌菇类食品,以补充体内蛋白质的不足。总的来说,患者在这一期间的饮食还应以清淡为主,但也不必过分地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肠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是刺激胆汁分泌以及扩展胆总管容积和保持胆道流畅所必需的。此外,多吃高纤维素与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也十分有益。 4、胆囊切除3~6个月的患者可适当地增加进餐的次数。但应注意每餐不宜多吃,因为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另外,在这一期间,患者最好每天能吃点醋,因为醋不仅会增强胃的消化功能,还可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有利于胆汁发挥作用。常饮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 急性发作期初期为了抑制胰液的分泌,减轻胰腺负担,避免胰腺损伤加重,应严格执行禁食制度。一般不少于3d,切忌过早进食。营养液可由胃肠外给予。2 病情缓解,症状基本消失后,可给予无脂高碳水化物流质,如果汁、果冻、藕粉、米汤、菜汁、蛋白水、绿豆汤等食物。禁食浓鸡汤、浓鱼汤、肉汤、牛奶、豆浆、蛋黄等食物。此期膳食营养成分不平衡,热能及各种营养素含量低,不宜长期使用。3 病情逐渐稳定后,膳食量可增加,改为低脂肪半流质。蛋白质不宜过多,供给充足的碳水化物。禁食含脂肪多的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绝对禁酒。可进食低脂肪流质,如枣泥汤、豆浆、豆腐脑、藕粉、蛋白水等。4 禁食后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钾、镁、钠、钙等物质易下降,膳食要结合临床电解质的变化适时加以补充。5 少量多餐5-6餐/d,每餐给予1-2样食物;注意选用软而易消化食物;切忌暴饮暴食。6 烹调方法宜采用烧、煮、烩、卤、汆等方法,烹调时不用或少用植物油。全天脂肪总量为5g
胆囊切除后腹泻(Post-cholecystectomy diarrhea, PCD)是怎么回事?腹泻是胆囊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统计资料显示术后1月,3月,6月发生腹泻的概率分别为65%、40%、25%,PCD发生与年龄分布呈负相关性,即手术年龄越低, 腹泻发生率越高,PCD发生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自愈,部分可能迁延不愈,大多数病人的腹泻会在术后半年至一年消失。要确诊PCD首先得做大便常规检查,以排除肠道感染等因素,PCD的大便往往会检测出较多的脂肪滴,提示肠道的脂肪消化吸收功能不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知道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正常人体肝脏每天要分泌500-1000ml肝胆汁,它们不是完全排入肠道参加消化,而是进入胆囊储存起来。胆囊只有50ml左右的容积,不能容纳500ml的胆汁,这时候胆囊就把肝胆汁的水分吸走发挥浓缩功能,浓缩能力最大可达原肝胆汁的30倍。人体在不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时,胆囊并不排泄胆汁,但当进食高脂肪高蛋白时,需要大量胆汁参与消化,浓缩的胆汁便从胆囊排泄出来参加消化。如果胆囊切除了,肝脏每天产出的500ml胆汁便直接进入肠道不管有不有进食,由于稀薄的胆汁远远不能满足消化需要,结果导致腹胀不适,腹泻,甚而脂肪泻等。要如何缓解腹泻这种症状呢?第一、饮食应该以清淡少油为主,少食多餐,吃容易消化的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半流质再逐步到普食;第二、可以用消化酶如达吉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益生菌,思密达等缓解症状。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胆囊不光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还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免疫功能,并且在维护肝外胆管流体力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胆囊切除术也应该慎重考虑,当然萎缩胆囊、胆囊癌、胆囊息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反复发作胆囊炎等疾病还是应该行胆囊切除,这些情况切除胆囊利大于弊。本文系李嘉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冠肺炎”传染源是不是蝙蝠?是否还存在中间宿主?哪种口罩防护更有效……1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呼吸病学等四位专家解读了10大疑问。 答问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日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庆元教授 1、病毒有何特点?对热敏感 金奇教授: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用专业术语来说它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身份”已被确认,该病毒于2020年1月6日被分离出。之所以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属于和SARS、MERS不一样的新分支。 冠状病毒(也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比SARS温和?说法不可靠 单广良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于流行期,对其来源、传染性、感染传播途径和诊疗方法等尚处于逐渐发现和不断认识阶段。仅根据目前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简单将其与SARS从致死的危害、传染力和传播速度作比较,缺乏临床上系统的、可比的数据支持和充分流行病学证据。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病毒温和”的说法,有可能会令人误解,甚至削弱大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的重视程度,更有害的是可能造成部分人产生松懈和侥幸心理。 3.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是什么?多证据指向蝙蝠 金奇教授: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提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但关键问题是,蝙蝠病毒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类,可能通过“中间宿主”感染。现在问题是,“中间宿主”到底是谁?有科研论文和社会上的流行说法将“犯罪嫌疑人”指向蛇、豺等动物,都需进一步确证。 4.是否出现“超级传播者”?尚未确认 金奇教授: 尚未确认出现“超级传播者”。所谓“超级传播者”是一个流行病学专业术语,一般指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感染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传染其他人,从而影响疫情的扩散速度及规模等。 一人感染多人的现象不止因为出现“超级传播者”。感染病毒的个体产生的病毒量大(重症患者等)、通过咳嗽等方式释放的病毒多、以易传播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多(面对面交流等),以及被感染个体与多个其他未被感染的人同处某种相对封闭环境等都会造成一人引发多人感染。 5.人际间传播如何传播?飞沫空气接触 曹彬教授: 从目前情况看,95%以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都与武汉有关。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和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判断,人传人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社区传播。 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二是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 6.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已出现“不典型”病例 詹庆元教授: 通常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大约半数患者会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少部分患者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能是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尤其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轻微,没有发热。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当地医院已发现多个“不典型”病例。患者不是以呼吸病症状前来看病的,有的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心慌、头疼、患结膜炎,甚至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的。这类“非典型”患者会是隐性传染源,需第一时间鉴别诊断,尽早隔离。 7.何时能研发出药物?紧急攻关已启动 1月22日,科技部紧急启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的应急攻关项目,成立科研攻关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发布专项项目指南,并给予资金支持。课题组已挑选120多个化合物和已上市药物,送往武汉病毒研究所筛选,希望能从中发现具有抗击该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最新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应急攻关团队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他们将开展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指导。 8.为何要对“新冠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最大程度控制扩散 单广良教授: 目前,即使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力和传染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认识的情况下,对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完全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考虑。 鉴于春运人口大量流动,以及多省出现的新发病例均有明确的在武汉期间的密切接触史,所以对武汉采取暂时交通限制,可有效遏制疫情上升势头,也是最大程度控制流行扩散的有力措施。 9.如何进行防护?老年人是重点 曹彬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已确定可以人传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免疫力低的老人固然要注意防护,平时很少生病的年轻人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对“免疫力强”的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样存在很大威胁。从目前情况看,72%的感染者是超过40岁的人群,男性感染者占64%,40%的感染者本身还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家卫健委23日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重点关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0.哪种口罩有效?推荐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曹彬教授: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有以下几种: 一是纱布口罩:此类口罩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率低,不能作为医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二是聚氨酯纤维口罩:普遍既没有飞沫隔离作用,也起不到阻挡雾霾的效果。 三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种类较多,如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或在有创操作过程中的飞沫隔离。注意要选择含有过滤层的医用口罩才能达到阻挡液体、颗粒过滤等效果,尤其推荐使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四是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能过滤≥95%的非油性颗粒。具体包括:N95、KN95、DS2D等型号可选择,但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式很重要,若佩戴错误会影响过滤效果。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为什么会流行? 此次引起流行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WHO命名为2019-nCoV,由于人群缺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引起疾病的流行。 2、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传播)以及可能的气溶胶传播。 3、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目前,95%以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都跟武汉有关系,去过武汉,或者从武汉来。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和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判断,具有人传人的证据,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4、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依据目前的流行病学特点,中老年人发病较多,以男性为主,儿童已有发病,人群普遍易感。 5、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潜伏期多为2~14。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应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7、如何识别、判断及就医选择? ①无发热、无流行病学史:注意个人防护,增强免疫力 ②无发热、有流行病学史:居家隔离,监测体温,必要时筛检病病毒核酸,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③发热、无流行病学史:居家隔离,社区医院就诊,监测体温,疾病如有进展及时到就近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④发热、有流行病学史:立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减少人群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8、现有诊断方法 现有诊断手段包括:①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细胞沉降率等;②胸部CT;③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实时
调查显示,如果体重超标50%,有临床症状的胆结石就增加6倍。每增加10kg的脂肪,人体每天就会多合成约200mg胆固醇。 胆固醇在体内最主要的排出途径,就是溶解在胆汁里,通过胆道排泄到肠道,进而经粪便排出体外。体内胆固醇过多,或是胆汁的成分有所变化,则胆固醇就有可能从胆汁中析出,沉积到胆道里,聚集而形成结石。因此,我们可以说胆结石都是胆固醇惹的祸! 不吃早餐,胆结石不请自来 经过一夜空腹,又不吃早餐,胆囊内胆汁郁积,胆汁中水分和部分胆酸被吸收而造成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固醇容易结晶析出,逐渐在淤滞的胆囊胆汁内聚合而形成胆结石。 按时早餐,胆囊定时收缩,大量的胆汁被排到肠内帮助消化,可以防止结石形成,是预防胆结石的好方法。 常见食物胆固醇含量表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以下常见食物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如下表↓ 种类 含量(毫克) 种类 含量(毫克) 猪肉(肥) 109 羊肉 92 猪大肠 137 猪胆肝 1017 猪脑 2571 牛肉 84 驴肉 74 兔肉 59 鸡肉 106 鸡肝 356 鸭肉 94 鸭舌 118 鹅肉 74 鸽 99 牛奶 15 全脂牛奶粉 110 酸奶 15 契达干酪 100 奶油 209 黄油 296 鸡蛋 585 鸡蛋黄 1510 鸭蛋 565 鹌鹑蛋 515 草鱼 86 罗非鱼 78 银鱼 361 鲫鱼 130 大黄花鱼 86 沙丁鱼 158 鲈鱼 86 平鱼 77 对虾 183 梭子蟹 142 鲜扇贝 140 鲍鱼 242 海参 51 章鱼 114 奶油蛋糕 161 饼干 81 牛油 153 橄榄油 0 羊油 110 猪油 110 美国心脏病协会、中国营养学会等都曾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要超过300毫克,虽然新版膳食指南已取消此上限,但最好控制摄入量。 荤素合理搭配 限制“三高”饮食,即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饮食提倡清淡,但也不宜长期吃素,否则饮食成分不完善,反而会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动物内脏、蛋黄、鸡肝、黄油等。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少吃甜食和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你的胆囊手术是怎么做的?——结石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