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舒利迭的使用方法省儿保版-舒利迭2、吉纳储雾罐的使用方法3、都保装置的使用方法。省儿保版-都保4、鼻喷雾剂的使用方法。
煎煮中药用什么锅煎最好?煎煮前要不要清洗?煎煮时间、加水量分别是多少啊?煎药是不是越浓越好啊?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服用中药最好呢?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满满地都是疑惑~莫急,嘉兴市中医医院资深药剂师为您详细讲解,看完后轻松应对,煎个药,那都不是事儿~1什么锅煎药最好?煎煮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煎药锅最好用陶器,以砂锅为佳,因为它导热均匀,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忌用铜、铁锅,因为有些药物用铁锅煎煮后会发生沉淀,有的甚至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毒副作用。好多人提及的不锈钢锅,这里作一下说明:如果不是不锈铁可以使用。2煎煮前要不要清洗?不用清洗,因为水洗可使中药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降低药效。3煎煮时间、加水量分别是多少啊?第一煎药物加入冷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煎20—30分钟,如果是解表或芳香类药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就够了,补类药则适当再延长些。第二煎需要加入温水,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煮沸后用小火煎15—20分钟就可以了。两次煎液合并,早晚各服一半。4煎药是不是越浓越好啊?煎药过程是一个中药成份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液达到一定浓度后,有效成分不会增加,反而会增加一些杂质的溶出,所以煎药并非越浓越好,煎煮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5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服用中药最好呢?一般药物饭后半小时服用,早晚各一次。一些特殊药的服用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比如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慢性病必须按时服药;特别苦涩、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应在饭后服;驱虫药、泻下药最好是空腹服;安神药应该在临睡前服用。具体情况还须遵医嘱。6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龟板、鳖甲、石决明、磁石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钟。后下: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快煎好前5分钟入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包煎:有些药物煎煮后容易使药汁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将药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车前子、旋覆花等。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参、冬虫夏草等。烊化:一些胶质类、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不能与其它药同煎,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用热药汤将其化开,以免同煎时因粘锅而将药煮焦。冲服:散剂、贵重药物等,以冲服为宜,如牛黄、羚羊角粉、三七粉等。另外,提醒一下:嘉兴市中医医院还提供中药代煎(免去煎煮麻烦)、中药颗粒剂(方便携带)、中药快递(无需再来院取药)等服务。药师在您身边,带您走出用药误区,为您用药保驾护航。中药房咨询电话:0573-82079195厚德至善,惠民济世——嘉兴市中医医院 门诊咨询:0573-82079137
1. 敷贴时如有瘙痒、灼热感等情况可减少敷贴时间。2. 敷贴后如局部发红、出现瘙痒等情况,不可抓挠,以免感染。等数天(1~2天)后局部症状消失再进行下一次敷贴。3. 敷贴后如局部出现大片红斑、大片水疱,为皮肤过敏反应太强,请及时去医院就诊。4. 皮肤过敏反应太强、孕妇及6个月以下小儿不宜使用。5. 用于敷贴的膏药请于25℃以下保存。6. 本疗法一般进行三个疗程(三个夏季)。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嘉 兴 市 中 医 院 儿科
小儿发烧该怎么处理?家长们对孩子发烧的处理有很多误区。本文介绍了小儿发烧处理的新进展,以及国际指南对小儿发烧的处理原则。小儿发烧要不要用退烧药,宝宝发热能否物理降温。 孩子发热往往持续3到4天,除了在指导下,按需要选择是否需要用其他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合理地使用退热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咛等商品名)和布洛芬(美林等商品名)。原则上首选口服而不是塞肛,只有不耐受口服比如呕吐明显才考虑使用塞肛。如不得已选用了肛门栓剂,也请只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间隔4小时以上可以重复使用退热药。和之前不同,目前的新理念是不常规推荐两种退热药交错使用,尽量单药使用。退烧药物还是越少对孩子越安全。 发热的处理还有两个重大的新进展:第一,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是根据小朋友的舒适度。退热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时间,但会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适,即使体温超过了38.5,甚至超过了39度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觉得很不舒服,即便体温没到38.5,也可以使用退热药。生活中的一个特例就是在孩子熟睡时家长发现孩子体温窜高超过39度:这时只要孩子安睡,是不值得把孩子叫醒强行给药的。连续的睡眠对孩子利益更大。第二个进展是否定了物理降温的作用,物理降温(温水搽浴、洗温水澡和额头用降温贴之类冷敷产品)在大多数时间只会增加孩子怕冷等不适感,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休息。所以再也不要刻意去给孩子物理降温了。 此外,各种国内国际指南都明确不推荐使用安乃近(俗称“退烧针”)、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等其他退热药,更不主张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松龙等)退热。一些中药制剂,虽然在药名上有时会有“退热”字样(如小儿某某退热颗粒等等),但一般都不是直接的退热药,故不推荐作为退烧药使用。如果因为细菌感染在医生指导下输液了,挂的盐水大多是抗生素,在细菌感染情况下起“杀菌”作用,没有直接退热效果,所以即使在输液,也请视体温情况以及孩子的舒适情况正确使用退热药。 现有的多个证据认为,对热性惊厥小朋友是否积极地使用退热药,没有预防再次抽搐的作用。这就是说,非常积极地使用退热药(比如有些热性惊厥小朋友的家长一到38度就给孩子用退热药),照样会有再次抽搐的可能性;按正常原则使用退热药也未必会有更多的抽搐发作。因此,对热性惊厥小朋友使用退热药的时机也和其他朋友一样就行,不用刻意过于积极,以免过度用药。 小结 一,全球范围只推荐两种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二,首选口服而不是塞肛 三,首选单药使用,而再也不是首选交替用药 四,根据孩子舒适度而不是根据孩子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物;安睡时不值得打断睡眠给药 五,物理降温方法已经不再推荐使用 六,不推荐使用“退烧针”、激素和中成药来退热 七,对热性惊厥孩子过度使用退热药并没有预防抽搐的作用,正常使用就可以。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远离误区,接受更科学的退热理念! 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小儿脾胃病科 文字咨询和电话咨询健康问题:请详询工作人员。
湿疹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病症,以皮疹和瘙痒为典型症状。此病与遗传、环境、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湿疹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叫“特应性皮炎”。这种皮炎好发于四肢关节的皱折处,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且有“冬重夏轻”的季节性特点,患儿父母多数有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过敏病史。此病需要注重查找过敏原及生活护理。 如何自我诊断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特点呢?家长可先对宝宝进行简单的小测试。患儿除了瘙痒、湿疹样皮疹,还出现以下5项中的3项或以上,可初步诊断为特应性皮炎。①2岁前就发病;②有过敏家族史;③全身皮肤干燥;④有其他过敏表现,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⑤四肢关节的屈侧可有湿疹。如症状不典型者需要由专科医师明确诊断。 做好“饮食日记”,找出过敏食物 特应性皮炎与过敏体质有关,因幼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最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婴幼儿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海鲜、小麦、芒果、菠萝等,但皮炎长期反复不愈,家长抱着“宁可不吃,不可吃错”的态度,严格限制孩子的饮食。尤其在增加需辅食时不敢增加,没吃过的食物不敢吃。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家长可给孩子做“饮食日记”,把孩子每天吃的所有食物详细记录,同时还需要记录皮炎或其它症状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是否加重等。这样更有利于为医生提供病史信息,更有利于判断过敏的食物。因明确过敏食物必须满足3个条件:①有明确的进食史;②进食后诱发或加重过敏症状(皮疹、腹泻等),停止进食后症状好转;③过敏原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如果只是偶尔一次进食某种食物后出现症状,该食物未必就是过敏原,需要多次观察。 为什么避免过敏食物后湿疹未完全缓解? 首先,需要明确过敏食物,可通过过敏原筛查试验及食物不耐受检测明确,同时对一些不常见的食物,需要通过上述饮食日记逐一排除。其次,湿疹为多因素诱发或加重,在避食过敏食物后还要对症药物治疗及全面的生活护理。最后,如避食过敏食物后1-3个月原症状未改善则需要重新评估。 食物过敏需要长期避食吗? 如食物不耐受+2或+3的食物只需要3个月内避食即可,+1食物可少量进食。如过敏原筛查阳性或进食某食物后诱发严重症状者需要长期避食。约85%食物过敏儿童在避食1-2年后逐渐对牛奶、鸡蛋、小麦、大豆产生耐受,但花生、坚果、海鲜食品过敏者需终生避食。 这里需要强调只有过敏原检测阳性而进食相关食物后无过敏症状者,无需避食。而长期盲目避食多种食物幼儿易造成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在临床中经常会接诊因过度担心过敏而只食入少量小米、杂粮者,蛋白质严重摄入不足造成缺铁性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幼儿来说这样盲目避食会弊大于利。是否需要避食相关食物需听取专科医师的建议。 三分治七分养,皮肤保温很重要 特应性皮炎患儿角质层水合作用较低,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因其皮肤屏障尚未完善,皮肤角质层只有成人的30%,保水能力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较高。所以此类患儿应适当延长洗浴间隔,每次洗浴尽量缩短洗浴时间,避免应用碱性较高浴液,洗后应外用医用皮肤保温乳或霜。保温护理应每天进行,每日1—2次。 症状较重者需要口服及外用药物,外用药以非激素类首选 ,但外涂激素类软膏连续应用不能超过一周,瘙痒明显者必须加用口服抗组胺药物。 从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特应性皮炎幼儿到十二岁左右症状会明显缓解甚至自愈,所以细心护理,严格避免过敏食物,综合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为金黄色糊糊状,每天1—4次,少数宝宝母乳喂养,大便会比较稀薄,为稀糊糊状大便,量多的可能也就4—5次/天,但经常会有溢便现象,即吃奶后或者用力后肛门排出极少量糊状便,如果宝宝吃奶好、精神好、无哭吵、体重增长正常,这种情况一般属正常,不需要过分担心,属于生理性腹泻,6个月添加辅食后症状即可好转。 大的婴儿或者幼儿如果吃完就拉,一天好几次,或者大便稀薄,需要考虑为腹泻。腹泻原因有很多,包括受凉、消化不良、细菌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性肠病、食物过敏等,所以发现宝宝腹泻,还是需要尽早就医查明病因,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