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分浅表型婴儿血管瘤,临床上可以选择外用药物的方法来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软膏,噻吗洛尔凝胶(国外有卖)或滴眼液(或者自己制备凝胶),卡替洛尔滴眼液等。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而且副作用罕见。具体方法:将4层左右医用纱布修剪至瘤体大小(稍微比瘤体大一些为好),眼药水滴在纱布上浸湿,要求完全湿透,但不往下滴落为好,将其湿敷在瘤体表面;之后覆盖保鲜膜封包,固定纱布,防止药液蒸发;每天2-3次,每次1小时;之后将纱布和保鲜膜去除,自然干燥,表面涂抹皮肤屏障修复剂,减少干燥脱屑等不良反应。另外,目前有一些凝胶辅料,可以帮助我们DIY制备噻吗洛尔凝胶,效果也是棒棒哒。以下为外用治疗有效的小宝宝:1月男婴,耳廓浅表型血管瘤,外用药物3月后瘤体完全消退。
“胎记”的咨询儿童皮肤科和美容科门诊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多数家长认为,宝宝生后即有,带有颜色的这类皮损,就是影响孩子的美观。殊不知,一些“胎记”并不单纯,其实是一些特殊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能会造成儿童毁型性损害、器官功能影响,甚至危及患儿生命,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接下来几期,我会陆续挑选几个容易忽略的“胎记”相关综合征科普给大家,并将其处理方案提供给大家参考。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简称KT综合征)K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红色胎记(血管畸形)、静脉曲张和软组织及骨肥大(肢体变粗和/或变长)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红色胎记中最常见的是葡萄酒色斑(或称为鲜红斑痣),以下肢表现多见。一、什么原因导致KT综合征?目前认为KT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发育异常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KT综合征与PIK3CA基因突变有相关性,并且是体细胞突变所致,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只有局限性皮肤受累,而不是全身的皮肤异常。二、KT综合征临床表现有哪些?KT综合征的孩子,一般出生后即发现以葡萄酒色斑为主的毛细血管畸形,因为血红蛋白含氧量的原因,孩子刚出生前几个月会觉得红斑颜色逐渐变淡。但提醒家长一点,减淡一定程度后红斑是无法完全自行消退的。一部分孩子出生后即出现患侧肢体变粗变长,而另一些孩子则随着生长出现,尤其需要家长关注的是两个时期---一岁之内和青春期,因为这两个时期是孩子体内生长激素波动最明显,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当孩子红斑出现两种特殊表现时需要警惕:1、红斑处皮肤摸上去皮肤温度较对侧肢体高,甚至有震颤的感觉,这时候一定要除外合并动静脉畸形,也就是其中比较少见的一型Parkes-Weber综合征;2、红斑处表现为不规则地图样外观或表面不规则凸起似水疱时,需要除外合并淋巴管畸形,且这一类型的KT综合征合并肢体过度增长和血栓的风险更大,需要就诊。三、孩子怀疑KT综合征,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对于小月龄儿童,可以初步行多普勒超声筛查,初步评估异常血管的情况,有无皮下异常粗大分支,有无动静脉瘘,有无多房性结构;双侧肢体X线+标尺检查,是筛查两侧肢体是否等长的较为客观的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异常肢体处有无特殊骨质增生,软组织内有无钙化和静脉石影等;肢体增粗明显或者累及多个肢体的孩子,应行超声心动筛查,了解有无心脏畸形及心脏负荷有无超载等情况;大月龄的孩子通常需要做一些更加精细的影像学筛查:如考虑到静脉为主时应行增强核磁筛查,考虑到毛细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时需要做增强CT筛查,进一步了解病变性质,同时为之后的介入治疗等提供依据;另外,对于一些患侧肢体增长增粗风险的患儿,建议做皮损处基因突变的检测(尤其是PIK3CA基因),一来帮助我们明确疾病,其次对于孩子后期肢体发育异常风险可以做初步评估,同时为一些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四、如何治疗?家长们最关心的是治疗,但遗憾的告诉大家,本病国际和国内尚无根治的手段。整体上,KT综合征的孩子们治疗是完全个性化的选择,可以根据临床上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总的原则是,多学科合作,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美观,最大程度地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1、保守治疗: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穿弹力衣袜、弹力绷带包裹等压迫束缚治疗方案。如果患肢过长,导致行走跛行,但两侧差别2cm之内,可以垫高健侧鞋垫,以减少跛行引起的脊柱侧弯的风险。2、染料激光治疗:一些暴露部位的鲜红斑痣,可以做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美观,同时减少后期发生血管纤维瘤的概率。但家长们一定需要理解,激光治疗多数不能完全去除红斑,同时对于减缓肢体变粗变长风险暂无循证医学证据。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相对来说创伤小,其原理是硬化剂注射后破坏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并导致其纤维化,从而引起病变部位血管床闭塞和纤维化,最终导致病变部位异常血管萎缩,延缓肢体肥大。但介入治疗也可以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皮肤坏死等,需要正规影像科或介入科医生评估后实施。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明思议就是将异常扩张的病变血管,如浅静脉进行剥脱或结扎,以及对肥大肢体多余组织进行切除,从而达到改善和治疗的目的(血管外科或者整形外科)。另外一些肢体发育过快的孩子,可以做患侧骨骺固定或者截骨术达到矫正目的(小儿骨科)。5、药物治疗:近年来,有学者报道,mTO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口服治疗KT综合征,可以抑制过度增殖的肢体,同时改善本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等,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西罗莫司是免疫抑制剂,需要专业的医生处就诊,评估病情,完善口服药物之前检查后才能给药,后期口服药期间也要定期做相应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的筛查,以及用药后疗效的评估等(北京儿童医院,在皮肤科进行)。总之,家长如果发现,儿童出现肢体红色胎记时,不可轻视,应及时就诊,尽早明确有无相关综合征的可能(皮肤科)。对于诊断KT综合征的宝宝,大家也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心。本病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个性化的综合管理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患儿无法得到彻底根治,但有效管理后的孩子不仅可以最大程度改善美观,而且致残致死等功能障碍的影响也会降到最低。
前几天,朋友微信来一张宝宝皮损的照片,咨询“尿布疹”怎么治疗。乍一看,宝宝肛周红斑,伴少许抓痕,的确需要从常见病考虑,但仔细看了,皮损不是很对称,并且孩子左侧肛周红斑下稍有肿胀,为以防万一,告知家长做“肛周超声”除外一下肛周感染。今天反馈结果,“肛~周~脓~肿~”。于是乎,今天熬夜做了这一期的肛周皮损科普。“尿布疹红斑”,其实为肛瘘宝宝的外阴部位有着其特殊性,因为长期尿不湿的封包作用,会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局部皮肤改变:如尿布区皮肤含水量增加,容易造成局部皮肤潮湿浸渍;同时,尿布区经常会有宝宝残留的粪便,其中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催化分解成氨气,使皮肤pH值升高,刺激局部皮肤;另外,尿布区皮肤表面潮湿的环境,PH的改变,又促进了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各种肠道菌群的定植,这些微生物在封包的环境中增殖迅速,甚至可以并发感染。以上这几种情况就是我们提到的尿布疹三种常见表现:摩擦性尿布皮炎、刺激性尿布皮炎和念珠菌性尿布皮炎。前两种情况,多数表现为位于宝宝最易受到摩擦的皮肤凸面,比如大腿内侧面、生殖器区、臀部和下腹部。皮损表现为淡红斑和少量鳞屑,严重时可以看到糜烂、溃疡。宝宝可伴发一些不舒服的表现,比如瘙痒、疼痛,哭闹增加、躁动不安,甚至影响进食和睡眠等。如果继发一些微生物感染,可以表现为牛肉红色的红斑,边界比较清楚,但边缘可以隆起伴有白色脱屑。那么,什么样的特殊表现就需要警惕真菌感染呢?重点到!!!红斑的周边散在卫星状分布的脓疱和鳞屑性丘疹,就需要考虑了。这时候就需要到专业的儿童皮肤科就诊做真菌的相关检查了(真菌镜检和培养)。典型的尿布疹红斑尿布疹继发念珠菌感染在治疗方面,提示大家可以把尿布皮炎理解成一种特殊部位的湿疹,治疗起来,原理类似湿疹,预防重于治疗:首先是护肤剂的使用,护肤剂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膜保护宝宝的屁屁,隔离尿便,避免皮肤刺激,值得提出的是每次尿/便后或更换尿布时均需使用;如果红斑比较严重,伴有鳞屑,应选用糖皮质激素,这个部位首先推荐的是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如派瑞松软膏),一来制剂比较舒服,二来此药是一种混合制剂,有轻度抗微生物的作用;如果经抗炎治疗持续数日无明显缓解,应注意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可外用抗真菌制剂如特比萘芬软膏、酮康唑软膏、咪康唑软膏等,一般2周内见效;如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外用抗菌制剂,如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那么问题来了,表现类似尿布疹红斑,还有那些疾病需要鉴别呢?其实有一大类疾病,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提示一下:①感染性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继发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疥疮、先天性梅毒等;②炎症性皮肤病如反转型银屑病等;③肿瘤性疾病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④代谢性疾病如肠病肢端皮炎;⑤其他如水疱大疱性疾病等。粑粑麻麻们只需要心里有一根弦儿,如果遇到“尿布疹”长期不愈,或者伴糜烂破溃严重,则需要带着宝宝就诊除外上述少见情况,避免耽误宝宝病情。本文系张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胎记是宝宝吃掉的兄弟姐妹?别逗了!原创2017-09-21张斌本期关键词胎记胎记,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殊印记。不久前,姚明7岁女儿篮球首秀的新闻被热议,除了球技外,她左手手腕处的心形胎记也受到关注。因此,有的微信文章传播了不少关于胎记的“传说”,如“胎记是前世缘由所致”,甚至还有一些惊悚的说法,如“胎记是宝宝还在腹中时吃掉的兄弟姐妹”。“传说”当然不是科学,来看看胎记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与人体健康到底有何关系。大家习惯把孩子生下来就有的、带颜色的那块皮肤叫做“胎记”,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痣”。事实上,这些胎记的形成都是基因决定的,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已埋下伏笔,于胚胎时期或出生后在特定部位形成异常的色素增多或异常的血管增生。因此,我们肉眼看到的便是“胎记”,和所谓的“前世”无关。至于“胎记是宝宝还在腹中时吃掉的兄弟姐妹”的说法,就更不科学了。胎记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一种染色体突变造成,染色体突变位点的位置和时间不同,胎记分布的部位和大小也就不同,并没有其他特殊关联。总的来说,胎记可分为色素型(黑)和血管型(红)两大类,姚明女儿的胎记就属于黑色的色素型胎记。具体细分,可包括“蒙古斑”“咖啡斑”等多种类型。1淤青样“蒙古斑”会自行消失有一种胎记叫做“蒙古斑”,常见于新生儿,触感光滑,为单个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淡蓝、蓝灰、褐色斑,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多长在腰部或者臀部。“蒙古斑”一般在孩子两岁左右会自行消失,多数不用做特殊处理。但日前在门诊中也遇到一个4岁的病例,家长称孩子臀部的蓝灰色胎记持续不退,颜色不减淡反而加深,凸出皮肤表面。经诊断,这块黑色的胎记并非“蒙古斑”,而是“巨大型蓝痣”,需要定期到皮肤科随诊,必要时手术切除。所以,遇到持久不退,面积较大的“蒙古斑”,建议到医院皮肤科确诊,以免误诊。还有一种与“蒙古斑”一样是出生就有的胎记:先天性色素痣。它呈黑色或者深黑色,部分先天性色素痣随年龄增长会逐渐高出皮肤表面,并在痣上长出毛发。良性痣的大小、颜色稳定,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远小于1%,不必过于担心。但有些色素痣长在手、足容易摩擦的部位;体积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增大,颜色突然加深、变得不均匀;大痣周围出现很多小痣;有出血、破溃、痒、痛等症状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恶变,是否需要手术切除。2“咖啡斑”超6个或是神经纤维瘤病“咖啡斑”又叫“牛奶咖啡斑”,顾名思义,就像是牛奶里倒进咖啡一样,多表现为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的淡褐色斑,边缘规则,形状不一,表面光滑。它可以出现在除了手掌、脚掌之外的任何部位。有很多人认为,出生后就有的皮肤印记才是胎记,其实不然,一些“咖啡斑”就会在出生后慢慢出现并逐渐增多,这是和遗传有关的。“咖啡斑”有时出现在人的幼儿期,有时出现在青春期或者女性孕期。生理性“咖啡斑”颜色均匀,不会变色,部分颜色较浅的咖啡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淡甚至消失。数据显示,20%至30%的儿童会出现生理性“咖啡斑”。如果儿童身上出现了大量“咖啡斑”,就需要警惕一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纤维瘤病。如果“咖啡斑”的数量在6块以上;在青春期前每块咖啡斑的最长直径大于0.5厘米,青春期后最长直径达到1.5厘米;一些不容易接受日晒的部位出现“咖啡斑”,如腋窝、腹股沟等,就要高度怀疑是神经纤维瘤病的可能。此时,患者应到医院皮肤科进行头颅核磁、听力、眼底、智力筛查、脑电图等系统检查。3面部“太田痣”可选择激光治疗“太田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胎记,多为褐色、青灰色、蓝色、黑色或紫色斑片,可成网状或地图状分布。它常常长在人们一侧脸的上下眼睑、颧骨、脸蛋上,有时在同侧脸的眼白(巩膜)上也会有类似的青灰色斑。甚至有些人的额头、头皮、鼻翼和耳部都会被“太田痣”侵占,还有的两边面颊同时出现“太田痣”。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出现“太田痣”,另一些孩子则在1岁以内出现,少数人在青春期后出现甚至表现加重。“太田痣”多数情况下不会自愈,但一般不会恶变,只是影响美观,可以通过激光治疗进行改善。在所有黑色胎记中,“太田痣”属于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首选755nm(纳米)的翠绿宝石激光进行治疗,3次到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间隔3个月左右。另外,眼白和眼睑处“太田痣”建议随诊观察,不做处理。4有鲜红斑痣警惕先天性遗传病鲜红斑痣是最常见到的红色胎记,它一般在人出生后出现,是皮肤表层存在过多的微小血管所致。这类红斑被手指按压后颜色会变淡,在孩子哭闹或者发热时血管充盈,红斑就会变得更红。枕后、额部、眼睑等部位的鲜红斑痣,随着孩子长大,两岁以后可以变淡或者消退。但有一些部位,如红斑波及眼睑、累及耳部,需要排除眼、耳、颅内等部位有无异常。尤其是需要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等联合确诊是否是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不规则血管斑痣、对侧偏瘫、偏身萎缩、青光眼、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为特征。有鲜红斑痣的孩子可接受染料激光治疗,即用激光的选择性光热效应破坏异常血管,达到皮肤美观的目的。同时,这也可以防止一些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血管纤维瘤等。总之,小小胎记的学问很多,不要盲目相信没有科学根据的“传说”。胎记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如果拿不准孩子的胎记是哪种时,一定要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以免耽误病情。血管瘤只是听起来比较可怕大多数婴儿可自愈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新生儿。它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皮肤表面的草莓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凸起的鲜红色质软肿物,在人出生后数天或数周出现,其中高危型血管瘤会对患儿产生影响,需结合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来制定治疗方案。另一种是位于皮肤深处的血管瘤,看上去呈青紫色或淡蓝色,这类血管瘤有合并血管畸形的可能。大多数婴儿的血管瘤具有自愈性,在最初的6个月内是血管瘤的快速增长期,6个月到1岁半为平台期,之后进入消退期,具体表现为瘤体逐渐停止生长,慢慢开始消退、萎缩。但最终消退的时间因人而异,最长的可达10年左右。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还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为孩子做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下这些部位的血管瘤较易引起并发症:位于眼周围,可能影响视力发育;位于鼻部,可能引起鼻外形损害;位于气道周围,可能因为生长迅速造成气道阻塞而引起患儿慢性缺氧,甚至窒息。倘若同样大小的瘤体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随诊观察。当瘤体位于颈部、腋下、外阴、肛周等容易受到摩擦部位时,应注意预防溃疡和继发感染的发生,必要时尽早选择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激光治疗、注射治疗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
随着万物复苏,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虽然宝宝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界拥抱大自然,但夏天气温高,日光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各种病原体滋生,不仅会加重原有的皮肤疾病,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到夏季才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最常见的为虫咬皮炎,即丘疹性荨麻疹。由于夏季气温高,蚊虫多,孩子们的皮肤常常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常见的部位为面部、手足、双臂、小腿等。蚊虫叮咬后,皮肤受到毒液的直接刺激,以及毒液诱发的过敏反应双重作用,常常出现黄豆至花生大小的红疙瘩,并伴有剧烈的瘙痒,严重时甚至会有水疱出现。一般情况下,婴幼儿的红肿更加显著,常常出现大疱,剧烈瘙痒破溃后可能会继发感染。下图为11岁女童虫咬后出现丘疹性荨麻疹,水疱和渗出明显。建议:在夏季户外活动或休息时,一定要为孩子做好蚊虫防护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最好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的保护措施。平时也要注意室内卫生,避免蚊虫滋生。发生虫咬皮炎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薄荷软膏以及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必要时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如果搔抓继发感染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严重时应及时医院就诊。其次为光线性皮肤病。其实产生这类疾病的原因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的光毒反应,即短期内大量的日光照射引发。有些家长带孩子晒太阳,“补充钙质”。但常常事与愿违,当皮肤受到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时,会在日晒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间,出现弥漫性红斑、水肿、水疱和糜烂等情况,并伴有局部烧灼感和疼痛感,孩子很容易哭闹。如果日晒面积较大时甚至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疼、脑水肿等。第二类为光过敏性皮炎:其本质是一种光变态反应性疾病,即我们常说的皮肤存在对紫外线过敏的现象。春夏季节,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们郊游、食用农家饭等,殊不知其中很多动物和植物就具有光致敏作用,如泥螺、苋菜、荠菜、灰菜、茴香等,食用后可能诱发光敏性皮炎。而且,一些有基础皮肤疾病的患儿,如红斑狼疮、皮肌炎、雀斑等,由于日光照射也可以引起原发皮肤损害加重。诊断这类疾病时其实并不难,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一般皮肤的损害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均发生在光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双臂、后背等最多见。如果本身是光过敏体质,再加上上述几种诱因后,孩子暴露在光线部位的皮肤可以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等损害,甚至全身不适。建议:首先应避免烈日下的暴晒,外出时应撑遮阳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衫,同时在外露的部位涂防晒霜等。如有类似症状的出现,切勿随意外涂药物和剧烈搔抓。轻症的孩子,家长可以先用冰盐水或纯净水冷敷患处半小时,一日两次,后外用保湿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不见缓解或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皮肤科医师诊治。第三种常见的夏季皮肤疾病为排汗障碍性疾病:由于温度升高,炎热的作用可以使得皮肤出汗量猛增。宝宝们排汗量增加时,如果某些原因使得汗腺导管开口阻塞的话,可以引发汗液潴留,排泄不畅,积于皮肤内而造成各种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痱子”。这种情况尤其在小婴儿更为常见。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针尖大小的密集分布的小水疱,宝宝的头面、臀部最为多见,另外肘窝、颈部、胸部、腘窝等皱褶部位亦可见到,自觉症状多数为轻微烧灼感及刺痒感,孩子们就是表现为不自主地搔抓和痒蹭。待皮损消退后可以出现脱屑。如果护理不当,继发感染,则出现疱液浑浊,我们称之为“脓痱”。下图为1月男婴,家长“怕孩子着凉”,包裹被褥一天后出现额部“痱子”。建议:首先,加强室内通风和散热措施,减少宝宝出汗;家长给孩子穿着衣服应宽松,便于排汗。如果出现痱子,告知孩子们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小宝宝,则应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爽身粉外扑。如果瘙痒剧烈,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清凉薄荷洗剂等,一般皮疹数天后自愈。第四种夏季常见皮肤疾病为感染性皮肤疾病,这一型其实在门诊中亦不少见:气温升高,再加上外界湿度增大,宝宝出汗增多,很容易引发病原菌的滋生。像一些细菌性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痈、丹毒、蜂窝织炎等,尤其是糖尿病患儿或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更容易发生。一般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明显,严重时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性表现。另外,夏季洗澡频次增多,部分公共浴池等消毒不严格,或者家长未将宝宝们的衣物单独洗护,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交叉感染。最常见的为皮肤潜部真菌感染,如手足癣、体癣等。期初可能出现指/趾缝隙、颈下、腋下等间擦部位的红斑,继续发展可能出现小水疱、浸渍、糜烂,甚至有些宝宝出现继发感染的表现。下图为9岁女童,夏季挖鼻后损伤皮肤继发感染造成脓疱疮。建议:注意个人、家庭及公共场合卫生,养成宝宝不与家长共用洗护用品、洗澡巾,共同洗涤衣物等好习惯;待有皮损出现时,细菌性皮肤损害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真菌性皮肤病可以外用抗真菌软膏;值得提出的是应选择合适时机,如孩子足癣有浸渍表现时,应先用收敛剂(如3%硼酸溶液)把干皮肤后,再行抗真菌软膏外用治疗,否则有症状加重的风险;如果宝宝有全身表现趋势或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需及时皮肤科就诊。第五种夏季常见皮肤疾病为接触性皮炎:我们知道,夏天容易出汗,汗液可以将一些贴身的饰品表面的涂层氧化,使得致敏的部分直接接触到患儿皮肤发生接触性皮炎,常见的致敏原因为金属眼镜架、金属扣子、小手环、塑料鞋等。发病后一般表现为患儿接触部位产生瘙痒性红斑,严重时出现水肿和水疱,破溃后可以出现糜烂、渗液和结痂。大多有瘙痒、烧灼和胀痛等自觉症状。小宝宝出现后不能正确表达不适感,家长自行外用花露水、风油精及一些其他药物自行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下图为5岁男童,夏季不正当贴敷中药敷贴后接触性皮炎。建议:如有金属或塑料等过敏史的患儿,一定避免对其再次接触,若不确定,可以寻找专业皮肤科行过敏源测试。当出现接触性皮炎时,应告知患儿避免搔抓,家长应避免用肥皂水及热水烫洗进一步刺激。方便的话,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或止痒剂,必要时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如有进一步加重应专业儿童皮肤科就诊。本文系张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从事血管瘤专业门诊中,经常会被一些血管瘤患儿的粑粑麻麻们问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今天我把它们抽提出来,将有代表性的十个问题总结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血管瘤是少见病吗?血管瘤分类有很多,在临床中所指的血管瘤多数是指ISSVA分类中的“婴儿血管瘤”,它是小宝宝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4-5%,所以并不是很少见。我科曾经做过统计,在3010例血管性疾病患儿中,婴儿血管瘤占36.3%,约1/3以上。2、血管瘤的发生与什么有关系啊,我和家里人都没有血管瘤,为什么孩子会得?血管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管组织异常增生,且以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为特点。目前,对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因为血管瘤在早产儿、多胎儿中发生率较高,故有报道,阐述其可能与患儿在宫内缺氧等有关,但尚在证实中。所以,血管瘤并不是遗传性疾病,患病的宝宝家里人不一定会同时有血管瘤的发生。3、血管瘤是胎记吗?我们先从“胎记”说起,大家平时提到的“胎记”主要分为两大类:血管性和色素性。前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色,后者则表现为色素加深(黑色)和色素减退(白色)。大家通常所指的红色胎记是血管畸形,而非血管瘤。4、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一样吗?血管瘤到底有几种类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将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统称为“血管瘤”,并将后者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直到Mulliken等提出了生物学分类方法后,才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划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2014年,ISSVA(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首次将血管瘤细分为婴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Kaposi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梭形细胞血管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上皮样血管瘤等类型。这些分类里发病率最高的,也是血管瘤患儿粑粑麻麻们最常提及的是婴儿血管瘤。这样我们就把新旧分类对应了起来,浅表婴儿血管瘤(图a)即以往提到的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而深在性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则分别对应旧分类中的海绵状血管瘤(图b)和混合性血管瘤(图c)。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也是血管瘤专业门诊最容易来就诊的类型是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图a为右上睑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图b为右面部及下眼睑深在型婴儿血管瘤;图c为右面部右侧腮腺、右耳廓混合型婴儿血管瘤。(图片来自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Jul.2012,Vol.27No.7)5、血管瘤会不会自己消退?婴儿血管瘤具有“自愈性”。瘤体一般在6月龄内为快速增殖期,6月龄至1岁半为平台期,之后进入消退期,表现为瘤体逐渐停止生长,慢慢开始消退、萎缩,但最终消退的时间因人而异,最长可达10年左右。6、好多医生说“血管瘤可以自己消退”,那我们孩子的血管瘤到底需不需要治疗?这个问题是出门诊时家长提到频率最多的问题,回答时也是需要医生仔细评估和解释的。有的家长不理解,好不容易挂了号,为啥又要做超声,又要去眼科会诊,有时甚至还得做腹部彩超,至于吗?直接打个激光不就解决了吗?其实,在这一短短的时间内,医生需要考虑到孩子血管瘤的病损面积大小、形态和位置、并发症的可能性、疤痕形成或外形毁容的可能性、患者的年龄,以及评估时瘤体生长或消退速率等等因素,从而综合考虑制定一个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治疗方案。比如,一个长在大腿上的血管瘤,直径为5cm大小,怎么治疗?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先追问病史:孩子现在已经12月龄,家长述瘤体已经不怎么生长,近期瘤体上有的部分已经可以看到正常的皮肤,做超声提示“瘤体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我们的处理是随诊观察,不需要特殊处理,待瘤体自行消退。相反,一月龄小婴儿,左上眼睑的血管瘤,虽然直径只有0.7cm,但家长述瘤体生长很快,患儿睁眼出现障碍,超声提示“瘤体内血供丰富,而且有一支供血血管与眼内交通”,我们的处理是完善检查,口服心得安治疗;请眼科就诊,必要时眼CT。原因是:瘤体位于高危部位,生长过快时可能会造成眼球压迫,造成弱视或者斜视;而且瘤体处于快速增长期,生长速度很快,并发症风险增大,故应该积极治疗。所以,血管瘤的治疗与否是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的,有的可能并不是光看一张照片就能很快得出结论,更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病史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网络咨询,我一般会约来专业门诊进行进一步评估的原因。7、哪些部位的血管瘤更要关注?更容易引起并发症?通常位于头面部的血管瘤,因涉及到美容需求,需尽早及时干预。位于中线部位尤其是头顶至骶尾脊柱部位的血管瘤,要行血管造影CT或MRI检查,除外先天性脑脊膜膨出或脊柱裂等并发症。评估风险并选择治疗方案,倘若瘤体位于重要器官周围,影响器官正常生长发育、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如位于眼周围,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如位于鼻部,可能引起鼻外形损害;如位于气道周围,可能因为生长迅速造成气道阻塞而引起患儿慢性缺氧,甚至窒息;而倘若同样大小瘤体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随诊观察。瘤体位于外阴、肛周、颈部、腋下等易受摩擦部位血管瘤,应注意预防溃疡和继发感染发生,也是需要相对积极去干预的。 8、血管瘤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最好的是哪一种? 目前,婴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随诊观察、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如噻吗洛尔、卡替洛尔、咪喹莫特等)、局部约束疗法、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水乙醇、聚桂醇、平阳霉素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585 nm、595 nm)、口服药物治疗(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等。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处理中,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只有某一种是最适合某一个血管瘤宝宝的最佳治疗方法。9、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如何?有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普萘洛尔(商品名 :心得安)用于治疗血管瘤是由法国医生Léauté-Labrèze于2008年无意发现的。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发表相关文章数百篇,均提示普萘洛尔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均优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总体有效率达到97%,不良反应少见。但对于年龄小的患儿,要慎重,一般建议给药的年龄为足月后4周。但如果有瘤体位于气道、鼻部等重要脏器周围,并且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在严格密切监护下给药,起始剂量也会减半量。普萘洛尔属于特殊用药,需要正规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后完善相关检查后在监护下给药,稳定后方可离院,后需要定期复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评估疗效。虽然普萘洛尔疗效确切,但并非每一种婴儿血管瘤都需要使用口服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一点我们也在上文反复提到过,是否选择,一定要关注瘤体的部位、瘤体大小、患儿年龄等参考因素。10、总之,婴儿血管瘤具有明确增生、稳定、消退的自然过程,粑粑麻麻们不用过分焦虑。绝大多数血管瘤宝宝仅是美观的问题,只有少数可能影响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才需要干预和治疗。同时谨记,生命、功能和美容的平衡是血管瘤治疗追求的目标,莫不可像有些家长一样,为了消除瘤体不惜一切代价,损害的必然是孩子不可挽回的利益。本文系张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张斌前几天,一位家长带着16岁的儿子小强来到我科就医。刚进门,孩子妈妈就着急地跟我说:“大夫,快看看孩子吧,咋一下子起了这么多疹子,是不是吃啥过敏了,眼看孩子就要开学了,这可急死我们了!” 我先稍微安抚了一下这位母亲的情绪,便对小强的情况进行了询问。原来小强暑假期间跟随爸爸妈妈去北戴河游泳避暑,刚刚下水玩了一个小时,双腿就突然出现红色小疹子,并伴有明显的刺痛感,几分钟后甚至有喘憋等不舒服表现。情急之下,一家人匆忙返京就诊。既往小强对海鲜食物有没有过敏史,家里人也没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慢性过敏性疾病。这时,我便开始仔细地对小强进行查体,确定这些红色小疹子是“刺胞皮炎”。刺胞皮炎除了有过敏样皮损外,还有一些不同于过敏的重要表现:多数皮损出现在接触海水部位,最常见的是双下肢,头面部等不容易接触的部位常常不受累。局部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严重者可以出现瘀斑、水疱或者大疱。但有一个特点提醒给大家,刺胞皮炎的皮损多数呈点状、条索状,甚至为鞭痕样分布,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与普通湿疹鉴别。被海蜇蛰伤的部位,皮肤会突然出现闪电样针刺感,数分钟内可能出现瘙痒不适、麻木、烧灼等感觉。究其原因,刺胞皮炎是由于刺胞动物接触人体时,将刺胞刺入皮肤并将毒液注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损伤。该病每年夏季是高发季节,常出现于从事水产养殖、捕捞、加工及海中游泳者。常见的刺胞皮炎有海蜇皮炎、水螅皮炎、海葵皮炎和珊瑚皮炎等。被刺胞刺伤后,刺胞会释放毒液注入人体,局部皮肤出现上述皮肤损害。如全身被蛰面积较大,患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出冷汗等不适症状,对毒液过敏严重者,患儿可在被刺后出现急性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甚至死亡。而孩子本身代谢毒液能力比成人差,所以,当发现孩子被刺时,应该及时就医。治疗方法:一旦被刺胞动物蛰伤,首先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等刮去刺胞,并用海水冲洗黏在皮肤上面的刺胞。这里特别提醒家长,一定不要用淡水冲洗,否认会因渗透压骤变促使刺胞释放更多的毒液。然后,尽可能使用明矾水、1%氨水或者10%碳酸氢钠溶液湿敷中和毒液。之后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改善瘙痒不适。皮损广泛、免疫反应较重、伴发水疱和瘙痒剧烈时建议口服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滴剂或氯雷他定糖浆)。如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喘憋、血压下降时应及时医院就诊抗休克治疗。 持续的高温天气,给准备带孩子们赶到海边游泳避暑的家长们提个醒,夏季海水浴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教育孩子在海上遇到海蜇浮游水面切勿用手推移。如果游泳过程中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特征性红斑,伴有瘙痒刺痛不适,应该想到刺胞皮炎的可能,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避免皮损加重,甚至全身中毒症状的可能。
首先给大家赔不是,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一些事情,很长时间没有来更新,实在是抱歉抱歉。谨此,做一个小小的承诺,以后至少1-2周发送一些宝宝常见的皮肤疾病和皮肤护理相关的实用贴,同时也请大家将希望科普的内容发送给我,有时间都整理完善出来反馈给大家。 随诊气温骤增,炎炎夏季已经来临,这段时间门诊咨询儿童防晒问题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在这里我做一些常见问题的归纳。1、防晒霜上面标记的SPF和PA是什么意思?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指防晒系数,又称为防晒系指数,一般代表防晒用品所能发挥的防晒效能的高低。也就是说,SPF值越高,防护时效越长。具体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防备,阳光下暴晒15分钟皮肤就开始出现红斑,若你选择的是SPF30的防晒霜,你在日晒下的安全时间为15×30=450分钟,以此类推。当然,孩子皮肤在阳光下的承受力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选择什么样的防晒品,要根据你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及阳光的强度来决定。在室内玩耍的孩子,多数使用SPF15-25的防晒霜就可以。但当外出游玩时,最好选用SPF30以上的防晒品。PA++(Protection UVA)是防止UVA到何种程度的指标。UVA虽然不易晒伤皮肤,但可以引起光老化,所以也是防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PA的防御效果有三级,即PA+、PA++、PA+++。简单的说SPA值是防晒伤的指数,PA值是防皮肤被晒黑和晒老化的指标。例如:SPF30和PA++如果出现在一瓶防晒霜的包装上,则提示:这瓶防晒霜在300分种内都能有效防晒,它对UVA的防御效果相当有效。2、市面上的防晒霜有哪些类型?哪些适合儿童使用?多大的孩子可以使用防晒霜?目前防晒霜主要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种:物理防晒剂的作用原理是折射、散射紫外线。物理防晒不明思议,就是给皮肤穿上了一层防护服,照射到皮肤表面的紫外线被它挡在外面,无法进入皮肤。常见的物理防晒剂有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物理防晒的优点是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但是缺点是质地稍显厚重,涂抹在皮肤表面容易泛白。物理防晒,还有个优点,就是即涂即防晒,无需等待。化学防晒剂的作用原理与物理防晒剂不同,它通过吸收紫外线并把它转化为热能,从而避免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化学防晒剂的优点是质地轻薄不粘腻,缺点是光稳定性不佳,长时间日晒下,需要反复补涂。并且,化学防晒剂需要在出门前20分钟左右涂抹,才能发挥防晒效果。目前,为了同时兼顾防晒的轻薄度和即时效果,市场上大多数防晒产品都采用物理防晒剂+化学防晒剂的配方。儿童多数建议涂抹物理防晒霜更佳,副作用更小。但六月以上的宝宝,可以酌情使用一些安全的混合防晒霜,如雅漾防晒霜等。3、儿童日晒后有哪些表现?什么样的表现必须医院就诊?春夏季节日晒后,轻微的表现为曝光部位可以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多为鲜红色,伴瘙痒明显;严重者出现水疱、大疱、破溃、糜烂,自觉烧灼感、刺痛感明显。前者可以于家中冷湿敷,必要时外用一些糖皮质激素软膏或者多数治疗“湿疹”的软膏都可以。但后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正规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治疗后,多数患儿皮损色泽变暗、脱屑,留有色素沉着,需要数月的时间消退和恢复。如果日晒再长,超过十小时者,可能伴发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甚至出现系统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恶心、全身不适等。4、防晒霜使用之前是否做皮肤测试?不用特殊的仪器测试,但部分孩子对防晒霜有过敏表现。建议第一次使用某一品牌的防晒霜时,先于患儿前臂或耳后的皮肤外用,过夜,没有红肿、瘙痒等不适表现即可大面积使用。5、宝宝从户外回到室内后需要卸掉防晒霜吗? 需要“卸妆”。一般来说,用清水清洗即可。如果防晒霜比较腻,感觉清水洗不干净,可以选择婴儿用香皂或婴儿洗面奶。本文系张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截止2017年最新统计数据,全球HIV感染者为3690万人,其中正规抗病毒治疗的人群为2170万,同时每年新发感染HIV的人群为18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儿童中,90%以上是由母婴传播获得。预防HIV母婴传播是保护儿童免遭HIV 侵害、减少发生艾滋病(AIDS)的重要措施。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已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妇女感染比例增加,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必然也会增加。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通过HIV母婴阻断预防婴儿艾滋病传播已成为当前极其紧迫的任务。1.介绍一下艾滋病母婴隔断的概念?一般成功率有多大?艾滋病母婴阻断是指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婴幼儿提供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人工喂养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从而使得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几率最大可能降低的医疗治疗措施。实施母婴阻断,可以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几率从30-40%降低到2-5%。2.您接触过多少例母婴隔断?成功几例?能具体挑一个成功的一个失败的介绍一下细节以及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吗?北京地坛医院目前接受母婴阻断的病例将近100例,成功率为100%。可能与医务人员产前的积极宣教、正确合理的母婴阻断方法,以及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有关。3.已经感染艾滋病毒的女人想怀孕产子,在受孕之前要采取什么干预措施,从什么时候开始干预?目前指南推荐,对于所有HIV阳性的孕妇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无论病毒载量高低和CD4水平如何,如果需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已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而且推荐,无论感染HIV的女性处在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均应抗病毒治疗。具体来说,抗病毒治疗多数从妊娠14周开始,孕妇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方案为:AZT+3TC+LPV/RTV。如果孕妇出现贫血或中性粒细胞降低,建议TDF替换AZT;妊娠前三月禁止使用EFV,避免潜在致畸性;NVP仅使用于CD4<250/mm3的女性。4.在受孕时需要采取什么特别措施?一般在受孕前,男女双方均应行普通常规孕前检查。除常规孕前筛查外,建议加做一些特殊项目,如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衣原体)等,而且还要询问一些营养情况、相关妇科疾病及不良行为等。比如,一些HIV+女性,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多种维生素的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阴道粘膜或胎盘组织的完整性,使得母体和胎儿免疫力低下,利于病毒进入母乳和胎儿胃肠道,从而促进病毒的传播。再比如一些女性合并宫颈糜烂,如果男性HIV+的单阳家庭,女性很容易在受孕过程中感染HIV,后期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妊娠期无保护的性生活、吸烟、酗酒以及滥用药物等,都与HIV的母婴传播的发生有关。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的母亲中,吸烟者HIV围生期传播的发生率将增加3倍。妊娠期的静脉吸毒也使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增加。妊娠期间无保护的性交与HIV母婴传播也有一定关系。可能同反复感染HIV并增加毒株的多样性以及增加宫颈和阴道的炎症或摩擦有关。如果男方为HIV感染者,除常规检测精子活力和数量等,还建议进行精液HIV洗涤后精子植入术。双方做好备孕准备后,女方卵巢超声检测排卵,医生指导下同房受孕或人工授精即可。对于受孕期女性为HIV阴性的单阳家庭来说,是否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阻断HIV感染存在争议。但考虑到女方感染的风险,我们多数建议受孕期给予一月抗阻断药物。5.母婴阻断国内外的进展?公众知晓度如何?有什么障碍,最大的难度在什么地方?与其相比,西方的状况如何? 每个女性都有生育的权利。所以,感染HIV的妇女,如果发现怀孕或坚决要求生育,则医务人员理应向她提供必要的咨询、体检,以及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使其得到安全、科学的围生期服务。许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就致力于研究HIV感染夫妇的助孕问题。1989年和1991年意大利和德国分别进行了HIV精子洗涤术。1992年Semprini首次发表了HIV阳性的男性与HIV阴性配偶进行精子植入前处理技术。至2003年,全球超过1800对夫妇已治疗了大于4500个周期,采用了各种助孕技术。医疗中心在助孕前不久洗涤并且检测精子,500余例儿童出生后无一例报道出现血清学改变。国内母婴阻断逐步推进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其中包含了母婴阻断的免费政策,即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大大降低了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有资料提示,在未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5%左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相类似,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5-25%的传播水平,经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采取安全助产、人工 喂养等综合措施后,母婴传播率可下降至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随着国家宣传和媒体传播,HIV母婴阻断关注度显著提高,逐渐受到感染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门诊接待咨询和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尽管目前已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断HIV的母婴传播,但仍不能完全阻断其传播,目前虽已提倡对孕妇进行HIV检查,但由于检查费用等问题,在许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还难以将抗-HIV检测作为常规措施,而母婴传播在这些国家中又十分严重。许多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联合抗病毒治疗,其胎儿可能会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发生线粒体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疾病等。此外,剖宫产虽可降低HIV母婴传播,但感染HIV妇女有较高的术后病死率,尤其在不发达国家。而且,一些母婴阻断技术,如HIV洗精术等,受到经济及伦理因素的影响,在国内还未开展。所以,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健康,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6.中国什么人群最迫切需要母婴隔断的知识和技术?偏远农村地区妇女卖血输血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吗?育龄期的感染者是迫切需要母婴阻断的群体。随着国家无偿献血政策的推广和输血规范化措施,在艾滋病三个重要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已经超过输血传播跃居第一位。7.如果不进行干预,艾滋病人生出的小孩一定也携带艾滋病毒吗?在未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0%-50%。8.如果是男方是艾滋病人,他如果想要孩子,情况如何?(上文已提到)如果男方为HIV感染者,除常规孕前筛查外,建议加做一些特殊项目,如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衣原体)等,而且还要询问一些营养情况、相关疾病及不良行为等。必要时,建议进行精液HIV洗涤后精子植入术。9.小孩出生多久可以完全确定是健康的?有没有艾滋病毒的潜伏期,没有症状也检测不出来的?对于HIV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婴幼儿,应在生后4-6周或其后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应用HIV核酸(RNA)检测HIV感染,以尽早做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认为生后满18月检测HIV-RNA阴性,即可除外婴幼儿感染HIV。不论HIV-RNA检测阳性还是阴性的婴儿,在其父母或监护人深入讨论并取得知情同意后,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42天。所有小于2岁的确诊HIV感染的婴幼儿,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临床分期如何,均应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10.您的工作单位具体职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主治医师周末部分时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皮肤科出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