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期间看病比较困难,很多时候要自己解决一些疾病问题。我们遇到的肛门疾病大多是良性病、慢性病,有些不舒服,比如便血、肿胀、疼痛,可以自己慢慢缓解。但有些毛病也是比较急的,比如肛周脓肿就比较麻烦了。它的主要症状就是肛门周围出现硬结,按压有疼痛,这个硬结范围会逐渐扩大,疼痛也会慢慢加重,有的人还会有发热。因为这个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所以需要抗感染治疗。如果家里备有头孢类抗生素,你又没有这类药物的过敏史,可以根据说明书服用。现在很多人都会备些黄芪、当归煲汤、金银花、野菊花,或者杭白菊什么的泡茶,这时候,可以把这些东西按2:1:1:1的量放在一起煎煮后,把药汁喝下去,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在无法就医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根据病情不同,效果不一。如果脓肿逐渐增大,表皮也越来越薄,越来越软,那就是脓液已经熟了,最终会自然溃破,脓液出来后,疼痛也能缓解,等到解除封控后,再到医院就诊。
肛门病看似寻常,但是真得了,也会让人吃不好,睡不着。为什么?担心啊,担心是不是得了肿瘤,担心去检查会很尴尬,担心开刀会很痛。总之,心里五味杂陈,能跨进肛肠科门诊就诊的,都是做了很多心理建设的吧。既然来了,就一定让医生查清楚。今天,就教你几招,让你能够配合医生,获得最佳的检查效果,得到明确诊断及治疗建议。1、清楚地说出你觉得不正常的感觉或局部表现及该症状的持续时间如:大便时肛门疼痛,有一周时间了;排便后肛门有东西脱出来,有一个月了;肛门旁边有个硬结,很痛,有一周了等。医生会围绕你的主诉再询问其他情况,通过鉴别诊断,结合肛门检查,最后给出诊断结果。2、为医生提供发病时的图片如果自己发现肛门有异常物,如有脱出物、肿胀物等,可以在异常物出现时拍摄记录,就诊时提供给医生。比如说有些内痔,平时一点踪影都没有,只有在排便时会暴露全部病灶,如果此时能拍照留影,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严重程度,协助诊断,并能获得更适宜的治疗方案。3、提供医生已进行的治疗及使用的药物就诊时请携带以往的门诊病历记录本,已有的检查报告,每次就诊后尽量完善就诊记录,可以让后续的医生了解你的就诊经过及治疗用药情况。也可以将使用过的药物拍照后提供给医生,有助于医生了解你的疾病发展及治疗过程,避免重复用药。4、就诊前避免肛门用药肛门疾病需要通过肛指、肛镜检查明确诊断,就诊前如果肛内用药,会影响肛镜下视野,无法看清病灶;肛外涂抹药膏,会改变肛门外观,对肤色、皮损的观察不准确,影响感染性疾病、湿疹类皮肤病的判断。5、配合医生完成肛门检查做肛门检查时会有便意或尿意,故就诊前最好排净二便,以减轻检查时的不适感。配合医生进行体检是明确诊断的关键,首先要肛门放松,可以稍微做一下排便动作,这样肛门外括约肌会放松,便于肛门镜插入肛门。如果某个部位有明显疼痛,可以直接告诉医生。按医生指令完成某些动作,或回答医生的询问。好了,做好这些准备,你的就医过程一定会很顺利圆满。
一听到“肛肠科检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检查痔疮。的确,痔疮是肛门部最常见的疾病,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一旦发病,患者就会有便血、肛门口坠胀不适等症状,它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难言之隐”。 那么在肛肠科检查的患者都是患了痔疮吗?肛肠科的医生又是通过怎样的检查,来判断患者“菊”部的疾患呢?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下肛肠检查的具体方法。 第一步 视诊 简单讲,就是看,从外观上看肛周有没有长东西,有没有异常附着物(如血迹、脓液、粘液等),皮肤颜色有没有改变,有没有裂口等情况。如外痔、肛周脓肿、肛裂、肛周湿疹等疾病,会在外观上引起改变,都可以通过视诊来初步判断。 第二步 指诊 指诊,又称为“肛门指诊”,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中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指诊是医生用手指在患者肛门周围、肛门内进行触摸,因为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靠性,可以及时发现肛门直肠的诸多早期病变。据统计,国内约有80%的直肠癌是在指诊时发现的。指诊能对肛门皮肤做痛觉、触觉、温度觉的测试;肛门指诊可以检查肛瘘的行径,瘘管与直肠环的关系、括约肌的紧张程度等,甚至了解毗邻脏器的情况。指诊还可以了解直肠腔中是否有问题,有没有肥大肛乳头、息肉、硬性包块、感染灶、直肠癌等。 第三步 肛门镜 肛门镜检查是对指检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既能检出软性的痔核组织,在齿线处发现有无内痔、肛乳头、肛隐窝炎或肛瘘内口等问题,还可观察肠腔黏膜颜色;有无炎症、出血充血、流脓;有无溃疡、息肉等隆起,并早期发现直肠肿瘤及异物等情况,还可以镜下取病例活检。 目前,我们科室引入了电子肛门镜成像检查系统,可对直肠末端至肛管区域的病灶进行图像采集、实时诊断,可以清晰、准确、直观地看到病灶,了解病情,避免误诊、误治,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无疼痛,检查时间短,当场即可拿到检查结果。 了解了肛肠科检查的三步骤,你应该对肛肠科就诊的方法有一些印象了吧。如果有肛门部不适的症状,不必讳疾忌医,及时前来就诊。当然,若是没有明显不适,也可以定期进行肛门体检,做到疾病早发现、早处理,对身体健康是有益无害的哦。
李阿婆74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被便秘纠缠了40多年,甚是痛苦。每天不等到排便任务完成,就没有心思做其他事。阿婆每次在马桶上要花1-2小时才能解出大便,一天不排便,就担心得不得了。每天都要吃通便药,肛塞开塞露才能排便,1年前还因长期口服通便药在肠镜下查出了结肠黑变病。按照阿婆的说法:“便秘困扰了我这么多年,它已经成为了我的心病,每次排便都是巨大的挑战,好像这个肛门不是我自己的,一点都不听我的话啊!”话语间李阿婆道出了她严重的思想负担。 经过我们的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我们建议李阿婆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李阿婆经过5次治疗,排便已经可以脱离开塞露了。初见疗效的喜悦让她对这种治疗方案充满了更大的信心,经过10次治疗,她就完全不需要服用通便药,也不用开塞露协助排便了。李阿婆在后续的两个月治疗中,严格遵守医生的嘱托,调整饮食,多食蔬菜瓜果,配合运动,定期做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巩固。 一个月后,李阿婆到钟主任门诊复诊,她激动地对钟主任说:“感谢钟主任为我提供了这种治疗,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比吃药的打针要安全很多了,早知道便秘还可以这么治,我就能早点解除痛苦了呀!” 针对老年人功能性便秘,通过电刺激的被动训练把沉睡的肌肉唤醒,再通过生物反馈的主动调节,让肌肉听从大脑“指挥”,在排便过程中收放有序,开阖有节,就能够恢复自主排便,缩短排便时间。同时,对肛门肌肉、神经不协调产生的肛门疼痛、肛门不适,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痔疮、肛瘘、肛裂是肛门常见疾病,2015年最新全国肛肠病流调结果显示,肛门疾病总发病率50.1%,远高于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一般常见疾病。在肛门疾病患者中,98%的患者有痔疮的症状,所以民间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针对痔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以症状的程度、连续性及严重性来确定疾病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痔病的常见症状有便血、脱出、肿痛、瘙痒,这些症状本身就是疾病逐渐发展的临床表现,这就是症状的程度表现。连续性是指症状发作的频率,每天都有,还是每月发作,或者更长时间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是连续的,还是间断发生的。病程10年以上的痔病患者,一般都会清楚地感受到症状发作频率的变化,频率越高,说明病情在加重。严重性是指症状发作时的剧烈程度,比如便血呈喷射状,大量流失甚至导致贫血,又或者是痔核脱出不能回纳,造成急性水肿嵌顿,疼痛会非常剧烈。 所以,如果你的痔疮有了明显症状,发作频率增加了,发作时还非常严重,那肯定需要积极治疗了。有病还是要及时就医,经过我们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的诊断,为您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法,在适宜的时机,以最小的损伤,最轻的病痛换来最佳疗效。千万不能讳疾忌医,延误病情。
转载自《辛学知》微信公众号,作者:辛学知 、李雅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对于年龄较轻,时有便秘的病友们,哪些药物既可以长期使用,又不用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呢? 我们建议大家首选两类通便药物,一类称为容积性泻剂,还有一类叫渗透性泻剂。 容积性泻剂 常用药物包括麦麸、聚卡波非钙、欧车前等。容积性泻剂的成分在消化道不被吸收,在肠道内会形成凝胶类物质,吸收水分,并参与粪便形成,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使粪便蓬松柔软,易于排出,起到通便的作用。服用这类药物时,我们建议患者摄入足够多的水分,通便效果更佳。容积性泻剂无明显副作用,长期使用还能帮助肠道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因此,推荐轻、中度便秘患者首选该类药物。 渗透性泻剂 渗透性泻剂可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同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物容积增加,促进肠道蠕动,引起排便。常用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乳果糖,和一些盐类泻剂等。这类药物促进排便效果较强,不良反应较少,也可以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的长期治疗。 当然,除了药物治疗便秘以外,注重日常生活与饮食习惯同样重要。我们建议存在便秘问题的患者,日常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日常生活中,增加慢跑、骑车等适当的运动;排便时间上,可以调整为每日固定在晨起后(或晚上)排便,排出困难的患者可尝试采用蹲位排便的姿势,这些措施也有助于粪便的顺利排出。要是能够做到这些良好习惯,说不定不需要服药,困扰你多时的排便不畅就会迎刃而解了呢。
来自日本的网红药品“小红丸”,是最近很受年轻人推崇的一种通便“神药”。据说它有改善便秘、排毒养颜、清肠通便等作用。据说许多长期受到便秘困扰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吃了一粒小红丸,当天晚上肚子会咕咕叫,第二天就能排出宿便。这样小小一粒药丸,颜色亮眼,起效迅速,难怪不少人特地托人从日本代购几包回来,以备不时之需。 那么,这种药真的适合所有便秘的患者吗? 小红丸的商品名称叫做“皇汉堂便秘丸”,经过查阅药品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它主要的有效成分为“比沙可啶”,属于通便药中的刺激性泻剂。刺激性泻剂主要作用于肠神经系统,通过刺激结肠粘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增强肠道蠕动力,并刺激肠道分泌粘液,从而促进排便。这类药物的作用强而迅速,有时会引起腹痛。这一类药物还包括大黄、芦荟、番泻叶等,都是力量较强的泻药。 但是,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以及营养吸收不良等副作用,还可能损伤患者的肠神经系统,导致结肠动力减弱。不少病人长期服药后,发现通便作用越来越差,不得不增加服药剂量。因此,考虑到刺激性泻剂的不良反应,在慢性便秘的专家共识意见中,这一类药物建议短期使用、间断性使用,或其他药物效果不佳的顽固性便秘患者使用。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一般在夏至前后,夏至预示着炎热夏天的到来。 根据阴阳术数,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阴邪衰弱,这一天是夏季时令中驱邪、祛病防疫的吉祥日子。又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熏艾、喝雄黄酒等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是他们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这可能也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黄帝内经》有夏三月的养生方法,提到宜晚睡早起,不要厌倦这长日,使志意静安无怒,使神光充盈明秀,使阳气开通宣泄。因此,在端午之时赛龙舟、踏百草等活动,都是鼓励人们不要躲避阳光,需要适当运动,通过出汗使人体阳气宣通,郁热湿邪随汗外泄。 中医讲的是疏通,引导,调和,不以邪为敌而歼灭之,多从汗、从吐泻之径,为邪建立排出人体的通路。所以说,中医更是一种哲学,是安身立命的道理。 虽然各地过端午的习俗有所不同,但吃粽子都是一样的。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由竹叶包裹糯米蒸熟而成。糯米在《本草纲目》中称为“稻”,性温,能行营卫中血积,益气止泻,补中益气,但“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宜忌之”。糯米偏黏腻,难消化,容易阻气,但由芳香清凉之味的竹叶包裹蒸煮后,既可降糯米温热之性,又能解糯米黏腻之味,带着竹子中通之性,提升了粽子的口感,也促进了在机体内的消化吸收。还有南方少数民族喜欢吃的竹筒饭,将米放进竹筒内一起蒸熟,也是通过竹筒芳香醒脾,清凉之气,既能增强人体对米饭的消化吸收,又能解暑驱热,成为南方暑热之地人民喜爱的饮食方式。可见,中医的医理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学点中医,对防病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告诫,进入暑期,人体脾胃就像山洞,外热内寒,所以不可贪凉嗜冷饮,否则损伤了脾胃阳气,进入秋冬季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消化道问题可是会诱发肛门疾病的呦,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胃肠道,吃好,拉好,睡好,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