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VS退热药物 儿童发热是儿科医生最常遇见的临床症状,不少家长会要求:大夫,给开点退烧药吧。家长通常都有一种要求——保持患儿的体温“正常”,甚至在低热或无发热状态下给孩子以退热药物。其实,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是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机制和状态,也需要结合疾病的危重情况来决定处理是否积极。 根据WHO:肛温>37.8℃或腋温>37.4℃为发热,当体温>38℃时可以进行干预。 干预目标:往往以儿童的整体舒适度作为判断,根据AAP:降温本身并不应该是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目标,也没有证据表明退热药物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干预措施:当体温>38℃,应先进行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冷敷等),对于腋温>38.5℃或肛温>39℃可以在医嘱下应用退热药。 ▼儿科常见退热药物 WHO、AAP、以及我国的发热指南中,儿童退热药目前都只允许两种药物的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两者耐受性相似。 1、对乙酰氨基酚:包括扑热息痛、泰诺林等,抗炎作用弱。 适用:>3月龄的儿童,2岁以下需要严格遵医嘱 推荐用量:可每4-6小时一次,每次最大剂量为 10~15 mg/kg,3~12岁小儿每24 h不超过5次,疗程不超过 5 d 不良反应:合理剂量下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高剂量用药则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注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出现恶心、腹痛或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 2、布洛芬:包括美林、芬必得等。 适用:>6个月的儿童 推荐用量: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 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和呕吐等,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 注意: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儿童禁用。 两者退热效果及具体使用剂量见下表: ▼禁用的退热药 除了以上推荐的两种药物以外,常见解热镇痛药还包括: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而这3种药物,已经不推荐儿科使用退热了。 1、安乃近: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 不良反应: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过敏反应、致死性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致死性粒细胞缺乏为安乃近最严重的副反应。 禁用!由于不良反应多且严重,1977年美国停止使用安乃近,目前已有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国内有的地方医院还在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2、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不良反应:胃肠道、肝、肾受损,且其过敏反应是严重或致死性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儿童患流行性感冒(流感)或水痘后用该药,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根据WHO: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我国推荐的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方案中规定: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尼美舒利 不良反应:儿童肝、肾刺激作用,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 禁用!2011年CFDA发布的《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资料来源 [1]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for children. [2]陈爱欢 等. 《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42-446. [3]Clinical Report—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 AAP 2010. [4]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般来说,患有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患儿,消化功能都会或多或少有一定减弱。但是轻症的患儿,仍然可以正常进食,注意补充液量防止脱水。可照常喂母乳,或给半流质饮食,加服米汤加盐溶液或者口服补液盐。如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者,需要给予静脉输液。待呕吐控制后再正常进食。
什么是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2岁以下,发病高峰年龄在2-6月,80%以上病例在1岁内。发病与患儿支气管的解剖学结构特点有关。该病喘憋明显,严重时可继发肺气肿或肺不张。 病因及流行特点毛细支气管炎可由不同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其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少数由支原体引起。我国北方多发于冬春季。 临床表现常于上感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呼吸困难,咳与喘憋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体温高低不一,与病情无平行关系。喘憋发作时呼吸浅快,常伴有呼气性喘鸣,严重者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胸片可出现全肺不同程度肺气肿,血象一般无明显改变。 治疗及预后对症为主。吸氧,抬高头部及胸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酌情镇静,如效果不明显可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或者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茶碱类,对于有呼吸性酸中毒的患儿注意雾化后加强拍背吸痰,有明显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支持。 本病病程一般5-15天,平均10日。经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住院患者中病死率约1%。患儿易于病后数年间反复喘鸣,长期随访22.1%-53.2%患儿童哮喘。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见,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一周左右自愈,无需住院治疗。重症病例可合并病毒性脑炎,表现为惊抖症状明显,经经床治疗预后较好。部分危重型病例表现进行性加重,少数患儿可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危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治疗及预后差,甚至死亡。目前对于危重病号可进行对症治疗,早期予以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有可能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