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有些药物也有光敏性,比如常用降压药硝苯地平、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利尿剂氢氯噻嗪、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光疗期间应避免使用,如病情需要必须使用,或光疗期间因其他疾病要服用其他药物而自己拿不准是否有光敏时,应及时跟治疗医师联系。
银屑病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同时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疫苗不增加安全性方面的风险。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均不属于活疫苗,因此银屑病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可同时接种新冠疫苗。
脱发中大部分是雄激素性脱发。化验雄激素水平,一般都是正常的。那正常的雄激素水平,甚至分泌很少雄激素的女性是如何让头部的毛发脱落的呢?是由于脱发区的毛囊内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和Ⅱ型5a还原酶基因表达升高,从而使雄激素对易感毛囊的作用增大。基因决定了头部特定部位的毛囊中高表达的Ⅱ型5a还原酶,将血液中循环到该区域的雄激素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与毛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引起毛囊微小化,引发脱发。所以,无论男女,均可以有雄激素性脱发,而血液中的雄激素水平可以是正常的。
脱发现在很普遍,男性和女性都有脱发问题。大部分的脱发都是脂溢性脱发,也称为雄激素性脱发,是男女共患疾病。原因之一就是遗传,多基因隐形遗传疾病。53.3%-63.9%的雄激素性脱发有家族史,尤其是父系家族的基因更为突出。脱发大多从青春期就开始,头发出现缓慢而持续的脱落,变得纤细、头皮油腻,瘙痒、头皮屑增多。男性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脱发明显。女性表现为头部弥漫性变稀疏,分缝处明显。脱发的另一个主要决定性因素是,雄激素作用的脱发。男性的雄激素来源于睾丸分泌的睾酮。女性的雄激素来源与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卵巢分泌的少量雄烯二醇,雄烯二醇可以代谢为睾酮和二氢睾酮。但是通过临床统计调查,脱发的男性和女性抽血化验,雄激素分泌基本都是正常的。
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一: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对于艾滋病,你了解多少呢?为什么将12月1日定为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此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确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二: 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而死亡。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并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性传染病之一。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三: 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3)母婴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四: 艾滋病可以治疗吗?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五:艾滋病有什么表现?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可分为三个时期:(1) 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两周自行消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如:(1)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5)购物、使用钞票;(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七: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到哪里去检测?一般来说,可到具有初筛资格的县以上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做HIV抗体检测,确诊须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可以求助于最近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门诊)。卫生部门指定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所提供的咨询和检测服务都是完全免费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通常设在当地疾控中心、医院、妇幼保建院。部分综合医院皮肤性病科可以进行艾滋病检测,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也能够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快速检测及咨询服务。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八:什么时间去做检测?应在高危行为后的0、6、12周、半年时检测HIV抗体,半年以后仍未检测到HIV抗体,则认为未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头三个月叫"窗口期",虽然HIV抗体在感染2周后就可以出现,但这时身体里还没有产生足够量的抗体,可能无法检测出是否已经受感染。有了高危行为就去检测可判断是否有既往感染。"窗口期"尽管可能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同样具有传染性,因此,这段时间过性生活,要使用安全套。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九:哪些人群是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大致可分为3类:(1)、有高危性行为史者。其中包括男性商业性行为、女性商业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性伴侣、异性多性伴者、男同性恋者、性病患者。(2)、有不安全血液及制品接触史者。有过有偿供血(浆)史者,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怀疑接受过不安全的输血及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者,生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使用未经严格消毒器械拔牙、美容、纹身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的人员。(3)、职业暴露者。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手术器械刺破皮肤、黏膜的医生、护士等,接触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液样本的实验室人员,公安、司法部门监管人接触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宣传科普知识十:艾滋病如何预防?艾滋病目前还不能治愈,疫苗研究尚未成功,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变高危行为。(1)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2)确保安全的血液供应,防止经血液制品传播HIV。(3)禁止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针头。(4)HIV感染的女性应避免妊娠,所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5)提倡安全性行为,推广使用避孕套,避免肛交。(6)防止医源性感染,应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消毒制度。
光敏食物有些食物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加发生日光性皮肤病和晒伤的几率。常见的光敏食物有:泥螺、灰菜、紫云英、雪菜、莴苣、茴香、苋菜、荠菜、芹菜、萝卜叶、菠菜、荞麦、香菜、油菜、芥菜、无花果、柑橘、柠檬、芒果、菠萝、木耳、香菇、冬笋等。
1、没有完全弄湿头发为了让你的洗发产品发挥最好的作用,在洗前请一定让头发置于喷头下三到四分钟,保证头发完全湿透,并不要拧干头发。2、过多的摩擦洗头时如果用手用力揉搓头发,都会损伤头皮或秀发,所以洗头发时最好用指尖轻轻的按摩头皮。这样既能清洗掉头发和头皮上的油脂和灰尘,又不会损伤头发和头皮。3、不必要的重复对于洗发水来说,用一次就已经足够了。关于那些先上洗发水,冲洗干净,再重复一次的传言是错误的,这些传言来自于1970年代,而在那个年代的女性通常一周或更长时间才洗一次头。 4、没有冲洗干净使用足够多的时间将头发冲洗干净,并且将洗发水完全冲出头发。冲不干净的洗发水可能会让你的头发更易出油,并且粘在耳朵后面会出现干燥的结块,看起来就像头皮屑一样。不是因为真的有头皮屑,而是头上剩余的洗发水。5、护发素用在了错误位置没有使用护发素就不算洗了一次头发。不过要记住护发素只用在头发(而不是头皮)上。另外,用手指而不是用梳子来给头发抹护发素。梳子会扯掉头发。最后,为了拥有较理想的光泽感,还可以在洗头的最后用冷水冲一下头发。护发素不要用于发根。由于洗发时头发毛囊打开,护发素涂在发根上,其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渗入并堵塞毛囊。建议先理顺头发,沿耳朵附近往发尖方向涂抹发梢,一定不要让护发素碰到头皮。6、洗头时用指甲挠头皮指甲中有许多细菌,一旦娇嫩的头皮被抓破,容易诱发感染。抹洗发水时要用指腹轻轻推头皮,既去污又活血。7、湿着头发睡觉头发湿的时候毛鳞片张开,此时头发很娇弱,不耐摩擦。如果在头发半湿半干的状态下睡觉,会导致角质层变薄,令头发变得干燥。8、洗完头马上外出研究发现,头发受到的紫外线辐射量是脸部的两倍以上,紫外线会令毛磷片变薄、剥落,洗完头马上外出,紫外线容易导致断发、分叉。若外出,最好撑伞或戴顶帽子防紫外线。
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18版)皮肤科医生 9月30日本文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51(7) : 481-485.慢性瘙痒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瘙痒涉及皮肤疾病,也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给临床处置带来较大的挑战。为规范慢性瘙痒的诊治行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过敏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慢性瘙痒管理指南,为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一、定义及分类瘙痒(pruritus)或痒(itching)是一种激发欲望去搔抓的感觉。通常将持续超过6周的瘙痒定义为慢性瘙痒(chronic pruritus)。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能明确原因的瘙痒就不再使用瘙痒作为诊断名称,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无法明确原因,称为原因不明的瘙痒(pruritus of undetermined origin) 。依据瘙痒的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可对瘙痒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推荐将瘙痒分为①皮肤源性瘙痒:由皮肤病特别是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②系统性瘙痒:由系统疾病如肝肾疾病、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瘙痒;③神经源性瘙痒: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引起的瘙痒;④精神障碍性瘙痒: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瘙痒;⑤混合性瘙痒:即存在上述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瘙痒;⑥其他类型瘙痒:即无法归为上述类型的瘙痒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许多系统性疾病可发生瘙痒。常见的疾病有:① 原发或继发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衰、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②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缺铁性贫血等;③ 消化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④系统性感染,如HIV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虫病等;⑤神经系统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颅内肿瘤、感觉异常性背痛、臂桡侧瘙痒、带状疱疹后瘙痒等;⑥精神障碍性或身心疾病,如抑郁、幻觉、强迫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药物同样可引起瘙痒 。可能诱发瘙痒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抗抑郁药、降糖药、抗惊厥药、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免疫抑制剂、降脂药、精神类药物、镇静剂、降尿酸药、抗肿瘤靶向药物等。8%~15%的瘙痒患者原因不能明确,属于原因不明的瘙痒。三、发生机制瘙痒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瘙痒的启动依赖于皮肤中的细胞与神经纤维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有众多的细胞、介质及受体参与 。瘙痒信号在中枢传递是产生痒的最终过程 。组胺依赖通路和非组胺依赖通路是目前较为明确的传递外周瘙痒信号进入中枢的途径。慢性瘙痒形成与神经通路敏化、调节功能失调及可塑性改变等有关 。外周敏化表现为对瘙痒阈值降低和对各种刺激反应增强。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促进末梢神经生长和数量增加,上调神经肽如P物质等表达,进人脊髓背角神经节可上调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受体1(TRPV1)和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A1(TRPA1)通道表达,是发生周围敏化的重要基础。中枢敏化表现为痒觉过敏和痒觉异常,这种情况类似于疼痛的中枢敏化,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中枢有很多调节瘙痒的系统,如存在于脊髓背角突触后细胞膜上的两种受体阿片 受体和阿片K受体,前者激活后促进瘙痒形成,而后者激活则抑制瘙痒,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瘙痒的发生。各种外界因素对神经元基因及结构产生影响,由此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促进瘙痒的形成。四、临床表现形式瘙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发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 。1.皮肤源性瘙痒:多种皮肤病常伴瘙痒,特别是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通常有以下特征:①有原发皮损;②瘙痒的部位与皮损的部位常一致;③瘙痒程度与病情轻重和疾病的状态有关,活动期常较严重,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轻或消失;④不同皮肤病表现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2.系统性瘙痒:即系统性疾病伴发瘙痒。有以下特点:①缺乏原发皮损,或继发痒疹或慢性单纯性苔藓;②可发生于疾病任何阶段,甚至成为疾病早期诊断的唯一线索;③不同疾病瘙痒的发生机制和诱因复杂且差异较大,但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征性;④瘙痒发生率及程度与原发病轻重多不呈平行关系;⑤瘙痒通常顽固,常规处理难以奏效,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减轻瘙痒,但也可能无效。3.神经源性瘙痒:其特征为① 多为局限性;② 间断性发作;③ 常伴有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④ 可与病理学疼痛合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瘙痒显著多于中枢神经病变。4.精神障碍性瘙痒:其特征为①瘙痒程度与情绪状态相平行;② 缺乏原发皮损,但可以见到神经官能症性表皮剥脱等继发损害;③通常睡眠不间断;④外用药物疗效较差。5.药物源性瘙痒:主要指由药物诱发的无原发性皮肤或黏膜损害的瘙痒,不包括药疹伴发的瘙痒_5 ]。临床上也可观察到因搔抓产生的表皮剥脱、鳞屑、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几乎任何药物都可能导致瘙痒 。依据用药史与瘙痒发生的关系,停药后症状消失,再次给予疑似药物仍出现瘙痒,并排除疾病本身的因素,可考虑为药物源性瘙痒。6.特殊人群的瘙痒:(1)老年性瘙痒:指原因不明、缺乏原发皮疹、发生于老年人的瘙痒 ,其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衰退关系密切,但神经老化和免疫失衡在发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半数以上患者发生在腿部,其次是背部、头皮和手臂等,通常呈对称性。绝大部分患者每天发作,以晚上为甚。老年性瘙痒患者需要排除合并症及药物因素。(2)孕妇瘙痒:妊娠期因体内新陈代谢、免疫、内分泌改变,具有一些特有的皮肤病,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痒疹、妊娠多形疹、妊娠类天疱疮,这些疾病均伴有瘙痒。孕妇瘙痒也可发生在孕前已存在的皮肤病加重的情况下。(3)儿童瘙痒:主要见于特应性皮炎,但也可见于遗传性疾病如胆道闭锁、家族性高胆红素综合征、多囊肾等。儿童发生药物源性瘙痒概率较小,可能与用药种类较少有关。五、诊断1.病史询问:确切的病史可帮助提供基本的诊断线索。病史询问包括以下要素 :①起病方式:突发性或渐进性发生;②发作过程:持续性、间歇性、周期性,有无昼夜变化;③伴随感觉:如针刺感、虫爬感、烧灼感等,有无感觉减退;④持续时间:数天、数周、数月或数年;⑤严重程度:影响正常生活及睡眠等;⑥发生部位:局限性或泛发性,单侧或双侧;⑦诱发因素:水、湿冷、空气暴露或运动等;⑧ 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如职业、工作环境、旅游等;⑨用药史:包括外用药、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等,也包括药物滥用;⑩既往病史:特别要关注甲状腺、肝肾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史 。2.体检:体检既要重视皮肤情况,也要关注系统性疾病的相关体征如淋巴结、肝脾等,有助于发现病史中未能提供的系统性疾病。皮肤检查要评估皮损属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注意皮损形态分布及皮肤干燥情况,要寻找已经存在的皮肤病如皮炎湿疹或银屑病等,要特别关注系统性疾病的皮肤体征如蜘蛛痣、肝掌、黏液水肿等。3.实验室检查:对病因不明的泛发性瘙痒,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4.瘙痒程度评估:瘙痒程度的判断是指导临床开展治疗并评价疗效的重要条件。推荐使用数值评定量尺(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图1A)和视觉模拟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图1B)两种方法 。患者可根据自己感受的瘙痒程度用笔勾画在相应标尺位置上。5.诊断思路及流程:依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先将复杂多变的瘙痒分为有原发皮肤病的瘙痒和无原发皮肤病的瘙痒,之后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疾病或可能的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检查 ' 。根据病史特点及体征,可寻找一些基本的诊断线索 :①起病急、病程较短、缺乏原发性皮损的瘙痒,存在潜在性系统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小;② 由于上背部患者通常手不能触及(除非借助于丁具),常导致未受累的部位形成“蝴蝶征”,这种情况下多见于精神障碍性瘙痒和系统性瘙痒;③如果家中或密切生活的群体中多个成员发病,应高度怀疑疥疮等寄生虫感染;④瘙痒性疾病夜间常会痒醒,但精神障碍性瘙痒常不影响睡眠;⑤如果仅表现为皮肤抓痕或苔藓化等继发损害,需要排除非皮肤病诱发的瘙痒;⑥系统性瘙痒常缺乏特征性,但如是夜间发作的泛发性瘙痒,伴畏寒、出汗和发热等症状,可能是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表现;⑦浴后皮肤瘙痒需排除水源性瘙痒,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六 干预措施加强患者教育,努力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做好规范的基础治疗,选择针对瘙痒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依据不同年龄、瘙痒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注意疗效与治疗成本的平衡。健康教育、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控制搔抓行为及酌情外用或系统应用促进睡眠的药物是贯穿于瘙痒管理全部过程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梯治疗,包括:第1步,祛除原因或治疗基础疾病;第2步,外用保湿剂,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第3步,针对瘙痒发生机制系统应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抗炎制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拮抗瘙痒介质药物、生物制剂或进行中医中药针灸等。1.患者教育:正确指导患者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应避免干燥气候、热环境、饮酒、过度洗浴、接触各种刺激物或过敏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②教育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非碱性肥皂,正确使用保湿剂,控制洗浴时间不要长于20 min,浴后轻轻擦干,穿着软棉质衣服等;③教育患者减少或避免搔抓,告知搔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危害,控制痒-搔抓循环等。2.外用药物治疗:(1)外用抗组胺药:外用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钱币样湿疹、硬化性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及其他局部或泛发性瘙痒有肯定的疗效。该类药物包括多塞平乳膏、苯海拉明乳膏等。5%多塞平乳膏外用后局部有止痒效应,经皮吸收后可有中枢镇静止痒作用,特别适合于各种需口服镇静类抗组胺药或抗抑郁类药的瘙痒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少数患者局部可有一定刺激,外用超过体表面积5%可致严重的中枢镇静毒性。(2)外用激素:应遵循外用激素治疗原则。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引起的瘙痒,外用激素是重要的选择。通常对非肥厚性皮损或薄嫩部位皮损选择弱中效激素,包括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或丁酸氯倍他松等乳膏;对局限的肥厚性皮损可选择中强效激素包括糠酸莫米松、丙酸倍他米松、卤米松等。对于非炎症性皮肤病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瘙痒继发形成的皮肤苔藓化及痒疹也可选择中强效激素,以减轻皮肤瘙痒敏化对慢性瘙痒进程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长期使用激素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及激素吸收对全身的影响,主张外用激素疗程控制在2~4周内。(3)外用局部麻醉药:可有效控制瘙痒,包括面部或肛周局限性瘙痒、慢性肾病所致的瘙痒以及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等,但对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疗效较差。该类药物包括1%或2.5%普莫卡因乳膏以及2.5%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乳膏等。局部应用刺激性较小。主张1~2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4)外用辣椒素:辣椒素通过诱导C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进而出现红斑和灼热而止痒,外用可有效控制局限性瘙痒,适合于感觉异常性背痛、臂桡侧瘙痒、带状疱疹后瘙痒、肾病患者透析诱导的瘙痒、银屑病合并瘙痒以及光疗后瘙痒等。局部使用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通常起始浓度越高、使用频率越多,止痒效果越好且起效越快,但局部烧灼感也越严重,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0.025%浓度通常刺激性小,但若患者不能耐受,可用基质稀释成较低的浓度,特别是用于肛周瘙痒时。(5)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炎症性皮肤病有肯定的止痒作用,可用于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及治疗抵抗的肛门外生殖器瘙痒等。开始外用的数日内局部可能有烧灼感,通常继续使用会逐渐消失。(6)其他:包括氧化锌、薄荷、樟脑等制剂外用也有一定的止痒作用。特别是薄荷可激活瞬时受体电位M型8(TRPM8)等通道达到止痒效果。3.系统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治疗组胺依赖性瘙痒如荨麻疹等疗效肯定,但对非组胺依赖的瘙痒缺乏证据。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因有明确的镇静不良反应,推荐夜间服用促进入眠,但影响睡眠质量,同时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避免使用。酮替芬除了抗组胺作用外,对肥大细胞膜有明确的稳定作用,可用于某些慢性瘙痒患者。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依匹斯汀、苯磺贝他斯汀等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临床应用显示对多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有肯定效果。在倍增剂量情况下作用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并无显著增加,但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获得知情同意。(2)激素:系统应用激素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起效快,疗效好,对及时控制病情有重要作用。由于激素有许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跳,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3)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研究证实内源性或外源性内啡肽参与瘙痒的发生,应用阿片μ受体拮抗剂或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抑制瘙痒。阿片μ受体拮抗剂包括纳美芬(10 mg,2次/d)、纳洛酮(400~800 μg/d)、纳曲酮(50~100 mg/d)或者κ受体激动剂纳呋拉啡(2.5~5.0 μg/d)治疗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胆汁淤积性瘙痒和慢性肾病相关的顽固性瘙痒有肯定效果。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包括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动过速、肝损害及皮疹等,使用时需慎重,应从小剂量开始。(4)抗癫痫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这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其对慢性肾病相关瘙痒、胆汁淤积性瘙痒和瘢痕相关的瘙痒以及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等疗效肯定,药物安全性较好。其中,加巴喷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可根据瘙痒程度酌情加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 800 mg/d,普瑞巴林剂量为75~300 mg/d,疗程2~4周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5)抗抑郁类药物:心理情感因素可降低瘙痒阈值,促进瘙痒。抗抑郁药通过作用于5-羟色胺和组胺发挥抗瘙痒作用。包括米氮平(7.5~30 mg/d)、多塞平(25~50 mg/d)和帕罗西汀(20 mg/d),可有效减轻精神性瘙痒、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不良反应有精神紊乱、嗜睡、烦躁、口干、瘙痒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甚至致死等,老年人尤其需注意。通常米氮平和多塞平宜睡前服用,而帕罗西汀宜早晨服用。(6)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鉴于5-羟色胺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8~24 mg/d)、托烷司琼(5 mg/d)和格拉司琼(1 mg/d)可有效治疗多种瘙痒,但也有研究发现无效。对于顽固性瘙痒患者,可以试用,使用2周后若无效则应放弃。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便秘等。(7)沙利度胺:通过中枢镇静、抑制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及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等作用达到止痒,主要用于结节性痒疹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瘙痒。重要不良反应有显著的致畸作用和剂量依赖性神经病变。(8)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以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其中环孢素可能有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兴奋性的作用而被用于非炎症性瘙痒包括慢性肾病相关的瘙痒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免疫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等。(9)生物靶向治疗:抗白介素31(IL-31)单抗、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可有效缓解瘙痒。4.紫外线光疗:可有效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可用紫外线光源包括宽谱中波紫外线(UVB,290~320 nm)、窄谱UVB(311 nm)、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和UVA1(340~400 nm)。光疗可抑制炎症细胞功能,减少皮肤中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相关的神经末梢数量。UVB穿透能力较差,主要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而UVA1可深达真皮,抑制T细胞、肥大细胞和真皮树突细胞功能而发挥更大的止痒作用。对特应性皮炎或银屑病皮损伴发瘙痒,通常宽谱UVB、窄谱UVB等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痒疹患者,UVA1疗效要优于UVB。光疗通常结合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但不宜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系统免疫抑制剂联合,以免加重免疫抑制和发生肿瘤的风险。12岁以下儿童慎用UVB,18岁以下儿童需慎用UVA1。5.中医中药治疗:可根据临床辨证,应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活血、养血、温阳、理气等方法。常可选用消风散、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桂附八味丸等方加减,或名老中医经验方如荆防方、养血润肤汤、止痒息风汤、活血祛风汤等;外用药物常选用百部、雄黄、蛇床子、土槿皮、大枫子、硫磺、枯矾等杀虫止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