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幸运,感谢阜外医院的医生,我现在感觉挺好的!”9月29日,刚刚从手术台转移到休息室的胡辰(化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就在半小时前,他的心脏内置入了一个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阜外医院整合资源启用“门诊手术室”。阜外医院专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借助日间手术中心,能够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在24小时内完成,门诊手术更是“即治即走”,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住院周期,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 9月29日,阜外医院启用“门诊手术室”进行日间手术。医院供图 15分钟完成手术,可降解封堵器可被身体完全吸收 28岁的胡辰是阜外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的首位患者。心慌、气促,从学生时期,这些症状就困扰着胡辰,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胡辰的活动能力不断下降,已经确诊房间隔缺损的他,终于决定接受手术。 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左三)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医院供图 9月29日9:10,借助一根细长的装载管,一枚小小的圆形堵器被连接起来。确定穿刺点后,这枚柔韧的封堵器在胡辰清醒的状态下被精准送入房间隔缺损处。 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右)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刘静怡摄 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王首正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患者年轻时就会影响其活动能力,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容易引发房颤、心脏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我国研制的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刚刚获批上市,胡辰心脏内置入的正是这枚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15分钟后,胡辰手术结束,一年之后,这枚封堵器就会被他的身体完全吸收。“我很高兴,能够赶上这样的新技术。”胡辰说。 心脏手术也能在门诊完成 这一产品的应用,基于阜外医院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这一介入治疗方法学,不但没有辐射、不需昂贵的大型设备,也让心脏病领域的“日间手术”“门诊手术”成为可能。 由于可降解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此前国外研发的可降解封堵器不得不添加金属部件,然而,这些不可降解的金属部件还可能带来其他并发症。这项重大技术难题,被超声引导解决了。 术中,潘湘斌展示介入引导导丝。医院供图 “借助穿透超声技术,可以实现超声引导下的可吸收材料完全显影,单纯采用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脏病,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手术专家表示。 心脏病手术往往被认为是大型手术,记者了解到,传统导管室的建设往往需要3000~4000万的经费,许多大型的设备依赖进口,很难在门诊进行手术。阜外医院专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如今只用100万左右的超声机,就可以进行门诊手术,不仅便捷患者,还能节省医疗经费。“我们现在还有手术车,借助一台笔记本大小的超声机,就能实现‘上门手术’。”
2024年9月2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新启用的日间手术中心,成功完成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上市后全球首植,正式拉开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全球临床应用序幕!继全降解VSD封堵器、可降解PFO封堵器之后,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的上市应用,代表着中国智造的可吸收封堵器正全面替代欧美金属封堵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原创方法学衍生的技术及器械体系再次出现重磅创新成果,是中国医疗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在第25个世界心脏日之际,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阜外医院在全球首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是一种方法学,超声能看见完整的封堵器,并指导术者判断封堵器是否与房间隔贴合良好、有无变形或成功锁定,解决了放射线下可降解封堵器不显影的关键痛点。超声不但能看到可降解材料,而且能引导锁结器,并且通过推拉实验根据伞盘运动情况,准确判断锁结器是否锁紧,这些都是放射线引导无法做到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团队、乐普心泰医疗,一起攻关,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打造新质生产力,并且发展出了新模式、新动能。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左三)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PART.01全球首植,纯超声技术引导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植入成功患者情况患者一为年轻男性,心脏超声显示:右心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壁各节段厚度正常,收缩幅度正常。房间隔中部回声脱失约十余个毫米,缺损紧邻主动脉后壁。患者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患者二为年轻女性,入院心脏超声显示:右心轻大,左心内径正常;房间隔发育菲薄,中部回声脱失约十余个毫米,缺损距主动脉侧3mm;室间隔延续完整。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手术过程两例手术均在单纯超声引导下,行经皮ASD介入封堵,患者局部麻醉,全程意识清醒。于其右腿股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导丝,并测量工作距离,建立顺畅轨道。结合术前评估情况, 术中超声引导下,手术团队均沿16F鞘管将大小合适的可降解封堵器精准送至房间隔缺损处,并遵循一贴、二扣、三锁、四剪、五撤的“5S”操作法及“轻”推“慢”锁步骤释放封堵器。超声观察封堵器双盘先后展开,轻拉、轻推钢缆及鞘管使其成型并紧密贴靠房间隔上,牵拉测试封堵器稳定性,超声确认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关闭不全,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后,锁定并彻底释放封堵器,剪断抽出成型线,复查超声,无残余分流,封堵完全,撤出钢缆,两例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出院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出院,仅仅用了6个多小时,阜外医院的医疗创新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全面、优质的诊疗服务。此次手术,不仅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上市后的全球首例应用,更是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成果的典型范例。PART.02零射线,植入无残留,中国方案惠及全球健康福祉阜外医院于2007年率先在国内成立心血管诊疗复合技术团队。团队致力于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及器械体系的研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首创“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方法学,为全球心血管介入手术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创新技术“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彻底颠覆了传统依赖放射线引导的手术模式,不但消除了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将手术适应症扩大到危重患者,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高度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对人类生命健康保护的呼吁。目前,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全球民生健康福祉。依托该技术体系的成熟发展,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的上市应用,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方案选择。该封堵器植入人体,即刻封堵有效,并促进介导心脏组织再生修复,自然愈合,约12个月左右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植入无残留,避免了金属封堵器植入人体伴随终身可能引发的心脏组织磨蚀、传导阻滞、异物反应等潜在风险,房间隔由自体组织再造完成,结构完整,保有弹性,不影响未来其他左心介入治疗路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在进一步保障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满足了临床无辐射、植入无残留、更低并发症、预后获益更长远的高需求。PART.03创新前瞻,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探索全球心血管治疗新境界的征途中,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与创新可降解系列封堵器的联合应用,无疑成为引领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创新技术发展的中国名片,成功突破了全球其他国家未能解决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换道超车”。目前,在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全球推广助力下,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降解封堵器、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已走出国门,在德国、法国、阿联酋等,开启全球临床应用,在国际舞台上,这张“中国新名片”正逐渐赢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同时,也期待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的应用推广,为临床带来更加全面、高效的治疗选择。创新前瞻,中国医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世界领先水平。期待在原创技术体系护航下,能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助力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2024北京健康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团队正在向从各个国家远道而来的嘉宾们介绍这身后的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这台手术车上搭载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目前被纳入了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07:06(点击视频观看)作为医生,最令人心痛的便是面对患者时的无能为力。但在世界上许多落后地区,他们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经历这样的情景。传统的心脏手术需要巨大的设施、团队投入,而且即便投入了这样巨大的成本,最后建成的医疗机构数量也难以满足发展中国家数十亿的人口的需要。怀着一颗医者的仁心,阜外团队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技术路径,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从中获益。在这样的理念下,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和这台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应运而生。“我们以前管心脏手术叫‘四大’手术,也就是要到大城市,要找个大医院,要求一个大医生做一台大手术”,团队负责人介绍,“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拎着超声机,开着我们的手术车到村里去挨家挨户地做手术。我们把心脏手术做成了‘上门手术’。他们还给这辆车起了个名字,叫‘爱心大篷车’”。自研发成功以来,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和这台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已经在云南、西藏等地得到应用,并惠及了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阜外团队正在计划将这样的手术车提供给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2023年10月18日,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亮相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生用中国原创技术拯救万千患者的动人故事。对于“健康丝绸之路”的未来,阜外团队满怀期待。“共建‘一带一路’是希望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进步”,“现在我们不光是中国的医生到各国去做手术、我们还去教德国、法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医生,我们是一个国际团队,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医生。这个国际团队到不同的国家去用中国的技术、中国的产品去挽救患者。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新质生产力打造援非新模式,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敏锐洞察学科发展趋势,最早在国内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复合技术团队,并建成首个心血管多模态数字化手术室。经过多年的发展,阜外团队基于超声引导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可以治疗先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欧盟医疗器械证12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制定国家及国际标准2部。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数十个国家现场手术,仅中国基地就现场培训了32个国家1192名医生,项目成果在68个国家1042家医疗机构应用;两次受国家委派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报告中国原创技术发挥了“促进民心相通”的巨大作用,受到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高度赞誉。该技术因“显著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世卫组织科技创新奖,开创性地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项目,获得稳定的资金及强大的全球体系支持。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带领团队王首正教授、赵广智教授等,成功为一名超大瓣环、横位心的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伴中大量反流患者实施了院内首例EvolutPRO+瓣膜植入,这也是北方地区首例34mm瓣膜植入的创举。该患者瓣环径较大且存在横位心,不利于提供充分锚定力,增加了术中瓣膜定位释放的难度,术中操作必须极为慎重,以防瓣膜移位和瓣周漏的发生。面对此病例,手术团队通过细致的术前评估和精确的手术规划,采用了全球第四代介入瓣膜EvolutPRO+34mm型号,为患者完成主动脉瓣置换,再次实现了在TAVR领域的技术突破。病例资料65岁男性患者,165cm,74kg,以“活动后胸闷、心悸1年余、加重2周”为主诉入院。既往有外科腰椎手术史。入院诊断: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窦部扩张;甲状腺结节。心脏超声示: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伴中大量反流,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窦部增宽,左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术前冠脉CT平扫未见钙化灶,呈右优势型,各支冠状动脉未见明确有意义狭窄。术前CT评估示三叶瓣,右无之间存在部分钙化融合脊,舒张期可见瓣叶关闭不全;周长导出瓣环直径31.4mm(EvolutPRO+34瓣膜oversizing8%),LVOT-3mm直径32.8mm,LVOT-5mm直径34.1mm;左右冠脉开口高度可,左窦瓣叶偏长,LCA开口可见瓣叶结构,SOV较大,VTC测量>6mm,冠脉风险不高;双侧入路内径可,右侧股动脉分叉位于股骨头上缘水平,左侧位于股骨头下缘水平,髂总散在钙化,升主扩张最大约52mm;瓣环平面夹角67°,横位心,结合右无融合,实际角度更大;收缩期左室扩大,考虑心功能不佳。主动脉根部评估:主动脉瓣上评估:冠脉风险评估:外周入路评估:收缩期心室大小评估:手术策略本例患者为65岁男性,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伴中大量反流,右无之间存在部分钙化融合脊,周长导出瓣环直径31.4mm,(EvolutPRO+34瓣膜oversizing8%),LVOT-3mm直径32.8mm,LVOT-5mm直径34.1mm,超大瓣环,横位心。经手术团队综合评估,拟以右侧股动脉为主入路行经导管TAVR,拟植入EvolutPro+34mm人工瓣膜,不预扩、后扩。植入策略:直接植入PRO+34瓣膜,深度控制在3mm,初始定位在0位或更高位置开始释放。 手术过程主动脉根部造影;瓣膜初始定位释放;第一次释放到80%造影评估,小弯侧深度过深;第一次半回收调整后再次释放-位置几乎没有变化;更换Lunderquist导丝后,调整更高位置第三次释放,瓣膜弹出;完全回收后,第四次调整深度后释放到80%;造影评估-深度与第一次接近,小弯侧依然过深;半回收后第五次释放,大弯侧负位;瓣架底部打平后反复造影评估-确认瓣膜无下滑;瓣膜完全释放;最终造影评估-瓣膜稳定,深度合适,无瓣周漏。术后即刻超声主动脉跨瓣流速:1.6m/s,峰值跨瓣压差:10.2mmHg,瓣周漏:未见明确瓣周漏。术后总结TAVR病例各有特点,术前需仔细分析CT影像,根据患者的解剖结构特点,制定出详尽的手术策略。潘湘斌教授团队深入分析了患者超大瓣环、横位心的特殊解剖条件,精心规划了最优的选型和释放策略,确保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获益。因瓣环巨大,瓣上限制较重等多方面解剖因素,对瓣膜的封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有效减少瓣周漏的风险。经过团队的全面评估和综合考虑,最终决定选用市面上最大的EvolutPRO+34mm瓣膜。能够适应较大的主动脉环,为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操作选择,EvolutPRO+优异的稳定性和精准定位释放的优势,也成为本例大瓣环反流合并狭窄手术的首选。潘湘斌教授团队凭借其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成功实施了这一高难度手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改善,也推动了我国在TAVR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团队将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始终以守护心脏健康为己任,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专家简介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阜外医院执行院长,深圳阜外医院执行院长。男,中共党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心脏内、外科双博导,受聘担任美国胸外科医生协会(STS)、欧洲心脏协会(ESC)、心血管介入协会(SCAI)及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外籍资深专家。潘湘斌教授发明以单纯超声引导为核心的介入技术体系,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器械、设备一体化中国方案。16项技术为世界首创,获40余项国内、外专利,多项产品在中国及欧洲上市。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及系列产品具有“保护患者、保护医生、减少创伤、节约费用、易于推广”的明显优势,甚至可以在门诊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显著节约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以原创技术为依托,发明超声移动手术车等设备,使心脏手术从“重大手术”一跃成为“上门手术”,可以走村串寨地挽救患者,创造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潘湘斌教授的原创介入技术体系以巨大优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多次受邀赴德国、法国、英国、柬埔寨、孟加拉、越南、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演示手术,多次出色完成国家医疗外交任务;其主编的教材被欧美专家翻译成英文,培养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学员;圆满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大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及评价研究”项目,获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支持,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受到WHO总干事高度赞誉。王首正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三病区副主任,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2012年在The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访学,201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同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同时具备心脏外科手术资质和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手术资质,擅长: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返流、三尖瓣返流的介入修复或置换以及常规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已主刀完成各类外科手术300余台,主刀完成先心病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等介入手术300余台,临床疗效良好。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1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赵广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三病区,擅长: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返流、置换以及常规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END·
7月5日,在北京阜外医院的多模态数字化手术室,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深圳阜外医院的患者成功实施机器人远程“单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这是一次跨越2000多公里完全远程操作的心脏手术。阜外团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心脏手术和远程手术的尖端技术,在医学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中再次取得突破。心脏“大门”关不牢,血液噗噗往回流患者是一位70岁老爷爷,去年因突发心梗在当地医院抢救,医生为其植入了冠脉支架。然而,手术后老爷爷的胸闷气促症状反复发作且有加重现象,超声心动图提示老爷爷的心脏因为心梗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EF值只有34%,出现二尖瓣重度反流,近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就诊。二尖瓣反流的手术治疗有两种方式:外科开胸手术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通过导管进入心脏放置瓣膜夹进行修复。老爷爷的心脏已经不眠不休工作了70多年,而且还患有心梗、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外科手术风险评分(STS评分)高达9.49分,提示外科开胸手术风险极高。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多学科讨论,与老爷爷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阜外团队计划为老爷爷实施不用开刀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经导管二尖瓣超声引导+国产手术机器人:赋能远程心脏介入手术5日下午,阜外团队在2200公里外的北京,通过操作摇杆和按键,隔空应用机器人操控二尖瓣修复器械,通过大腿根部的一个穿刺眼,为远在深圳的老爷爷植入瓣膜夹,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双孔,从而减少二尖瓣反流,手术只用了20多分钟,老爷爷的二尖瓣就修复好了。术后,心脏超声显示,其二尖瓣反流由重度反流转为微量反流,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手术使用的机器人系统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结合5G+互联网专线通信技术,发挥远程手术系统低延时和高稳定性的优势,将延时控制在40ms以内,跨越2000多公里完成远程心脏手术操作,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总体而言,我国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应用明显晚于欧美国家,但后来居上,甚至取得了弯道超车的优势,核心秘密是什么呢?首先来看手术机器人的优势,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它可以突破人手抖动极限,并进行多维度的精细化操作,提高准确性和医疗质量;同时,它打破了空间对手术操作的束缚,是实现远程手术的核心基础。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医生可以在导管室外操作机器人,避免辐射损伤。但是相比于开刀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创伤更小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反而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欧美体系的介入手术必须使用放射线进行引导,只有一个平面的图像,不能显示心脏内部结构,机器人的精细操作变成了单平面的推送,类似一部3D电影被强行做成了连环画,完全没法发挥机器人的优势;机器人可以保护医生不吃放射线,但是最需要保护的患者却还在被辐射,对提高医疗质量没有帮助;欧美介入技术体系必须使用昂贵的大型放射线设备,即使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仅有1600家医院装备导管室,所以机器人的远程手术价值就无从说起了。因为导管室严重依赖进口设备,昂贵且稀少,能装备导管室的大医院完全拥有足够的手术医生,恰恰是缺乏医生的基层医院最需要机器人手术,而他们没有导管室,根本没法使用机器人,其尴尬程度不亚于“在沙漠里装了空调,结果发现没有电”。手术机器人的三大优点在微创介入领域都受到了严重限制,所以全球介入手术机器人一直没能规模上市并广泛应用,那么路在何方呢?中国团队一直坚信:不是手术机器人有问题,而是方法学有问题!例如高铁是个好东西,但是在高速路上是跑不动的!所以我们不能走欧美放射线引导这条老路,必须另辟蹊径,才能发展出原创性、颠覆性的新质生产力。 阜外原创技术为医疗科技进步 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阜外团队国际首创了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完全抛弃放射线,单纯采用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血管疾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超声引导能在手术中全程实时显示心脏三维结构,充分发挥机器人多维精准定向能力,而且该技术不需要使用大型放射线设备,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甚至可以用手术车走村串寨地开展手术,把心脏病从要到大城市,找大医院,求大医生做的大手术变成了“上门手术”,开辟了治疗心血管病的新模式,就像为高铁铺设了铁轨一样,实现了“换道超车”,为介入手术机器人打造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阜外团队已经多次用颠覆性的底层方法学创新,去降维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例如研制成功全球首款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可吸收封堵器能解决金属封堵器长期滞留人体带来的各种远期并发症,是全球研发的热点,但是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欧美研制的封堵器不得不添加金属部件,以确保封堵器能在放射线引导下植入体内,然而这些不可吸收的金属部件在吸收过程中脱落又会带来栓塞等一系列新的并发症,所以国外多种可吸收封堵器临床试验先后宣告失败。阜外医院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采用超声完全替代放射线,可以清晰探测到可吸收材料,无需金属部件,就能安全植入人体,解决了长期以来可吸收封堵器研发的“关键痛点”,最终研制出全球首款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实现了“人无我有”的重大突破,目前治疗不同疾病的多种可吸收封堵器已经上市,抢占了产业制高点,使中国企业获得了技术性的垄断地位。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敏锐洞察学科发展趋势,最早在国内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复合技术团队,并建成首个心血管多模态数字化手术室。经过多年的发展,阜外团队基于超声引导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可以治疗先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欧盟医疗器械证12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制定国家及国际标准2部。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数十个国家现场手术,仅中国基地就现场培训了32个国家1192名医生,项目成果在68个国家1042家医疗机构应用;两次受国家委派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报告中国原创技术发挥了“促进民心相通”的巨大作用,受到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高度赞誉。该技术因“显著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世卫组织科技创新奖,开创性地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项目,获得稳定的资金及强大的全球体系支持。此次手术采用了单纯超声引导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二尖瓣重度反流,同时采用手术机器人系统,结合5G+互联网专线通信技术,得到了术济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红云融通公司的大力支持,通过完全远程操作顺利完成了高难度的心脏手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的进修医生们现场观摩了手术,纷纷感叹中国技术的先进性和巨大优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已经顺利出院。我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远程手术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将优质医疗资源从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覆盖到偏远地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通过远程手术,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到大城市就医,可以在当地接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此次远程心脏手术的成功实施,正是阜外团队利用底层方法学创新的优势,推动医学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体现,未来手术机器人将装备到超声手术车上,手术车不但能在国内流动提供“上门手术”,而且能在发展中国家解决缺医少药带来的生死问题。超声引导技术降低了对医疗设备的依赖程度,手术机器人降低了对高水平医生的依赖程度,两者结合完美诠释了1+1>2的交叉创新理念,也再次印证只有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发展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
2024年6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南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培训团队受邀远赴法国,用中国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完成教学培训任务。团队现场手术,手把手地向法国同行传授中国原创技术,并通过手术直播培训欧洲地区学员。中国技术不但完全消除放射线的辐射损伤,而且基于超声引导的多功能封堵器只需单侧路径就能关闭复杂缺损,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中法手术团队合影留念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是阜外团队世界首创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新方法,该技术单纯采用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血管疾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将手术适应症扩大到危重患者,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并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进行推广。承办本次培训工作的法国波尔多大学附属医院是全球久负盛名的心脏中心,不仅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发源地,也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圣地之一。来自法国、比利时等12个国家的50余名专家在现场学习了“工作距离法”、“门户守候法”、“标准切面法”等关键探测方法,并单纯采用超声引导器械顺利完成手术。部分学员一开始非常担心超声看不到导管造成手术失败,穿上了铅衣,准备随时用放射线补救,阜外医院超声科逄坤静主任、甘肃省人民医院移康主任等中国专家耐心向学员们讲解超声图像及操作步骤,消除了大家的顾虑。中国团队与法国DrZakariaJalal和ProfJean-BenoitThanbo教授进行了首台演示,30分钟就完全在超声下完成高难度的单入路室缺封堵手术,给予了学员们巨大的信心。手术前交流和讨论中国团队向法国医生讲解手术细节阜外团队在法国波尔多大学讲堂,为来自欧洲的学员系统讲解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并展示了中国原创的全球首款超声引导导丝、导管,这些器械可以显著降低技术难度,使医师经过10台左右的手术训练就能安全救治患者,可以“不掐尖、不挑人”地快速培养大量医师挽救更多的患者,打破了“高精尖”技术往往“曲高和寡”不易学习、难以推广的窘境。中国专家在法国波尔多大学讲堂授课阜外团队已经基于超声引导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可以治疗先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欧盟医疗器械证12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制定国家及国际标准2部。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国家现场手术,仅中国基地就现场培训了美国、德国、法国、土耳其等32个国家1192名医生;项目成果在68个国家1042家医疗机构应用,已挽救患者20余万人;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受到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高度赞誉。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核心团队快速培养一批发达国家的医生,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全球推广项目的国际专家团,再由国际专家团到更多国家去传授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并用阜外团队发明的超声手术车,走村窜寨地开展“上门手术”,挽救更多的患者。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高瞻远瞩,成立了阜外医院复合技术团队,通过多学科融合,不断创新及探索新手术方式,为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建立了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及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复合技术核心团队已经在土耳其、德国、法国、孟加拉、尼泊尔、柬埔寨开展培训及救治工作,不仅提升了当地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还直接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推动了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END·
--基于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机制探索及治疗策略研究无/需/开/刀药/物/治/疗当我们还在母亲腹中时,左右心房中间有一个缝隙,名曰“卵圆孔”,他是胚胎期心房间遗留的未闭合通道,是为胎儿提供血氧供给的生命之孔,出生1年内卵圆孔大部分会自然闭合,若3岁后仍未闭合,则称之为卵圆孔未闭(PFO),成年人中约有25%的卵圆孔没有完全闭合。大家知道卵圆孔未闭为何会引起偏头痛吗?当卵圆孔没有闭合的时候,我们右心房里的血液不经过肺部“过滤”就直接通过这卵圆孔流入了左心房,随后到达脑部,血液中的微小血栓和活性物质,会导致局部脑血管栓塞并引发偏头痛,甚至导致脑组织坏死等。无需开刀通过介入方式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是目前卵圆孔未闭主要治疗方法,它的优点是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目的是及时关闭卵圆孔,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外科经胸开刀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因手术创伤较大,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多种并发症,已逐步被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所取代。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药物治疗偏头痛用药包括预防用药和急性期用药。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偏头痛的症状,预防头痛急性发作。除传统偏头痛治疗外,也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目前本中心开展了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项目,一般为先进行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背景研究偏头痛作为严重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位居第三,2013年WHO全球疾病排名中,偏头痛位居第6,人群中,偏头痛的发病率为8~13%。原发隔和继发隔未粘连融合留下的小裂隙为卵圆孔,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PFO)。偏头痛患者中PFO发生率14.6~66.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PFO发生率9~27.3%PFO患者中MHA发生率9.13~51.7%,显著高于无PFO人群。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PFO导致偏头痛的机制基础短暂性低氧血症:PFO患者出现一过性右向左分流,导致低氧血症引起刺激性偏头痛。血管活性物质:静脉血中存在能够引发偏头痛的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降钙素源相关基因肽等),这些本应在肺循环被灭活的血管活性物质经过异常通道进入体循环引起偏头痛。栓塞:静脉系统的微栓子穿过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引起脑缺血、导致皮质扩布性抑制和偏头痛发作。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头痛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少部分可在儿童期发病,到中青年期达到发病高峰,这个年龄段发作频繁,症状剧烈。偏头痛人群集中于20~64岁,人群中偏头痛发病率为8~13%,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发病率位居第三。2013年WTO全球疾病负担中偏头痛位居第6。大多数患者头痛持续约4个小时,但严重者可持续超过3天,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每月头痛发作2~4次较为常见,但有些患者每隔几天就会发作,也有患者一年仅发生一两次。临床中约36%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时伴随先兆症状,特别是视觉先兆。确诊PFO的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应引起重视!从症状上看,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会恶心,呕吐或存在畏光,畏声等听和视觉障碍,视觉先兆多表现为眼前出现暗点、闪光或水波纹等。有卒中史的患者先兆症状发生更为频繁。
近年来,卒中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在卒中的众多致病因素中,由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简称PFO)引起的心源性卒中作为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渐引起了众多临床医生和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安全降低卵圆孔未闭引起的心源性卒中发病率,怎样让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2024年5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召开了 “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研究评价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启动会,诸多专家学者就卵圆孔未闭的治疗方式、安全性与有效性展开了深入探讨。会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潘湘斌教授牵头开展的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将正式开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验证之路。强强联手护航首例临床试验成功6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潘湘斌教授、李世国教授、郭建洲教授、卢耀星教授、欧阳文斌教授、陈文斌教授团队在零射线纯超声引导下成功应用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治疗卵圆孔未闭(PFO),不仅标志着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顺利实现了治疗卵圆孔未闭(PFO)临床试验的首例入组,还意味着全球治疗卵圆孔未闭疾病领域再添“利器”,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将为更多PFO引发的相关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带来福音!患者基本情况29岁,男性。主诉“头痛10余年”。术前检查:1.经食道超声检查提示卵圆孔未闭,心房水平微量分流。房间隔原发隔分离1mm,长度6.3mm,弹抖征阳性,原发隔厚1.2mm,继发隔厚3.1mm。2.经胸右心声学造影提示平静呼吸时左房内可探及数个微泡回声,瓦氏呼吸释放即刻左房内探及大量微泡显影。3.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瓦氏动作下于团注发泡剂后7秒,可见第一个栓子信号,至观察结束时记录到大量密集气体栓子信号,呈“雨帘状”,持续时间约7秒。病情诊断:卵圆孔未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术前影像双管齐下高效启动卵圆孔未闭缝合机制经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行右侧股静脉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导引鞘至右房,沿导引鞘及导丝输送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到达预期位置。随后依次调整缝合器位置,使其靠近PFO处,首先展开缝合器的抓取臂,在超声引导下分别捕获继发隔和原发隔,然后在超声下确认最佳位置后,启动缝合机制,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通过独特的缝合装置依次缝合继发隔和原发隔,分别缝合两组缝线在游离的隔膜上。然后再通过快速打结装置将两组缝合线拉紧使PFO关闭并完成锁结和剪切多余的缝线。撤出器械,完成手术。完成打结后使用超声确认锁结的位置无移位、形态稳定,无残余分流。完成缝合后在超声监测下,逐步撤出导管和鞘管,确保无心包填塞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创新术式全面开启多中心临床入组加速度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是一项创新的医疗技术,是国内首个可以通过经股静脉入路通过缝合方式来关闭PFO的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法,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的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与现有封堵器相比,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高分子植入物微小质轻,无镍离子析出、无过敏、无心内组织磨蚀、无术后房颤等并发症、无心房穿孔、无MRI风险、无需长期服用抗凝、同时不会阻挡房间隔,保留远期行房间隔入路手术的可能。随着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成功实现了治疗卵圆孔未闭(PFO)临床试验首例入组,全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心都同步开启了临床入组的“心”阶段。期待在不久的将来,HaloStitch®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器系统将随着更多中心、更多临床术者的广泛应用,开拓和领跑PFO闭合全新术式,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术式、新器械随之涌现,共同护航更多PFO患者的生命健康!专家简介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阜外医院执行院长,深圳阜外医院执行院长。男,中共党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心脏内、外科双博导,受聘担任美国胸外科医生协会(STS)、欧洲心脏协会(ESC)、心血管介入协会(SCAI)及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外籍资深专家。潘湘斌教授发明以单纯超声引导为核心的介入技术体系,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器械、设备一体化中国方案。16项技术为世界首创,获40余项国内、外专利,多项产品在中国及欧洲上市。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及系列产品具有“保护患者、保护医生、减少创伤、节约费用、易于推广”的明显优势,甚至可以在门诊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显著节约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以原创技术为依托,发明超声移动手术车等设备,使心脏手术从“重大手术”一跃成为“上门手术”,可以走村串寨地挽救患者,创造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潘湘斌教授的原创介入技术体系以巨大优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多次受邀赴德国、法国、英国、柬埔寨、孟加拉、越南、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演示手术,多次出色完成国家医疗外交任务;其主编的教材被欧美专家翻译成英文,培养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学员;圆满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大慢病防控关键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及评价研究”项目,获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支持,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受到WHO总干事高度赞誉。李世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三病区工作。是国家卫健委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专培导师,主要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经X线引导及经超声引导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已独立完成各类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000余例。郭建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结构性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现任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医学会第四届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肺动脉高压专业学组委员,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熟悉各种心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先心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风心病、大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外科及外科介入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承担市省级科研项目五项。共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10余篇。卢耀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主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和先天性心脏病中心青年骨干,大湾区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学会委员,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结合学会专家志愿者,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胸外科专委会委员,160医生影响力榜单-蝉联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最具潜力医生及深圳市新锐医生,致力于心脏外科临床和科研10年余,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等),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及各类心脏微创外科手术(如全胸腔镜、右腋下小切口等)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参与潘湘斌教授团队经导管或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等瓣膜介入手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还负责深圳阜外爱心基金资助的咨询及相关工作,多次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医师”“优秀员工”等称号。欧阳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结构性心脏病创新技术及器械研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8篇,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编者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下,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医科院阜外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坚守品质、创新赋能,通过新质生产力催生心血管疾病的创新治疗和干预手段,促进医疗技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扎实推进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健康需求,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与缅甸接壤,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鼓励他们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云南省阜外医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阜外原创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推广到沧源县,让基层心血管疾病患者大病不出县。近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阜外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的带领下,医院筛查队在当地17所学校及县妇幼保健院为11738名儿童提供先心病筛查服务,确诊30人,为2名确诊儿童在移动介入手术车上开展中国原创的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傍晚,朗朗的读书声从沧源县民族中学里传出,潘湘斌教授带领筛查队赶往学校为近2000名学生进行筛查,“潘院长,请您听一下这位同学的心音”筛查过程中,初一年级两位同学的心音异常引起了潘湘斌教授的关注。暮色渐深,在宁静的校园里他带着两位同学进行超声确诊,“医生叔叔,我是不是得了很严重的病?是不是要去做手术?”面对同学的紧张和担忧,潘湘斌教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检查很简单,一个小小的探头贴近心脏,就可以知道心脏的情况。”经超声检查,12岁的小美(化名)被确诊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尽快治疗。小美妈妈接到通知后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赶往了学校,“一想到孩子被确诊先心病,觉得天塌了。”小美的妈妈泪水夺眶而出,“平时孩子身体就弱,容易生病,从未想过原来是心脏问题。若不是此次遇到云南省阜外医院筛查队,恐怕病就耽误了。”面对泣不成声的两母女,潘湘斌教授耐心为她解释,“通过我们的原创发明技术,在一辆手术车上就可以完成治疗,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把最好的医疗技术送到你们身边。”当机立断,小美的妈妈带着她来到当地医院,完善检查后等待手术治疗。手术日当天,小美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早就站在移动介入手术车前,“我们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云南省阜外医院的医疗团队来到沧源,而且不只是医生来了,还把做手术的车也开来了,我的女儿今天就可以治好。”小美妈妈说。“我们只通过一个小孔,就可以帮你治好心脏病,全程可以和我们说话、交流,完全没问题。”潘湘斌教授耐心地对孩子和家长说明,这项技术不开刀、不用放射线、不用全身麻醉、不用造影剂就可以治疗心脏病,不仅为肿瘤,孕妇,肺结节,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患者提供了救治的机会,也为其他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易于接受和更经济的治疗方式。短短半小时,小美平稳地回到妈妈身边,露出久违的微笑。“妈妈,医生叔叔说我已经好了。很快可以回去上学了。”小美外婆一早特意从外地赶回沧源,把亲手制作的一件佤族马甲送到潘湘斌教授手上,“感谢你们救助我的孙女,祝愿你们幸福吉祥。”随后,潘湘斌教授团队为一名12岁患有房间隔缺损的男孩完成手术治疗。“我以后也想当医生,去治疗像我一样的患者。”当男孩从手术车推下,他激动地告诉自己的家人,希望有一天也能治病救人。同一天,两位幸运的少年获得新生。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每年我国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有15万~20万。传统治疗包括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和放射线透视下的介入手术,前者创伤大,后者存在辐射损害,而且都需要大型、昂贵的医疗设备,对设备和团队要求高,推广应用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云南省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统筹领导下,阜外医院以潘湘斌教授为主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原创了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无造影剂,甚至清醒状态下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消除了放射线带来的重大医源性损伤,保护了大量患者及医护人员,实现了门诊手术治疗心脏病,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技术推动了器械革新:团队先后发明了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多功能封堵器、完全可吸收封堵器等新型治疗器械,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阜外团队利用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明了移动介入手术车,可不依赖医院,就地开展超声引导介入手术,成为医疗领域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探索的有力实践。不仅及时挽救了大量患者,还使患者及家属免于奔波,手术后回家休养一天即可正常上学、工作;不但显著节约医疗及社会成本,而且降低了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将需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救治的心脏手术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模式。阜外团队用中国原创技术及原创产品构建了完整的中国方案,基于超声引导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欧盟医疗器械证12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制定国家及国际标准2部。团队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25个国家现场手术,仅中国基地就现场培训了32个国家1192名医生;项目成果在68个国家1042家医疗机构应用推广到了40余个国家及数百家医疗机构,成规模成体系地输出了中国标准。两次受国家委派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报告中国原创技术发挥了促进民心相通的巨大作用,受到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高度赞誉。该项目聚焦重大疾病,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力地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并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相关技术和移动手术车除了在中国运用,还惠及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6月,云南省阜外医院筛查队在老挝完成6000余名学生筛查,确诊25例先心病患儿,在手术车上治疗4例。随后5名先心病患儿到昆明进行治疗。2023年10月,在柬埔寨筛查2050名学生,确诊12名先心病患儿,在手术车上开展7例手术,4名先心病患儿到昆治疗。中国专家、中国原创、中国方案的脚步正在铿锵有力地走遍山山水水,走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祖国边境,在雪域高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份来自阜外团队的原创技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输入了“心力量”,焕发了“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