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是很多肿瘤患者不得不面对的梦魇,严重时痛不欲生。据报道,约50%的肿瘤患者会出现疼痛,70%的晚期肿瘤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因为各种原因50%~80%的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很多癌性疼痛久治不愈。正因为癌性疼痛的巨大危害,针灸缓解癌性疼痛一直是国外,尤其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等机构,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什么癌症患者会出现疼痛难耐? 肿瘤作为人体一个异常的“赘生物”,其出现不属于人体任何正常组织,也势必占据原本属于正常组织的空间,造成局部压力大增,甚至压迫正常组织,造成张力增大,形成“胀痛”;其次,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甚至很小就会发生局部的浸润,侵犯到局部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筋膜内组织,引起“刺痛”“窜痛”等;最后,肿瘤治疗过程中或者组织修复时,无菌性炎症渗出或感染也会发生疼痛,比如放疗引起的会阴痛、褥疮痛等等,与局部炎症红肿热痛有关,这也是张力增大的表现。这些不同形式的疼痛对于晚期肿瘤更为突出,而且往往是多种形式并存,因而治疗也容易顾此失彼,久治不愈。西医认为,疼痛作为一种人体主观的感受,是由人体广泛存在的疼痛感受器感知疼痛刺激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导至大脑,形成痛感。因此,针对疼痛这条感知、传导的过程,西医学发生了很多治疗的手段,如口服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阻断等等。此外,西医还会用到微创、放疗等针对肿瘤治疗,由于继发水肿,部分会引起另类原因疼痛,造成痛上加痛。因此,疼痛是现代医学非常棘手的一个疾病。癌性疼痛根结在何处? 局限于疼痛感知、传导过程,就容易过分重视神经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进而忽视了神经的生活环境及与其伴随其他结构。纵观全身神经的在人体分布循行,均具有筋膜包绕。这种全身的筋膜都是连续性的,包裹器官、血管、神经、肌肉等所有组织,同时可以深入到器官内部,即“间质”,构成了一张遍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筋膜腔虽然存在一定的伸缩功能,但是肿瘤侵犯到筋膜或者因为局部无菌性炎症、渗出等病理过程,造成筋膜腔内张力增大,进而使得神经受压会引起疼痛。因此,筋膜张力/压力增大才是癌性疼痛久治不愈的根结,是癌痛的元凶。减压是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最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并没有肿物,那疼痛部位肯定在肿瘤神经传导或筋膜延伸侧,这时减压不在疼痛部位,而是需要探寻周围筋膜组织压力,找出着力点减压治疗疼痛就会迅速缓解。西医治疗癌痛思维需要升级解锁目前西医多从神经纤维与递质入手治疗疼痛,思维有些局限。事实上,对解热镇痛药物、双膦酸盐治疗癌痛的现有认识和应用远远不够,亟待升级。解热镇痛药物可以解除炎性因子刺激,也可以治疗一些疼痛相关物质,如前列腺素等。至于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疼痛,有些大材小用,中医来看它其实是一个凉血活血药物,凉会造成上感样症状、心动过速、疼痛一过性加重;活血药物会减轻疼痛。德国科学家报道,双膦酸盐能减轻脏器转移几率,减少脏器转移机会就是减少血道转移机会,如能在血道转移方面做深入研究那可能在癌痛方面将有大的突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活血化瘀治疗癌痛至关重要。疼痛局部由于压力升高,血运不畅,很多口服药物往往难以到达局部发挥一直疼痛物质释放的作用,中枢性的止疼药存在多系统功能抑制的副作用。因此,西医治疗尚缺乏局部减压的手段和针对性方法,也是亟待解锁的症结。癌性疼痛中西医汇通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疼痛一个总的认识框架。“不通”侧重于瘀堵不通,表现为刺痛、胀痛、热痛据按或者不喜按等,与局部张力增大、通道不畅密切相关;“不荣”侧重失于濡养滋润,表现为隐痛、拘挛疼痛、喜温喜按等,与虚损不足密切相关。不通与不荣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犹如硬币的两面,临床往往需要兼顾。受累组织不同也会出现不同性质的“不通”,疼痛症状表现也不同。如,血管受累,血运不通,多表现为针扎样的刺痛,固定不移,与“血瘀不通”有关;神经受累多是走窜或者游走不定的疼痛,抑或是牵扯样疼痛,与“血虚生风”有关;筋膜腔内压力增高,多是胀痛,与“气滞不通”有关;淋巴管受损,淋巴液外渗,容易造成湿邪在局部聚集,可能出现重痛,与“痰湿”阻滞不通有关。气血虚损或者因为肿瘤压迫不能到达痛处,多为“不荣”,表现为空痛、酸痛等等,与虚损不荣有关。总之,癌性疼痛虽然都是疼痛,需要明确不通与不荣的本质,治疗时便存在疏通减压与补虚益损疗上的差异,临床医生应加以详细分辨。事实上中西医对癌痛的认识是相通的,肿瘤局部疼痛多是不通则痛,非肿瘤局部疼痛多为不荣则痛。中医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聚焦于疼痛不通与不荣的差异,中医治疗手段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常用止疼疗法的侧重点、功能主治、优劣等深入明确,方能用兵如神,效如桴鼓。现将我们临床常用的手段举例如下,供大家参考。1)火针 将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起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侧重于“温”与“通”,祛寒补虚,疏通经络,因此起效快,作用强。同时,火针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能够通过缩小肿瘤、减小筋膜张力而止痛,往往是寒凝不通类疼痛的首选。可以说,火针对淤痛和虚痛“通吃”。操作时可在疼局部针刺,范围较大可以考虑沿神经分布的夹脊穴,隔天一次。2)刺血拔罐 “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该方法能够快速缓解瘀堵状态,减轻局部压力,同样起效快,作用强,因此多用于治疗“瘀痛”。刺血拔罐重在从血的层面疏通,对气滞改善并不明显,因此对胸胁等部位气滞为主的疼痛效果欠佳。临床常在痛点或者病灶周围做刺血拔罐,往往一次见效。3)刺络放血 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祛瘀减压,也多治疗“瘀痛”。常用三棱针、蝶形针、注射器针头等,同样针对血瘀不通的情况,尤适于不能做刺血拔罐部位的疼痛,比如头痛、口腔内的疼痛等。该方法贵在灵巧,往往给人四两拨千斤的感觉。4)针刺 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疼痛类物质释放,常用的针具有毫针、豪韧针、芒针等。其中,毫针长于调气,多用于肝癌肝肿大、浅表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可在肿瘤四周毫针围刺,或者特殊穴位的针刺,如期门、府舍、腹结等,多适用于晚期肿瘤体质极差、不耐攻伐、气滞不通的患者;毫刃针因其针尖成小“刀刃”状,善于疏通,多用于表浅肿瘤、结节等,尤其是腹部皮下结节的松解;芒针较长,尤适于位置比较深的疼痛,如宫颈癌、直肠癌放疗后与膀胱癌引起的膀胱疼痛(中极、水道、归来、关元、石门等);鼻咽癌放疗后颈肩部疼痛与胸胁疼痛(阳陵泉下三寸);鼻咽癌放疗后咽痛(从天荣向咽部针刺)等。针刺既治疗“瘀痛”又治疗“虚痛”。针具选择很讲究,选穴也非常重要。5)艾灸 我们针对疼痛的共性特点,研制了“立笑艾”,即是通过对患处艾灸,增加温通辛散的作用,与火针作用类似。同时艾灸能够很好的补元气、化痰湿、散寒郁的作用,对虚痛、寒湿痛、寒实痛也有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往往与其他的方法并用,如放血后局部艾灸,既能补元气防止攻伐太过,又能温通,增加疏通的作用,效果尤佳。6)手法 对因放疗、手术术后导致粘连或者慢性损伤进行手法按摩松解止疼,此法同样是降低张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多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常用的有:颅底肌肉溶解、肩及腋下松解、肋弓下松解、盆底松解、腰痛一把抓等等。7)中药 中药灵活多变,或疏通或补益,或口服或外用,比如阴证方外敷抗肿瘤止疼;复元活血汤针对顽固的胸胁疼痛等等,不一而足。与西药止痛药不同的是,中药口服止疼不会出现便秘、呼吸/心跳抑制、幻觉等精神异常种种不良反应,同时也与医生的辨证施治水平密切相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止疼绝不是慢郎中,贵在用对。所谓“用对”,除了要考虑方法用对,还有治疗强度、治疗部位(是否能够到达筋膜)、治疗手段联合等等方面。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能够给同道以帮助,给患者战胜疼痛的信心,同时我们也欢迎患者前来咨询、诊疗,共同战胜癌痛。
不知何时,多吃蔬菜水果的说法在坊间流传,日渐壮大,甚嚣尘上,此起彼伏!理由无非补充各种维生素、抗癌等等,自欺欺人!肿瘤病人,尤其是腹盆腔及下肢肿瘤患者,我们严禁生冷、甜凉饮食(海产品、冰冻食品、凉拌食品、蔬菜汁、水果汁、生菜、水果)!原因:1.《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是配角,而现在的生活方式恰恰本末倒置。2.生冷、凉甜食物伤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脾伤则水湿运化失权,聚集体内,属“内生湿邪”,主要集中在腹盆腔及下肢。中医的湿邪是最难消除的,粘腻重浊,我们认为是导致恶变、引起肿瘤复发、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不吃这类食品有助于肿瘤的治疗和康复!3.主张喝蔬菜汁、水果汁的人,主要的说辞就是排便好了,美其名“排毒”,其实本质上与海鲜吃多、多吃熟香蕉通便的道理是一样,就是湿邪多了!但是这种是湿多了“溢”出来,而不是中药、艾灸治疗后后的打破罐底“流”出来的湿。
斑蝥,又叫斑猫,龙尾,斑蚝、晏青,龙苗,羊米虫,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等等,是一种芫青科的小昆虫,性寒、味辛,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斑蝥药用价值的国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可以治疗痈疽、溃疡、癣疮等病证,具有攻毒蚀疽、破血消瘀等作用。斑蝥的主要成分为斑蝥素,斑蝥素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降低肿瘤激素水平及影响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等。实验还证实,斑蝥素可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代谢。加工:先去头足、翅膀,选斑蝥大者2个,或小者4个。将鸡蛋一枚,打碎搅匀,放完整斑蝥2个大者或4个小者,蒸半小时后,去斑蝥,只吃鸡蛋。每日晨起饭前吃一次即可。副反应:小便烧灼感,轻微恶心,偶有腹痛,极少见轻微恶心。该药对心肌有损害。中药金钱草、泽泻、茯苓等药可解其毒。副反应轻者不用处理,重者停药,咨询主治医生。可服浓绿豆汤或浓茶水。具体是否适合使用,建议咨询
网上买蟾皮(一般5元左右,不是蟾衣!!!)加工:用烧烤用暗炭火烤焦(黑透,可以用双面烤夹夹住,能够防止蟾皮烤的过程出现收缩而烤不均匀),将烤好蟾皮研细末(手搓或者擀细),将不能研细的疙瘩去掉使用方法:1、加工好的蟾皮粉煮汤药喝,正常熬药的方法熬,熬好的汤药宜少,每天一只的量,早晚吃饭过程中或者饭后喝,此方法相对效果最好,但异味比较大2、如果实在不能下咽,可以将烤好的蟾皮粉装胶囊(空胶囊一般药店都有)口服,同样可能会有消化道反应,但比较弱,效果略差,每天一只的量,早晚饭后口服3、如果以上都实在不能耐受或者因为出血、梗阻禁食水,可以用装好的胶囊纳肛,排空大便,将胶囊塞入肛门,尽量深,可以用油性的液体稍微润滑,尽量保留6-10小时,一般夜间使用,每天一只的量功效: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起到止血的功能;同时对一些消化道肿瘤可以抗肿瘤,具体能否使用遵医嘱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夺走五百多人生命,相关防护用品早早被抢购一空。大疫当下,艾灸防疫不仅受到专家的推荐,而且部分中医院已经将其作为防疫的手段加以应用。那么,艾灸防疫真的仅仅是因为艾烟的消毒杀菌作用吗? 诚然,艾烟在防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晋代葛洪(屠呦呦青蒿素灵感来自葛洪书籍)在其《肘后方》中有“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记载,艾烟能够起到一定芳香避秽的作用。同样艾灸相关穴位也能防疫,如药王唐代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主张通过对穴位施灸来防瘟病,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那么艾灸哪些穴位更适合预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呢? 首先要从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出首批中医专家组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寒湿疫”,尽管对寒热的属性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对湿的认同是一致的。湿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是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的,武汉地处长江沿岸,湖泊多,空气湿度大,夏季闷热,冬季阴冷。此次新冠病毒在潮湿环境生存时间长,而在干燥环境中生存时间短,可见其具有喜潮恶燥的特点;从发病时间来看,适逢岁末年终,数九寒天,疫病初起以“寒”“湿”为特点是符合天时地利的;感邪之后,临床表现乏力、胸闷、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舌苔厚腻等等,均是湿邪致病的特点;此外,有报道显示对于临床治愈患者还存在复感的风险,也是湿邪粘腻不宜治愈的特点。因此,此次新冠肺炎初起以寒湿束表、湿邪内滞为主,中后期多热郁于内或郁久化热,甚至热灼伤阴,形成错综复杂的病症。从未病先防的角度而言,有效的祛湿散寒,有助于从内改善体质,便能起到防疫的目的。 艾灸为什么适合用于预防此次疫情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艾叶辛温,具有很强的温通作用,《神灸经纶》有言:“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经络得通,痰湿得化,气血输布正常,正气自足。若能配合祛内湿、解表散寒、提高免疫的穴位,恰中此次肺炎疫情的核心病机。 这里我们给大家推荐三个穴位,供大家参考。 ①中脘穴 位于胸骨剑突下端与肚脐的中点,具有很强的健脾胃、祛湿浊的作用。是祛内湿非常重要的穴位. ②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外能解表散寒,内能温通经络阳气。是去除外在寒湿非常重要穴位。 l身柱穴 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两个肺俞穴中间。一方面主治肺内疾患,宣肺清热、宁神镇咳;另一方面,身柱与胸腺相对,能够激发胸腺的功能,尤其是T细胞的免疫活性,提高免疫力。是治疗肺部疾患增强免疫功能重要穴位。 以上3个穴位,建议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即可。 友情提示:1.灸条的质量对艾灸的疗效至关重要,请选择质量可靠的艾条;2.个体差异不大,本文针对此次疫情中健康人群的防疫建议,若本身存在基础病,欢迎与我们联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