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头溢液,主要指自行溢液溢血,多属病理情况。其中单乳孔溢液应首选乳管镜检查,明确病变导管的方位和病变性质,可能发现早期乳腺癌。乳管溢液病例中,乳腺恶性种瘤约占6-8%,应引起医患双方重视。
患者:我妈妈头晕的时候就不敢动,头痛也特别厉害,躺在床上眼睛都不想睁,去医院化验血,化验尿,都说没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希望医生能帮我解答一下,看需要做些什么检查才能查出病根。 山西省汾阳医院神经内科王瑞锋:头痛、头晕不是一个疾病,它只是疾病的症状表现,就好象你问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样,好多疾病都有这种表现,有时候检查也发现不了的问题,可能是功能性,或者如偏头痛等 ,就什么检查也查不出来的,需要大夫详细的问诊,还是建议你神经内科门诊看看。就不用困扰你了。
耳石症,简称BPPV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眩晕病中极为常见,该病发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20~40%,占老年人群的9%,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2:1。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等而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我耳鼻喉科开展了耳石复位方法并取得显著疗效之后,逐渐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肯定和赞许, 目前已成功治愈了耳石症患者达七百余例。这种手法复位治疗方法不但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而且立竿见影,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治疗病程。亦成了我院在治疗眩晕症技术上的又一个新亮点。临床特点半规管结石症的临床特点①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的出现有1~40s的潜伏期;②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③眩晕和眼震的强度波动,先重后轻,时程不超过60s;④管结石症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折叠壶腹嵴顶结石症的临床特点①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②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③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BPPV的治疗以管石复位治疗(CRT)为主,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管石复位法(CRT)主要用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管石碎片通过总脚进入椭圆囊。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症状才能缓解,发作期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症状及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而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症状随即消失,快速为患者解除眩晕所带来的痛苦。本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如壶腹嵴顶结石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亦可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要非常慎重选择,一般需符合两个条件:①症状持续1年以上;②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根据临床上统计,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但应用管石复位疗法仍然有效。通过临床验证,BPPV手法复位在临床上是既简单易行,疗效可靠又节约医疗费用,是目前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疗法。
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不用定期复诊吗?其实不复诊的后果很严重。 后果一 影响癫痫的进一步诊断 很多癫痫的患者都知道自己得了癫痫,但是很少会有患者知道自己到底是哪种类型的癫痫。癫痫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脑电图。 但是,临床上很难通过一两次的脑电图就捕捉到癫痫样放电,这时候,多次的脑电图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进一步准确诊断癫痫类型,对于避免误诊、明确癫痫病因、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预后的判断都至关重要。 后果二 不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癫痫药当然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抗癫痫药物或多或少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尤其是传统抗癫痫药,药物不良反应更多、更严重。抗癫痫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损害、血液学异常、低钠血症等,其严重程度在不同个体有很大的差异,在不良反应早期,患者自己往往不会感觉有明显的不适,容易被忽略。定期随访,进行肝、肾功能,外周血常规,血电解质等检查,能及早发现一些不良反应,及时进行治疗,如果需要,根据这些检查结果调整抗癫痫药的剂量或种类,以免酿成严重的后果。 后果三 影响癫痫病程的判断 复诊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检查,那就是脑电图。在服药治疗的过程中,脑电图可以协助判断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当癫痫完全不再发作一段时间后,癫痫患者都很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药或者减药,这也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脑电图结果做出判断,否则就容易出现癫痫的复发。 总而言之,癫痫治疗是一个持久战,是一个系统过程,定期复诊是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反问,我年年体检,都说我很健康,没有大的问题,可为何还是患了脑血管病呢?年年体检,为什么没有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呢?年年体检,为什么没有发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这需要我们从体检中反思,当今社会对健康的观点应该是进步很多了, 上医治未病,体检与预防发展很快,但对脑卒中的预防却做得不到位,原因是什么呢?疾病的复杂性让人迷惑,我们是否能做到脑血管病的精准评估?精准医疗时代已经来到,那对预测预防我们能做到精准吗?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脑血管病具有四高的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高)。脑卒中(中风)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每年有250万新发病人,并有160万人死于脑卒中,而存活病人中有2/3的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痴呆等残疾,已经成为我国成年人第一位的致死致残疾病。中国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目前均处于高点,并持续上升,发达国家则相反正处于下降期。近4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由于社会对卒中的重视,并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卒中的发病率下降了40%,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卒中的预防措施的缺乏,卒中的发病率上升了一倍。其中经济、教育、健康意识均是其中重要因素,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脑血管病的十大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十大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心脏疾病、饮食、酒精、糖尿病和心理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上述10个危险因素可解释大约90%的卒中风险。还有一些卒中新的危险因素未被完全证实:包括代谢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血症、炎症标志物、其它疾病及物理因素四方面。同时从研究上看,这些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可以预防70%脑卒中的发生。 如何做到精准评估?真正的风险评估,精准预防之路在哪里? 我们通常对普通人群的体检是:身高、体重、血压;内科、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免疫化验、肿瘤标志物(可选);心电图、胸片(肺CT)、肝胆脾胰肾B超。这只是大致的筛查,为什么确定这些项目,这里面有经济的内容在里面。 而如果有头晕头痛不适,或神经功能障碍不适时,就应该进行脑血管病的筛查了。下列人群需要进行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评估:45岁以上、肥胖;常年吸烟、运动少;有家族脑血管疾病史;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疾病;血脂异常等。有家族脑血管疾病史者尤其要重视,以前有过心脑血管病史者更应重视。这些均表明你有更高的易患几率,更高的风险,而知晓、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变结果。从整体上看,我们知晓得更多,对风险的判断也越准确,精准地预测与干预也更有可能。 对脑血管,我们应该如何做精准检查? 具有其中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均需要做进行脑血管的检查: 1、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无创)、颈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狭窄人群,给予及时干预,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2、CT及MRI检查是基础,CTA、MRA才是颈部及颅内血管检查重点内容(无创检查); 3、DSA是一种全面的脑血管检查(一般不作为体检项目,但它是比较全面的脑血管检查,但因为是有创的,一般是无创检查有明确问题后再去进行); 4、脑血管功能性检查,脑血流情况,脑组织的血供又是如何呢?目前有CTP和MTP、SPECT、PET可以对脑灌注及脑血流、脑代谢作一判断; 5、高分辨MR检查,对斑块性质与动脉瘤血管壁的性质作进一步判断。 还有一个常见原因是心脑原因,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检查。 一般性评价是基础,之后应该包括:局部形态结构和局部血流特征(DSA、TCD、CTA),下游组织灌注和下游组织代谢(PET、SEECT、CTP、PWI、XeCT)和 基因多态性评价等内容。其中斑块易损性检测和动脉血管壁检测是一个难点,对于无创数据我们期待如定量血流量和血流变 FFR的精准评价(新型评价手段研发),个体化预测风险(临床危险分层,新型卒中预测模型)这将是一条必经之路。 整体上,只有充分认知到本病的重要性(公众的认知,摆脱误区),以及对本病的早期检查评估(精准评估),才能实现做到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最终将卒中的损害降至最低,让中国卒中发病率走上下降的拐点。 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将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从长远角度看,精准医疗通过更精确的诊断,预测潜在疾病的风险,提供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预防某种疾病的发生。
一、猝死这个词,你必须懂 1. 我国每年有50万人因心脏原因猝死,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3.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二、容易猝死人群 1. 抑郁: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打呼噜:打鼾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 过度劳累: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 熬夜: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 生活压力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 肥胖: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 久坐电脑前: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8. 抽烟喝酒: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时常人的3倍。究竟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三、猝死发病前也有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五、预防猝死,从生活中点滴开始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 1.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清淡、低脂饮食。 3. 戒烟、戒酒。 4. 适量运动,改善身体健康,培养心肺功能。 5.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以及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 6. 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 文章来源于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临床高分辨彩超的广泛应用,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高,据多篇统计资料报告,成年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在一半以上,但最终确诊为恶性病变不到10%,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病例以定期复查为主,不需特殊处理,所以对待本病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建议到正规的甲状腺专科找专家咨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