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精选
(0)
全部
(4)
视频
(0)
病例
(1)
医学科普
(2)
媒体报道
(1)
案例
(1)
分类
案例案例 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
治疗前患者60岁,男性,因外伤后出现胸腰背部疼痛5天入院,患者平卧床,翻身疼痛,无法坐立。查体见腰1水平压痛。外院MRI检查提示L1压缩性骨折,L4陈旧性骨折,结合术前腰椎X片,针对L1行局麻下经皮网状支撑物成形技术(VBS)治疗中由于腰1右侧压缩性骨折明显,胸腰段呈现轻度向左侧凸畸形,故选择右侧腰1放置椎体内网状支架,术中透视见支架位置及撑开高度均佳,然后推入骨水泥共5ml治疗后治疗后即刻术后患者腰痛即可缓解,床上翻身无疼痛,双下肢无功能障碍,术后X片提示骨水泥及支架位置好,胸腰段侧凸畸形部分矫正,手术效果确切,第二天患者下地行走好
img
img
img
贾齐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76人已读
评论
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富细胞性神经鞘瘤为什么要密切随访?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大约占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一半,好发于颈椎和胸椎,单发多见,发病高峰在40-60岁,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富细胞性神经鞘瘤(CS)是神经鞘瘤的一种类型,占所有神经鞘瘤的2.8%-5.2%。1981年CS被首次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级肿瘤。CS通常生长缓慢,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神经压破坏和脊髓病。尽管CS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它更倾向于椎旁区域。富细胞性神经鞘瘤密切随访主要在于CS的复发率高于经典神经鞘留(8%−33.3%vs.3%−6%)。本中心开展的大病例回顾性研究发现,CS的复发主要决定因素有:(1)肿瘤直径>5cm;(2)肿瘤未完整切除;(3)术后肿瘤病理Ki67>5%;同时,肿瘤骨侵蚀破坏,Sridhar分期为III-V期,术中出血量>1000ml与肿瘤复发也可能有关。因此,对于富细胞性神经鞘瘤,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建议患者术后3、6、12、24月及随后每年密切随访,便于发现肿瘤复发进展,尽早行手术治疗
img
贾齐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101人已读
评论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脊柱内长肿瘤国外医院判“死刑”,回国求医长征专家精准“拆弹”
脊柱内肿瘤致瘫痪 英国医生判“死刑”    44岁的陈女士旅居英国,长期罹患红斑狼疮,一直口服激素治疗。屋漏偏逢连夜雨,8个月前她突然感觉胸背部疼痛、左上肢麻木伴有双下肢乏力,在英国医院检查时,发现颈7至胸3段等多节段椎体及胸8至9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穿刺活检后,她被诊断为脊柱转移瘤(平滑肌瘤脊柱多发转移)。英国医生告知说该病很罕见,肿瘤晚期已无法切除,只能姑息对症治疗。陈女士和远在福建的家人心急如焚,决定回国治疗。    此时,陈女士双腿已完全瘫痪,无法行走,家人一路推着轮椅乘机抵达上海后,陈女士就查出新冠核酸检测阳性,当即送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隔离治疗。回国求医核酸阳性,知名专家线上会诊    由于陈女士病情复杂,上海市卫建委和申康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全上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线上会诊:患者双下肢感觉消失、运动功能完全瘫痪,从传统理论来讲神经功能不可逆转;患者颈胸椎等处多发转移瘤,转移瘤病灶造成多处脊髓严重压迫导致瘫痪,这种晚期的病例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能获益吗?陈女士还有机会手术吗?参与会诊的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主任肖建如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主张应该创造条件给患者手术的机会。这一观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肖建如教授表示,陈女士系平滑肌瘤发生脊柱多发转移,造成脊髓压迫导致双下肢瘫痪,结合以往陈女士子宫平滑肌瘤切除病史与脊柱病灶穿刺结果诊断明确。平滑肌瘤是良性侵袭性肿瘤,极少数患者会发生脊柱转移,由于对放化疗不甚敏感,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才能达到局部病灶控制的目的。即使脊髓神经功能不能逆转恢复,但对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脊柱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     同时,肖建如主任根据10余年的临床研究证明,脊柱肿瘤伴完全瘫痪系肿瘤病灶压迫脊髓所致,大约30%全瘫患者病灶切除减压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可以逆转改善,而外伤性脊柱骨折伴全瘫患者脊髓神经功能通常是不可逆的,二者的瘫痪机制、神经功能预后有所区别。新冠治愈转入长征 4小时手术“拆弹”    陈女士在上海市公卫中心经过规范化治疗,核酸检测转阴后转入国内最大的脊柱肿瘤研究中心---长征医院骨科肿瘤病区住院治疗。    入院后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肖建如教授团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认为患者目前为颈胸椎等多处肿瘤,手术范围较大,而且陈女士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口服激素,自身抵抗力较弱,且存在向心性肥胖,手术部位较深,加之患者瘫痪卧床可能导致双下肢血栓,也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和完善术前准备,2月21日,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肖建如、杨兴海教授团队成功施行了后路颈胸椎等多处肿瘤精准切除、脊髓神经根减压、椎体骨水泥填塞与钉棒内固定术。4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大获成功。    最令人欣喜的是,术后第一天奇迹发生了,陈女士完全瘫痪近2个月的双下肢就能动弹了,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目前双下肢可抬离床面,不久有望下地行走接受后续综合治疗。    “这位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彰显了长征脊柱肿瘤团队超强的技术实力与超前的治疗理念,也充分展示了上海市新冠精准防控体系和全市高效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能力。”肖建如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img
贾齐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143人已读
评论
1
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长征快讯:脊柱肿瘤伴完全性瘫痪患者手术还有价值吗?
脊柱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脊柱肿瘤,容易导致椎体破坏、塌陷、病理性骨折、椎节不稳或肿瘤病灶侵及椎管导致脊髓受压,造成脊髓压迫症(Neoplastic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患者出现不完全性瘫痪甚至完全性瘫痪(全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目前观点认为不完全性瘫痪患者在及时的手术治疗之后可能恢复或改善脊髓神经功能;而完全性瘫痪的患者,特别是发生全瘫超过了48小时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意义不大,难以逆转脊髓神经功能。在这种治疗理念的支配下,医生和患者通常放弃外科手术治疗机会,导致患者永久性瘫痪。然而,上海长征医院脊柱肿瘤中心肖建如教授团队进行的一项针对脊柱肿瘤伴完全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系统回顾分析了近20年来上海长征医院脊柱肿瘤中心收治的135例脊柱肿瘤伴完全性瘫痪患者(AIS A级)临床资料和实施手术后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统计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发生全瘫到手术的时间、肿瘤性质、术前放疗等十余项预后因素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关注在不同时间(1周以内,1-2周,2-3周和3周以上)接受手术的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分析了包括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在内的预后因素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35例脊柱肿瘤伴全瘫患者中,52例(38.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AIS D级或E级),其中包括全瘫1周以内的患者27例,1-2周11例,2-3周2例和3周以上的患者12例,最长的手术时间为发生全瘫后210天。而发生全瘫到手术的干预时机等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显著的预后因素。其中,发生全瘫1周之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可能性更大(p=0.002)。此外,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具有相对更长的生存时间。肖建如教授认为,对于原发与转移性脊柱肿瘤导致的完全性瘫痪,大多数是由于肿瘤病灶渐进性生长压迫脊髓所致,与外伤性脊柱骨折脱位伴脊髓挫伤或横断伤所致完全性瘫痪机制不同,尽早实施脊柱肿瘤病灶切除、椎管减压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在1周以内尽快地进行手术可以使相当部分患者获益,即便全瘫超过3周以上的患者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应该积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这样仍然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从而使患者有希望重新站起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乃至延长生存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BJS Br(The Bone & Joint Journal)。
贾齐副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1613人已读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