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退热药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可作预防性应用。所以也不主张体温三十八度五以上就积极给孩子服用退热药。 第二,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当孩子体温已超过三十八度五,精神仍然非常好,没有不适表现时,是不需要用退热的;当孩子体温并未达到三十八度五,可精神不佳,有疲惫、疼痛等不适感时,可给予及时服用退热药;当服用退热药后并未改善孩子的不适时,就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不能只是为了退热而服用退热药。 第三,当孩子的体温增高引起家长过度焦虑时,也作为一个应用退热药的因素,要加以考虑。 第四,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者冰敷、酒精擦身等)不再推荐应用。温水擦浴虽会有助于体温下降,却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所以建议不用最好;冰敷并不能降温,还会引起寒颤、鸡皮疙瘩、哭闹等新的不适,也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更有很多问题也不推荐使用。 第五,发热儿童不应不穿衣服,也不应穿衣服过多。 第六,不能用发热的高度和发热的持续时间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也不能根据应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的快慢和程度来判断疾病的危重程度。要根据年龄,结合精神反应、呼吸、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有无咳嗽、吐泻、皮疹等伴随症状来综合判断。 1.六月龄以上儿童请勿单独使用体温的高低这一标准来鉴别危重。 2.发现3-6月龄儿童体温摄氏39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3.发现3月龄以下儿童体温为摄氏38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高危。 4.发热患儿存在心动过速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鉴别心动过速的标准: 年龄 心率 小于12月龄 大于160次/分 1-2岁 大于150次/分 2-5岁 大于140次/分 5.请勿使用发热持续时间来判断危重程度,但发热至少5天以上应考虑川崎病。 第七,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第八,退热药仍首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只是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就行,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两者联合或交替应用退热效果比单用一种要好,但孩子的舒适度低,所以不推荐使用。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大于等于两个月的婴儿即可应用,当体温超过摄氏三十八度二或者因发热引起不适时即可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5毫克服用,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大于等于六个月的婴幼儿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可选用,布洛芬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毫克用量,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第九,热性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目前尚未发现导致儿童智力下降、学业成绩不良或者神经认知以及行为异常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高热诱导幼鼠发生热性惊厥后,测试并未发现明显的认知和行为缺陷。研究表明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有2-7.5%的将来会发生癫痫。预防用药可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同时尚无证据表明,预防用药能减少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目前欧美国家关于热性惊厥的指南,并不推荐预防用药,不论短期用药还是长期用药。可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每次发热都会发生惊厥,家长非常紧张,坐卧不安,对于这类孩子以及已经发生过5次以上,或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都超过15分钟以上的,或者每次发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在和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选择性地在孩子发烧期间预防性地服用安定,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分三次服用,服用时间为2-3天;或者服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再停用。因发作多是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发生,也有主张只在发热初期的24小时内服用或直肠注入的。若这种短期用药预防效果不好的,还可以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者丙戊酸钠预防,用药时间为1-2年。需要强调的仍是这种预防只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复发,并不能降低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要充分权衡利弊。 第十,我国的指南中有如下说明:“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不可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Nice指南中则强调发热时“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本文系xxx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睡觉不尿床,孩子更快乐——小儿夜遗尿的诊治问题:请您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夜间遗尿?答::夜间遗尿在医学上叫做遗尿症,俗称尿床。如果5岁以上,每个星期有两次以上的,在夜间睡眠中不自觉把尿排在床上,就可以诊断是夜遗尿。由于孩子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偶然出现的遗尿不是病态;对于大年龄儿童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问题:为什么讲述这个常见问题?答::对于夜遗尿,家属和医护人员都习以为常,认为大部分都可自愈,不必要过度关注和治疗;最近20年,关于夜遗尿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主要是针对它的发生机制去研究。美国、欧洲,日本都已发布了指南和共识。201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夜遗尿儿童诊治专家协作组,2014年4月发表了中国儿童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国际小儿尿控协会和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在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期间宣布制定“世界遗尿日”。首个“世界遗尿日”定于2015年10月17日问题:夜遗尿的发生率有多少?孩子出生后,神经发育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一般在3岁左右能自我控制排尿,夜间如果要排尿会醒来;控制好的话,孩子可以一夜没有很大的尿意,睡到天亮。但对一部分孩子来讲,夜遗尿成了一个大问题。即夜间睡觉时,他会不自觉把尿液排在床上。 关于遗尿症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很多。不同的年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5岁左右,应该进入正常控制排尿的年纪,国外资料:据统计大约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患有夜遗尿,约0.5%-2%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问题:夜遗尿的分类?主要原因是什么?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是指继发于某些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糖尿病、尿崩症等,比较少见。原发性无明显原因,这种最多见,占绝大多数。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 .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2.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以及醒后有无不愿起床排尿的现象而决定觉醒的程度。3.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4.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5.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6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问题:夜遗尿对孩子和家长有什么影响?遗尿孩子的精神状况和其他疾病患儿是否有差异?答::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一般夜遗尿对智力、体质影响不大。我们越来越重视遗尿,关键是因为疾病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遗尿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内向、自卑,跟医生交流时比较害羞。这是遗尿孩子明显异于其他疾病患儿的一点。夜遗尿对整个家庭的影响也比较大。有些家庭是孩子和大人睡在一起。这时大人就睡不好,时刻想着提醒孩子、关注孩子。所以遗尿一方面是对孩子本身有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家庭、父母的影响。问题:夜遗尿首次就诊,要做哪些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什么?答::首次就诊夜遗尿时,问诊是很大的一个部分。医生要了解很多信息,包括有无神经系统问题,有无器质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问题。其次要做体格检查,要看孩子整个精神面貌、活动度和心肺情况,血压、身高、体重是否跟正常孩子一样。同时,要看腰骶部有没有脊柱发育异常。体格检查是医生鉴别夜遗尿不同病因的参考。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在夜遗尿的同时,个子特别矮,肯定有其他问题。最后是辅助检查,要做尿常规检查,排除一些肾脏疾病,再加一项超声检查,看看泌尿系统发育有无异常等。问题:发现孩子夜遗尿后,是否要写排尿日记?有什么意义?答::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生们一直推崇排尿日记,其目的是让医生充分了解排尿异常的“规律”,探究是属于哪一类的排尿异常,如夜间多尿类型的、夜间尿量不多但次数多,或夜间尿量又多次数又多,白天有没有排尿异常等。在门诊上,有些家长表述清楚,病历描述得好。但有些家长不一定了解那么清楚。这时就需要通过排尿日记来帮助医生诊断了。标准的排尿日记要记录一整个星期,包括前后两个周末,共9天。期间,白天晚上的排尿情况都要记下来,主要是记录时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尿的量。家长觉得称量麻烦。那理想的方法是,在这期间夜间给孩子用尿布,每次称尿布的重量,做一个加减。还要记录每天的饮水量,一共喝了多少杯,一杯水有多少量,喝汤、牛奶等的量,只要是液体都要记录。这样一个完整的记录,有助于医生分析排尿异常的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不同的类型,方案有效性不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能给孩子提供针对性强的治疗,也会给家长和医生更多信心。同时,写排尿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疗过程。家长在记录时,会看到孩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喝水太多,睡前没有及时排尿等。也就会有意识改变。出现夜遗尿,就需要干预吗?答::夜遗尿的自愈是随着年龄段而变化的,需要时间不等。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10岁时好了,那5岁到10岁之间要不要干预呢?我们的原则是看遗尿的严重程度,以及这一问题对家长和孩子的影响。也有孩子的夜遗尿一直持续到成人期,这时的治疗会更加困难。针对治疗,我们有一个特别的提法,就是基于患者意愿,要有想治疗的愿望。因为这个病不像其他一些器质性疾病,如儿科肾脏病中常见的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浮肿,不治疗会危及生命。一部分夜遗尿会自愈,且不同年龄症状不同。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正确对待,不要有心理包袱。比如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现在6岁,遗尿比5岁时好一些了,原来一周两次、一上床就尿很多,现在差不多快到睡醒时才有一次,那就可以继续观察。如果孩子遗尿次数多,尿量大,影响到他和家长的生活,尤其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了,可以选择治疗。问题:5岁是诊断的一个时间节点。那5岁以下夜遗尿,要干预吗?答::提到5岁以上才诊断,是因为90%的患儿是在这个时候发现的。如果4岁以下的孩子,夜遗尿很严重,我们建议家长带患儿门诊排除一些继发性因素,若神经、泌尿系发育异常、感染、糖尿病等,同时与医师共同探讨治疗的得失。此外, 5岁以上孩子开始治疗,这个年龄的孩子更配合,自己也有治疗意愿。问题:遗尿有哪些治疗方法?答::治疗方法有几个方面,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夜遗尿类型和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方法。首先是生活指导,这是基础,国际上视为“专家推荐”,很难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来验证其有效性多少。根据很多医生的经验,在控制了孩子的晚间饮水量后可明显改善夜遗尿情况。生活指导更适合大一些的孩子。刚才说到,遗尿孩子的水摄入很有讲究。这个水包括哪些?答::喝的水、汤、粥、牛奶等。可以把这些放在白天进行,特别晚饭以后就不要再饮水。晚饭时尽量不要喝很多汤。有的家长坚持要孩子睡前喝牛奶,可以将这顿奶改到下午喝。问题:可乐、茶能喝吗?答::晚上是不能喝的,白天看情况。不过,我们不主张孩子多喝可乐这些甜度高的饮料,也会影响食欲,影响正常营养的摄入。问题:晚饭到睡觉,多久比较合适?答::这和家庭的生活习惯有关。希望晚饭和饮水的时间,与睡觉的时间间隔稍长一些,如三个小时。问题:遗尿孩子吃水果要限制吗?答::我个人不太建议过多限制夜遗尿孩子的活动、饮食等。因为快乐很重要,尤其是遗尿的孩子,我们要明白,让他接受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善夜遗尿对他(她)的影响,快乐起来。我会鼓励孩子,你今天晚上不喝水了没有尿床,全家都睡好了,你去学校或幼儿园也很精神。这样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快乐的、有劲儿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如果因为治疗,这个也不许那个也不能,就违背了治疗的目的问题: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的规律和习惯,有什么意义?答::很重要,尤其要重视遗尿孩子的便秘问题,一旦出现要相应治疗,否则会影响他的膀胱功能。问题:如何锻炼排尿习惯?答::这需要一个过程。好的排尿习惯是有了尿意,能及时排掉。我们也要锻炼膀胱收缩和释放括约肌的功能。针对5岁以上的孩子,有尿意了,我们可以锻炼其憋住一会儿,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去排。比如周末父母都在家的时候,孩子有尿意了,可以在家长监控下,憋一下。过一段时间,再适当延长憋尿的时间。但总体不能憋太久。概括地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鼓励他有尿意就去排尿;对5岁以上的孩子,要鼓励他有意识地适当憋尿,再去排。问题:生活指导适合多大的孩子?要多久能看到效果?答::一般来说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生活习惯的改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对家长也是这样。不论是生活指导还是用药,一般都强调要至少坚持3个月。问题:遗尿除基础治疗外有哪些治疗方法?目前国际和国内应用比较多、疗效肯定的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西药治疗。问题:什么叫行为治疗?答::行为治疗主要是报警器治疗,是一个行为的生理反馈训练,国外应用比较普遍。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装置,可以放在床单或内裤上面。只要有点尿湿了,报警器就会发出声音。家长可以尽快起身,把孩子也叫起来去小便。通过这样尿湿—叫醒—解小便的过程,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达到有尿意后醒过来。针对遗尿严重的孩子,可以到医院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专门训练膀胱肌肉的收缩、放松,达到控制排尿的作用。问题:所有患儿都能用报警器治疗吗?答::是的。报警器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音量可以自行调节。型号有些差别,有一种声音的,也有多种声音的。问题:西药有哪些?答::西药主要有两大类药物,特别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其特点是针对夜遗尿发病机理上的靶点,进行设计。抗利尿激素应用于夜遗尿,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夜间入睡后,正常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水平会增加,这个激素有几方面作用: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在膀胱丰盈时唤醒膀胱,提醒人起床解小便。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有夜遗尿的孩子,到了晚上,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水平会下降。这样一来,尿量就会多,且不容易醒。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夜里不醒,尿了也不知道。这在抗利尿激素水平较低的患儿中是一个通病。需要说的是,有的家长一听激素就害怕。但这个是专门排尿的激素,和全身作用的肾上腺激素不是一回事。问题:抗利尿激素怎么用?答::服用方法很简单。就是晚上睡前一个小时服药。吃药的时候,可以喝一口水,尽量少喝。服药后8小时就不能再喝水了。同时要求睡前2小时不要饮水。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片剂。问题:夜遗尿药物治疗多久能见效?要吃多长时间?答::这个药的起效时间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自身激素分泌的节律或程度。大部分孩子当晚就有效;有的孩子可能要吃两三天才见效。一般我们持续用药4—6周没有效果,才判断无效。在这4—6周中,还有一个加量的过程。我们会从0.2毫克开始用。如果效果不好,两周左右要复查,在医生指导下加量,可用到0.4~0.6毫克。若药物有效,再持续3个月为一个疗程。即使中间症状改善了,也要按照这个剂量吃够3个月,不能减量。有研究显示,减量太快,容易复发。问题:药物治疗有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答::正常人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水喝多了就会尿,水喝少了尿就少。应用抗利尿激素后,会使尿液变浓,尿量减少,如果此时不控制饮水,水份就会在体内蓄积,造成低钠血症和水中毒。这可能会造成轻度头疼、不适等,严重的会抽搐。但这个药物没有蓄积作用,很快能排出体外。要避免这一副作用,就要把握好服药时间,服药后不要喝水。问题:如果在治疗夜遗尿时发烧了,医生要求多喝水退烧,怎么解决这个冲突?答::那就停用抗利尿激素,停几天没关系的。而且发烧了,父母晚上会守在孩子身边,发现小便了会及时叫醒。问题:停药到何时?答::到孩子热退、疾病康复后,再恢复用药。这个停药时间要增加在疗程里,如停药一周,疗程就要相应延长1周。问题:用药期间突然遗尿加重,怎么办?答::这时就要及时就医,讨论分析原因,切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排尿日记会有帮助,是不是水喝多了,白天情况怎么样。一般都能找到原因。问题:服药3个月后,可以停药吗?会复发吗?答::用药效果是好的,可以停药。停药后,有50%的人可能复发。这和生活习惯有关。即使停药,也需要坚持好的生活习惯。第二类药物针对非典型的夜遗尿。即尿量不多,但次数多。有时白天也会出现尿频尿急。这主要是膀胱肌肉不协调引起的,如奥西布宁一类的解痉药,针对膀胱肌肉的过度收缩,发挥作用。问题:如果停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遗尿,偶尔一次尿床了,是复发吗?答::这不能算复发。很多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夜遗尿,喝水喝太多,晚上实在起不来,都可能发生遗尿。这需要家长自己把握。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或奖励治疗也很重要。假设有的孩子连续几天不尿床,家长要给他奖励,鼓励孩子的信心。反过来,偶尔一次尿床也不要轻易责备,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问题:复发后怎么治疗?比首诊治疗难度大吗?答::可以继续治疗,仍然有效。多数情况下,仍选用抗利尿激素,疗程仍是三个月。很少一部分遗尿的确很顽固,治疗难度大。问题:关于夜遗尿,您最希望对患儿和家长说什么?答::我希望夜遗尿的孩子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很多小朋友也有遗尿;希望能得到家长和医生的共同重视,及早发现引起遗尿的继发疾病,同时主动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让夜遗尿的孩子早一些摆脱疾病的困扰,快乐成长。
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经常会听到家长问一 个问题:“医生,我的孩子脸上皮肤一块一块发白,是怎么一回事啊?老人们都说是蛔虫引起的,要不要打虫啊?”其实,这种脸上皮肤一块一块发白的现象称为“白色糠疹”,又称单纯糠疹,民间俗称“桃花癣”。其发生可能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感染有关。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该病的皮损为一片或数片白色或淡红色斑片,有少量糠秕状鳞屑。皮损消退后残留淡白色色素减退斑。无自觉症状,多可自愈。白色糠疹的发生,中医认为与孩子的脾胃不和有关。多表明幼儿营养不全或吸收不良,如挑食、饮食不规律等。之所以以往人们都认为与蛔虫等寄生虫有关,是因为以前卫生条件差,小孩多数体内有寄生虫。由于营养被寄生虫侵夺,造成营养不全自然就易长白色糠疹了。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化肥代替了农肥,现在小孩已很少感染寄生虫的。但是其他影响饮食和营养吸收的因素,还是会让白色糠疹发生。在治疗上,对白色糠疹一方面可能通过调理脾胃(婴幼儿可用婴儿健脾散,大一点的儿童可用健脾丸或鸡内金等)来改善消化和营养吸收,并补充一些必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及微量元素锌铁铜等。平时要让孩子多吃坚果类食物、豆制品、黑芝麻等食物。对于局部皮肤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可用油霜膏保持皮肤滋润。如果病情较长较重者可以试用抗真菌药外涂;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兰美抒)等。也可用硫磺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外涂。但是不要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药膏如皮炎平、肤软松等。本文系施长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睡觉磨牙并不少见,很多时候,父母都认为是孩子肚子里长虫子了。其实,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在睡觉时把牙齿咬得咯咯响。宝宝睡觉磨牙的6大原因1、肠道寄生虫肚子里有蛔虫。蛔虫寄生在孩子的小肠内,不仅掠夺营养物质,还会刺激肠壁,分泌毒素,引起消化不良。孩子的肚子经常隐隐作痛,就会造成失眠、烦躁和睡觉磨牙。另外,蛲虫也会引起磨牙。蛲虫平时寄生在人体的大肠内,孩子入睡以后,蛲虫会悄悄地爬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瘙痒,使孩子睡得不安稳,出现磨牙。应对策略:给孩子驱虫。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晚餐吃得过饱晚餐吃得过饱,或者临睡前加餐,不仅影响营养素吸收、利用,而且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因为入睡时,胃肠道里还积存着大量没有被消化的食物,整个消化系统就不得不“加夜班”,连续工作,甚至连咀嚼肌也被动员起来,不由自主地收缩,引起磨牙。应对策略:不要在临睡前让孩子吃得过饱,吃饱后稍微待上一会儿再让孩子上床睡觉。3、缺乏维生素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孩子,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会引起骨骼脱钙,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经紊乱,常常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睡觉磨牙。应对策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钙片,平时多晒太阳,夜间磨牙情况会逐渐减少。4、睡眠姿势不好如果孩子睡觉时头经常偏向一侧,会造成咀嚼肌不协调,使受压的一侧咀嚼肌发生异常收缩,因而出现磨牙。孩子晚上蒙着头睡觉,由于二氧化碳过度积聚,氧气供应不足,也会引起磨牙。应对策略:如果发现孩子睡姿不好,帮助他及时调整。平时不要让孩子养成蒙头睡觉的习惯。5、牙齿排列不齐咀嚼肌用力过大或长期用一侧牙咀嚼,以及牙齿咬合关系不好,发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夜间磨牙。而且,牙齿排列不整齐的孩子,他的咀嚼肌的位置也往往不正常,晚上睡眠时,咀嚼肌常常会无意识地收缩,引起夜间磨牙。应对策略:定期带孩子去看牙科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牙齿矫正和治疗。6、精神因素有少数孩子平时晚上并不磨牙,但如果临睡前听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刚看完恐怖、紧张的电视或动画片后,由于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也会出现夜间磨牙。另一个原因是压力大(通常表现为神经紧张或愤怒),如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害怕班里的某个小朋友、与父母或者家人争吵等,都会令孩子的精神紧张,导致孩子晚上睡觉磨牙。此外,一些过度活跃的孩子也会发生夜间磨牙。应对策略:睡前不要让孩子看那些过于刺激的电视。经常和老师、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有心结,及时帮他解决,解除他的心理压力。* 如果经常磨牙的话,应该去口腔科检查一下,因有些口腔疾病也会引起夜间磨牙。* 有些孩子的磨牙症与其成长和发育关系密切;另一些孩子磨牙实际上是他们对疼痛(如耳痛或牙痛)的一种反应。和搓揉酸痛肌肉一样,孩子磨牙也是缓解疼痛的一种本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动消失。* 对于顽固的磨牙症,可使用牙垫,以保护牙齿,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临睡前服小剂量镇静剂,以降低大脑某区域的兴奋性,抑制磨牙。* 夜间磨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只有排除上述各种原因,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宝宝磨牙才会逐渐好转。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长期咳嗽(一个月以上)的孩子,家长们总以为孩子是感冒后嗓子发炎引起的咳嗽,于是断断续续的给孩子不断的吃不同的抗生素,甚至不停的给孩子输液,可是总感觉不能去“根”,不久,孩子就又咳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它不仅涉及呼吸系统,有些还与耳鼻咽喉、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 我们通常将咳嗽时间持续一个月 ,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者 ,称为慢性咳嗽。由于慢性咳嗽患儿很少有其他伴随症状,X线检查无异常,因此误诊误治率相当高。许多患儿会被误诊为“间质性肺炎”或“支气管炎”。 下面介绍一些相对常见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家长们了解一下。感染后咳嗽 孩子呼吸道感染后的确很容易引起咳嗽,但是通常持续时间为一两周左右,不会超过一个月。所谓的感染也不一定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细菌感染,有可能是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支原体感染,也有可能是用的抗生素对感染的细菌不敏感。但是很多家长喜欢自己在家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如选择的药物不合适,孩子的咳嗽会延长。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大夫帮你选择合适药物。鼻后滴漏综合征 这是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或咽喉部、或反流入声门及气管,而引起咳嗽。在儿科常见疾病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腺样体炎。 这样的孩子除咳嗽、咳痰外,通常还主诉咽喉部滴流感,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胃食管反流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大多发生在夜间或睡眠后不久,阵发性咳嗽,部分患儿有反酸、呕吐,呃逆、烧心,消化不良等反流症状。但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表现不典型,往往呼吸道症状较突出。咳嗽变异性哮喘 这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而无典型症状和体征的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因为没有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容易被误诊。孩子主要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多见。感冒、冷空气、油烟,花粉季节等容易诱发咳嗽。小时候爱出湿疹的并且有过敏性体质家族的孩子(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的孩子,要高度警惕。肺炎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全部患儿均有咳嗽,多数为剧烈与顽固性咳嗽,有些似百日咳样痉咳,约半数可剧咳至呕吐、面部浮肿以及鼻、胸、腹痛。一般初为干咳,后期可有脓痰。咳嗽不少于3周者占90%。呼吸道状重、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的特征。有报道说慢性咳嗽病儿中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咳嗽病儿,说明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发生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嗜酸细胞性肺炎 相对少见。有人认为嗜酸细胞性肺炎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综合征,以肺部浸润同时伴有周围血中嗜酸细胞增高为特征。多数患儿有低热、轻咳、乏力及胸部不适等。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或脑发育不良)引起孩子长期咳嗽在临床上是最常见可是是最容易漏诊的疾病。因为大脑受到了损害,对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的调节出现异常,所以,这类孩子最容易反复呛咳误吸而导致呼吸道反复感染而咳嗽。然而,在我国,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孩子并不多,除非当孩子到了该坐甚至该走路却不能时,家长才抱孩子去看病,而在平时,根本不会知道反复咳嗽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结核感染 咳嗽是儿童肺结核的基本症状之一。结核病为世界传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从世界范围而言,结核病的控制远未达到理想目标 。因此对于所有慢性咳嗽的患儿,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即使无异常的体征和缺乏结核中毒症状,也不应忽视肺结核的诊断。心理性咳嗽 心理性咳嗽是由于患者有心理问题或有意清喉引起,通常见于学龄期少年儿童,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子,多种多样的心理社会应激原可触发或加剧咳嗽,这些应激原包括:学校恐惧症,对成绩的认知性压力及对亲人的依赖,其特点是刺激性干咳,当友人关注时,症状明显加重, 注意力转移或睡眠时消失。百日咳 目前有散发的病例报道,多见于没有打过百白破疫苗的孩子,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在阵咳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支气管异物 支气管异物引起长期咳嗽的孩子并不少见,尤其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孩子,部分家长由于疏于看护,没有发现孩子有明显呛咳的过程,当孩子咳嗽后,总按感冒给与治疗。此外,药物性咳嗽、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包括原发性纤毛功能障碍)、支气管肿瘤、心功能不全等许多疾病亦可引起慢性咳嗽。 总之,当孩子长期咳嗽不容易控制时,作为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一些全面的,必要的检查。
男孩成年终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厘米)女孩成年终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厘米)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①计算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得出,只有约95%的正常人在此范围内,不一定人人能达到;②计算出的中间值后面的±5.29cm,是统计学上的标准差,正常人可能高于或低于中间值,但并不代表完全正常的人通过平衡的营养、良好的睡眠和锻炼就能在遗传身高基础加5.29cm;③遗传身高只是完全正常人应该达到的成年身高范围,不代表所有孩子都能达到。千万不要因计算出的遗传身高尚可而不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矮小也是一种疾病,时常会有父母身高都高者孩子矮小,因为父母身高高,并不能代表孩子绝对不会有生长素缺乏等疾病;④父母身高较矮者也不要过于悲观。家族性矮小,目前可归为特发性矮小类,多数情况下,只要骨骺未闭合,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在一定程度是提高终身高。同时,由于父母过去都未进行过任何矮小方面的检查与治疗,不代表家族中肯定没有影响身高的疾病,有些疾病现在可以检查,并可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孩子也有相同疾病,完全可能通过检查、治疗达到比较理想的终身高;⑤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食品中性激素时常难免,保健品中性激素更为泛滥,加上不良信息过多刺激,孩子发育普遍提前,性早熟也明显增多。不能因为孩子身高尚可或较高而不重视孩子发育情况,性早熟时由于发育过早,身高常高于同龄人,但停止生长也早,将来身高反而可能更矮。一旦青春期结束,生长就会停止,再无治疗可能。⑥预测成年身高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准确评估骨龄后预测。因为计算遗传身高时只考虑父母身高,并不考虑孩子现身高和当时的骨龄。如果骨龄大于年龄,后期生长空间会较小,成年身高会较低,而骨龄小于年龄,则后期生长空间会较大,成年身高可能较高。由于骨龄是人的生理年龄,应该与现实际年龄相符,如果相差过大,常常是因疾病造成,需要及时检查、治疗。⑦首先在日本,现在也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和部分西欧国家,对所有生长期儿童、青少年每两年免费拍一次骨龄片,以便及时发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治疗,值得国人借鉴。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功能,人体通过皮肤蒸发水分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正常体温。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新陈代谢要比成人旺盛,而且婴幼儿的皮肤含水量较多,皮肤表层血管丰富,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另外,汗腺的分泌是由植物神经来调节的,婴幼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时,植物神经依然处于兴奋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宝宝在睡着以后仍汗多的原因。一般睡眠时的出汗在入睡后即开始,1-2个小时之后进入深睡,汗会慢慢减少。随着宝宝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这种出汗的现象就会好转。 医学上把宝宝 “多汗”,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通常情况下只要宝宝生长发育良好,胃纳正常,而且没有其他异常的症状,平时汗多大都是生理性多汗,家长无需过分担忧,不要动不动就以为是“缺钙”而盲目补钙。 病理性多汗原因复杂多样: 1、小儿佝偻病:多汗是佝偻病活动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通常还伴有夜惊、烦躁、方颅、枕秃、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鸡胸、肋缘外翻、脊柱变形、下肢呈“O”或“X”型腿。 2、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也常有多汗的表现,但通常还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一些临床症状。 3、小儿结核病:患有结核病的宝宝不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称为“盗汗”。同时还伴有胃纳欠佳,午后低热,面色潮红,消瘦等表现,有的还会出现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4、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多汗较为少见,如糖尿病,可有多汗表现,但常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5、低血糖:宝宝会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四肢冰冷。 宝宝多汗,爸妈不必盲目的担心,首先应该积极寻找宝宝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多汗必须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切不可随便给宝宝用药。 本文系邵荣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儿童发热是常见的症状。2,正常儿童腋下体温为36-37度。3,大于37.5度考虑患儿存在发热。4,大于38.5度考虑使用泰诺林或美林。5,高热时一定要解开衣服,冬天只穿一件单衣,夏天可以把上衣脱光,热退后再穿正常量的衣服,不能多穿衣服,否则容易高热惊厥,小婴儿可能出现捂热综合征。6,发热本身是一种对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所以并不要过度担心发热问题,记得多给水分就对了。如果孩子饮食不佳,要给小儿足够的含有一定矿物的水份。7,发热不会引起脑损伤,出现脑病或脑损伤是感染的疾病本身的问题,与发热高低无关。记住如果得了脑炎并不是发热本身导致脑炎,而是病原体击垮了儿童的免疫系统,突破血脑防御屏障,导致脑炎。8,如果孩子发热很高,精神好,并不可怕,按照上面的方法处理就可以了。但如果孩子发热时间很长,体温不是很高,也是不好的表现。9,了解了以上的情况后,记得发热时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饮食才是家长最需要观察的。10,现在更多研究表明高热惊厥并不可怕。一些儿童后来出现癫痫,其实和所患疾病和儿童本身基因有关,并非与体温高低相关。11,如果发热的患儿出现了皮肤出疹需要去医院同时看一下皮肤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另外,有一些孩子在体温快速上升时会出现寒战,四肢冷。这时候,很多家长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导致高热惊厥。实际上,这时该解开衣服,服退热药,温水搽肢体,尽快就医。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会主动穿衣来保持恒温。穿衣很多人认为是为了漂亮,帅气。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了帮助维持身体得恒温。在夏天,我们会少穿衣,冬天会加衣服。所以在人体发热时,再穿衣服,是违背恒温动物的生理需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热了,要脱衣服。不要认为脱衣就着凉感冒,他已经感冒了,就要让他觉得舒服,病才会好得快,否则很容易导致抽搐。不是不能穿衣服,而是要等体温下降了再穿衣。总之,保持身体温度平衡就对了,这样好理解了吧。省得为了这事老和我在诊室里争半天,尤其是那些老太太,养过很多孩子,经验丰富,我很尊敬她们,年纪一把了,说不得。不说吧,回去又好不了。病人太多了,我说多了也累得慌。年轻得父母们,你们可想好了,到底是您们的老人家经验可靠还是专业的儿科医生说的正确,想想看,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多少儿科病人,且不用说他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就这件事情上他们的经验还不比带过几个孩子的老人更丰富吗?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在读到这篇文章收益后积极的转发,让更多的年轻父母不害怕孩子发热。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gx8809786_72947722.htm
肠痉挛症是指经常不断反复发作的小儿肠痉挛,是小儿腹痛最常见的原因。可发生于各年龄组,5—6岁最常见。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以脐周为著,病儿哭闹不止,影响饮食和睡眠,可持续数天。多数为功能性肠痉挛。局部肠道痉挛,发生急性排气障碍,是发生腹痛的病理基础。 (一)病因 肠痉挛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与以下因素有关。 1.过敏性因素 病儿具有过敏体质,曾有过敏性哮喘或皮疹,常对某些食物过敏,引起腹痛或腹泻。本病员常见的过敏物质是牛乳蛋白。 2.物理因素 寒冷、腹部受凉、腹部受到外力打击、大便积存等。 3.饮食因素 如喂乳过多或奶中糖量过多、食物过热或过冷、饥饿、饮水或吃饭过快、吞入较多的空气等。 4.肠道寄生虫 肠道寄生虫的毒素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5.精神因素 紧张、恐惧、惊吓等可诱发肠痉挛症。 6.家族因素 少数病儿有家族史。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病儿有过敏体质、腹部受凉等因素,腹痛反复发作,且无器质性疾患。 2.临床表现 病儿每次腹痛往往突然发作,身体蜷曲,双手紧抱腹部;痛剧者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出冷汗、口唇青紫。小婴儿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双下肢蜷曲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个别病儿可延至数日.时痛时止。发作间歇期病儿一切如常,若腹痛严重,发作频繁时,可影响其精神、食欲。病儿虽有腹痛主诉,腹部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征。在疼痛发作时腹肌紧张,腹部可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到痉挛的索条状肠管,肠鸣音亢进。发作间歇则全腹柔软,无固定压痛点和肌紧张,无肠型和肿物,肠鸣音正常。体温大多正常。 3.腹痛的特点 典型肠痉挛多发生在小肠,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远端大肠痉挛绞痛放射至左下腹,近端大肠和回肠痉挛绞痛多放射至右下腹;较小儿童及幼儿痉挛可发生在胃或幽门部,绞痛以剑突下为主;少数较大儿童痉挛发生于结肠肝曲或脾曲,绞痛以一侧季肋部为主。呕吐常为突出症状。如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者,可有发热等原发病的表现。 4.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本病主要是反复发作,而在发作间歇期缺乏腹部异常体征,过去的发作史对诊断有帮助。但重要的是需谨慎排除器质性病变,如美克尔憨室、肠重复畸形、肠旋转不良、肠梗阻等,特别是肠蛔虫症等。一般来说,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腹部体征明显,有闹定的压痛点,可见肠型或可摸到肿物,或伴有反跳痛,病儿—般情况较差,呕吐或腹泻重。必要时需要做x线腹平片、钡餐透视、彩超或胆道造影检查,以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 5.辅助检查 (1)血常规:无感染时血象正常。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加,肠道寄生虫时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可见较多粘液,镜检见少量白细胞,无脓细胞和红细胞。 (3)生化全项;一般正常。呕吐、腹泻较重时可出现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和碱中毒。 (4)腹透;痉挛发作时可见肠蠕动加快,无明显肠胀气。 (三)病情判断 肠痉挛症预后较好,一般病儿去除引起肠痉挛症的诱因或随着年龄增加、体质增强.肠痉挛多可自行缓解.不再反复。而引起的腹痛应及时与常见的急腹症及心因性腹痛相鉴别。心因性腹痛又称精神性腹痛,两者极易混淆,后者只有加暗示治疗(又称精神疗法)才能彻底治愈,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 (四)治疗 1.消除谤因 病儿如有过敏体质,对某些食物过敏,特别是牛乳蛋白,可改用豆浆、豆乳粉等代乳品。注意一次喂乳不要过多或奶中糖量不要过多、食物勿过热或过冷等。4个月以内的婴儿尽量采取纯母乳喂养,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喂奶后轻拍其背以排出吞咽的空气,儿童进食要以主辅食为主,不要乱加所谓的"营养食品".按时进餐,吃饭前不要吃零食(包括饮料),饭后可以吃水果,糕点糖果睡醒午觉集中吃。吃饭时要主副食搭配,要吃蔬菜,不要偏食。避免寒冷、腹部受凉、大便积存等因素。用暖手按摩腹部或腹部放置热水袋、热毛巾,少量饮用温开水,可暂时缓解疼痛;有的肠痉挛是因明显的饮食不当引起,用开塞露或温肥皂水灌肠通便,腹痛可立即停止,此所谓"通则不痛",亦有助于肠梗阻或肠套叠的鉴别。如肠道内有寄生虫,可驱虫治疗;同时去除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 2.解除痉挛 (1)痉挛发作时抚慰病儿,并用手轻揉腹部,必要时给病儿使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 (2)解痉药物治疗:常用解痉药物有:①山良若碱,②颠茄酊。 (3)可给予助消化剂,如维生素B1、微生态制剂等. (4)对于功能性肠痉孪.中医中药可能有一定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值得推荐。 3.抗过教治疗 常给病儿在服解痉药的同时服赛庚定、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4.有人提出小儿肠痉挛的分级治疗 第一级治疗:抚慰小儿、摇动、减少环境噪声,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可服用中药(如洋甘菊、马阳草、甘草、苗香、香蜂草及薄荷组成的粉末)或二甲基硅油(非吸收性药物,通道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使气体排出.无不良反府),或用活性炭。 第二级治疗:解痉药物,如654-2、抗胆碱药物等。 第三级治疗:改变饮食和(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