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康复计划 术后第1周: 1. 缓解疼痛:持续被动活动(如CPM)、冷疗; 2. 肌力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 1). 踝泵运动:缓慢勾脚尖、绷脚背,做到最大角度,并保持5秒,反复多次; 2). 股四头肌激活: a. 压膝练习,膝关节下方垫毛巾卷,大腿绷紧下压;正确完成该动作可进阶b; b. 直腿抬高练习,大腿绷紧保持一条直线并抬起,与床面保持30°夹角; c. 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设备激活肌肉; 3). 髋关节周围肌群激活: a. 臀大肌激活:俯卧,抬起患腿,肚子贴紧床面; b. 臀中肌激活,健侧卧位,勾脚尖足跟向后上方抬起患腿; c. 内收肌激活:患侧卧位,向上抬起腿; 3. 关节活动度: a、伸膝(重点):脚踝垫毛巾卷伸直膝关节/俯卧位悬吊训练; b、屈膝:第二天开始足跟滑动,即双手扶住大腿将膝关节屈曲,即足跟沿床面往臀部靠拢;或将患侧小腿挂到床沿外,健腿托住患腿被动进行屈膝练习;两组动作均在最大角度处停留30秒,3-5次,1次/天,目标角度60°-90°; c、髌骨自我松动:手动髌骨上、下、左、右推动,可促进关节全范围活动度; 4. 负重行走:扶双拐、佩戴铰链护具(0°)渐进性负重行走 术后第2周 1. 肌肉锻炼:确保股四头肌完全激活后,可增加靠墙膝关节小角度浅蹲练习0-45°;继续髋周肌群练习; 2. 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目标角度90°-120°; 3. 步态训练及平衡训练:1)站立位重心转移平衡训练;2)提踵训练;3)膝关节伸直支撑训练; 4. 负重行走:扶拐佩戴铰链护具(0-70°)负重行走 术后第3-4周 1. 肌肉锻炼:继续髋周肌群训练,靠墙膝关节多角度浅蹲训练(45°、60°、75°、90°),功率自行车训练; 2. 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目标达到120° 3. 平衡训练:单侧肢体负重、多平面平衡训练 4. 负重锻炼:从双拐逐渐过渡到单拐,脱拐;可不佩戴护具开始步行训练、向前上台阶等训练 注意事项 1. 护具:自体韧带建议佩戴铰链护具,以防跌倒或意外,一般建议使用2周 2. 冷敷:术后早期建议使用加压冷疗设备,拆线后冰敷,15-20min/次,每天3~5次 3. 肌力训练动作频率:15次/组,连续3-5组,每天3次 4. 活动度训练频率:在最大角度处停留30秒,3-5次/组,1组/天,活动后即刻冰敷。 5. 康复过程中应避免疼痛,如果出现明显肿胀或疼痛,暂缓锻炼,电话咨询手术医生 6. 随访:术后2周(拆线)、4周、8周、12周(具体时间与医生沟通);5-8周康复计划个别指导;康复随访时请带上:出院小结、随访卡、康复方案 康复随访联系方式: 1、华山医院总院2号楼10楼冲击波及康复治疗室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 电话:021-52887104 2、华山医院浦东院区门诊楼一层J区运动医学康复室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红枫路525号 电话:021-38719999转1706 注意:请按预约时间来随访,如有变动请提前电话联系!谢谢!
“医生,我膝关节术后1个月,现在走路腿伸不直,使不上劲,怎么回事?”“医生医生,我手术前是膝关节内侧痛,现在怎么是前面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膝关节术后关节伸直的重要性,伸直障碍的原因以及自我锻炼的方法~膝关节伸不直,会造成几种结果:1、膝关节前方应力性疼痛;2、膝关节打软无力;3、无法正常步行,或步行时疼痛。正常的人在站立或步行的站立中期时,因为承重触发链条反应,膝关节处于伸直的锁定状态,这样重力线就会落在动作轴的前方,股四头肌不受力,腘绳肌和腓肠肌张力支撑后侧关节囊,这时的膝关节是最稳定的。作为下肢闭链的中间环节,只有锁住膝关节,才能避免因股四头肌无力打软、关节应力等问题而产生新的损伤。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膝关节术后患者膝关节伸不直呢?一、空间不足①术后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液体挤占关节空间。②由于早期制动或者不良体位出现关节粘连,滑膜囊增生、瘢痕黏连会占据我们膝关节内空间,可能会造成空间狭小,影响关节角度。③髌骨周围增生,髌腱挛缩影响髌骨的活动角度,髌骨向上滑动不足,进而影响膝关节伸直(伸膝时髌骨向上滑动)。二、阻力太大制动或不良姿势让膝关节长期处于微屈状态,后方软组织的延展性降低,拮抗肌过紧导致关节内负荷增加从而影响伸膝角度。三、动力不足膝关节术后肿胀、僵硬、疼痛、反射性股四头肌抑制等关节受影响的症状都会造成股四头肌迟滞,膝关节伸直的主动角度比被动角度更小。预防膝关节伸直障碍的自我康复方法一、术后早期的体位摆放。也称为自重牵伸。术后第二天即可将毛巾卷或者枕头移到脚踝处垫高,脚尖向上、膝关节下方悬空,大概20-30分钟/2次/每天。二、主动伸膝练习1)股四头肌短弧练习。把毛巾卷移动到膝关节下方,大腿用力绷紧,主动下压膝下毛巾卷,每个动作持续6秒10次/组,每次3组,每天3次。进阶2)股四头肌长弧练习——直腿抬高训练。脚背勾起,大腿绷紧保持膝关节伸直,将腿抬高至与床夹角45°处,保持10秒缓慢放下,10次/组,每次3组,每天3次。三、膝关节后方软组织松解膝关节囊、腘肌、腘绳肌、筋膜都需要通过牵伸和手法松解的方法改善。上图是按摩放松大腿后侧及腘窝软组织,3-5分钟/次。四、改善髌骨活动度。确定好髌骨位置,向下向上向内三个方向需要充分松动,健侧髌骨活动度作为参照物,每次推到末端保持10s以上,每个方向5min,持续10分钟,每天2-3次。五、外力被动牵伸。俯卧位,膝关节悬于床沿外,挂2-3kg沙袋持续牵伸10-15分钟,关节僵硬超过2个月可适当延长持续时间到30分钟,每天2-3次。六、增加伸膝的控制性练习力量七、股四头肌的功能性练习能改善长期伸膝不足患者的步行或者上下楼的不适症状进阶进阶膝关节伸直是步行的前提,希望每一位术后患者都能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积极面对术后的功能恢复。康复需要循序渐进,并且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建议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练习为宜。
门诊工作中经常碰到患者拄着拐杖一瘸一瘸地走进来,说自己在运动或车祸等外伤时扭了自己的膝关节,突然听到“啵”一声,然后膝关节迅速肿胀,疼痛伴屈伸困难,去医院拍个X光片,骨头没事就打发回家了。过了几天一直觉得膝关节肿胀难受,走路打软腿,无法跑步、急停急转。对于这种患者,经过细致专业的体格检查和磁共振检查之后,多半会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同时可能合并半月板损伤。听到前交叉韧带损伤,不少患者通常会一脸懵逼,不知所措。心理活动复杂:前交叉韧带是神马?可以吃吗?好吃吗?断了又咋地,我不是还能走路吗?什么?要做手术,这医生会不会在坑我呀!我好怕怕哦!为了解决患者的疑惑、不解和恐惧,我就梳理一下前交叉韧带相关的知识,答疑解惑。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英文简称ACL,在膝关节腔内连接胫骨(小腿骨)和股骨(大腿骨),有限制胫骨前移的作用。由于ACL犹如斜拉桥的钢索一样可以有效维持膝关节稳定,被称作膝关节的“看门狗”。前交叉韧带撕裂的临床表现特点如下:1、一定要有比较明确的外伤史,如在篮球、足球、网球、滑雪运动中扭伤,车祸伤等。2、初次损伤后在数小时内常有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有大量积液。3、急性损伤时膝关节常常不能完全伸直。4、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者,最常见的表现是不能快速奔跑,不能急停、急转弯,因而在运动中出现反复扭伤。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患者大多数不能进行剧烈的跑跳运动,如不加以保护或治疗,常常会在后续的跑跳运动中反复扭伤膝关节,进而导致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有的在20岁左右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到40多岁时膝关节的退化程度已经相当于70多岁的老年关节,此时膝关节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严重的骨关节炎影响生活,膝关节持续疼痛、无法屈伸,这时不得不面临关节置换手术。因此,希望重返运动,延缓关节退变的患者,建议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目前认为撕裂的前交叉韧带无法修复或修复后不能愈合,必须使用自体(从患者自身取材)、异体(来源于组织库)和人工(工业编织的高分子材料)移植物进行“重造”。看到这里,读者肯定要问,一定要手术吗?可不可以不做手术?有啥保守治疗方法?其实,这手术并不是非做不可,不做只是不能参加一部分运动,并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寿命。是否手术取决于你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伴发损伤、年龄以及膝关节的退变程度。有下列情况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1、如果你很少运动、旅游,日常活动量也很小。或者你年龄在50岁以上,活动量不大。2、如果你热爱运动或工作中对膝关节的负荷较大,但是你能放弃运动、改变运动方式或调换工作等。如:把跑步换成游泳等。3、除了前交叉韧带外没有其他半月板等伴发损伤的。4、中老年人群,膝关节已经严重磨损的,不建议前交叉韧带重建,建议坐等关节置换。除了刚受伤时的RICE原则,非手术治疗的作用主要包括:1、口服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疼痛、肿胀;使用氨基葡萄糖类药物营养关节软骨2、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如果膝关节大量积液伴疼痛,可以在抽液后进行封闭治疗。3、功能康复锻炼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对下肢肌肉进行力量训练(是非手术治疗的关键,尤其是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练习本体感觉;增强肢体的平衡性、协调性。4、佩戴支具:佩戴前交叉韧带专用的膝关节支具来部分替代前交叉韧带的作用,保护膝关节韧带、软骨以及半月板。5、在运动时佩戴支具,改变运动方式和降低运动量,不能进行奔跑、登山、球类等运动。减少职业中的攀登、长时间行走等活动。6、如果不做手术,推荐游泳和骑自行车,对膝关节负荷很小。前交叉韧带撕裂后选择手术治疗是为了恢复膝关节的稳定,以下三种情况推荐手术治疗:1、热衷于篮球、足球、网球等各种运动,并不想放弃自己的运动生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你最佳的选择。2、从事的职业对于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经常需要奔跑、长时间行走、登山等,如运动员、工人、警察、消防员、军人、推销员等。3、主观症状非常明显,即使轻微的活动也常感到膝关节不稳或“打软腿”。既然韧带断了,直接把断端接起来不就行了吗?实际上,前交叉韧带的结构有点像电缆,里面有一丝丝的电线,还有橡皮筋的特质,撕裂之后断端会变得乱糟糟的,并且回缩。在临床上,只有刚断的即刻,可以做原位缝合,其余情况下,均不可能通过缝合修补等方法进行治疗。恢复其组织结构连续性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建”,也就是“重新造一根韧带”。手术的方法简而言之,在胫骨和股骨上各打两个7-8mm左右的骨隧道,把移植物穿进去,先固定股骨端,再绷紧固定胫骨端就好了。手术切口为3个小切口(1cm左右)和1个大切口(4cm左右)犹如盖房子需要砖瓦,重建前交叉韧带也需要“建筑材料”,材料根据来源大概可以分为:1、自体肌腱;2、异体肌腱;3、人工韧带。临床上常常遇到对移植物的选择难以决断,非常“纠结”的患者,由于各有利弊,往往使人难以抉择,甚至有人直到被推到手术室门口还在犹豫。作者在此移植物的优缺点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为广大患者朋友在选择移植物时提供参考。首先,谈谈自体移植物。髌骨-髌腱-骨(BPTB或BTB)和股薄肌-半腱肌腱(ST-G,又称腘绳肌腱,在大腿内侧后方)是自体肌腱中最有代表性的移植物。相对来说,BTB重建材料更容易愈合,但有术后跪地痛、膝前痛等并发症可能;而ST-G的术后并发症较少,绝大部分患者取材后不会造成明显的功能丧失,有可能会对髋内收肌力有些许影响。国内有文章报道可能对于足球的后卫运动员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对于“倒着跑”可能有稍许影响。自体肌腱最大的优点是“经济”,不担心“免疫排斥”、“传播疾病”等。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自体肌腱取材后对于患者功能有明显影响,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身的结构缺失”、“对可能发生功能丧失的恐惧”的恐惧,使得一些患者和患者家长拒绝使用自体肌腱。然而坦诚地说,自体肌腱或异体肌腱重建的患者,其术后最终的功能恢复没有明显差异。自体腱恢复日常生活的时间大约在术后1-2月,恢复竞技运动的时间大约在术后8-12月。异体肌腱的取材范围很广,从尸体上取材,全身多处可获取供使用的移植物。目前仅有几家国家批准的商业公司供给,应该说来源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异体肌腱除了BTB、ST-G外,还可以使用跟腱、胫前肌腱等。跟腱、胫前肌腱等的腱性结构粗大,是理想的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但不能在患者自身取材,因为会造成残疾。异体肌腱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拆东墙补西墙”。缺点是“额外增加了医疗费用”,一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异体肌腱材料大约1-2万元。常常有患者咨询是否异体肌腱会有排斥?应该说人体对于异体肌腱的免疫排异反应比较小,以我们每年数百例的经验看,发生者寥寥。异体腱的康复周期较自体腱而言相同或略微延长。不论是自体肌腱还是异体肌腱,术后都有一个再塑形(Remodeling)的过程,因此术后半年到一年是不应该参加剧烈运动的,以免肌腱与骨结合部、肌腱内部等未达到满意的生物力学性能,而发生松弛或再断裂。相比之下,人工韧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人工韧带不存在再塑形的问题,它是通过金属的螺丝钉将人工韧带挤压在骨壁上达到固定作用的,犹如“用钉子将一幅画挂在墙上”。因此,人工韧带最大的优势就是早期运动,3个月就能恢复竞技体育运动。这无疑为职业运动员带来了福音,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早日恢复运动就意味着“收入”。当然,对于工作压力很大的人群,急于恢复工作者等,人工韧带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人工韧带有其自身的“软肋”,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首先人工韧带应使用于急性韧带损伤,或有残端保留的慢性损伤。缺乏自体韧带残端的病例,可能加剧韧带磨损。其次,正如前面所说,人工韧带和骨壁间是通过螺丝钉挤压获得固定的,人工韧带和骨壁之间永远不可能获得愈合。那么如果发生骨质疏松、骨隧道壁的骨质吸收等问题时,就可能出现螺丝钉的松动,进而导致韧带的松动。最后,使用人工韧带并非像很多医生想象的那样“简便易行”,人工韧带的重建必须要寻找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相对的“等长点”,才能保证术后膝关节活动过程中韧带始终保持紧张,否则要么影响活动度,要么再某个角度时韧带松弛而关节不稳。碰巧的是,本人正好是研究人工韧带等长点的,通过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确定位,可以做到移植物等长,纹丝不动。通过上面的讲解,想必感兴趣的朋友会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通常会建议:如果是运动员、运动狂热爱好者、不想取自体腱同时也不想用异体同时也“不差钱”的,建议使用人工韧带;其余的患者,建议在自体或异体移植物中选择。而在“自体”或“异体”中摇摆不定的人,我的意见是如果“不差钱”,就用异体的;如果经费上有压力,“自体”的完全可以,没有必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最后,不免要说说费用的问题,在我中心ACL重建手术的住院总费用约在4-6万左右,上海市医保可以报销一大部分,应该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相比之下,美国的ACL重建手术费用约在3-5万美金,和我们的设备、耗材、技术实际上不分伯仲。此外,手术做完之后,还有康复训练、不能工作学习、需要家人陪护等产生的成本也需考虑在内。所以,凡是下定决心要恢复运动能力的人,我会劝他做手术;凡是做完手术的人,我会劝他好好康复;凡是康复效果不错的人,我会劝他重返运动,毕竟生命在于运动,而作为一名从事运动医学的外科医生,我负责保障你的运动健康。
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 CP)由Alman1917年首次提出并沿用至今,又称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软骨炎,是引起膝前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顾名思义,是指髌骨软骨的软化。所谓髌骨软骨的软化,实际上就是髌骨软骨的退行性病变。许多人称之为“髌骨软化”,包括许多医生也这么说,其实并不是髌骨发生了软化,而是髌骨后面的软骨层的退变。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髌骨软骨软化”。对髌骨软化症的普查结果发现,其患病率高达36·2%,该病可见任何年龄,多见于30~40岁,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其病因仍然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个学说。病因学说创伤学说创伤、膝部撞击或髌骨急性脱位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髌骨软骨损害,引起髌骨软骨软化。有人曾经制造了打击兔髌骨引起髌骨软骨软化的动物模型。曲绵域等在兔髌骨软骨摩擦实验中发现, 45 h后软骨明显退变,硫酸软骨素严重丢失;并调查了241例髌骨软骨软化运动员,结果有创伤史者高达91%。髌骨不稳定髌骨不稳定主要是指高位髌骨、低位髌骨、髌骨倾斜、髌骨半脱位或脱位。高髌骨是指髌韧带过长引起髌骨滑动时的不稳定。正常膝关节屈曲时股四头肌与股骨髁接触,髌骨关节面上的压力被分散,而当高位髌骨时,在同一屈曲角度股四头肌不能和股骨髁接触,这样髌骨关节面上压力增大,高位髌骨还可使髌股关节活动障碍,致髌股关节不稳。低位髌是指髌韧带过短引起髌骨位置过低。因为低位髌不仅由于髌韧带相对较短,而且也由于髌骨长度增加而可能增加了伸膝装置的张力。Q角是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延长线形成的夹角,正常值应小于15°,若大于20°则视为异常。由于Q角的存在,膝关节在伸直过程中,髌骨受到股四头肌肌力牵拉的同时也产生一向外的分力。Q角越大髌骨向外分力也越大,髌骨越不稳定,同时也造成髌股关节压力的异常分布。髌骨骨内压增高骨内压是反映骨内血液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髌骨的血供主要在中部、内1/3和髌尖区。由于髌周动脉环和髌前丛(髌网)在膝前软组织损伤或膝关节过度活动时易受损,从而影响髌内血供和静脉回流,发生骨内静脉淤阻,产生骨内高压。Bjorkstrom测定结果正常为19 mmHg,髌骨软化症患者髌骨平均骨内压为44 mmHg,并提出髌骨软化症与髌骨骨内高压有关的理论。Hejgaard将髌骨的临界压定为30 mmHg。髌股压力的影响多年来,大多数学者都强调接触高压对髌骨软化症的影响,认为高应力所致的退变首先导致软骨基质的破坏,使胶原纤维网架断裂,蛋白多糖丧失;基质破坏使正常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软骨细胞的退变,且高应力造成软骨基质损伤的早期可引起部分软骨细胞增生,并具有活跃的合成分泌功能,但随后大部分细胞退变。但用压力过高学说难以解释临床上髌骨内侧偏面为髌骨软化症高发区的现象。因为内侧偏面为髌骨的“非习惯性接触区”,只有当屈膝超过120°以上时产生接触,平时很少受到应力的作用。亓建洪通过兔髌骨外侧支持带紧缩造成髌骨内侧应力降低,致使深层软骨细胞首先变性继之周围基质变性,认为低应力环境与高应力环境下软骨退变发生的机理不同。顾延发现适当应力环境对维持关节软骨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足够的应力,即使保留关节活动,软骨仍不能有效地获得营养,因此导致软骨退变。近年来髌股关节压力分布不均已引起重视,认为应力失衡是软骨退变的原因。2疼痛机理目前认为髌骨软化症的疼痛与下列因素相关:滑膜组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软骨退变产物如组织蛋白酶B、D等化学物质可刺激滑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髌骨周围支持带受到牵拉或被撕裂时亦可致疼;软骨下骨神经末梢丰富,在髌股排列错乱时,软骨下骨承受的载荷过大或者发生软骨下骨轻微骨折均可刺激其神经末梢引起髌骨疼痛;髌骨内静脉淤血引起骨内压升高,亦可刺激骨内神经引起疼痛。而Sanchis-Al-fonso等〔2〕认为创伤导致的外侧支持带内末端神经纤维的病变,可能是产生疼痛的原因。髌骨软化症的症状患者常有膝外伤史,患者自觉膝痛或膝疲软无力,以上下楼梯最为明显,尤以下楼最困难。休息后症状消失,活动则加重。运动员于半蹲位起跳过猛时有膝痛或膝软。症状主要出现于半蹲位,这是本病的重要症状。由于髌骨面高低不平,在髌骨下可发生摩擦音,或出现膝关节突然不能屈伸,即所谓的交锁。稍加活动在髌骨下发出清脆响声后又能活动。反复损伤后,髌下脂肪垫出现反应性炎性增厚,故在过伸时也可引起疼痛,同时还反复出现关节积液。用手按压膝关节前方的髌骨,常有特殊的钝痛和磨擦感,及髌骨研磨实验阳性。辅助检查X线检查:髌骨切线位X线片对诊断髌股排列错乱及股骨髁发育不良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是髌骨软化症病因诊断较为可靠的方法。CT:对诊断髌股排列错乱及股骨髁发育不良有诊断价值,可作为X线片诊断的补充手段。其优点是能显示髌骨关节面病变及髌股关节间隙狭窄更清楚,也可以显示部分髌骨软骨病变。MRI:对髌骨软化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能够很好的显示关节积液,软骨蜕变及软骨下骨的囊性变等表现。个人认为MRI检测髌骨软化(CP)效果非常好关节镜:是髌骨软化症确诊与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在镜下直接观察软骨面的变化,但不能够观察到软骨下骨的变化。另外,近几年来B超也被应用于诊断髌骨软化症。髌骨软化症的诊断患者膝关节髌下疼痛的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查体髌股关节疼痛明显,髌骨压磨试验(检查时使髌骨与其相对的股骨髁间关节面互相挤压研磨或上下左右滑动,有粗糙的磨擦感、磨擦声和疼痛不适;或检查者一手用力将髌骨推向一侧,另一手拇指按压髌骨边缘后面可引起疼痛)及单腿下蹲试验(病人单腿持重,逐渐下蹲到90°~135°时出现疼痛,发软,蹲下后单腿不能起立)阳性。X线检查:照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切线位X线片,早期无异常所见、晚期可因软骨大部磨损,髌骨与股骨髁部间隙变窄,髌骨和股骨髁部边缘可有骨质增生。诊断髌骨软化症的主要依据是髌骨后的疼痛,髌骨压磨试验和单腿下蹲试验引起髌骨后疼痛。应该注意检查有无合并半月板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等。或CT及MRI检查支持。治 疗非手术治疗有学者利用JKY肌肉康复治疗仪,通过选择性电刺激股四头肌内侧头使之强壮,以牵拉髌骨复位,可缓解症状和矫正髌骨半脱位。该法用于治疗髌骨软化症,其有效率达90%。黄百岭等采用体疗法(静力收缩股四头肌)疗效显著优于理疗。高翔等用微波治疗髌骨软骨病122例总有效率92·2%。金添等让患者平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在放松状态下缓慢收缩股四头肌,当大腿自觉酸胀后,保持5 min放松,反复做此动作, 50次为1组。每组结束后行自我按摩以放松股四头肌、腓肠肌、腘绳肌近端的肌腹及肌腱,并轻揉双侧的膝眼,点按血海、足三里等,每日3~6组, 1个月为1个疗程。痊愈好转的患者每日仍需做1~2组练习。治疗143例,总有效率为97·9%。东海潮等用玻璃酸钠膝关节内注射治疗髌骨软化症21例,总有效率为95·3%。兰信丽等应用医用几丁糖关节内注射治疗髌骨软化症36例,总有效率为90·9%。手术治疗胫骨结节抬高术已被公认是髌骨软化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优良率可达86%。其他还包括关节镜,髌股关节置换等多种术式,大多能够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即是不可逆的,软骨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要想恢复正常是不可能的。主要目的就是缓解症状,及推迟其继续加重。
那些不可名状、又触摸不到的膝关节前方疼痛,是否困扰您的生活呢?一般没有具体位置的疼痛很有可能是髌股关节引起,今天我们来聊一下髌股关节痛。 髌股关节的稳定分:动力性和静力性 一、动力性因素(功能性因素) 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髌腱、髂胫束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通过力量和张力让髌骨在正常的轨迹上滑动。上述肌肉、韧带、筋膜任一出现问题导致拉力的不平衡,就容易引起髌股关节疼痛。 二、静力性因素(结构性因素) 关节囊、股骨髁、髌骨内外支持带和髌骨韧带提供静态稳定。 上述的静态稳定结构出现问题,也会引起髌股关节疼痛,例如:髌骨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髌骨脱位史、膝关节手术后等等情况。 动力性因素的自我锻炼方法: 1、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筋膜,例如:股直肌、小腿三头肌、髂胫束 2、锻炼髋外展/外旋肌群、大腿前侧和内侧肌群等,例如:臀中肌、股直肌、股内侧肌。 静力性因素需要寻求手术医生来解决
经常在门诊及网络上看到许多患者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没有及时康复或没有科学的康复指导,遭遇各种掰腿的折磨以及后续的运动功能障碍,今天就从五个阶段来讲讲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术后,患者应该了解的内容和具体的康复方法。 一、手术前应该达到的标准 1、患侧膝关节屈曲(135度)和伸直(-5-0度)活动度和健侧基本一致。有部分患者因韧带残端卡住不能到达伸膝0度,但相差不超过20度。 2、良好的股四头肌力量。当膝关节受伤,因疼痛的抑制作用,股四头肌尤其是内侧头会关闭,所以要防止肌肉萎缩,保持双侧肌肉围度一致。(可以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 二、术后第一期——保护运动期(0-2周) 目标: 1、控制水肿和疼痛 2、膝关节的伸直0度和屈曲90度 3、保护下负重(可运用支具和拐杖) 4、重新获得肌肉力量 5、股四头肌激活 敲黑板、划重点——锻炼方法: 1、冰敷和抬高患肢,减轻水肿 2、每小时5分钟促进移植物韧带化(膝关节下放毛巾,主动压膝练习) 3、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手法按摩 4、被动膝关节伸展(足跟垫高或俯卧膝关节及小腿悬空) 5、仰卧脚跟床面滑动或俯卧位勾小腿(远—近) 6、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合并股四头肌收缩 7、闭链运动:半蹲(20-70度) 8、髌骨松解,髌骨上下、左右推动 9、简单的本体感觉训练 三、术后第二阶段——渐进性负荷/力量训练(2-6周) 目标: 1、控制水肿和疼痛 2、膝关节全伸直和接近全屈曲的活动度 3、渐进性承重。扶拐杖站立(相当于身体重量20%)——不扶拐站立(相当于身体重量50%)——单腿站立(相当于身体重量100%) 4、正常步态 5、回归正常日常生活 敲黑板、划重点——锻炼方法: 1、蹲、弓步来增加膝关节负重 2、弹力带提高膝关节控制和本体感觉 3、增加髋外展/内收肌力 4、固定自行车/腿部推蹬机0-90度 5、步态练习 四、术后第三阶段——功能/运动感觉训练(6-12周) 目标: 1、正常活动度 2、提高本体感觉 3、增加功能性活动水平 敲黑板、划重点——锻炼方法: 1、不稳定平面上的本体感觉训练 2、增加开链运动,开始的角度在40-90度的屈曲 3、在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轻微跳跃 4、进阶到不同方向的跳跃(10周以后) 五、术后第四阶段——运动专项训练(12周——以后) 建议到专业运动康复机构训练,需要设备、器械和场地,此处不多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