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护理宣教视频
1.用药依据:以噻吗洛尔滴眼液为代表的外用的β受体阻滞剂,对浅表的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皮肤科2020《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整形外科2019《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均已将其写入。2.凝胶优势:由于噻吗洛尔滴眼液是水剂,传统外用一般需要纱布或棉球湿敷,存在诸多不便:如儿童依从性不佳敷料移位;液体蒸发,损耗大;皮肤吸收不充分;特殊部位用药困难;家长用药不便等,改变剂型,克服以上缺点尤为重要。将噻吗洛尔滴眼液溶于特定的凝胶剂型中,达到剂型转换,是一种可行和创新的思路。目前已经上市的医用凝胶载体,含有三种成分:泊洛沙姆+多重透明质酸钠(玻尿酸)+羟甲基纤维素钠,具有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缓释、保湿、成膜等优点。而且凝胶成分均是安全和无毒的介质和载体,泊洛沙姆可以使角质层排列无序化,促进药物吸收,而多重透明质酸钠则携带药物进入皮层,起到治疗和修复作用。3.配置和用药方法:配置见下图用药时只需挤出适量凝胶于血管瘤表面,使用细头棉签按摩约半分钟。再挤出适量(依血管瘤面积大小),涂抹均匀,厚度约1mm,等待其自然干燥成膜,不需要再覆盖保鲜膜。下次涂药前,清水洗净,一天可用药3-4次。4.注意事项:1)已经配置好的噻吗洛尔凝胶需放置在4-8度的冰箱冷藏,储藏时间不超过15天;2)尽量少涂至正常皮肤,避免入眼入口;3)如有周边正常皮肤发红,起皮,可以提前清洗或减少外用次数;4)涂药期间不影响注射疫苗。5.涂药有效表现和停药指征:噻吗洛尔凝胶治疗血管瘤有效率到90%以上,有效表现为1)血管瘤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或停止;2)厚度萎缩,局部泛白,红色变浅。有上述表现可坚持用药,用药周期1-6月不等。如用药1月无明显改变,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停药指征:外用药不能保证100%清除血管瘤,如涂药后期连续1月未见明显变化,可以考虑停药。可能因为瘤体较厚,或已经是残余血管瘤固有的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质地变化,后续可予激光进一步改善。停药后有反弹,可继续用药。
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儿童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本质为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出生后3个月内为早期增殖期,大部分瘤体迅速增殖至最终面积的80%左右,1岁以后不再增殖趋于稳定,然后慢慢进入消退期,未经治疗或者治疗不重复的瘤体消退完成后会残留部分退行性改变的组织,影响皮肤美观。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一般高风险的血管瘤需要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那么哪些血管瘤是属于高风险的呢,需要患儿到医院进行专科评估,一般像下颌部、眼周、口唇等部位可能引起潜在生命风险,功能障碍,溃疡风险,合并其他结构异常或引起毁容的血管瘤,需要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一般来说,不是高危型型血管瘤,或者患儿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我们可以选择外用β受体阻滞剂。目前国内以0.5%噻吗洛尔滴眼液及2%卡替洛尔滴眼液为主。一般用药前需完善B超及心电图检查。具体用法如下:将4-6层医用纱布修剪至血管瘤大小(或者医用棉球),将滴眼液滴在修剪后的纱布上,要求完全湿透但不往下滴液,湿敷在血管瘤上;表面用保鲜膜封包,以固定纱布,并防止药液蒸发;每日敷2 ~3次,每次1 h,每0.5 h打开保鲜膜,视纱布干湿情况酌情添加滴眼液,以保证持续药物作用时间。敷完后,去除保鲜膜及纱布,擦干瘤体表面残留液体,局部外涂皮肤屏障修复剂(如喜辽妥),以显著减少瘤体表面湿疹及萎缩的发生。疗程:浅表性IH用至1岁之后或瘤体进入消退期;混合性IH用至2岁之后或瘤体进入消退期,若外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瘤体增殖,则需改为口服普萘洛尔、外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激光或局部注射等治疗。家长们可能觉得外敷的方法不是很方便,目前已经有一种新型的皮肤药物载体,可以将“眼药水”混合成凝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药物吸收更好(详见血管瘤外敷治疗新方法)。当然还有噻吗洛尔外用凝胶制剂也正在临床试验中,相信不久就能应用临床。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等.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53.07(2020):493-500.
血管瘤外敷治疗新方法:更方便安全有效!(点击链接)
1、门诊报到患者请上传病历单等有效证明已就诊。2、如患者不喜欢平台咨询方式、或觉得门诊可以报销、或时间充裕愿意排队等待,请至医院门诊线下挂号,安心排队等待就诊。3、好大夫咨询平台是线上独立咨询平台,方便了患者能与医生多沟通,医生在业余时间回复,上班时间太忙,请耐心等候。4、在很多情况下,门诊看病时间很短,但等候时间很长,也就是常说的“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时间、来回车费、甚至更远的患者需要住宿,利用线上咨询平台,可以减少时间和交通成本,相对便利。5、门诊患者报到后会有赠送3次免费咨询机会,如用完后还有问题,需要选择咨询方式并相应的付费再咨询医生。不愿意平台付费患者,请门诊挂号就诊。
红屁屁家庭攻略(病因、护理及治疗)
手把手教你治疗小儿湿疹,详细用药全攻略!点击链接
在门诊有时会有在别处手术过的病人问我:罗医生,我以前刚拆线的时候刀口挺细的,为什么后来的瘢痕越来越宽了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个小知识:人体组织是有活性的,不像缝布片缝上后就可以了,皮肤刀口在缝合后的2周时其抗张强度只有正常皮肤的10%左右,而要等到半年以后强度才逐渐恢复到正常皮肤的80%。因此可见在手术后的早期(1到3个月)我们的新刀口是很脆弱的,如果不加以保护,任由周围的皮肤对它施以牵拉的力量,则会把新生成的瘢痕越拉越宽了。而且过大的张力会给皮肤一个错误的信号,会刺激它产生更多的瘢痕组织来对抗这个张力。这就是每次皮肤肿块和瘢痕切除手术后我都要反复强调要让刀口保持在一个低张力的状态,要大家采取减张措施的原因了。大家在手术后往往比较迷信瘢痕药物,甚至觉得越贵的越有效,我有些病人在手术前就自已把瘢痕药膏买好了,但实际上这些涂抹的瘢痕药没有减少伤口张力的作用,病人涂了以后以为万事大吉了,反而把减少刀口张力这件其实在术后早期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随便活动手术部位,拉宽瘢痕。一旦形成宽的瘢痕,任何瘢痕药或激光治疗都不可能让它再变细,道理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再贵的瘢痕药不能把瘢痕转变为正常皮肤,再高级的激光其基本原理就是高温烧灼,也不能把已经形成的瘢痕变成正常皮肤,所以重在预防!如果手术后1-3个月内大家能积极配合,少活动手术区域,坚持外用减张胶布或皮肤减张器,这样最后会形成很细的瘢痕,这时如果瘢痕有突起,才有必要外用瘢痕药膏或(激光)磨削,让突起降低变平从而达到又细又平的最佳恢复效果。所以在术后早期我并不主张使用瘢痕药膏,因为使用后就不好外用减张措施了,最好是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减张措施具体怎么操作呢?以下列出常见的一些方法,和许多疾病的治疗一样,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来完成,在术后头一个月内一定要严格遵守,最好能坚持叁个月。手术中的减张措施:(由医生完成)1.手术刀口的局部张力减至最小,尽可能使刀口设计得沿皮肤褶皱线或松施皮肤张力方向(RSTLs);2. 当手术刀口直接关闭张力很大或者会引起五官变形时需要采用附加切口或转移皮瓣(调动周围的皮肤组织);3.关闭刀口时至少分三层严密、牢固地缝合,不是只做表面功夫,光是用所谓的不拆缝线或胶水粘合,而忽视甚至不做内部的缝合。手术后减张的措施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完成)1.尽量避免手术部位的活动,如面部手术则患侧少咀嚼,表情不要太大,而肢体和颈部位则要减少的活动,尤其是在关节部位;2.使用美容(减张)胶布,这个经常在美剧里出现,国外面部手术后都直接贴美容胶布,轻薄透气,还兼有减少皮肤张力的功能。全身各个部位都可以使用。具体可参考图1和图2。3.使用皮肤减张器。主要用于躯干等比较平坦、需要较强减张力量的部位。具体可参考图3。4. 在使用皮肤减张前用酒精或氯霉素或新洁尔灭或生理盐水等清洁皮肤,不要涂抹药膏,否则减张胶布或皮肤减张器无法粘贴。注意事项:1.一定要垂直于刀口贴美容胶布,才能有效地减张;2.小镊子最好是金属的无齿小镊子,在药店和医疗用品商店有售;3.在伤口拆线之前粘贴美容胶布,刀口周围皮肤和小镊子要用酒精消毒,拆线之后就不需要消毒了,用纯净水轻擦干净、晾干后就可以贴了;4.拆线后美容胶布贴一层就可以了,贴太厚没有必要;5.美容胶布如果用完了又一时不能到医院买,可以网上购买,建议不要买过于便宜的。实在来不及也可用透气的创可贴暂时替代;6. 如果贴的地方皮肤发红明显,属于皮肤不适应,可以几天不贴让皮肤休息一下再贴。注意事项:1.伤口拆线后每次去除美容胶布时就不要用酒精了,以免刺激皮肤,改用普通的纯净水就可以了,或是通过洗脸、洗澡让其自行脱落;2.一定要平行于刀口方向去除美容胶布,垂直撕胶布有将刀口撕裂的危险;3. 美容胶布不要频繁更换,一般3-5天更换一次即可,视气温高低、胶布是否清洁、是否还有粘性等多种因素而定。注意事项:1.皮肤减张器的使用方向请参考美容胶布;2.皮肤减张器可以隔两天检查一下,如果松动了可以如小图6所示适当收紧以发挥减张作用;3.如果皮肤出现了水泡说明减张器太紧或皮肤不耐受,可先休息该处皮肤不上减张器,表面可以涂眼膏或百多邦软膏保护水泡,待其愈合后再用减张器,适当减小力量。
抗组胺药又分为H1受体拮抗剂(习惯上称抗组胺药或抗过敏药)和H2受体结抗剂,在临床上以H1受体拮抗剂应用最广。H1受体拮抗剂目前分为三代。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扑尔敏)、去氯羟嗪(抗敏嗪)、赛庚啶、酮替芬、多虑平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会引起嗜睡乏力。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仙特明,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或滴剂)、阿司米唑(息斯敏)、咪唑斯汀(皿治林)、依巴斯汀(开思亭)、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第二代抗组胺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产生嗜睡或仅有轻微困倦。然而二代抗组胺药使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偶见心律失常等表现。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有非索非那定(瑞菲、阿特拉)、左旋西替利嗪(迪皿)、地氯雷他定(恩理思,芙必叮)、乙氟利嗪(Efletirizine)等。第三代抗组胺药较第二代抗组胺药比,无心脏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更高,当然价格更昂贵。下面列举了目前我们常用的几种儿童抗组胺药的用法用量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10ml 一次/日6-11岁,5ml 二次/日2-5岁 2.5ml 二次/日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成人或1岁以上儿童使用6岁以上 约14滴 二次/日1-6岁 7滴二次/日6个月-1岁6kg7kg8kg9kg(0.25mg/kg,二次/日)4滴5滴6滴7滴芙必叮(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6-11月 2/5袋/日1-5岁 半袋/日6-11岁 1袋/日12岁以上 2袋/日开瑞坦糖浆(氯雷他定糖浆60ml)成人及12岁以上:10ml (2茶匙)一次/日2-12岁:体重>30kg 10ml 一次/日<30kg 5ml 一次/日开瑞坦(氯雷他定片)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 :1片 一次/日(10mg)2-12岁儿童:体重>30kg 1片 一次/日<30kg 0.5片 一次/日
今天门诊碰到一对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就诊,说孩子晚上哭闹不安,然后婆婆给孩子手臂和后背,搓了乳汁后出现很多黑色的刺。门诊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患儿也比较好奇,后来学习查阅了一下资料,原来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猪毛疯”,这这里也和各位年轻的皮肤科医师还有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分享一下。“猪毛疯”,一般发生在新生儿或月龄宝宝。主要表现为婴儿无端哭泣,焦躁不安,一放到床上就哭,抱起来就好,经常是半夜惊厥醒来,不能熟睡,一些老人会认为是体内的“毒刺”扎得宝宝不能安睡,然后就用母乳或蛋清擦拭宝宝皮肤,导致擦出如下图所示的黑毛。其实这些毛只是胎儿的汗毛,刚出生的宝宝身上有一层胎脂,在母体内,胎脂将胎儿的皮肤保护起来,避免受到羊水的浸润。在宝宝出生后胎脂仍然起着保护作用。如果用蛋清、奶水等物质把胎脂揉搓掉,就会露出里面的汗毛,由于胎脂、乳汁和皮垢混合粘在汗毛上就形成上图这样的黑毛了。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特别是蛋清,很多宝宝会对蛋清过敏,涂抹在皮肤上,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事实上,影响宝宝睡眠的原因很多,胀气、肠绞痛、猛长期、翻身期、长牙期、消化不良、睡前接受了太多刺激等……家长应该耐心排查,而不是迷信“猪毛疯”。如果已经出现了上述的黑毛,不建议直接拔出,可以外涂乳液缓解宝宝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