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积水潭医院在线挂号。本人周四下午及周五上午出专家门诊,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及晚上出特需门诊。选择新街口院区骨科---手外科周四下午和周五上午选择殷耀斌副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殷耀斌1、因外伤或生活中不经意的动作导致手指末节不能伸直是伸指肌腱止点断裂所致,首先需要照单指正、侧位X片来排除伴发末节指骨基底撕脱骨折。如果明确无伴发骨折,则为单纯肌腱断裂,一般采取指托支具制动,即把手指末节尽量固定在伸直位,使肌腱断端能愈合。2、制动时间为八周,前六周持续制动,后两周夜间制动;3、持续制动期间尽量不要摘下支具,也往意避免不小心导致支具滑脱,否则会影响制动效果;4、支具是用约束带绑在手指上实现制动效果的,约束带持续压迫手指可能会造成皮肤压疮,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压力要适中,一般以手指颜色保持红润、无搏动性跳动为原则,如需更换约束带下的海绵垫,可直接到支具室更换,无需挂号就诊;5、如果需要暂时解除约束带观察皮肤受压情况,请保持末节手指处于伸直位;6、六周持续制动结束后可以开始手指屈曲功能锻炼,但不要被动屈曲《即向手心方向按压手指),八周制动结束后如仍有不能伸直,请到门诊就诊。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殷耀斌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殷耀斌2020-11-12历史腕管综合征(CTS)即正中神经于腕横韧带下方受压。历史上,此病症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直到1927年和1929年,Mayo Clinic医院外科医生Meyerding和Learmonth,对创伤后及关节炎后的腕管综合征行手术松解正中神经。1946年,此病明确的手术治疗方式首次在医学出版物上被描述。这篇由Canon和Love论述的文献中,介绍了手术切开腕横韧带。在最初的手术病例中,排除创伤因素,手术切开腕横韧带治愈了这种自发性正中神经病变 。随后有许多相关报道,在1950和1951年,Phalen等发表的文献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将此病简称为“腕管综合征”。发病机理腕管位于手掌近端,手腕远端,有着硬性或者半硬性边界的有限间隙。此管状空间是手指屈肌腱由前臂至手部的通道,其中容纳着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图A)。在腕管综合征中,在固定的腕管结构中正中神经收到了机械性压迫。如果腕管尺寸改变或者内容物容积改变均可能导致此病。另外,腕关节处于不同位置也会改变腕管内压力。常见的病因包括:1腕关节退行性改变及腕骨不稳定将导致腕管尺寸的改变;2包绕屈肌腱的腱周滑膜增厚或变大是最常见的情况;3肿瘤生长包括囊肿或新生物的确有病例报道,但非常罕见。临床症状典型病例中,患者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及无名指靠近中指侧间断地麻木及刺痛。典型的麻木发生在夜间,可通过摇晃手部、将手部吊起或者反复屈伸手指而缓解。在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宁愿睡在椅子上。在白天,需要屈伸腕关节或持续抓握的活动可诱发麻木,例如开车、缝纫、写字、读报及抓握电话。严重患者可存在拇指力量减弱,大鱼肌肌肉萎缩的表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不适症状,医生的查体做出初步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B超检查明确腕管内正中神经形态改变情况以及排除腕管内肿物形成。肌电图检查对于明确正中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治疗方法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腕部的制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神经营养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治愈CTS,但可以充分缓解症状而避免手术干预。若保守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的目的是打开腕管这一狭小间隙从而缓解正中神经的卡压。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对于正中神经引起的麻木不适感缓解效果好,对于早期肌肉萎缩的病例可阻止肌肉萎缩的进程甚至发生逆转。
许多患者因腕部肿物而寻求治疗。与身体其它部位不同,大多数腕部肿物是良性的。最常见的腕部肿物便是腱鞘囊肿。这一良性病变出现在了数不清的医学论著及剧本里,最有名的是因家里的圣经直接撞击腕部而引发,被清教徒认为是罪恶的惩罚。更有趣的是最早的治疗方法是用厚厚的圣经去狠狠的拍击这一“罪恶的惩罚”,竟然肿物消失了。那么,让我们做一下腱鞘囊肿的科普,希望更多地患者对这以疾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腱鞘囊肿发病自婴儿到80多岁的老人,各年龄段均有报道。女性好发,且腕背腱鞘囊肿好发于20-40岁。对于腱鞘囊肿的病因,目前尚存在争议,有三种假说:(a)关节腔滑液渗出、(b)蜕变性囊肿、(c)真正的新生物。A假说认为由于关节外伤引发关节腔内的关节滑液渗出而导致腱鞘囊肿形成,它的依据是腱鞘囊肿的内容物像啫喱样的透明胶冻样物质,高度疑似关节液的浓缩。b假说也认为是由于关节囊破损关节液渗出而导致,由于许多患者回忆不起明显的外伤史,所以推断可能与关节囊蜕变有关。C假说则认为腱鞘囊肿是一个新生物,原因不明。 具体是哪种原因,目前尚没有定论。腱鞘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对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诊断明确的病例是可以考虑观察的,有的患者会自发消退,但有一定的复发概率。有的医生对腱鞘囊肿进行抽吸或者挤压法使得囊肿破裂消退,但这种治疗方式的复发率是比较高的,对于初次发病的病例可以尝试,但反复发作的病例并不推荐。对于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外观的病例,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但手术切除的复发率远远低于抽吸或者挤压法。目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腱鞘囊肿可以通过关节镜微创的方式进行切除,而且关节镜可以微创的观察腕关节腔内的改变,对于创伤引发的关节囊肿病例不仅可以切除囊肿,而且可以明确病因甚至治疗原发创伤,可谓一举两得[1]。参考文献1. Langner, I., et al.,Ganglions of the wrist and associated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lesions: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rthroscopically-treated patients.Journal of Hand Surgery, 2012.37(8): p. 1561-1567.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损伤,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有的可采用保守治疗,有的更适合手术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科普文章已经很多了,这里主要科普一下桡骨远端骨折的伴发损伤。因为骨折往往通过X光片就可明确诊断,但伴发损伤往往不是那么明显,甚至在骨折愈合后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因而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古语有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导致桡骨远端骨折的暴力,不会仅仅只作用于桡骨骨骼,其伴发损伤可定存在,比如说软组织的肿胀,手部的麻木等,只不过大多数情况随着骨折的愈合,伴发损伤也就自我修复了。但仍有一些严重的伴发损伤可能没有自我修复好,则会引发患者的不适和功能障碍。那么,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1伴发的骨骼损伤最常见的骨折损伤便是尺骨茎突的骨折,有较高的发生率[1]。X光片便可做出诊断。对于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是否引起不良的后果,目前尚存在争论[2]。对于高能量损伤的病例,可能存在腕骨的骨折或者腕关节脱位,例如舟骨骨折。由于腕骨形态复杂,而且患者由于疼痛往往无法拍摄到达到标准的X光片,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漏诊情况,可能需要CT的检查来明确。2伴发的韧带损伤最常见的韧带损伤便是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TFCC损伤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发生率报道不一,在35%-61%之间[3],它是引发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在骨折愈合后腕尺侧疼痛及远桡尺关节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引起越来越多医生的关注。腕骨间韧带损伤也是常见的伴发损伤,但不严重的损伤往往随着骨折的愈合而逐步愈合了。3伴发的神经血管损伤对于骨折移位较大的病例,可能存在一定骨折断端损伤临近血管神经的可能性,但并不常见。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后最常见的患者手指麻木,特变是拇指,手指,中指的麻木往往是由于骨折后引发的软组织肿胀,压迫了正中神经而引起的,临床上称为急性腕管综合征。对于大多数病例,通过消肿、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都可自行缓解。当然对于肿胀严重或者骨折移位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对卡压的神经进行松解。通过以上的阐述,希望患者朋友对桡骨远端骨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桡骨远端骨折虽然常见,但并不简单。对于桡骨远端合并损伤的恰当处理,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1.May, M.M., J.N. Lawton, and P.E. Blazar,Ulnar styloid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stability.J Hand Surg Am, 2002.27(6): p. 965-71.2.Kraemer, S., et al.,The incidence of ulnocarpal complaints after distal radial fracture in relation to the fracture of the ulnar styloid.Journal of Hand Surgery-European Volume, 2013.38(7): p. 710-717.3.Lindau, T.,Arthroscopic Evaluation of Associated Soft Tissue Injuries in Distal Radius Fractures.Hand Clinics, 2017.33(4): p. 651
对于TFCC损伤的患者,保守治疗或者手术对TFCC损伤修复后均需要针对性的制动及康复训练。下面对于这类患者在佩戴石膏或者支具的注意事项进行科学普及。TFCC是一组韧带复合体的总称,但它仍属于传统中医所说的“筋骨”范畴。古语有云“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古人通过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它与西方医学是不谋而合的。对于TFCC损伤,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它的愈合需要时间,需要先静养,再运动练习,从而得到康复。下面,我们针对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分别进行阐述。TFCC的保守治疗在临床医生通过病史,查体及相应辅助检查获得TFCC损伤这一诊断时,对于新鲜损伤,保守治疗往往是治疗的首选[1]。由于TFCC损伤机理往往是由于前臂旋转应力而导致的,因而控制前臂的旋转运动,获取TFCC韧带的愈合则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保守治疗往往需要石膏或者支具控制前臂的旋转,使受损的TFCC获得愈合,具体的制动位置需要根据TFCC损伤的位置而决定,并不是单纯制动就可以获得恰当固定和良好愈合,因而需要就诊于专业医师进行指导。一般TFCC损伤制动时间需要4-6周时间,制定过程中前臂的旋转是绝对禁止的,需要连续佩戴石膏或者支具。但肩关节活动是不受限制的,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也一般不受限制,因而在佩戴支具过程中,肩肘关节的活动训练是鼓励的。手部关节的活动同样不受限制,可自由进行。对于腕关节的屈伸活动,不同医生的观点尚存在争议。连续佩戴石膏或支具6周后,白天可以取下支具循序渐进在疼痛忍受程度内进行前臂旋转锻炼及屈伸活动锻炼,最好在理疗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需要力量训练及夜间还是建议继续佩戴支具4-6周时间。保守治疗3个月后,可以完全不佩戴支具进行日常生活,逐步开始前臂旋转的力量训练,循序渐进。TFCC手术修复后的制动及康复训练TFCC手术修复后支具制动过程与保守治疗差异不大,但应咨询手术医生以便做到更好的针对性康复。一般术后14日拆除手术缝线,支具制动需要维持到术后6周。其它与保守治疗的过程大体相同。1.Kirchberger, M.C., et al.,Update TFCC: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diagnostics.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2015.135(3): p. 427-437.
舟骨骨折是常见于腕部的骨折之一。但这种骨折引发的腕部疼痛并不很重,往往得不到患者的重视,有很多患者在舟骨骨折不愈合很多年后因腕部疼痛才就诊。著名手外科医生Barton教授是这样来描述舟骨的,令人尴尬而重要的小骨头[1]。为什么这样来描述呢?因为舟骨骨折漏诊率非常高,而且骨折不愈合率较高,所以令人医生头痛。但舟骨是链接桡骨和腕骨的重要骨骼,承受了较大的应力,是腕关节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如果舟骨骨折不愈合会引发腕关节生物力学异常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那么,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希望加深此类患者朋友对舟骨骨折的认识。舟骨骨折的病因舟骨骨折往往由于摔伤,腕部的直接暴力或者扭伤的间接暴力而导致舟骨的连续性丧失。当然,直接的击打,车祸等高暴力损伤也可引发舟骨骨折。舟骨的形态像小舟一样,故此得名。由于形态不规则,传导较大应力,外在暴力发生时容易使腕部的小船翻船。舟骨骨折的诊断舟骨骨折的诊断需要依靠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做出。患者往往有腕部摔伤病史,而查体最特异的是腕部鼻烟窝的压痛。所谓鼻烟窝,就是拇指根部和腕关节交界区域一个下陷的陷窝,古代人们把鼻烟放置于此吸食而得名。辅助检查包括腕关节正侧位X光片和腕舟骨位X光片,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X光片检查价格相对便宜,但缺点是早期的无移位骨折往往很难辨识,导致漏诊的发生。CT检查能够断层扫描观察舟骨形态,诊断的准确性大大增高,但费用和放射线剂量也较X光片增加了。MRI检查对急性舟骨骨折的诊断优势并不明显,但对于舟骨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能更好的加以反映,当然费也大大增加。当然,国外也有报道通过核素显像的方式对舟骨骨折做出诊断,但目前在国内应用的并不多。目前对于病史和查体有阳性发现的病例,需要X线检查,在X线上没有明显骨折征象的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2周后再次复查X光片,因为一些轻微骨折在伤后2周时骨折线会显现出来。由于舟骨骨折临床症状轻微,往往不被重视,所以临床上延迟就诊的病例非常多,有许多因早期未就诊而导致舟骨骨折不愈合甚至关节炎发生的病例。另外,舟骨的形态特异而复杂,X线上有骨折,但没有被医生发现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舟骨骨折的治疗急性舟骨骨折的治疗对于没有移位的急性舟骨骨折,可以考虑石膏固定的治疗方式。对于及时就诊而恰当固定的病例,治疗效果不错。当然,对于腕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即便无移位的舟骨骨折,也可考虑使用微创的经皮螺钉固定来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对骨折用螺钉固定更加稳定,而且螺钉拉近了骨折断端,从而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并且螺钉固定后患者不需要石膏固定那么长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功能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我院骨科机器人的研发,这个微创手术可通过骨科机器人完成,损伤更小,术后透视暴露量更小。对于移位的舟骨骨折,还是推荐采用手术的方式来解决的。由于舟骨体积小,而且传导着较大的腕部应力,期望通过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方式往往不太现实。另外,舟骨表面几乎全是关节软骨,与桡骨,月骨,大小多角骨,头状骨构成关节,关节面的不平整往往为日后腕部关节炎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对于移位的舟骨骨折推荐采用手术的方式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由于舟骨传导着较大的应力,其供血动脉较单一,因而出现骨折不愈合和骨坏死的几率较其它骨折大大增加。2015年一项美国的大宗病例研究中,对于全身最常见的18处骨折,舟骨骨折不愈合率为15%,高居榜首[2],所以不难理解Barton教授为什么称它为令人尴尬而重要的小骨头。慢性舟骨骨折慢性舟骨骨折的定义尚存在争议,具体时间界限尚没有统一认识。我们一般将受伤后1个月到6个月之间的舟骨骨折称为慢性舟骨骨折。慢性舟骨骨折的治疗是比较棘手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位置,形态来决定。对于移位较大而且骨折断端出现硬化的病例,除了复位固定外可能需要植骨而促进骨折愈合。舟骨骨折不愈合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时间界限尚没有统一,但一般对于保守治疗或者未经治疗的超过6个月的舟骨骨折被定义为舟骨骨折不愈合。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具体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个性化定制。术后康复舟骨骨折无论手术与否,往往需要制动一段时间。正常腕关节制动超过4周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因而术后康复训练则格外重要。骨折愈合直视治疗的初级目标,骨折良好愈合并且腕关节功能良好才是治疗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康复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之,舟骨骨折往往由于不被重视而导致腕关节功能受损,需要提醒摔伤的患者引起重视,特别是摔伤后2周腕部仍不适的患者应格外引起注意,最好就诊于专业医生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References[1] Geissler W, Slade JF. 腕骨骨折. 格林手外科手术学. 2012. 593.[2] Zura R, Xiong Z, Einhorn T, et al. Epidemiology of Fracture Nonunion in 18 Human Bones. JAMA Surg. 2016. 151(11): e16277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全民运动的推进,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腕部扭伤的患者。经常会遇到患者抱怨腕部反复扭伤,导致疼痛,活动受限,力量减弱等,严重者日常生活中的拧毛巾的动作都无法完成。本文主要针对腕扭伤引发的尺侧疼痛((偏小指侧称为尺侧,而偏拇指侧称为桡侧))而阐述,需要能够帮助患者加深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那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导致腕尺侧疼痛可能的原因吧。软组织因素最常见的腕部扭伤病因便是许多非专业手外科医生诊断的“软组织损伤”了。软组织顾名思义就是非骨组织统统可以称为软组织,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韧带,肌腱,滑膜,脂肪,皮肤等等,统统可以划归到软组织。而导致腕部扭伤及腕尺侧疼痛的重要软组织便是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这一解剖结构是由关节软骨盘,软骨盘同系物,尺侧腕伸肌腱腱鞘深层结构,远尺桡韧带,尺月韧带及尺三角韧带构成的复合体。TFCC结构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把它搞明白。它对于腕尺侧主要起到2个作用:第一是传导及缓冲腕尺侧应力,类似于膝关节半月板,就像衬垫一样缓解腕关节的应力;第二是维持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TFCC损伤是导致腕尺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TFCC损伤的诊断:TFCC损伤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作出。病史往往有腕部扭伤的经历,而查体可有腕尺侧的压痛,特别是旋转腕部时可诱发疼痛。辅助检查包括腕关节正侧位X光片,MRI检查。MRI检查是目前诊断TFCC损伤最灵敏的无创检查方式,但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尚不能做到100%。也就是说核磁共振阳性的病例并不一定是TFCC损伤,而核磁共振阴性的病例并不是100%TFCC无损伤[1]。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与核磁成像质量,技术参数以及临床医生的解读能力均相关。目前公认的TFCC损伤诊断金标准是腕关节镜检查。但这项检查属于有创检查,费用也相应较贵。TFCC损伤的治疗:由于TFCC本身是一个复合体机构,因而对于不同结构的损伤,其治疗方法也各异,需要就诊于专业手外科医生来进行咨询。但大多数患者及时就诊恰当治疗后治疗效果是不错的。目前对于最常见的TFCC尺侧损伤,没有明显的关节不稳定患者,急性损伤病例考虑保守治疗(一般需要支具制动6周)。有研究证实对于此类急性病例,在保守治疗6个月时30%得到缓解,而1年时康复率为50%[2]。但对于慢性损伤或者腕关节不稳定者,以及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能就需要手术治疗。随着腕关节镜手术的开展,TFCC 损伤的修复已经可以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而治疗[3]。对于TFCC损伤的治疗,仍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同样的患者可能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会有差异,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哪种治疗更有优势。除了TFCC损伤外,尺侧腕伸肌腱的腱鞘炎或者肌腱炎也是导致腕尺侧疼痛原因之一。这种疾患往往是由于反复应力而导致的炎性改变。早期病例可通过封闭治疗获得不错的效果。骨性因素以上介绍了最常见的腕尺侧疼痛的软组织损伤情况,那么最常见的引发腕尺侧疼痛的骨性疾患便是尺骨撞击综合症了。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尺骨对腕骨撞击而引发了疼痛。那么尺骨为什么会撞击腕管呢?导致这点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大体可分为2类,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尺骨撞击是指没有明显外因而导致的尺骨撞击。正常情况下,尺骨和桡骨在远端关节面是平齐的,但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人尺骨先天性的比桡骨长,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可能导致撞击的发生。尸体解剖研究发现,尺骨与桡骨平齐时,尺骨传导了18%的腕部应力,而当尺骨高于桡骨2.5mm时,这个应力增加到40%,而尺骨比桡骨低2.5mm时,这个应力降低到4%[4]。所以对于先天性尺骨偏长的病例,发生尺骨撞击的机会就明显大于其他人。但是并不是所有原发性尺骨撞击的病例都是尺骨较长的人。对于尺骨和桡骨平齐甚至比桡骨短的人,同样有发生尺骨撞击综合症的可能,只不过是发生概率较尺骨长的人低一些。导致后者出现尺骨撞击综合症的原因有2点:1 屈肘90度,在握拳及手心向下旋转时,尺骨会动态的向远端移动,而手部松弛及手心向上旋转时,尺骨会动态地向近端移动。这种尺骨动态移动过程是导致许多尺骨不长人群出现尺骨撞击的原因;2 尸体研究发现TFCC 关节软骨盘的厚度与尺骨长短呈反比,也就是说尺骨长的人软骨盘薄,而尺骨短的人软骨盘厚。较厚的软骨盘也是导致尺骨撞击的可能之一。继发性尺骨撞击综合症往往是由于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后出现了尺骨较桡骨相对变长而导致的。当然一些先天性畸形,骨病也可有尺骨撞击综合症的发生。对于继发性尺骨撞击综合症,往往要根据具体原因而个性化的治疗。尺骨撞击综合症的诊断尺骨撞击综合症的诊断也同样需要依靠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来做出。病史往往找不到明确外伤史,患者往往有反复的腕尺侧疼痛病史。查体可能有腕关节的不稳定。辅助检查包括腕关节正侧位X光片及MRI检查。标准的腕关节正位X光片可能存在尺骨正向变异(俗称的尺骨变长),月骨及三角骨可能有骨质硬化或骨囊肿的“撞击”征象。而核磁共振可观察到TFCC信号的改变,关节软骨信号改变等。同样,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性也达不到100%。关节镜检查可以微创的观察到腕关节内部关节软骨及韧带的情况,是直视下找到撞击证据的最佳方式。但这项检查是有创操作,同样费用不菲。尺骨撞击症的治疗目前对于尺骨撞击综合症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制动,理疗等。但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切而且容易复发。对于明确诊断尺骨撞击综合症的病例,手术治疗是首选[5]。手术的方式主要以尺骨短缩截骨术为主,也就是将尺骨截短后用钢板螺钉固定起来。随着新一代截骨专用器械的研发,目前尺骨短缩截骨术有着效果肯定,并发症较少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所接受。其它因素腕部的关节炎,骨囊肿,腱鞘囊肿都是导致腕尺侧疼痛的可能原因,需要就诊于专业手外科医生从而明确。总之,腕尺侧疼痛病因多样,需要就诊于专业手外科医生进行诊治。参考文献[1] Zhan H, Zhang H, Bai R, et al. High-resolution 3-T MRI of the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in the wrist: injury pattern and MR features. Skeletal Radiol. 2017. 46(12): 1695-1706.[2] Lee JK, Hwang JY, Lee SY, Kwon BC. What is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ear Without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stabili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9. 477(2): 442-449.[3] Soreide E, Husby T, Haugstvedt JR. A long-term (20 years') follow-up after 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 repair of the TFCC. J Plast Surg Hand Surg. 2017. 51(5): 296-300.[4] Palmer AK, Werner FW. Biomechanics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4. (187): 26-35.[5] Tatebe M, Shinohara T, Okui N, Yamamoto M, Hirata H, Imaeda T. 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arthroscopic outcomes after ulnar shortening osteotomy: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J Hand Surg Am. 2012. 37(12): 24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