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保老中医答疑患者——中药处方药味太多的问答:要主任,您好!我之前从中医杂志上看到说中医开方子,如果有效,一般三五味至多七八味药也就够了,上十味药的就是大方子了,可是通常见到的都是十好几味药组方,这是现在药材药效打折扣的原故吗?答: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解释。首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比对了中医经典古籍的记载,还有就是教科书里的讲述,是理想化的状态。 其次,要实现几味中药就能治好病的目标,需要药材质量保证,病种单纯,医术高超,法律法规支持。 具体来说,现在中药药材因使用量太大,产地、人工种植、环境变化、销售渠道多样化、部分检验不到位等原因,已不能完全保证道地药材。 再说病情的不同问题,讲课时要单病种才能讲清楚,才能被听课者接受,而实际上患病往往是复杂的,并不一定单纯患一种病,常常是数病合治,这样药味一定会多,还有就是一些重病、顽固病,比如癌症晚期、严重的感染用药味数也会比较多。 还有,医术高超的医生是少数,古人几百几千年只流传下来几个,现在也有少数中医医生做得比较好。大多数医术中等水平的医生做不到用药完全精准,这样药味会多一些。 在法律法规方面,古人不太受法律法规限制,很少有医生用药量大而承担风险的;现在有药典,剂量超药典是违法行为,一旦被起诉,必输无疑,无论疗效多好也不能免责,因此有些医生被迫采取以药味多换取单味药不超量,并且有效的目的,以保证行医合法合规。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粗浅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事实上,在面对疾病简单、轻浅的情况时,大多数中医医生也会以几味中药治愈,而不需要十几味,甚至更多药味。
三高症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俗称“三高症”,是现代物质文明社会高发的疾病,三高症常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由此并发的心、肝、肾、脑等脏器损害越来越多。三高症在中医归归属于“痰”“湿”“瘀”“火”“毒”的范畴,因病程长,还会生风、阻络、滞气,损伤心肝脾肾的功能。在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中医通过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疏通经络气机,促进心肝脾肾功能,也能够改善血脂、血糖、尿酸的代谢,控制血压,并且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疗效持久。难缠的三高症01高血脂症血脂是血液中的脂类物质,高脂血症号称“无形杀手”,常悄悄地危害人体健康,却不出现明显症状。低密度脂蛋白等增高可形成动脉血管壁的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会使血压升高,形成高血压病;还会使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斑块脱落还会形成血栓,导致中风偏瘫、冠心病心梗。此外,高血脂也可以引起脂肪肝、肝硬化、眼底出血、失明、肾功能减退甚至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等范畴,《医学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湿生痰,痰生热,故卒然昏倒无知也”。中医通过消痰、祛湿、清热、化瘀等治疗,可使血脂逐渐趋于正常,同时还有保护心、肝、肾、脑等的作用,优势明显。02高血糖糖,令人甜蜜、愉悦。但高血糖可损害胰岛细胞,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成为糖尿病。典型的糖尿病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并发症,急性的如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低血糖、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的有中风、心脏病、肾病、眼部病变失明、阳痿、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等。因此糖尿病也被称为“甜蜜杀手”。糖尿病与中医“消渴病”类似,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医认为高血糖属于阴虚内热,涉及肺、胃、脾、肾、肝等脏腑,日久还会损伤血络,阻滞经脉,耗伤阴阳气血,通过早期清热养阴,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有助于血糖趋于稳定和正常,并且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03高血压血压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人体血压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但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即已经开始对人体造成损害,心血管病发生率和致死率均已明显增加。部分高血压患者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眩晕、头痛、胸闷心悸、肢体麻木、失眠焦虑等,但也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二不自觉,暗中升高的仍然会慢慢损害心、肾、脑等器官,堪称健康的“隐形杀手”。高血压病见于中医头晕、头重、胸痹、心悸等的描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丹溪心法》中有“无痰不作眩”,《金匮要略》中有瓜蒌薤白三方治疗胸痹的论述,认为其病机乃“阳微而阴弦”,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类似。中药通过散邪、祛风、化湿、平肝、潜阳、活血、通络等治疗,有助于血压维持正常,并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出现。04高尿酸血症三高外的第四高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高尿酸血症是血尿酸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被称为“帝王病”、“富贵病”。高尿酸血症受遗传、饮食等的影响。部分高尿酸血症可引起痛风,即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好侵犯下肢关节,尤其足趾关节,起病急骤,在关节及周围出现明显红肿热痛,且疼痛剧烈如刀割,反复发作。痛风也可形成慢性关节炎,损害肾脏可出现尿酸性肾病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结石。痛风的临床特点可归于中医痹症之“热痹”。如《金匮要略》载“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在调节饮食的同时,中医用清热、通痹、消肿、止痛等治疗,可以比较持久的降低血尿酸水平,控制痛风发作,有明显优势。要全保主任医师擅长: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衰、中风、肾病、哮喘等的中医药治疗。
门诊预约很重要1.可以大致预定门诊时间,稍提前挂号即可,等待时间少;2.医院或医生因故停诊会通知预约的患者,不会盲目跑路,当然要预留下正确的手机号;3.不会因病人多而看不到想看的医生;4.经常预约并按时就诊会留下良好的诚信记录,提高你的社会诚信度;5.预约就诊有利于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事务,提高效率,培养良好的习惯;6.预约就诊也有利于维护医疗秩序,提高诊疗工作效率和质量;7.预约就诊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的体现形式。
1.煎药越浓越好? 不对。一般而言,补药、动物性药、粮食类、红绿黑黄等颜色的药、经过反复蒸晒炮制的中药,煎煮会比较浓;解表药、通络药、止痛药、颜色浅、树叶、花类药比较淡。服用时以上清部分为佳,颜色明显不同于上层的下层沉淀部分,通常颜色较浓,难以吸收,药效不大,且可能刺激胃、不宜服用。 2.感觉中药比较脏,煎之前洗一下,再重新加水煎煮? 不对。中药来自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不可避免少量药末粉尘,有些药比如伏龙肝就是烧焦的土。其次,中药中能被水浸泡出的成分是最易溶解的部分,也是最有药效的部分,反而久煎出的成分不易吸收,并不是药效的主要成分。如此一来,洗药岂不把最佳组分丢掉了?因此不主张洗药,而是对煎出来的药汁静置澄清,上4/5过滤后服用,下面1/5沉淀物倒掉。 3.煎药次数越多越好? 不完全对。煎1遍已经煎出70%,第2遍20%,永远都不能完全煎出,况且精华主要在第一遍中。古人一般只煎1次,大多数中药煎1遍最合适,滋补药和膏方可以适当多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