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具有腰椎的局部制动和腰椎稳定性保护作用,常推荐用于腰椎疾病急性期及腰椎手术后的病人。在佩戴腰围时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腰围:腰围规格应与自身腰的高度、周径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平臀裂,后侧不宜过分前凸、一般以平坦或略向前凸为宜。不宜使用过窄的腰围,以免腰椎过度前凸;腰围长度应足够长,不要使用过短的腰围,以免腹部过紧。(2) 注意腰围佩戴的时间:佩戴腰围的时间与病情相适应,腰椎疾病急性期,症状较重时,如无不适感,可经常戴用,不要随时取下;病情较轻时,可间歇使用腰围,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睡眠或休息时需要解除腰围;症状消退后,应去掉腰围,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一般来说,腰椎疾病病人佩戴腰围时间为4-6周,手术后患者佩戴时为6-12周,不宜过长,最长不应超过3个月。若果持久佩戴,腰部肌肉长时间不运动、缺乏锻炼,肌肉容易萎缩、功能下降,反而减弱腰椎稳定性,加重病情。(3) 腰围佩戴后仍应控制腰部活动:腰围对腰部活动的制动是有限的,仅限制了前屈、后伸等方向的活动,而不能减小纵向重力。因此,佩戴腰围活动时仍应注意对腰部的保护,避免下蹲、弯腰等不良活动,避免腰部过度活动,一般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为度。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医学发展,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脊柱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脊柱微创手术的最大特点是手术精细准确,手术视野清楚,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功能保留好。在我国,脊柱微创手术已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强烈追捧。但是,微创脊柱外科仍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发展中的技术。当前,对脊柱微创外科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夸大疗效、过度地追捧,另一种则是过度地怀疑,甚至盲目的排斥。 在脊柱外科门诊,经常碰到患者对脊柱微创手术的认识存在误区:① 把微创手术等同于不需要开刀 一般来说,“不开刀”指不需要手术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主。微创手术也是手术操作的一种,需要对人体内进行穿刺或切开等操作,只是相比较传统开放性手术,操作更小。② 微创手术等同于小切口手术 微创手术,广义概念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狭义概念是指利用内窥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微创外科手术要求医生无论在传统手术及微创手术时,都必须在最大程度去除病变的基础下,尽量少损伤人体正常组织。这才是微创手术的精髓所在。无可置疑,手术切口小,符合美容、微创的原则。小切口只是微创手术的优点之一,但是,脊柱微创手术核心要求是对肌肉和正常的骨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此外,脊柱微创手术多是局麻,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高龄患者也可以接受手术,降低围手术期风险。③ 微创手术不需要“打钉子 ”脊柱微创手术与内固定(即“打钉子”)的使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使用介入治疗和内镜手术时,一般不使用螺钉内固定;但当采用微创融合技术时,需要使用植骨融合和螺钉内固定。微创固定融合相比介入和内镜手术的好处是可以处理更复杂的病例,手术更彻底,复发率更低。④ 微创手术没有任何手术风险虽然微创手术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但是,与传统开放手术一样,脊柱微创手术同样有其并发症。⑤ 脊柱微创手术等同于介入治疗开放脊柱手术多需要剥离肌肉、损伤韧带,而脊柱微创手术则通过经皮穿刺技术、经肌肉间隙入路等来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显著减小手术入路的相关损伤。广义上,脊柱微创手术包括各种经皮手术、显微手术、通道手术以及各种组合。介入手术(如臭氧消融、化学髓核溶解、经皮激光)是经皮技术的一部分,这一类技术看不到内部的细节,往往疗效不太确定,仅适合病情较轻的病例,适应证比较窄。目前,脊柱微创手术多指脊柱内窥镜或显微镜下的各类手术,这些手术是在经皮穿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通道,可在内窥镜直视下的直接切除病变,疗效确切。⑥ 微创手术能治疗所有的脊柱疾病脊柱微创手术包含一系列的技术,针对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它在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脊柱结核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都有很多应用。但是,任何一种医疗技术不能“包治百病”。一些复杂的脊柱疾病,比如脊柱畸形、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开放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尽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但不是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都可以行微创手术。不过,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脊柱微创外科适应症将会进一步扩大。⑦ 脊柱微创手术费用便宜许多病人认为脊柱微创手术是“小手术”,费用必然低。事实上,脊柱微创手术需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微创手术较同级的常规手术费用会高一些。并且,手术费用与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病人病情特点直接相关。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疾病里最常见的一种疾患。具有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在此我科针对此疾病带您认识它的,三分钟让您认识它的诊疗。 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疼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发病及特点: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以上,人群20-50岁。一般情况L3-4突出压迫L4根,L4-5压迫L5根,L5-S1压迫S1根;但如果突出部位在后侧中央,或纤维环完全破裂(即中央型),髓核碎片脱入椎管(即破裂型或游离型突出),可使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一般认为腰突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则常为其发病原因。日常生活中椎间盘受应力最大,即纤维环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断积累而逐步加重,裂隙不断加大,使此处纤维环逐渐变薄弱。在此基础,一次外伤或反复多次轻度损伤,甚至日常活动使椎间盘压力增加时,均可使已薄弱的纤维环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薄弱处突出。纤维环损伤本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射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及体征。 分型: 根据位置分型:1.中央型 2.旁侧型 3.极外侧型。 根据髓核突出程度分型:1.膨出 2.突出 3.脱垂 4.游离临床表现:1.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2.腰椎活动受限 3.跛行 4.神经功能损害(小腿、足部肌肉的萎缩、无力,甚至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区广泛,包括患侧臀部、大腿外侧,小腿和足部,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1.卧床、腰背肌锻炼,支具限制弯腰。 2药物:止疼、脱水、抗炎、营养神经、药膏。3针灸、理疗、推拿按摩 二、本科对本病的治疗方案有: 1、显微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手术。(术后只需卧床3-5天即可下床活动,损伤小,恢复快,创伤小,属于微创手术) 2、腰椎间盘突出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针对相对较轻患者,基本是零创伤、零风险、零痛苦,且效果好) 3、微创融合手术(经通道下实现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术,相比传统手术亦属微创手术) 4、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 调护及日常锻炼: 1、卧硬板床、腰围保护 2、避免弯腰负重及久行久坐及久站 3、必要锻炼,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五点支撑、燕飞等。 您学会了吗?如还有任何问题欢迎您及时询问。
第五腰椎横突肥大(L5腰椎横突肥大)是指第五腰椎横突发育异常, 一般临床无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损或外伤等,均可出现腰腿痛, 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慢性腰腿痛的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并伴下肢放射性痛、麻木,久坐或久站后症状加重。这是一种由先天性发育而成,只有引起一系列腰腿痛症状时才被称为肥大综合症。青壮年人群较为多见,这是由于体力劳动或青壮年人群的劳动强度及腰部活动量较大,易引起腰部损伤,如患者伴有L5腰椎横突肥大,易发生下腰部疼痛等症状。 L5腰椎横突肥大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X线片检查即可确诊,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腰骶部痛或坐骨神经压迫症,髂腰角压痛、叩击痛,X线片检查仅表现为L5腰椎横突肥大,且经CT扫描、MRI检查、椎管造影等检查后无其他异常症状,基本可确诊为L5腰椎横突肥大。 对L5腰椎横突肥大引起下腰痛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L5腰椎横突粗壮且轻度上翘,与髂骨基本平行,但有一定间隙。L4、5脊神经联合支下行经过L5横突前方,当L5横突出现肥大,可直接向下压迫L5神经,对其可产生压迫,加之患者腰部活动,可引起坐骨神经压迫症状;L5腰椎横突处为肌肉、韧带附着点,最易引发损伤,而横突越大,越易引发附着点损伤,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胺类、缓激肽及乳酸等代谢产物,并在局部蓄积引起腰痛。这些代谢物可使其附近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引起纤维蛋白渗出增加,出现粘连,如无进一步治疗,可引起横突更为肥大,导致患者症状再次加重;L5腰椎横突肥大与骶髂骨接触或假关节形成,腰椎呈骶化趋势或骶化不全,可能使这种机会增加,当肥大横突与骶骼骨接触时,由于二者间间隙较小或无间隙,活动或暴力损伤均可能引起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发生损伤,引起下腰部痛。另外,L5腰椎横突肥大与骶股长骨形成假关节时,由于关节软骨较薄或缺如,关节面高低不平,间隙狭窄,形成损伤性关节炎;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长,关节面增生硬化,出现骨唇,软组织充血水肿,使挤压的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甚至可引起相信椎间孔变窄,刺激L5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在治疗上,对于单纯性L5腰椎横突肥大首先局部封闭治疗术,如患者有假关节形成,可先行局部封闭治疗,如疗效欠佳可采用手术治疗,其治疗方法与其致痛原因有关,当肥大的横突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压迫L5腰椎神经是导致患者腰腿痛的基本原因,当L5腰椎横突切除后,其疼痛症状即可消失,如“假关节”未对神经产生压迫,可采用假关节融合术即可。 总之,L5腰椎横突肥大,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由于肥大的横突或形成的假关节压迫L5神经、损伤附着点等原因,,是导致患者慢性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在诊断上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X线片等检查进行确诊,并对症给予治疗,解除患者痛苦。
目前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腰椎融合术包括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Fusion,PLF)、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腰椎经神经管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和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一、PLF的手术技术要点:1、准备植骨床:植骨床包括关节突、椎弓峡部和横突。在完成减压和内固定以后,切除融合范围内的双侧小关节的关节囊,用尖嘴咬骨钳或骨刀切除其关节软骨。剥离横突背面的肌肉和韧带,暴露横突全长,然后用骨刀或磨钻去除横突背面皮质骨,制成粗糙面。2、准备移植骨材料:将减压时切下的棘突和椎板剔除软组织后,切成细条状或颗粒状碎骨,用作移植骨。如果植骨量不足,可另切口行髂后取骨术,或者加用适量同种异体骨混匀后用于植骨。自体骨是融合率最高、最安全的植骨材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植骨材料。同种异体骨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发热、伤口渗液等并发症有一定的发生率,故不主张单独应用,但可与自体骨混匀后使用,以弥补自体骨骨量的不足。3、植骨:将准备好的植骨材料平铺于双侧横突间,使之与植骨床紧密贴合,外敷明胶海绵。植骨时可以使用10ml注射器当作植骨工具。二、PLIF的手术技术要点:1、显露椎间隙:椎板切除减压和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技术与PLF大致相同,但双侧侧方切除的范围要更宽一些,一般需切除双侧关节突关节的1/2~3/4,不主张做全关节突关节切除术。然后利用椎弓根螺钉适度撑开椎间隙,即可部分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又便于后边的椎间隙处理和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的操作。2、切除椎间盘:依次从两侧将融合相应节段神经根和硬膜囊用神经拉钩轻柔的拉向中线(但不越过中线),暴露纤维环的后外侧部分,以小刀沿边界切开纤维环,切口呈方形,以髓核钳尽可能多的切除椎间盘组织。3、处理椎间隙:依次从两侧用环状刮匙刮除上下两个终板的软骨,尽量保留软骨下皮质骨并将其刮成粗糙面,这样既可预防术后椎体塌陷、Cage(或植骨块)嵌入椎体松质骨,又可提高骨性融合率。处理过程中须确保环状刮匙不超越前方的纤维环,以防损伤腰椎前方的血管和输尿管。4、植骨:测量椎间隙高度和深度,选择合适型号的Cage或制作尺寸合适的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先于椎间隙前方植入适量碎骨快并压实,然后植入椎间融合器,双侧依次用嵌入器打压至满意的深度。Cage(或植骨块)的后缘距离椎体的后缘不少于3mm,植入完毕后须透视确认cage位置满意。5、椎体间加压:确认Cage(或植骨块)位置满意后须行椎体间加压,以使cage(或植骨块)与椎体终板之间的接触面更大、接触更紧密,利于融合并防止Cage(或植骨块)滑移。最后须探查cage,证实cage稳定牢靠,并且确认椎管内无碎骨块或髓核等致压物。三、TLIF的手术技术要点:1、显露椎间隙: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技术同PLF/PLIF技术,而椎板切除范围与前者不同。标准的TLIF可以保留棘突和椎板,而经患侧关节突或关节突外侧入路到达椎间隙,也可根据减压需要切除半椎板或全椎板。一般而言,需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的大部或全部,以保证不牵拉或少牵拉硬膜囊。然后利用椎弓根螺钉适度撑开椎间隙。2、切除椎间盘:切椎间盘之前必须充分暴露减压节段相应的神经根和相邻上节段神经根,直视下用神经拉钩轻柔的拉开此2条神经根,暴露纤维环的侧后方,以小刀沿边界切开纤维环,尽可能多的切除椎间盘组织。3、处理椎间隙:用直形和弧形的环状刮匙刮除上下两个软骨终板,确保患侧的终板软骨彻底刮除,并尽量刮除对侧的终板软骨。4、植骨:测量椎间隙高度和深度,选择合适型号的肾形cage。于椎间隙前方植入适量碎骨块并压实。植入椎间融合器后使其横卧于椎间隙内,并确保其后缘距离椎体的后缘不少于3mm,放置完毕后须透视确认cage位置满意。5、椎体间加压:于椎体间适当加压,以使植骨块或cage与椎体终板之间接触紧密。最后行椎管内探查,确保cage稳定、椎管内无致压物。
一、病因:以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脱出)、韧带肥厚,致使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证。 二、临床分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早期颈部疼痛、发僵;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沿受压神经根走形放射;严重出现上肢沉重、无力、握力减退,功能障碍。 2、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下肢麻木、沉重,行走时双脚踩棉花感;上肢疼痛、麻木,双手无力,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不稳;胸腹部或双下肢束带感。 3、 交感性颈椎病: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呕吐,甚至消化不良,嗳气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特殊症状出现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4、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头颈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可发生下肢无力猝倒,但意识清醒。 5、食管型颈椎病:吞咽时梗阻感,甚至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 三、诊断: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结合颈椎X线片(正侧位、过伸过屈位)、颈椎间盘CT、颈椎MRI、双上肢肌电图及四肢肌电图基本明确诊断,其他还有TCD、DSA及MRA等协助诊断。 四、治疗:轻症多采取保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锻炼肩颈肌肉及可采用活血通络类、应用神经类、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肌松药等缓解症状,必要时予以脱水、激素等治疗。 若保守治疗2周后无明显改善,可考虑选取颈椎微创手术治疗,颈椎间盘、颈脊神经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通道下微创手术等,预后一般较好。 重症则采取开放或显微镜手术治疗,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及重建,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型及椎板切除固定融合等。 五、预后仅出现肩颈疼痛等症状的颈椎病,预后较好。出现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的颈椎病,容易复发及逐渐加重。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等症状,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六、并发症 颈心综合征、高血压为不易鉴别并发症。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该病男女发病之比为7∶1~10∶1。起病多为15~30岁的男性,儿童及40岁以上者少见。强直性脊柱炎一直被认为是主要见于男性的疾病,解放军总医院20世纪80年代报道男女之比为10.6∶1。现在研究提示,该病男女之比为2∶1~3∶1。 这类疾病以肌腱端炎、指/趾炎或少关节炎起病,部分病例可发展成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前葡萄膜炎或皮肤黏膜损害等关节外表现。 骶髂关节炎引起的炎性腰痛,呈隐匿性、很难定位,并感到臀部深处疼痛。起病初,疼痛往往是单侧和间歇性的,几个月后逐渐变成双侧和持续性,并且下腰椎部位也出现疼痛。典型的症状是固定某一姿势的时间较长或早晨醒来时症状加重(“晨僵”),而躯体活动或热水浴可改善症状。 多数病人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为上背部、臀部及髋部呈间歇性钝痛,有僵硬感或坐骨神经痛。开始疼痛为间歇性,而且较轻。随着病情发展,在数月或数年之后可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为较严重的疼痛。有时疼痛可发生于背部较高部位、肩关节及其周围,但不久就可出现下背部症状。病人常感晨起时和工作1天后症状较重,其他时间则较轻。天气寒冷和潮湿时症状恶化,经服水杨酸制剂和局部热敷后又可缓解。还有些病人首先出现原因不明的虹膜炎,数年或数月后才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此种起病方式儿童多于成人。偶尔也可,以掌筋膜炎或跟腱炎引起的足跟痛为早期症状。全身症状有疲劳、不适、厌食、体重减轻和低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早期以腰背部疼痛、晨僵为主,晚期以脊柱固定和强直为主要表现。 检查 HLA-B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绝大部分的患者只有通过病史、体征和X线检查才能作出诊断。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我们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以下2种微创方法综合治疗,改善和缓解患者脊柱源性疼痛、僵硬等症状。 1、脊神经背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脊椎椎小关节关节囊及周围肌腱、韧带等神经支配均来源于脊神经背内侧支,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电极对该神经进行消融处理,可去除强直性脊柱炎所导致的腰背部深层次来源的疼痛。 2、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