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Diabetic erectile dysfunction,DE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乃至家庭和谐。由于糖尿病造成的一系列复杂血管、神经病变,DED较普通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更难处理,属于难治性ED。西药虽可有效改善DED患者的勃起功能,但对改善患者全身或伴随症状的效果欠佳。中医药可较好地弥补西药的不足,并在ED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和突出。1.中医对DED的认识和治疗关键中医称此病为“阴痿”、“筋痿”(《内经》),在明代《慎斋遗书》中开始用“阳痿”这一病名并沿用至今。本病在临床上辨证论治的要点在于把握糖尿病治疗和勃起功能障碍治疗的关系。糖尿病是本,勃起功能障碍是标,还须把握降糖与治痿的因果和主次关系 ,有效控制血糖、血糖达标是治疗ED的前提,而改善微循环、防治动脉硬化,调节或恢复血管神经功能是治疗ED的关键 。另外,包括调整生活方式等基础性治疗也是获得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不能偏废。关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注男性健康2.DED的基础性治疗有哪些?(1)控制饮食 除坚持糖尿病饮食外,平素应适量进食高蛋白饮食和新鲜果蔬,尤其是对本病有益的诸如虾、鹌鹑蛋、鸽子蛋、泥鳅、雄蚕蛾、韭菜子等。阳气亏虚者,可选用温补类食物,如生姜、肉桂、花椒做调味品炖羊肉 、狗肉、牛肉等,并可选择适宜药膳。(2)合理运动 应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长期坚持。结合病情及症状,练八段锦、太极拳 、五禽戏等养身调心,传统的锻炼方式适宜大部分患者。(3)调理心身 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修身养性,陶冶性情 ,调畅气机;心理治疗和性知识教育有助于解除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克服心理、精神障碍、树立信心,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调节心身,是治疗ED的重要一环3.中医如何辨证论治DED?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临床还上需坚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病制宜”三原则。本病有虚实之分,或虚实夹杂,故治疗应首辨虚实。标实者需区别气滞 、湿热、血瘀 ;本虚者应辨气血阴阳虚损及病变脏腑之不同;虚实夹杂者,先别虚损之脏器,再辨夹杂之病邪。总的治疗原则:实证者 ,肝郁宜疏通 ,湿热应清利,血瘀宜活血;虚证者肾虚宜温补 ;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 ,佐以温补 ;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具体治法如下:(1)肝气郁结证 除了ED症状外,常伴有情志抑郁,喜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满 ,舌质红 ,苔薄白, 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络。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若伴有急躁易怒 ,口干口苦,目赤尿黄,加丹皮、栀子。(2)气滞血瘀证 除了ED症状外,常伴有腰、小腹、会阴的刺痛或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法:行气活血,通络祛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若伴有会阴刺痛甚,加三棱、莪术、九香虫、露蜂房、蜈蚣 (研末冲服 )、阳起石等;会阴部发冷加附子、淫羊藿 、补骨脂、鹿茸。巴戟天:补肾温阳,强腰健骨(3)湿热下注证 除了ED症状外,常伴有阴囊潮湿气臊,下肢酸重,尿黄,或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若伴有阴部瘙痒、潮湿甚加地肤子、蛇床子 。(4)心脾亏虚证 除了ED症状外,常伴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胆怯多疑,心悸自汗,面色无华,或失眠多梦, 腹胀泛恶,舌淡,苔白, 脉弱。治法:补益心脾。方药 :归脾汤(《济生方》)加减。若伴夜寐不酣,加夜交藤、合欢皮;腹胀泛恶 、痰湿盛加半夏、厚朴、竹茹 。葫芦巴:补肾阳,祛寒湿(5)阴阳两虚证除了ED症状外,常伴有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心悸腰酸, 舌瘦质红,少津,脉沉细。治法:阴阳双补,通络祛瘀。方药:二仙汤加减,或(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若属于肾虚不固,可合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及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减。复方中药治疗ED,多靶点、多层次综合调节总之,DED治疗的关键在于优先管理好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身体代谢紊乱,其次,基础性治疗也是获得较好疗效预期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一个患病个体的临床症状、疾病轻重、并发症多少等因素,辨证立法,个性化处方,才能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平时走不多远、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在盛夏炎热天,别人都在流汗,自己明明觉得燥热却没什么汗;还有的糖友身体某些部位出汗明显增多,如手心、脚心、额头、颈部和背部等老是汗出不止而其它部位却没什么汗,甚至半边身子汗多而另一边汗少,严重者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是什么原因呢?糖尿病泌汗异常,要注意是神经病变所致1.什么是糖尿病泌汗异常?糖尿病泌汗异常( Diabetic sweating dysfunction,DSD), 是指发生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时,汗腺功能失常而出现的汗液排泄异常。糖尿病汗腺功能异常多表现为四肢尤其是下肢皮肤干燥,甚则开裂,出汗减少甚至无汗,而上半身尤其是面部及胸部大量汗出,其原因可能与支配和调节汗腺的自主神经传出途径出现障碍有关。糖尿病下肢泌汗异常,甚至皮肤干裂,易继发感染因此,本文开头描述的异常出汗现象,要警惕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受损所致。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正常情况下,当人体体温升高,自主神经就会调节汗腺分泌,汗液蒸发可以带走热量以降低体温。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不仅会直接干扰神经细胞代谢,还会使蛋白变性、微血管病变使神经组织局部缺氧,功能受损,因此全身各处的神经组织都可能受到糖尿病的损害,自主神经也不例外。2.糖尿病泌汗异常的发病率如何,有什么危害?糖尿病泌汗异常的发病率达到45-95%不等,几乎可以出现在糖尿病的任何阶段,甚至糖尿病前期也可能出现。一旦发生出汗减少或不出汗,容易导致手足干燥、开裂,继发皮肤或软组织感染。或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身体毛细血管缺乏自身张力,引起静脉扩张。糖尿病泌汗异常:一边腋下有汗,另一边少汗或无汗3.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引起泌汗异常?中医认为,糖尿病泌汗异常是由于肌题腠理开阖失常而致,开多阖少则汗出过多,开少阖多则汗出过少。病位虽在腠理体表,但跟脏腑关系密切,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应当辨虚实盛衰,标本兼顾。常常按以下证型进行辨证论治。(1)营卫不和证 症状——时自汗出,周身汗出或以头部、胸部汗出为主,或仅头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治疗——以调和营卫为法。方药——以桂枝汤( 《伤寒论》)为主进行加减。若自汗严重,还可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张仲景经典名方:桂枝汤(2) 卫表不固证 症状——汗出怕风,活动后加重,乏力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法——益气固表止汗。方药——以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为主加减。若汗多加煅龙骨、煅牡蛎; 气虚严重加党参、炙甘草; 若表虚不固又兼阳虚汗出,可辨证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3) 阴虚火旺证症状——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不多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以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为主加减。若伴有潮热,加知母、地骨皮、龟板、鳖甲;若口干明显加麦门冬、玄参。桂枝汤的组成(4) 湿热蕴蒸证症状——头部汗出,口腻口渴,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 法—— 清热化湿。方药——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加减。若见腹胀、便溏,加苍术、大腹皮;若见身痛困重,加防己、薏苡仁。(5) 阴津亏虚证 症状——汗出减少,皮肤干燥,咽干口渴,或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质暗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治法—— 滋阴润燥。方药——以增液汤(《温病条辨》)为主加减。若伴有两目干涩,加沙苑子、枸杞。(6) 肺胃热盛证 症状——多饮、多食或兼烦热,进餐时头面手足汗出,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虚数。治法——清泄肺胃。方药——以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加减。若胃热偏盛者,加天花粉、黄连、栀子;若汗出过多、气津两伤者,加西洋参、麦冬、芦根。养阴止汗良药:糯稻根30. 中医治疗糖尿病泌汗异常的优势与特色是什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泌汗异常,不但可以改善症状,且疗效稳定,不易反复,副作用小。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辨证,立法处方,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无痛性心梗(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其全称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无典型的心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窒息样疼痛,甚至完全无症状。因其症状隐匿,不容易被发觉,因此危害很大。无痛性心肌梗死,是糖尿病最严重的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因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受到损害,对因心肌缺血所致的痛觉感应性降低或缺失,在发生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时往往没有典型的心前区剧痛、压榨感或频死感,而仅表现为胸闷、憋气,容易被忽视以至于错失救治良机,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心肌梗死的原因是血管堵塞,心肌缺血、坏死临床上,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一直没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但突然发生了心肌梗死,这种无痛性心肌梗死让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任何征兆,心脏血管在逐渐阻塞的过程中,身体没有发出明显的警示信号,而延误了早期治疗,这是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CAN)导致的后果之一。这类患者的特点是:在发生心肌缺血时,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甚至感觉不到疼痛,仅仅表现为气短、乏力、呼吸急促与短暂的心慌、心悸,应该引起重视。当然,无痛性心肌梗死并非是糖尿病所特有,其它心脏疾病等也会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CAN患病率约为16.6%-20%;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或代谢综合征患者也会出现CAN。40-70岁1型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增至38%,2型糖尿病患者中增至44%。CAN临床表现多样,如心悸、乏力、头晕、汗出、视物发花,甚则晕倒,直立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无痛性心梗是最严重,危害最大,容易发生心脏骤停或猝死。糖尿病可以全身慢性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若出现以下情况,要提高警惕:① 年龄大于40岁,尤其是老年患者,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或在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② 中年以上,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休克者;③ 突然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者;④ 突然出现恐惧、紧张、烦躁不安或极度疲劳者;⑤ 突然心悸、心慌伴恶心、呕吐者;⑥ 突然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伴大汗淋漓者;⑦ 在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基础上,突然胸闷、气短、喘憋加重者;⑧突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大汗、血压下降者。总之,由于心脏自主神经神经病变的症状隐匿,不典型,所以危害更大,日常在自我管理中要注意保暖防寒,运动适度,饮食清淡,防止情绪波动,戒急戒怒,戒烟禁酒,不熬夜,保持合理体重,管理好血糖、血压、血脂,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早识别,及时就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从管理好血糖开始
糖尿病肾病到了中晚期,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全身浮肿,到疾病终末期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严重电解质紊乱。疾病进展到4期、5期,提示病情严重,如果进入终末期阶段(GFR<15),常规治疗很难奏效,需做好透析治疗准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需积极干预和治疗1.中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乏力,疲倦,眼睑及下肢浮肿,甚者全身浮肿,腰酸胀,口苦或口淡无味,纳食不香,胃脘胀满,夜尿多,少尿甚至无尿,病情严重者常伴有四肢冰凉,甚至全身怕冷,恶心,或呕吐,或胸闷憋气,或头晕,腹胀,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或见瘀斑,或见舌苔腻或黄腻,脉象常见滑脉或涩脉,或沉细脉。中晚期糖尿病肾病出现下肢明显浮肿2.中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理化指标特征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理化指标特征有:血肌酐、血尿素氮逐渐并持续升高,伴或不伴有低蛋白血症,血清胱抑素升高,血尿酸升高,伴或不伴低钙、高磷等电解质异常,尿检查提示:大量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显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明显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3.中医如何从肾论治中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祖国医学认为中晚期糖尿病肾病可归属于“水肿”、“关格”范畴,主要由糖尿病久病致使阴损累及阳气,肾阳虚弱,阴阳失衡,气化失司、水液潴留引起,故治当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从而起到平衡阴阳、调节内环境稳定的作用。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祖国医学还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医圣张仲景名方——金贵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出自《伤寒杂病论》,是补肾益阳的经典方,以生地为君,补精血、填骨髓,另配伍山药,收敛固涩、养阴生津,辅助生地,达到补精益肾的作用。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因此,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现代临床研究证实,金匮肾气丸可改善蛋白尿,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改善水肿,达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临床常根据个体病情特点进行加减、化裁。另外,中晚期糖尿病肾病常合并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因素,进一步损伤“肾络”,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上常根据病情酌加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药物如桃仁、川芎、三棱、莪术、制鳖甲、土鳖虫、制水蛭、制大黄等。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破血消癥,三棱、莪术破血行气而消积,鳖甲软坚散结,制水蛭、土鳖虫活血通络,逐瘀破积,大黄化瘀消癥,推陈致新,通腑降浊。与肾气丸中的诸药合用,具有攻补兼施,破积生新,解毒、破瘀、通络诸法结合的特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优势与特色总之,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病情比较复杂,缠绵难愈,越是早期干预,更能把握治疗时机。该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在不同疾病分期的矛盾主次、轻重不同,个体表现差异较大,故临床上需遵循“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原则,结合不同临床症状、合并病及并发症种类、理化指标、舌脉等特征,进行综合辨证,立法处方,以达到截断扭转病势,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生存质量的目的。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第二位的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意义重大。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为重要糖尿病肾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糖尿病肾脏病常见的体征:凹陷性水肿1.糖尿病肾脏病是多因素致病,其中包括遗传因素。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糖造成的代谢异常、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等参与了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在遗传方面,男性发生糖尿病肾脏病的比例较女性为高;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非洲及墨西哥裔较白人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同一种族中,某些家族易患糖尿病肾病,凡此种种均提示遗传因素的存在。1型糖尿病中40%~50%发生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在观察期间也仅有20%~30%发生糖尿病肾病,均提示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脏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脏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且同时合并其它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尿酸、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其它基础疾病等有关。微量蛋白尿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2.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有哪些临床特征?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又称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1)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见症状有乏力,易疲倦,不耐劳累,腰酸、腰胀,休息后不易缓解,晨起眼睑浮肿,午后下肢胫前或脚踝部轻微浮肿,用大拇指按压后有凹陷,皮肤不易弹起;(2)小便有泡沫,异味明显,下肢凹陷性水肿;(3)化验检查:尿常规见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或开始下降。慢性肾脏病的分期:eGFR越低提示病情越重3.中医如何从脾论治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转输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脾气虚弱,失于运化,中气下陷,统摄无力,精微流失下注而形成蛋白尿。治疗当从脾论治,常以健脾益气,固涩升清为法,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进行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助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固摄升清临床上,常以此方为基础,结合不同个体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进行辨证加减。若患者伴有四肢冷、大便溏者,可酌加黑附片、炮姜等,以温阳益气;伴有血尿者,常配伍侧柏叶、地榆、小蓟、藕节等,以凉血止血;脾虚容易引起湿浊内停,见眼睑或下肢浮肿,可配伍茯苓、大腹皮,豆蔻、砂仁、薏苡仁等,以祛湿化浊、利水消肿;见泡沫尿伴有蛋白尿者,可重用黄芪,酌加金樱子、炒芡实等,以健脾固摄;伴有血瘀症状者,可配伍地龙、三七粉等,以活血祛瘀通络,或选用地榆、川牛膝、丹参、泽兰以凉血活血、解毒消肿;若合并湿热内蕴见舌苔黄或厚腻者,可配伍苍术、厚朴、藿香、白茅根、蒲公英、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以燥湿清热解毒;合并大便秘结者,可酌加大黄、火麻仁、生地黄、瓜蒌仁等,泻热润肠通便;若伴有夜尿频者,酌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等,以固精缩尿。中药复方可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肾脏保护作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可改善症状,消除水肿,减少蛋白尿,持续、稳定地改善和保护肾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关爱自己,关注健康糖尿病肾脏病起病隐匿,在发病初始时(1期、2期)因症状少或没有症状,很难被察觉,容易被忽视。因此,临床上部分病人在诊断糖尿病肾脏病时就已经是三期。这也提示广大糖尿病患者:早期、定期筛查糖尿病肾脏病尤为重要,千万不能靠感觉,“跟着感觉走”不可取,容易遗漏诊断,以致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021年1月7日,受邀参加新华社—新华大健康栏目“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公益直播。此次直播历时1小时50分钟,在线观看量41.8万人次。重点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优势与特色,并与广大观众就最关心的典型问题进行互动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真心为央媒平台点赞。1. 什么是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由于慢性高血糖导致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因此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高血糖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临床上,常常出现蛋白尿、高血压、颜面及下肢浮肿、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肾脏病变。临床上,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并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为特征。2. 中医药如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以复方中药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但较好疗效的获得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采用“病证结合”模式,针对不同个体的病情、疾病所处阶段,是否合并血脂、血压、血尿酸等危险因素,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然后辨证、处方,最大化的发挥中药复方的治疗效应,而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和叠加。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优势有哪些?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优势有三个方面:(1)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个体化治疗;(2)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3)改善蛋白尿,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等异常指标,持续、稳定地改善和保护肾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糖尿病肾脏病是危害百姓健康的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该病在初期几乎无任何症状,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广大糖友而言,除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早期筛查、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最好的防治手段,一旦发现或诊断为糖尿病肾脏病,应积极、科学和规范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它所引起的并发症累及人体的多种器官如心、脑、四肢、肾、眼底、胃肠、泌尿生殖等。其中,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 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属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糖尿病ED,难以启齿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ED的发病率如何?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正常人群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1%至18%。而糖尿病患者ED的发病率相较于正常人群增加了近3倍,且往往集中于较年轻的人群中。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提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ED的患病率为64.2%。年龄增长、糖尿病病程延长以及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是导致ED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还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男性患ED的风险。糖尿病ED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症状,是一种难治的ED,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等都与ED有关2.影响糖尿病ED的因素有哪些?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主要是自主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ED发生的主要原因。除高血糖外,还可能有以下因素:(1)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心脏病和血管狭窄、前列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疾病或性腺发育不良等;(2)药物因素: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地高辛)、某些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某些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等。(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过度手淫等。(4)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居住条件、收入、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常与心理性ED有关。3.糖尿病ED的类型有哪些?临床上,ED常分为器质性、心理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器质性主要与血管和(或)神经受损有关,混合性指的是同时有器质性和心理性因素。在判断或评估是否是ED时,常常还需要排除是否存在心理性ED。有部分糖尿病ED在早期常常有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调适情志,构建与伴侣间、家庭人员间以及社会等良好的关系等,可帮助改善或消除心理性ED。4.糖尿病ED该如何评价?现行的糖尿病ED评价方法,一般是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机构(NIH)共识小组制定的标准暨勃起功能指数评分(index of international erectilefunction,IIEF)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近6个月的情况评估:总分≥22分为正常,≤21分诊断存在勃起功能障碍,12~21分为轻度,8~11分为中度,5~7分为重度。勃起功能障碍问卷及评价5.糖尿病ED该如何治疗?ED 是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生与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许多因素有关,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健康,并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伴侣关系、家庭稳定密切相关。患者一旦消除某些担忧和顾虑后,治疗上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治疗时要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清淡均衡营养的饮食,有助于预防或改善ED临床上,糖尿病ED的药物治疗需坚持长期、综合、身心同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具体方案因人而异。其一,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去除各种潜在的对疾病有影响的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有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其二,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信心,是战胜疾病的基础。其三,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目的;第四,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各种可能引起ED的疾病,如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营养受损神经等。最后,在做好以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或配合选择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仙茅: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功效中医称此病为“阴痿”、“筋痿”(《内经》),在明代《慎斋遗书》中开始用“阳痿”这一病名并沿用至今。历代医家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和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现代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发现,部分中草药中药如锁阳、仙茅、巴戟天等具有治疗ED的效果,中药复方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显示一定的疗效优势。参考文献:[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勃起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3]Xu Y, Zhang Y, Yang Y, Liu L, Chen Y, Liu X.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men: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ese men. Int J Impot Res. 2019;31(1):9‐14. doi:10.1038/s41443-018-0060-4[4]Yu XD, Wang JS, Zuo 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ing diabetic mellitus erectile dysfunction: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9;98(13):e14928. doi:10.1097/MD.0000000000014928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甲减”),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致病原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上,很多女性朋友对“甲减”及“亚甲减”都不陌生,特别是处于育龄期或正计划备孕的女性,常常是在孕前检查时,被诊断为“甲减”或“亚甲减”,病情严重者需服药治疗。很多女性朋友常对此疑惑不解:自己身体没啥不舒服,怎么突然间就“甲减”了呢?1. 什么是“甲减”和“亚甲减”?“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导致身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具体表现为:外周血甲状腺素(游离 T4)浓度降低,同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亚甲减”则是介于甲状腺功能正常和临床甲减之间的一种亚临床状态,其表现为:外周血甲状腺素(游离 T4)浓度在正常范围,但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升高。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减2.“甲减”和“亚甲减”的危害有哪些?在成人,“甲减”或“亚甲减”主要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胎儿和婴幼儿,则易引起大脑和骨骼的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出现智力低下和身材矮小,且不可逆转。患“甲减”女性,部分人可能影响排卵,不易受孕;若是在妊娠期间出现甲减,不仅会损害胎儿的神经智力发育,还可能增加早产、流产、低体重儿、死胎、胎盘早剥等风险。有来自全球及中国的数据研究显示:孕期“亚甲减”母亲的子女智商较低。已怀孕母亲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对胎儿认知、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妊娠期不论是“甲减”还是“亚甲减”,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妊娠期甲减的危害3. 妊娠期“甲减”和“亚甲减”,该如何诊断?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在2011 年 发布的指南中指出:不同孕周 TSH 正常参考范围如下:(1)妊娠早期(13 周末以前):TSH 0.1~2.5mIU/L;(2)妊娠中期(14~27 周末):TSH 0.2~3.0mIU/L;(3)妊娠晚期(28 周及其后):TSH 0.3~3.0mIU/L。在妊娠期,若 TSH 超过以上标准,则要检测游离 T4(FT4) 的水平,若游离 T4(FT4) 同时减低,则诊断为孕期“甲减”;若游离 T4(FT4) 正常,则为孕期“亚甲减”。“亚甲减”确诊后,需进一步检测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若该抗体阳性,则需补充甲状腺素治疗;若该抗体阴性,则可动态观察,暂不予治疗。甲减的常见症状4.妊娠期“甲减”该如何治疗和监测?妊娠期“甲减”和需治疗的“亚甲减”,治疗首选人工合成的甲状腺素——左旋甲状腺素钠(L-T4)。治疗目的:使甲状腺功能尽快恢复正常,治疗目标:TSH 维持在妊娠期特异性参考值范围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1)常规检测指标:血游离 T3(FT3) 和 游离T4(FT4)以及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2)妊娠前半期,应每 4 周监测一次 TSH 水平,直到 TSH 恢复正常;(3)孕妊娠后期,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至少孕期早中晚各监测一次。分娩后 4~6 周也要监测一次。左旋甲状腺素钠(L-T4)不易透过胎盘,因此,“甲减”患者在妊娠期间无需停药。哺乳期妇女在哺乳时,分泌到乳汁中的左旋甲状腺素钠剂量还不足以导致婴儿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促甲状腺素(TSH)分泌被抑制。孕前常规筛查“甲减”,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总之,患“甲减”和“亚甲减”的孕产妇,需给予积极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 TSH 水平。即使在哺乳期,也不用担心左旋甲状腺素钠(L-T4)对婴儿有不良影响,可放心哺乳。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是指以糖尿病高血糖为特征的机体代谢障碍而累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60%-90%不等。该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其中约30%--40%的患者无症状,只有通过专科专业仪器检查时才能发现。临床上,有新诊断糖尿病时就存在神经病变,也有出现神经病变症状,才发现有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起病隐匿,早期发现有助于早期干预1.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类型呢?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四种类型,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近端神经病变以及局灶性神经病变,每一类神经病变所影响的部分不完全相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类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分别都有哪些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症状:(1)指(趾)端麻木或疼痛。(2)四肢末端(下肢常见)出现袜套感、踩棉花感或蚁行感。(3)痛觉过敏或痛觉丧失。(4)严重时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肌无力甚则肌肉萎缩。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见症状:(1)胃轻瘫:胃脘饱胀感,食欲差,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2)尿潴留:尿不尽感或排尿困难,反复泌尿道感染。(3)或便秘,或腹泻,或二者交替出现。(4)直立低血压。(5)心悸或心动过缓。(6)出汗异常:身体少汗或无汗,或是四肢末端干燥、无汗,而上半身汗出,或一侧肢体有汗,对侧无汗。(7)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严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3.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自我管理大有学问糖尿病神经病变防治原则: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延缓进展。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方面:(1)控制好各种异常指标A.血糖:空腹和餐后均需要达标,减少血糖波动。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学会自我检测血糖、学会找出血糖波动的原因,一旦出现低血糖,会正确处理。B.血脂:纠正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降低动脉硬化风险。C.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使血压平稳,减少血压波动。D.体重:保持合理体重最重要。消瘦过度,有增加神经并发症发生风险,或导致已有的神经病变加重。影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因素(2)加强足部护理坚持三保,即保洁、保暖、保软。定时观察足部皮肤的情况并记录,注意观察有无擦伤、水泡、裂口、破溃等情况。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A.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过紧或过于宽松都不利于保护足部皮肤免受损伤。B.经常检查并取出鞋内可能存在的异物。C.每日正确洗脚和护脚:温水(水温低于37度最佳)泡足,或利用具有温经通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煎煮后,取药汁泡足,有利于改善微循环,促进疾病康复 。特别提示: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对水温不敏感,容易被烫伤,建议由家属调试水温合适后再泡足。D.秋冬季用润肤霜擦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出现足部皮肤干燥、甚者出现皲裂,可适当涂抹润肤霜,保护皮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何正确泡足(3)定期筛查及病情评估A.确诊糖尿病后至少每年应到内分泌专科检查一次,判断是否存在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B.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意VitB12缺乏,必要时适当补充。C.糖尿病程较长或合并有其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以评估并发症情况。(4)遵医嘱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将有助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用药依从性差,不但不利于控制病情,还可能导致慢性并发症加重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5)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需要长期用药,每个人都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平时多与家人沟通,交流病情。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将有助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有特色和优势总之,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可以预防的。该病在防治过程中,自我管理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主动学习并掌握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知识,坚持正确、合理、规范的自我管理方法,将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中药在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无论是内服或是外治,均有独特疗效优势!
健康生活方式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一日三餐离不开的食盐,虽然每次用量少,日积月累下来却对身体影响很大。科学吃盐不只是少吃盐,还包括吃什么样的盐。井盐、海盐、湖盐、低钠盐、碘盐、无碘盐……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盐品种,我们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盐呢?种类繁多的食盐食盐,其口感是“咸味”,被称为“百味之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食盐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按照原料来源,食盐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海盐、湖盐、井盐和岩盐/矿盐。海盐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蒸发、结晶而成。湖盐是以盐湖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地层中的盐质溶解在地下水中,打井汲出这种地下水,经加工后制成的食盐叫井盐。曾经的海洋经过长期蒸发、沉积形成岩石状矿层,就是岩盐。从营养学角度讲,食盐中97%的成分是氯化钠。尽管不同来源的盐中所含矿物成分稍有差别,但一个人每天吃盐也就是几克,无论海盐、湖盐还是井盐、岩盐,营养价值几乎没有差别。我们选择大品牌最普通的盐即可。2.按照是否纯化处理,可分为粗盐和细盐。食盐原料经过纯化处理,成为杂质少、颗粒小的细盐,也称“精制盐”。未经纯化的杂质多、颗粒大,称为粗盐。3.按照是否加碘,可分为碘盐和无碘盐。我国自1996年起推广加碘食盐,添加碘酸钾、碘化钾或海藻碘,其中海藻碘吸收率更好。4.按照是否加氯化钾,可分为低钠盐和普通盐。钾离子也能产生一定咸味,食盐中加入它,在获得相同咸度的前提下摄入的钠就能少一些,不过钾离子含量高的时候会有苦味,所以也只能是取代一部分钠。普通盐中氯化钠含量一般≥97%,低钠盐中含有70%-90%的氯化钠,其他10%-30%为氯化钾。北京居民还应吃加碘盐碘是人体中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食盐普遍加碘政策,家家户户都开始吃碘盐。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饮食种类日益丰富,有人不禁要问:现在还需不需要继续吃加碘盐了?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活饮用水碘含量调查工作,并在2019年首次发布“水碘地图”。根据这份地图,我国83%的地区水碘<10微克>100微克/升。国家卫健委建议:生活在水碘<10微克>100微克/升的地区居民应吃无碘盐。由于人们只要连续100天不补碘就会出现碘缺乏症,因此包括北京居民在内的大部分中国人都需要长期食用碘盐。生活在高水碘地区的人群需要吃无碘盐,例如生活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沿海部分地区的居民。而生活在14%适碘地区的居民是否应该吃加碘盐,可根据国家卫健委今年3月最新公布的《碘缺乏地区和适碘地区的划定标准》来判断。因疾病而不宜食用碘盐的人,例如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的少数人,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低钠盐是适当降低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钾含量。低钠盐适宜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食用,但高血钾患者和肾功能异常的人群慎用。普通健康人应食用加碘盐,尤其有少年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家庭,更应该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症。盐中的抗结剂有害吗?在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允许用于食盐中的食品添加剂共有5种:二氧化硅、硅酸钙、柠檬酸铁铵、亚铁氰化钾(钠)和氯化钾。其中,前4种都是“抗结剂”。抗结剂经常出现在各种干粉中,如咖啡粉等,作用是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抗结剂对于食盐非常重要,因为食盐非常容易吸潮结块,结出的块很硬,难以打散。过去的盐不加抗结剂,经常结成大块,被称为“盐巴”,不便使用。抗结剂的加入可以使食盐颗粒保持分散状态,使用起来方便多了。二氧化硅、硅酸钙、柠檬酸铁铵都是安全性较高的抗结剂。有人对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产生质疑:氰化钾有剧毒,长期吃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事实上,目前我国制盐行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使用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每公斤添加量不超过10毫克。成年人每天摄入小于1.5毫克就不会对身体有影响,摄入1.5毫克亚铁氰化钾相当于一个人每天要吃150g(3两)的食盐,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担心亚铁氰化钾在烹饪时分解释放出剧毒的氰化钾。其实,亚铁氰化钾非常稳定,要加热到400℃才能分解。在烹调中,即使是油炸或爆炒油温也不会达到300℃,距离亚铁氰化钾的分解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可以放心长期食用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 来源:人民网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