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现代医学就提出了肾衰竭患者不能吃豆类食物; 因为他们认为豆类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为植物蛋白,而植物蛋白中非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 而慢性肾衰竭患者因为肾功能减退,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 非必须氨基酸的生物利用度低,会在体内产生较多的代谢废物,从而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所以,肾衰竭患者应该禁食豆制品。 相反,一些动物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鱼肉,所含的氨基酸以必须氨基酸为主; 必须氨基酸生物利用度高,产生的代谢废物少,从而被认为是“优质蛋白”; 所以,慢性肾衰竭患者应以进食优质蛋白为主,如蛋、鱼、瘦肉、牛奶。 这一观念影响了众多医生和肾衰患者,并且影响了很多年; 医生说不能吃,病人也不敢吃。 而中医一贯认为:大豆能补肾、补脑,豆是最有利于肾病的食物。所以,对于肾病患者不能吃大豆制品的说法,我也是一直耿耿于怀! 不过,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新的研究表明,大豆蛋白中的氨基酸组成和牛奶蛋白中相近,必须氨基酸的组成非常丰富,接近人体的需要。 所以,大豆蛋白也为优质蛋白,在营养价值上不低于动物蛋白。 并且,一些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大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丰富,而胆固醇却几乎为零,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理想食品。 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矿物质、B族维生素等。 如此好吃,营养又健康的豆制品,怎能拒绝? 因此,在学术界,在肾病领域,专家们也逐渐接受了豆制品,不再把它列为肾衰竭患者的禁忌食物中。 就是说,肾衰竭患者是可以吃豆制品的,请记住这里讲的豆制品特指大豆(黄豆)制品,而不是其他青豆、豌豆、红豆等。 那么,问题又来了,可以吃,是不是代表着可以放心吃,可以随便吃?再请记住一点,慢性肾衰竭患者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低蛋白饮食。 不管大豆蛋白,还是肉类蛋白,都应该控制总量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每天进食0.6-0.8克优质蛋白质就够了,多则无益! 还有,豆制品种类很多,而肾病朋友选择豆腐、豆浆就可以了,原汁原味的最健康。 像那些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盐、酱油、调料、食品添加剂的豆干、豆豉啊,则不建议食用。
医生,给我开一些检查吧,看看有没有肾虚?在中医院肾病科诊室经常会遇到患者这样的要求。 肾虚 与 肾病 肾虚不是一种病,肾虚是一种证,是中医辨证的证,可以出现在很多疾病、很多症状中。肾虚是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所诊断出来的,现代医学还没有哪种化验检查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肾虚。 中医有肾,西医亦有肾,现在一说到肾虚就默认为中医的肾,一说到肾病就默认为西医的肾。 西医的肾病,初步诊断起来很容易,一般通过三项筛查就能知道有没有问题。一是留个小便查下尿常规,二是抽一管血看下肾功能,三是做个B超看下肾脏的大小结构等。通过这三项检查,大部分的肾炎、肾衰竭、肾结石等都能够早期发现,要知道很多肾病的发病是非常隐匿的,早期都没有什么症状,很多人一发现都到了尿毒症期了。所以,现在的常规体检,这三项检查是必有的。 但是有些人找中医来看病,手一伸说,帮我号号有没有肾病。我们知道了,现在肾病专指西医的肾炎、肾衰竭、肾结石等,还真没有哪个中医仅凭号脉就能准确判断出这些疾病来。号脉是为中医辨证服务的,可以协助诊断肾虚,却不能诊断肾病。 那么,中医的肾虚和西医的肾病,是绝对孤立的吗,可不可以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答案是可以的,并且很多时候肾病的患者都有肾虚,我们通过补肾的方法来治疗肾病,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比如说一个人通过B超发现有肾结石,但是没有任何症状不舒服,西医说你这石头目前还不需要处理,定期复查吧,如果石头变大了,就要手术了。我们见过一些肾衰的病人,一做B超发现肾脏长满了石头,是这些石头导致了肾衰竭,如果能早期发现或在早期把这些石头排出去,不让石头越来越多越大,就完全可以避免肾衰竭。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能够排石,而中医排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补肾。那么肾虚和肾结石有什么关系呢?肾虚的话,肾脏气化功能减退,代谢能力变差,就容易长出来一些有形的物质,如结石、囊肿等。 那么肾虚除了可以引起肾病,还会有什么其他症状呢? 肾虚的常见表现 腰酸腰痛,腰膝酸软:特别是腰部缠缠绵绵的隐痛、酸痛、坠痛等,因为腰为肾之府,肾虚多见腰痛。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见腰膝酸软。 耳鸣耳聋:肾开窍与耳,故易见耳鸣耳聋。以前很多病人,特别是孩子,用了具有肾损害的抗生素后,出现了耳聋的副作用,也证明了肾与耳关系密切。 须发早白、脱发:肾之华在发,所以肾虚者,多见须发早白、脱发等。 房事功能下降:肾为作强之官,与生殖功能、房事能力密切相关, 记忆力减退:现代医学认为记忆力与大脑功能相关,但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而肾生髓,所以肾虚较易出现记忆力减退。 乏力、无活力:我们常说“精气神”,肾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精神精神,肾精不足,自然无神采、神气。 …… 肾虚的这些症状表现,一般来说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靠中医中药来调理。但肾虚有肾精虚,有偏于肾阴虚,有偏于肾阳虚,切勿盲目自行服用补肾药物,服用不对,有可能适得其反。
肾绞痛,是一种急性的腰痛,疼痛剧烈,坐卧不安,有人痛的大汗淋漓,有人痛的在地上打滚,有人痛的想撞墙,有些人一辈子都要痛好几次去,这是多数人因为肾结石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医生在诊断清楚后一般会给你用解痉剂或止痛剂,那么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自己先控制疼痛呢? 当然是有的,并且方法很简单,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让家人帮你做。很多人不知道在我们的手背上有个经外奇穴,叫做腰痛点穴,每个手背上有两个腰痛点穴,左右加起来一共四个,这个穴位治疗急性腰痛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针到病除,不但可以治疗肾绞痛所致腰痛,对于急性腰扭伤等其它原因导致的急性腰痛也有显著效果。 首先,来看一看这个穴位怎么找,我们的手背上有五个掌骨,分别连着五根手指,从大拇指到小指分别叫做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三掌骨,第四掌骨,第五掌骨,每相邻的掌骨之间是有缝隙的,也叫骨缝。那么这个腰痛点穴就在第二、三掌骨以及第四、五掌骨的骨缝里,那么这个骨缝这么长,具体在哪个点呢?正好在我们的腕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腕横纹就是手腕那个地方,掌指关节就是掌骨与手指相连接的那个地方,握拳时会明显有几个突起。如果还不太清楚,大家可以看下面的配图,这样更直观一些。 那么找到了腰痛点,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会针灸,直接对着腰痛点扎下一针,这样止痛效果最快,一般我遇到肾绞痛的病人,都是先针刺腰痛点,屡用不爽。 如果你不会扎针,也没有关系。我们左右手不是共有四个腰痛点穴麻,先找到这四个穴位,把大拇指放在穴位上,向下用力的按揉,这四个穴位哪个最胀最麻最酸最重,就集中精力按揉哪个,持续的按,用力的按,可以让家人帮你按。在按揉穴位的同时,你的腰部要适当的左右扭一扭,前后屈伸一下,这样效果更好,一个腰痛点穴一次按揉十分钟左右,如果有人帮忙,也可以两边手同时按揉。 一般来说,疼痛都可以快速缓解,这样疼痛缓解了再去医院就诊岂不是舒服了很多。
又是一年播种的季节,64岁的覃富贵,身体依然健朗,准备今年种五亩地的花生,每天都起早摸黑的干。可是,最近他明显地感觉力不从心了,累,真得很累,可能是年纪大了吧,他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告诉家人,还是每天起早摸黑的干,只不过以前半天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还搞不完。 这一天,下起了雨,覃富贵正好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家休息一下,但没曾想到的是,却又犯起了咳嗽,并且越咳越厉害,大家都以为是天气变化感冒了,谁也没有在意,也没有谁去给他买止咳药,他浑身无力,只能躺在床上。晚上,该吃饭了,可是覃富贵迟迟没来。她老婆大声喊着“老头子,吃饭啦”,可是老覃应也不应。还以为睡着了,他老婆跑到床边去叫他。这一去吓她一跳,地面上有很多痰,但这痰明显是红色的,她第一反应是老头子不好啦,但又不知道有多不好。只见老覃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赶紧抓住他的手,好烫,又摸了摸他的头,“老头子你咋发烧了”,老覃努力的睁开眼睛,说道“我这是咋了啊”。 覃富贵的老婆叫吴桂花,吴桂花赶紧叫来了两个儿子,一起把老覃送到乡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一看,觉得老覃病得有点重,建议他们去县里的医院。于是,他们又连夜冲到县人民医院,因为老覃有发烧,咳嗽,咳血痰,就收进了呼吸科,进行了相关检查,用上了消炎药,一家人也终于得休息一下子了。可是,一大早,老覃的主管医生把吴桂花他们叫到办公室,说老覃的血肌酐700多去,得了尿毒症,但是为什么得了尿毒症,原因不知道,并且县医院不能做血液透析,建议他们赶紧去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吴桂花哪敢耽搁,急忙叫来一辆车,把老头子送到了市中医院。 这次因为老覃出现了尿毒症,可能需要血液透析治疗,就住进了肾病科。肾病科医生详细询问了老覃的病史、发病经过等,再结合县医院的相关检查,明确老覃得了急性肾衰竭,肺部病变待查(就是原因还不清楚)。考虑老覃年纪偏大,同时出现严重的肾脏、肺脏病变,肾病科主任根据经验判断这应该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不同脏器病变,最常见的疾病就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了,指示管床医生尽快完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查,并联系检验科主任,请求他们当天把这项化验做了,因为平时这种项目都是一周才做一次的。检验科很给力,第二天,这个结果就出来了,阳性。虽然没有做肾活检,但是临床结合检验,基本可以断定老覃患得就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经得老覃家属同意后,医生给老覃用了大剂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并用了免疫球蛋白保驾护航,同时经过呼吸科会诊后加上了消炎药,因为老覃家的经济条件有限,就没有进行血浆置换了。经过治疗,老覃的精神状态逐步改善,咳嗽咳血痰慢慢消失,血肌酐也逐步下降。半个月后病情稳定,带药出院,以后每一个月复诊一次,随访一年余,血肌酐保持150umol/L左右。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可以累积全身多个脏器和组织,病变多端,常容易漏诊或误诊。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最常累及的脏器就是肾脏和肺脏,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肺出血等。若能早期诊断,有效治疗,肾功能常常能逆转改善,从而避免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的肾衰竭,一定要完善该病的相关检查,若延误诊治,病情迁延,预后则较差,多数进入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肾脏功能。
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那是越来越多,而我们知道,糖尿病可不仅仅是血糖升高这么简单,就好如高血压不单单是血压升高,它们的可怕之处是伴随着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带来的一系列的全身的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除了天天吃药外,最痛苦的莫过于天天扎手指测血糖了。如若血糖控制不好,被收住院调整降糖方案,那么一天测个七八次血糖是很正常的,空腹测血糖、三餐前后测血糖、睡觉前测血糖、夜间测血糖,想想手指都会痛。因此,为了你的手指着想,还是乖乖的管好嘴巴,控制好血糖吧。那么,怎么才知道血糖控制的好不好呢,除了测血糖外,还有没有其他评估指标呢?当然有,测血糖只能反应你当时的血糖情况,并且会受到饮食、药物的影响,而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个指标却不受每天血糖波动、饮食情况以及降糖药物的影响,并且能反应近段时间血糖控制的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体内血红蛋白与血糖进行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过程,其含量与红细胞的寿命(平均120天)、血糖的浓度以及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饮食运动以及降糖药物的影响,能反映过去6到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是评估血糖情况的可靠的实验室指标。经常有糖尿病者说我的血糖很好的,但一测糖化血红蛋白老高了。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且浓度相对稳定,故临床上常以HbA1c代表总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首次将HbA1c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根据该指南,HbA1c在5%左右表示未患糖尿病,在5.7%-6.4%预示进展至糖尿病前期阶段,HbA1c≥6.5%则表明已患糖尿病。为了达到理想的糖尿病控制,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HbA1c为≤7%,一些组织则建议控制更低,<6.5%,希望这一目标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相关,故在一些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或红细胞寿命缩短时,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而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相对较多,从而会使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此外,近期大量失血的患者,新生红细胞会大量产生,会使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偏低。 一些研究提示,HbA1c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水平每增加1%,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3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危险性增加18%。 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相比,HbA1c的检测方法已经标准化,与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相关性更强,生物变异性小,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血糖管理和治疗的指导,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 盗汗一病,中医公认的病机是“阴虚内热”,当然也存在“气阴两虚”。盗汗的特点是夜间入睡后汗出如油,醒来时汗出自动停止。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阴虚内热,白天不出汗或者出汗少,一到晚上睡觉就出汗呢? 这里要涉及一个“卫气”的概念,卫气是什么,就是我们体表皮肤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虚的人不能抵抗外来邪气就容易感冒。《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这里的“司开合”非常重要,司是主管的意思,卫气充足,皮肤腠理固密,则不易出汗,反之卫气不足,皮肤疏泄毛孔开放,则易出汗。然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卫气的运行具有昼夜、寤寐(寤为醒,寐为睡)的规律,白天人醒着的时候,卫气行于阳、行于表,夜晚人入睡后,卫气行于阴、行于里。 讲一个生活现象,就更容易理解。在我们穿同样的衣服,同样的温度环境条件下,如果你醒着的时候是不容易受凉的,而如果睡着了,就可能会觉得冷,甚至受凉感冒。这就是因为睡着时卫气向里走,体表卫气相对虚弱,抵抗力不足,容易被邪气侵犯。同理,夜晚入睡后,卫气向内走,体表的卫气减少,皮肤腠理疏泄,加之本身已经存在阴虚内热,津液被蒸腾,则自动汗出,而睡醒后卫气还于表,皮肤腠理固密,即便还有阴虚内热,汗出也会自动停止。 当一个人卫气非常虚的时候,即便是白天也不能充皮肤、固腠理,就会动则汗出或自汗,也会自汗和盗汗同时出现。所以不管自汗也好、盗汗也好,都和卫气有一定的关系。 治疗盗汗的特效中药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因其为蚕的主要食物,又有“蚕叶”之称,其外形像是一把扇子,顶部微尖,边缘有锯齿,基底部有点“心”状的感觉。 做为中药,深秋初霜后采摘的桑叶方可入药,如若是春天、夏季采收的桑叶,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疗效,因此中药处方上多强调为“霜桑叶”。 桑叶治盗汗如神,这个是经过众多医家验证检验的,不需质疑,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言“桑叶主除寒热出汗”。如上海名医颜德馨教授治疗一位61岁老妇,盗汗2年,饮食正常,唯觉精神疲乏,颜教授先用益气固表、滋阴降火之药无效,后改用霜桑叶研末,米汤调服9克,早晚各服1次,半月痊愈,终未复发。清代医家陈士铎也擅长用桑叶止汗,且不但是盗汗,各种汗出都喜加入桑叶,他创制的敛汗汤(黄芪、桑叶、麦冬、五味子),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治疗虚劳盗汗。 桑叶治疗盗汗,效如桴鼓,但却少有医家能说清楚桑叶为什么能治盗汗。有人解释为桑叶甘寒,甘能养阴,寒能清热,恰合盗汗之病机,故能治之。那么,能养阴又能清热,治疗阴虚内热的中药多的是了,为何唯有桑叶治疗盗汗有独具之良能? 这个问题,现代中医胡浩先生讲的非常透彻。我们知道,秋天时很多树叶都落了,但桑叶却依然青茂,所以桑叶禀受秋气较盛,而深秋初霜后在落叶归根前采摘的霜桑叶禀受秋气最盛。秋季,气温开始下降,毛孔开始关闭,神气开始收敛,所以秋季的特点就是:收、降、敛,而霜桑叶所禀秋气最盛,那么它的收降敛的功能就最强。秋对应人体之肺,所以霜桑叶具有较强的降肺、肃肺之功效,而肺主皮毛,肺气肃降,毛孔闭合,自然汗出就停止。因为桑叶甘寒,所以治疗阴虚内热的盗汗最为合拍,但根据霜桑叶肃降肺气的特点,其它汗出也皆可加入霜桑叶。
不知几何起,具有“南国神草”之称的三七,风靡全国,以其“活血化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祛斑养颜、护肝益肾”等诸多之良能,知名度越来越高,具有“东方的阿司匹林”之荣誉,且三七粉冲服简便,乐于被人接受,然而你真的了解她吗? 一、三七为什么叫作三七? 有人说三七、三七,是因为生长3到7年才能采挖,故名为三七,其实一般三七多种植3年左右就收获啦,能够种到5年的少之又少,而种到7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又有说法为每株三七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有七张叶子,故称“三七”,此说可供参考。 三七,又被叫做田七、参三七、山漆、金不换等,是不是傻傻的搞不清楚。 大家多认为云南为三七的道地产地,其实不然,广西才是三七的最早产地。三七作为药材最早由《本草纲目》所收录,李时珍说三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外清代记载“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这下子明白了吧,田州,位于广西百色,田州所产三七最优,故名为田七。但不知何故,田七在广西几乎已绝迹,所以大家只知道云南三七啦! 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从其根块到枝叶、花,都酷似人参,因此有参三七之称,《本草纲目拾遗》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又有说法,三七或本名为山漆,但为了方便,简写为三七,而李时珍解释为三七能治疗金疮出血,如漆粘物,故为山漆。 三七,又名为金不换,足见其贵重之意。 二、云南文山还产三七吗 总所周知,云南文山所产三七质量最优,被认为是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地,因之也被叫作“文山三七、云三七”。然而,可能你不知道的是,文山能种植三七的土地越来越少,因文山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相似,故而目前三七多产于文山周边地区,但最终他们基本上都在文山三七交易市场出售,所以统称为文山三七,但价格会高低不一。为什么文山能生产的三七越来越少呢?因为三七对土地营养的消耗非常大,种植过三七的土地需要10-20年后才能重新种植,所以文山种植三七的土地越来越少了,也许这也是广西三七灭绝的原因吧。 三、三七只能活血化瘀吗 三七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主要因为其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等疾病,且可祛斑养颜、抗衰老,尤其为中老年以及女性朋友所厚爱。曾有一位女性朋友问我:三七活血化瘀这么好,吃多了会不会导致出血啊?想必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样的疑问,此实不懂三七也。 其实三七最初是用来止血的,治疗各种出血证疗效甚佳,外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吐血咳血、二便下血,皆有良效。《本草纲目》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 三七既善活血,又善止血,止血而能不留瘀,活血而不伤新血,正是因为三七具有活血与止血双向调节作用,才被广大医患所喜爱,并被作为一味日常保健养身之要药。 四、“生打熟补”莫用错 “生打熟补”是指两种服用三七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功效。 “生打”是指服用生三七粉,三七采挖出后晒干,直接打成粉末,温水冲服,主要用来活血散瘀、止血、抗血栓、调节血压血脂等,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三七服用方法。 “熟补”是指服用熟三七,具有补血调血、补虚之功效,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多用于产后、月经后以及体质虚弱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以之蒸鸡服,三七渣捣烂入鸡腹,隔汤蒸至鸡烂,去三七食鸡,可以医劳弱诸虚百损之病”,此法即为云南三七汽锅鸡的起源。除了蒸法,还有炖汤、油炸后打粉等服用方法。 五、三七粉,你买对了吗 以假乱真,以伪掺优,自古以来都是中药面临的一个问题,三七粉作为三七的主要服用方法,同样面临着该问题,三七再好,但你喝的三七如果不是三七呢?下面我们就学几种简便的鉴别方法吧。 真正的三七粉,灰黄色,有人参气味,尝之是苦后回甘,而伪品有辛辣味,是不会回甜的; 再者,将三七粉放入少量猪血或鸡血内,可将猪血或鸡血化成水状,而假三七粉则无此效。 还有,取一个透明玻璃杯,放上三七粉再冲入清水。真正的三七粉会起很多泡,这是因为三七中含有丰富的三七皂苷,最明显的特性反应就是起泡,生粉的起泡反应比熟粉明显,如果没有起泡就是假的三七粉,起泡量少则表明皂苷含量少。 最后,优质三七粉,用温开水搅拌后,静止一段时间,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没有漂浮物,中层不混浊,下层除三七粉外无杂物;而劣质三七粉泡水后水质混浊,或水面会有油状漂浮物,杯底沉积物为淡黑色或有沙粒感。 好啦,三七粉还有许多专业的鉴别方法,当然这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在正规药店或医院或中药市场购买,切莫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的三七粉。
很多人都会晕车,这里介绍一个治疗晕车的小方法:上车前把几粒花椒塞到肚脐里,效果很好,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因为花椒可以温通肠胃,扩张血管,保障大脑血液供应,从而保持平衡。晕车的时候不是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肠胃症状嘛,或许是脾胃不好的人才更容易晕车呢,而花椒主入脾胃二经,通过调理脾胃,从而起到预防晕车的作用。 古人认为花椒辛香可以辟邪,所以在宫廷里用花椒渗入涂料,糊在墙壁上,专给后妃居住,这种房子叫作“椒房”、“椒宫”。 其实花椒可以治疗白发、牙痛、咳嗽、腹痛、阴痒、脚气等诸多疾病,可谓是从头到脚,都有搞。 首先看中医本草著作中的老大哥《神农本草经》怎么说的,在本经中花椒名为蜀椒,谓“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张仲景用药,悉遵本经,其著名的“大建中汤”,取花椒温中止痛之功效,治疗腹中寒痛,呕吐不能食。后世也多用花椒治疗腹中冷痛,寒湿吐泻。肚脐,又名神阙,为一强壮要穴,脐疗是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方法,如前面说了花椒敷肚脐可以治疗晕车。因花椒性味辛热,故用花椒敷肚脐可以驱寒,暖胃,促进消化,诸如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宫寒不孕、寒凝痛经等症皆可用之。 《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及花椒“主邪气咳逆”,《本草纲目》也谓其“入肺散寒,治咳嗽”,临床也证实花椒治疗咳喘,收效较好,如小儿痉挛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属于风寒者,可以迅速止咳平喘。有一治疗咳嗽的民间单方,大家不妨记住,那就是花椒炖梨。方法很简单:取花椒10粒左右,置于鲜梨中心,可再加冰糖一两块,放置碗内,蒸至梨熟,吃梨喝汁。此方法本人试验多次,故敢推荐,但要记住属于寒咳者,疗效方佳。 《神农本草经》还提及花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名医别录》更是记载其可“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据说国医大师陆广莘八十高龄仍乌发浓眉,精神矍铄,陆老平素主张多用花椒泡脚来养生,但陆老的头不白与用花椒泡脚有无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虽然本经谓久服之头不白,但要记住花椒温热,阳热、阴虚体质者还是慎用为妙。说起花椒泡脚,不得不提的便是用花椒煎水外洗,治疗诸多瘙痒性疾病,如外阴、肛门瘙痒,湿疹瘙痒,脚气瘙痒,不管辩证是湿热还是寒湿,皆可配伍用之。如同吴茱萸、蛇床子、黄柏、苦参、白鲜皮等药配伍,煎汤外洗,治疗妇女外阴瘙痒不可忍。 花椒治疗牙痛也甚好,《食疗本草》“治齿痛:蜀椒醋煎含之”;《圣惠方》“治齿疼: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食疗本草》用醋煮花椒,进行漱口,较为简单,而《圣惠方》稍为复杂,不过可以简化为把花椒炒热,咬在疼痛处,即可。 花椒治疗病证甚广,他如关节疼痛、呃逆不止、蛔虫腹痛等,皆有文献记载,不再赘述。然物性皆有所偏,花椒更是如此,如《随息居饮食谱》强调“多食动火堕胎”。《本草经疏》更是详细说明“肺胃素有火热……,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等证,法所咸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用花椒,需要去除其种子,只用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