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4.5小时以内排除禁忌症后,可静脉溶栓治疗。优点:快速、简单、预后良好。缺点:存在出血风险,需要谨慎评估受益和风险。 2、发病6小时以内静脉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多模核磁显示大血管闭塞,梗死面积不大,侧枝循环较好的,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3、发病6小时以上,或6小时以内不适合溶栓、取栓的患者,可应用抗血小板、降脂稳斑、改善循环及开放侧支的治疗。 4、进行卒中全面管理,在发病14天内,进行血压、血糖管理,出入量监测,防止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警惕褥疮发生,加强营养及膳食平衡,注重康复训练,调整患者心情,实时进行病情的评估。 5、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警惕卒中后抑郁,避免康复训练的延误。
1、既往出现过急性脑卒中事件的患者。 2、自觉反复头晕头痛的患者。 3、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自身免疫病的患者。 4、家族中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 5、大于45周岁想进行卒中事件一级预防的人群。
执业经历:高冉博士,主治医师,讲师。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基地秘书、深静脉血栓专管员、罕见病专管员。2007-2015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15年至今于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担任病房、门诊、急诊、会诊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发表多篇文章并参与编写书籍。专业擅长: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急性脑卒中的全程管理,脑梗死恢复期血压血糖心理的调控。脑动脉狭窄评估,脑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脑动脉支架病人术后的全程管理。头痛,头晕,失眠的诊疗。
脑卒中(中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并占据我国死亡原因首位。从卒中发病到血管内治疗开始的时间每延长1小时,死亡率增高2.2%。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从而挽救生命。 1.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效果对比 目前,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一般要求发病4.5小时以内),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到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血管内治疗器械,近年来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早在2015年,NEJM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全球主要医学期刊影响力中保持首位)连续发表七篇对比血管内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均证实了6小时内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也从此迎来了春天。 根据ESCAPE实验,快速血管内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并使近端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减半。研究共纳入316例大动脉闭塞的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功能结局,死亡率也明显降低。 而2018年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DAWN研究数据表明,对于发病6-24小时内并且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存在错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天残疾预后方面,机械取栓联合标准治疗也优于单独标准治疗。 2.治疗时间至关重要 2018年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使用MR CLEAN研究的数据就临床实践中血管内治疗时机与功能性结局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共纳入148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评估从发病至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或从发病到成功再灌注的时间与功能性结局(用mRS量表评定)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从卒中发病到血管内治疗开始的时间每延长1小时,死亡率增高2.2% 2021年1月4日,Neuroloy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与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来自两个卒中中心登记处的所有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病例,共1558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时间为早上08:00-10:20及10:20-11:34(OR=0.62,95%CI=0.44-0.87,P=0.006);而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为15:55-17:15或18:55-20:55的患者显示预后不佳(OR=1.47,95%CI=1.03-2.09,P=0.034;OR=1.49,95%CI=1.03-2.15,P=0.033)。 该研究认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上开始血管内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而在下班时段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对患者功能预后不利。 3.治疗小结 1.与单纯的内科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联合内科标准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 2.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时间与其预后恢复情况密切相关,因此迫切需要实施有效的院前分诊并改进院内工作流程。 3.机械取栓前不应跳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因为有时血管内治疗因为种种原因而延迟或无法开展。
预防中风,全球公认的5条权威建议 发现中风相关症状,第一时间拨打120,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早在几年前,北京就在综合性三甲医院开通了脑卒中绿色通道,体现了“医防融合”、“防治并重”的先进理念,是区域脑卒中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中风预防问题上,国内外专业意见高度一致!美国卒中协会(ASA)也同样建议广大民众应该知道以下5件事: 1.任何人都会发生中风,中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中风虽在老年人中多见,但任何人,包括少年、儿童都可能发生中风。 2.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原因! 管理好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首次发生中风者,大约3/4都有高血压。因此,定期检测血压非常重要。 3.中风有年轻化倾向! 中风是中国国民的“头号杀手”。值得注意的是,中风的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尽量少的减少熬夜,规律生活、经常性运动,很重要。 4.中风可治,时间就是生命! 在中风发生时,每分钟几乎有200万脑细胞死亡。最快最佳的措施就是给急救中心120拨打电话,前往有绿色通道的医院。争取在症状发作3~4.5小时内到达医院。 重要提示: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及时就医,因为中风复发率、致残率很高。 5.发现口歪眼斜、手臂无力、言语不清,要马上叫救护车! 一定记住以上症状,面部、肢体、语言,任何一点都要立即前往就医,急诊绿色通道。 记住一定要通过120呼叫救护车。不要自行驾车前往,120急救车可以院前处置! 写在最后,中风后的康复很重要,康复效果直接影响生活治疗,因此建议到正规专业康复医院治疗! 2021年1月1日开始,北京全部定点医疗机构正式启用医保电子凭证进行就医结算,参保人员到医院就诊无需再携带实体医保卡,建议就医前先完成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省去紧急就医时找实体医保卡的时间,为治疗赢得黄金时间!
直播时间:2020年12月15日13:58主讲人:高冉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
经常熬夜的你,怕了吗? 对中老年人群临床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间与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痴呆)病理发生之间的“U型”关系——夜间睡眠过长、过短都会增加痴呆的风险。此次研究是从生物标志物层面证实的,有非常可靠的临床价值。下面,和大家分享如何“正确地”睡觉! 1.每天应该睡多久?几点睡? “睡不够”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尤其是痴呆风险的增加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平时睡不够的人,常常在周末采用“睡一个整天”的极端方式补充睡眠。而坏消息是“睡不醒,睡不够”也会增加痴呆风险。 晚间10:00入睡,每晚保持6-8小时左右睡眠时长是健康的休息方式。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遵循正常的睡眠节律对身体健康和预防痴呆非常重要。 总结来说:晚上10:00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是健康、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执行起来对很多人来说很难,特别是对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朋友们...... 2.夜班党别慌,还有其他办法预防痴呆! 对于经常夜班的人员来说,妥妥的睡眠不足+节律紊乱,岂不成了痴呆的高危人群,那应该是怎么办呢? 参阅《阿尔茨海默病病预防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除了睡眠之外,超重/肥胖、体育锻炼量、吸烟、阅读、受教育等非医学因素与痴呆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睡眠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体内脂肪代谢产物可能造成脑Aβ沉积增多,还会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可使痴呆风险增高约64%。 老年体重丢失可能是脑内病理沉积的痴呆临床前期表现,体重变化更小的老年人痴呆的风险降低约40%。 体育锻炼能通过改善平衡、减少跌倒次数等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也可促进神经再生、减少脑内Aβ沉积、增加海马体积等使痴呆风险降低10%。 烟草:含有神经毒素,可直接损伤神经元,造成认知功能下降,因此,吸烟使痴呆患病风险增加约40%。二手烟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认知刺激活动:如阅读、下棋等可以提高脑储备,使痴呆发病风险降低50%,即使痴呆遗传易感个体也是如此。 长期睡眠不规律的特殊人群:建议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夜间睡眠时长,应尽量保持生理性睡眠节律,参加更多的户外体育运动、社交和认知活动,避免靠白天大量补觉来弥补前一天晚上的睡眠不足,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降低痴呆的发病风险。 3.用慢病管理的方式来预防痴呆!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痴呆和其他慢病一样可防可控,通过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以让痴呆的发病率下降40%左右!同时,与其他慢性病相似,痴呆也已经出现了年轻化态势。 近几年,神经科开始出现20多岁的痴呆患者,虽然早发型痴呆大多是家族遗传性的,但也有新发突变 (APP、PS1和PS2基因相关突变) 引起的。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抑郁等共患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促进了痴呆病理的早期发生与进展。 为了不要“英年早呆”痴呆也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需要进行严格的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对于认知正常并且体内没有痴呆病理生理改变的健康人群,要注重一级预防,这个阶段强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尽可能长的接受教育,从中年开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认知和社会活动,从而提高认知储备,有效控制血管和相关共病等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肥胖、吸烟、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听力损伤、衰弱、睡眠障碍、抑郁、精神紧张、直立性低血压),尽量降低发病风险。 第二级:痴呆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5-20年脑内就开始出现了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痴呆临床前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采取二级预防策略,既除了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调控,同时要考虑靶向Aβ、tau的特异性靶向调修治疗,将病理生理改变恢复到正常,进而避免其引起的认知下降。 第三级:一旦患者出现了临床可识别的认知功能减退,我们可以开启三级预防策略,加用神经递质调节剂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这一阶段对症处理其他相关临床问题和照料护理也非常的重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痴呆和其他慢病一样可防可控,我们要积极地将防治关口前移,采取防慢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策略。
近期天气转凉,很多病人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病人在家中自行将降压药剂量加大后发现头晕更加严重前来就诊。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季节交替,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血压代偿性增高,盲目的降压会进一步加重脑供血不足,此时患者头晕症状更加严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选择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完善头CT检查明确无出血诊断后,改善脑循环及供血的治疗,缓解头晕症状,血压会自行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