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疱疹目前的治疗难点是复发问题。该病是由房事不节,感受秽浊之毒,毒邪蕴聚,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皮肤黏膜而生疱疹。当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皮损消退后,残留的病毒长期潜存于脊神经节,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可使潜存的病毒激活而复发。我研究已证实许多清泄肝火,利湿解毒,滋补肝肾,益气健脾的中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对防止或减少复发有很好的作用。因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临床更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来解决复发问题。
1、淋病:潜伏期是3-5天;2、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伏期是1-3周;3、生殖器疱疹:潜伏期是3-14天;4、尖锐湿疣:潜伏期平均是3个月;5、梅毒:潜伏期平均是2-4周;6、艾滋病:多数患者通常在不洁性行为3个月后可检测到艾滋病抗体。
1、加强梅毒危害及其防治常识的宣传教育。 2、严禁卖淫、嫖娼,对旅馆、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加强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3、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孕妇产前检查,必要时需避孕或终止妊辰。 4、早诊断、早治疗,规范用药,坚持疗程,建立随访追踪制度。 5、性伴侣双方共同治疗。
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对腰腿痛作出正确的鉴别和诊断。对腰腿痛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实践中常见到,当我们用手法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 难道增生会一下子被消除?这些现象恰好说明疼痛并非与增生有关。既然疼痛不是增生所引起,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医治增生,消除骨刺上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坐骨神经的概念不清: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我们在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竟达54.1%,而被误诊的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93.9%。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只要略作比较是不难鉴别的。 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某些医生既不管疼痛的位置,也不分析疼痛的特点和规律,便给患者带上风湿的“帽子”。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所指的风湿,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 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但如前所述,中医对腰痛的分类也不称风湿,腰腿痛也远不止这些病,故不能以“风湿”掩盖之。 不管疼痛与病变所在是否相符,便草率诊断:某些医生认为下肢外侧疼痛者可诊为坐骨神经痛,此论谈者不敢苟同。因下肢的外侧应包括大小腿的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经上去呢?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正如前面所述对坐骨神经痛误诊率之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不要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大腿不同方位疼痛的意义 根据解剖的规律,对大腿不同方位的疼痛,作出判断是有据可依的,如大腿后侧疼痛的诊断: 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 如痛为神经所引起,则应先考虑坐骨神经或臀上皮神经的损伤。二者的损伤均可表现出腰、臀、大腿后侧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痛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隐约不定,仅达大腿后侧而不及小腿。坐骨神经损伤则沿坐骨神经行经可查得压痛,其痛不仅表现在腰、臀、大腿后侧、且整个小腿,特别是小腿外侧的麻痛,较为常见,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牵拉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L4/5或L5/S1。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 大腿前侧疼痛的鉴别: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 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骨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内侧疼痛的意义: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 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外侧疼痛的思考: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虽然下、中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大腿后外侧胀痛的朔源: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 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臀部下半区疼痛的判断: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 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 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铁钻试验阳性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 疼痛的位置若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 臀部上方疼痛的常见损伤: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症状影响范围也不一样,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 臀部上内方肌内侧缘疼痛有可能损伤的是臀中肌和梨状肌: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 梨状肌起于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 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 可触的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关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 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 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 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治。
颈椎1 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颈椎2 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颈椎3 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颈椎4 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颈椎5 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颈椎6 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颈椎7 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胸椎1 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胸椎2 气短胸痛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胸椎4 胸背痛、胸闷、长叹气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胸椎9 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胸椎10 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胸椎11 肾功能障碍、尿道病胸椎12 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腰椎1 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腰椎2 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腰椎3 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腰椎4 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腰椎5 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骶椎 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尾椎 尾骨痛
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是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相互促进发展过程,直到我们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这是我们系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过程。是指导我们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准。目前针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所采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如:针具疗法、手法、注射疗法等等,很好的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较疑难的病症。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尤其是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有指导意义的病理规律已阐述的比较深入,并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对疾病的各种解释,还未达成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用现有理论指导临床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认识疾病不宜偏离主流医学的方法。 导致症状发生的原因是病理改变,属病理性致病因素,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的原因是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是病理生理过程。多年来本学科对各种病理致病因素研究较多,显得更重视,如:对肌肉起止点、韧带、筋膜、滑囊、筋膜间室、骨纤维管、椎间盘等组织结构损伤后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局部代谢、软组织变性、瘢痕、挛缩、粘连、等各种病理改变的研究。针对病理性致病因素的治疗,对临床工作来说具有实用性,所以促进了这方面的发展。如果对引起病理改变的原因和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不清,会使我们诊断、治疗及预防目的性不强,出现了诊断应用老的名称,治疗采用各自的思路和方法的局面。不利于学科的进步、普及与发展。 所以对引起病理改变的原因及病理生理规律的系统认识也非常重要。应尽可能采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主流医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软组织损伤疾病的认识更深入系统。否则,无法与其他学科相互交流与促进,不易被主流医学接受。目前我们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认识就存在这种情况。如:针刀医学和软组织外科学等。 1、软组织的概念:针刀医学将软组织范围界定为:除骨骼以外的所有脏器,其依据是它们的病因病理完全一致[1]。本人认为软组织应界定为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更为准确,因为这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引起病理改变的原因是异常应力。而其它脏器所患疾病的病理改变,虽然也是损伤与修复的基本过程,其病因与病理生理过程有各自的规律。可以进行相关研究,不宜界定为软组织范畴。 2、针刀医学的电生理线路理论[1],采用了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用以说明经络现象的规律,或说明人体信息系统的存在和作用。该理论认为:电生理线路是有调控功能的信息通路,其构成是由各种微量元素链组成。它调控信息的流量和速度,神经系统是电生理线路的一部分… 该理论论述了人体信息系统的存在和它的作用及意义,对理解信息及通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是:用了概念清楚的电子学和电生理学名词及规律,去说明另一种现象和规律,这样易产生科学上的误解和混淆。所下的结论缺乏用现有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检验的客观依据。如:利用电流量的大小,流量和速度、开、关、断路、短路等术语来形容人体信息系统的规律,该理论对微波发射场和循环等系统作用的描述;以及电生理线路系统的发现,使神经系统深层次的问题迎刃而解等结论,及用金属针治疗有临床效果,用绝缘材料制的针治疗无效来证明电生理线路的存在。混淆了电流与信息的概念。该理论对科学的三个特点:实践性、可重复性、公理性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够慎重。如:实践性:用针刀或针灸治疗某些疾病获得了临床疗效,不足以说明电生理线路理论,应有更多的相关对照来解释为什么用其它方法也有同样的效果。可重复性:培养了3万名医生,用同样的方法都有临床疗效,说明这种方法的疗效有可重复性,不足以证明电生理线路理论。公理性:指同行都认为合情合理,在理论具体描述中存在上述许多不妥的地方。该理论如用信息概念去描述和理解会更确切些。 3、 针刀医学的动态平衡失调理论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根本病因是动态平衡失调,动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粘连、瘢痕、挛缩、堵塞四大病理因素[1]。在病因、病理认识上出现了概念和逻辑错误。动态平衡失调是慢性软组织损伤最根本的病因[1],可以理解为“失调”引起软伤疾病,而“失调”的原因是四大病理因素,又可理解为四大病理是软伤疾病的原因。出现了病因、病理不分的现象。该理论是比较抽象的比喻,是想强调粘连、瘢痕、挛缩、堵塞四大病理因素的临床重要性和意义,对软伤疾病的认识有积极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概括软伤疾病发病规律。应采用主流医学认识疾病的方法,用病理改变引起局部功能障碍去解释更为确切。 4、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后移产生的无菌性炎症是引起疼痛的原因[2],针对无菌性炎及规律性压痛点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确切疗效。这只是针对病理性致病因素的治疗,有些疼痛采用手法治疗,几分钟就缓解了,不能用无菌性炎症学说解释。由于在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研究方面,忽视了骨性结构及应力异常因素和不同软组织结构损伤后产生不同的病理特点及神经反射机制的研究。缺乏对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整体认识。在治疗方面手段单一,以消除无菌性炎症和规律性压痛点神经末梢的损毁(原来认为是松解)为主要治疗目标。尤其是忽视了骨性结构异常应力的治疗。 二、对软伤病因和病理生理的认识 1、对病因的认识:对被损伤的组织结构及产生的病理结果来说,最基础的因素是有异常应力的存在,把产生异常应力的各种急性或慢性损伤原因分类,结合病理改变产生的部位和种类进行分析,会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部分尝试性工作。对健康人群的姿势行为习惯与脊柱应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健康人群颈椎X线表现进行了调查,对姿势行为习惯与各种症状发生率进行了调查[3]。结果提示我们,人体结构受力的不对称性是绝对的,只是程度和部位不同。引起骨性结构异常、骨质增生、软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瘢痕、挛缩、钙化等病理改变的原因及临床症状的产生,异常应力的存在是问题的关键。异常应力与人体结构的变化是个量变过程,人体对异常应力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适应的,如何理解异常应力 :指能够诱发本体感受器产生不良冲动传入的应力(具体病理生理在后面叙述)。其原因有:(1)、外界原因造成局部受力超负荷而损伤,如:过力运动、劳动或姿势不当造成的局部扭伤、挫伤、牵拉伤等外伤。(2)、姿势行为习惯造成骨、软组织局部结构变化,使应力代偿能力下降,这是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基础因素。(3)体质因素。为什么同样的职业,做同样的动作,有些人会损伤,大部分人不会损伤,内在规律是什么?许多病症采用针具治疗效果很好,采用其它方法同样很好,有的甚至更好,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更有利于病人。为什么病理改变的程度与症状不成正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 2、对病理生理的认识 软组织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瘢痕、粘连、挛缩是病理改变,是损伤与修复的过程,为什么许多软组织损伤后产生的瘢痕、粘连、挛缩等病理改变,并没有引起临床症状。从病理生理角度认识异常应力作用在肌肉起止点、韧带、滑囊、骨纤维管、筋膜间室等不同组织结构,其病理生理改变有不同的特点。已有的理论已系统阐述。产生临床症状的关键是本体感受器有不良冲动的传入。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与异常应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病理生理改变的基本过程。其规律是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结构,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软组织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只是病理生理改变的一部分。对骨性结构异常及异常应力的研究;感受异常应力的感受器及神经反射系统的研究也同样重要。病痛的性质和程度只是病理与病理生理改变的程度或量的不同。基本规律应是: (1)、因为躯体本体感受器对纤维长度和张力变化非常敏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易化状),及关节感受器对异常关节位置的感受,均可引起保护性肌紧张,代谢增强,造成组织缺氧、代谢产物蓄积,产生致痛物质,而引起疼痛。随时间延长及损伤程度的增加,形成组织变性、纤维化、钙化等慢性病理过程,并形成恶性循环。并使交感神经持续紧张,伴随情绪反应[4]。本体感受器的不良冲动传入是症状产生的关键环节。 病理改变明显,如结构稳定,行为没有超出稳定范围,没有异常应力产生,本体感受器无不良冲动传入,就不会产生临床症状。 (2)、对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由异常应力产生的病理改变刺激本体感觉系统,使伤害性冲动传入到脊髓,形成躯体—内脏反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所支配的内脏代谢。由于脊神经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脊柱应力异常直接牵拉或压迫交感神经引发脊柱相关疾病。 如果我们能够对脊柱及软组织结构的应力和神经调节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应力规律, 一个微小的能够让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异常应力, 我们都能够分析或检查得到,诊断与治疗的目标会更明确.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治疗原则: 1、阻止本体感受器不良冲动传入,(治标) 采用手法、针具、药物干扰或破坏局部环境、消除无菌性炎症等, 2、消除引起本体感受器不良冲动的原因(治本) 采用手法复位、针具松解等改善应力状态、消除引起无菌性炎症的原因,改变姿势体位习惯,使脊柱及软组织在一定功能范围内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不是胰岛素引起的还可以,本人做过一例一次T10,11,12,双测及L1,2双侧.3个月好转,两年后全愈,现以七年未复发尿病的远期疗效如何听说有一个青岛的针刀同仁,用针刀治疗二型糖尿病,完全按照《针刀医学原理》上所述,连药方都是,确实是脊柱区带导致的功能性病变进行针刀和整脊治疗,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愈上百例了
某女,43岁。自述一次晕车后,呕吐不已,开始每天发作一次两次,诊为“胃神经官能症”爱茂尔注射液,每日两次肌注,无发作,治疗半月停药后,发作如初,医院做颅脑CT,无异常。一次偶然的机会,患者自述后颈部不适,行颈5颈6针刀治疗一次,再无发作,看来针刀治疗内科杂症是很有潜力的。
一 少食糖果,甜食,巧克力,雪糕,油炸肉串,高脂肪食物,及辣椒,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类。 二 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休息时间,不长期超时应用电脑,看电视,睡前必须洗脸。 三 严禁用手挤压痤疮,黑头粉刺,严格遵循无菌器械消毒操作。 四 避免使用诱发痤疮药物,如激素类。
十一前一天在门诊,遇到三位患者,进来就要用药水点“痦子 ”,一个是为了美,二个是因为算命的说的。痦子在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是皮肤的良性肿瘤,是由神经细胞分化出来的。经常有人说,我最近长了许多痦子 ,其实,许多痣细胞,是胎里带出来的,只不过很小,偶然的刺激因素,让它长大了。只要它不长在手掌、脚底、口唇等特殊经常磨擦部位,最好不要动它。如果表面有了破溃,或是迅速增大,那就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处理。 大部分来处理的患者,都是在脸上为了美丽,或是相面不好来的,街头点痦子,五块钱一个,的确很便宜,想要这药水,我也能很轻松的做出来,无非是腐蚀性的酸,碱罢了,但不能那么做的。包括液氮冷冻,也是不可取的。痣细胞受到刺激,如果没有完全死亡脱落,可能变为恶性黑素瘤,悔之晚矣。 最安全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美容缝合,能最安全的完全清除,费用高些,五到七天拆线。有些患者要求激光清除,如果是位于表皮内的,我给做,因为比较表浅,不易出疤,但打的时候,面积要扩大些,也要比痣体深一些,免留后患。如果是比较深的,我当然是建议去手术,绝对不会动的。 总之,破溃变大早处理,如要处理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