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的标志物,阳性率约70%。但应排除也可以见于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等。 甲胎蛋白超过400ng/ml为诊断肝癌的条件之一。对甲胎蛋白逐渐升高不降或者超过200ug/L,持续8周,应结合影像学及肝功能变化作综合分析或动态观察。
正常人的手掌掌面和背面的皮肤颜色呈均匀一致的淡红色。当患了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后,在大拇指、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可出现片状充血,或者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以后变成苍白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都会出现肝掌。出现这种情况,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病情。
1、清肝泻火药:可以选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当归芦荟。 2、疏通的药:治疗时要选疏通的药,保证肝气的疏泄正常,没有於堵,热就卸掉了。同时患者症状跟自身情绪有关,要规避暴怒的状态,让尽可能的自我调理。 3、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或者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布氏杆菌病的一些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的伤口或者是擦伤直接感染,也可以通过眼结膜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一些有传染性的气溶胶,食用一些未经消毒的奶、奶制品,输血或者是器官移植,还有性传播是罕见的传播途径。一般来说,接触羊群比接触牛群或者处理加工羊肉制品更加容易感染。 人对布鲁斯菌病一般来说是易感性的,布氏杆菌病经常是因为经常和羊、牛等动物接触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感染。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针对布鲁菌病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通过控制动物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等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一般来说乙肝五项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IgG)的顺序排列。1.HBsAg阳性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2.HBsAb是保护性抗体,也就是我们注射乙肝疫苗想要的抗体,若为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存在免疫力。3.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复制较快,传染性强。4.HBeAb阳性,一般情况下,说明病毒复制较慢,传染性降低。但有些乙肝患者例外,虽然HBeAb阳性,但其病毒复制也较快,病毒量高,传染性强(说明患者感染的是一种发生变异的病毒)。5.HBcAb-IgG(核心抗体)阳性,说明过去或现在感染过乙肝病毒。如果上述1、3、5同时阳性,为“大三阳”。1、4、5同时阳性,为“小三阳”。2、4、5均为阳性,说明为乙肝恢复期。2、5同时阳性,说明感染过乙肝,但是已经完全痊愈、产生乙肝抵抗力了。
家里有乙肝成员时,如何防范小孩不被感染上乙肝是各位家长们迫切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呢?恐怕还是缘于自己或他人得了乙肝后的经历如升学、就业歧视,肝炎、肝硬化、肝癌对身体的折磨等,对乙肝心存恐惧有关。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通过多年的努力,现人群感染率仍然达8%左右,绝对数是世界第一,达1亿多人,也就是说在我们身边的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有乙肝病毒感染。l200万为慢性肝炎患者。每年有80~100万人患急性肝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癌及肝硬化,成人的原发性肝癌中80%伴有乙肝病毒的感染,研究表明:感染乙肝病毒儿童今后患肝癌的危险性是没有乙肝病毒感染儿童的11.6倍。孩子感染乙肝后,早期一般没有特殊的表现,小孩能吃能睡,但可以检查出有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在体内不断的复制,病毒载量很高。之后部分病人就可以出现肝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急性肝炎的表现,对小孩造成极大损伤,严重病例可出现出血,肝性脑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孩子得了乙肝后,不仅可能引起肝炎伤害身体,使孩子生理受到损伤,而且一旦孩子被钉上“乙肝”的标牌后,“乙肝歧视”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长期和更大的伤害。孩子得了乙肝,家长需要怎样处理呢?首先,一定要到医院找专业肝病医师看看,检查确定孩子乙肝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主要的检查包括有血常规、肝功能、乙肝六项、乙肝病毒DNA定量,另外一项重要的检查就是肝穿刺检查。有抗病毒治疗必要时,我们要毫不犹豫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儿童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干扰素,另外是核苷类药物。首选的是干扰素治疗,一般疗程需要超过1年,乙肝治愈后能停药,可达到长期疗效。用于儿童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主要用于干扰素疗效欠佳者,或者和干扰素联合使用,降病毒效果肯定,疗程较长,一般需要用到乙肝病毒转阴后1年半至2年。且可产生耐药,同时停药后易复发是其缺点。孩子得了乙肝后,通过积极治疗,大部分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疗效。“大三阳”转“小三阳”,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乙肝,那家长怎么做可以避免孩子感染上呢?首先 如果母亲有感染,最主要的预防方法是阻断母婴传播,一般采用婴儿出生后尽早(出生后12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6月内接种另外2剂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和e抗原阳性的妇女怀孕,如没采取预防措施,所生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80-90%。如果采取了阻断措施,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有效率在90%以上。同时,在分娩时还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注意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孩子出生后的种种预防。如采取剖腹产,分娩时要注意与其他产妇隔离;如采取阴道分娩。应尽量缩短产程、减少出血、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有助于降低阴道分娩导致 乙肝病毒传播的几率。在产褥期,新生儿与母亲应分床,接触婴儿前应洗手,以免产褥期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儿,减少感染机会。其次 除母婴传播可使新生宝宝感染乙肝病毒外,在乙肝疫苗接种达到效果前,家庭中密切生活接触也可造成水平传播。因此,家庭其他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感染时,推荐对其余家庭成员,包括孩子、孕期和哺乳期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妈妈都接种乙肝疫苗。一方面免疫产生的抗体对孩子和母亲自身提供保护,另一方面抗体可通过胎盘为未出世的孩子提供保护。第三 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即使没有乙肝病毒感染,也要给小孩接种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措施,以防今后在生活中接触而感染。对经筛查后非HBV感染孕产妇的新生儿,应在出院前但不迟于出生后2个月接种疫苗;若新生儿为出生体重低于 2000 g的早产儿,则推迟到出生 1个月后或出院时接种第 1 剂疫苗,之后按常规接种另外2剂乙肝疫苗。第四:减少或避免母乳喂养。对“大三阳”的母亲,即使孩子接种了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减少或避免母乳喂养可以使孩子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但对于小三阳母亲,如果孩子接种了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母乳喂养还是比较安全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完成接种全程疫苗后,保护性抗体的阳性率大约在90%左右,因此孩子打完三针疫苗以后,需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乙肝全套,看有表面抗体产生没有?抗体水平高不高?如果没产生保护性抗体或保护性抗体很低,就需要再次接种3针全程疫苗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1次。在孩子没有产生抗体前,和有乙肝的家庭成员一般生活接触是可以的,但不要有血液(比如伤口)或体液接触。等到有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后,孩子一般就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了。本文系欧阳文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慢性乙肝最重要、最关键的治疗是抗病毒治疗,目前全世界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仍然只有两种:干扰素类和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药物,为了尽可能确保用药安全,使用干扰素前必须做一些基础检查,以预判干扰素是否安全。以下这些检查对于安全使用干扰素是非常必要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和相关抗体(TRAb、TGAb、TPOAb)、抗核抗体两项、肝病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胍氨酸多肽抗体、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血沉等,最好能够做一次眼底检查。对于患者精神状态的评估和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家族史等的详细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干扰素治疗期间,也必须定期复查以上各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安全、安全、安全。
一位患友电话咨询:在小学体检中,我就检测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后的学校、单位大大小小体检中都是相同结果。因为知道只是携带者,所以基本没有吃药打针治疗这个病毒携带。前几天单位又组织了一次体检,这次体检结果居然是肝功一切正常,所有的指标都是阴性。想问一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会自然转阴吗?乙肝病毒携带者会自然转阴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就是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也是抗乙肝病毒免疫的发展过程,各人免疫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同,疾病的结局也有很大差异。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约25%出现肝功能异常,发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约75%是稳定的慢性携带者。在“大三阳”的慢性携带者之中,大约每年有10%会自然转为“小三阳”;在“小三阳”的慢性携带者之中,大约每年有5%会自然清除“小三阳”;在全体慢性携带者之中,大约每年有2%~3%会自然清除病毒而最终恢复。慢性携带状态的清除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女性能较早清除携带;越年小的携带越稳定,年龄渐老的清除的渐多。小儿和少年因乙肝疫苗普种,感染已大幅度降低;当前成年人中约有10%是慢性乙肝携带者,而60岁以上的人不到5%。经过漫长岁月的乙肝病毒携带,逐渐发展了特异的抗病毒免疫,最终几乎都能清除病毒,所以慢性乙肝携带者不是终身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也能自然恢复吗?极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如果不经过抗病毒治疗,可能病变会逐渐发展,最终约有40%加重为肝硬化;但也确有少数患者会自然好转。这些自然好转的患者出现自发的血清病毒和HBeAg清除,“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肝功能正常和检不出血清HBV DNA,肝内虽然还有病毒,但已经复制很少。新生的肝细胞很少被传染,感染的肝细胞总要衰老被新陈代谢掉,经过较长时间后,“小三阳”患者也出现表面抗原自然转阴。那么,自然恢复的慢性乙型肝炎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第一种过程是炎症反复活动:多数是肝纤维化逐渐增多,病变进展;也有少部分患者免疫逐渐增强,最后能够自然恢复。第二种过程是炎症急性加剧:大量复制病毒的肝细胞被破坏,血清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的10倍以上、甚至出现黄疸,极度疲乏、恶心呕吐。等到炎症逐渐控制后,多数人血清病毒还会再度增高。但也有少数人炎症活动后抗病毒免疫建立,最终病情缓解。第三种过程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恢复的;但也有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肝硬化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确实可能自然恢复,上述慢性乙型肝炎的三种病情过程都可以有两种正反不同的结局:多数加重和少数恢复,我们很难对两种结局预先知道,而对治疗做出决定。健康和生命不能赌博,不能图侥幸,需要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抗病毒治疗。
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但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有脂肪肝的人,一定要做到以下7件事 : 1.立马减肥 2.禁止饮酒 3.坚持运动 4.不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5.多吃有机食物。 6.补充重要氨基酸 7.摄入蛋白质。 脂肪肝演变成肝硬化后,走向肝癌的时间大约是5至10年。
1、与肝炎患者共餐会传染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甲型肝炎患者,在甲型肝炎发病前2周和发病后1周具有最强传染性,其传染性通常持续至发病后3周;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没有病毒,餐前便后洗手即可避免传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戊型肝炎患者和多种动物,在戊型肝炎发病前后10天具有最强传染性,其传染性通常持续至发病后3周;戊型肝炎患者的唾液没有病毒,餐前洗手即可避免戊型肝炎传播;但是,共餐时同食动物来源的食品,如猪肉和鸡肉,可能集体或个体获得戊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含有约一般血液含量的病毒,如果其血液病毒载量超过105 IU/mL,共用同一餐具可能传播乙型肝炎。虽然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可能存在病毒,但目前很少有流行病学或经验证据说明丙型肝炎可以通过唾液传播。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存方可传播,其传播方式类似于乙型肝炎。2、肝炎患者应限制特定食物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如果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暂时限制患者感到厌恶的食物;如果没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应当遵循“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合理摄食,食物种类不受限制。急性肝炎恢复期,受肝脏代谢功能的限制,不宜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但食物种类不应受限制。长期限制特定食物的后果,会导致某些营养要素特别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受损肝脏的修复,而且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不稳定。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摄食原则是“跟着感觉走”和“食物多样化”而非限制特定食物。3、肝炎患者应减少体育锻炼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体育锻炼应遵循“避免超负荷”的原则。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运动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慢性肝炎,无论活动期或非活动期,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注意一个误区,慢性肝炎应当避免“过度疲劳”不等于“注意休息”。其实,慢性肝炎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应视为“健康人”,活动期患者应让专科医生决定需要住院治疗还是继续工作。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不仅要“避免过度劳身”而且要“避免过度劳心”,但不等于“不能劳身”或“不能劳心”。4、肝炎患者应多用保肝药物保肝药物是一类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病恢复的药物,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有一定或有限的治疗作用,属于对症治疗之列。虽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机制尚未阐明,事实上也不可能最终阐明,但同时其自我恢复或修复机制也未阐明。作为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产物,保肝药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急性自限性肝炎的对症治疗;但它们不能代替有试验医学背景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是慢性持续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因治疗。充分理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自然转归机制是合理应用护肝药物的前提。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而不建议患者自购护肝药物。5、慢性肝炎宜用免疫增强药物慢性肝炎慢性化或持续化的直接原因是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肝炎病毒,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病毒与人体宿主之间存在及其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在探究之中,至少人体内分泌环境、肠道为群落构成与病毒、免疫之间的“神秘”关系;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只是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非不能有效清除其他病毒;换言之,慢性肝炎患者并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滥用对机体免疫的特定环节或某个层面有提升作用的免疫增强药物不仅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而且可能导致新的免疫不平衡。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6、慢性肝炎均应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特效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因耐药会带来新的治疗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和免疫再激活四个阶段,其中免疫耐受期虽然有最高的病毒载量,但不发生肝炎或仅存在轻微的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免疫再耐受期病毒载量很低,肝炎趋向恢复和肝病趋向修复,也不需抗病毒治疗。免疫激活期和再激活才是抗病毒治疗的合理阶段。抗病毒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免疫耐受与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与免疫再激活过渡期的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患者自觉接受医生随访。本文系张占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