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其原理基于中子与硼-10同位素的核反应,具有精准杀伤癌细胞的特点。以下从原理、适应症、疗效及不足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一、治疗原理1.靶向聚集:通过注射含硼药物(如硼替佐米等),利用癌细胞代谢活跃的特性,使硼-10选择性聚集在肿瘤细胞内。2.中子照射与核反应:对病灶部位进行热中子照射,硼-10原子核吸收中子后发生裂变,释放高能α粒子和锂粒子。这些粒子的射程极短(约一个细胞直径),可精准破坏癌细胞DNA,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二、适应症1.已明确应用的癌症类型 脑胶质瘤和黑色素瘤是目前临床主要适应症,尤其在无法手术或传统治疗无效的病例中。2.探索性适应症 局部晚期实体瘤:如胃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临床试验显示潜在疗效,但数据有限。 不适用类型:白血病等非实体瘤因硼药物难以靶向聚集,疗效不佳;肺腺癌目前也被认为不适用。三、疗效特点1.优势 精准性:仅破坏含硼的癌细胞,保护健康组织,副作用较传统放疗更低。 快速杀伤:部分研究称单次治疗可在30分钟内显著减少癌细胞负荷。 对复发或难治性肿瘤有效:适用于传统治疗(如放化疗)失败的病例。2.局限性 临床数据不足:多数研究处于试验阶段,长期疗效和生存率需进一步验证。 个体差异影响大:疗效受肿瘤分期、位置、患者体质等因素制约。四、不足与挑战1.技术限制 需要高纯度硼药物及先进中子加速器设备,治疗成本高昂(单次费用约10万-30万元)。 对肿瘤的硼聚集效率要求高,部分实体瘤可能无法达到理想靶向效果。此外,硼在癌细胞中的活性仅比正常细胞高三到五信,还不是那种断厓式差异!2.副作用风险 可能出现脱发、脑水肿、放射性坏死等,尤其在脑部治疗中。3.适用范围狭窄 -目前仅获批用于少数癌症类型,其他适应症仍需临床试验支持。总结硼中子俘获治疗在精准性和低毒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脑胶质瘤等特定癌症,但其广泛推广仍面临技术门槛高、适应症有限及数据不足等问题。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肿瘤类型、分期及经济条件综合评估是否选择该疗法。未来随着技术优化和临床研究深入,BNCT有望成为更多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
中医体质是在先天获得和后天环境及生活习性、疾病影响等形成的人体的一种特殊现象,根据王琦老师的实际调研,当代中国人的体质主要分为9种体质类型。虽然黄帝内经就有阴阳二十五型之分,此外老年人与儿童也未必是这几种类型,并且实际上不同体质类型也有相互兼夹等现象。因此,将体质类型绝对化、固定化是一不现实,二不实用。体质类型的划分,实际上具体化了中医三因制宜中有关人的解读,也是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理论依据之一。今天在下照本宣科,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九种体质类型与易患疾病。1、平和体质:身体各方面脏腑、机能协调,七情适度。2、阳虚体质:表现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夏天常穿棉袄等厚衣服,容易患感冒,容易骨质疏松,同时男性方面性功能减退,容易得痴呆疾病。以脾、肾阳虚多见,脾阳虚者常胃脘部虚寒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易溏稀等症状,代表方药如附子理中丸等;肾阳虚者多见腰膝酸软,下肢寒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症状,代表方药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3、气虚体质:表现为无精打采,气力不足,神疲乏力,喜欢躺坐,甚者脏器下垂等症状。肺气虚者易患感冒、哮喘等疾病;脾气虚者易患胃下垂,子宫下垂,肌无力,再障等疾病,代表方药如补中益气汤等。4、痰湿体质:四肢沉重,倦怠乏力,容易发胖。此类易患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痛风,肿瘤息肉等疾病,代表方药如二陈汤等。5、湿热体质:表现为易长痘疮,大便粘马桶,排便不顺畅;此类易患黄疸,淋证,皮肤病,胆囊炎,泌尿道感染,疮疥等疾病,代表方为黄连解毒汤。6、阴虚体质: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怕热喜凉,睡觉中露脚等症状,此类易患失眠,便秘,肺病,糖尿病,干燥症等疾病。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肺汤。7、瘀血体质:表现为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皮肤呈鱼鳞样,面部色斑,舌下静脉紫暗屈曲等。此类易患冠心病,动静脉硬化病,脑梗,静脉曲张,癌症等疾病。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8、特禀体质:表现为容易过敏,先天不足,遗传性疾病,如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1型糖尿病,少白头等疾病。代表方药有乌梅丸,九制话梅等。9、气郁体质:表现为性情急躁,或情绪郁闷,郁郁寡欢等症状。此类易患头痛,失眠,结节病,肿瘤,精神抑郁等疾病。代表方药如逍遥丸等。 可能有人要说,这个八种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的证一样,难道就没有别的证型名称一样的体质类型?个人认为,理论上是可以这么讲的,但是实际调研中确实没有可以增加的,这就落实到体质的形成,它实际上就是长证,因为不是什么证都可以变为长证。我这是第一次提出长证的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就此讨论、甚至可以做做文章。
一、概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体内异常激活的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全身多部位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疾病,其主要表现在运动、视觉、感觉、二便及情感智力障碍或异常。二、诊断 目前普遍依据1983年的Poser标准:1.两次发作的症状及脑和/或脊髓两个分离的MRI病灶2.化验结果脑脊液CSFOB/IgG阳性 其后的McDonald标准,除了更花梢外,没有什么新意,个人认为,有上述一点,即可确诊。 三、中医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1.病名及病位: 病名主要属痿证一骨痿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脑白质及脊髓,也可累及脑灰质、脑干及小脑。2.核心病机: 中医认为多发性硬化的根本病机是“肾阳不足”,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加之“浊毒内聚”进一步损伤督脉、脑髓及脏腑功能。外邪(如风、湿、热)侵袭或情志失调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3.分期与病机演变: 急性期:以“浊毒壅盛”为主,外邪与内毒结合,导致气血逆乱、经络阻滞,表现为肢体无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缓解期:以“肾虚络阻”为核心,正气受损,脾肾两虚,督脉失养,导致症状反复或迁延不愈。4.证候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类为“痿证”(肢体无力或瘫痪)、“视昏”(视力障碍)或“痹证”(肢体麻木疼痛),需结合具体症状辨证分型。四、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 急性期:以“解毒祛浊”为主,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四物汤(活血调血),并辅以益气补肾药(如黄芪、熟地黄)以扶正祛邪。 缓解期:以“益肾化浊、通络固本”为核心,常用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滋阴补肾)、参芪养髓方(益气养髓)等,结合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改善微循环。 专方研究:如益肾达络饮、补肾益髓胶囊等复方制剂,临床研究显示其可调节免疫、减少复发并改善神经功能。 个人经验:雷公藤、秦艽、山茱萸、酒大黄、天麻、生地为基本方,随症加减。2.分期辨治与个体化方案: 中医强调根据疾病阶段调整治则,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核心。 同时结合患者体质差异(如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1.协同作用: 西医在急性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中医通过中药减轻激素副作用(如阴虚火旺)、改善神经修复,并降低复发率。2.长期管理: 中医在缓解期通过调节免疫平衡、改善微循环,延缓疾病进展,弥补西医免疫调节治疗的不足。六、注意事项1.治疗周期: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通常以数月为单位评估疗效,不可急功近利。 2.个体化调整: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方案。 3.避免替代西医治疗:中医作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急性期的西医干预(如激素冲击疗法)。总结 中医通过益肾化浊、解毒通络等策略,结合分期辨治和个体化方案,在多发性硬化的症状缓解、减少复发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尤其是急性期西医干预联合缓解期中医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