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所谓的“打洞切胆囊”,是胆囊微创手术,通过腹壁微小创口,使用微创器械,利用腹腔内窥镜,腹腔内照明和电子摄像系统,在体内完成胆囊切除。 (2)胆囊有哪些功能? 答: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并浓缩胆汁,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空腹时胆汁会进入胆囊,当饮食后胆囊收缩,胆汁经由胆囊管和胆总管进入肠道,进入肠道的胆汁可以帮助消化脂肪食物,尤其是食物里的脂肪,如果因为胆囊疾病切除了胆囊时,对人体整体功能影响不大,因为胆汁可直接进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同时机体也可通过代偿来适应。 (3)常见胆囊疾病有哪些? 答:常见胆囊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囊腺肌症等。胆囊疾病患者日常饮食应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饮水、吃易消化蛋白质,不宜过量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刺激食品等。 (4)平时有哪些症状提示有胆囊疾病? 答:当进食后尤其油腻食物后感到右上腹不适或闷胀疼痛,或阵发性绞痛伴或不伴右肩胛处放射,同时感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需要警惕胆囊疾病的存在。 (5)哪些人的胆囊需要切除? 答: 1、彩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充满型胆囊结石或瓷化胆囊者,恶变几率较高需要及时切除; 2、急性化脓性、坏疽性、出血性和穿孔性胆囊炎;此种疾病患者症状较重,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手术困难,可行胆囊穿刺术; 3、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口服消炎利胆片等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需手术切除; 4、单发胆囊息肉,直径>1.0cm,且进行性生长,附着处胆囊壁增厚,有恶变可能需手术切除;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术后1周建议患者日常饮食中以软质食物为主,减少热量和精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的同时还应多摄入膳食纤维。术后半月内,患者应避免食用油炸食品(炸薯条、炸肉等)、甜食(蛋糕、巧克力、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鸡蛋、肝脏和虾等),之后可逐渐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 (7)出院后生活上该注意什么? 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除按照医嘱继续行药物治疗,如消炎利胆片外,需要在生活和饮食上注意以下事项。 1、应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2、要细嚼慢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饱食、硬食; 3、脂肪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一次不能吃太多动物脂肪; 4、忌过冷食物,建议少食多餐,餐后不宜过量运动; 5、有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经常锻炼身体。 (8)胆囊疾病有什么预防措施吗? 答: 1、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吃早餐; 2、平时多饮水;少吃甜食,避免发胖,脂肪代谢、超重、发胖都与胆结石形成有关; 3、健康饮食、均衡饮食,避免吃大量油炸食物,动物类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刺激性强的食物,辛辣食物等。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需要门诊复查吗? 答:我们建议首次复诊在术后2周-1个月,门诊复查会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建议做抽血检查、腹部B超等。
对于胃癌患者而言,无论肿瘤处于早期还是晚期,无论接受何种治疗,其饮食习惯都会受到影响。接受胃部分切除及全胃切除手术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并且在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饮食都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另外,很多人在术后会出现难以消化某些食物的现象。对此我们的建议是:记录饮食日记,建立自己的饮食食谱。在日记本的左业记录每天吃的食物和吃的时间,右边标明就餐后是否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几天后,便可以发现哪些食物易引起自己的不适,从而以后避免吃那些食物。胃癌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适症状:①饱胀感;②倾倒综合征;③腹泻;④晨吐;⑤消化不良及胃绞痛。一、饱胀感胃癌术后短期内,患者即使只进食很小量的食物,也会引起腹部饱胀不适。胃部分切除或全切后,胃的容纳能力大不如前,小肠将承担起容纳大部分食物的功能。患者在术后短期内最好少量多餐,适应以后,逐渐增加每餐的量以及用餐的时间间隔。起初,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患者可能每隔1小时就会就餐。一些高纤维的食物易引起胃的饱胀不适,包括:①全麦面包;②全谷物大米和面;③白菜和青菜;④豆子以及豆制品。术后患者饮食应以少量多餐为宜,后逐渐增加每餐的量,每餐食用的高纤维食品不宜超过一种。术后不宜喝碳酸饮料,任何液体都易使人产生饱胀感。二、倾倒综合征倾倒综合征是胃手术后常发生的一种特定疾病。主要是由于食物过快的进入小肠引起,一般发生于刚进食后或进食一段时间后。发生于刚进食完时,是由于食物很快聚集到小肠,组织液被带人小肠以消化这些食物。组织液的丢失会导致血压的突然下降,使人感到头晕、眩晕以及心悸。发生与进食完一段时间后,是由于食物中的糖分被小肠吸收,血糖升高,机体通过产生胰岛素降低血糖,这时,人民可能会有眩晕感,需要休息或躺下以缓解。以下的方法可能有助于缓解倾倒综合征:①吃慢点②减少饮食中含糖的食物的量③添加纤维④增加含脂肪的食物来代替含糖的食物⑤少量多餐,规律饮食⑥少喝汤以及饮料三、腹泻腹泻是胃癌术后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术中切除肿瘤及淋巴结的同时切断了胃的一部分迷走神经,而迷走神经有控制消化道运动及消化液分泌的作用。部分患者在胃癌手术后突然出现腹泻。腹泻一般持续一天,有时也会持续更长时间,具体表现为一天排好几次水样便。术后腹泻难以治疗,每天早上服用抗腹泻药可能有用。四、晨吐一般发生于胃部分切除术后。夜间,胆汁和消化液堆积在十二指肠并且可以返流到胃内使人感到腹胀,难受。将多余的消化道液呕吐出来后会感到舒服些。助消化药如氢氧化铝以及促胃排空药如多潘立酮和胃复安都可以帮助治疗晨吐。但这些药物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如果症状严重的话,可以寻求外科医生的帮助。在极少数情况下,重建手术可以缓解胆汁性呕吐。五、消化不良以及胃绞痛胃癌术后疼痛也很常见,并且常反复发作。将几点薄荷油泡入热水中,慢慢啜饮可以达到疏风解痛的作用。导致消化不良的食物包括:碳酸饮料、酒精、辛辣的食物、咸菜以及柑橘类食物。正确饮食,健康生活基于以上问题,该吃什么,能吃什么成了胃癌术后患者关心的问题。胃癌患者术后很难保持体重,如果体重持续下降,那么应该去医院寻求营养师的帮助。营养师可以帮助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饮食方案,既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又不至于对胃造成过大的负担。胃癌手术后需要额外补充钙、维生素D和铁。这是应为这些营养素在胃里被吸收,切除全部或部分胃意味着不能从正常饮食中吸收足够的这些微量元素。在接受全胃切除术后,需要注射维生素B12,因为无法再从食物中吸收这种物资,但维生素B12是生成红细胞,保持神经和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资。在接受胃部分切除术后,应定期复查血标本,以保证摄取充足的铁和维生素B12来维持正常的红细胞数目。增加饮食中的营养物资胃部分切除术后,只要多吃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便可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奶酪、面包、鸡蛋、沙丁鱼、卷心菜和花椰菜。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人造奶油、黄油、鸡蛋、富含油脂的鱼类如沙丁鱼、鲱鱼、鲭鱼和鲑鱼。富含铁的食物有:红肉、肝脏、鱼、大豆、全麦面包、蛋黄、绿叶蔬菜、坚果等。红肉中的铁最易被人吸收,对于素食主义者而言,可能需要服用铁剂。维生素C有助于人体对铁的吸收,所以,多吃橘子或服用维生素C片剂有助于吸收铁。深绿色蔬菜和肝脏富含叶酸,叶酸也是保持红细胞健康所需的维生素,胃癌术后一般也需要额外补充叶酸。对于胃癌术后患者来说,即使饮食非常健康规律,仍然需要食品补充剂,因为没有足够的胃组织去吸收特定的营养物质。尽量选择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充剂。饮食小贴士:1、选择合适的饮食姿势:有些人习惯坐着吃,有些人喜欢半倚着吃,也有些人觉得边走边吃最易消化。2、很多人不喜欢早餐。尝试将燕麦片在全脂奶粉中浸泡过夜,这有助于软化食物,使得食物更易吸收。也可以加入一些坚果类食物以增加维生素和热量。以这种方式吃85g燕麦片可以获得500卡路里,好的早餐是美好一天的开始。3、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和腹泻,可能是对牛奶过敏,选择合适的不含有奶制品食品补充剂。本文系周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甲状腺结节是什么?甲状腺结节(thyroidnodule)是指甲状腺内的孤立病灶,可以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下发现这个病灶有别于周边的组织。可以触及但影像学检查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诊断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并非单一的甲状腺疾病,多种甲状腺疾病均可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的退行性变、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等多种病变,在性质未明确之前,都统称为甲状腺结节。二、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怎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生活在非缺碘地区的人群中,5%的女性和1%的男性有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如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的发现率可高达19%~67%(平均50%),其中5%~10%为甲状腺癌。在缺碘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更高。目前,全世界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逐年明显升高,其原因除了诊断率上升外,并不完全清楚。三、甲状腺结节的分类和病因?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绝大多数为良性。引起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常见病如下:(一)单纯性甲状腺肿;(二)甲状腺炎:包括1.亚急性甲状腺炎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3.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三)甲状腺腺瘤。引起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常见病是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大部分是乳头状癌,占90%。其他罕见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包括转移癌、淋巴瘤等。四、甲状腺结节的危害是什么?甲状腺癌是不是很可怕?绝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并无危害。较大的甲状腺结节可压迫周围的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等。大部分甲状腺癌并不是很可怕。甲状腺恶性肿瘤大多分化良好,大部分为乳头或滤泡状癌,发展缓慢,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预后,其十年生存率在80-95%之间。尸检标本甲状腺隐匿癌达5%,但其预后良好,病死率仅0.1%-2.5%。162例FNA诊断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平均随访5年,发现70%的病变体积并无变化。甲状腺髓样癌的恶性程度中等,十年生存率在70%-80%之间。未分化癌很罕见,但治疗效果很差,生存率低。五、如果我发现了甲状腺结节,怎样知道它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法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中应重点关注与甲状腺癌相关的部分,如有无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核暴露史(14岁前),一级亲属甲状腺癌家族史,甲状腺结节是否生长迅速,有无伴随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及同侧颈淋巴结肿大、固定等,如有上述情况,需警惕甲状腺癌的可能。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和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的测定。每例病人都应先行血清TSH测定。TSH减低提示结节可能分泌甲状腺激素,此类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极少为恶性。血清TSH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对诊断甲状腺癌无特异性,仅用于甲状腺癌手术或同位素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测。血清降钙素测定不作为常规,在未经刺激的情况下,如血清降钙素>100pg/ml,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癌胚抗原也可能增高。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核素显像检查。当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应行甲状腺核素扫描,了解结节的功能状态。如为热结节,极少为恶性。高清晰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是评估和随访甲状腺结节的首选和常规影像学检查,效价比最好。通过了解结节的大小、位置、结节组成(实性、囊性比例)、回声、钙化是否存在、纵横比、血流状况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多数可初步判别结节性质,准确率可达80-85%。提示有较高可能性恶性的超声特征有:微小钙化、明显低回声、结节内部血流丰富紊乱、边缘不规则、结节横截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纵/横比>1)以及伴有同侧颈淋巴结异常(脂肪淋巴门消失、圆形外观、高回声、囊性变、微小钙化、周围血流丰富紊乱等)。没有单一一项或几项超声特征可以准确判定出所有的恶性结节,必须综合分析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的实质或以实质为主的囊实性结节,伴随不规则边缘及结节内血流增加。微小钙化(小于或等于2毫米)高度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有时很难与胶质区别。微钙化不应与囊性或胶冻样结节内的伴彗星尾的点状强回声相混淆。甲状腺结节内的点状强回声伴后方彗星尾时,常为浓聚的胶质,由于超声波接触胶体内结晶体时产生的混响伪像,多出现于囊性结节的中心或周边。当这种征象出现时大于85%的概率为良性。滤泡性癌则更多地表现为高回声或等回声,可伴有厚的不规则的晕环。小于2厘米的滤泡性癌一般不伴随转移。一些超声特征高度提示良性。纯囊性病灶很少为恶性。海绵状病变(多个微小囊性病变占据结节体积的50%以上)99.7%为良性。根据超声表现,可以将结节根据恶性风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 高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70-90%),如:实性低回声结节或有部分低回声实性成分的囊实性结节并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超声特征:不规则边缘,微小钙化,纵/横比>1,中断的边缘钙化并小量低回声软组织突出,甲状腺外扩展。结节内丰富血流信号在多变量分析中并不是判断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上图:典型甲状腺癌超声声像②中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10-20%),如:实性低回声结节,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超声特征。③低度可疑类型(恶性风险5-10%),如: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囊实性结节实性区域偏心均匀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特征。④极低可疑类型(恶性风险<3%),如海绵样结节,囊实性结节实性区域非偏心(即实性区域被囊性区域完全包绕)且无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甲状腺外扩展、纵横比>1等特征。⑤良性(恶性风险<1%):纯囊性结节。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是除手术外区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最准确的方法,国外大型医疗中心的准确率达90%,但国内目前由于病理细胞学水平的局限,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限,很难达到临床要求,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如有下列情况,需考虑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FNA):①超声无可疑征象。实性结节,直径>1.5厘米。或囊实性结节,实性部分直径>1.5厘米。②超声有可疑征象(包括高度、中度可疑型式,如低回声,微小钙化,不规则边缘,结节中心血流丰富紊乱,结节纵/横比>1等。如同时具有上述2项,恶性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如同时具备3项,恶性的可能性接近90%。)。实性结节,直径>1.0厘米,或囊实性结节,实性部分直径>1.0厘米。虽然早期发现和诊断小的肿瘤在临床上也许是重要的,但鉴于偶然发现的甲状腺微小癌很少具有侵袭性,且太小的结节FNA的准确性有限,所以较小的甲状腺可疑结节(<1.0厘米尤其是<0.5厘米)一般可以不做FNA,超声定期随访,对于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的或有切除活检意愿的患者,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活检。③任何大小的结节,但超声提示可疑甲状腺外侵犯或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微小钙化、高回声、囊性变、结构异常呈淋巴门消失及圆形外观、周围血流丰富紊乱)。④如有高危临床特征,结节虽然小于上述标准,也可以考虑FNA,这些特征包括童年及青春期(14岁前)有头颈部外放射治疗或有电离辐射接触史、个人既往甲状腺癌病史、一级亲属有甲状腺癌或多发内分泌瘤2型病史、18FDG-PET扫描阳性、降钙素升高、甲状腺癌相关病变(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Carney及Cowden综合征)。⑤对于超声极低可疑类型的结节,当结节直径>2.0cm才考虑FNA,观察不进行FNA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的结节及纯囊性结节不必进行FNA。对于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也可以不进行FNA直接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结果报告应采用Bethesda系统。分为6类:无法诊断/不满意(Ⅰ类)、良性(Ⅱ类)、意义未确定的异型性/意义未确定的滤泡性病变(Ⅲ类)、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Ⅳ类)、可疑恶性(Ⅴ类)、恶性(Ⅵ类)。对FNA报告为无法诊断(标本量不够或制片不良)的结节(占FNA检查的2-16%),恶性概率4-8%。应重复FNA(最好现场看片)。60-80%病例再次FNA可以诊断。如再次FNA仍为无法诊断,超声类型不属高度可疑,需要密切观察或手术切除获得组织学诊断;如超声类型属高度可疑,或结节生长,或出现恶性肿瘤的临床危险因素,需考虑外科手术。如FNA报告为良性,其假阴性率(即FNA报告良性而实际为恶性的概率)<5%。不需要立即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如超声类型为高度可疑,在12个月内重复超声检查及FNA。如超声类型为中度及低度可疑,在12-24个月复查超声检查,如结节增长或出现新的可疑超声特征,可以重复FNA,或复查超声观察,如继续增长再重复FNA。如果2次FNA均为良性,恶性概率接近0,不需要再复查超声。如超声类型为极低可疑,一般不需要复查,如果复查超声,可以间隔2年复查。如FNA报告为意义未确定的异型性/意义未确定的滤泡性病变,恶性概率为5-10%。如临床和超声高度怀疑恶性,建议手术。如临床和超声未高度怀疑恶性,可以重复FNA或进行分子检测补充评估恶性风险;如果不进行重复FNA或分子检测或其结果仍不确定,根据临床危险因素、超声特征、病人偏好,可以选择积极监测或诊断性手术。如FNA报告为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恶性概率20-30%。诊断性手术切除是长期确立的标准治疗。但是,如临床和超声未高度怀疑恶性,也可以进行分子检测,如分子检测提示良性,可以进行观察,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并明确诊断。如果不进行分子检测,或分子检测结论仍不确定或倾向恶性,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并明确诊断。如FNA报告为恶性,恶性概率98%以上。通常建议手术。但是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以积极监测代替立即手术:① 危险很低的肿瘤(如无临床转移及局部侵犯的微小乳头状癌,无细胞学或分子生物学侵袭证据)。②因为有并存病而手术风险高的病人。③预期生存期短的病人(如严重心脏病、其他恶性肿瘤、极其高龄的病人)。④有其他外科或内科疾病需要在手术前纠正的病人。如FNA报告为可疑乳头状癌,恶性概率约60-75%。其手术建议与FNA报告为恶性类似。在考虑临床和超声特征后,如果分子测试预期将改变外科决策,可以考虑分子检测(BRAF或7基因突变标志物组合BRAF、RAS、RET/PTC、PAX8/PPARγ)。对于不符合FNA指征的结节,处理策略:A) 超声高度可疑:3个月复查超声,如稳定,以后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B) 超声中度、低度可疑:3个月复查超声,如稳定,以后可12~24个月复查超声。C) 超声极低可疑结节(包括海绵样结节及纯囊性结节)>1 cm : 超声监测价值不明,如果复查超声的话,间隔>24个月。D) 超声极低可疑结节<1 cm : 不需要超声复查。如怀疑甲状腺淋巴瘤时,可以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于通过FNA细胞学检查未能明确性质的结节(AUS/FLUS,FN, SUSP),不推荐常规进行18FDG-PET检查评估良恶性。多结节甲状腺肿的评估:多结节甲状腺肿中恶性的危险性与单结节恶性的危险性相同。推荐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了解结节的超声学特征,对有可疑恶性超声特征的结节行FNA,如无可疑恶性超声特征的结节,则对其中最大的结节行FNA。六、如何治疗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癌)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术后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碘131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或靶向治疗(详见“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一文)。对体检发现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0.5cm),如无侵犯周围器官的倾向,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在病人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及意愿,也可以考虑不立即手术,先进行密切观察。据日本学者Ito等1235例的大宗病例5年观察,只有3.5%(小于40岁8.9%,40-60岁3.5%,大于60岁1.6%)左右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出现较明显进展而需要手术,其中多数及时手术治疗后对疗效影响不大,疾病特异死亡率<1%。对于高龄、有严重心肺等器官合并症而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全面权衡利弊,先进行密切观察总体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对于穿刺细胞学显示侵袭性较强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气管受侵犯、多发癌、伴有周围淋巴结可疑转移的,不宜观察,需尽快手术。靠近气管、位于腺叶背侧靠近喉返神经的甲状腺癌,因进展后可能侵犯气管、神经,一般也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对于小于40岁的年轻人,也倾向于手术治疗。不幸的是,目前尚无可靠方法可以区分那些少数的注定会出现临床显著进展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大多数惰性、进展极其缓慢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未来分子测试的进展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七、如何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良性结节多数不需治疗,仅需随诊观察。少数需要其他治疗。目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处理方法有七种:定期随访观察、外科切除、内镜下切除、PEI(经皮无水乙醇注射)、热消融治疗(包括激光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等。1.定期随访观察 一系列临床观察与随访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可以变大、缩小或者保持不变。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提示,结节增大、缩小或不变者分别占13.5%、41.5%或33.6%,完全消失者占11.4%。晚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随访39月,大部分结节缩小或不变,增大者比例不超过1/3。甲状腺良性结节恶变概率低。有人对134例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的患者随访9-11年,结果仅1例(0.7%)发生乳头状癌,43%的结节自发缩小。甲状腺偶发癌多见,但其预后良好。事实上,良性结节手术标本恶性病变检出率为1.5%-10%,大多数是乳头状癌,而绝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缓慢,恶性程度低。所以,目前对甲状腺良性结节,国际学者一致公认不需采取过于激进的治疗方式,随诊观察对于大多数良性结节是最合适的处理方式。2.外科切除 甲状腺结节的外科切除仍然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方法,但存在术后手术疤痕影响美观及可能出现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有些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后还需面对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等问题。良性甲状腺结节手术后,再发结节的比率很高,故手术不是良性结节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3.内镜下切除 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克服了术后颈部暴露部位的瘢痕,美容效果理想,但其造成的生理创伤的大小目前仍有争议。内镜手术不符合生理上的微创,且可能带来结节残留,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风险,需要控制适应证范围。此外,由于术中需行C02气腹,有致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的可能,且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切口远离目标、颈阔肌下钝性剥离范围较广等问题。 4.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PEI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的,作用机制是使结节凝固性坏死和使小血管血栓形成,但存在一定缺陷,如乙醇向结节周围组织渗透会引起剧烈疼痛,组织纤维化为后期手术造成困难,对于部分实质性大结节疗效欠佳等。主要用于纯囊性结节,或大部分由液体构成的囊实性结节。 5.热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技术的主要代表有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激光消融(1aser ablation,LA)等。使用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定位准确,而且组织凝固坏死范围的判断相对精确,术后疗效确切,同时操作简便、组织损伤程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相比,单针消融范围更广泛、即刻消融温度更高、消融形态更规则,并能降低大肿瘤的不完全治疗概率和消融后复发率。同时,由于不会产生可能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电流,微波消融同样适用于安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6.放射性碘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可用于自主高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大约75%的病人治疗后通过核素扫描和TSH测定甲状腺功能达到正常,但结节不会消失,仅使结节缩小1/3至1/2,尚需动态观察结节变化。 7.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有关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对缩小甲状腺结节和阻止新生的结节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但临床还是较常采用,尤其是在碘缺乏地区。荟萃分析表明,将TSH抑制到0.3mU/L以下,结节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缩小;如抑制TSH抑制到0.1以下,则可以明显减少新发结节,显著缩小甲状腺结节的体积,但房颤、骨质疏松等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停药后,甲状腺结节可再次生长,长期治疗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考虑其可能引起心脏病及骨质疏松的副作用,不推荐常规对良性结节使用该治疗方法。八、甲状腺良性结节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随诊观察过程中如有下述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结节影响美观者,患者本人要求手术治疗者。(2)有气管食管压迫症状者。(3)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胸骨后甲状腺肿。(5)囊性结节合并囊内出血或反复穿刺抽液后复发等。(6)超声检查提示为腺瘤。(7)超声检查高度怀疑恶变者。(8)FNA检查确诊或不能排除恶变者。FNA结果有良性、恶性、可疑恶性和不能诊断4种。对细针穿刺病理检查证实或怀疑乳头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FNA为癌的准确率>95%,可疑恶性的准确率50-60%),以及滤泡肿瘤或嗜酸性细胞肿瘤(恶性可能性20-30%)的,应手术治疗。不确定意义的滤泡病变需重复穿刺、密切观察或考虑手术(基于超声可疑特征或生长速度等临床依据)。如标本不够、无法诊断,对实性结节可重复穿刺或考虑手术,对囊实性结节可再穿刺可疑区域或考虑手术。不能诊断是指活检结果不符合现有特定诊断标准,由于操作者经验不足、抽吸物太少、结节太小或存在囊性病变等原因造成,须再次操作,最好在超声检查引导下进行。一些在反复活检过程中始终无法根据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的结节很可能在手术时被确诊为恶性,需采取手术治疗。对超声及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报告为良性病变者,选择观察(6-12个月后复查超声,如稳定1-2年,则可间隔3-5年),如结节生长(6-18个月内结节纵、横径均增加20%以上,即体积增加至少50%以上),可再行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妊娠妇女甲状腺结节评估中禁用甲状腺核素扫描,其他评估方法与非妊娠妇女相同。孕早期发现结节且TSH被抑制怀疑为高功能腺瘤者,分娩后再行核素扫描和FNA。对于诊断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妊娠妇女,为减少流产的危险,应行超声监测,如果结节持续增长,应当选择在妊娠24周以前手术。如结节稳定或在妊娠后期才诊断,分娩后再行手术治疗。妊娠期间发现的甲状腺癌的进展并不比非妊娠者快,存活率和复发率也没有区别,推迟治疗1年多数对预后无明显不利影响。上图黄东航教授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与国际著名外科专家Christopher Wolfgang教授交流技术并亲切合影附录答读者问:我想找您做手术,请问怎样才能方便地找到您?住院后是否由您主刀?经常有读者在咨询或在门诊就诊时提到这几个问题,现统一答复如下:本人每周二下午、周六上午门诊。预约挂号办法(3种选一):1.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公众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2.搜索支付宝生活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3.在App Store或安卓市场,搜索福建省立医院,下载App。打开后,直接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如预约号满,要手术的患者也可于本人门诊时间到现场开通绿色通道,但就诊需等本人看完预约的患者之后再安排。凡由本人收入院者,均由本人主刀手术。
1.什么是肝胆结石?见上图即知!肝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发生在肝胆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复合部位结石等。2.得了肝胆结石有什么表现?情况一:无任何不适感觉,在B超体检时发现,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可长期不发生症状。据说有50%的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哦!情况二:长期伴随慢性胆囊炎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不适,且多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情况三:平时有上腹不适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易误认为是胃病。情况四:时而感到右上腹及肝区持续性的钝痛不适,易被误认为是肝炎。情况五:突然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甚至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这是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了,即胆绞痛。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诊治,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胆囊化脓、坏疽、穿孔,结石下滑至胆总管后还会引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危及生命。3. 胆囊结石该怎么治?没有症状的健康的成年人,是可以不进行治疗的。如果您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确诊之后是可以选择预防性胆囊切除,以绝后患。有症状且反复发作的患者,临床上对于手术治疗还是比较积极的,近年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普及,其优点有目共睹:切口小、痛苦轻、出血少、对脏器功能干扰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但合并有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内瘘和胆囊癌的患者,仍多选择进行开腹手术。所以,我们经常建议有症状且反复发作的病人,在非急性期行择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痛苦程度。4. 我还没有做好手术准备!/ 现在我没有时间手术!/ 我现在吃药不疼了!那么平时该注意些什么呢?禁酒!(太难了!)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低胆固醇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胆汁是用来帮助消化脂肪的,所以吃了油腻的食物,就会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易嵌导致胆绞痛、急性胆囊炎发作。不宜多喝牛奶,牛奶的脂肪球大,不易被消化外,对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且易加重胆囊负担,使病情加重。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根、辣椒油、咖喱、花椒等。本文系王小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