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及脑出血¨1,其潜在危险是瘤体破裂引起颅内出血,年破裂出血率为0.5%~2%,它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第一位原因,占80%,致死率及致残率皆较高心1,社会危害极大。不少病例会有眼部的改变,因此这种疾病也归神经眼科的范畴。眼动脉瘤是位于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之问的动脉瘤,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0.47%~9.26%,30%~70%患者表现为SAH,1/3有视功能损伤,如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等口一。本文将从眼动脉瘤的解剖基础出发,分析其与眼部改变的内在联系,以期提高眼科医生诊断和处理此类疾病的水平。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病例44例,均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及介入科2003—08/2009-03收治眼动脉瘤患者。男16例(36%),女28例(64%)。年龄32~60(平均47.3)岁。双侧眼动脉瘤2例,左侧眼动脉瘤26例,右侧眼动脉瘤16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24例(55%),以眼部改变为首发者14例(32%)。1.2方法 眼科检查:(1)视功能检查:视力(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及矫正视力)、视野(用弧形视野计及自动视野计);(2)眼球突出度:MARCO眼球突出计进行检查;(3)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4)复视像检查;(5)眼底检查: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和眼底彩色照像。影像学检查:(1)CT/CTA;(2)MRI/MRA;(3)所有患者均行(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检查。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在我院神经外科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或由介入科施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2结果2。1眼部表现患者44例中以眼部改变为首发症状者14例(32%)。其中视力下降者12例(27%)14眼,单眼10例(23%),双眼者2例(5%)其中,5例7眼视力低于眼前手动,但无视力完全丧失者;视野缺损者10例(23%)12眼,单眼8例,双眼2例;眼底出血10例(23%)15眼;复视者2例(5%)2眼;上睑下垂者4例(9%)4眼;眼球突出者2例(5%)2眼;外展神经麻痹者2例(5%)2眼;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2例(5%),青光眼1例(2%)。2.2眼外表现头痛为首发症状者24例(55%),头痛呈突然发作或间断性的剧烈疼痛或钝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2例(73%),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27%)。恶心呕吐者14例(32%)。肢体活动受限者4例(9%)。意识不清者2例(5%),言语不清者2例(5%)。反复大量鼻出血1例。2.3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44例均行DSA检查确诊为眼动脉瘤,阳性率100%。其中20例同时行头颅CT检查,18例诊为SAH,2例诊为鞍区占位;24例患者同时行头颅MRI/MRA检查,4例为阴性结果,6例诊为鞍区占位,6例诊为颅内脑膜瘤,2例为眶尖占位性病变。由此可见,DSA是诊断眼动脉瘤的最有效的检查手段(图1)。3讨论3.1眼动脉瘤的解剖基础 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是颈内动脉人颅后的第一个主要分支,83%起于蛛网膜下腔。OA在前床突下从颈内动脉背内侧发出,经视神经管人眶供应眼球及眶内结构,其颅内行程均位于视神经下方。眼动脉瘤是颈内动脉分出眼动脉到分出后交通动脉之间部分发出的动脉瘤。4 o,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眼动脉瘤与前床突、海绵窦和眼动脉密切相关∞。,大型和巨大型较多,破裂的机会也多‘6 J,并常伴有其他部位动脉瘤(可高达48.5%)。3'7 o。动脉瘤在临床易与肿瘤混淆,瘤体直接压迫或瘤体出血、血肿形成都会乳头水肿6例(14%)12眼;视神经萎缩4例(9%)6眼;引起局灶症状。因此,了解眼动脉瘤的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3.2眼动脉瘤与眼科的关系 眼动脉瘤引起的头痛多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本文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24例(55%),呈突然发作或间断性的剧烈疼痛或钝痛,可能是由于颈内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功能紊乱所致。由于OA的颅内行程均位于视神经的下方,因此该处动脉瘤可直接或继发破裂出血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引起同侧甚至对侧视觉障碍,视交叉位于蝶鞍上方基底脑池中,其两侧是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而OA恰是颈内动脉远环与后交通动脉发出点之间的一段动脉,因此眼动脉瘤时可引起相应的视野改变。本文中视力下降者12例(27%),视野缺损者10例(23%)。眼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麻痹。动眼神经走行在颅底,行程较长,故可在多处受到动脉瘤的压迫而出现麻痹,非破裂动脉瘤的直径至少需要7mm以上才会导致与眼球运动相关症状的出现∞o。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合并瞳孔受累者占97.5%15』,因动眼神经支配瞳孑L的纤维位于动眼神经背内浅层,而绝大多数后交通动脉瘤是向外、后或向下生长,因此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时瞳孔副交感纤维首先受损,导致瞳孔散大和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而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第一支并且是唯一从内侧发出的分支旧一,眼动脉瘤较小时或出血量少时对动眼神经压迫较轻,多为不完全性麻痹,常以眼睑下垂最为突出。尽管副交感神经也常被波及,因常同时存在交感神经受损∞弗o,瞳孔可以不出现散大,甚至缩小。,本文巾发生眼睑下垂4例,但无瞳孔散大者,可能和交感、副交感神经同时受损有关。本组病例部分为外院转诊而至,病程较长者、重症、曾经误诊为其他颅内病变、眼病者较多,到我院时视力较差者居多,特别是单眼视力差者,丧失r双眼单视功能,虽然表现为动H挺神经受损4例,外展神经受损2例,但表现为复视者仅2例?20%~40%动脉瘤破裂引起SAH时可以出现视网膜前、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出血,可同时伴有玻璃体内出血(‘Ferson综合征),可发生在一侧或两侧,在神经体征较轻的患者也可以出现¨。10%~24%颅内巨大动脉瘤可f“现视乳头水肿,其原因主要与突然剧烈升高的颅内j&有关,可以同时伴有单侧或双侧的外展神经麻痹、二如果高颅压不能准确而及时地解除,视乳头水肿可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产生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由于眼动脉瘤破裂m血可引起眼静脉回流障碍,而¨j现搏动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眶压及眼压升高,本文中就有2例以球后视神经炎误诊和1例以青光眼误诊。3.3眼动脉瘤诊断与影像学检查 颅内动脉瘤常有3方面的表现:(1)大多数颅内动脉瘤都是岗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I而被发现。(2)少数因影响邻近神经或脑组织,产生特殊的综合征。(3)部分动脉瘤圜体积巨大而引起颅压增高的症状。凡有下列情况时应卣‘先考虑动脉瘤的可能:1)中年以上突发蛛网膜下腔}{_{m。2)-一侧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3)偏头痛样发作,伴一侧眼外肌麻痹者。4)反复大量鼻出血伴一侧视力进行性降低者。对于绝大多数动脉瘤患者来说,主要是根据动脉瘤压迫邻近神经及脑组织或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的相应临床表现,以及脑咖.管造影来确诊。…。DSA是确诊动脉瘤最可靠、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通过脑血管造影,加之数字减影法、放大法和不同角度的快速连续摄片等方法,不仅能显示动脉瘤的存在,还能确定其部位、形态、瘤体大小、瘤颈宽窄、扩展方向、动脉瘤数量以及与邻近动脉的关系、动脉硬化程度、供应血管、侧支循环好坏、有无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以及是否合并先天性脑血管异常等。颅脑平片只是在动脉瘤存在钙化或弓i起了周围组织骨质的改变才‘昆现这种继发性改变,而不能直接显示动脉瘤的存在。因此颅脑平片对动脉瘤的检m率低。CT扫描和MRI成像在确定动脉瘤的存在、大小或位置等方面不如DSA,但安全、迅速、患者无痛苦,不影响颅内压,可以随时采用,并能随时观察。CT扫捕:对于小的动脉瘤难发现,较大者可发现,形态多样。可以发现动脉瘤破裂所形成的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少量出血或形成血肿,I)SA常不显示。MRI成像检查:可显示小的动脉瘤及少量nm。在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时,患者常先就诊于眼科,眼科医生应予注意,以便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以免瘤体突然破裂危及生命。本文44例患者,20例就诊时首先行cT检查,18例诊断为SAH,2例诊断为鞍塔:病变。CT扫描是目前诊断SAH最好的方法,但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发现动脉瘤,通常表现为鞍区的实质性病变。3j。动脉瘤的MRI表现复杂多变,其信号与多fq,闲素有关。本文18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4例为阴性结果,6例诊为鞍区占位,6例诊为颅内脑膜瘤,2例为眶尖占位性病变。由此可见头颅CT和MRI诊断眼动脉瘤具有局限性,本组患者最终以DSA确诊为H艮动脉瘤。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已占据r一定地位,然而仍不能代替DSA,但因其不注射造影剂、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手段。虽然DSA是确诊动脉瘤最可靠、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但朱贤立等一j强调,不能完全依赖造影,要结合病史、体检和其他特殊检查综合分析,还可以采取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微导管造影和在…·段时间后重复造影等方法避免漏诊动脉瘤。综上所述,巾老年患者单纯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时,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需及时行CTA,MRA检查,必要时行DSA以免漏诊¨。、具有原冈不明的头痛伴有视力下降,颅神经麻痹.尤其是动眼神经障碍者应当考虑到眼动脉瘤的可能。眼科医生首诊这样的患者时,及时请神经科会诊以免误诊或漏诊。
颅内压升高原因很多,临床常见原因有颅内静脉窦血栓、颅内静脉窦狭窄、特发性颅高压、颅内占位、颅内炎症等情况。当颅内压不能控制正常,双眼视神经会受压,导致双眼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受压水肿会产生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视物重影等临床症状,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双眼失明。及时进行视神经鞘减压术,可以保护视神经功能,避免失明。有颅内压升高病情的患者需要眼科大夫会诊评估,做出适合患者的正确处理。
1、有青光眼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需定期眼科检查。 2、青光眼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或远视等需定期眼科检查。 3、对已发生视功能损伤的患者,严格监控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因青光眼致盲。按规定时间复查,定期视野及眼底检查,不能单以眼压测量代替全面青光眼复查。 4、青光眼手术成功并不代表终身性的完全治愈,患者要谨遵医嘱,定时复查。 5、药物治疗期间遵医嘱按时点药,一种不能少,一次不能少,更不能随便停药,定期检查,避免无症状性逐渐失明。
近视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相比于矫正和治疗,预防才是关键。 这篇文章会告诉您,近视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控制才能切中要害。 近视遗传吗近视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孩子遗传的是容易近视的体质,而不是近视本身。 近视是一个多基因易感疾病,虽然有遗传性,但并不只是靠一个基因来遗传,往往涉及成十上百个基因,每个基因贡献一点力量,再加上环境的作用,才最终导致疾病。近视的遗传度大概是50%~90%,意味着对于近视的人,一半以上的砝码是由遗传加上去的。 父母如果有高度近视,意味着传给孩子的也多,孩子一旦近视,度数往往更高。如果家长双方都是近视,确实应该提高警惕。 不过单靠遗传,也不能完全断定孩子一定会近视,孩子如果打小放牛,也很难近视? “宅”让近视眼越来越多近距离用眼与近视有很大的相关性,教育普及度比较高的地区,往往近视患病率更高。但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又发现,这个原因还不够。即使减少了看书本、电子屏幕的时间,严格执行每看近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孩子还是会近视。 另一个后天环境的原因浮出水面——户外活动少,与近视发生显著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时期户外强光下活动时间的增加,可以明显渐降低患近视的风险,并能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的发展。 户外活动,重在“户外”,很多人可能习惯性的把“户外活动”跟“体育锻炼”画上等号,但其实户外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在室外散步、玩耍、野餐,甚至读书。澳洲学者曾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呆在户外,就能有效的预防近视,无论是不是在运动。简单讲,只要孩子不在屋里,而是在太阳底下,甭管干什么都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学界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户外光线对眼睛屈光系统的发育有影响,但这个机制不是十分明确,还可能与户外光线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户外环境是眼肌放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预防近视遗传的因素我们难以改变,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也已是老生常谈,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强调。体育课依然肆意被侵占,节假日也被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占据,孩子们很难得到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根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每天应在日间户外强光下活动至少两小时,并保证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课间走出教室,去外面走走,家长也应该在周末,节假日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春天来了,快去外面赏花游玩吧?
今天石家庄雨加雪,一扫前几日的阴霾,晚上得空儿,看看自个儿的专业网站,竟有上百的访问量。有感一患者的询问,和大家聊上几句。 眼睛其实是我们身体器官中最精巧的一个,因为它就像一部与其他器官合作的精密照相机,帮我们接受着90%以上外部的信息。你说它重要吗? 眼也具体分许多的组成结构,各司其职。下面举几个临床上遇到的小例子,和大家分享 我的一位病人,外院作的白内障手术后,一直说眼磨感,寻求不同的眼药水点了1年多(有当地医生的建议或自己的判断),症状不能缓解,来找我作另眼白内障时,要求解决另外一只术后眼磨的苦恼。检查后,发现她术后的眼磨与手术无关,仅仅是因为下睑的倒睫和睑缘的睑板腺阻塞导致,治疗后眼磨感立即消除了。点了那么多眼药水,不解决问题呀! 另位母亲,一直苦恼自己8岁孩子的浅层点状角膜炎,坚持不懈的点消炎药,促角膜修复的药,2年,每天不停的点,结果,角膜的损伤只能越来越重,停药后,孩子的角膜恢复好转。要知道大部分的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的,不能也不应长期使用! 说到询问的”晶状体半脱位“的患者,眼的一部位已”脱臼“,你觉得点药能自己回去吗?当然不能! 。。。。。。 很多很多,不一一赘述,如果遇到眼睛的问题,还是建议请正规的专业眼科医生检查。你点的眼药水不一定适合! 下雪了,空气变的清新。。。。。大家晚安!本文系杜颖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疼引起的眼部改变,加强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确诊的颈动脉海绵赛瘘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眼科表现。结果 39例志者中,搏动性突眼21例(55.85%),颅内血管杂音21例(55.85%),结膜充血20例(51.28%),眼底改变20例(51.28%).视力下降19例(48.72%)。结论 颈动脉海绵窦疼瘤患者眼部改变特征明显,最常见的表现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
【摘要】目的通过相关光断层扫描(OCT)钡IJ量垂体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初步探讨OCT检测垂体瘤患者视功能损害的意义。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年5—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垂体瘤患者6l例(122眼)。方法RTvue 100型傅立叶OCT检测患者黄斑区GCC及pRNFL厚度,并与相应视野平均缺损(MD)、平均敏感度(MS)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指标黄斑区GCC平均厚度、pRNFL平均厚度,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垂体瘤患者黄斑区GCC薄变者平均厚度为77.2¨m(左眼,n=25)、80.3 Ixm(右眼,n=19);pRNFL薄变者平均厚度为86.1斗m(左眼,n=24)、89.1斗m(右眼,n=21 o平均pRNFL厚度与视野MD的相关系数为0.475—0.596(P=0.000),GCC厚度与视野MD的相关系数为0.437,0.500(雎-0.000)。结论傅立叶OCT检测的pRNFL及GCC平均厚度有可能定量反映垂体瘤患者的视功能损害程度。f眼科,2011,20:258-26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