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1)
全部
(3)
视频
(0)
病例
(0)
医学科普
(2)
媒体报道
(1)
分类
精选精选
肝移植术后生活指南
移植术后的病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饮食,工作,生活等等,很多病人家属对此感到迷茫且不知所措,为了让大家术后更好的生活,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肝移植术后生活指南都包括什么吧! 1.口腔护理 应该使用柔软的牙刷,这样才不会损伤牙龈。饭后立即刷牙,并且应用抗菌漱口液漱口。如果您装有假牙,应该在每次饭后彻底地清洗它们。 2.一般的身体卫生 使个人健康卫生维持在良好的水平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危险。应该尽量注意以下方面:经常清洗,最好选择淋浴。从免开盖式肥皂水容器中取用液体肥皂而不要选用肥皂盒。每天更换洗脸毛巾。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指甲刷彻底清洁指甲。经期妇女应该有规律地更换卫生巾和卫生棉,因为血是细菌理想的培养基。不要用任何女性卫生洗剂。这些产品含有消毒剂,它会破坏女性阴道中的正常菌群从而增加感染和机会。有规律地用温和的肥皂和清水进行清洗就足够了。 3.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于经历了肝移植前疾病的痛苦折磨后,对患者而言,肝移植就像患者的第二次生命一样,他们深深的知道生命来之不易,健康的可贵。由于对疾病的过于关注,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的情绪,担心排斥反应,对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过于敏感,甚至产生睡眠障碍,这时做好自我心里调节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树立克服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正确对待疾病;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肝移植术后,每个患者都可能发生排斥反应或并发症,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大多数都可以治愈和康复。 由于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患者的外形可能会有所改变,比如出现痤疮、多毛症、体重增加等,这时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一方面,要积极面对克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改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出院以后,患者要面对家人、朋友和社会,必须做好角色的转变,要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逐步达到回归社会,与正常人一样生活。 4.保持家庭清洁 您应该有规律的清洁厨房和浴室,尤其是冰箱。但并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消毒剂,用一般的去污剂和液体清洁剂就足够了。和平常一样也应该打扫其他的房间,应该每2周更换一次床上用品。 5.性生活和生育 对于已婚患者,肝移植术后,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可以逐步恢复性生活,但术后性生活开始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应该取决于移植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状态,而且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一般情况,开始正常的性生活应该在术后3个月以上,早期性生活不宜频繁,以次日精神好、身体无疲劳感,以及无腰酸等症状为适度。另外,性生活过程中,要注意避孕,以防不必要的怀孕;如果没有固定的性伴侣,性生活中建议使用安全套,防止性传播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淋病、肝炎、乳头状病毒等感染。 关于生育问题,肝移植后,服用某些免疫抑制药物如:硫唑嘌呤可以使男性精子数量减少,但仍能正常生育。对于女性患者则必须慎重考虑,一般来说,允许生育的肝移植妇女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⑴年龄小于35岁,肝移植两年以上,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⑵无明显高血压,无蛋白尿及排斥反应史; ⑶近期静脉尿路造影无肾盂扩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均在正常范围; ⑷免疫抑制剂在正常维持剂量之内。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肝移植后生育的成功案例,如果肝移植后有生育要求,建议与您的移植医生和产科医生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计划。
王智慧主治医师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科
1664人已读
评论
赞
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致命的“三七”
河南省肝移植中心河南省肝移植2018-09-19 致命的“三七”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中药三七对血液、血管等方面超强的保健功效被很多人熟知,服用三七粉已被认为是一种“时尚”。而土三七与三七虽同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土三七含有有毒成分,误食过量对人体肝脏伤害很大。 save kill 案例 62岁的王先生,自家种植土三七,听别人说这种草药很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于是便拿来泡食用,一个周后,他发觉自己的腹胀,面色发黄,遂到医院就诊,医生为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显示,患者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水,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仅27%,总胆红素200umol/l,以亚急性肝衰竭收入院。入院后查体患者腹部B超显示肝脏弥漫性损伤,并经过化验等检查,除外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等常见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医生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入院前曾服用“土三七”进行保健半月余,而这“土三七”正是导致王先生急性肝衰竭的元凶。虽然经过系统的治疗,王先生的病情已经稳定,但土三七对肝脏造成的损伤却是永久的。因此,专家提示大家切不可轻信民间偏方,胡乱服用草药。 如何区别三七与土三七? 1,三七是什么? 中药中所说的“三七”,实际上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叫“参三七”、“田七”等,属于名贵中药材。三七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如下图),质地坚实。气微,味苦回甜。 三七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和多糖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主要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治疗。三七的功效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小剂量使用时止血效果明显;而大剂量时有活血效果。现代研究认为三七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抗纤维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功能。临床上将三七与其他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脂血症和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尤其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2,“土三七”是什么? 临床上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罪魁祸首是“土三七”。土三七是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干燥根茎,又名“菊三七”。土三七质地坚硬,切面灰棕色或灰黄色(如下图),味淡而后微苦。虽然“土三七”与“三七”名字仅一字之差,但“土三七”与“三七”的作用却大有不同。 土三七也有活血散瘀和消肿止痛等药效,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痈疮肿疡等的治疗。但临床上经常有报道因治疗外伤等疾病或保健养生服用土三七泡酒或者土三七粉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的病例,这是因为土三七的全草或根茎中含有一种有毒成分---菊三七碱(吡咯双烷类生物碱),可经肝脏代谢后产生毒性产物,引起肝窦和肝小静脉内皮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坏死,严重者还可引起肝纤维化。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要擅自使用 1.同名或近似药材误用混用 中药在中国传承两千余年,许多古籍中记载的药名和现代的药名已经不同。无论是「土三七」还是「关木通」,都是如此。即使最常见的「产后下奶用」的通草,古称与今称也有不同,稍有不慎就有用错药的风险。 2.偏方、验方、秘方、自拟方泛滥而没有监管 民间对于中药除了「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认识之外,还有一个执念,就是「偏方、验方、祖传秘方」都是神药,即使患病想看中医,也愿意去遍寻各种民间高人,而不是去正规中医医院去就诊。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偏方、验方号称可以治好某种癌症,但有些方子里有蟾酥、乌头、斑蝥、水银、朱砂这些毒性药材,乱用的后果可想而知。那些拿何首乌、土三七泡酒喝中毒的人,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高人指点,乱服药物酿成惨剧。 诚然,在西药的生产流通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几年前一时轰动的「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眼用气体致盲事件」以及今年的「山东毒疫苗事件」。 因此,在此提醒大家,不管是出于治疗疾病还是用于保健养生的原因而服用中药,在一定要详细咨询医生,以免由于药物服用不当而危害您的健康。
王智慧主治医师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科
2129人已读
评论
赞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
河南省肝移植河南省肝移植2018-09-2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News Watch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河南省最大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肝移植中心简介 我院的肝移植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在学科带头人张水军教授带领下的肝移植团队成立了河南省首个肝移植实验室,并成功进行了大量犬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成功大量犬、猪等动物肝移植的基础上,于1997年成功完成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是国内较早开展肝移植手术的医院。同年,团队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脑死亡供体肝移植的实验研究,并于1998年成功实施了河南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此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团队在张水军教授的领导下,不断学习先进的移植技术,与国内一流的移植中心加强合作交流,派出包括肝胆胰外科、手术室、麻醉科、ICU、消化内科、B超、CT等各个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外移植学术会议,探索学习国内外移植的前沿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与理论水平。 2007年,在全国器官移植准入制度实施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卫生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家准许开展肝脏移植的医疗机构。2005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了1000余例肝移植手术,其中最大年龄患者74岁,年龄最小者为5个月。开创性的完成国内首例同卵双生活体供肝肝移植,创造了儿童供肝成人肝移植、门静脉闭塞终末期肝脏移植无1例死亡等多项突破,肝移植手术例数和成功率位居全国前3名。 目前河南省肝移植中心有单独的肝脏移植病区,移植中心有正教授11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12名及多名住院医师。中心成员皆为博士和硕士以上学历,业务素质高。 目前中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外转流设备和自体血回输设备,拥有先进的肝移植手术设备和充善的术后监护设备。同时,依靠医院许多先进设备(如256排CT、3.0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等),为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诊断及治疗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为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临床上不断完善肝脏移植技术及提高术后管理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同时,还依托该中心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肝胆胰外科与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消化器官重点实验室”、“郑州市肝胆胰疾病与器官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肝病大数据平台”等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肝移植中心”、“河南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河南省器官移植联合会诊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河南省器官移植中心”,并致力于创建“河南省国家器官移植区域医疗中心”,极大地促进了肝移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专家简介 张水军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专业领域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 2004年度获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2005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带领科室成立“河南省肝脏移植中心”,2008年率领研究团队荣获“河南省肝胆胰外科与消化器官移植创新型科研团队”称号,2009年主持建立的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肝胆胰外科与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物”,2010年主持建立“郑州市肝胆胰疾病与器官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2012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内质网应激参与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主持建立“河南省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2017年建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创建“河南省国家器官移植区域医疗中心”,2018年建立“河南省器官移植中心”。 曾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奖”、“全国百名优秀医生”“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1996年,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8年,林宗杨医学教育奖;1999年,全国百名优秀医生;1999年,河南省优秀专家;1999年,郑州市十杰职工;2000年,教育部全国高校骨干教师;2000年,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物;2011年,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 郭文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河南省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副处长、肝胆胰外科副主任、肝移植病区主任。 学术任职: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胰腺、小肠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器官移植》、《临床外科杂志》、《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荣获二〇一七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二〇一六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二〇一五年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爱心人士”、二〇一五年郑州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医德标兵”、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科主任等荣誉称号。 赵永福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肝胆胰外一科主任。198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留医院普外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胰腺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普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胰腺学组组长,肝胆学组副组长;担任多个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专著5部,从事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6项。 赵龙栓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肝胆胰外二科主任。现任河南省肝胆外科学会委员,河南省胰腺学会委员,河南省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从事专业肝胆胰脾、门静脉高压外科。对肝内外胆管结石、原发性肝癌、胆囊癌、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胰腺肿瘤、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胆道镜配合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使手术后残石率明显降低。专著7部。获河南省卫生厅河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6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2项,发表专业论文52篇。 冯留顺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河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获河南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后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外科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门静脉高压症、布一加综合征、胰腺疾病及腹部脏器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在胰腺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脾脏疾病、肝胆疾病及血管外科方面有专长。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为主编、副主编。承担研究生教学工作,已毕业、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承担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对肝脏、胆道、胰腺、脾脏、门静脉高压症、布-加综合征、腹部大血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河南省外科医师协会常委、河南省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 马秀现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河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2005年美国杰弗逊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2001年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 对肝脏、胆道、胰腺、门静脉高压症和布-加综合征及腹部大血管等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其中布-加综合征的诊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了布-加综合征的根本治疗目的是有效的肝窦减压。新近创用了高位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使得本术式更加成熟和完善;首次提出了无血脾脏切除术及门静脉高压症手术零失血的概念,即倡导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治疗原则和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观念不断深入实践。承担研究生教学工作,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承担及参与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12项,科研成果5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97篇,其中Medline收录7篇。出版专著4部。 唐哲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河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7年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肝脏外科中心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肝胆胰脾等疾病及肝移植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至今。 2006至2009年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成果多次在全美及国际性专业会议上获奖并做大会发言,论文被SCI、国家级核心期刊等收录40余篇。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及多部中文及英文著作的编写。《腹部外科》杂志的青年编委。 吴阳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8年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外科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郑州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现任河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胰腺学组委员兼秘书。1997年-1998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进行肝癌的综合治疗及肝移植的访问研究,2008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研修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获得由超声医疗国家工程中心颁发的HIFU肿瘤治疗资格证书。目前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及肝移植工作,擅长肝癌、肝血管瘤、胆道结石、胆道肿瘤、阻塞性黄疸、胰腺肿瘤、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熟练应用包括手术、射频、微波、高强度聚焦超声(海扶刀)等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近年来参与编写《外科学》、《大外科学》、《普通外科手术意外及并发症》、《外科急腹症诊断思路》等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两项。 翟文龙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肝胆胰外二科副主任。2000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2008年赴第三军医西南医院专修肝胆胰外科及腹腔镜,胆道镜应用技术。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Jefferson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医院临床观察工作。 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肝脏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胰腺学组委员,中南六省普通外科学术联谊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及肝移植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肝内外胆管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肝癌,胆管癌,胰腺癌以及各种终末期肝病肝移植的治疗,着重探索肝胆胰疾病的发病基础问题,根据疾病的不同生理病理阶段进行合理治疗以及多学科联合对肝胆胰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获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主持科技厅及教育厅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攻关,编写《DNA密码》、《全科医学》等专著,发表SCI及中华期刊论文多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厅级成果奖两项。 李捷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郑东院区肝胆胰外二科/肝脏移植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第一届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常委。从事肝胆胰外科工作近二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腹腔镜肝胆胰外科、肝胆胰肿瘤的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胆石症外科治疗、肝脏移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两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多项。 张嘉凯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河南省外科医师协会委员兼秘书。 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肝脏移植及肝胆胰疾病外科医疗、科研工作。擅长肝脏移植患者的术前评估、治疗及术后病发症诊治与处理及随访管理,同时对肝胆胰外科疾病及危重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公关项目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数项。 温培豪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20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具有扎实的肝胆胰外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肝移植供体器官质量评估、肝移植技术、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有深入研究。目前发表SCI论文3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公关项目1项,参与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王智慧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原河南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擅长肝脏移植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管理,发表了多篇医学文章。 史晓奕 主治医师。 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原河南医科大学),后就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擅长肝脏移植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管理,同时对急危重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了多篇医学文章。 杨翰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原河南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擅长肝脏移植患者的术前评估、治疗及术后随访管理,同时对肝胆胰外科疾病及危重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医学文章。 胡博文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7年制专业(本硕连读),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相关工作。擅长肝脏移植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以及肝癌、胰腺炎、胆石症等肝胆胰腺外科常见病的诊疗。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医学文章。 曹胜利 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目前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以及肝脏移植工作,擅长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表了多篇SCI文章。 我院先后申请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0余项。 河南省肝移植 郑大一附院
王智慧主治医师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科
8678人已读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