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4~5%,一般在出生后2周内发现,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开始表现为红色斑片,很多家长误以为是“胎记”,之后红色斑片会逐渐突出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患儿3个月内是快速增生阶段,3~8个月是缓慢增长期,也可能延长至8~10个月,1岁左右逐渐进入消退期,瘤体最终在数年后逐渐消退,甚至消退至7~9岁。大部分出现后无明显生长的血管瘤可随访观察等待其自然消退,但自然消退不等于恢复正常,对于增生较快或发生于重要部位的,特别是处于增殖阶段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并发症,如破溃、出血、疼痛、感染、坏死等,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而且自然消退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在消退完成期仍有部分患儿会遗留永久性改变,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纤维脂肪残留及瘢痕等,也会给孩子带来美观问题及心理压力。因此,血管瘤应早发现早治疗,临床上可通过早期干预,抑制其增长,使消退期提前,消退过程缩短,减少血管瘤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的美观和功能效果。
血管瘤消退并不代表消失血管瘤可以简单分为消退型和不消退型2类。3岁时30%消退,5岁时50%消退,7岁时70%消退,9岁时90%消退,但这些数据仅是估计。当然,文献报道的消退率各不相同,血管瘤消退的可能性多是猜测。多发性血管瘤,每个病变的消退速度不一。更重要的是,血管瘤能否消退,消退后会不会引起美观问题,尚不能预测。多数报道表明,近50%的血管瘤会造成永久畸形。家长应当明白,消退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激光不是魔术血管瘤患儿家长总是希望将病变立即清除,对激光治疗寄予厚望。须知,脉冲染料激光的平均穿透深度为1.2mm,但常被用来治疗10倍于其厚度的血管瘤。潜行分离的皮肤如用激光治疗,通常导致边缘坏死。应当鼓励家长,将激光治疗作为残留的毛细血管扩张的最终治疗手段,特别是鼻、唇病变。脉冲染料激光(PDL)是治疗血管性病灶的标准激光,主要用于表浅血管瘤的早期干预、溃疡病灶的处理和消退期遗留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带有皮肤冷却系统的595nm长脉冲染料激光的疗效优于传统585 nmPDL。低能量PDL照射血管瘤表面溃疡,可加速创面愈合。PDL和长PDL对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激光治疗不能作为血管瘤的常规治疗手段,因为对表浅型血管瘤,外用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溶液或凝胶也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普遍认为,激光对前驱期的血管瘤作用不大:激光治疗不能停止血管瘤生长,并可造成溃疡。激光的凝固作用也不能阻滞肿瘤的进展,因为577~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的穿透深度仅为0.75~1.2 mm。另外,激光处理过的皮肤,发生萎缩和色素脱失的几率是未予处理而消退者的3倍。强调药物治疗家长应当明白,口服类固醇激素是经时间考验的血管瘤治疗方法之一。但短期应用普萘洛尔(3~9个月)十分有效,已经取代激素作为一线治疗。小于3个月的患儿,服药前先咨询心脏科医师,测量基线数据,包括拍照、超声检查、血常规、EKG等。住院1天,观察服药后有无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糖,按2~3mg/kgd、分2~3次服药,连服3~9个月。3~4周内逐渐停药。对眶周血管瘤,可局涂1%普萘洛尔乳霜,或0.5%噻吗洛尔。对普萘洛尔无效(抵抗)的患者,可考虑皮下注射α干扰素或静脉推注长春新碱。手术和激光治疗时机除个别情况外(危及生命或影响重要功能),手术应在1岁后实施。一般主张在学龄前实施,主要用于切除消退期或治疗后残存的病变,如瘢痕、皮肤凹陷、臃余皮肤、纤维脂肪残留物等,减轻患儿及家长因美观和功能问题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因血管瘤的消退完成期多在9岁以后,所以整形手术的最佳时机为8~12岁。至于激光,虽然某些学者有不同意见,推荐在15个月后采用,治疗计划宜在3.5岁完成。此时儿童的身体形象开始发育,且有可能遭到其他儿童的嘲笑。参考文献Zide BM,Levine SM.Hemangioma update:pearls from 30 years of treatment.Ann Plast Surg,2012,69(1):99-103.Greene AK1,Rogers GF,Mulliken JB.Management of parotid hemangioma in 100 children.Plast Reconstr Surg,2004,113(1):53-60.
麻醉药物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潜在神经毒性一直是人们的担忧。近日,一项涉及7个国家700多名幼儿的试验在《柳叶刀》发表,社论称带来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 这是第一项研究婴儿期(≤60周龄)接触全麻后,发育直至5岁时是否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的试验。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大脑非常脆弱。研究表明,短暂接触麻醉对幼儿是安全的。 在发达国家,每年有数百万幼儿,相当于约10%的3岁以下儿童,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医疗或诊断操作,比如腹股沟疝修补术、扁桃体切除术、内窥镜检查等。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警告说,3岁以下儿童长期或反复麻醉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然而,这一警告主要基于动物研究。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人体研究仅限于观察性研究,而且并没有得出确切、一致的结论。 为了获得更多有效证据,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全麻和局麻对大脑影响的差异。在动物模型中,局麻不会造成脑损伤。 2007年-2013年期间,这项名为全麻与脊髓麻醉比较研究(GAS)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共7个国家的28家医院纳入了722名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幼儿最常见手术之一)的儿童,随机将他们分配到全麻组(363人)或局麻组(359人)。 随访至2016年的中期结果显示,试验中的两组儿童在2岁时,神经发育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这次发表的研究更新了GAS研究的最新数据,也是最终结果。这些儿童在5岁时接受了一系列测试,包括智商分数、记忆力、注意力、执行能力(一项帮助记忆、冲动控制和计划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5岁时的测试表现通常能够强烈预示儿童在未来的表现。 最终分析纳入了242名全麻儿童和205名局麻儿童。全麻组的平均麻醉持续时间为54分钟。在调整了一系列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全麻组和局麻组儿童的平均智商分别为98.87分和99.08分,智商测试得分和其他一系列神经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都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也指出了一些研究的局限,比如在试验中,很多局麻组的儿童必须临时接受全麻,部分儿童在5年内失访。其次,有多种全身麻醉剂可用于儿童,而试验中只使用了七氟醚,这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另外,一些更晚期才会发展的执行或社交能力,可能在儿童5岁时还无法发现是否有影响。 在《柳叶刀》同期刊发的社论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James O'Leary博士评论认为,“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在婴儿期单次、短暂接触全身麻醉,对神经发育无害。“然而,他警告说,“儿童时期的不良神经发育会受到多种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医疗环境、遗传因素、家族和环境条件等。此外,参与研究的大多是男孩,对女孩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研究来确认。而最重要的是,这一结论无法拓展到长期或反复接触全麻,或在同一台手术中接受多种麻醉剂的儿童。” 研究领导者,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Andrew Davidson教授表示,研究结果“应该让卫生专业人员以及全球数百万需要接受麻醉的幼儿的父母放心。这一发现意味着,不再需要因担忧麻醉风险,而让儿童承受延迟手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提起高血压,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个“老年病”,尽管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和儿童联系起来。 然而,就在前几天,一名8岁的女童涵涵在家中突然出现胸闷、气促、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涵涵妈妈赶紧带她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她的血压竟高达157/113mmHg,被确诊为高血压。 涵涵父母都很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患上高血压呢?微创手术“撑开”狭窄血管转诊至河南省儿童医院后,医生为涵涵做了肾脏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她双侧肾动脉起始处狭窄,狭窄的血管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原本应是5毫米的血管,最窄处仅1.4毫米。结果出来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冯迎军、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医生胡靖、王菲和放射科副主任孙利芳针对涵涵病情会诊,决定由胡靖、王菲为其实施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将她狭窄的动脉血管“撑开”。术中,医生在涵涵腹股沟处穿刺,将球囊导管置入股动脉,在DSA的引导下直达肾动脉。找到狭窄位置后,将球囊充盈起来,狭窄的血管慢慢撑开。术后,涵涵的血压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由于是微创手术,涵涵很快就能出院。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肾血管疾病,它是肾动脉的主干或分支血管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只要及时解除肾动脉狭窄或阻塞,病变血管重新通畅后,高血压可被治愈,肾功能减退可以逆转。儿童肾动脉狭窄通常由肌纤维发育不良或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女性居多。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通过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来改善血管狭窄的状态,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或得到改善。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副作用小,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和家长的认可。
淋巴管畸形(既往称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所形成的,属于先天性脉管畸形,分为微囊型和大囊型。它由充满透明液体的扩张淋巴管组成,管腔内含少量淋巴细胞甚或红细胞,内衬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病变随患儿年龄增长而增大,一般不会出现自行消退。头颈部是淋巴管畸形的常见发病部位。约有90%的病变在2岁内发生,其发病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淋巴系统发育不全有关。 淋巴管畸形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部位、生长速度及大小。淋巴管畸形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小的淋巴管畸形可无症状及不适,大者可引起颌骨畸形、美容缺陷,或因感染、创伤、出血而迅速增大引起呼吸道压迫、进食及言语困难等,导致身体或心理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介入硬化、激光及手术。手术治疗适合于大囊型,多数可完全切除,但由于淋巴管畸形的管壁薄,术中易撕裂,常与重要结构相连以及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容易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切除不彻底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15%—53%。手术严重并发症和高复发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激光治疗适合于浅表粘膜病变,但多数淋巴管畸形病变的囊泡往往与深部扩张的小池相连,这些小池往往深入至肌组织中。由于淋巴管畸形的这一病理特点以及激光穿透深度的限制,深部的病变难以根除,容易复发。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介入硬化治疗。介入硬化治疗具有微创、经济、可重复性强及疗效确切等优点。硬化剂包括鱼肝油酸钠、四环素、无水乙醇、醇溶蛋白、消痔灵、尿素等,近年来应用较多、并发症较少、疗效肯定的硬化剂是博来霉素和溶血性链球菌制剂。国内生产的平阳霉素和沙培林分别是博来霉素和溶血性链球菌制剂的同类药物。硬化剂除了能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而使瘤体消失外,尚可因瘤腔内注射而导致药物在局部积累,高浓度药物化学刺激可破坏淋巴管畸形内壁的上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囊内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性纤维黏连闭锁,使瘤腔逐步吸收缩小。我科目前已完成儿童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数百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疗效。我们建议大囊型的淋巴管畸形可首选介入硬化治疗,微囊型的淋巴管畸形也可先行介入硬化治疗而后联合口服药物或手术切除。治疗前治疗后
静脉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之一,俗称“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确切病因不明,以颅面部、四肢为好发。静脉畸形不能自行消退,随着年龄增长,可明显增大。不仅影响容貌,还可以发生疼痛、溃疡、出血或压迫、侵及邻近组织结构,继之影响行走、运动、语言、吞咽和呼吸功能,甚至有出血窒息死亡的危险。 静脉畸形常表现为紫红色或蓝紫色包块;局部皮肤温度正常;回流静脉压增高时病灶更明显,核磁共振检查可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静脉畸形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切除、硬化治疗、激光照射、口服药物等。手术切除出血多,很多无法彻底根除。若欲保护重要组织行姑息切除,则残留的血管畸形及丰富的吻合血管易复发。如彻底切除血管畸形,创伤大,易导致局部缺损畸形,也影响容貌及功能,修复困难。激光照射穿透深度有限,适合治疗表浅病变,对于巨大以及组织深部的静脉畸形则无效。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由于治疗方法简单、起效快,局部无创伤,不发生严重坏死,可重复注射,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正不断的得到推广。对于大面积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静脉畸形,可同时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杨女士的宝宝最近刚过1岁生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拍照庆祝。回放照片时,杨女士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看,宝宝的眼睛竟然透着光,好像眼内有个东西把光反射出来一样。一家人又围着宝宝细细端详,越看越不对劲,连忙带宝宝去县医院就诊,眼底检查显示,宝宝的眼内可能有罕见肿瘤。随后杨女士带着宝宝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医生全面检查为宝宝明确诊断——他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俗称“眼癌”。听到这个消息,家长觉得天塌了,抱着孩子泪流满面。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眼内恶性肿瘤,多发于3岁以内儿童。该病的典型症状为白瞳症,又称“猫眼”,即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若不及时治疗,肿瘤会侵蚀整个眼球,甚至会浸润眼球外组织,或转移到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危及生命。庆幸的是,杨女士找到河南省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胡靖医生,她可为患儿做“眼动脉灌注化疗术”,以介入的方式将药物直接灌入肿瘤,做到精准除瘤。患儿的肿瘤已处于眼内E期,传统手术方式需要摘除眼球,而介入手术则可以既除瘤、又保眼,还可以免去全身化疗的痛苦。手术台上,胡靖医生将一根微导管从患儿腹股沟处穿入,在数字血管减影造影的帮助下,长途跋涉至眼动脉。化疗药物顺着这条导管直接灌注进肿瘤中,令其快速坏死。由于介入治疗创伤小、出血少,患儿恢复很快,术后第2天即痊愈出院。后期复查结果显示,他的眼内瘤体已经完全钙化,不但保住了眼球,视力也在逐渐恢复。 河南省儿童医院开展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以来,已为100余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实行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300余次。三年来在这里接受完整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中,总体保眼成功率达86.7%。医院目前对视母患儿有慈善基金补助,凡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疗程结束后可申请。在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眼科、麻醉科、血液肿瘤科、影像科、护理等组成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共同努力下,患儿可在此享受到专业、先进的诊疗服务。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容易发生的的良性肿瘤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为3%,男女比例为1∶3。其中约60%的病灶发生在患儿的头颈部,并且出生后生长迅速,尤其在出生后的1~6个月(增殖期),于1岁时其范围增加至最大,1岁以后进入消退期,在5岁时,约50%比例的患儿可消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Mulliken、Glowacki根据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为血管畸形和血管瘤。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其病理生理学特点表现为早期(6个月内)细胞增生活跃形成团块状,并出现大量肥大细胞。出生6~12个月后,生长曲线变异,增长变缓慢,纤维脂肪组织增加,内皮细胞团扩大变缓,嗜酸性粒细胞侵入病灶,血管腔容量增加,同时出现较多凋亡细胞。1岁左右进入消退期,内皮细胞团界限模糊,纤维脂肪组织填充在其中,部分内皮细胞呈不规则血窦样。到5岁以后,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完成,部分遗留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瘢痕。由于面部(如眼睑、鼻尖、面颊等部位)的血管瘤可能不能完全消退或者消退后有皮肤萎缩、瘢痕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一系列后遗症,故血管瘤处于增殖期时,应当提倡早期治疗。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非常多,主要有皮质内固醇激素治疗、γ-干扰素治疗、手术治疗、冷冻、介入栓塞、核素(32P、90se)微波热凝、硬化剂注射(临床主要用聚多卡醇、平阳霉素等)。近20年来,由于激光的发展,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中包括红外激光技术(Nd:激光、半导体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还有光动力治疗(PDT)。2008年普奈洛尔被发现治疗血管瘤具有显著疗效后,也被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我国血管瘤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外敷药物治疗-浅表病灶或配合其他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最多发的良性肿瘤,四个低出生体重儿中有一个会长。血管瘤一开始往往只有“蚊子咬”的小点,之后半年内可能会发展成又平又宽的一片“草莓样”红斑,甚至有的发展迅速,影响呼吸、听力、视力或者饮食。专家介绍,血管瘤有一个特殊的病程:6个月大以前发展迅速,7个月到1岁是稳定期,1岁以后会逐渐消退,手术切除会留下疤痕,盲目观察又可能导致过度生长,因此既要避免延误治疗,也要避免过度治疗。大部分血管瘤都无需动手术,半岁前做激光治疗效果也不好。早期、正确的综合治疗,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完美的效果。比如,在血管瘤刚出现时,每天坚持涂一种十几元的眼药水,可以让血管瘤部分消退,有的孩子甚至可以不需要其他治疗。2绷带加压治疗-四肢病灶,传统物理治疗方法,无副作用绷带包扎目的为物理性加压,以达到限制血管瘤继续增大的目的,适用于增生期血管瘤,血管瘤位于四肢、瘤体无破溃的患儿。3硬化剂注射治疗-直接注射药物进瘤体,快速起效血管瘤的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一般适用于范围较小,局限性血管瘤。由于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并可以重复注射,疗效肯定,是治疗血管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是诱发血管内膜炎症反应,管腔内血栓形成继发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管闭塞,病灶萎缩变小。常用的硬化剂药物有:无水酒精、5%鱼肝油酸钠、明矾注射液、平阳霉素、聚多卡醇注射液、50%葡萄糖、沸水、十四烷基硫酸钠等。临床上常用“激素+平阳霉素”、“聚多卡醇”瘤体内注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可重复多次注射治疗至血管瘤消退。需要注意的是局部注射过多有可能导致皮肤萎缩等副作用。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源于1960年,临床上主要利用液氮的挥发作用导致强低温(-96℃)作用下瘤体及瘤体周围组织冷凝,使细胞膜破裂,细胞脱水而皱缩,脂蛋白和复合物变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腔闭塞纤维化,导致细胞死亡,组织破坏,再通过机体修复,从而使血管瘤消失。冷冻治疗适用于皮肤表浅的血管瘤或厚度小于0.5cm面积较小的血管瘤。其主要副作用是局部瘢痕形成、组织挛缩、局部色素减退、色素沉着形成。由于术后较易出现色素减退及瘢痕等并发症,故目前已较少使用这种治疗。5放射性核素治疗一般有32P皮肤敷贴器、90Sr敷贴器及瘤体注射32P胶体等治疗。其作用原理为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β射线,对血管瘤局部进行照射,产生电离辐射,破坏或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血栓形成,血管腔闭塞纤维化,因此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过程中无创伤、无痛苦,并且起效和消退迅速,但由于会产生辐射,常出现治疗部位色素减退斑及瘢痕、骨生长抑制等并发症,且大多数情况下血管瘤不能完全根治,因此尽量采用合适剂量的辐射,以减少局部病灶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目前已较少使用这种治疗。6手术治疗-难治难消退病灶终极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血管瘤,如头皮血管瘤,其他治疗出现脱发以及血管瘤处反复出血、溃疡时,可酌情行手术治疗。术前应当充分权衡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应当考虑术后切口瘢痕,患处皮肤颜色、皮纹不一致对患儿心理造成的影响。应当向患儿及家长仔细交代术前术后患处外观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充分权衡利弊后再行手术。其次术前应当行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瘤的深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再选择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血管瘤切除后,直接缝合皮片移植术、局部皮瓣转移术、扩张皮瓣转移术以及分次切除等术式。随着整形外科的发展,很多患儿术后瘢痕较小或不明显,也可将瘢痕隐藏在不容易发现的部位(如发际、耳后),家长及患儿在充分权衡手术利弊后,会接受和选择手术治疗。7激光治疗-浅表病灶或残留病灶的有效方法上世纪80年代Anderson和Parrish提出了“选择性光热分解理论”认为激光波长和靶色基吸收峰相匹配,可产生选择性热吸收破坏靶色基,达到祛除病变而对周围组织损伤最小的效果。目前常用的治疗血管瘤的激光器很多,主要有脉冲染料激光、倍频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1064Nd:YAG激光以及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治疗原理是:激光照射后作用于血液中的靶色基(氧合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吸收光能产生热量从而被破坏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并且热量传导至血管壁,使血管损伤闭合。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峰中542nm和577nm波段的激光穿透力强,容易到达真皮血管,是临床上治疗血管性疾病最好的激光。7.1倍频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ND:YAG通过肽氧磷酸钾(KTP)晶体产生波长减半但频率倍增的激光,当照射病灶时,靶色基部位(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从而导致病变的组织受热凝固坏死,阻塞异常增生的血管。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激光穿透力差,表皮中黑素颗粒可以竞争性吸收,因此肤色较黑的患者慎用。7.2脉冲染料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DL)是治疗血管瘤的激光器中最早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而设计出来的用于治疗血管类疾病的激光器。由于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已成为血管瘤治疗中首选激光。1989年PDL开始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初波段是577nm,其后为了获得更强的穿透力、减少紫癜等不良反应,将波长增加至585、595nm。与以前的激光相比较,长波长、长脉宽的激光不仅具有良好的穿透力,而且保持了对血管的特异性损伤,减少副反应的发生。目前PDL还配有动态冷却装置(冷空气冷却、接触式冷却、制冷剂喷雾冷却CSC等)对皮肤进行冷却麻醉,减轻疼痛并且通过降低皮肤表面温度来避免激光热能对皮肤的损伤。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结痂、水疱、紫癜、暂时性色素改变、皮肤质地的改变以及萎缩性瘢痕。7.31064Nd:YAG激光1064Nd:YAG激光属于近红外线激光,能穿透深度是4~7mm,波长为1064nm,而且能对较深部位的血管瘤发挥治疗作用,并且疗效良好、瘢痕少,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成熟的葡萄酒色斑和网状青斑。8普奈洛尔-最常用,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共识Leaute-Labreze等于2008年报道了1例被诊断为阻塞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患儿,给予普奈洛尔治疗后,第2天患儿的鼻腔内增殖性毛细血管瘤瘤体变淡、变软。继续治疗后,病灶完全变平而且不再生长。此后口服普奈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普遍认为普奈洛尔治疗血管瘤机制是普奈洛尔发挥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作用引起血管瘤瘤体内血管收缩,早期瘤体质地变软,颜色变淡;中期通过RAF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途径衰减调节而降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后期启动毛细血管细胞凋亡程序从而加速血管瘤消退。国内外常用的口服剂量是2.0~3.0mg/kg/d,分2~4次口服治疗,疗效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吃药前要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9介入栓塞治疗-超选择进入瘤体供血动脉,源头治疗,效果显著适用于瘤体大、生长迅速、皮温明显增高、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等高流量及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特殊类型血管瘤。术中使用平阳霉素乳剂灌注瘤体破坏血管瘤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堵闭局部供血动脉,起到治疗作用。10联合治疗在目前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前,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血管瘤生长的不同阶段,治疗应当个体化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比如增殖期的血管瘤根据其范围的大小可选择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介入栓塞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瘤体范围缩小后可选择外敷药物或硬化剂注射;对于面积大且基底较深的患儿,单一方法治疗不佳且周期较长,联合治疗可缩短疗程协同增效,如口服普萘洛尔和硬化剂联合治疗或介入栓塞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等。11 展望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能完全根治各型血管瘤。我们应当掌握各种治疗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减轻对患儿容貌的影响。随着血管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相信血管瘤的治疗会越来越完善。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外敷“眼药水”是被家长熟知的治疗方式,这里提到的“眼药水”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卡替洛尔等,主要用于浅表性血管瘤,可以抑制血管瘤的增生,让血管瘤颜色逐渐变淡,促进血管组织消退,疗效显著明显。虽然疗效显著,但其操作繁琐,比较“费妈”。使用时需要将眼药水浸湿纱布或者棉片,用医用胶带或保鲜膜固定外敷在瘤体部位,每天外敷4-6次,有些宝宝对医用胶带过敏,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干燥、脱皮、湿疹。很多宝宝的血管瘤位置特殊,如处于面部、眼睑、耳、鼻、会阴等部位,这种敷药方法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新型液体敷料,它是一种新型的皮肤药物载体,可以将药物有效成分带入血管瘤内,每次可混合2瓶“眼药水”,提高药物浓度,使疗效更显著!作用于血管瘤本身的同时,它具有保护皮肤屏障的作用,减少皮肤干燥、脱皮的现象。每次将它与“眼药水”按比例泥合(1瓶敷料配2瓶眼药水),涂抹在血管瘤表面,避免医用胶带、保鲜膜对宝宝皮肤的刺激损伤,也大大减家长的负担。
直播时间:2022年11月29日20:00主讲人:胡靖主治医师河南省儿童医院介入医学&血管瘤科问题及答案:问题:因为疫情过不去,淋巴管畸形复发会不会耽误病情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宝宝血管瘤吃盐酸普萘洛尔片,得吃多久?时间长了不会对宝宝有副作用吧?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咱们医院现在洛阳的能去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主任好,11岁小孩大腿内侧,膝盖上面脂肪层,血管瘤崎形,刚发现一个,现在彩超变2个了,无色不疼不痒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整形用什么方法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家孩子后续该怎么治疗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为什么会有血管瘤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淋巴管瘤术后复发,硬疙瘩是怎么啦?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