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有患者问我,大夫,颈动脉长斑块了,怎么办?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血管老化的表现,斑块增大后会引起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一种血管疾病,是指颈部大动脉血管(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因血液中斑块聚集导致管腔变窄甚至闭塞。阻碍血流通过,使大脑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早期无典型症状,会突然发生头晕、暂时性失明、突然间麻木等症状,但很快就会消失,所以通常不会引起重视,而且常会进展为脑卒中,发病急,需要到急诊科进行抢救,有严重的生命危险。北京医院血管外科兰勇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早期大多无症状,偶尔有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短暂性失明,舌头不听使唤无法讲话 等。这些症状大多很快就会消失,也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颈动脉狭窄进展期的症状主要有三类:(1) TIA相关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单眼黑矇或视野缺失、失语、肢体麻木、活动笨拙,多在数分钟内缓解;(2)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昏迷(3)可能出现思维模糊、体位性眩晕(指与身体姿势相关的眩晕)、双眼失明等。颈动脉狭窄程度如何分级?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根据DSA结果,将颈动脉狭窄程度按照NASCET法(北 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法)分为4级:(1)轻度狭窄为动脉内径缩小99%颈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超声超声检查是临床上筛选颈动脉狭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且超声检查属 于无创检查,成本低、具有可重复性。缺点是对多段狭窄不能精确的量化,可能高估狭窄的程度。CTA检查CTA检查包括动脉CTA和CT灌注扫描检查。CTA可以提供主动脉弓、弓上血管开口、颈动脉的解剖和形态学信息,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CT灌注可以获得脑内血流的灌注信息。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原则是重建血管的管壁,恢复正常的血流通过率。其中包括移除血管狭窄处聚集的拥堵物 ——斑块,以及给狭窄的血管放置支架,恢复血管正常口径等。一般治疗主要从日常生活着手对疾病加以控制。生活管理( 1 )戒烟。(2)经常锻炼:每天至少运动30min,一周至少运动3~4天。( 3 )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病因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遵医嘱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目标值:< 140/90 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必须加强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目标值:非空腹血糖11.1 mmol/L以下,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应< 7%。通常建议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 水平控制在100 mg/mL 以下。营养支持( 1 )多吃蔬菜水果、含优质蛋白的食品。( 2 )限盐:过量的盐(钠)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钠摄入量应低于1500 mg。(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含饱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动物性脂肪 (如猪油、牛油)等;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橄榄油、鱼类、牛肉等。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根据医嘱口服其中一种或两种联用均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可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但应根据患者耐受能力酌情选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水平,无禁忌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遵医嘱坚持服药。手术治疗:此外以下情况是相对适应证,也可考虑手术:1.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率70%;2. 有症状狭窄度范围是50%-69%;3. 无症状性狭窄度< 70% ,但狭窄病变处处于不稳定状态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慢性疾病,如能及早诊断进行干预,一般预后较好。颈动脉狭窄一般不可自愈,早期可控制发病危险因素,注意饮食,加强锻炼。必要时应口服药物,或进行介入或手术干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功能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危害极大,由其引起的肢体慢性缺血,会导致骨质疏松、肌萎缩、皮肤坏死,严重者肢体坏死,常常需要截肢挽救生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如何尽早诊断并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呢?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突起于动脉管腔,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动脉逐渐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可因供血不足导致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运动后甚至休息时下肢酸痛等症状,打个比方,动脉血管就像是人体的供水管道,长时间积攒下来的水垢堵塞了水管,影响了水流,这是一个道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引起肢体坏疽最终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①吸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香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并可以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香烟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血液进入血管壁,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的损伤,时间一长,原本光滑平整的血管内皮就会变得“伤痕累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血小板在受损部位沉积,就会形成斑块。在炎症反应加强及氧化的共同作用下,动脉管壁上的斑块逐渐增大,造成动脉管腔狭窄。②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④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黏度和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同样增加患病风险。⑤除此之外,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6: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闭塞程度不同而变化,轻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包括患肢怕冷、肢端感觉异常、行走易疲劳等;严重一些的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是指行走过程中出现小腿疼痛,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才可继续行走的症状;随着病变进展,还可能出现静息痛(即休息时疼痛),这标志着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肢体缺血,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更严重者,患者动脉严重闭塞且侧支循环不佳,或并发动脉血栓形成。轻则皮肤破损渗液,重则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或者大面积坏死,并发感染者可有全身中毒和肾功能受损的表现,同时会伴有剧痛,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面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患者危害极大,需要引起中老年人群的高度警惕,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有数据显示,轻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也就是“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5年内会有20%的人加重,成为重症下肢缺血,也就是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患者。而重症患者的预后非常不好,如仍未得到良好的治疗,1年内,仅有一半的人会保全肢体,而25%的人会面临截肢;另外1/4的人会面临死亡。生活习惯干预和医疗干预目前,血管保护这一概念似乎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的确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势必成为今后的热点词汇。血管保护实际上是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已有问题的尽可能稳定病变,稳定斑块;同时,预防破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处的血栓形成。由此可见,这一概念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二是相应的药物治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及早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呢?首先要知道上面提到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戒烟是首要的预防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进行合理的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血管的损伤,这是对血管最好的保护;还有就是积极投身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如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等,同时,适量加强双下肢的活动,以加快血液流速,减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动脉硬化,其实也并不必恐惧,毕竟这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稳定病变、稳定斑块,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急性血栓栓塞等。我们需要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和预防。药物干预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无禁忌症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应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如果没有很好的通过第一防线——良好的“血管保护”,阻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也就是出现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溃疡坏疽,或者出现了急性血管事件,如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直接威胁肢体存活,则需要更积极的外科治疗。目前外科治疗不仅包括传统的治疗手段:血管旁路手术,也就是架桥手术,绕开原来的闭塞血管段,利用人工血管或者自体的静脉血管,在旁边重新铺设一条通路,保证血液供应;动脉内膜剥脱术,将血管内增生、阻塞管腔的斑块取出,彻底清理管腔,恢复血液供应;取栓手术,切开阻塞的血管,取出血栓,恢复血液供应。也包括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手段。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是近代血管外科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将来一定会向着无创技术发展。因为腔内介入治疗的微创性,使得介入治疗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首选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不仅可以治疗病变,也为一些高危患者,尤其是不能承受手术打击的患者,提供了得到医疗救治的机会。微创腔内介入治疗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策略:一是扩张策略;一是减容策略。扩张策略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就是我们常说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球囊和支架似乎总是联系在一起,球囊是为了将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打通,但球囊撤出后,管腔也许能很好的维持,也可能重新塌陷,这时就需要支架支撑。当然,放置支架后并非一劳永逸,血管腔内还会产生新的斑块甚至血栓。为此,也发展出了药物球囊、药物支架以及可降解支架等。减容策略也许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将血管内的斑块清除,不是通过外科开刀的内膜剥脱术,而是通过微创的方法完成。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斑块消融、斑块旋切技术、血栓抽吸技术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者,病史中有过脑中风或者心梗发作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腿部动脉的狭窄和堵塞,这些高危人群应该高度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该积极地进行血管保护,积极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积极地稳定斑块的发展。一旦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更要积极地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诊早治,避免悲剧的发生。
下肢静脉曲张进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发生静脉内血栓形成、无菌性炎症(静脉炎)、色素沉着、溃疡、淤积性皮炎、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早期采用手术治疗是防止上述后果的主要医学手段。静脉曲张手术曾经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误认为是外科“普通小手术”,但是临床上遇到大量的手术并发症,令不少病人“望刀生寒”,拖延病情。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出现和理念的更新,专业的血管外科医生不断涌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才明显降低。即便是采用激光、射频、电凝、TRIVEX等微创手段,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仍可以发生。对于病人来讲,重要的是选择临床经验足、水平好、责任心强的医生,这样就不容易发生并发症,或者能够早期识别和处理并发症。那么静脉曲张手术后有哪些并发症呢?临床症状: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亮、小腿腓肠肌深压痛。(单侧多见)早期识别:如果皮肤有淤青或硬结,压痛或触痛是在皮肤表面的话,往往是术后的正常反应。用手捏双侧小腿肚子进行对比,如果一侧有深部压痛的话,到医院查D2聚体和深静脉B超予以证实。预后:早期发现预后良好。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不会直接导致深静脉血栓,但是手术导致的高凝状态和术后卧床时间过长都有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预防要点:选择微创手术、早期行走下地、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缩短手术时间。临床症状:内踝或足背区域皮肤感觉迟钝或缺失。早期识别:用手指摸区域皮肤,感觉迟钝。预后:不影响功能。感觉恢复较慢,但无严重后果。隐神经支配皮肤感觉,在膝下开始逐渐和大隐静脉伴行,在踝部两者几乎粘连。有些病人为了处理此处病变静脉,而不得不牺牲部分神经。预防要点:有经验的医生会采用一系列的手术技巧来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如选择性处理大隐静脉主干、踝部主干和神经分离、从下至上剥离静脉等。临床症状:大腿内侧长条索状硬块,表面皮肤颜色变深,有时有压痛。走路有牵拉感。早期识别:同上。B超可以证实。预后:好。一般在数周后逐渐消退。浅静脉炎往往发生在保留大隐静脉主干的激光、射频手术。预防要点:术后绷带压迫要保持紧度,包扎时间适当延长。或者选择取出大隐静脉主干的术式则可以彻底避免这个并发症。临床表现:高热、寒战、小腿大片皮肤发红、触痛,水肿早期识别:手指轻碰发红皮肤,感觉疼痛。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预后:一般高热在1~2天后小腿。其他症状在两周左右消退。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又称“丹毒”,足癣和糖尿病是主要诱因。严重静脉曲张引起皮肤营养障碍,也可以造成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炎症。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以治疗上青霉素很有效。预防要点:早期手术。选择微创手术。术前控制足癣、血糖等。保持皮肤清洁。临床表现:皮肤呈片状淤青(大腿内侧多见),可有疼痛。早期识别:同上预后:一般数天或数数周后消退,没有后遗症。皮下血肿往往是因为绷带包扎过松,病人肥胖等因素。手术较为常见,没有不良后果。预防要点: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术中采用一定的止血技巧,术后绷带要有紧度。临床表现:拆除绷带后发现皮肤出现水泡。早期识别:皮肤有绷带过紧的勒痕。预后:一般消毒后包扎,一周后痊愈。一般发生于肥胖病人绷带过紧的情况。部分病人对消毒药水或辅料的过敏所造成。预防要点:术中止血彻底,避免绷带过紧。临床表现:大量出血、下肢皮肤温度变冷、颜色苍白。早期识别:足背动脉消失,出血鲜红呈喷射性。预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股动脉损伤是严重的医疗事故,医生缺乏血管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是主要原因。预防要点:选择血管外科专家做手术。临床表现:出血多、下肢肿胀。早期识别:术后即可出现严重下肢肿胀。B超可证实。预后:严重深静脉血栓。股静脉损伤属医疗事故。多发生于大隐静脉结扎位置过高,或误把股静脉当做大隐静脉做结扎。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生手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预防要点:选择有经验的血管外科专家做手术。临床表现:术后数天后出现切口红肿疼痛,流脓。早期识别:同上。仅仅局部发红则往往是切口组织反应,逐步消退。预后:拆线引流,预后好。大部分静脉曲张手术属于无菌手术类别,无需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感染率很低。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或溃疡的病人,则容易出现该部位切口感染。预防要点:切口避开营养障碍或溃疡区域,采用微创技术减少切口长度和数量。虽然静脉曲张手术可能存在上述并发症,但是对于专业的血管外科专家来讲,只要预防措施得当和处理及时,绝大部分都没有严重后果。相比之下,延误治疗则可能导致后果更严重的静脉血栓、溃疡、出血等后果。
现在有不少的老年人,尤其在长期吸烟,高脂肪饮食,又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男性中,经常会有手脚发冷、发麻、疼痛、手指或脚趾溃疡,走路时因腿脚疼痛而要走走停停,脚不能着地等情况发生。这时大家一般会想到是腰椎间盘脱出症、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年人脑血管病、腰腿痛或是缺钙等疾病,而忽视另一种后果很严重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冠心病、脑梗死一样都是血管硬化性疾病,只是发生的部位不同。血管硬化一般是全身性的,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的病人80%以上合并有下肢动脉硬化,80%的动脉硬化病人都合并有心脑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55~7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在老年男性中多见。患这种病的人一般会有走一段路以后小腿觉得乏力,肌肉疼痛,酸胀,稍微休息后,又可继续行走。手脚发冷、发麻、疼痛,疼痛夜间最重有时难以入睡,皮肤苍白,小腿、手指或脚趾溃疡坏死。长期的高血压、吸烟、高脂饮食、运动量少、长期精神紧张,这些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和腰椎间盘脱出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缺钙等疾病混淆,有此症状的病人一定不要自我诊治,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有截肢的悲剧,甚至危及生命。该病一般可以通过多普勒彩超、无创的下肢血流分析、CTA、核磁共振MRA、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确诊。经确诊后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还要适量运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饮食。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的压抑紧张。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降脂药物、降压药、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病程决定是否需要动脉搭桥手术或在微创技术下行血管扩张及置放支架等治疗。要特别注意的是下肢和足部出现溃烂时严禁用油膏,可用双氧水,甲硝唑溶液,庆大霉素液冲洗病灶,晾干后纱布覆盖。已有下肢动脉硬化应禁止赤足行走,勿用热水烫脚,防止烫伤。每天换袜,穿鞋不要太紧,以免磨破脚。经常抬高患肢,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总之,老年人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专科医院检查,及时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关键。
治疗前 患者老年男性,突发右下肢青紫,凉麻疼痛2天,病人新冠阳性后进食查,平时有房颤的病史,吃着抗凝药。 治疗中 急诊超声检查确定是右下肢动脉栓塞,于是急诊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取出血栓长度50厘米,手术中造影发现病人的动脉有狭窄,同时做了球囊扩张,让血流更加通畅 治疗后 治疗后即刻 手术后即刻发现右脚暖和了,病人不疼了,右脚皮肤颜色正常了,手术后食欲改善了,能够下地活动了。
当您出现腿部酸、胀、麻,走路时腿 部乏力、疼痛等症状时,您可能患上 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 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 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 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 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 动脉的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怎样形成的?抽烟、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因素,导致动脉内壁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 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由此导致动脉缺血。怀疑自己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接受哪些检查?问诊:一般体格检查(皮肤温度测定、间歇性跛 行试验、颈动脉杂音、股动脉杂音、足背与胫后 动脉检查)。无创检测:踝肱指数(ABI)检查(正常值为0.9~1.3)。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或闭塞等。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如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DSA 血管造影等。临床症状:1期:无明显症状 主要是腿部皮肤温度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2期:间歇性跛行走路时,小腿肌肉抽筋、疼痛、没有力气;必须停止走动,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活动。3期:静息痛休息时腿部也感到疼痛、麻木。4期:坏疽和溃疡出现坏疽和溃疡;早期常在脚趾部位,后来会逐渐发展至踝部、小腿;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治疗:对于1期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加运动疗法 ,2期主要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加血运重建治疗,3期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 4期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创面修复或截肢
北京医院 血管外科 兰勇 挂号流程 各位好大夫的患友,欢迎您来北京医院找我就诊,我的门诊时间为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下午,建议通过好大夫在线加号的患者先到挂号处正常挂号,挂号处没有号再按照短信提示来门诊找我加号,加号每天限5个,挂号流程如下: (一)窗口挂号 门诊楼各层均设有挂号收费窗口,限挂当天号源。挂号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7:00~16:30 (二)预约挂号 1.电话预约:114电话,可预约90日内号源(不挂名)。 2.网络预约:手机微信(搜索北京医院移动医疗)、手机APP(北京医院)、支付宝服务窗(搜索北京医院移动医疗),可预约7日内号源。 3.自助机预约:门诊楼一、二、三、四、五、六楼自助机器,可预约7日内号源。 (三)挂号时,请主动出示身份证、北京医院就诊卡或社会保障卡。未在我院建大病历或无门诊病历手册的患者,在挂号同时需购买《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手册》
①吸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香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并可以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香烟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血液进入血管壁,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的损伤,时间一长,原本光滑平整的血管内皮就会变得“伤痕累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血小板在受损部位沉积,就会形成斑块。在炎症反应加强及氧化的共同作用下,动脉管壁上的斑块逐渐增大,造成动脉管腔狭窄。 ②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④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黏度和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同样增加患病风险。 ⑤除此之外,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6:1。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颈动脉系统在颅外段包扩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 颈动脉狭窄有什么危害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非常密切,脑卒中目前已成为继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近1/3的发生与颅外颈动脉病变有关。研究发现,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之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30%~37%。 哪些原因能够造成颈动脉狭窄1.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约90%的颈动脉狭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因此,颅外血管病变的患者同时也面临着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如: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 2.在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导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的常见原因,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青年女性。 3.另外少见的原因包括:肌纤维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动脉夹层、外伤、放射损伤等。 颈动脉狭窄有哪些临床表现大多数颈动脉狭窄可无明确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与栓子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功能区障碍有关,和狭窄程度无直接关系,但狭窄程度越重,血栓脱落机会越多。溃疡性斑块同样容易导致临床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如下: 慢性脑缺血:可表现为耳鸣、眩晕、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也有患者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情绪异常等。 眼部缺血症状:表现为黑矇、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分成以下4种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多不超过24小时,发作后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 (2)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类似脑卒中的神经功能障碍较轻,多在3周内完全恢复。 (3)进展性卒中:指脑卒中症状逐渐发展、恶化。 (4)完全性卒中:突然出现卒中症状,快速进展恶化,症状持续存在。 TIA和RIND为可逆性,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当患者出现TIA和RIND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避免进展成不可逆性脑卒中。 怀疑颈动脉狭窄应该做什么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直接测量颈动脉直径,血流情况,了解斑块性质,判断血管通畅、狭窄程度。当患者怀疑颈动脉狭窄时通常可以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筛查。 2.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和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无创辅助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狭窄程度、斑块位置、评估斑块是否存在溃疡。同时可以显示颈动脉分叉的位置,周围的毗邻关系。也可显示颅内循环的情况,交通支代偿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临床上CTA主要用于明确诊断和为选择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信息。 哪些人需要颈动脉狭窄筛查1.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人群:包括年龄>40岁、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2.颈动脉狭窄高危人群:包括TIA和RIN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体检发现颈动脉杂音者。 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和体征,其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发现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戒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少饮酒,合理的降压、降脂、降血糖等。 药物治疗: (1)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时也适用于手术后或支架后的患者; (2)狭窄程度70%以上,且估计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3%; (3)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是血管条件不适合介入治疗的,建议首选CEA; (4)2周之内的TIA或卒中,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行血管重建。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最早由Marks医师于1994年报道。CAS不仅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一样有效,而且属于微创手术。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和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CAS的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发症率不断降低,一系列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CAS的非劣效性。对于一些不适宜行CEA手术的患者,CAS已经成为首选术式。CAS适应证与CEA基本一致,但CAS更适合以下情况: (1)外科手术显露困难的部位; (2)CEA术后再狭窄患者; (3)既往颈部手术史,放射性颈动脉狭窄; (4)对于血管造影提示颈动脉狭窄≥60%、多普勒超声提示≥70%的无症状患者,可考虑行预防性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