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口腔溃疡,这是一种常见但痛苦的口腔疾病。想必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嘴里突然长出一个或几个针眼至黄豆粒般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假膜,中间凹陷,周围粘膜红肿,稍微一碰就疼,而且疼起来可谓是分分钟让你领悟人间不值得,饭也吃不下,水也不敢喝,严重时连说话都疼的变成大舌头,甚至吸口热气都能疼的上头。口腔溃疡这个磨人的小妖精,简直让人寝食难安,给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次口腔溃疡就能足足折磨人1-2周,想象一下如果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这边革命尚未胜利,那边又狼烟四起,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呢?为什么口腔溃疡如此之疼呢?那是因为溃疡形成的坏死凹陷超过了粘膜的基底层,暴露了黏膜下层的神经末梢。同时由于出现口腔溃疡的部位皮下脂肪少,一旦肿胀,局部张力高,所以比较痛。口腔溃疡的溃疡表面像是个火山口,最疼痛的位置在火山口的边缘,而不是在有黄色分泌物覆盖的位置,因为火山口的边缘处部位张力最高,稍大的口腔溃疡第五至第八天最疼,因为这时火山口最高。鉴于口腔溃疡对于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我今天想聊一聊复发性口腔溃疡,注意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对于那些因劳累紧张、精神压力大、生活习惯突变导致,极偶尔出现一两个口腔溃疡者,不在此列。我所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应符合一下几点: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年,此起彼伏者。首先,口腔溃疡和其它独立的疾病一样,有轻重之分。根据我多年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我认为按轻重可将口腔溃疡大致可分为4类; 1.很轻,偶尔长一两个,约占口腔溃疡患者总数的15%。这类病人注意休息,服点维生素,多吃点青菜,喝点老鸭汤,就ok了,实在不行临时用点外用贴膜就过去了。治与不治两可。引用养生达人的话:别管它,去跑跑步,加强锻炼,我觉得也管用。 2.不经常发作,发作时可有多个或连续几个,女性有的跟月经有关,有时连长好几个月,约占口腔溃疡患者总数的55%。服中药对症的话,一到四周就能搞定了,如果真正除根,还需要再服长一些。3.病程长,多在一年以上,约占口腔溃疡患者总数的25%,我见过最长病程的一个患者有30年病史。病情比较复杂,发作不容易愈合,此起彼伏,疮面大,疼痛严重。这种就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我今天重点就是想讨论这类患者。 4.少见,不到口腔溃疡患者总数的5%,如艾滋病并发的口腔溃疡,放化疗后的口腔溃疡,梅毒白塞氏病并发口腔溃疡。有病因可查的。其次,我在治疗口腔溃疡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有意思的现象:1.一个口腔溃疡不可怕,怕的是这边没好,其他地方又起一个、两个、或过多。此起彼伏。刷牙、吃点硬东西(甚至是稍硬一点的大饼馒头),口腔粘膜就磨破或碰破了。说夸张一点的,一张嘴,一伸舌头,坏了,嘴角、舌下系带处、舌根处就拉伤了,出了一个小裂口,所以这三处的溃疡面,基本上是菱形的,就是拉伤的证明。更不要说好长时间没吃肉,自己有意无意咬一下自己嘴唇腮帮子,更是一咬见血。总之,口腔粘膜好像是纸糊的,特薄,稍稍一碰、一戳的就破了。2.口腔溃疡的起因是粘膜损伤,然后慢慢的变大,就成了口腔溃疡了。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口腔粘膜确实破了,但并没有发展为溃疡的经历,只是嘴里有点麻涩痛的感觉,两天就好了。特别是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出现这种事件的概率更大。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要讲讲,如何通过中医调理才能治愈复发性口腔溃疡,让口腔溃疡患者从此不再痛到崩溃、从此想吃啥就吃啥、吃嘛嘛香呢?根据我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我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往往有一口“脆弱”的粘膜,就很像是一件衣服,一件洗糟了的衣服,用力稍一大就破,刚补好这边,那边就破了,问题出在纤维丝上,纤维因某种原因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了,抗牵拉能力下降了。同样的道理,我个人认为,患者口腔粘膜处的类似结谛组织的东西少了,粘膜抗损伤的能力下降。一些口腔溃疡患者之所以反复难愈,其主要原因是,所接受的中医治疗多侧重点于清热解毒生肌敛疮、加速疮面愈合上面,而没有兼顾加强粘膜质量。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体内确实有火,或实或虚火、或龙雷之火。火之强弱决定溃疡发展速度及面积。点火就着、一着就“火势冲天、房倒屋塌”就还要考虑兼有 “毒邪”。久不收口或久治不愈者则是溃疡粘膜修复能力下降所致。而补益药(特别是养阴药)在防止粘膜损伤转为溃疡以及加快溃疡愈合速度方面起最主作用。通过中药调理, 调整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体质,将患者“脆弱”的口腔粘膜修复为“坚实”的口腔粘膜兼顾解毒,才是解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根本所在。而何判断粘膜已经修复好,疾病已治愈呢?我认为有两点标志:一是粘膜抗损伤的能力大大加强,不容易破损了。二是,若口腔粘膜稍稍破损,也不发展为溃疡。能阻止一种,就OK了,阻止住两种,就除根了。愿我们所有人都不受口腔溃疡之苦!
中年阿姨心脏血管堵70%,1年后变为30%,就因为长期保持这个行为‥‥ 56岁的吕女士,平时身体一直很健康,因嗓子干痛,易上火,于2018年11月15日来我门诊欲寻求中医调治,细询得知患者职业为教师,平时说话多,久语后咽干口燥,不及时补充水分则嗓子干痛,经详细四诊发现,其在快步登楼梯时,咽部明显紧缩感,结合患者脉细弦涩,多年的心内科工作经验提醒我,这绝不是简单的症状,我建议患者做冠脉CT,这件事在患者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就是这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检查,却令患者大吃一惊,结果也验证了我的猜想,患者的左前降支近段非钙化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约70%。 对!患者有冠心病!且已经表现为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 根据冠心病的指南建议,我立即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mg 每日1次治疗,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为患者开具活血化瘀汤药,服药两月后,患者活动后咽部紧缩感完全消失。因患者医从性很好,除生活作息规律外,规律口服上述药物,并且坚持在我处中药调治,2019年11月25日,再次复查冠脉CT,结果非常喜人,左前降支起始段非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狭窄程度约30%。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防治中,主要应用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达到类似"通其血脉、稳定斑块"的效果。近20年来,中药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主要侧重于活血、化瘀、解毒、益气等方面,方药仍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流,其疗效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是活血化瘀中药种类繁多,如从药性上来说,有益气活血药、攻瘀散血药、理气活血药、破血祛瘀药药等;从来源上说有树脂类活血药、植物类活血药、动物类活血药等不同。现代研究表明,很多活血化瘀中药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及防止动脉硬化作用,其原因是含有类似药理作用基础(比如含黄酮类、皂苷类组分),只是效价不同而已。门诊上,经常可见患者同时服用数种活血化瘀中成药,但是单纯药物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在疗效上起到叠加效果。 吕女士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之所以能够明显逆转,首先最关键的是其能早发现,早干预,因为动脉硬化斑块越早干预,逆转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患者具有良好的医从性,坚持服用辨证选用的活血专方。当然,临床上像吕阿姨这种出现不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不在少数,尤其是与运动相关的,比如咽部不适、后背痛、上腹痛等,需要细心鉴别。
临床中大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受到以下症状的困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子总是痒痒的;咽痛、咽痒,鼻咽部涩痛难耐,时有咳嗽、咳痰,甚至气喘哮鸣;遇冷则鼻塞,夜间睡觉常一侧鼻孔通气;晨起喷嚏不断,闻见异味则打喷嚏,清涕长流;眼睛痒,忍不住的揉眼睛,经常黑眼圈;皮肤时有红肿、疙瘩,甚至水疱,瘙痒难耐。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是因为一次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拖延日久,之后的很多年鼻腔都无法回到原来的健康状态。渐渐的鼻子变得敏感了,遇到冷空气打喷嚏,遇到花粉打喷嚏,等到花粉季节,更是一季的涕泪滂流。正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风主开泄”,感冒拖久了(也就是中医所说“风家表解而不了了”),鼻腔局部“腠理”就开了,局部粘膜屏障受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抵抗力下降,鼻粘膜变得娇气了,很多以前耐受的东西变得不耐受了(冷空气、花粉、尘螨等);二是再次感冒后,就是感冒治好了,也会有一段时间的鼻炎表现;三是鼻腔粘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再加上环境及不良饮食等因素的反复诱发刺激,鼻粘膜局部组胺含量增多,鼻炎症状逐步加重(从春季或秋季发作,发展为两季或是常年的鼻炎状态),病变范围逐步加重,蔓延到眼睛的结膜可见结膜炎,影响下呼吸道粘膜会出现哮喘。西医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粘膜炎症、降低高反应性,治标不治本: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抗组胺药、鼻内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但对约2/3 的成人患者及1/3 的儿童患者效果不佳,继而需要寻求过敏原免疫治疗。皮下注射免疫疗法存在注射次数多、疗程长、过敏风险大的缺点,而舌下药物含服免疫疗法虽然安全性较高,但疗效维持时间短,且每日用药的频率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西药的各种治疗主要作用在改善粘膜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在气道炎症减轻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因为自身身体状态的恢复可以治愈,就有北方患者因为工作关系在南方工作一年后鼻炎得以自愈,回到北方也没有再复发的例子。原因就是环境的改变,改善了粘膜炎症,粘膜得以恢复正常的功能。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西药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改善症状。中医药的优势在于能改善体质提高耐受力,修复粘膜,从根本上恢复粘膜功能,彻底治愈鼻炎。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辨证分析,患者鼻炎症状的不同其实是患者病机的不同,有的患者鼻塞明显,有的流涕明显,有的眼睛痒明显,有的是鼻咽部涩痛明显。如鼻咽部涩痛,涕多明显多是由于粘膜广泛糜烂,渗出,治疗就以清热养阴生津为法,若以眼睛痒,嗓子疼为主,就要以清透郁热为法。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只要抓住症结的根本所在,患者的症状会逐步减轻直到彻底治愈。临床实践中,笔者应用粘膜修复理论,通过整体调节患者体质,已使大量患者脱离了过敏性鼻炎带来的困扰,体现了中医药治病求本、治要断根的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敏性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如鼻炎、咳嗽、哮喘、胃肠病、荨麻疹等常常伴发或先后出现,房玉涛主任团队在通过恢复粘膜功能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及实践经验,临床疗效显著。
就像老狼的一首《北京的冬天》唱的那样:“北京的冬天,嘴唇变得干裂得时候…”。不知不觉,冬天已经到来。今年北京进入冬季以来,天空中满是干燥寒冷的空气。“感觉脑袋被鼻涕糊的嗡嗡的”?又或者是“睡觉时鼻塞到令人窒息”?还是“一大早起床先来十几个大喷嚏震得脑仁生疼”?这些是不是作为鼻炎患者的你,痛苦而又真实的写照?鼻炎的患病率在西方约为40%,据专家估计,我国也接近3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大概超过3亿个中国人正在饱受折磨。很多人会把过敏性鼻炎当做感冒。两者虽然都会让患者鼻塞、流鼻涕,但事实上并不相同。首先,让我们看看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的区别:其次,让我们来说一说一针治鼻炎:一旦确诊得了过敏性鼻炎,那么作为一个专治各种不服的疾病,鼻炎对患者的生活甚至生存质量可谓是毁灭性打击。而历经多种治疗方式后,那些鼻炎资深患者深深体会到这种疾病更像是一门玄学,从来不敢奢望根治,只要能预防或者是不再有症状了就心满意足了。现在,你突然跟我说一针治鼻炎,听着都不靠谱,真的有这样的方法吗?真!的!有!在鼻腔内部,藏着一个能有效控制鼻炎的机关——蝶腭神经节,只要激发到它,让它正常协调,鼻炎也就好了。但它藏得太深,如何刺激到它呢?没错,那就是针灸针!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对相爱相杀的兄弟,每时每刻都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就像阴阳鱼一样,一旦外界有诱因将平衡打破,各种症状接踵而至。副 交 感 神 经:可使鼻黏膜腺体的分泌增加,使得血管扩张导致鼻黏膜水肿,引起鼻塞等。交 感 神 经:可使鼻黏膜腺体分泌减少,使得血管收缩,引起鼻腔干燥、结痂等。用针灸针刺蝶腭神经节,就如同于电脑故障重启机器一样,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来治疗鼻炎,就是“一针治鼻炎”的原理。据接受过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的鼻炎患者述说,治疗前还鼻堵鼻塞、鼻涕猛流,一针下去,鼻涕水马上就止住了,鼻子也通气了。针刺蝶腭神经节这种独特的针法不仅疗效卓著,而且疗程短,一般六次一个疗程,属于快针,即不留针,刺中即起针,且一周仅需治疗一次,更适合于当下繁忙的都市生活。愿我们所有人都不受鼻炎之苦!房玉涛主任医师团队出诊信息1、房玉涛主任医师①出诊地点:广安门医院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特需门诊)、周四上午②出诊地点: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西城区横二条二号)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2、付莹坤副主任医师①出诊地点:广安门医院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老年科)②出诊地点: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西城区横二条二号)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3、王欢主治医师(神奇一针治鼻炎) 出诊地点: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西城区横二条二号) 出诊时间:周日上午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我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对如何选择复方丹参滴丸和硝酸甘油存在疑问。此前我曾发文对其异同进行说明,受到广泛关注,特此详述如下: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片的相同点:1.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片相同点是两者均起效快,均可作为救急的药物。2.从服用方法来说,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片均可含服。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片的不同点:1.从缓解心绞痛的速度和程度来讲,硝酸甘油力量强,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药效维持时间短。硝酸甘油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专门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从而来缓解心绞痛造成的难受不适。但是,它同时也能扩张身体里其他的血管,所以硝酸甘油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尤其在连续含服情况下)。然而,复方丹参滴丸对血压没有影响,可以连续含服,安全性好。2.从服用方法来讲,复方丹参滴丸既可以含服作为心绞痛救急用药,也可以连续口服用于治疗稳定心绞痛,而硝酸甘油片只可含服救急,不可吞服。3.从作用范围来讲,复方丹参滴丸使用的范围较广。因为复方丹参滴丸的功用为活血化瘀、宽胸理气,所以无论何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胃炎、食道炎、肋间神经痛等)引起的胸痛、胸闷心悸、甚至是胃脘胀满含服丹参滴丸也多多少少管点用。这就是该药的优点,反过来看,也是被西医同道持异议的地方之一。换句话说,含服复方丹参滴丸有效,并不一定是心绞痛,根据本人多年心血管科临床工作经验,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性也就50%左右,所以从缓解症状上反推冠心病,复方丹参滴丸就非常不可靠。但是出现胸闷胸痛后,含服硝酸甘油有效,要高度怀疑冠心病心绞痛。4.复方丹参滴丸对轻度、中度的心绞痛的疗效尚可,治疗重度心绞痛则就疗效不确定。当然,含服硝酸甘油缓解重度心绞痛效果也会变差,必须加大剂量,同时还要配合其他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如介入、降压、控制心率降低氧耗),因为这与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斑块的稳定与否有密切关系,单靠应用硝酸甘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临床用药还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房颤看似是个心律失常,但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脑梗和心衰,痛苦的是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了人的基本尊严,这百分之三的房颤怎么得的呢?又怎么才能预防一下,让心脏不乱跳呢?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先说说为什么会的房颤:首先,房颤的发病一般大多于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比如说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其次是发生在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第三,无基础疾病但有诱因的情况下发生。有人说,可是我也没这些复杂的疾病,怎么也会突然的房颤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也会引起原因不明的房颤,但是总是有诱因的诱发出现,比如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突然的特别生气发脾气,大量的过于激烈的运动的时候,大量的饮酒尤其是高度数的烈酒;第四、孤立性房颤还有是房颤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那么如何预防一下呢?1、积极治疗已经有的基础性疾病,像冠心病,高血压都要前期积极的控制和稳定,是预防房颤的首要工作。2、减肥:肥胖是房颤的风险因素之一,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风险。3、管住嘴,是房颤基础疾病治疗稳定的基础要求,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4、要适量的运动,不能做的运动,上一个科普讲了,大家可以翻看。3、管住嘴,是房颤基础疾病治疗稳定的基础要求,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4、要适量的运动,不能做的运动,上一个科普讲了,大家可以翻看。5、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房颤。
目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出门一看十个人四个人都会高血脂,血脂的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很强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为啥很多年轻人的血脂也会这么高呢?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胡吃海塞。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吃才能有助于降低我们的血脂,有助于预防高血脂?1、改善饮食结构,是要根据病人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订食谱的。总的来说要减少总能量摄人(每日减少300~500kcal),通俗的说,除了早餐,都吃个七八分饱就行了,尤其是晚上就不要夜宵了。2、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的基础上,限制胆固醇(CH)摄入量每天要<300mg,补充植物固醇每天在2~3g。可以适当增加大豆、豆制品、鱼类、鸡蛋、瘦肉、奶制品等高蛋白来替代肥肉,牛羊肉。3、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占总能量比例一般人群要少于10%,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要控制在7%以内,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就是炒菜常用的植物油,比如说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等等,代替那些饱和脂肪酸高的牛油、羊油、猪油等,减少油炸食品及快餐。4、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每天在10~25g。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比如全谷物,杂豆类,薯类,也就是粗粮杂粮,少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及添加糖的食物。5、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300~500g的蔬菜,200~350g的水果。6、当甘油三酯小于5.7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吃一点坚果,就是每天每人一把坚果,但是如果甘油三酯超过了5.7,那么患者应该适当的减少坚果的摄入,或者就不吃了。除了要控制吃,还要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坚持每周5天左右,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20.0~23.9kg/㎡)。对于有冠心病患者应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除了运动你还要戒酒,甘三酯小于5.7的时候,应该限制饮酒,当甘油三酯超过5.7的患者必须完全戒酒。复查很重要:不同的人同一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差异很大,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非药物治疗者,3~6个月复查血脂,如达标则可以不用吃药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果你是首次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逐步减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血脂仍未达标,应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果你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者是冠心病、心衰、心梗、室早、房早、阵发房颤,斑块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留言给我!
大气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其含义包括真气、经气、邪气和宗气,后世医家对大气也多有论述,其中以近代医家张锡纯论述最为详尽。他认为:大气即宗气,主要由自然界清气和水谷清气组成,而肺气则是宗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他系统阐述了大气的生成、循行及功用特点,以及大气虚乏,甚至下陷的临床症状特点,并创立治疗大气下陷证的基本方――升陷汤,为后世医家认识掌握大气下陷的概念、病证特点、临床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要想深入了解大气下陷,就应细读原著,下面谈谈我读原著的体会,当然是以一个心血管科医生角度读的。 1大气下陷证发病年龄偏年轻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下陷·升陷汤一章中, 张锡纯共列举大气下陷证病案26则,其中发病年龄在二三十岁者达13例,年龄最大也仅为56岁。素有喘疾者仅3例。提示大气下陷证的发病年龄偏轻,这与慢性心力衰竭、慢喘支等常见心肺疾患的发病年龄不符。 2. 大气下陷证的主症是气短,似喘非喘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下陷·升陷汤一章中,张锡纯对大气下陷证的临床表现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在其本章附录的26则医案中,素有喘疾者仅3例。有晕厥症状者4例。恒觉胸中气短、动则似喘为最常见之症状,此外张氏还特别谆谆告诫医者:该病证的气短不足以息与胸闷、喘证非常类似。临床上遇有诉胸闷、喘憋者,须要心中先存一大气下陷理论,临证细心体察。不然临证时,倘遇此证,稍有疏忽,投以破气、理气平喘法,则危象环生,误人性命。从26则病案所述的种种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来看,该病证与本书其后“治喘息方”一节中所载“喘证”病案明显有别,与慢性心力衰竭、慢喘支肺心病等常见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亦相差很大 3 大气下陷证病情偏重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记载的26则大气下陷病案中,其中因他医作胸满治之、用破气理气法致病情加重者13例,致死亡者4例;因病重不治死亡者1例、猝死1例。从西医角度分析上述病案,有以下几个特点:发病年龄偏年轻;病情较重、容易误治;死亡率偏高。所以大气下陷证更像是一类症状轻、病情重的疾病。 先举个简单例子吧,一个患有郁证数十年的病人,肯定会被诸多中医投以理气药、行气药、破气药中药吧,这肯定存在一定程度治不得法吧,您见过死亡的病例吗,自杀除外呀,呵呵。 所以冷静看,这类病患,即使误治,也不会危及生命。而大气下陷则不然,虽然在一些非器质性疾患见到,但一些器质性疾患中如果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偏重。 4.大气下陷证虽然可见于多个系统疾患中,但以心肺疾患为多 我统计过近十年临床报道,大气下陷证在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为多。由于临床上大气下陷证与肺气虚、心气虚证部分症状重叠,所以能否判定大气下陷证就看医者的理解了。我个人体会: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左心舒张功能不全中大气下陷证最多。
目前很多人在说“虚不受补”,临床上确实也遇到很多“虚不受补”的人。我感觉女性比较多见,一些患者不能遇见一丁点“各种参”。比较夸张一点,我见过一个患者吃了一种中成药之后,非常难受,非说这种药里含有参,一查果真是,虽然在这种中药里只有一点点党参 。 我感觉目前对“虚不受补”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真实假虚, 2.阳郁不达四肢导致倦怠、四肢乏力 3.肠道湿热,表现出脾虚假象,治疗上不能单纯接受补气药 4.胃气已绝,不受补药 5.补不得法,如阴虚误为气虚,狂补,滥补,呆补 6.极少数人对参芪有类似过敏的药物反应。 这也基本反应了目前中医界对“虚不受补”的认识。如果在这些范围内讨论,确实都能解释的通。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理解。 我考证过,虚不受补一词明清才出现,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及含义。只是目前大家的养生保健意识大大增强,社会上滥补成风,这个词来出现频率才渐渐高起来。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约定促成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是我想说说我的观点,还有一种情况也算是虚不受补,这才是真正的虚不受补,它是一种体质,是一种理论,似乎能把上述问题都能解释了-----临床上,即使你辨证对了,常规用药,也许出现“虚不受补”临床表现,不要认为肯定是你医术不精,病人矫情或精神有问题造成的。多一种考虑,也许能上升一种境界。 在讲我观点之前,我想讲讲我看到的一些生活中及临床上的现象,正是这些现像促使我跳出以前的观点,试着用一种新的观点来解释“”虚不受补”。 1、你见过“小姐身子丫鬟命”的人吗 小时候,在老家,经常见到所谓的懒婆娘,整天哼哼唧唧,动不动就不舒服,干不了活,好像就对吃上心。现在一想起来,耳旁还会响起白发苍苍老人们的叹息声----这人好吃懒做,她男人咋命苦就讨了这样婆娘!嘴巴刻薄一点的人会讥讽说:小姐身子丫鬟命。当时我也觉得她们是懒的,所以也跟着不屑。 现在我好像有些理解她们了,这样认为也许对她们其中的一部分是不公的:她们个头不矮,也许比其她人还白白胖胖,但天生是“小姐身子”,先天不足,精气神筋骨都弱,按农村人的标准要求她们,她们只有使“努劲”才能做到正常人很easy的活。时间长,不哼哼唧唧才怪呢?怪谁呢,真的投错胎了。 2.你见过喝鸡汤都上火的人吗? 有些人,一辈子注定是菩萨肠胃,只能吃素(不管她们是否心甘情愿如此),清汤清水的,肠胃反而舒服,身体才康泰,稍稍多吃点肉,就上火,夸张一点的,甚至多喝碗鸡汤,第二天就会感觉燥热。有中医可能认为她们肠道有虚寒或湿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尽然。我感觉这与体质有关。天地间,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作为同一种族的人类而言,每个人的脏器功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尽管她们都有差不多的身高、体重、外形、智力、情商。 从动物进化角度来看,人类进化速度是最快的,单就饮食而言,从纯素食(树林中果实到谷类淀粉)到杂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说,实在想不出更专业的词),甚至到现代部分人已整天基本不吃淀粉谷类了,尤其是后半段进化速度非常之快,所以就造成消化器官与代谢器官的不一致、不均衡。我见过有些人偏爱吃肉,三天不吃就腿软头晕,浑身没劲,恨不能顿顿吃才好呢,(真羡慕这些人的好肠胃呀,当然这些人到老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还有些人,连吃两顿肉,就上火,头昏昏沉沉的,感觉不舒服,民间会认为吃肉太多,产生浊气了。所以人的器官功能,千差万别,有些人是不能消化太多的肉食,也代谢不了;有些人是消化的了,代谢不了;有些人消化的了,也能代谢的了。心里不平衡吧。 所以在生活中,注定就会有这么一小部分人,她们的肠胃功能、代谢功能是相对的弱,相对比较原始,只能消化淀粉类东西,及少许脂肪蛋白质。如果非要多进食肉类,就会闹不舒服,生病。 比如做儿女的,觉得父母含辛茹苦一辈子不容易,想尽尽孝心,非让晚年的父母吃点好吃的,营养丰富的,再来点补品,饱饱口福,其实有些老年人是吃不了或受不了营养太过丰富的东西,吃多了反而出事,只是等病了,儿女还不知道啥原因。因为她们最大的问题是----拿“一般的”人的生活习惯来对待“二般”的人,犯了一刀切的毛病。所以儿女尽孝得孝到点上,不然的话,除了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外,其他好作用一点没有。 3、你一定见过“年轻时是低血压,老年是高血压”的患者吗?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大于等于140/90mmhg,其实这个标准的制定是根据统计学原理确定的,就是95%的人大于这个标准就符合高血压的诊断。那其他5%的人呢,这个标准是不是对他们太低或者太高了呢。我经常见到一些女性,在血压120-130/时就头晕头胀症状,仔细一问就发现很多是年轻是低血压,更年期了血压逐渐升高,但还不够诊断标准。我见过一些女性,血压140-150/时头晕症状很重,CT上也有一些腔梗,有些患者还会问:血压稍高 ,咋就动脉硬化这么严重,这么多腔梗。腔梗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对于年轻时是低血压的她们来说,也许血压高这一条就已是明显危险因素。 在诊断休克时,有这么一条标准,血压低于90/60mmhg或低于原来血压的三分之一,那么为啥在诊断高血压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加上这么一条呢,如果按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年轻时三分之一时,可不可就诊断高血压呢,这样的话,她们服降压药的时间最起码能提前3-5年。我不是西医,无权利说这样的话。如有这方面的专家可以给个解释,不甚感激。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就是想说明:有一小部分人是不在95%正常区间的,如果你用常规的标准要求她们,有些太苛刻了。 我之所以讲这麽多,只是想阐述:当一个患者坐在你面前,从外形上看,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个体---面色、个头、言行举止、智力也没啥异常,你肯定用对待常人的角度来认识她们、分析她们、治疗他们,也许从这一刻开始,就错了。因为她们可能是95%之外的人。 虚不受补的人,就是这么一小部分人,有相对弱的消化功能,相对弱的代谢功能,相对弱的精气神,相对弱的筋骨,只是没有人来告诉这一点,所以她们一直把自己也当成普通人(因为她们长得和其她人没两样),一样的学习、一样的工作打拼、一样的饮食、一样的保健养生(因为比较容易乏力,肠胃不好,可能更热衷进补),但得的却是不一样的不舒服、不一样的病,常法治疗也会是不一样的结果,得到的可能就是“虚不受补”的解释或安慰吧。 下面我将用纯中医理论来解释一下“虚不受补是一种体质”,不然都不敢说自己是中医了。 试着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一下 天地万物,从二维角度讲不外阴阳,人亦如此。取类比象,把一个成人看成一个大锅,正常情况下,是适宜的柴火维持锅内适宜的水量和水温,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柴火多了,锅内水就沸腾了,这就是实火,咋处理,撤火;柴火没加大,锅内水少了,水也会很快沸腾了 这是虚火,咋办,加水,如果水一会半会加不上呢,那就临时撤撤火。 那虚不受补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她们是一种特殊的体质,就好像她们实际上是一个小锅,锅内的水相对大锅就自然要少很多,要想维持适宜的水量和水温,就需要相对小的火。好比是长了一个大人的体形,但却是一个8-12岁的的体质。这也是为啥这些人为啥老觉得自己虚乏,精力体力不够用的原因,对于这类人,调补也是适可而止,因为要达到正常人标准,对她们就已是矫枉过正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呢? 第一,从表象上看,虚不受补的人从外形上看与常人没有两样,记住这是前提,从一开始我们可能就走弯路的前提 第二,她们也会得病,从临床种种表现上,也能推测出有气虚、阴虚、湿热、虚寒的情况 第三,最大问题就出在这一阶段上,既然有虚,那就调补吧,有虚有实呢,补虚泻实。因为一开始你就把她们看成大锅了,准备加水及添柴的工具自然是大锅的,所以稍一加水,水就漫出来了,稍一加柴火,水就立刻沸腾了,即使你感觉只是加了一点点。这时你可能还在疑惑,咦,咋会这个样子的,难道不是阴虚是阳虚,不是实火是虚火? 总之,虚不受补的人外形很像成人,而她们的某一脏器或者多个脏器先天不足,有自己的一个小平衡,只是你一不小心打乱的这种平衡。 这样例子,可能是有点极端,过于典型的例子。一生见不到几个。但是你闭上眼,考虑一下正态分布的图形,再发挥一下想象,在这种病例与正常人之间,应该存在很多这样的,只是某一脏器或多个脏腑虚不受补所占比例多少而已。这样想,应该就会有很多很多。 所以对于这样的病例,我感觉在调补的时候,应该用正常人最小量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可能比较适合,比如党参黄芪各3g。还有一些药物药性比较平,多用点也不会上火,比如灵芝黄精仙鹤草。
“虚不受补”内涵初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与保健。从日常饮食到保健药品,以及中成药中草药,只要一与“补”字相联系,都颇受欢迎。然而,在“补”被普遍实施于生活与临床的过程中,有些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补益作用,反而会出现诸多不适,这些往往被归之于“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 《本草新编》,其《十剂论》 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之后“虚不受补”一词散见各种医籍,但至今尚无医家系统论之。目前对“虚不受补”的认识非常不统一,笔者试着将古今文献中相关内容整理归纳,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道关注。 1.“补不当”说 1).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补益时,没有考虑到脾胃素虚的情况,一味呆补、蛮补、过补,原本虚弱的脾胃无法消化及运化滋腻的补血补阴之品及稍大剂量的补气补阳药,散精就更无从谈起。在其位为正,不在其位则为邪。滋阴药会导致纳差、脘腹胀满、腹泻等不适。补气补阳药物会导致肺气宣降不行,气停滞在上焦,气有余便是火,所以会出现上焦热证,这也是补气药容易导致上火的原因之一。上述情况往往被认为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 2).补不对证 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及对应病证。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通补百病的补品是不存在的。只有辩证准确,给予对应的药物才能起到调补的作用。而不辨阴阳气血,不辨五脏所属,只是一味瞎补、滥补,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出现不适症状,甚至会加重病情或出现新疾。这种情况也被有些医者认为属“虚不受补”之范畴。 3).虚实夹杂,只补不清 临床上,纯虚的病人少,而虚实夹杂的病人相对较多。以虚证为主的病例中,固然应以补虚为主,如果不注意解决标实证,有时会影响补虚的效果。临床上常见的标实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为本有虚证,又感外邪或内伤饮食;另一种是正气虚弱,布化失常,以致产生痰饮、瘀血、食积等实邪,此时宜标本兼治,如只补不清,则会有闭门留寇之虞,最终导致病情缠绵。因只补不清导致的诸多不适,也会被一些医者认为是“虚不受补”的原因之一。 2.“不当补”说 服用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以下四种情况属于 “不当补”的情况。 内经云:“大实有羸状”。某些实证会出现虚损的假象。如果识证不精,实证误作虚证,误用补益药,只会误补益疾,甚至危机生命。某些郁证、肠道湿热、痰瘀内阻的病人,因阳气被邪气郁闭于内而不达四肢,导致倦怠、四肢乏力等虚证的假象,此时误为虚证,给予补益,犹如南辕北辙。伏火内炙,不能外散,壮火食气,又伤阴津,内耗外竭,成假虚之象。此时误作虚证,施以补剂,犹如抱薪救火。体本不虚,嗜补成瘾,盲目进补,而补药多滞,或塞于阴分,或堵于阳分,会产生窒闷不通的感觉。本“不当补”,而误补出现的种种不适,被一些医者归类于 “虚不受补”。 3.“脾胃衰败而不受药”说。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脾胃为生化之源,水谷之海。诸多虚劳晚期病人,其阴阳气血俱虚,胃气已绝,纵使神药,脾胃不受,也于事无补。有医家亦将之归于“虚不受补”。 4.“特殊体质”说。 临床上也会遇到一些虚证病人,即使辨证准确、运用对应补法,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某些患者无论疾病轻重,终生不耐受参芪。目前有些医者认为应归属于药物过敏反应,也有医者认为是一种特殊体质---“虚不受补”体质。 目前被文献报刊普遍引用的定义为:一些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或脾虚湿盛、运化功能差等原因,在应用滋补品之后,不但不能得到应有的补益作用,反而会出现纳呆厌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现象。这一定义内涵不够丰富,只涉及了“补不当”中的脾胃虚弱。 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上述四条之中的前三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虚不受补”,只能算是“治不得法”、“误治”、“脏绝”而已。而真正意义的“虚不受补”是最后一种,是一种特殊体质。这类人群在未发病时,平素只能进食清淡之品,稍进食多一点肉类蛋类,甚至鸡汤、几枚大枣都会出现燥热口干等不适。发病时参芪之品一用就各种热证丛生,稍进食滋腻之品,立刻出现纳食差、胸闷、脘腹胀满。即使病情较重时,参芪亦不能如常人那样用之。此类病人多属体质不佳,先天禀赋不足,任何一个环节都极其脆弱,平时机体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一旦发病,只能顺其势调理,以“和法”为主,切忌孟浪,宜平补、缓补,不然就极易打破其脆弱平衡,导致变证丛生。 总之,目前“虚不受补”一词出现频率颇高,但其概念纷杂不一,界限含混不清,中医界亦尚无明确的定义及内涵,如不尽快明确统一,则势必会对临证探讨造成诸多困扰及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