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余永国博士:从“试错模式”到“一击即中”,NGS助力遗传病研究及诊疗发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YzMzAyNQ==&mid=2650177596&idx=1&sn=143b2f9c01008dd40461ea3b96237b47&chksm=88be4bd2bfc9c2c49141512eccb253578f81a59ddd0aa8130f5a72ba22fa04c5317a97273425&mpshare=1&scene=1&srcid=06053SxErdepl0k1jelkj2H2#rd
儿童内分泌/遗传科疾患需要多次门诊就诊随访,这给很多外地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减少患者的随访次数,以下流程可能有些帮忙: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下二维码,下载新华E院APP,这个APP可以预约医生门诊,可以查看自己的化验检查;2.下载后利用手机注册账号并进行持卡人管理输入新华医院就诊的卡号和姓名,注册成功后你就可以随时查看你自己的化验结果了。3.化验结果怎么样不到门诊给我看呢?扫描下面微信关注,并上传你的结果就可以了,我会定期的回复。
专访余永国:从试错模式到精准诊断,未知病因不用再彷徨等待编辑推荐: 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于你于我也许只是报刊上的一则报道,但是对于惶惶不安,焦急等待的父母来说,那就是关键的一根救命稻草。在生物通编辑部,每天都需要回答来自这样父母的询问,为此,在此前专访的基础,我们很荣幸再次邀请到余永国医师,就读者请教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现在随便从百度上搜索一下,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有关儿童未知病因的求助帖,从皮肤上长了小疙瘩到忽然发呆,从为什么长不高到总是流鼻血,孩子们的各种情况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去医院并不一定就能得到确切的回答,尤其是存在罕见病的可能情况下,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也许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不再延误病情。“出现异常症状,需要进一步基因检测的指征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内分泌/遗传科的余永国医师说,“一般考虑到遗传因素致病可能,就可以进行相应的遗传检测”。余永国医师早年曾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分子诊断多年,在遗传病罕见病的分子诊断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他说,“传统的诊断策略是试错模式,医生必需预先诊断……,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将会颠覆传统的诊断策略,诊断模式可以一步到位精准诊断。”“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矮小患者,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不好,之后用3000多个基因的二代测序发现这个患者是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缺陷,补充生长激素效果肯定不好,需要直接补充生长因子!”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于你于我也许只是报刊上的一则报道,但是对于惶惶不安,焦急等待的父母来说,那就是关键的一根救命稻草。在生物通编辑部,每天都需要回答来自这样的父母的询问,因此我们也十分高兴能见证这个时代一大步或一小步的前进所赋予的重要意义。为此,在此前 专访余永国: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破解医学难题的基础,我们很荣幸再次邀请到余永国医师,就读者请教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遇到罕见病的几率有多大?生物通:罕见病,尤其是儿童罕见病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寻找病因的过程往往特别漫长,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让人心力憔悴。罕见病发现率有多高?国内相对较为多见的儿童罕见病有哪些,传统方法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能找到病因?哪些病会因为耽误时间而错过治疗?余永国博士:罕见病的定义目前并不统一,有专业协会定义为万分之一,有专业协会定义为百万分之一,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罕见病定义为万分之一;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病种多,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故而罕见病的总数非常非常众多,全球很罕见的罕见病,在中国会有大量的报道,比如苯丙酮尿症,发病率1.7万分之一,在我们新华医院目前已经积累3000例确诊的患者,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目前国内认识较多的罕见病主要是聚焦在可诊断可预防的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代谢性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等;传统的诊断方法有染色体核型分析,需要细胞培养,诊断周期一般在2-3周。且诊断率极低还需耗费大量人力;传统的还有生化检测,虽然生化检测是必需的,但生化检测随着人体情况会改变且变异较大,确诊需要数次随访动态观测,这样极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延误治疗,比如苯丙酮尿症,如果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智力可以完全不受影响,但是苯丙酮尿症诊断思路是三步:1.是不是苯丙酮尿症;2.是经典的苯丙酮尿症还是恶性的苯丙酮尿症;3.基因确诊;有时候生化结果不典型,导致第一步和第二步确诊困难,苯丙酮尿症有6个基因,前面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型导致很难选择哪个基因进行检测,后续的诊断无法进行从而延误治疗,但是随着二代测序的发展,我们可以把6个基因一起检测,直接跳过第一和第二步,基因确认偶再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生化验证确诊。生物通:请问目前国内临床上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是怎样的?余永国博士:目前罕见病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基因诊断,但很多罕见病还是没有治疗方法的,诊断该类无法治疗的罕见病主要是为了下一胎的产前诊断,同时很多罕见病基因型能明确的指导临床表型;此外大量的罕见病患者被诊断将会加速药厂及研究团体对该类疾病的研究认知,从而为可能的治疗奠定基础。二代测序技术对临床罕见病的意义生物通: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哪些意义?优势在哪里?余永国博士:传统的诊断策略是试错模式,医生必需预先诊断,再通过基因检测验证,且适用于医生所认识的少数疾病,诊断过程是由外及里,先通过临床特征,再借助实验室检查,然后到基因;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传统的诊断策略将被颠覆,诊断模式可以一步到位精准诊断,无需医生预先诊断,筛查结果会提示疾病表型,适用范围扩大到人类数千种遗传病,甚至可发现新的疾病,诊断过程也转为先里到外,先筛查基因,得到答案,再用其他实验室检查验证。生物通:在新技术应用普及上,国外现状大概是什么样的?国内与之相比有哪些差距?余永国博士:在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普及上,国内外差距甚大,具体差距体现在:二代测序基因芯片应用于临床还不是很多,像今年美国临床医学遗传会议ACMG,已经有国外的单位把全外显子测序应用于产前诊断,而中国还尚未涉及,导致此差距的主要有以下原因:1.体制不一致,美国是采用实验室资质认证,只要实验室有资质就可以开展各类检测,而国内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2.团队的配备参差不齐,美国新技术的开展有完整的团队建设,比如二代测序他们有研发团队,技术团队,分析团队,遗传咨询团队及遗传师团队,而中国还尚未成规模;3.医疗保险不一样,美国这些昂贵的检测大多由保险覆盖,但中国都是由患者买单,相对制约了新技术的发展。哪些罕见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受益?生物通:有哪些罕见病可以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得到快速诊断而从中受益?余永国博士:很多原因不明的罕见病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被大家诊断认知,比如不明原因智力落后,癫痫等,还比如我们现在临床还开展一个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项目,对于一个不被认知的疾病或者不熟悉的疾病,直接做3000多个基因的panel,很多患者得到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率大约在33%左右。生物通:目前在您遇到的众多门诊案例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例子?余永国博士:在我门诊中,有两个案例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个是个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血苯丙氨酸已知处于正常高线,血、尿生化分型也不典型,但生化肯定不支持恶性苯丙酮尿症,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检测也未见基因变异,我们就一直门诊随访,控制饮食,但后来我们做苯丙酮尿症的六个基因,发现这个患者是恶性苯丙酮尿症,需要每日补充神经递质!第二个是一个矮小患者,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不好,之后用3000多个基因的二代测序发现这个患者是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缺陷,补充生长激素效果肯定不好,需要直接补充生长因子!如何进行排查?生物通:当出现某种罕见病症状的时候,因为罕见,普通医生可能因很少机会接触而找不到病因,往往要经过多次往返转折,甚至通过大会诊才能确诊,不单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作为在国内和国外从事儿童遗传病筛查已有多年经验的专家,您认为在出现哪些异常症状的情况下,就有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的排查呢?什么情况下适用测序,什么情况适用基因芯片?准确性如何?有哪些特色门诊您认为值得推荐呢?余永国博士:出现异常症状需要进一步基因检测的指征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一般考虑到遗传因素致病可能,就可以进行相应的遗传检测;目前临床采用的基因检测有测序和基因芯片,测序有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前者主要针对已知基因,通量小,二代测序通量大;而基因芯片和测序两者各有侧重,前者主要针对基因组的重复或缺失,测序主要针对点突变;两者目前还不可相互替代,但随着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二代测序可能将代替基因芯片同时检测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目前基因芯片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发育迟缓,多发畸形等,该类疾患阳性率大约20%左右;排除拷贝数变异,均可以做二代测序,阳性率大约有1/3;目前遗传检测的部门很多,但是弊端是只注重检测,后续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是个瓶颈,从而限制了其发展,我们新华医院内分泌/遗传科从生化平台,细胞遗传学平台,分子平台,到医生团队及产前团队是一体化链条。生物通:罕见病基因诊断成本高,应用频率低,无利可图,一些基因诊断中心和研发企业都不愿意涉足该领域,这是目前测序技术在临床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吗?余永国博士:其实现在基因检测是个潜力很大的产业链,随着国家精准医疗的概念提出,这个产业领域将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产业链条。生物通: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罕见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挖掘速度不断加快,但这些发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却相对滞后,您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余永国博士:恰恰相反,现在基因检测非常非常火爆,每次只要涉及遗传或者基因的学术会或者学习班,都场场爆满恰恰反应了需求,相信几年以后中国的遗传事业将会长足进展,但是需要规范化引导。医疗级测序生物通:测序技术突飞猛进,“医疗级测序”的呼声越来越高。您现在采用什么平台?有哪些优势和特点?目前弱点在哪里?余永国博士:医疗级测序我们现在有PGM、Proton的测序平台,同时也购置了Illumina的Nextseq-500和Miseq平台,每个平台有各自的特点,通量,测序质量,速度,测序时间,成本均不一样,需要按照临床和性价比综合考虑取舍;目前各类机器产生的数据均可以应用于临床,但是弱点和弊端主要是费用相当昂贵,步骤繁琐,分析较复杂。生物通:单分子测序在片段平均读长上已经达到10Kb,计划今年要达到15-20kb,对于重复拷贝数变异等遗传疾病了解病因可能更为有帮助。您认为这对遗传病临床诊断会带来哪些改善?您认为未来测序技术应该向哪些方向发展才能满足医学上的需要?余永国博士:一般而言,测序越长越准确,单分子测序读长长,准确率相对高,可以同时检测拷贝数变异,是个很好的应用方向,但相对而言机器昂贵,准入门槛较高;未来技术主要比拼价格,测序质量,反应时间,操作过程是否繁琐等综合因素。生物通:医生是一种终身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仅仅靠经验积累已经不够用了,因为研究的深入使得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指导甚至观念过几年可能就要变一变。您认为国内的临床医生应该在“安全保守一切谨遵标准规范”和“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中如何保持平衡?余永国博士:医生是个特殊职业,文凭学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受教生涯比同类其他专业长2到3年,而且还要经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5-6年,医生是个终身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充电的职业。安全保守一切谨遵标准规范对于一个医生是必须的要求,但是医生一定要实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动态,不能固步自封,了解本专业每个技术的应用范围、优缺点、工作原理、辨证论治的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对自身认知的提高和对自己所诊治的患者都将是福音。后记:在多次与余永国医生的接触过程中,他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问题的科研探究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12年走到2015年,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累积,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余永国医生和他的团队愈发成熟,我们也期待他们在这一领域中走出自己的道路。作者简介:余永国,儿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科副主任医师,同时兼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分子诊断平台负责人、课题组PI,浦江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近5年来,余永国承担多项国家级及市级课题;发表SCI论文近30篇(总影响因子>100分),回国后,成功搭建了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诊断与研究平台;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临床遗传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青年学组委员和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学组分子诊断专业委员。擅长常见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甲状腺、糖尿病、遗传代谢等疾患的诊治,同时擅长针对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多发畸形、发育迟缓等遗传病因诊断。
余永国:测序技术如何实现 “精准”的疾病诊断?一种新型的诊断方法,使得原来的“试错模式”向“精准诊断”转变,它适合于哪些人群?它是如何对儿童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它采用的是什么技术和平台?可以用于产前诊断吗?父母们如何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技术?新华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科的余永国医师在采访中为回答了这些疑问。为人父母,经常为孩子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落后而担忧,尤其当遇到传统医学无法检测的“罕见病”病因时,父母倍感焦急甚至乱投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正在采取一些新型的诊断方法,使得原来的“试错模式”向“精准诊断”转变,患儿也不用因未知病因而被延误治疗。这些新型的技术适合于哪些人群?它是如何对儿童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它采用的是什么技术和平台?它可以用于产前诊断吗?父母们如何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技术?针对上述疑问,生物探索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新华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科的余永国医师。余博士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分子诊断多年,在遗传性罕见病的分子诊断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回国后成功搭建了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研究与诊断平台;并将全基因组高分辨芯片和二代测序应用于临床诊断,为提高孤独症、智力落后、多发畸形、罕见病等疾病的遗传诊断率与转化研究做出了重要成绩。以下是生物探索对余博士的采访实录。生物探索:新华医院儿科研究所主要是对哪些人群进行遗传检测?余永国博士:目前我院在内分泌/遗传科的临床诊断主要还是针对儿童“出生缺陷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遗传代谢症方面的疾病,例如苯丙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溶酶体累积病类、有机酸代谢病等及神经肌肉的疾病的分子诊断和产前诊断,这些疾病多为单基因疾病;同时我们对多基因疾病也进行遗传背景研究,比如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多发畸形、矮小等。生物探索:新华医院的诊断模式与传统模式有何不同?余永国博士: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诊断方式在不断转变和发展中,目前我院主要传统的诊断模式为主,新型的诊断模式也在不断的研发中。以苯丙酮尿症的检验为例,如果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智力可以完全不受影响,传统的诊断模式分成三步:1.串联质谱和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证实是不是苯丙酮尿症;2.尿喋啶谱和DHPR分型鉴别是经典的苯丙酮尿症还是恶性的苯丙酮尿症;3. 基因确诊:苯丙酮尿症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基因,总计有6个基因;有时候生化结果不典型,致使第一步和第二步确诊困难,从而导致很难选择哪个基因进行检测,后续的诊断也无法进行从而延误治疗,但是随着二代测序的发展,新的诊断模式出现:我们可以把6个基因打包一起检测,直接跳过第一和第二步,基因确认后再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生化验证确诊,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传统模式和新的诊断模式某些意义上有些相反的。因此目前我们现在对苯丙酮尿症的诊断在逐渐转型,一半是按照传统的诊断方式来做,另一半是按照新的诊断模式来做。新的基因诊断模式可以弥补生化诊断不典型的缺陷,这种新型诊断模式的结果能够提示临床表型,实现精准诊断,正逐渐改变传统的临床诊断流程。生物探索:新华医院的诊断模式成功找出病因的案例?余永国博士:在过去,传统的医学对那些不明原因的智力落后儿童如果排除出生窒息史、染色体核型正常及头颅磁共振正常后就无法诊断,只能建议送往康复医院训练;而现在就有很多新的办法——比如进行染色体全基因芯片扫描,它可以发现那些患儿存在很多染色体微重复或者是微缺失综合征。例如由17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SMS综合症(Smith-Magenis syndrome 史密斯-马吉利综合症,一种罕见的基因疾病)在过去就是一种不明病因的综合征,而现在SMS就可以根据染色体全基因芯片扫描进行相应的诊断。目前由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异常引起的疾病多达500多种。生物探索:目前,新华医院的诊断模式主要采用哪些平台?各有什么特点?余永国博士:目前新华医院使用的传统分子诊断平台主要包括一代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特殊生化、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法。不过,上述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基于FISH技术的检测需要已知患者的致病区域才能进行确认检查。其次,特殊生化检测最大的缺点是随着人体生化环境的变化,患者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多次动态复查,这可能会导致病情确诊的延误。最后,染色体核型分析周期长(需要2-3周)、人力耗费大、诊断阳性率低,仅为2%-5%。相比之下,新发展的分子诊断平台比如基因芯片的诊断阳性率可达20%-30%;二代测序诊断的阳性率约为1/3左右。目前,医院已购买了affymetrix基因芯片平台及PGM、Proton、Next 500和MiSeq等测序平台,除用于科研领域外,在临床方面主要是用于出生缺陷的遗传诊断。生物探索:鉴于二代测序平台的显著优势,已经在哪些诊断方面使用?能否用于产前诊断?余永国博士:目前在国内,二代测序已经应用到出生缺陷遗传背景的检测中,不过暂时还没有应用到产前诊断领域,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前诊断常规需要知道确切的致病位点,而二代测序虽然能检测很多种疾病,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未知变异(VUS)。如果检测出这些不能解释的变异,它是否致病?孕妇何去何从?这样的境地对孕妇和遗传咨询医生都将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战。生物探索:目前,这些新的诊断模式普及程度如何?有什么改善的途径?余永国博士:由于三甲医院很少宣传,导致了“病人需求多,但找不到地方看病”的现状。事实上,这是由于在病人需求和终端服务(治疗)之间存在一个鸿沟。想要填补这个鸿沟,一方面,需要加强科普性宣传,让病人知道全国有哪些医院可以从事相关的诊断工作;另一方面,医院自身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推广,做好深层次的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与一些公司建立合作,借助企业的资源和渠道,将整个流程规模化和体系化,再结合自身深厚的医疗背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后期服务和早期诊断。通过多重合作,将公司和医院的优势充分结合并相得益彰,进一步推动推动新型诊断模式的普及应用。生物探索:您觉得未来测序技术怎样发展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余永国博士:合作是将测序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医疗领域的必然趋势。目前,新华医院有意向与华大、达安等企业建立更加深层次合作。在新的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公司可为医院建立实验室,使检测规模化;医院则在检测结果的判读解释和病人的咨询诊治等医疗方面发挥作用。未来,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医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测序技术定能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释放更大的能量。余永国简介:儿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科副主任医师,同时兼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分子诊断平台负责人、课题组PI,浦江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近5年来,余永国承担多项国家级及市级课题;发表SCI论文近30篇(总影响因子>100分),回国后,成功搭建了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诊断与研究平台;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临床遗传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青年学组委员和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学组分子诊断专业委员。擅长常见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甲状腺、糖尿病、遗传代谢等疾患的诊治,同时擅长针对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多发畸形、发育迟缓等遗传病因诊断。新华医院:新华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医院。该院遗传咨询专科是依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细胞遗传研究室而成立的临床专科,开设遗传咨询专科门诊,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等细胞遗传学检测,提供百余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服务。传承30余年的优秀传统,紧跟技术革新的时代前沿,秉承UCP临床遗传服务与URE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的双U服务模式;通过产前诊断预防遗传病的再发,通过产前筛查为每一对夫妇提供一份额外的保障;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预防体系来预防唐氏综合征的发生;将产前筛查扩展到常见单基因遗传病,从源头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500例基因芯片结果分析
“遗传病我们不可防,但是我们可以提前知道,甚至阻止该类疾病的发生。”专访余永国: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破解医学难题 怎样经济有效检查出遗传异常? 目前主流的方法有哪些,方法差异又在哪里? 对于父母来说,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遗传病筛查,哪些类型的缺陷或者异常可能与遗传有关? 在进行遗传病筛查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遗传疾病诊断分析的方法和效果“相应的遗传诊断方法很多,比如单基因疾病主要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而染色体异常常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或者现在的全基因组芯片检测;Sanger测序主要是针对基因的点突变检测,其缺点是不能检测大片段的缺失和重复;而染色体核型分析分辨率低,只能检测大于5-10Mb以上的大缺失和重复,FISH只能检测已知位点,且通量较小;全基因组芯片缺点是不能检测点突变和平衡易位。”——余博士◆全基因组细胞遗传学芯片技术标准 “全基因芯片相对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有高通量,分辨率高等优势,确实可以真正的为临床解决问题。”——余博士◆ 主流基因芯片产品技术特点和差异“Affymetrix Cytoscan HD可以检测低于10%的嵌合体,对肿瘤样本的检测也有一定的效能,而Agilent芯片只能检测大于20-30%的嵌合体,对肿瘤的诊断效能不如Affymetrix Cytoscan HD芯片……”——余博士◆ 遗传检测未来发展趋势“……就诊,确诊和继后的遗传咨询规范还需要逐渐完善,遗传检测将是未来10年发展非常好的专业,但是相比国外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差距……”——余博士
最近,余永国医生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在《美国遗传杂志》上发表论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影响因子12分),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矮小病(症)与基因组的拷贝数缺失相关,受到同行专家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今年学成归国以来,以满腔热忱投入医教研工作的同时,创新性地搭建了基因芯片诊断与研究平台;在国内率先将全基因组高分辨芯片应用于临床诊断,为提高孤独症、智力落后、多发畸形、罕见病等的遗传诊断率与转化研究做出了重要成绩。
2010年,美国医学遗传协会公布指南,定为基因芯片首选作为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多发畸形不是明确的综合征,孤独症,发育迟缓的一线首选检测技术,而不在是传统的G显带染色体分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