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目前骨质疏松基础治疗的临床状况,通过梳理维生素D的代谢和作用、骨基质的矿化机制,探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理念,以期为临床实践强化理论指导。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提。笔者接触到的个案中,一位类风湿关节炎女性患者因长期口服激素治疗导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虽然服用激素的同时使用碳酸钙D3片(每片含钙600毫克/维生素D3125国际单位)每日一片与骨化三醇胶丸(每粒0.25ug)每日一粒的用药方案,仍未防止骨折的发生;在发生骨折后,合并静脉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治疗,仍未逆转频繁骨折的临床状况,并最终因肺炎诱发的脓毒症于71岁时去世。这个案例引发了笔者对骨质疏松基础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思考,兹将心得陈述如下:一、骨化三醇不用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维生素D补充剂首先,笔者回顾了维生素D的代谢及调节过程。来自食物或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不具有生物学活性,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由酶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也就是说,我们常规补充的普通维生素D(比如维生素D滴剂等)是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需经肝肾代谢成活性维生素D——1,25-二羟维生素D(骨化三醇),才能发挥生理作用。而1,25-二羟维生素D的血浆浓度由25(OH)D的利用度,以及肾脏中1-α-羟化酶(CYP27b1)和24-α-羟化酶的活性共同决定[1]。肾脏中1-α-羟化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PTH)、钙和磷酸盐的血清浓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2]。PTH分泌增加(最常因血浆钙浓度下降)和低磷血症可刺激1-α-羟化酶,从而促进1,25-二羟维生素D的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可进而抑制PTH的合成与分泌,对1,25-二羟维生素D的生成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FGF23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中1-α-羟化酶活性、同时增加24-α-羟化酶的表达进而抑制肾脏1,25-二羟维生素D的生成,转为生成24,25-二羟维生素D(一种不具活性的代谢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可刺激FGF23,从而形成一个反馈回路。24-羟化酶催化的羟基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使1,25-二羟维生素D和25(OH)D分解。1,25-二羟维生素D可增加24-羟化酶基因的活性(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失活)。因此,如果补充普通维生素D,在肝肾功能正常的个体中,机体可以将补充进来的普通维生素D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骨化三醇,进而发挥生理作用,并且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骨化三醇维持在恰当的水平。当直接补充骨化三醇时,机体只能通过反馈性调节减少内源性骨化三醇的生成,而对已经吃进去的骨化三醇作用甚微,仅通过增加24-羟化酶基因的活性使多余的骨化三醇失活,当这种作用不足以平衡过多的骨化三醇时,就会出现骨化三醇过量或中毒症状。这也是为什么骨化三醇相比普通维生素D更易引起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因此,骨化三醇不用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维生素D补充剂。其主要用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因为CKD患者1-α-羟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导致骨化三醇生成减少,甲状旁腺激素过度合成和分泌,这是肾性甲旁亢的重要代谢异常之一;补充骨化三醇或合成维生素D类似物可以弥补机体1-α-羟化酶活性受抑、内源性骨化三醇合成不足的窘境,对于这种病理机制,补充普通维生素D无效。二、骨化三醇的生理作用是维持血浆钙水平笔者接下来梳理了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的作用[3]。需要指出,骨化三醇的生理作用是维持血浆钙水平,其通过增加肠道钙吸收、骨钙吸收和肾重吸收钙的作用来增加血浆钙浓度。在正常的钙平衡期间,1,25-二羟维生素D将主要增强肠道钙的转运,以获取足够的钙。产生的正常血钙反过来有利于骨骼健康(此时骨化三醇对骨骼的直接作用很微妙,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肠道钙的吸收明显受损时(负钙平衡、钙摄入不足或肠道维生素D受体缺失),1,25-二羟维生素D含量将增加,并直接作用于骨骼,以维持血清钙水平,而以骨量为代价。钙从骨中的动员涉及1,25-二羟维生素D介导的骨吸收增加和骨基质矿化的抑制。当摄入钙不足时,骨化三醇会调动骨钙库,促进骨钙吸收入血,保证血钙水平,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对于绝经后女性,推荐摄入的总钙量(膳食加补充剂)达到大约1200毫克/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找到富含膳食钙的食物来源。我们喝的牛奶,比如全脂牛奶240毫升大约含钙300毫克;酸奶168克含钙250毫克;含钙橙汁240毫升含钙300毫克;含钙豆腐113克含钙435毫克;豆奶240毫升含钙300毫克……,如果我们仅膳食摄入即可获得充足钙质,那就不需要使用钙补充剂;但是,如果我们膳食钙摄入量不足,则应在进餐时以分次剂量补充钙元素。回顾本文开篇的案例,患者服用的是碳酸钙D3片(惠氏),说明书在成分说明中指出,每片含碳酸钙1.5克(相当于钙600毫克),维生素D3125国际单位。用法用量是口服,成人一次1片,一日1-2次;咀嚼后咽下。因此,每日一片钙尔奇D的钙补充量对这位绝经后女性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很可能是不足的。而每日一粒的骨化三醇(0.25微克/粒)在肠钙吸收不足的情况下,会动员骨钙的吸收,以维持正常范围的血钙水平。也就是说,此时补充的维生素D不仅起不到我们希望的作用,甚至南辕北辙,推动着骨质疏松的进展。这里笔者又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一并阐释。骨骼是由胶原基质构成的,钙和磷酸盐以羟基磷灰石形成后沉积在胶原基质上。即骨骼直接接触细胞外液,而Neuman等人已经阐释了人体细胞外液钙浓度是过饱和的[4],也就是说,骨骼泡在细胞外液里,细胞外液的钙离子会自然地析出(可以通过向细胞外液或血浆样品中添加少量羟磷灰石或骨矿物质轻松证明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增加骨矿溶解度的物质,则细胞外液钙浓度无法维持,那么,就不会出现脊椎动物。在Talmage等人的报告中表明,骨基质中的非胶原蛋白,发挥着增加骨骼矿物质溶解度的关键作用,抑制细胞外液钙离子的析出[5]。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则是进一步增加骨骼矿物质的溶解度[6]。据推算,人体骨骼以每小时6克的速度向细胞外液释放钙[5],从而抵消细胞外液钙离子的析出,如此,脊椎动物乃至人类,才在拥有内骨骼的机体中维持了所需的细胞外液钙(血钙)水平。可以想见,诸如骨化三醇、甲状旁腺激素等体内物质的存在,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维持血钙。我们在治疗骨质疏松时,总是强调维生素D的作用,我们经常会说,没有维生素D,补的钙吸收不了。但我们往往忽视了维生素D在负钙平衡下的骨吸收效应。归根结底,维生素D是维持血钙水平的,无论是促进肠钙吸收,还是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甚至是负钙平衡下的骨吸收作用。所以,维生素D对骨骼没有直接的,或者更严谨地说,在钙源充足的情况下,没有发现明显的骨形成、骨量增加的作用[2,3]。它仅仅是通过促进肠钙吸收,使血钙不需动用骨钙即可达到正常生理水平,而骨的矿化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机制的过程,但与骨化三醇没有直接关系。三、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理解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地位骨质疏松是骨骼疾病,特征为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影响因素包括:骨密度下降、骨体积小、宏观结构欠佳(如,股骨颈长度增加)、微观结构受损、骨皮质孔隙增加、骨原料质量变差,以及骨细胞(由包埋在矿化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形成,能感知机械力变化并做出反应)活力下降。这些影响因素又由遗传、种族、环境(生活习惯,特别是体力活动)、年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药物(特别是糖皮质激素)、脂质氧化等诸多方面所决定。[7]也就是说,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只是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至于能否用于骨骼,改善骨强度,又受到诸多因素之影响,因此补充钙和维生素D属于骨质疏松治疗中生活方式的调整,它还包括摄入充足的热量(避免营养不良)、加强体育锻炼、戒烟等措施。而骨折风险高的人群则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也都是基于对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各个靶点的调控。但是再好的药如果没有充足的“原料”,也是事倍功半!以上内容,限于笔者知识和文献资料,祈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参考文献:1.SassanPazirandeh,MDDavidLBurns,MD.维生素D概述.UpToDate临床顾问.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overview-of-vitamin-d2.TalmageRV,MobleyHT.Calciumhomeostasis:reassessmentoftheactionsofparathyroidhormone.GenCompEndocrinol.2008Mar1;156(1):1-8.3.LiebenL,CarmelietG.VitaminDsignalinginosteocytes:effectsonboneandmineralhomeostasis.Bone.2013Jun;54(2):237-43.4.LiebenL,CarmelietG.ThedelicatebalancebetweenvitaminD,calciumandbonehomeostasis:lessonslearnedfromintestinal-andosteocyte-specificVDRnullmice.JSteroidBiochemMolBiol.2013Jul;136:102-6.5.NeumanWF,NeumanMW,DiamondAG,MenanteauJ,GibbonsWS.Blood:bonedisequilibrium.VI.Studiesofthesolubilitycharacteristicsofbrushite:apatitemixturesandtheirstabilizationbynoncollagenousproteinsofbone.CalcifTissueInt.1982Mar;34(2):149-57.6.TalmageRV,TalmageDW.Calciumhomeostasis:solvingthesolubilityproblem.JMusculoskeletNeuronalInteract.2006Oct-Dec;6(4):402-7.7.StavrosCManolagas,MD,phD.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UpToDate临床顾问.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pathogenesis-of-osteoporosis
一、什么是流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和普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后者由除流感以外的其他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引起成人流行的主要是甲流和乙流,常伴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比如呕吐腹泻通常不属于成人流感感染的表现,但可见于儿童感染者,幼儿也可发生丙型流感。二、流感有哪些特点?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流感并发症有哪些?北京地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的流行期。患者常出现显著的全身毒血症状,比如长时间的高热(体温>39度),异常明显的肌肉疼痛及乏力。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呼吸道表现,比如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幼儿可能无法表达他们的不适,但往往发热更严重,甚至有热性惊厥,呼吸道表现不太明显,但有更多的胃肠道不适,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一些高危人群需要特别警惕,虽然流感一般是急性自限性疾病,在健康个体中通常不造成并发症,但在高危人群中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这些人群包括小孩尤其是年龄在5岁以下,老年人年龄大于65岁;有基础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衰、严重的冠心病、中风)、慢性肺病(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肥胖(BMI>30)或消瘦;妊娠;癌症患者;免疫低下(艾滋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患者)。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包括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两者混合性肺炎。其他并发症包括肌炎、急性心梗、心肌炎、心包炎、脑炎、脑病及休克等。如果出现严重咳嗽、甚至呼吸困难、憋气等预警症状,要高度警惕是否并发了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要立即就医。三、筛查流感需要做什么检查?流感的血常规有何规律?通常医生会化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在肺炎,尤其是细菌性感染中往往明显升高。白细胞及其分类的数值高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象”,在流感人群中往往有规律可循。如果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没有升高,而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则提示病毒感染,有流感的可能,这里需要说明,这样的血象往往形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但与细菌感染形成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绝然不同,后者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为特征。临床诊断流感需要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用一根棉棒在咽部或者鼻腔进行擦拭取样,然后化验。检查咽部的称为咽拭子,在咽后壁和腭扁桃体部位进行抹擦;检查鼻腔的称为鼻拭子,要插入鼻腔达到一定深度,留置数秒后旋转棉棒使充分接触鼻腔黏膜。检查的时候,咽拭子会诱发恶心,鼻拭子会有鼻腔刺激感、诱发打喷嚏或流眼泪,但是充分的采样是准确报告的前提,需要病人的理解和充分的配合。四、流感如何治疗?对于病毒感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等)无效。奥司他韦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效。国内使用的奥司他韦的商品名有进口的达菲,也有国产的可威、奥尔菲。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了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播散,且并不影响人体对感染产生的正常免疫反应,因此,越早服用效果越好。重症或高危人群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应尽早启动抗流感病毒治疗。口服奥司他韦,治疗用药一天两次,成人常规剂量每次75mg,儿童根据体重计算,共5天。五、预防流感有哪些措施?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降低罹患流感的概率并减轻患病后的严重程度。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都不尽相同,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一般是10-11月。对鸡蛋或疫苗成分过敏者禁忌接种。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不用手触碰眼口鼻;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戴口罩,室内通风;保持充足的睡眠,足够的饮水,良好的心态等等,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助于降低感染机率。必要时也可口服奥司他韦进行预防,预防用药一天一次,成人常规剂量每次75mg,儿童根据体重计算,至少10天。
糖尿病是一个无声的杀手,它缓慢地侵害着全身的组织和脏器,眼睛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糖尿病及其眼部并发症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不少患者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必须提高众多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才是避免致盲的关键所在。何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眼睛里的视网膜,犹如照相机的底片,是人眼接受光线的重要组织结构,一旦视网膜严重受损,则会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直至失明。视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当患了糖尿病,高血糖会损害这些大小血管,以及感光和传递神经冲动的视网膜神经层,引起视网膜的一系列血管性损害,即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发生及发展与血糖控制差、病程长等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有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等,严重者导致视网膜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从早期的视力无改变直至眼前大片黑影、视力完全丧失,临床上分为非增殖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早期眼底病变不影响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患者感觉视力减退,或眼前有黑影飞动或飘动。若病变发展 3 到 5 年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瘤、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如眼底黄斑受累,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野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等症状。如果视网膜反复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当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体腔,将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该怎样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 在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血糖是最根本的手段。因为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控制得好坏关系极为密切。其次,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病变的发展。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视力改变,均应接受定期的眼部检查。一般每年检查一次视力和眼底,病程在5年以上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眼底,必要时做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便准确地观察到眼底视网膜血管的情况。眼底激光治疗——重拳出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激光是目前阻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美国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结果表明,及时而恰当的激光治疗可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丧失的危险性下降50%。根据病情的不同,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激光方式可分为全视网膜光凝、局部光凝和格子样光凝,分别用于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从而达到控制病情,降低视力丧失危险性的治疗目的。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眼底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以及合并白内障的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或玻璃体等手术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上述病变者。对于需要激光治疗的病友,如果采取观望和迟疑的态度,常常会贻误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致盲!这种情况下,虽然还可以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眼底激光也仍然是手术中或手术后的必要选择,而且治疗花费很大,但疗效却远不如及时进行激光治疗的效果。激光治疗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病程、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等。所以患者接受激光治疗后还应该重视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病情,降低视网膜病变进一步进展的危险,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激光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此外,激光治疗后仍要根据医嘱定期复查眼底,以便及时发现新的病变给予及时而恰当的处理。手术治疗 当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时,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但这个时期的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即使全力抢救也难恢复较好的视力。给糖尿病患者的忠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治的!患糖尿病10年的人群中视网膜病发病率高达40%~50%,20年以上的人群中超过90%具有某种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胆固醇,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不做剧烈活动,注意用眼卫生,劳逸结合,定期做眼底检查,早期治疗,保住视力,避免致盲,提高您的生活质量。和平里医院眼科综合实力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治疗。
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称“50肩”。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引起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 口服消炎镇痛药及活血化淤中草药,外用涂擦剂、贴敷剂。还可理疗、按摩等。适用于病程早及轻的患者。2.神经阻滞疗法 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肩关节周围压痛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3.小针刀疗法 病灶局限患者,在压痛明显的滑囊、腱鞘、肌肉紧张及肌筋膜给予小针刀治疗;也可痛点阻滞后,退针时注射局麻药形成皮丘,经皮丘刺入针刀,达病变组织,剥离、松解粘连,切割瘢痕4.麻醉下手法松解术 对于已发展为冻结肩,功能显著受限者,在静脉全麻下将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松解。
在门诊中,经常遇到患者带着忐忑的心情询问:"医生,针刀治疗疼不疼啊?"这是非常正常的担忧。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解析针刀治疗的痛感问题,揭开这个"微创"治疗的神秘面纱。一、针刀治疗的"痛感"解析针刀,作为一种融合中医针灸和西医手术刀特点的治疗工具,其直径仅有0.4-1.2毫米,比普通注射针头还要纤细。治疗时的痛感主要来自三个环节:皮肤穿刺瞬间:与打针相似的短暂刺痛,持续时间约0.1-0.3秒病灶松解时:当针刀触及病变组织时可能出现酸胀感术后反应期:部分患者治疗部位会有1-2天的轻微钝痛临床痛感评估显示,约65%患者描述为"蚊虫叮咬级",25%认为"明显但可忍受",仅10%感觉"较为疼痛"。二、影响痛感的六大因素1.治疗部位差异:手掌、足底等神经丰富区域敏感度较高腰背部、臀部等肌肉丰厚区域痛感较轻2.个体差异:疼痛阈值不同心理预期影响实际感受3.病变程度:慢性严重粘连组织反应更明显急性期炎症组织敏感度增高4.医生技术:熟练医师操作时间短(通常3-5分钟)精准的解剖掌握减少不必要的刺激5.麻醉应用:表面麻醉可减轻进针痛局部麻醉适用于敏感部位6.设备先进度:超细针刀(0.4mm)痛感显著降低一次性针刀减少组织损伤三、现代镇痛方案目前临床采用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使90%以上的治疗在基本无痛下完成:1.术前准备:心理疏导减轻紧张情绪治疗部位热敷放松肌肉2.过程控制:"无痛进针法"(快速刺破表皮)实时询问调整操作力度3.辅助技术:电针镇痛(100Hz高频刺激)超声引导精准定位4.术后处理:冷敷减轻组织反应脉冲射频预防术后痛四、疼痛与疗效的科学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治疗反应其实是疗效的体现:生理性反应:局部轻微充血(促进修复)短暂炎性反应(启动愈合)2.治疗标志:松解粘连时的"突破感"减压时的"松释感"临床数据显示,有适度治疗反应的患者,其远期疗效比完全无反应者提高约30%。五、患者真实体验调查2023年某三甲医院200例患者回访显示:83%表示"痛感远低于预期"91%愿意再次接受针刀治疗术后2天不适感基本消失率:92%一位颈椎病患者描述:"就像被橡皮筋轻弹了一下,随后多年的头晕手麻就缓解了。"六、专家建议正确认知:将关注点从"会不会痛"转向"如何配合医生"充分沟通:提前告知自身疼痛敏感史时机选择:避开月经期等疼痛敏感时段术后护理:24小时内避免治疗部位沾水记住,专业的针刀医师能在30秒内完成主要治疗操作,而换来的可能是数月甚至数年的疼痛缓解。这种"瞬间微痛"与"长期获益"的性价比,正是针刀疗法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使疼痛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患者完全不必因恐惧疼痛而放弃可能改变生活质量的治疗机会。正如一位资深疼痛科医生所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无痛治疗,更是通过短暂可控的不适,换取长久的身心舒适。"
一、针刀医学的发展史针刀疗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朱汉章教授首创。他将中医的“针刺”理念与西医的“手术刀”技术相结合,发明了这种兼具针刺调节和微创松解功能的疗法。1976年,朱汉章用自制针刀成功治疗了一名手指关节僵直的患者,标志着针刀技术的诞生。此后,针刀医学迅速发展:1984年:全国第一届针刀疗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针刀开始向全国推广。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针刀疗法”正式命名为“针刀医学”,并纳入中医诊疗体系。2005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针刀专业委员会,推动针刀国际化。2010年后:针刀技术被列入多项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代表之一。二、针刀的治疗原理与操作方式针刀是一种直径约0.4-1毫米的特制器械,前端兼具“针”的刺入功能和“刀”的切割松解作用。其治疗特点包括:微创精准:无需开刀,通过极小切口松解粘连的筋膜、韧带或瘢痕组织。快速起效: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神经卡压或局部高压状态。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医解剖学定位。治疗过程:医生通过触诊或影像学定位病变部位。皮肤消毒后,将针刀刺入目标区域,进行松解、剥离等操作。单次治疗通常仅需数分钟,疗程根据病情而定。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广政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支持针刀医学的发展:2004年:发布《针刀技术操作标准》,规范临床实践。2011年:将针刀列入《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推荐用于骨伤科、疼痛科等疾病。2019年:推动针刀技术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培训。2022年:在多份文件中明确将针刀作为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并支持科研立项。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家医院开展针刀治疗,部分省份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四、针刀的主要适应症针刀疗法尤其适用于慢性软组织疾病和部分骨关节问题,常见应用包括:疼痛类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等。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足底筋膜炎、关节僵硬等。神经系统疾病:腕管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周围神经卡压症状。其他:部分慢性头痛、脊柱相关内脏功能紊乱等。注意事项: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骨质疏松或局部感染者需谨慎选择。五、针刀医学的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刀在术后粘连预防、运动损伤康复等领域展现出潜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强调推广针刀等特色技术。作为一种“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疗效”的疗法,针刀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患者在选择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与疗效。
说起白癜风,大家都不是很陌生的,治疗白癜风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白癜风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由于白癜风疾病的高发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白癜风的预防工作,以避免白癜风的发生,有助于白癜风的康复,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医生介绍白癜风预防工作。一、人的情绪与我们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情,要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避免暴怒等情绪,临床上不少因为情绪波动过大导致白癜风再度发展的例子,患者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病情恢复是有很大帮助的。二、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注重饮食,饮食是白癜风发病的原因之一,我们每天都在吃各样的东西,所以希望患者能够注意饮食,纠正偏食,坚持正餐,拟定科学的膳食食谱,坚持全养分素的供应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生活中保持营养的均衡。三、为了预防白癜风的发生,我们希望大家在生活多加小心,变皮肤受伤和发炎,因为白癜风会在皮肤的伤口处开始扩散,一旦伤口恶化也可能诱发白癜风。四、白癜风的发生是皮肤上出现白斑,想要预防白癜风这一皮肤疾病就要做好皮肤的保措施,减少直触摸化工质料、油漆涂料、重金属盐类有害物。房屋装修后应该在通风三个月后再居住,入住后也要坚持常常性通风,有条件应做环保监测,减少白癜风出现的几率。大家如何做好白癜风的预防?通过以上医生对怎样预防白癜风疾病发生的介绍后,相信大家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预防白癜风已经有所了解了,希望通过医生的介绍,对广大的朋友有所帮助,后医生提醒广大的朋友,得了白癜风一定要及时正确的选择正规的医院,同时白癜风的预防工作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让白癜风影响大家的生活,做好白癜风的预防有助于白癜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