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修复术后(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等),成形环的植入会增加血栓风险,需要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华法林是常用的抗凝药,心脏瓣膜修复术后需要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心衰、房颤等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 抗凝不足或者过度都有危险!为抗凝不足?何为抗凝过度?这需要一个标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服用华法林的人群INR在1.0左右,服用华法林后INR就会升高,升高到1.8-2.5就达到要求。INR 1.8-2.5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较低,是相对安全的范围。 每个人对华法林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人吃半片华法林,INR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有些人吃2片华法林INR也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每个人服用的华法林的量是不同的,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华法林用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INR指标。出院后第1个月每3-5天就复查一次INR,第2-3个月,INR指标稳定后可以10-14天复查一次INR。所谓稳定是指连续多次INR结果稳定在1.8-2.5范围内。华法林用量调整方法:如INR>2.5,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减少1/4片;如INR>3.0,则华法林至少停用1天;如INR<1.8,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增加1/4片。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机械瓣膜会增加血栓风险,需要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瓣膜血栓形成。华法林是常用的抗凝药,机械瓣置换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华法林抗凝(一定不要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替代华法林)。 抗凝不足或者过度都有危险!为抗凝不足?何为抗凝过度?这需要一个标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服用华法林的人群INR在1.0左右,服用华法林后INR就会升高,升高到1.8-2.5就达到要求。INR 1.8-2.5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较低,是相对安全的范围。每个人对华法林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人吃半片华法林,INR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有些人吃2片华法林,INR也不达标,所以每个人服用的华法林的量是不同的,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华法林用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INR指标。出院后第1个月每3-5天就复查一次INR,第2-3个月,INR指标稳定后可以10-14天复查一次INR;术后3-6个月,稳定后可以每月查1-2次INR;6个月后可以每月查一次INR。所谓稳定是指连续多次INR结果稳定在1.8-2.5范围内。华法林用量调整方法:如INR>2.5,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减少1/4片;如INR>3.0,则华法林至少停用1天; 如INR<1.8,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增加1/4片。
心脏生物瓣膜置换后,生物瓣膜会增加血栓风险,需要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瓣膜血栓形成。华法林是常用的抗凝药,生物瓣置换术后需要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一定不要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替代华法林)。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心衰、房颤等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 抗凝不足或者过度都有危险!为抗凝不足?何为抗凝过度?这需要一个标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服用华法林的人群INR在1.0左右,服用华法林后INR就会升高,升高到1.8-2.5就达到要求。INR 1.8-2.5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较低,是相对安全的范围。每个人对华法林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有人吃半片华法林,INR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有些人华法林吃2片INR也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每个人服用的华法林的量是不同的,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华法林用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INR指标。出院后第1个月每3-5天就复查一次INR,第2-3个月,INR指标稳定后可以10-14天复查一次INR。所谓稳定是指连续多次INR结果稳定在1.8-2.5范围内。华法林用量调整方法:如INR>2.5,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减少1/4片;如INR>3.0,则华法林至少停用1天;如INR<1.8,则华法林在昨日用量基础上增加1/4片。
2月12日,JACC发表了武阳丰团队对DECIDE-Salt试验的事后分析结果:对于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使用代盐降低了40%的高血压发生风险,而且并未增加低血压事件。研究者在48家养老院进行了为期2年的多中心整群随机试验,共分析了611人,平均年龄71岁,74%为男性,基线血压血压122/74mmHg,298人使用常规食盐,313人使用代盐。研究使用的代盐包含62.5%氯化钠、25%氯化钾和12.5%调味品。研究显示,使用代盐的老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1.7/100人年,而常规食盐者则为24.3/100人年。使用代盐的老人低血压发作风险为9.0/100人年,常规盐为9.7/100人年。使用代盐的老人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未增加,而使用常规食盐的老人中却有所增加(7.0/2.1mmHg)。这也导致使用代盐的老人血压净降低8/2 mmHg。研究者表示,使用代盐作为针对广泛人群的一种防控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理想策略,值得深入研究和考虑。之前秘鲁一项研究也显示,血压正常者使用代盐降低51%的高血压风险。不过对于肾脏疾病患者而言,代盐存在潜在安全问题,这些患者通常建议减少钾的摄入。相关述评文章指出,鉴于全球范围内限盐策略的失败,使用代盐是个较为有吸引力的选择,食品工业和政府应为大规模推广代盐战略。武阳丰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每个家庭将普通盐更换为低钠盐,所有餐馆、食堂和食品生产企业都用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制作和加工食品,那么全中国就将减少10%以上的死亡。粗略计算,推广低钠盐将减少约100万人死亡。来源:[1]ZhangX,YuanY,LiC,etal.EffectofaSaltSubstituteonIncidenceofHypertensionandHypotensionAmongNormotensiveAdults.JAmCollCardiol.2024;83(7):711-722.[2] 武阳丰.推广低钠盐的科学证据及其公共卫生意义.中国循环杂志,2022,37:1-3.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01.
转自 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2022-03-111电子血压计or水银柱血压计?家庭测量优先推荐采用国际标准(ESH、BHS或AAMI)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我国推荐使用ESH标准。对于异常肥胖且上臂粗而且短者,在使用大腿袖带也不合适的情况下,可考虑选用一个验证合格的腕部血压计。电子血压计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应尽量选择提供校准服务的商家或请医院的工作人员帮助进行精确性检验,操作步骤如下:先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休息3分钟后,用电子血压计测量第2次。然后再休息3分钟,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第3次。取第1次和第3次测量的平均值,与第2次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值相比,其差值一般应小于5mmHg。2袖带如何选择?目前认为,袖带气囊至少应覆盖80%的上臂周径。袖带大小不合适会如何?袖带过小,会导致血压测量值偏高,袖带过大,会导致血压测量值偏低。袖带大小的推荐:瘦型成人或少年——超小号(尺寸12cm18cm)上臂围22cm~26cm——成人小号(尺寸12cm 22cm)上臂围27cm~34cm——成人标准号(尺寸16cm 30cm)上臂围35cm~44cm——成人大号(尺寸16cm 36cm)上臂围45cm~52cm——成人超大号或大腿袖带(尺寸16cm 42cm)3如何正确测量?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6:00~9:00)和晚上(18:00~21:00)各测1次,每次测量2~3遍取均值;连续自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评估治疗的参考。对于个别无法完成连续7天血压测量的患者,建议至少连续测量3天,以后2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晚上建议测量晚饭后、洗浴后、服药后的「就寝前血压」。4左手or右手?一般认为,由于人体右手肱动脉来自于头臂干的分支,左手肱动脉来自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和左锁骨下动脉都来自于主动脉,而头臂干是主动脉的较大的分支,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较小,所以通常情况下测得右手手臂血压会较左手约高5~10mmHg,故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右上臂的血压为主。只有首次就诊时,我们才同时测量左、右臂,并予记录。但同时,又有研究表示主动脉弓的分支自右到左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有左腋动脉,左肱动脉为左腋动脉的分支;头臂干的分支有右锁骨下动脉,其分支有右腋动脉,右肱动脉为右腋动脉的分支。由此可知,左侧肱动脉离心较近,故理论上左肱动脉压应高于右侧。一项有关左右上臂血压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了200余例临床资料,结果也显示左上臂收缩压高于右上臂收缩压的比例(40.7%)大于右上臂高于左上臂收缩压的比例(38.3%)。至此,我们便会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测血压究竟该测左手还是右手?建议:在为患者测血压时,首诊应该测双侧血压,以后测血压较高侧;或者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下(如患者某一侧手臂受伤),对此同一个体,门诊随访选择固定一侧手臂测量,以达到前后数据对比的目的。需注意,当怀疑主动脉弓缩窄等疾病时应测两臂血压,若两臂血压(收缩压)差值>20mmHg,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5坐位or卧位?两者均可,但不可以翘「二郎腿」。血压测量最常采用的体位就是坐位或仰卧位,但需注意这两种体位所测血压是有差异的。有报道称坐位测量的舒张压较仰卧位高 5mmHg,收缩压相差不大。而双腿交叉可使收缩压升高2~8mmHg。部分患者需要测量直立位血压,一般仰卧位的收缩压较直立位高 5~8mmHg,舒张压高 4~6mmHg。6需要脱衣服吗?衣服会影响血压测量的结果,因此要求测血压的上臂衣服应尽量脱去或厚度<0.5cm,注意是脱去不是捋起来。衣服过厚时,隔着衣服测得的血压要比裸露上臂高一些,而将衣袖捋起来后测得的血压则比裸露上臂的低一些。同时,袖带的下缘在肘窝的上方2~3cm,以能塞进2个指头为松紧适度。袖带绑得太紧,测得的血压值偏低;绑得太松可使测得的血压偏高。7气囊的位置?测量血压时上臂位置应该与右心房水平同高。如果上臂位置低于右心房水平,则测量值偏高;反之,如果上臂高于心脏水平,测量值偏低。每高于或低于心脏水平2.5cm,血压相差2mmHg。坐位时,右心房位于胸骨中部,第四肋水平;卧位时应用小枕支托以使上臂与腋中线同高。8其他常见问题1)对上臂过于粗壮的肥胖者,在没有合适的袖带选用时,可将袖带置于前臂上部,听诊桡动脉搏动测压。此时应当特别注意前臂的位置与心脏同高。2)如果左右上臂均不适合于血压测量,可以考虑使用下肢。将袖带绑于小腿下端,监听足背动脉血压,95%的患者可以测得踝部血压。3)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心室率<40次/分),测量血压时放气速度要比正常心率时减慢,通常放气速度应为每搏心跳水银柱下降不超过2mmHg。4)对于心脏节律不齐,特别是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反复测量取均值,以减少误差。
原创 卢芳 文韬 中国循环杂志 2022-01-23 每逢节假日,很多人会走亲访友和旅游。但旅途劳顿,对于有心血管病,尤其是又心衰的人,如何安心出行? 自然心脏病学评述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有以下心血管病的人,不建议坐飞机: (1)过去2周内发生的心梗; (2)不稳定心绞痛尚未控制; (3)过去2周内接受了冠脉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的简单病变患者,可考虑短期出行; (4)过去3周内接受过心脏外科手术或瓣膜介入治疗; (5)心功能IV级心衰或失代偿性心衰患者; (6)未控制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7)艾森曼格综合征; (8)未控制的肺动脉高压 (9)有气胸(如在接受心脏大手术后)。 出门前,也要考虑一些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要评估出门在外的风险,临行前去医院做个检查,问下医生是否要调整治疗,疫苗接种(比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也要了解目的地的季节与气候、空气污染、旅行距离和时间、时差、海拔、进行的活动和住宿等。 海拔对心衰患者的影响 文章指出,心衰患者前往约2000米海拔的目的地旅行是安全的。 但有心衰的人更容易受到高海拔影响。飞机上客舱压力一般要求不高于海拔2438米的气压。但长途飞行时,机舱压力通常高于此高度的气压。 超过海拔2500米后,气压会下降,空气中氧分压也会降低。此时人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增加,可致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利尿。缺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缩,并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这是高原肺水肿的机制。 为了补偿较低的动脉含氧量,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率和每搏量增加,使心衰患者易发生失代偿。 坐飞机,要注意血容量减少 文章指出,在飞机上,机舱湿度较低,气温较低,加上通风,会增加每小时约200毫升的体液丢失。 另外,由于保持坐位,下肢的血液淤积。超过4小时,可使体液减少约6%。若在飞行中饮用无钠、含酒精或含咖啡因的饮料,会促进利尿,并可能进一步增加体液流失。 若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脱水,会导致电解质或酸碱紊乱,具体可表现为疲劳、乏力、体重减轻、心率增加、肌肉痉挛、虚弱、体位性头晕、腹痛、尿量少、低血压、嗜睡和精神错乱。 在个体化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议患者每天增加液体摄入量0.5~1升,并避免在长途飞行中避免饮酒或大量喝咖啡。 如果出现血容量不足的体征和症状,应停止或减少使用利尿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SGLT2抑制剂一天或以上,直到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 对于体位性或症状性低血压,应减少或停用RAAS抑制剂,直到症状消除。 文章的其他推荐如下: 1. 多数心衰患者可在病情稳定时旅行,但心功能III~Ⅳ级心衰患者若血氧饱和度不足90%,坐飞机需考虑吸氧,心功能Ⅳ级患者不建议旅行。 2. 急性心衰患者,至少出院康复6周后再去旅行; 3. 建议在出发前4~6周去医院评估风险; 4. 出行前,要了解当地的医疗情况; 5. 药物要带足(要考虑到滞留在当地的可能),注意随身携带重要医疗资料; 6. 需要特别注意容量不足和脱水问题,并由此调整药物以及液体入量; 7. 如果置入心室辅助装置,建议出院且康复后再考虑旅行; 8. 对于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1年后且病情稳定时,再考虑旅行; 9. 对于安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最好出院2周病情稳定后考虑远行; 10. 旅行途中应注意避免久坐,适当走动或伸展肢体,以避免血栓风险。 来源:von Haehling S, Birner C, Dworatzek E, et al. Travelling with heart failure: risk assessment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Nat Rev Cardiol. 2022 Jan 6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JACC一篇文章就心肌桥的诊断、功能评估以及临床管理进行了阐述。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但若在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就形成了心肌桥。 ? 不同检查手段检出的心肌桥结果不同,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2%~6%,冠脉CT为19%~22%,尸检研究中为33%~42%。 心肌桥可发生于任何心外膜冠状动脉,最常见于左前降支(约67%~98%),多在近端和中段。 心肌桥的特征是收缩期冠状动脉受挤压,这种挤压可持续至舒张中期甚至晚期,从而影响远端血供。此外还可发生分支窃血。 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节段的长度、走行、覆盖深度、心率、收缩压、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可不同程度影响远端血供。 心肌桥通常无症状,但也可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猝死等。 在影像学评估中,冠脉造影中仅5%显示出典型的“挤奶效应”;冠脉CT检出率较高达58%;OCT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心肌桥信息,IVUS适用于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内的评估。 图1?有症状心肌桥患者有创和无创影像学检查 ?文章指出,有症状患者有必要进行功能成像并了解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识别可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 图2?心肌桥的解剖特点和治疗概述 此外,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为一线药物。 但若患者接受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后效果仍不佳,可选择血运重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心肌切除术,具体取决于病变长度、深度、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术者专业性和患者的选择。 病变较短、较浅(<2 mm)更适合PCI治疗;心肌桥较深(>5?mm)、较长(>25?mm)或冠状动脉节段不能在舒张期完全解压时,行CABG比心肌切开术更优,不过这一推荐的支持数据较少。 对于无症状心肌桥患者,文章建议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改善,对冠状动脉性疾病适宜治疗,以及处理其中的诱因。 ? 图3?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管理流程 ? 来源:David Sternheim, David A. Power, Rajeev Samtani, et al. Myocardial Bridging: Diagnosis,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JACC?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21, 78 (22): 2196–2212.
5月26日,在第34个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到来之际,国家卫健委与世卫组织联合发布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 报告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0.5%。 我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超过了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如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年,我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增至200万人,到2050年将增至300万人。 该报告对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四大慢病,即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之间的关联科学依据进行了更新,同时首次描述了电子烟的健康危害。 吸烟可致多种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和糖尿病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吸烟可以引发十几种恶性肿瘤,包括肺癌、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喉癌、膀胱癌、宫颈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肾癌。 吸烟可引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系统感染、肺结核、间质性肺病。 吸烟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 吸烟还可导致2型糖尿病。 另有证据提示,吸烟可导致急性白血病、鼻咽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支气管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静脉血栓栓塞症、尘肺、高血压。 吸烟可能还会导致前列腺癌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但尚待进一步证据明确。 二手烟:危害不比一手烟小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不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有7亿人暴露在二手烟中。 二手烟的致病、致癌风险并不比一手烟小,同样可导致多种呼吸疾病、癌症、冠心病等疾病。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二手烟暴露可导致儿童哮喘、肺癌、冠心病。 另有证据提示,二手烟暴露可导致成年人哮喘、鼻窦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中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二手烟暴露可能增加膀胱癌、宫颈癌、胰腺癌、肝癌、鼻咽癌、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风险,但有待进一步证据明确。 电子烟:明确有害健康 报告指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2021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为: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将烟草控制列为专项行动之一。 来源:根据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等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转载自 朱朱 文韬 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每周吃鸡蛋的个数与死亡风险以及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已发表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5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学者联合国内多家医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14年随访研究表明,每周吃鸡蛋超过6个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即便是瘦人也如此,体重指数≥ 21.2 kg/m2风险尤其高。 研究者指出,每周吃6个以下鸡蛋,可能是最合适的。 该研究于2003~2005年从安徽农村地区纳入9885名成年人,平均随访14.1年,最终9444人纳入分析。随访期间,814人死亡。 在鸡蛋摄入量不同(每周6个)的三个组中,受试者的体重指数、血脂指标无明显差别。 全部受试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1.6 kg/m2,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4 kg/m2)者仅占17.3%。 分析显示,与每周吃鸡蛋≤6个的人相比,每周吃鸡蛋>6个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5%。在每周吃鸡蛋2斤。 有些研究发现,吃鸡蛋会升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增大。但在该研究中,不同鸡蛋摄入量组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差别。 参考文献 [1]Egg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rural China: a 14-year follow-up study. Eur J Public Health, 2021 May 5;ckaa250. [2]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