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之一:80后不得不关注——子宫肌瘤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2 发表者:陈春林 (访问人次:1468) (一)关于子宫肌瘤的基本概念 主持人:子宫肌瘤的患病率有多高?为什么称其为妇科“第一瘤”? 陈春林: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以往的统计是以每间医院子宫肌瘤占妇科病的多少来计算,一般为3~20%。但在尸体解剖中,30岁以上的妇女20%存在子宫肌瘤。近年来随着B超、彩超等先进设备的应用普及,国内外学者都认为20%这个数据比较符合实际,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妇女,五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患子宫肌瘤,因此,将子宫肌瘤称为“妇科第一瘤”一点不为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陈春林 主持人: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子宫肌瘤? 陈春林: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子宫肌瘤的病因还是以雌激素升高以及机体对雌激素的高利用率为主。人体的激素有很多种,而女性以雌激素和孕激素为主,当雌激素分泌过高,就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其中一个就是子宫肌瘤。 对于高发人群分成五类: 第一类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人,表现在种族的差异和家族的聚集性。例如黑人的发病率就比白人或亚洲人种高2~3倍,还有直系亲属或姐妹曾患子宫肌瘤的人,患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高4.2倍。 第二类是有导致卵巢功能亢进因素的人,例如多囊卵巢综合症;还有具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疾病,例如颗粒性细胞瘤、卵巢粒膜细胞瘤,都会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 第三类是跟产次有关,子宫肌瘤发病率与产次成反比。现在70多岁的老人家,她们的年代都起码生四胎,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前的妇女很少患这个病。这是因为怀胎十月加哺乳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卵巢不排卵,激素分泌处于低水平,从而保护了子宫的健康。如果生育4胎,就是有5年时间雌激素水平低,人的生育周期是15~45岁之间,而这5年正好在子宫肌瘤的高发期保护了子宫。 第四类是受体质影响。为什么吃同样的食品,或者姐妹患病而自己没患,这都跟个人体质有关。因为激素作用需要受体,有的人受体比较敏感,容易受激素影响,那就相对容易患子宫肌瘤。 第五类是与生活有关。首先是肥胖因素,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公斤,患肌瘤的风险增加21%,因为肥胖的体质比较容易合成雌激素。 其次是运动因素,根据统计,非运动员的大学生发生子宫肌瘤的几率是经常运动者的1.4倍,运动使患病率减少。 另外,吸烟的女性不容易患子宫肌瘤,因为香烟中有拮抗雌激素的物质,但也因为如此,经常吸烟的女性也容易衰老,雌激素在体内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最后,不要滥用避孕药,过量使用避孕药会让体内雌激素增多,从而容易引发子宫肌瘤。 主持人:目前发病情况有何特点? 陈春林: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发病率明显增高,二是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 子宫肌瘤现在为什么发病率明显增高呢? 现在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在上一代很少听说子宫肌瘤,而现在却越来越多人患上,这是因为有几个原因:① 人的平均寿命长了;② 检测技术先进了,很容易用B超发现子宫肌瘤;③ 现代人生育次数少了,哺乳也少了;④ 环境中雌激素的含量增加了,也就是有雌激素污染。 子宫肌瘤为何出现明显年轻化? 子宫肌瘤年轻化的趋势也特别明显。在以往,子宫肌瘤患者有一个传统的年龄分布段,41~50岁患病率占50%,31~40岁占28%,21~30岁之间发病情况比较少,而20以下和60岁以上的很少发病。而现在,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在临床上确实见到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有些人刚结婚,就检查出子宫肌瘤,这是由于:一、现在的女孩子发育早了,以前的女生十六、七岁才月经初潮,而现在十一岁也来月经了;二、饮食因素,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鸡、鸭、鱼等的生长周期明显缩短,主要是以添加激素的饲料喂养,而我们每天食用这些食物,等于长期服用少量的雌激素,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子宫肌瘤等激素依赖性疾病的高发。 主持人:在文献上或你所诊断的最年轻子宫肌瘤患者有多大年龄? 陈春林:在国外,子宫肌瘤患者可年轻至10~14岁,国内最年轻的是15岁,而我在临床上诊断过最年轻的是19岁,这个发病跟家族性有关,但在饮食方面,她特别喜欢吃肥肉和肉制品,这应该是发病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 (二)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 主持人:患了子宫肌瘤有什么症状? 陈春林:主要有几个症状,常见症状有: (1)月经紊乱。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不乱,但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另外还会根据子宫肌瘤类型不同而表现不同,例如肌壁间肌瘤会经量增多;粘膜下肌瘤表现为经期延长和淋漓不断的阴道流血;而浆膜下肌瘤比较少引起月经症状。 (2)引起包块和压迫症状。子宫肌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压迫症状,如果压迫膀胱,就会出现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泌尿系统症状;如果压迫到直肠,就会出现便秘,或者出现便意感而排不出大便;如果子宫肌瘤长到一边,压到一侧的坐骨神经,患者会出现下肢的麻木和疼痛。 (3)阴道分泌物增多。如果子宫肌瘤不大,也不多,就会表现为月经结束后白带增多多。 (4)出现腹痛。子宫肌瘤假如出现变性,就会出现腹痛;还有有蒂的子宫肌瘤出现扭转了,也会出现腹痛症状。 (5)继发性贫血。由于月经量增多,患者容易出现贫血,绝大多数是中度贫血,也有出现严重贫血的情况。 (6)导致不孕症。导致不孕的比例会占子宫肌瘤的40%,这里面分两种,第一种是怀不上孕,第二种是怀孕以后胚胎不能着床,出现流产。 另外还有少见症状,例如会出现红细胞增高症,有的患者偶尔会出现红细胞增多的情况;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把肌瘤剔除以后就血糖就恢复了,那是因为子宫肌瘤促进会分泌一些影响血糖的激素激素;还有会出现高血压,引起高血压有很多原因,但患者把子宫肌瘤去除后就能获得改善。 主持人:自己如何能够早期发现子宫肌瘤? 陈春林:最重要是个人要有保健意识,例如20岁以后,就要有一些基本常识,留意一些症状如出现月经量的增多、夜尿次数的增多,或腹部增大,就要警惕是不是患上子宫肌瘤了。在2003年,我遇到一个大学生,腹部增大一年余,自己认为是肥胖所致,就不停的节食、服用减肥药,结果腹部越来越大,到医院一查,发现是巨大子宫肌瘤。另外,结婚后的妇女最好每年到医院妇科检查一次,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主持人:子宫肌瘤分哪几种类型? 陈春林:子宫肌瘤的分类方法较多,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按生长在子宫部位分,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其中宫体肌瘤占90%。第二种是根据肌瘤数量的多少来分,单个生长的是单发性子宫肌瘤,两个以上为多发性子宫肌瘤。第三种是根据肌瘤在基层的生长部位分,也是最常见的分法,分为肌壁间肌瘤,占60~70%,浆膜下肌瘤占20%,还有10~15%的粘膜下肌瘤。 主持人:在临床上如何诊断子宫肌瘤? 陈春林:首先是临床症状,根据向病人询问的临床症状,例如月经的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有无经量增多)、便秘、不孕、白带过多等等症状进行初诊。 然后医生会进行妇科检查,有经验的医生会通过触诊发现子宫增大、在子宫上出现结节,就能判断可能患有子宫肌瘤。 第三会通过辅助检查,通常用B超可以判断是否长有子宫肌瘤,以及肌瘤生长的部位位置;如果对B超结果有怀疑的,可以选择彩超,最好是用核磁共振确诊,因为有核磁共振能非常清楚检查出肿瘤生长的位置、大小,和子宫内膜的关系,是否会否影响怀孕。 主持人:子宫肌瘤会恶变吗?恶变率有多高? 陈春林:子宫肌瘤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恶变率大概是0.13~2.02%,怎么预防子宫肌瘤恶变呢?首先要看年龄,国外统计发生恶变的年龄段是50~56岁,而国内是44.5~54岁。 第二要看子宫肌瘤生长的速度。子宫肌瘤一般每年的生长速度是1~2mm,如果短时间内长得特别快,例如从3公分长到8公分,那就高度怀疑是恶变了。 第三,如果临床症状变化很明显,那也要小心发生恶变,这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及诊刮,这有助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必要时做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主持人:非常感陈春林教授做客我们的频道,随着子宫肌瘤发病人群年轻化,年轻女性尤其是80后女性,应该更加关注子宫健康,提早预防,近期我们会详细介绍子宫肌瘤该如何选择治疗方
近年来由于人流等手术操作增多,输卵管梗阻已成为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反复发作的盆腔感染,包括盆腔炎、附件炎等,除可引起输卵管炎症外,还可产生输卵管疤痕挛缩,管壁变硬,增厚及多发性腔内粘连、纤维化,从而导致输卵管梗阻,造成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约占不孕病因的30%~40%。随着妇科内窥镜和介入治疗的发展,目前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一般均可得到有效诊治。 传统通液术对输卵管复通有一定作用,但治愈率和妊娠率较低,因为通液术中输卵管获得的压力很小,治疗药物很难进入输卵管,并且无法确定输卵管单侧或双侧不通,故其有盲目性。 宫腔镜是目前为止较为先进的微创手术,电视屏幕直视下可见宫腔形态及输卵管开口情况,并能了解其病变严重程度和累及范围,排除炎症造成的息肉和粘连,在酌情进行矫治手术后,行输卵管加压通液术,可直接从输卵管内口加压注药物,既克服了传统通液术的不足,又能使部分粘连及轻、中度梗阻得以分离和疏通,故疗效肯定。 不孕不育专家指出,因此术中将导管插入输卵管间质部,仅对宫角和间质部近段输卵管梗阻起直接疏通作用,对远端病变疗效不满意,一些患者经疏通治疗,其管腔虽被疏通了,但由于严重炎症等因素对输卵管造成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无法逆转,且输卵管周围的粘连经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亦无法解除,因此反而造成疏通治疗后异位妊娠率的增加。 故建议,对输卵管管腔阻塞严重,管壁僵硬或输卵管周围广泛致密粘连者不宜行输卵管插管治疗。而术后加用中药内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恰好弥补了上述不足。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消积,改善血循环,促使组织软化、松解粘连、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保留灌肠治疗后药物经直肠吸收,易达到病变部位,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环,改善子宫输卵管内环境,使变硬、纤维化的输卵管软化而恢复功能,从而提高了输卵管的复通率和术后受孕率。实例证明,宫腔镜直视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与中西药结合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有较为肯定的疗效。 采用宫腔镜行输卵管通液术,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一周以内进行。过早,子宫内膜未完全修复或有经血残留,易将经血注入腹腔;过晚,如在黄体期通液,则子宫内膜较厚,如用金属头则易损伤子宫内膜,将内膜带入腹腔。另外,在宫腔镜输卵管通液术中如发生急剧腹痛,要注意有否输卵管破裂,一般输卵管不通者,当注入液体10ml以上时,即有下腹胀痛感,但当压力放松液体回流至针筒内,痛感即消失,与输卵管破裂不同。手术接近月经期进行,子宫内膜易剥脱而注入腹腔,术后应长期随访,看有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禁同房及盆浴2周。 温馨提示:宫腔镜检查可同时发现可导致不孕的宫腔因素如宫腔息肉、宫腔粘连等病变,并在检查的同时给予适当治疗。虽然输卵管因素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但宫腔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于比较大的宫腔异常,如较大的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纵隔等,术前B超多可筛查出来,而较小宫腔病变,如宫腔小息肉或内膜异常增生、宫腔粘连等,B超则容易漏诊,而通过宫腔镜检查可发现病变,可同时进行处理。对于因盆腔炎症、粘连造成的输卵管远端阻塞,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最佳选择,在腹腔镜下分解盆腔粘连后行再宫腔镜下插管通液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宫腔镜是通过镜体和图象监视系统直接观察宫腔内的各种病变,确定病灶部位和性质,从而对宫腔内的疾病和异常作正确的诊断及微创治疗。是一项新的,微创性妇科诊疗技术,在妇科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KARL-STORZ宫腔镜设备由镜体、冷光源、视频图象检测系统、摄像系统、高频外科手术系统、热凝系统、冲洗吸收系统所组成,是当代妇科诊疗和生殖医学中的高科技诊疗设备。目前我院妇产科在各种妇科疾病及不孕不育的诊疗中已广泛应用此套尖端设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子宫性不孕占女性不孕症的30%,常见的原因有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等。由于宫腔镜可以通过镜体和图象监视系统直接观察宫腔内的各种病变,确定病灶部位,也称为“子宫的眼睛”,因而对诊断宫腔内的疾病和异常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宫腔镜检查的适应症症 1、异常子宫出血:包括月经过多,月经过频,经期延长,不规则子宫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等。宫腔检查可排除宫腔内有无器质性病变,如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 2、不孕不育及反复流产原因的检查:了解宫腔内环境及输卵管开口的形态是否正常,观察子宫内膜的生长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宫腔粘连、内膜增生或内膜息肉及粘膜下子宫肌瘤,必要时应定位活检;反复流产的原因可能为子宫纵隔、双角子宫、子宫内口松驰等。 3、迷失或嵌顿的宫内节育器或异物残留。 4、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B超提示子宫异常或病变者。 5、经子宫探针或诊刮检查疑有宫内异常。如官腔狭窄、变形、不平等,可能提示肌瘤、粘连等,作宫腔镜 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6、疑有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应用宫腔镜检查定位活检结合组织病理学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 7.检查幼女阴道异常物及恶性肿瘤。 8、判定子宫颈管癌的范围及放射治疗的效果。 9、评估药物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宫腔镜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粘膜下肌瘤切除及子宫内膜粘连分解。 2、取嵌顿在宫腔内的节育器。 3、取残留在宫腔的胎骨、陈旧性胎盘。 4、经宫腔镜输卵管插管疏通治疗输卵管闭塞。 5、针对不孕症和反复多种自然流产,在男女双方全面,系统评估的自然基础上探查宫腔内病因并予以矫正。 6、子宫畸形矫形术:纵隔切开矫形等 7、切除子宫内膜治疗月经过多,保留了子宫。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的优点:宫腔镜检查通常只需要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检查术中不需要对宫颈扩宫,患者几乎没有痛苦,能直视下准确查出病因,而对因治疗,及时消除病痛,免予长期盲目的药物治疗,更新、发展和弥补了传统诊疗方法的不足。检查出病变后再住院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由于宫腔镜手术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一般术后一两天即可出院。所以使本来不能耐受开放手术和不愿切除子宫,并患有经血过多或宫内良性病变的妇女在保留子宫的情况下获得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机会,免去了不少开腹手术的弊端,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这一新的医疗技术显示了妇科手术的划时代变革,对女性的生命质量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关爱。欢迎广大患者来我院诊疗,我科手术医生经过了广州、北京内镜培训基地的严格培训和学习,对妇科疾病及不孕不育宫腔因素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娴熟的经验和手术技巧。咨询热线:0812-335236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而慢性盆腔疼痛是其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谓慢性盆腔疼痛是指病程超过六个月以上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妇科疾病除慢性盆腔炎外,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症、盆腔瘀血综合征等。常见非妇科疾病有肠激惹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异常及心理因素等。本文就慢性盆腔炎性疼痛与其他疾病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作一分析比较。北京复兴医院妇科刘玉环1 慢性盆腔炎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性疾病称为盆腔炎,包括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慢性盆腔炎多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炎症迁延不愈而形成,其长期的炎性刺激形成了各种病型,因病变部位的不同,所导致的盆腔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及体征也有所不同,分述如下。1.1 慢性子宫内膜炎 由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及宫腔良好的引流条件,使炎症极少机会长期停留于子宫内膜,临床上除结核性与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外,其他病变较少见。主要见于放置宫内节育器、流产或产后胎盘胎膜残留机化、子宫黏膜下肌瘤或黏膜息肉并发感染、阴道内致病菌上行感染等。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约有40%主诉月经间歇期间有下腹坠胀痛、腰骶部酸痛[1]。伴随白带增多、月经过多及痛经。主要体征为: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有触痛,双侧附件区无明显异常。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疼痛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行B超、宫腔镜检查,了解宫内情况。1.2 慢性输卵管卵巢炎 为慢性盆腔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病变类型又可分为4种:慢性间质性输卵管炎、附件炎块、输卵管积水及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积脓及输卵管卵巢脓肿。由于输卵管卵巢位置邻近,血管、淋巴管交通丰富,所以慢性输卵管炎、卵巢炎常同时存在。其疼痛特点:多为下腹部隐痛、坠胀痛,往往以一侧为重,腰背部及骶部酸痛,劳累后加重。由于盆腔粘连,可能有膀胱、直肠充盈痛或排空痛。伴随月经过多过频、痛经、不孕症、白带增多及性交痛等。长期盆腔疼痛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障碍、乏力、精神抑郁等全身症状。体征:子宫常后位,活动欠佳,一般移动宫颈或宫体有疼痛感,轻者仅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条索状增厚,重者则可在盆腔两侧或子宫后侧方触及大小不等、不规则的固定包块,多有压痛。壁薄、张力大而稍能活动者,多为输卵管积水;壁厚而粘连之囊肿多为脓肿。可行B超、腹腔镜协助诊断。1.3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盆腔结缔组织是位于盆腔腹膜后方、子宫两侧以及膀胱前间隙等处的纤维结缔组织。宫颈与子宫淋巴直接与宫旁组织相通,所以宫颈损伤、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周围血肿及感染、宫腔操作时损伤宫壁等,炎症均可通过淋巴蔓延至宫旁。此外,严重的慢性宫颈炎也可引起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疼痛特点:腰骶部坠痛及下腹部胀痛,由于病灶位置较低,性交痛为常见症状。主要体征:子宫大小正常,常呈后位或移位,活动受限。三合诊时常发现双侧宫骶韧带明显增厚,如两条索状物环绕于直肠的两侧,有触痛,双侧宫旁组织也常增厚,一般一侧较显著。若子宫固定或封闭于周围的炎性疤痕化组织中,呈冰冻状,称为“冰冻骨盆”,目前由于炎症的早期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临床上已少见。2 鉴别诊断除慢性盆腔炎可引起盆腔疼痛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可导致慢性盆腔疼痛,分别介绍如下,以资鉴别。2.1 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对患有慢性盆腔疼痛的妇女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时发现有10%~50%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在盆腔病变较重时,常导致盆腔粘连及盆腔充血,使月经间歇期也出现下腹痛及腰骶部坠胀痛,并在经前及经期加重,易与慢性盆腔炎性盆腔疼痛相混淆。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是继发性、进行性痛经,伴随性交痛、不孕、月经失调、肠道或泌尿道症状。疼痛部位与病灶部位有关,如累及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阴道直肠隔的病灶常致腰骶部疼痛并放射致肛门,引起性交痛;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时,可出现排便困难或坠胀痛,甚至便血;侵入膀胱的病灶可引起周期性尿频、尿痛及血尿;腹壁疤痕的异位灶引起经期腹壁疤痕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体征是在宫颈的后上方或宫骶韧带处常可扪及一个或数个质硬的结节,有压痛。子宫常后倾固定,大小正常或增大。病变累及卵巢者,于子宫一侧或双侧可扪及囊性包块,壁厚,常固定,可有压痛。但有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体征不明显,与慢性盆腔炎鉴别较困难,可试予诊断性治疗或行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2.2 盆腔粘连症 此病多由盆腔手术感染或异物反应所引发,以手术创伤引起的最为常见,据Frankfurter报道盆腔粘连症患者中有79%有既往手术史,尤其是妇科和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后最常见的粘连部位是大网膜和小肠,结肠粘连少见。回肠又是小肠粘连中的最常见部位,因部分回肠位于盆腔,故易引起盆腔粘连,矮而胖的妇女尤易发生粘连。盆腔粘连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盆腔疼痛,易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据Monk报道20%~50%的慢性盆腔疼痛者患有此病,主要为牵涉痛和由于纤维化所引起的组织缺血或张力改变,刺激脏器而产生的内脏痛。疼痛特点为:非周期性,呈慢性持续性钝痛,可致继发性痛经[3]。盆腔粘连可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影响输卵管蠕动或导致其阻塞而引起不孕。腹腔镜是诊断此病的最佳选择。2.3 盆腔瘀血综合征 指由于盆腔静脉或静脉丛曲张、瘀血,而引起的慢性下腹部疼痛、性交后疼痛、低位腰痛、极度疲劳感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候群。多见于已生育过的育龄妇女,症状多半在某次分娩或流产后短时间内开始,也是慢性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盆腔瘀血综合征的症状涉及较广,没有很典型的体征,致使患者的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常常不符。最常见的症状为下腹痛,多为慢性耻骨联合上区弥漫性或两侧下腹痛,呈持续性坠痛,常一侧较重,开始于月经中期,久站、疲劳、仰卧睡眠、性交后及月经前几天加重。多数患者有充血性痛经,多在月经来潮前开始。可同时伴有白带过多、经血颜色呈酱色及乳房周期性水肿所致的乳房胀痛。约有半数以上患者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易怒、易激动、失眠、多梦、头痛、心悸及食欲不佳等。妇检体征多不明显,与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称。可发现外阴、阴道静脉曲张;宫颈肥大、瘀血呈紫蓝色;子宫多为后位,质软,饱满;触动宫颈或后穹隆时疼痛加剧,无明显痛结,也无明显腹肌紧张和反跳痛。易误诊为慢性盆腔炎。盆腔静脉造影术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2.4 肠激惹综合征 指累及小肠和大肠的运动功能紊乱,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3:1,据Kay报道7%~60%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为此症所致,引起腹痛的原因不明,可能是肠道平滑肌异常强烈收缩而致。其疼痛特点:腹痛弥散,无固定痛点,可为阵发性或连续性痉挛性疼痛,以左下腹多见,紧张、抑郁、进食后及经前或经期疼痛加剧,多伴有慢性便秘,偶有腹泻,少数患者有类似妇科病一样的性交痛。妇科三合诊常可在乙状结肠部位有压痛,无其他肠道炎性疾病的体征。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乙状结肠镜可协助诊断。2.5 肌肉骨骼异常 肌肉骨骼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常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因而多被漏诊。由于盆底肌肉、韧带、盆腔内生殖器官与腰椎、髂关节以下部位和躯干肌有相同的神经支配,故无论生殖器官疾病或肌肉骨骼功能失常均可引起相似的盆腔疼痛和腰背痛。两者引发疼痛的区别在于肌肉骨骼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常伴随体位改变或活动后有所变化,休息后疼痛明显减轻,受累肌肉用力时疼痛加剧。妇检盆腔无异常发现。如肛提肌痉挛,患者多主诉下坠感,下午和晚上明显,常伴有后背和腰骶部疼痛,经前期加剧,但周期性特点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瘀血综合征明显,患者取卧位时疼痛可缓解。主要体征为肛提肌触痛,嘱患者收缩肛提肌时疼痛加剧,此检查是确诊此病的有效方法[4]。2.6 泌尿系统疾病 尿道综合征、反复性膀胱尿道炎、间质性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均可引起慢性盆腔痛,但因患者一般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故易于同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疼痛相鉴别。2.7 心理性因素 据国内报道,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属于社会因素所致者占5%~25%。心理性盆腔疼痛具有如下特点:持续性钝痛,往往在觉醒后疼痛,遇有社会心理因素时既可发作;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无放射性,疼痛部位弥散,易改变;长期维持同样的疼痛,无好转或加剧;妇检时不会触发或增加疼痛。常见于抑郁症、癔症和妄想性精神疾患者[5]。总之,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的疾病很多,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只局限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利用超声、宫腔镜及腹腔镜等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对难以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应多考虑几种致病因素,以利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30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内膜增生包括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其与内膜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一、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及病因1994年WHO把子宫内膜增生分为4种诊断类型: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单纯非典型增生、复合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增生多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及持续刺激有关,其高危因素包括:无排卵、内分泌功能性肿瘤、肥胖、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替代疗法、长期服用三苯氧胺等。Horn等[1]报道560例子宫内膜复合或非典型增生患者,其中肥胖占86%(BMI>30kg/m2),23%使用了雌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二、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一种与雌激素增多有关,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常伴有子宫内膜增生症,肿瘤分化较好,此类约占内膜癌的80%~90%。另一种与雌激素水平无关,以浆液性癌为代表,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分化差,恶性度高。三、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或者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仅有少数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Kurman等[2]回顾性分析了17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刮宫标本,并随访了平均13.4年,发现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为1%,复合增生为3%,单纯非典型增生为8%,复合非典型增生为29%。有非典型增生者,如手术切下子宫,有25%同时伴有分化好的内膜癌。因此,非典型增生与内膜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四、非典型增生的癌病率及高危因素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展为内膜癌的机率不宜确定,因为许多患者一经诊断即行子宫切除术,无法观察其自然发展规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如果发展为内膜癌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Kurman等[2]报道48例非典型增生者中,有23%于1~11年(平均4.1年)后发展为内膜癌。内膜非典型增生发展为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年龄:绝经前、后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癌变率有较大的差异,分别为3%、25%。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分级: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15%、24%、45%。3.子宫内膜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对长期较大量持续孕激素治疗反应不好者,或虽有短暂反应,但停药即很快复发,要考虑癌变倾向,或甚至已发展为癌。4.子宫内膜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出现于28%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子宫内膜样癌中[3]。约40%~90%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癌有肿瘤抑制因子PTEN突变[4,5]。在复杂非典型增生患者中,共存内膜癌者有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高表达[6]。K-ras、Bas癌基因的突变也被证实在子宫内膜样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7]。五、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发病年龄:子宫内膜癌多见于老年妇女,绝经后妇女占70%~75%,围绝经妇女约占15%~20%,40岁以下仅占5%~10%。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多发生于比较年轻的妇女。北京协和医院统计5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平均年龄34岁,小于40岁者占80.4%。而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8例,平均年龄53.3岁,相差近20岁[8]。2.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依据。常用的方法有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活检。Hunter[9]报道,刮宫或活检内膜诊断非典型增生后而行子宫切除术者中,有35%(19/54)的患者有子宫内膜腺癌。所以必须取得整个宫腔表面的内膜组织进行诊断,方能降低内膜癌的漏诊率。Xie等 [6]报道了150例子宫刮宫病理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其中单纯增生53例、复合增生11例、单纯非典型增生26例、复合非典型增生60例。全部行子宫切除后病理报告单纯增生65例、复合增生7例、单纯非典型增生15例、复合非典型增生29例、子宫内膜癌34例。内膜癌漏诊率22.67%,认为刮宫组织学诊断的准确性在不同类型增生中为76.7%~92.0%;内膜非典型增生比单纯和复杂增生更可能与内膜癌共存;复杂非典型增生比单纯非典型增生更可能与内膜癌共存;在复杂非典型增生与内膜癌共存患者中,绝经后妇女显著的多于绝经前妇女。宫腔镜检查行病变内膜的定点活检有望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病理学家认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有时很难鉴别,主要是根据子宫内膜间质有无浸润来确定。Kurman[10]曾提出4条判断间质是否有浸润的标准:(1)腺体旁间质内有结缔组织反应;(2)腺体融合成片形成筛状;(3)有复合性乳头状生长;(4)间质被成堆鳞状上皮取代。3.药物治疗的反应: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腺癌。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但停药则很快复发。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可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身体健康状况等来确定。有生育要求者;年龄小于40岁者;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均可采用药物治疗,但需严密随访。对于绝经前后的妇女,癌变潜在趋势高,可采用子宫切除。子宫内膜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但对于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且分化好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也可考虑采用孕激素治疗的保守治疗方法。Thornton等[11]报道了一例23岁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只用孕激素治疗即达到治愈。
发表者:刘玉环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分析了30例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 结果 术后44%无月经,24%经量减少,16%正常月经,16%复发,治疗有效率84%(21/25)。子宫内膜逆转率85.71%(18/21),正常率76.19%(16/21),癌变率为4%(1/25)。 结论 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效果满意,疗效其轻度好于中、重度增生,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身体状况无法耐受子宫切除术者提倡首选TCRE术。北京复兴医院妇科刘玉环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是通过宫腔电切镜切除子宫内膜及部分子宫肌层,破坏子宫内膜正常生长的解剖学基础,以达到人工闭经或减少月经,治疗保守性治疗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之目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最常见的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由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许多患者采取了全子宫切除术,尤其对于尚未生育的女性,对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能否应用TCRE手术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其疗效如何,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1994年WHO将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划分为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我国习惯使用轻、中、重度的划分方法,因其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作者报道:非典型程度越重,癌变危险性越高。复杂性非典型增生者癌变率较单纯性者高,年轻妇女患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采用大剂量的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非典型增生的癌变率仍高达25%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如果发展为内膜癌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Kurman等报道48例非典型增生者中,有23%于1~11年(平均4.1年)后发展为内膜癌,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占8%,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占29%。Horn等[5]报道了112例非典型增生者,孕激素治疗后仍有52%(58例)发展成子宫内膜癌,认为非典型增生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尤其绝经后妇女。Valenzuela等也支持对于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发现后切除子宫较好。但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甚至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可以考虑孕激素或GnRH-a保守治疗,但必须有严密的随访监控。研究发现病变内膜对药物的反应率达57%~94%。待内膜正常后行辅助生育,妊娠率可达28%~80%,尤其GnRH-a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至今国内外少见报道,本研究显示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效果显著,对子宫内膜单纯性非典型增生治疗效果好于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对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子宫内膜中、重度非典型增生,且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发表时间:2010-06-04发表者:刘玉环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 方法 分析42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患者的诊治及预后。 结果 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宫腔镜检查为57.14%,B超为35.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率宫腔镜检查为42.86%,B超为47.62%,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10年,无任何病例复发。术前37例(88.10%)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术后35例(94.60%)症状改善。5例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最好方法;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必要时术后辅以高效孕酮治疗。北京复兴医院妇科刘玉环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adenomyomatous endometrial polyp)是子宫内膜息肉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 易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常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需病理检查得以区分。其诊治及预后情况如何,术后是否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国内外少见报道,本研究进行了探讨。1、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发生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少见类型,国内外报道较少,异常子宫出血是其常见症状。陈乐真将息肉分为3型:⑴源于成熟性子宫内膜,即功能性息肉,占20%。⑵源于未成熟性子宫内膜,即非功能性息肉,占65%。⑶腺肌瘤性息肉,少见,息肉间质内含有平滑肌纤维,一般息肉较小。Van Bogaert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23.8%,好发于50-59岁妇女,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为6.7%。国内报道发病率5.7%,发病年龄30-60岁,6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同期我院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者1672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42例(占2.51%),其中绝经后妇女占21.43%。本研究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多较大,最大径≥3cm者占47.62%,最大息肉长达6cm。2、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可依据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检查或磁共振检查等,由于其极易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确诊还需病理检查。异常子宫出血是其最常见症状,本组发生率为88.10%,绝经后患者中占77.78%。出血可能因息肉使宫腔面积增大或息肉表面出血坏死所致。Mi等报道子宫内膜息肉阴道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71.10%,特异度为94.90%。Veeranarapanich等报道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准确度81.21%,敏感度92.59%,特异度78.98%,阳性预测值46.29%,阴性预测值1.21%,认为宫腔镜检查有很高的准确度,但阳性预测值不高,故需组织病理学证实诊断。但国内外少见关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单独报道。本研究中宫腔镜和B超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均不高,但宫腔镜检查优于B超。而二种方法误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率均较高。3、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已经发现它可与子宫内膜腺癌共存或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6]。其通常好发于绝经前妇女,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不能承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宫腔镜下肿瘤切除术,但必须术后严密随访。宁燕等分析了5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其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局部分布分化良好的腺癌成分,术后随访到的4例患者均健在(3~60个月)。所以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需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二者可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具有低恶性潜能和潜在的复发性,其可发展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故长期随访十分必要。本研究中5例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仅1例术后接受高效孕酮的治疗,全部随访2年~7年,预后均良好。4、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治疗鉴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组织病理学的特殊性,药物治疗和刮宫术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最佳选择方案,其创伤小,可以直视下完全切除息肉,疗效高,复发率低。对于脱出宫口的腺肌瘤性息肉也可考虑钳夹术摘除,但难于保证息肉根蒂部的完全切除。对于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只要息肉切除完全,可保留子宫,严密随访,必要时辅以高效孕酮治疗。无生育要求或年龄较大,不能密切随诊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一)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必须基于病理生理状态的全面分析,包括内分泌状态的综合权衡。这十分重要,临床看到一些治疗方案显得盲目。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即入门标准较宽,这种较宽而缺乏细致的入门标准,不利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生理状态的进一步判断。诊断后大多数直接给予达英35或妈富隆或其他人工周期,对于肥胖妇女有些加入二甲双胍。为数并不少的临床病例表明,一旦停止周期,较多病友即停经或维持很短的周期,随后又进入停经。服药期间或停药后,体重明显增加。停药后,较多病例再次出现高雄;还有一些病例出现激素副反应,如角膜反应,或消化道反应,或不规则出血。即应该思考,数月或数年有激素服用,对于PCOS的病理生理纠正,获得了多少进步?如果“不可治愈,无限服用这种人工周期”,那么一个方面这种方法十分简单,不存在更多的科技含量,而另一方面,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又是一个复杂状态,服药过程中仍然进展,或进一步体重增加或代谢紊乱,或糖尿病倾向不断进展,停药即复原状或比原来更为严重,那么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或科学性是否值得思考?这种治疗的意义又有几分呢?难得是仅仅为了看到周期性出血?不可否认,这些激素方法也有较多的优势(后叙),但其价值是否需要明示呢?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现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个人感觉远远不够深入。虽然PCOS的病理生理早已认识,但治疗上仍然没有针对性而存在错位。诊断标准的宽泛和不够深入性,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目的,治疗终点,疗效标准的判断等均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导致现行治疗方法盲目的主因。作为妇女个体,恢复自然的卵巢节律,并形成规则月经或生育,而不依赖药物人工周期方式,应该是本病治疗的目的或指向。不然,这种简单激素为主的方法,岂能终生使用?这种治疗的后果及远期效应,或待生育时再促排卵治疗的方式,不能够适用于所有PCOS病例。因为部分妇女月经失调、无排卵,呈现PCOS临床表现,并符合PCOS的简单诊断标准时,部分妇女的月经失调或无排卵,可能病变程度并不深入,或通过一些调经方法可以恢复卵巢周期。这样的病例服用这些人工周期过程,是否导致的病情的进展,因为简单的人工周期,对于PCOS的病理生理改善极其有限,甚至没有帮助,只是形成假象月经;降低的雄激素在停药后,马上又出现反跳。体重进一步增加。药物的耐受性下降等。有些病例在病史调查中发现,发生PCOS的起因,似乎就是因为一次或数次的紧急避孕药所致。一些肥胖妇女,是否应该采用这些激素方法,形成药物性月经周期,显然其弊多于利。激素人工周期更多应用于青春期妇女时,停药后卵巢或月经恢复规则率很低,这让人反思这种方法合理性。那么长期服药,也是目前十分流行的方案,那么这种长期服用激素维持表象月经,性腺轴节律长期压制,不利于恢复自然的卵巢周期,再依靠促排卵达到生育目的,漫长的服药过程,体重增加的风险等,仍然缺乏大样本的资料论据,究竟不同长时期服用激素的结果如何,应该如同这些药使用的普遍性一样,须有支持的大样本资料,在一点上,医生和药物厂商及科研机构存在一些交互深层关系,而不能只是医生终端的持续使用,相关研究的支撑资料或评估研究,应该无休止进行下去,这才能符合这个大群体发病,大量使用药物的实际现状。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支持,那么,这些病例的顾虑,体重增加,消化道或其他副反应等,以及长期服药看不到终点的方法,或不可治愈的论断,即成为魔咒?准确判断PCOS的病理生理状态,以恢复卵巢节律为目的,应该成为治疗的目的。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所有病例到诊时,均应有一个综合判断,然后给予综合指导,包括饮食、运动,日常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内容。通过病理生理状态的判断,针对当前主要矛盾给予相应药物,而不是简单的人工周期,可能对于本病治疗更为有利。中药治疗,即基于中医药理论,对病人的整体状态再行一个判断,并针对这种中医药认为的主要矛盾给予处方。如果能将二者深层次结合,则更利于获得好的结果。
7、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重点是否就是促排卵?促排卵治疗的地位如何?促排卵治疗目前十分泛滥,过于随意。促排卵治疗似乎成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解决生育问题的根本必须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大量使用克罗米芬(CC),长期货源紧张的原因所在,老百姓几乎无人不知。其实,这种十分简单的方法,不存在更多技术含量,并可能带来多方面问题。虽然促排卵治疗需要医生的审慎综合判断,准确使用,但临床使用的随意性,已经和菜市场无异,显得十分愚昧和无知。这种简单粗糙的方法,通过促排卵方法,解决生育,在临床上看到,包括我们自己的观察,其实排卵成功率并不高,妊娠成功率也不高。那么这种以消耗大量卵泡宝贵资源为代价的简单促排卵方法,是否需要正确认识,有所收敛,或更加科学的要求十分迫切。看到很多病友来诊时,已经反复多次使用各种方案的促排卵方法,而其病理生理状态或中医证候变得复杂,夹杂着夫妇及家庭焦躁不安急切生育的情绪,使人感受到,没有理性分析,简单促排卵治疗所包含的浅陋、无知,令人失望的反复失败等,进一步加剧紧张和焦虑情绪,更加不利于妊娠和妊娠维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疾病,一个医生常常需要十余年读书才能走向临床,开始成为一个初级医生,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背景。如果没有解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根本病理生理的矛盾,如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拒抗,或代谢综合征,或低雌/高雄状态,盲目妄为的使用促排卵方法,则将让这样患者可能付出终生的代价。首先的危害卵巢资源的消耗,为一个卵泡的生长发育或成熟排卵,数以十计或百计的卵泡走向闭锁,一个正常妇女一生双侧卵巢有20万至50万左右的卵泡,一生排卵400~500个左右,为了这些排卵,需要有百倍以上的卵泡为其储备,反复使用数次促排卵方法,严重消耗了这些储备卵泡,这些资源的宝贵性远甚于森林,在妇女一生中完全无法再生。也许有人会说卵巢资源的庞大及卵泡的自然闭锁过程,能够支持反复促排卵方法。但这种未来才能看到的危害,岂能忽视?没有这种综合负责的知识作为保障,那么这些盲目妄为的促排卵方式与扼杀卵巢又有何区别呢?人的欲望总是无穷尽的,今天焦急浮浅的要求解决排卵问题,明天又要留住青春,又何其矛盾!最重要是,这种粗放的简单的促排卵效率又有几何呢?较低下的排卵和妊娠率,完全是得不偿失。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拒抗、卵巢局部纤维化等多个方面PCOS的病理生理没有纠正,那么这些妇女侥幸妊娠成功,那么妊娠或产后很快出现的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发生成为不可避免,这是令人十分可悲的。如何更科学、更综合、更透彻、更负责的判断和处理,不仅仅是一个德术和责任心问题,更是一个知识和科学问题!!!促排卵治疗的方法、方案较多,均很具体如二联、三联,甚至更多药物累加等,我个人基于药理学熟悉角度来看,并没过多的技术含量,关键在于医生的综合、合理的判断,准确严谨的使用相关药物。但在临床上常常看到许多问题,如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一些人或因为医生的不够清晰,产生卵巢早衰;或长期盲目促排卵,进一步加剧内分泌紊乱;或促排卵数个周期后没有成功,不了了之;或虽然促排卵成功,但妊娠失败。但也常常看到促排卵后成功妊娠的例子,但其后续的情况如何,缺乏人关心、调查或分析。在临床我使用促排卵药物很少,也可以说极少,但卵巢节律或排卵恢复率并不低。或者,我并没有看到必须促排卵的理由。因此,遇到一些病友疑问或催促使用排卵药物时,我会发费一些时间来解释。但临床看到更多,卵巢及性腺轴在没有采用促排卵西药时,一样的建议了更稳定的节律,这让人欣慰,因为后续的时间看到,这些人的妊娠维持或成功性更高。促排卵治疗如克罗米芬方法(CC)或三苯氧胺方法或芳香化酶阻滞剂方法,或简单黄体酮催经的方法时,常可以进一步加剧“低雌高雄”状态。因此,没有准确的病理生理状态判断,包括内分泌状态和全身表现的准确判断和权衡时,我个人不建议盲目使用这些方法,因为是弊多利少,无宜于病情的改善,甚至导致进展。认为青春期或未婚妇女治疗更困难的观点,可能主要基于促排卵方法的使用。其实,我个人的体会,促排卵治疗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只是一个表面化的治疗,并不能纠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础病理状态。其实完全没有纠正,只能说是在一个,仅仅一个周期中,让卵泡发育,这只是指那些成功的促排卵治疗,还有不少并不能成功。关于促排卵方法,我个人体会有多方面弊端,这也是我少用促排卵方法的原因。因为,低雌状态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恢复十分不利,促排卵治疗时引起的低雌效应,一个方面不利于妊娠失败后新的周期卵泡发育的成功,即不利于建立新的周期;另一方面不利于降雄甚至进一步加剧高雄;三个方面部分可能进一步加剧卵巢体积增大,多囊样变化更趋严重;四是低雌状态导致妊娠成功率下降,同时白带拉丝等症状消失;五是严重消耗卵巢有限资源,其实质是为了一个或二、三个卵泡的发育或优势化,不惜牺牲数十、百以上甚至更多卵泡闭锁为代价,特别是反复多周期使用时,更应警惕,从长远或终生解度来看,不利于生殖功能的良好维持,这些卵泡应该让妇女维持终生,而不是满足于一时生育;六是单纯促排卵并没有改善COS的基础病理生理状态,只是较简单的促进卵泡的排卵达到妊娠目的,妊娠期或产后体重的增加及葡萄糖耐量异常率很高,产后PCOS复发率高,自然卵巢周期的建立虽然经过十月妊娠,但因高胰岛素血症或抵抗的存在或加剧,易致PCOS再次复发;七是单纯的促排卵并不能提高妊娠率或成功率,在没有判断清楚输卵管是否炎症的情况下,潜在增加宫外孕机率;八是促排卵药物相关的低雌效应易导致LUFS(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或卵泡囊肿)等发生率大大增加;九是部分妇女当药物剂量或疗程使用欠当时可能出现OHSS(卵巢过度刺激征),表现为进一步消耗了卵巢资源;十是促排卵及排卵后黄体维持或保胎过程等全程药物可能带来的子代问题,现在并不明确。另外,卵泡期长,卵巢敏感性,或LUFS等发生,均与雌激素低有关。而增加雌激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卵巢功能的改善而产生相关的雌激素,这样更安全和持久。在临床治疗中,当卵巢功能改善时,或全身病理生理状态改善时,卵泡发育、优势化及排卵成功也会增加,这并不低于使用促排卵的药物。我们较多的临床实践证实,并且病友常也反映,过去治疗中使用了较多促排卵治疗时,卵泡排卵率并不高,而单纯使用中药时,甚至可以更好的让卵泡发育并排卵,其效率不弱于排卵药物。当然中药配合改善卵巢敏感性,改善高胰岛素血或拒抗状态等相关药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时,体会更为可靠一些。通过数周期的治疗,大部分BBT(基础体温)可以出现双相。
——第一部分:要点索引和部分内容王若光(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湘雅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中心生物学博士后(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王若光说明:此文我利用寒假休息时间写成,由于文章过长,网页限制字数,所以我将本文分成多个部分,陆续发上来。该文涉及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多方面的问题,很多看法与现行国际、国内观点不同,但全部内容和观点均属我个人看法。局限或错误难免,敬请指正。这篇文章全文大约六万字以上,涉及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多个方面的问题。写这篇长文章的动因,是因为门诊过程中面临很多病友的问题,许多病友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了解浮浅,缺乏正确的生活、饮食和运动方式,同时因为知识的缺乏,治疗上的不得力等存在较多误区。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某些病友遗患终生,或因心急治疗而带来多方面问题。很多是共性的问题,将之汇集在一起,可以节省我在门诊上花费更多时间讲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疾病,看到许多医院及医师对该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治疗和恢复甚至患者的终生均可能带来影响,因此,我想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或想法。同时,由于涉及到的问题专业性很强,对于专业人员来讲,许多问题也并不简单,因此,对于医学同道同样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或思考价值。要写的东西很多,包括一些科普性知识,如饮食,运动等等多个方面常识性问题,但我个人实在精力有限,无法更多陈述。我的病友一般几次就诊或能够良好尊重或配合时,就会了解更多一些,交流也会多一些。目前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不够深入,表面化应付处理,没有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或制定方案,导致病情不断进展,进一步复杂化。特别是简单的人工周期和盲目性的促排卵等方法,解决短时表面问题,无宜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实质的真正缓解。门诊过程中常常会想到很多,并因此而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小。当这篇文章写成时,许多同事劝我不要发在网络上,这样公开讲到一些观点,或一些思路,会被别人轻松复制,同时也可能因利益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人的不快。但是,写此文的目的,是利于更广大的病友,而不是出于私利或影响其他利益。学术需要争鸣,同时会对更多的病友有利,所以,我还是把此文公开的发表在这个网络上。希望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本文要点索引:一、引子:我个人所建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失调等无排卵或相关疾病如不孕、卵巢早衰等治疗的核心。二、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几个问题1、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否需要及早治疗?2、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难度是否更高?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否能够治愈?(1)首先,生活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社会发展疾病谱变化等相互关联因素(2)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及其进展和可逆性(3)月经失调,无排卵或代谢综合征等与PCOS发病(4)PCOS病理生理状态的纠正(5)现行治疗方法与PCOS‘病理生理’核心存在错位(6)激素等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7)遗传因素及先天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8)生活地域和生活习惯与多囊卵巢综合征:(9)代谢综合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10)妊娠后及产后与多囊卵巢综合征4、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选择内分泌方法?或中医药方法?5、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糖尿病的关系?6、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高的原因?7、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重点是否就是促排卵?促排卵治疗的地位如何?8、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目的是否以妊娠成功为标准?9、生育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发展与预后10、进一步提高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认识深度?三、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几点思考(一)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存在盲目性(二)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三)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激素指标的分析及超声报告的规范性要求1、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内分泌激素的特征2、女性生殖激素6项检查指标的分析3、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超声报告的规范性要求4、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拒抗、OGTT+IRT试验及相关知识5、雄激素相关指标检查、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查,垂体兴奋试验6、几个相关概念(1)卵巢局部功能亢进及慢性炎症和纤维化(2)卵泡优势化受阻(3)卵泡萎缩与排卵受阻(4)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与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5)黄素化不足及黄体功能不足(6)多囊卵巢综合征早孕及妊娠维持(7)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拒抗,葡萄糖耐量异常;妊娠期糖尿病与糖尿病关系;(8)低雌激素状态(9)高雄激素血症(10)月经失调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含排卵期出血,黄体期出血)(四)关于黄体酮催经,乳腺增生与月经失调,生殖器肿瘤与内分泌治疗;(五)促排卵治疗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六)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七)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治疗指征?内分泌治疗的终点在哪?(八)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四、遗传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五、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生理及其相互关系六、运动、饮食与生活节律性与卵巢功能的恢复七、王若光教授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一元化分型的观点八、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及王若光个人观点九、多囊卵巢综合征转归十、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标准结语和科学精神——清晰而不盲目,求真求确,立足长远甚至终生角度考虑或制定目前治疗方案。其实,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育问题,正确认识和合理治疗更是关乎终生的问题。必须立足于真实、严谨、客观、长远角度。不是一时的妊娠成功,更不是激素人工周期下周期性子宫出血形成的假象月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深度的亟待提升,可能需要对现行诊治或认知体系在循证基础上的变革。题外话:正文: 临床接触诊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数目较众,也看到很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已经进行较久内分泌治疗及相关方法;还有促排卵治疗等多个方面。但我个人治疗时,多数仍会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更安全。但无论中医药治疗,或内分泌治疗,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时,均必须基于十分清晰的病理生理基础状态的分析,内分泌轴及卵巢功能的综合评估,这些过程十分重要;我个人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法等有较多想法,对于现在流行的内分泌治疗方法包括促排卵方法等,有一些个人看法简述于下,希望对该病的科学治疗有所裨助。未妥之处,敬请斧正。一、引子: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失调等无排卵或相关疾病如不孕、卵巢早衰等治疗的核心是:恢复卵巢自身的节律功能,卵巢节律功能的基础,是支持生殖的周期性内分泌和周期性排卵功能,代谢改善和病理生理状态的恢复(这是个人一直坚持的看法)。所有治疗的目的和终点,只有恢复卵巢周期功能,才算得上是成功的治疗。没有达到这一目的的所有用药及治疗,或并不利于建立卵巢内分泌和排卵功能的方法,或完全不顾代谢及全身病理生理状态,甚至与生理功能恢复背道而弛的方法,均提示失败,或无意义。虽然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很多,但必须要梳理清晰,找到矛盾焦点,有序针对性治疗,利于获得更高效率。二、关于PCOS的几个问题1、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否需要及早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需要及早治疗,建议越早越好。首先,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其病理生理状态也是在不断进展的,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容易进展为为代谢紊乱,如初期的内分泌失调,无排卵,逐渐进展,体重不断增加,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拒抗等,内分泌进一步紊乱,证候进一步复杂化;这此变化无论从中医证候,或西医病理生理角度来看,都是逐步加重或复杂化的过程。因此,一旦发现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时,我建议及早治疗,越久越变得复杂,治疗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促排卵,也并不是生育时才需要促排卵,单一促排卵的方法,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复杂状态,也许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导致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暂时不予治疗,认为需要生育时再行治疗的认识,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基于这样表浅的认识,企图解决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复杂问题,从终生角度来讲,对于疾病的恢复不利。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理生理状态的不断进展性,以及中医证候的复杂化趋势,均提示需要及早正确治疗,而不是盲目期待。有关人工周期的各方法如雌孕激素序贯(如倍美力或补佳乐+黄体酮方法),或雌孕激素合并疗法人工周期如达英35、妈富隆、优思明等等;或单一孕激素后半周期,如地屈孕酮或天然黄体酮或安宫黄体酮或羟甲孕酮等,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会进一步讲这些方法。当我们了解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及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拒抗,及代谢综合征等与之关系时,则更能理解“及早治疗”的必要性。通过相关文献复习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后续内容中也会述及相关的知识。2、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难度是否更高?这个小标题,是很多病友常常向我提出的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因此,无论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发病,均应及早治疗。生育期妇女或生育后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的问题,我会在后面的相关内容中讲到。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较高,并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些妇女一般首先表现为月经失调,进一步发展为痤疮,再进展为明显多毛,体重进一步增加,甚至肥胖,有些体重严重超标。这些高体重妇女会存在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后面我会再讲到。一般来讲,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难度并不增加。因为这些妇女常常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无排卵或卵泡发育不规则。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卵巢自身节律功能,当卵巢恢复规则排卵功能时,月经周期就恢复正常。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发展过程中,处于较早阶段。但也常看到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妇女,已经出现OGTT+IRT试验的异常,如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拒抗,甚至IGT,或合并代谢综合征表现。这些则提示病况的进展和进一步复杂化。特别是一些体重高患者,情况更为严重一些。 青春期妇女易出现高雄低雌状态,内分泌调节轴功能不稳定或不成熟,易出现卵泡不发育或卵泡期长,或数月或更长时间无排卵,月经稀发;长期子宫内膜薄,经量少色黯或色淡(经色在中医妇科学上是重要辨证依据,临床有实用价值);有些可见经间期或黄体期出血,或淋漓出血。可见第二性征发育慢,如乳房偏小;由于长期低雌状态或部分合并外阴炎或阴道炎症,白带异常,白带量多,有些则白带很少;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在体重正常时,一般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异常的机率并不高。但一些超过标准体重者,或肥胖,或严重肥胖者,一般都存在OGTT+IRT试验异常。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的表现。达英35、妈富隆、优思明等雌孕激素合并疗法的人工周期;或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的补佳乐(或倍美力)+黄体酮方法,甚至使用克龄蒙或三相片等。我个人体会,对于较成熟一些妇女时,则似乎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停这些药后,内分泌功能恢复,卵巢节律功能恢复或排卵建立的机率表现更高一些。而对于青春期妇女或未婚妇女时,这些方法易表现为卵巢功能或性腺轴的过度压制,内膜更薄,疗程中经色黯,量越来越少;停药后卵巢节律功能建立的机率较低。甚至部分病友产生药物依赖性,停药即停经。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与药物使用的方法失当有关,这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会论及。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我个人认为,应更多的选择中药周期治疗为妥。因为中药是基于调经和改善卵巢或内分泌功能,恢复卵巢周期性节律为主。滋养阴血或活血化瘀的方法利于卵泡的发育和卵巢血供的改善。对于这些妇女的治疗,关键是调经,让卵巢功能恢复,长期(超过3个月或6个月或更长)以上使用人工周期,很少能看到长远的效果,即停药后的排卵功能的规则建立率极低。其实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是一个促进性腺轴功能成熟的过程。而不是压制,越长时间的人工周期压制性治疗,停药后月经恢复率越低。青春期或未婚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必须基于病理生理状态的全面分析,包括内分泌状态的综合权衡。这十分重要,临床看到很多患者的治疗,十分盲目,直接给予人工周期,缺乏更准确全面的权衡或判断,病人大多难以持续长时间服用这些激素,并由于长期服用带来的经量越来越少等,乳腺增生等机率很高,并且部分妇女出现眼晴角膜症状等。对此,我在后面的人工周期治疗等相关内容中会再谈及。是否提高卵巢对性腺轴激素的敏感性?是否持续促进卵泡的生长?是否持续改善卵巢血供,促进卵巢局部基质降解?垂体激素的失衡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基本表现之一,而垂体激素在平衡,又是卵巢内分泌功能正常的反馈调节结果。改善这些环节,则利于恢复卵巢的节律(排卵和伴随的内分泌)功能。治疗中,我个人不建议简单、反复使用黄体酮催经,或盲目使用促排卵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对于卵巢功能恢复,帮助不大。相关观点及注意点在另文中已述,可以参阅“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治疗及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等几点看法”文章。针对证候的中医药据证处方,实践证实是有效和持久的。据证处方过程,我个人体会需要多个方面的综合权衡和判断,包括从古自今历代医家经验及方药综合分析比较,现代方药药理研究的进展,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病理生理状态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性分析等,方药处方即要满足于传统证候,又要符合现代病理生理研究,同时不违背相关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并相互为用,最大限度融会贯通,则方药的有效性机率更高,治疗的效率也会更高。常常在临证时,证候的确立,一个方药的使用变化,甚至一味药物的增减,我都会思考很多,反复比较,反复权衡,力求更深层次方证对应。相关中药方药的药理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在治疗方面,青春期或未婚妇女PCOS的内分泌状态和代谢状态或较细致的病理生理状态分析我认为很重要。有些病例使用达英35或妈富隆方法过于随意,长期压制或抑制性腺轴,卵巢无周期性变化,这样也不好,停药后不能恢复月经,较多看到高雄等内分泌失调的反跳。当停药后月经不能恢复时,则可能提示过去治疗的失败。过度或较长时间抑制性腺轴和压制卵巢周期性节律,可能是达英35等人工周期的弊病所在,因此,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包括疗程,使用必要性,达到的预期目的等,均需要有一个更深入的探计,乃至综合的评价,不致于盲目或随意,力争达到停药后高的性周期建立为目的。降雄治疗是很重要方面,这些方法在后面关于高雄/低雌状态的讨论内容里会述及。无论什么样的治疗,对于青春期或未婚妇女,甚至所有PCOS患者,其目的都应该是以恢复性周期,即卵巢周期(节律性卵泡发育和排卵)为核心,这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不利于这一目的的方法,又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呢?但体重超重,存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则治疗困难。需要逐步减重,改善代谢综合征,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拒抗,逐步逆转才行。但减重过程是一个困难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并且方法科学,与饮食等多个方面配合才行。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是最常见表现。这种闭经恢复月经时并不容易,特别是反复采用黄体酮催经,或人工周期后,再形成自然月经,并不容易。处于闭经状态,不再人工周期时,通过中药治疗希望卵泡发育,进而形成自然来经,部分病例则需时较久。这可能是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不够。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此类情况时体会,用过人工周期时,再次通过卵泡发育来经的困难相对较高,因为中药为主的方法主要还是让卵泡发育并优势化,最后形成自然经期。通过病理生理状态的分析和判断,这些妇女大多表现为低雌激素状态/高雄激素血症,这可能是卵泡不发育与低雌/高雄之间存在的相素恶性循环,当卵泡发育成功时,低雌/高雄状态则明显纠正。稳定的卵泡发育并维持月经的规则性,这也是治疗的主要指向和目的。当出现闭经时,病人的父母家属及个人自身的焦急心态,以及平时学习或工作的压力,导致的精神紧张状态十分常见,这些都不利于卵泡发育及排卵。基础体温测定,是一个大致反映卵巢周期的简易方法,可以用于在疗程中的辅助性观察,了解卵巢主导的月经周期规律。青春期或未婚PCOS妇女易于合并出现排卵期出血或黄体期出血,或自排卵期开始的淋漓不止出血,甚至出血长达数月。这就是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原因仍然与低雌/高雄状态有关。对此,中药止血的效果有时并不快,虽然安全更需要精确深层次辨证处方。人工周期也是一个选择,通过一段人工周期,再行中药调治,改善卵巢功能,促进卵泡的有序发育,形成规则排卵,才能真正有利于解决这种内分泌失调无排卵,或闭经,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状态。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否能够治愈?许多病友会问及这个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否能够治愈?也看到一些文献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终身疾病,无法治愈,或认为是遗传原因所致,属天生疾病,无法治愈,或认为与糖尿病有关,因此无法治愈等等。我个人在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对这种说法有时感到困惑,因为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了解的资料,以及临床诊治本病过程中的经验或证据,不支持不可治愈。其实说到治愈时,须要有一个判断标准,涉及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治愈的标准,能够针对本病的特征,较客观的下判断才是可信的。但遗憾目前这些标准尚不完善,甚至缺乏。对本病的规范性研究,应基于基础研究的进展,系统大样本的临床总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个人不支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可治愈的理由,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生活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社会发展疾病谱变化等相互关联因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日常生活由历史上长时期的饥饿状态,达到一个相对富裕水平,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关联性疾病越来越多。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也是其中之一,重要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疾病。运动减少,摄入过盛,高脂高糖高盐等高能量肉脂类食品增加,几乎从怀孕或母代开始,就已经存在;如高体重子代出生率越来越高。特别是鸡鸭鱼猪牛等肉食品在饲养过程中催长、增重激素的较多使用,包括小麦、水稻、疏菜地等都存在增产要求;环境污染等等因素;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人类,加上生活习惯和快节凑、高压力的工作或学习;可以明显看到,过去这些疾病较少,而现在增多,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支持PCOS等天生存在,或并不支持治疗上的不可逆转性。胖子也是一口一口吃起来的,这种道理提示遗传因素也必须后天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致易于发病。(2)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及其进展和可逆性:近十余年的研究已经明确,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拒抗(IR)与PCOS发病密切相关,认为是PCOS发病的基础病理生理之一。葡萄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是介于糖尿病(DM)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特殊代谢状态,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其特点为餐后高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