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150毫克/100克 动物内脏:肝、肾、脑、脾、肠等 部分水产:带鱼、鲶鱼、鲢鱼、鲱鱼、沙丁鱼、凤尾鱼、基围虾等 部分汤:浓肉汤、浓鱼汤、海鲜火锅汤 二、中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在75~150毫克/100克之间 各种畜肉:猪、牛、羊、驴肉等 禽肉:鸡、鸭等 部分鱼类:鲈鱼、鲤鱼、鲫鱼、草鱼等 甲壳类:牡蛎肉、贝肉、螃蟹等 干豆类:黄豆、黑豆、绿豆等 三、中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100克之间 深绿色嫩茎叶蔬菜:菠菜等绿叶菜、芦笋等嫩茎 花类蔬菜:白色菜花等 嫩豆类蔬菜:毛豆、嫩豌豆等 部分水产类:三文鱼、金枪鱼等 大豆制品:豆浆、豆干、豆皮、腐竹、豆腐等 四、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30毫克/100克 奶类:牛奶 蛋类:鸡蛋等 浅色叶菜:大白菜等 根茎类蔬菜:土豆、芋头、白薯、木薯 茄果类蔬菜:番茄、茄子等 瓜类蔬菜:冬瓜等 部分杂粮:小米、荞麦、燕麦 水果:葡萄、苹果、草莓等 精米白面:米饭、馒头等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穴位、施以科学的针灸手法,才能做到预后更明确、疗效更肯定。 1、面神经麻痹发病原因及病理 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中医理论,以单侧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逐瘀血,止痉挛,通经络。则痛可愈。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再次是七情六欲,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神经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2、选穴原则 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张林昌选取主穴:牵正、翳风、禾髎、地仓,均取患侧;眼不能闭合配阳白、太阳,流泪配睛明,鼓腮困难配颊车,久病体虚加足三里。刘萍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颊车、地仓透迎香、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健侧合谷。祝才银取患侧睛明、地仓、颊车、水沟、牵正、劳宫、对侧合谷治疗周围性面瘫。李世君以神庭、印堂、人中、阳白、太阳、地仓、颧髎、迎香、牵正、合谷(对侧)为基本穴,病程在1周以内加风池;肝胆火盛型配足临泣、外关、太冲;气血不足型以及病程在20天以上者,配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或伴发面肌抽动等情况,在配用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的基础上,面部患侧对应取穴治疗。选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承泣、颧髎透人中、颊车透地仓,每次选用1~2个配穴,随症加减,听觉下降取翳风、听宫;口?流涎者取人中、承浆;耸鼻不能者取迎香透睛明。 3、针灸时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治疗的最佳时机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针刺治疗尤其是在患部进行针刺。目前,西医及针灸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针刺只能加重病情,故主张在发病1周内不能针刺治疗,尤其不宜强刺激或用电针。将面瘫病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发展期,指发病后1~7天;第2阶段为静止期,指发病后7~20天;第3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20天以后。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因为发展期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该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会导致虚则更虚、邪盛更盛的局面。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对于上述观点,另有一些医家则持有不同见解,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愈早愈好。何聪针对面神经炎急性期属针灸禁忌的说法观察了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结果发现,患病后接受针灸治疗越早者痊愈率越高。因而认为面神经炎急性期不仅可以用针灸治疗,而且宜早不宜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及急性期能否应用针刺和电针的问题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良好时机。治疗愈早治愈率就愈高,同时疗程也明显缩短,只是需要严格掌握最佳适量刺激。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只不过要注意手法的轻重。对于发病前2周内的患者以及面神经测定提示轻中度变性的患者,由于神经依然有活性,针灸治疗时以轻刺激为宜,以补、以灸为主;而对面神经重度变性的患者,针灸治疗时则应以强刺激为宜,以泻为主。 针灸早期介入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并推荐使用电针或毫针剌结合灸法进行治疗。早期及时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是疾病恢复的关键,但同时要注意不伤元气,以防耗气伤血。 4、针灸治疗方法 4.1 毫针疗法 (1)常规针刺法 病之初期,邪气盛,正气足,以实证为主,治宜用泻法,以祛其邪,每日1次,留针30min;病之后期,外邪已祛大半,正气亦损,酌情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留针30min。无论急性期、缓解期,还是后遗症期,面部穴位手法总以轻灵为好。尤应注意在急性期面部腧穴宜浅刺、弱刺激,不宜用透刺、强刺激,刺激量要小。陆晓红以祛风通络,调和气血法选患侧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风池、合谷(双侧)为主穴加上配穴,然后在各穴上施以不同手法治疗。起效时间最短为5天,一般10天左右均可改善临床症状。 (2)浅刺法 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部位比较表浅,所以针刺深度宜浅不宜深。用毫针浅刺法治疗本病,痊愈率在85%~98%之间,总有效率在97%~100%之间。浅刺多针法和西药疗法治疗面瘫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浅刺多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同时通过观察针刺前后肌电图的即时变化,发现针刺对面神经有即时的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3)透刺法 是临床上治疗面瘫的常用针法。它不仅能促使气至病所、显著增强针感,而且在面部经筋相应穴位上进行的同经间或异经间的经筋透刺,还能更好地激发相关经筋之气,从而达到疏调三阳经筋、恢复经筋功能的作用。 (4)其他特殊刺法 毛刺、盘刺法治疗面瘫,发现盘刺刺激眼睑下缘,可增强眼轮匝肌的收缩功能,进而纠正下睑外翻,改善流泪症状。毛刺法刺阳明经、少阳经之皮部,可调和营卫,养血柔筋,以解决面部板滞不舒。缪刺法配合点穴治疗顽固性面瘫,滞针牵拉法治疗,疗效较满意。认为久病入络,气血瘀阻,滞针牵拉法可加强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能,使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4.2 电针疗法 恰当选择电针对面瘫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腧穴、波形、刺激量和适当的治疗时期。取患侧穴位,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四白、地仓透颊车、翳风、风池、合谷等。先用毫针,快速刺入皮肤,施用捻转为主。急性期(1周内)得气后用补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然后接通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加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患部,1次/天,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发展期电针采取疏密波,通电时间短、刺激强度轻;静止期采取低频连续波与疏密波交替;恢复期电针以高频连续波为主,与低频连续波交替使用。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 4.3 火针疗法 采用毫针结合火针法治疗面瘫,将普通毫针尖烧红,快速刺入太阳、迎香、地仓、耳门、颧髎等使患者有酸胀痛或闪电样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100%。 4.4 穴位注射疗法 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用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500g混合液,选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翳风穴,每次取穴4个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0.5~1mL,另选针刺穴位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4.5 耳针疗法 采用耳针,主穴取肝、肺、大肠、口、眼、面颊区;配穴:风寒袭表型加神门、下屏尖;肝胆湿热型加胆、三焦;气滞血瘀型加心、皮质下;肝肾亏损型加肾、内分泌。先用HB-EDT型袖珍穴位诊断治疗仪在耳穴上寻找敏感点后,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取穴。每次视病情选6~8个穴位,隔10min针1次,日针刺1耳,两耳交替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3疗程。耳背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显著效果。 4.6 艾灸疗法 用艾条在健侧阳白、地仓、翳风穴位上进行艾灸。穴位微红为度,每次20min。取患侧翳风、地仓、颊车,双侧足三里,每穴灸10min。翳风穴用雀啄灸法,地仓、颊车用往返灸法,关元、足三里用温和灸法,灸至穴位局部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辨证有:正虚邪侵;风痰阻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三个类型;针灸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辨证选穴是关键,抓住时机是条件,而且越早采用针灸治疗,预后越好,治疗上,穴位不宜多选,手法宜轻,平补平泻,刺激量合适为要,针刺及透刺时以浅刺,斜刺为主,才能收到理想疗效。在针灸方法中以毫针疗法最为常用,且疗效确切。 存在的问题: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中进一步明确毫针、电针、耳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整理统一标准,如:分型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确立临床路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本文做一简要梳理。 突发性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 1 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 60 mg),晨起顿服;用 3d,如有效,可再用 2d 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静脉注射给药:甲泼尼龙 40 mg 或地塞米松 10 mg,疗程同口服激素。 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 5 mg 或甲强龙 20 mg,隔日 1 次,连用 4~5 次。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 20~40 mg,或者地塞米松 5~10 mg,隔日 1 次,连用 4~5 次。如果患者复诊困难,可以使用复方倍他米松 2 mg(1 ml),耳后注射 1 次即可。 了解下前庭抑制药物 对于急性的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及严重的晕动病,应用前庭抑制药物,一般不要超过 72 小时,以避免抑制前庭代偿。 常用前庭抑制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病情康复期使用加速前庭代偿的药物:倍他司汀(激动 H1 受体)、银杏叶提取物(抑制 PAF)、乌灵胶囊、尼麦角林。急性期使用的激素也是加速前庭代偿的药物。 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的处理 卧床休息,减少和避免头部的活动和声、光刺激。 适当控制水盐摄入,避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水肿。 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后,眩晕剧烈这,可选用异丙嗪(25~50 mg)肌注,苯海拉明(10~20 mg)肌注,地西泮 10 mg 肌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 0.1 g 肌注。剧烈呕吐者,给予胃复安 10 mg 肌注。 间歇期的处理 病因处理: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病因明确者给予手法、药物即手术治疗。 脱水剂:甘露醇减轻内耳迷路水肿 改善循环药物: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尼麦角林等 抗生素:细菌性迷路炎等炎性病变 抗病毒药物:病毒性迷路炎、前庭神经炎 糖皮质激素:前庭神经炎、脑干、小脑炎 抗栓降纤药物,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降纤酶、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用于血管闭塞性疾病,如脑梗死,迷路动脉梗死。 神经保护剂: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辅酶 Q10,ATP 等 手术针对病因治疗 迷路摘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乳突切除术、肿瘤切除术等。 前庭康复治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