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定期随访是能和大肠肿瘤长期共处的“黄金法则”。术后随访是大肠癌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即使切除大肠癌病灶,但体内仍然可能存在检查手段无法查出的微小转移病灶。这些微小的转移灶可能会在术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增殖发展而导致复发。随访是什么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把肿瘤纳入慢性病范畴。这使得昔日被视为“绝症”的癌症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在肿瘤慢病管理中,定期随访工作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其不仅是慢病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更加体现了慢病管理与单纯治疗的根本区别。因此,在肿瘤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都会重点提醒患者定期到院随访。随访的意义何在(1)尽早发现复发转移有人害怕随访是因为担心随访查出复发和转移。但事实上,积极的随访对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是非常有必要的,肿瘤是否复发转移以及复发转移的治疗效果,跟随访与否是有确切关系的。结直肠肿瘤即使复发转移,早期发现的治疗效果也是可以的,尤其是那些有再次手术的患者。科技在不断创新,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转移肿瘤的手术、射频技术、多药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使越来越多的癌症获益,他们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周围那些未能治愈的癌症,应该更充满希望。(2)尽早发现第二个原发癌许多癌症患者都存在发生第2个原发癌的可能性,但通过随访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个人罹患多种癌症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些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有一定的相通性。比如,Lynch综合征的女性患者,有可能再发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如果在早期发现肿瘤时积极进行治疗,治疗效果通常很不错。但如果他们在乳腺癌治疗结束后,没有进行积极的随访,不能及早发现肿瘤,那么后果可能是无法想象的。(3)控制用药量,监测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因为疼痛口服了止痛药,但长期口服某些止痛药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随访中需要根据医嘱进行调整。又如,某些口服化疗药的患者会因为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现象,这些都需要定期随访,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相应的剂量调整。随访方案(1)病史和健康体检,每3-6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2)监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每3-6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CEA或CA199升高提示肿瘤可能复发或转移,但不是绝对代表肿瘤复发或转移。(3)腹腔和(或)盆腔超声检查每3-6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总共5年,5年后每年1次。胸部X线检查每6个月1次,共2年,2年后每年1次。超声检查目的是发现肿瘤有无转移至肝脏、胆囊、胰腺等盆腹腔脏器。胸部X线检查目的是发现肺部有无转移。(4)胸腹和(或)盆腔CT或MRI检查每年1次。该检查较B超敏感性更高,目的是发现有无复发或转移灶。(5)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如未见息肉,3年内复查;然后5年1次,随诊检查出现的大肠腺瘤均推荐切除。如术前肠镜未完成全结肠检查,建议术后3-6月行肠镜检查。该检查可观察整个结直肠的内部情况并可同时切除息肉。(6)PET-CT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病人,可考虑PET-CT检查,可检验出或影像学排除复发转移。来随访,这些资料记得带随访作为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患者出院后,我院医护人员会定期提醒患者前来随访,及时与已出院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提供各个治疗阶段的治疗建议和要点。但为了使患者能够最大化地获益于随访工作,还需要广大患者朋友的积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关注自我身体情况的变化,保存好治疗和检查相关的各类资料,让医生能够全面、准确地回顾治疗过程。出院记录记得带。患者出院时,医院将针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病情情况、治疗效果等制定小结,一份交予患者保管,一份留存医院备案,患者应仔细保留出院记录,随访时医生可根据出院记录对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或全面的了解。如果有条件的患者,建议定期记录病情症状变化(特别是跟自己病情相关的症状),所服用的药物及补品,已接受/正在接受的其他治疗等,便于医生进一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一些大肠癌患者和家属总会询问医生这样一个问题:大肠癌有没有遗传性?尤其是一些为人父母的患者,总担心把疾病遗传给后代。大肠癌本身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遗传概率。大多数大肠癌患者没有大肠癌家族史,然而约1/5的大肠癌患者家庭成员有肠癌病史。已有研究表明,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罹患大肠癌风险增加,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年轻的大肠癌患者,它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更密切,如在45岁以下时被诊断出癌症,或者1个以上一级亲属受到影响,罹患风险更高。此外,约5%到10%的大肠癌患者有遗传基因突变,最常见的和大肠癌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和Lynch林奇综合征,其他罕见的综合征(如Turcot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MUTYH相关性息肉等)也可增加大肠癌的风险。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FAP是由遗传自父母的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大约1%的大肠癌是由FAP引起的。在FAP最常见的类型中,通常在患者十几岁或成年早期,就有成百上千的息肉生长在结肠和直肠中。FAP患者早在20岁时通常1个或更多的这些息肉已经发展成癌症了。到40岁的时候,如果他们还没有切除结肠来进行预防,几乎所有患有FAP的人都会患结肠癌。患有FAP的人患胃癌、小肠和其他癌症的风险也增加了。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 colon cancer,HNPCC):Lynch综合征约占所有大肠癌的2%到4%。这种疾病是由MLH1或MSH2基因遗传缺陷引起的,这些基因通常帮助修复受损的DNA。Lynch综合征患者也会出现息肉,但息肉数目较少,不像FAP那样有数百个息肉。在这种情况下,这类患者患大肠癌的终身风险可能高达80%,但这也取决于哪些基因受到了影响。罹患该综合征的妇女患子宫内膜(子宫的内壁)癌的风险也很高。其他与Lynch综合征相关的癌症包括卵巢、胃、小肠、胰腺、肾脏、脑、输尿管和胆管部位的癌症。综上所述,肠癌患者的亲属应当尽早行结肠镜检查,若有疑似症状出现要尽早检查尽早治疗。对于有遗传性大肠癌家族史者,早检测、早预防绝对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遗传性大肠癌一般发病都比较早,所以建议有遗传家族史的个体在年轻时应该做肠镜检查,并且注意持续监测。同时,基因检测也成为目前防范遗传性大肠癌的方法之一。而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也有可能有遗传肿瘤的风险,可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和检查。建议进行遗传咨询,针对有风险的患者亲属进行相关基因检测。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如果夫妻双方都有遗传家族史,通过咨询可以了解后代患病的可能性,一般建议进行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大肠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即使两个人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但是如果他们接触的环境不同,那么他们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也不一样。总之,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大肠癌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调节这种易感性。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内镜医师在可视镜头下可以完整地检视整个结直肠的情况,对于发现的可疑病变可以取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纤维结肠镜属于光学内窥镜,通常由物镜系统和光学传/转像系统,含或不含有观察目镜系统构成观察光路的内窥镜。电子结肠镜属于电子内窥镜,通常由物镜系统、像阵面光电传感器、A/D转换集成模块组成。将所要观察的腔内物体通过微小的物镜系统成像到像阵面光电传感器上,然后将接收到的图像信号送到图像处理系统上,最后在监视器上输出处理后的图像。结肠镜的适应症主要为: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持续粪潜血阳性者;有下消化道症状,如慢性腹泻、长期进行性便秘、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腹块等诊断不明确者;X线钡剂灌肠检查疑有回肠末端及结肠病变者,或病变不能确定性质者;X线钡剂灌肠检查阴性,但有明显肠道症状或疑有恶性变者;低位肠梗阻及腹块,不能排除结肠疾病者;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需进行结肠镜治疗者,如结肠息肉切除术、止血、乙状结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等;结肠切除术后,需要检查吻合口情况者;结肠癌手术后,息肉切除术后及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后需定期结肠镜随访者;肠道疾病手术中需结肠镜协助探查和治疗者;需进行大肠疾病普查者。而禁忌症为:妊娠、腹腔内广泛粘连及各种原因导致肠腔狭窄者、慢性盆腔炎、肝硬化腹水、肠系膜炎症、肠管高度异常屈曲及癌肿晚期伴有腹腔内广泛转移者等,如果必须检查时,由有经验的术者小心进行;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结肠憩室患者应看清肠腔进镜,勿用滑进方式推进结肠镜;曾做腹腔尤其盆腔手术、曾患腹膜炎以及有腹部放疗史者进镜时宜缓慢、轻柔,发生剧痛则应终止检查,以防肠壁撕裂、穿孔;体弱、高龄病例,以及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对检查不能耐受者,检查时必须慎重;肛门、直肠有严重化脓性炎症或疼痛性病灶,如肛周脓肿、肛裂等,对检查不能耐受者,检查时必须慎重;小儿及精神病或不能合作者不宜施行检查,必要时可在全麻下施行;妇女月经期一般不宜做检查。对于无症状健康人群而言,年龄50~74岁的个体首次筛查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免疫法大便隐血检测,阳性者需行结肠镜检查;后续筛查每年至少检查1 次免疫法大便隐血,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有结直肠腺瘤病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者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年都参加结直肠癌筛查。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直径≥ 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瘤变)患者应在诊断后1~3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未发现腺瘤复发,后续间隔可延长至3~5年;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基因筛检,家系中遗传突变携带者定期结肠镜检查,非突变携带者以一般人群筛查;炎性肠病患者定期专科就诊,根据病变范围、程度和年限与医生商定结肠镜检查间隔。
我们知道了大肠癌的可怕性及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那么我们能否有什么手段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呢?抑或是有什么手段来更早的发现大肠癌从而减轻它对我们健康的威胁呢?像第三章所讲述的那样,大肠癌的发生一般是来自于息肉或者腺瘤的癌变,而从息肉或腺瘤到大肠癌的过程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若能及时的发现肠道内的改变,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那么,恶性肿瘤细胞尚在摇篮中的时候,其是否会有一些症状帮助我们去发现它们吗?哪些症状提示我们需要警惕大肠癌呢?其症状一般包括: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消瘦等。便血:便血为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大肠癌的警示灯。其可表现为便潜血试验阳性、柏油样大便、黑便,当大肠癌病变较靠近肛门时,亦可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暗红色血液或者新鲜血液等表现。在大肠肠腔内发生突起病变(息肉或者腺瘤)时,当肠腔内大便通过肠腔病变部位时,会对此病变造成反复摩擦,从而引起出血,但这个出血量一般是微量的,不能通过观察大便的颜色改变而发现,此时只能通过大便潜血试验检查来明确大便内是否存在血液细胞(红细胞)。若的显微镜下发现了红细胞则认为是阳性,此时便说明存在出血的情况。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大便颜色性状可表现为柏油样或者黑便,此时一般出血量较大,同时有可能伴有贫血甚至消瘦等表现。某一天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大便变得黑溜溜的,或者冲厕所的时候发现有红色出现,先不要太过紧张和着急。因为一些食物有可能也会造成黑便。那么,吃了哪些食物之后会出现黑便的表现呢?首先,是血液制品的食物。所有含血块的食物均会影响大便的颜色,最常见的食物有鸭血、猪血等。其次,是一些含有颜色的食物,如火龙果、蓝莓等,火龙果会使大便内呈现一种淡红色,蓝莓会使大便带有深蓝色等表现。此外一些含铁量高的食物,也会对大便颜色造成影响。因此,当我们发现大便颜色“不正常”时,首先要排除一下是否是近几天的饮食所引起的哦。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习惯改变是大肠癌的另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大便习惯改变主要是指大便排便习惯与既往发生改变,其包括频率及性状的改变。频率如一天一次更改为了一天多次,或者是多天一次;性状改变如既往大便为软便,更改为便秘或者腹泻,有时可表现为便秘和腹泻的交替。若生活中发现了大便习惯的改变,则需要高度警惕大肠癌的可能。但同时也需要排除是否为最近饮食结构的发生变化,如是否近些天由于一些原因导致饮水量较前明显减少,是否近期饮食吃了一些刺激性食物等。因为这些因素均会对大便的性状产生影响。腹部肿块:腹部肿块是大肠癌的另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病人多在洗澡时无意间触及。因为右侧大肠的肠腔较宽,肿块型的大肠癌较为常见,故右侧大肠癌直径一般长的较大,故一般多发生在右侧。消瘦:消瘦为恶性肿瘤常见的表现。如果近段时间没有什么原因的发现体重下降,当提高警惕,警惕是否可能为恶性肿瘤。当然,大肠癌还有很多不典型的其他症状与表现。最常见的为上面所述的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及消瘦。当肠道给予我们这些信号的时候,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尽管大肠癌难以发现,临床误诊率很高,但是,除了遗传性大肠癌无法预防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肠癌都是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加以预防的。遗传性大肠癌的发生毕竟是少数,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体检,同时,注意身体的求救信号,是可以减少或者早期发现大肠癌的。(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喝酒、肥胖、缺乏运动和便秘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有资料显示,每天饮酒45克,大肠癌风险增加至1.41倍,吸烟提高大肠癌风险1.2倍,肥胖者患大肠癌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的1.45倍。因此戒烟限酒,减肥、控制自己的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大便习惯,避免便秘,做到每天排一次大便,减少大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也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2)饮食预防:食物中纤维太少,也会提高大肠癌的概率。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40万人参加的饮食与癌症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癌症危险的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已经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生,吃的食物太细、太精致,容易产生便秘,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毒素就更容易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大肠癌。因此,要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纤维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是可以预防大肠癌的。(3)增加运动:现代人的运动减少,肠道的蠕动变慢,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规律运动可以降低24%的大肠癌风险。每天从事30分钟的有氧运动,就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肠道息肉转变成大肠癌。(4)注意身体的求救信号:尽管大肠癌的发生比较隐匿,不容易发现,但也会露出蛛丝马迹,只要我们重视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可能早期发现大肠癌,及时治疗就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当人体出现消瘦、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呈脓血便或血便时,就应该警惕是否得了大肠癌,应该到医院就诊。当人体出现腹部包块和肠梗阻的表现时,则是晚期肿瘤的表现了。(5)做好健康体检:30岁以后的人提倡每年做一次大肠癌筛查,检查手段有简单而便宜的大便隐血实验和直肠指诊,必要的时候,可以做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尤其是直肠指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直肠癌,但遗憾的是,一些体检项目中往往没有这个项目,就是有这个项目,很多人不愿意做。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院士在谈到直肠指诊的意义时说,“外科医生要做直肠指诊,宁愿沾污了自己的手,也不要沾污自己的名声”,充分说明了直肠指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直肠指诊的科普宣传,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项检查的意义。(6)下列人员更应该警惕大肠癌的发生:①45岁以上人群;②有痔疮和长期便血的人;③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④有长期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者;⑤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者;⑥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的;⑦长期精神抑郁,近3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尽管大肠癌难以发现,临床误诊率很高,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遗传性大肠癌无法预防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肠癌都是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加以预防的。
大肠癌术后前五年,是复发的高峰期,特别是术后前两年。如果手术后5年没有复发和转移,那么再复发和转移的概率,就相当低了。所以,医生经常说5年生存率,如果术后5年没有复发和转移,那就可以考虑临床治愈。但是大肠癌手术之后,千万不要因为手术做的很成功就放松警惕,事实上很多病人还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还需要保持长期的随访,定期的复查,在5年之内要非常密切的跟踪,一旦复发转移,还有很多非常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能够早发现,而不至于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再发现它,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早期肠癌手术后复发的病人,一般可以通过二次手术将病人体内出现复发的病灶进行切除,从而使病人获得康复。而复发肠癌治疗的难点不是远处转移(以肝、肺最常见),而是局部复发,前者经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后者往往会有腹膜扩散,邻近脏器侵犯(骨盆、腹壁,肾脏和卵巢,膀胱,输尿管等),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放化疗和靶向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复发肠癌不仅包括远处肝肺等转移,也包括局部复发。肝肺转移尚可通过手术、介入、化疗等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局部复发包括腹膜播散,邻近脏器侵犯如骨盆和腹壁、肾脏和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等,是临床治疗难点之一。复发肠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联合诊治,主要包括普外科、放射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肿瘤科等。评估手术切除可能,设计个体化手术策略,围手术期支持,实施复杂手术,制定术后康复方案,评价生活质量,建立医疗档案,长期随访。首先,影像学对于复发肠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CT、MRI及PET-CT等可明确复发肠癌的部位、数目、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腹膜是否转移等。通过放射科医生对于影像学的分析,可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其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由普外科医生全面评估病情,适合手术时,行手术治疗,如果复发肠癌侵犯子宫和子宫附件等,则需妇产科医生联合手术治疗。若侵犯膀胱、输尿管等,则需普外科联合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当然,如果侵犯骨,则需普外科联合骨肿瘤科手术治疗切除侵犯的骨头。复发肠癌的术式复杂,常常需两个甚至更多科室联合手术。再次,没有手术可能的患者,则需肿瘤内科或放疗科提供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及放疗。总之,复发肠癌的诊治是临床难点之一,常常需联合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评估,并针对患者提供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大肠癌复发指的是在经过治疗,患者体内已经检测不到肿瘤病灶,经过治疗恢复一段时间后,肿瘤又回来了。肿瘤复发分为局部复发、区域性复发以及远处复发三种。局部复发是指肿瘤作为原发癌在相同的部位或其附近再次生长,一般来说,局部复发并不会扩散到淋巴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区域复发是指癌细胞突破了原发癌区域,出现在附近的淋巴结或组织中。局部和区域复发两者常同时发生,称为局部区域复发。此时癌细胞尚未转移到身体更远的部位。远处复发是指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身体内更远的组织器官(通常是肺、肝、骨或脑),癌细胞在远离原发部位的地方可以被检查到,这种复发类型称为远处复发,也称为转移。肠癌术后发生转移会有哪些症状呢?肠癌术后转移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症状,有些病人手术后,1年、半年广泛肝转移,甚至肺转移,病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体重均未下降。从此角度,不能单纯依赖症状来判断手术后肠癌是否复发转移。要判断是否转移最主要的是通过临床的一些检查指标,主要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结肠镜、肝脏核磁、以及PET/CT等。但是临床的一些症状可以作为复发转移的参考,结肠癌复发转移的症状有以下几点:在复发转移的早期时候一般是会出现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以及腹部不适应的症状;在复发转移中期的时候,会出现腹泻、大便前肚子疼痛、便秘、大便次数的突然间增多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可能还会出现消瘦、黄疸、腹部有异常的包块、贫血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大便的时候带有脓血便、大便带有黏液,以及大便中既有黏液也有血液。但是考虑到转移的部位不一样,所以具体的症状也可能会有所差异。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结肠癌,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之后要定期进行复查,随时监测有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的症状。肠癌最容易复发转移的是什么部位?肠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以及淋巴系统、局部扩散等途径来转移。肠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肝脏,有些病人发现的时候就合并了肝脏的转移。第二常见的部位就是肺,肺转移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发展缓慢,另外肠癌还容易出现腹腔、腹膜后一些淋巴结的转移,而最常见的就是肝转移。什么是肠癌肝转移呢?肠癌肝转移就是肠癌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液等途径被带到肝脏形成肿瘤,肠道的血液回流,第一站就是到肝脏,所以肠癌最容易发生的就是肝转移。肠癌有50%以上病人发生肝转移,目前临床上有较多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靶向药物、介入治疗等,其效果还是不错的。手术后病人,需根据医生医嘱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早期发现肠癌转移,此时干预效果最好。结肠癌肝转移以后还能活多久?结肠癌肝转移的生存率,取决于病人是否进行手术切除、病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如果结肠癌肝转移能完全切除,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30%-50%。具体到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需找专业团队,做出最具针对性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需要病人有良好的依从性,做到定期复查规范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肠癌转移到肺还能活多久?肠癌转移到肺,目前治疗还是比较满意的,对于孤立的肺转移病灶,可以选择肺组织的部分清除,在手术以后也需要配合全身的静脉化疗,同时也需要进行肠癌根治切除术,有很多病人的生存时间可以达到1-2年,甚至更长。肠癌肝转移应该怎么治疗?对于有手术治疗指征,一般情况比较好,没有手术禁忌的这部分人群,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人群,可以考虑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药物等全身治疗方案;对于肿瘤负荷特别大的部分病人,还可以考虑局部治疗,如射频、微波、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局部治疗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期,给与不同的方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因素(1)肿瘤本身的一些特性:其中肿瘤浸润肠管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多少,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因素。(2)术前治疗不足:术前治疗不足常常发生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直肠癌手术能切除的范围多要小一些,所以推荐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以提高术后治愈率,减少复发。(3)手术操作影响:手术的因素也很关键,肿瘤切除的是否彻底?术后病检出淋巴结少于12枚,一些大的医学中心术后淋巴结检出20、30枚都有,淋巴结可以更准确的对肿瘤分期,对治疗的意义非常大。(4)术后治疗不够: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以化疗为主,术后化疗适应症明确时,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