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尿道上皮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防止尿液中的有毒物质和细菌流入。当膀胱受到损伤时,尿道上皮会在损伤后开始再生。然而,有几个因素可能会影响膀胱尿道上皮的再生功能,包括衰老、慢性炎症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CKDs)。膀胱粘膜再生功能受损就会导致尿路上皮细胞分化以及屏障功能缺陷,这可能是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和复发性细菌性膀胱炎的潜在病理生理学。之前的免疫组化(IHC)研究和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在IC/BPS和复发性膀胱炎中,正常伞状细胞的丧失和连接蛋白的缺陷。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此前已作为再生医学疗法应用于许多医学方面。PRP富含许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调节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和再生。既往文献研究证实,膀胱注射PRP后,可以减少膀胱炎症性纤维化的生物合成,减轻了局部的氧化应激,促进了尿路上皮细胞的再生,增强了血管生成和神经生成,从而使膀胱功能得以恢复。多项研究证实:多次膀胱注射PRP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尿频,尿急,明显减少膀胱区不适及疼痛,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夜尿次数等症状。近日,北京博爱医院医护人员在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后,恢复了中断了大半年的PRP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工作。我们目前实施的是改良后的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的PRP制备,后续连续4-6月,每月来院一次,住院行膀胱镜下PRP注射的治疗流程。根据我们既往的临床研究报道,大部分患者第1-2次注射后开始有效,从第二次注射后明显效果开始显现,最后一次注射后,大概约85%的患者的症状改善能够较长期维持。希望我们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工作能为更多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带来福音。下面是一些临床工作的图片,简要的为患者说明一下此项工作的流程
二甲基亚枫(DMSO,又名RIMSO-50) 1970年代初期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批准,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灌注治疗。 由于西施泰,肝素和/或爱必罗的日益普及,亚砜(RIMSO-50)目前已逐渐减少临床使用。 DMSO是工业溶剂的稀释,其无菌和纯化版本,被发现具有抗发炎,镇痛,肌肉松弛,肥大细胞刺激和胶原蛋白溶解的作用 属性,从而被开发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患者可能每1-2周接受一次治疗,持续约15至20分钟,如果 病情有所改善,建议第二疗程。但必须要注意的是, DMSO很少被长期使用 长期治疗,如果患者对治疗无反应,也不应使用。许多研究 已经进行了显示,DMSO的成功率从25%到90%不等。轻度不良事件 (即不适)很常见。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国际上, 多年来,关于在DMSO中使用合适的剂量一直有很多争论。 D. Melchior和C.Subah在2002年和2003年AUA年会上提出: Packer发现DMSO在FDA批准的50%浓度下可能会损害膀胱肌肉,这个浓度的药物灌注膀胱,会 30%的膀胱肌肉痉挛,且持续很长时间,其损坏甚至是不可逆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 会议上同意DMSO应该且仅以鸡尾酒形式进行膀胱灌注,灌注 浓度应低于30%。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的Ray Rackley医师表示,克利夫兰诊所目前已不再使用DMSO进行膀胱灌注,并且他认为DMSO会造成许多膀胱损伤,且无法逆转。主要副作用包括剧烈的膀胱灼痛和不适,大蒜味和异味,膀胱痉挛 和烦躁。 DMSO会引起动物胎儿畸形,因此在怀孕期间禁用。 AUA小组指出:“如果使用DMSO,则小组建议限制滴注停留时间为15-20分钟”,因为更长的停留时间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DMSO建议以鸡尾酒方式灌注,每次保留20分钟,每周一次,连续6-8周,后续如果有必要,每月维持一次。但不建议灌注太长时间,因为长期灌注有个别患者可能存在膀胱挛缩,丢失膀胱的风险
unner在1914年描述了IC/BPS的典型膀胱镜检图,即一个“隐蔽”的膀胱溃疡,相应的膀胱镜检表现为片状红色粘膜下小血管围绕中央苍白的瘢痕区,后来将该病理表现命名为Hunners溃疡。之后,水扩张后出现的“肾小球样”点片状出血成为IC/BPS的主要膀胱镜检特征。但并非所有的有IC/BPS症状的患者膀胱镜检都有“肾小球样”点片状出血,同样并非所有的有“肾小球样”点片状出血表现的患者都有IC/BPS症状。尽管Hunner’s溃疡与疼痛和尿急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肾小球样”点片状出血及其严重程度与IC/ BPS的主要症状之间并无明确相关,另外判断Hunner’s溃疡或“肾小球样”点片状出血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膀胱镜检查的目的:① Hunner氏病灶的诊断;② 麻醉下水扩张;③ 膀胱随机活检除外膀胱原位癌或其他局部病理病变.麻醉下水扩张:脊髓麻醉或静脉麻醉,截石位,冲洗液距耻骨联合上方80cmH2O,经尿道插入膀胱镜,观察膀胱各壁有无肿物,憩室,结石,溃疡和出血,并行随机活检。继续灌注膀胱直至冲洗液无法明显进入膀胱为止(此时膀胱内压力大致为80cmH2O)。女性患者由于下尿道阻力较低,膀胱在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可能会出现灌注液从尿道与膀胱镜的间隙外漏,可通过阴道内手辅助压迫尿道内膀胱镜两侧间隙,直至膀胱内液体压力达到规定数值,以确保膀胱容量测定的准确性。严重的间质性膀胱炎可能在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即出现明显的出血,粘膜撕裂现象,因已达到诊断目的,可提前中止水扩张(如仅仅作为诊断性检查)。达到80cmH2O压力后保持1~3分钟,引流冲洗液,并重新灌注同时观察膀胱粘膜。如每象限出现10个以上出血点,并有三个象限以上,提示红斑症阳性(NIDDK诊断标准)。红斑症阳性,并不是间质性膀胱炎的特异性诊断,因为一些其他疾病患者行麻醉下水扩张也会出现红斑症阳性,例如:放射性膀胱炎等,因此还需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排他性检查。此外,麻醉下膀胱最大容量<200ml,则可诊断膀胱挛缩。麻醉下水扩张还可用于对20%-30%的患者进行治疗。Hunner’s 病灶 膀胱镜下的Hunner’s溃疡并不是一个慢性溃疡表现,而是表现为特异性的炎性病灶,其特点为水扩张后膀胱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广泛裂开,“溃疡”一词的含义是指在膀胱镜下,未行水扩张时也可以看到特异性的表现:溃疡中心呈现星形、放射状的白色瘢痕。 近来学术界建议以Hunner’s病灶一词取代Hunner’s溃疡。Hunner’s病灶的典型表现是:病变通常表现为变红的粘膜区域,小血管向中央疤痕放射,该区域有纤维蛋白沉积物或凝结物附着。随着膀胱水扩张后容量的增加,该部位破裂,伴随着从膀胱粘膜边缘有类似瀑布状点状出血渗出,典型的病灶在扩张后会出现局部水肿,水肿周边扩张程度有所不同。
近年的研究进展显示,IC/BPS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得而知,目前,主流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点:1. 膀胱上皮细胞的氨基葡聚层缺乏(GAG)2. 慢性细菌感染与慢性炎症3. 膀胱上皮下肥大细胞的异常激活伴促炎介质的释放4. 神经免疫机制5. 自体神经功能异常以上这些原因单独都可能导致IC/BPS的发生,也有可能几种病因同时存在,从而引发综合的致病效果。由于致病病因不止一种的可能,这也就造成了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式,能够成功的治疗所有患者,绝大部分IC/BPS患者可能都需要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才能最终有效的控制症状。此外,有证据表明,IC/BPS患者经常合并其他疼痛症状和其他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纤维肌痛,这可能代表了这种异质性疾病的一种独特表型有研究发现,膀胱内的氨基葡聚糖层(glycosaminoglycans, GAG)可形成一个保护屏障,防止尿液中的溶质进入到基底细胞膜中。据此,Parsons首先提出了泌尿系统上皮渗透性增加的假说。人们进一步发现,外源性硫化多糖(如肝素、多硫戊聚糖、透明质酸)可减少膀胱壁内尿素及氯化钾的跨壁移动,缓解IC症状。上皮渗漏理论可部分解释IC的成因,但是目前的研究证据并不支持将之视为临床上出现的IC首要致病因素。很多研究人员都对泌尿系感染是否作为引起IC/BPS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典型的临床病例可以强烈支持这一观点,活动性感染参与其病理进程或者抗生素在治疗中起作用看起来证据都不充足。炎症是典型的IC或溃疡型IC的普遍特征。膀胱病变处的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膀胱壁全层炎症和周围神经炎症。肥大细胞被认为在IC/BPS的病因和/或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许多强效炎症因子的储存库,可以释放包含如组胺、白三烯、血清素及细胞因子等强效炎症介质。溃疡型IC/BPS中的许多症状和特征,如疼痛、尿频、水肿、纤维化及固有层新血管的生成可能均于肥大细胞衍生因子的释放有关。相比较而言,溃疡型IC/BPS患者的膀胱组织中肥大细胞以数十倍数量的增长。然而,在非溃疡的IC/BPS患者中,肥大细胞的数量正常或仅轻度增加。除上述机制外,IC/BPS可能还有其它机制,有作者发现IC/BPS患者的逼尿肌中肥大细胞增多以及尿白三烯E4和嗜酸性粒细胞蛋白X增加。 实际上,认识到肥大细胞和IC有关,并不排斥病因学的其他理论。因为肥大细胞可能与任何病因引起的损伤相关,并且其去颗粒化可能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尿频的终末共同通路,被激活的肥大细胞在其发病机理中扮演着虽然不是初始因素,但却可能处于中心地位的角色。近来,神经炎症反应失调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实际上,IC与由神经炎症反应引起的其他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具有许多共性,包括疼痛定位不明确(盆腔),临近区域出现疼痛感(会阴、耻骨联合上部、背部下方、臀部),以及确实存在不明原因的炎症变化等。神经源性炎症可能是某些IC/BPS患者的病因,或者是其他病因引起的结果。这与肥大细胞的中心作用或上皮渗漏学说并不矛盾。这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现象的发生,或由偶然的感染而引起,这就可以解释临床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某一次泌尿道感染后就患上了IC/BPS的尴尬事实!中枢神经系统与盆底失调相关,又同时导致了慢性盆腔疼痛,也可能以创伤或盆腔手术后的IC有关。神经源性炎性学说对于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其他病因:抗增殖因子:keay等发行正常对照组的膀胱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IC患者的膀胱细胞,进而发行了IC患者尿路上皮细胞产生的抗增殖因子APF是IC/BPS的敏感且特异性的标志物。Keay等进一步提出假说:IC/BPS可能是由于APF抑制尿路上皮增殖而引起的,APF的这种作用受膀胱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的调节。在APF存在并且HB-EGF(表皮生长因子)产生受限时,任何对膀胱的损伤(感染,创伤,过度扩张)都可以使易感患者产生IC/BPS。
膀胱的功能分为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储尿和排尿功能之间的转换需要完善的神经系统协调和逼尿肌、内外括约肌的结构、功能正常来保证。当支配储尿和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诸如外伤,炎症,多发性硬化,骨髓增生异常,退行性病变或者先天畸形等因素影响时,或者患者本人受到后天情绪,异常心理影响时,膀胱逼尿肌和内/外括约肌之间就可能失去协调性,从而导致相应临床症状。比如: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也在收缩而不是放松,这就会导致功能性梗阻的发生;或者逼尿肌松弛时,括约肌也松弛,就会导致较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是一种膀胱排空过程中的功能异常,是一个尿动力学诊断,国际尿控协会(ICS,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将其定义为:在明确的神经系统损伤情况下,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和/或尿道周围骨骼肌出现的不自主收缩,其临床特征是逼尿肌自主/不自主收缩时出现的外扩约肌(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EUS))的不自主收缩。这种逼尿肌同尿道外括约肌或者膀胱颈之间的不协调会导致排尿期的梗阻,导致排尿期膀胱内压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残余尿增多,反复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上尿路积水和肾功能衰竭。在缺乏明确的神经系统异常的情况下,逼尿肌收缩功能收缩合并括约肌松弛障碍的临床状态称为“功能障碍性排尿”,一般是继发于行为异常。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定义,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DSD由一系列梗阻性症状群组成,会导致进展性的上尿路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脊髓损伤,各种脊髓术后患者是此病的高发人群。该病的治疗目的为避免由反复排尿梗阻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a-受体阻滞剂,M受体阻滞剂等),导尿,括约肌切断,神经调节,经尿道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尿道支架等。对于非神经源性的排尿功能异常,盆底训练和生物反馈有治疗价值。DSD是继发众多神经系统疾病后导致的排尿功能异常性疾病,很多种疾病(上文已述)可以引发这一特有状态,但是每种疾病又不是肯定会引发类似病理状态,因此目前关于DSD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尚未可知。我们检索相关文献后,借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单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粗略估计一下DSD的情况。脊髓损伤在年轻人当中高发。最常见的脊髓损伤原因是道路交通意外,第二位为运动意外损伤,第三位是枪伤导致。感染和血管性疾病为非创伤性原因中较多见的原因。S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区域差异。目前大多数系统评价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只有少数来自亚洲,因此难以估算全球数据。总体而言,SCI发病率从每年12-65例/百万人口不等。第一个高峰是年龄在15到29岁之间的年轻人,老年人中是第二个高峰期。受伤的平均年龄为40岁,SCI最常见类型是四肢瘫痪,完全性截瘫,完全性四肢瘫痪和不全截瘫。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中一般有70%-100%的患者存在DSD表现。在少数情况下,DSD也见于非脊髓损伤性疾病,例如脑干功能不全也会导致此类问题,比如在急性脑半球中风的情况下,虽然不占多数,但是在14%的患者中可以见到DSD的现象,另有36%的患者存在括约肌不自主松弛的问题。DSD在多发硬化中也非常常见,占到28%-82%的比例,但是相比SCI,多发硬化引起的DSD很少引起肾积水和肾功能加重。DSD常见于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但DSD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同疾病间没有明确的关系。Schurch等人的研究表明,较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而言,感觉和运动SCI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更多表现为Blavias I型的DSD。颈椎损伤与DSD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大约有20-25%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会发展为DSD。因为其他变量如性别和进行性疾病的状态与DSD的发病率无关,因此在病灶部位以外的MS患者中发现一个新表型很难。DSD患者中也发现多达50%的先天脊柱裂和其他影响脊髓脊髓束的少见疾病,如横贯性脊髓炎,HTLV-1和中风。DSD是神经源性膀胱中上尿路损坏的重要原因(通过影响膀胱收缩力,顺应性从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及早明确诊断非常重要。1981年,McGuire教授发表的研究表明,脊柱裂患者持续的膀胱储存压力大于40cmH2O,增加了上尿路损伤的风险,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的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是尿控学界尿动力检查均采用的是体内调零模式,因此该篇文章提出的40cmH2O这个压力值,换成今天我们尿动力检查国际通用的体外调零模式后,就应该是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较初始压力升高40cmH2O时的膀胱容量为安全容量。逼尿肌漏点压的升高反应了尿道近段阻力增加,很多是由DSD引起的,阻止了通过漏尿的现象减少膀胱内压,从而导致后续一系列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脊髓损伤患者中,肾积水可能与DSD的持续存在相关,研究表明,与间歇性DSD相比,持续性DSD的表型使脊髓损伤患者膀胱顺应性进一步降低的风险最高。在多发性硬化人群中,关于DSD与上尿路功能恶化的关系仍存在很多争议。de Sze等研究显示:11项研究中的1200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患者发生上尿路并发症的风险越来越高,且最可能发生在患病6-8年后。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存在同样的DSD表现,但是MS患者膀胱顺应性降低和上尿路损坏的发生率并不高。
好大夫直播-间质性膀胱炎相关问题探讨
首先是非常喜人的消息:自北京市新的医保政策公布以后,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及相关耗材已经成为医保乙类报销项目。目前北京医保患者和在北京办理异地安置就医的外地患者能够享受此政策红利!目前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可以按照医保政策完成此类手术。符合上述规定的患者自己支付的费用仅为大概3万左右。括约肌损伤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定义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尿道括约肌损伤以及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缺失。自然情况下男性罕见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其最常见原因为医源性损伤:盆腔手术,包括良性前列腺切除术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他原因包括工伤,车祸等意外发生骨盆骨折导致尿道损伤,也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脊髓手术,脊髓损伤等导致的神经源性压力性尿失禁;先天性畸形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也都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医源性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前列腺术后(前列腺增生手术或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中有单纯括约肌损伤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也有因为同时合并逼尿肌活动过度在内的混合型尿失禁成分存在,其次就是各种原因的神经源性压力性尿失禁,很多均源于脊髓病变手术后的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前列腺术后6-12月依旧有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情况发生,即认为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的分度: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每日使用尿垫≤2片。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每日使用尿垫3-5片。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每日使用尿垫>5片。对于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目前的人工尿道括约肌产品,为全球治疗此类疾病的金标准,有40余年临床使用经验,近期已开始在国内少数大型尿控中心开始用于临床。我院目前已成功开展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手术,手术过程顺利,病人恢复顺利,效果良好。因为人工尿道括约肌属于植入类手术,植入部件数量多,连接复杂,所以此类手术术后的机械故障率、部件损坏率相对较高,术后再次手术翻修率也就相应升高。此次波科公司的人工尿道括约肌产品提供了3年内产品故障保修、包换的优质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尿控学组,拥有完备的全套尿动力检查设备,拥有完善的人才梯队,以张鹏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已经几乎开展了尿控领域的所有诊疗方法,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在我院已是成熟的术式,随着本院各种复杂尿控手术的逐一开展,本中心尿控领域诊治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神经源性膀胱,复杂性尿失禁,骶神经调节治疗等领域更是在国内独树一帜,我们愿意为国内众多受此类疾病困扰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我们长期研究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工作当中,会有不到10%的严重患者,在经历了所有治疗后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极差,不得不最后考虑行膀胱全切这一极端方法,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迫不得已接受这种治疗后都取得了极大的生活质量改善,我们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令我非常高兴和感到荣耀的是:国内著名的尿控领域大专家,也是我尊敬的博士生导师杨勇教授特地为我的文章写了述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张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张鹏在这里把我们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受此类疾病困扰的患者有所帮助。
典型病例:王大妈,今年60岁了。自从绝经后,就没有一个月不往医院跑的!因为什么呀?尿频,尿急,排尿稍变细,自觉排尿不费劲,夜尿次数3次/晚,这还不算糟,最糟糕的是1-2个月就犯一次泌尿道感染。感染一起来,就是输抗生素3-5天,好了就停药,停药就复发,反反复复已经近5年了。怎么都查不到病因,病总是看不好,家里人非常着急。这究竟是什么病呢?有没有办法诊治呢?下面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张鹏副主任医师为您解惑!其实以上的病例就是一个典型女性排尿梗阻伴发泌尿道感染的病例。通过尿培养了解治病菌种类;通过尿流率+残余尿,影像尿动力检查明确膀胱尿道功能,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明确上尿路功能后,最终确定王大妈患的是尿道远端狭窄。通过敏感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间断尿道扩张,终于治好了王大妈5年的“顽疾”。排尿困难在女性患者中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反复泌尿道感染,甚至尿潴留等。同男性患者有较大的区别。究其原因,女性排尿困难临床表现同其生理解剖结构有很大关系。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其排尿阻力较男性小,因此女性排尿困难发生比例远较男性少,而且以”排尿困难”症状来就诊的患者比例明显较男性低。目前学术界对于女性排尿困难的诊断尚未达成共识,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各级医院诊断标准不统一,甚至诊断错误,误诊的现象比较多见,这就使得很多患者误诊,延误了其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所有疾病能得到有效治疗的前提都是“诊断明确”。女性排尿困难诊断的金标准是“影像尿动力”检查。该检查能够明确患者排尿困难的原因,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然后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从2008年底引进影像尿动力检查,我们已陆续为将近1200例患者提供了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文章上发表多篇论著,为国内此类疾病的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影像尿动力检查设备昂贵,人员配备复杂,因此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尚未普遍开展。目前北京能进行此项检查的医院多局限于个别三甲医院,例如: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博爱医院等。朝阳医院泌尿外科的尿控专业是我院泌尿外科的传统优势专业,目前该专业组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学术影响;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开展尿控专业领域里几乎所有诊疗项目,且治疗效果显著,愿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 尿道远端狭窄: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也可见于一部分年轻女性,中老年女性发病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尿道粘膜萎缩粘连,引起的尿道远端狭窄。年轻患者可因尿道外伤或导尿后的尿道炎性粘连所导致,个别患者病因不明。该病诊断可通过尿流率+残余尿筛查,进而行影像尿动力确诊。治疗方式为尿道扩张,女性尿道扩张一般应扩至30F-40F,持续一段时间后方可治愈,有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间断导尿控制疾病发展(见图一)。2、 膀胱颈挛缩:多数患者病因不清,有可能同炎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感,部分患者伴有渐进性憋尿后膀胱区疼痛(类似间质性膀胱炎症状),严重者有上尿路损坏可能。排尿期尿道阻力增大,影像尿动力提示排尿期排尿阻力上升同时,膀胱颈尿道未开放,对于轻症患者可采用口服a-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长期服药后,可选择膀胱颈内切开术治疗(见图二)。3、逼尿肌无力:排尿的原动力为逼尿肌收缩提供。各种原因导致的逼尿肌收缩无力均会导致患者排尿困难,临床上多见于严重糖尿病或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VITB12缺乏患者,膀胱过度充盈患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脊柱损伤或脊柱术后患者,盆腔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等等。此种类型的排尿困难一般残余尿量较多,常伴膀胱容量增大,感觉迟钝。残余尿量较小者可应用a-受体阻滞剂降低排尿阻力,相对提高逼尿肌收缩力,严重的逼尿肌收缩无力且膀胱顺应性正常的患者,可采用自家导尿治疗,无法实施自家导尿的患者可选择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处理。对于盆底功能障碍引发的特发性尿潴留,子宫附件全切引发的逼尿肌无力,尿潴留来说,除了自家导尿外,膀胱起搏器是很好的治疗方式,欧美国家长期随访结果提示有效率高达75%-80%。4、 盆底脱垂是盆底松弛的严重表现,尿道活动度增加时,可能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随着脱垂程度的加重,膀胱脱垂(表现为阴道前壁脱垂)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症状逐渐减轻,继而出现排尿困难。此种类型排尿困难需要通过盆底修补,将膀胱复位才能解决。5、手术及其他原因: 产后排尿困难发生率0.7%–4%,一般不会超过30天,原因多为硬膜外麻醉,大约有0.05%持续存在; 老年女性关节置换后,硬膜外麻醉导致的尿潴留。Elsberg syndrome:继发于病毒性神经根炎(S2-S4),一般持续4-6周。女性尿失禁吊带术后导致的尿道中段梗阻等。6、 少见器质性疾病:女性尿道憩室,尿道肿瘤,尿道结石。7、 非神经原性的尿道括约肌痉挛(Fowler’s综合征:原发性尿道括约肌不松弛,同时抑制了排尿反射,患者常伴有多囊卵巢,伴有便秘,盆底疼痛,后背痛,及性交困难);神经原性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最后两种疾病相对较少,均为功能性疾病。排尿困难临床表现同膀胱出口器质性梗阻无法鉴别,通过影像尿动力可明确诊断,可服用骨骼肌松弛剂(安定,或巴氯芬)或自家导尿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 骶神经电刺激(膀胱起搏器)是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长期效果高达80%多,这种疾病是骶神经电刺激的最佳适应症。以上病因均可导致女性排尿困难,因为病因多种多样,检查手段较复杂(需要影像尿动力检查或膀胱尿道镜检查),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所以很多女性排尿困难患者往往不能得到正确诊治,从而延误病情,我们门诊中经常遇到误诊长达几年的患者,患者的身心痛苦可想而知。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尿控组在此类疾病上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我们拥有普通尿动力仪一套,影像尿动力检查系统一套(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配备),其他配套检查手段一应俱全。在过去2年中张鹏副主任医师诊治了大量的女性排尿困难患者,根据全面的检查结果,找到原发病因,并采取对因、对症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满意,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患者就诊。希望我们的经验能为更多的患者排忧解难。出诊时间:北京朝阳医院:张鹏副主任医师: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河北燕达医院:周一,周四上午,特需门诊图一:女性尿道狭窄图片(尿道近端扩张,尿道远端明显狭窄)图二:女性膀胱颈梗阻(膀胱颈未开放,伴膀胱憩室)图三:膀胱脱垂图四:女性尿道括约肌痉挛
近期经常有患者询问一种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口服药物——戊聚糖多硫酸钠(爱必罗),在这里就此药向大家做个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商标注册名字是:ELMIRON,中文翻译爱泌罗。通用名,或者,仿制药名字,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 capsule,中文翻译:戊糖多硫酸钠胶囊。只要是同一个商品名字,ELMIRON,从不同国家采购的,应该都是出自一家,授权转让的。如果买到的是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 capsule,戊糖多硫酸钠胶囊,就是仿制的,和爱泌罗不是一个来源的。爱泌罗胶囊ELMIRON-100MG戊糖多硫酸钠胶囊(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2018年5月修订的美国FDA药品说明书翻译【性状】戊糖多硫酸钠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是一种半合成的肝素类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衍生物,化学性质和结构式类似于糖胺聚糖。它是一种白色无味粉末,轻微吸湿,在pH6时溶于水至50%。它的分子量为4000到6000道尔顿,化学结构式如下:ELMIRON(爱泌罗)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硬明胶胶囊,含100mg 戊糖多硫酸钠、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镁。口服给药。【临床药理学】一般戊糖多硫酸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类肝素化合物。具有抗凝和纤溶作用。戊糖多硫酸钠在间质性膀胱炎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药代动力学吸收:在临床药理学研究中,健康女性志愿者在禁食条件下只口服300mg或450mg剂量的含放射性标记物的戊糖多硫酸钠,在给药后的中位数为2小时(0.6~120小时)的范围内,观察到血浆放射性水平的最大值。基于尿排泄的放射性,平均约6%的放射性标记口服剂量的戊糖多硫酸钠被吸收并达到全身循环。食物影响:在临床试验中,ELMIRON(爱泌罗)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给药;食物对戊糖多硫酸钠吸收的影响尚不清楚。代谢:戊糖多硫酸钠吸收的一部分在肝脏和脾脏部分,在肾脏有部分产生大量代谢物。脱硫和解聚都可以通过连续加药达到饱和。排泄:健康受试者组口服300或450 mg剂量的含放射性标记物的戊糖多硫酸钠后,血浆放射性分别下降,平均半衰期分别为27h和20h。口服戊糖多硫酸钠(300mg组平均84%,450mg组平均58%)的很大一部分原形药物会排出粪便。平均6%的口服剂量通过尿液排出,主要是作为脱硫和解聚的代谢物。只有一小部分给药剂量(平均0.14%)在尿液中恢复为完整药物。药效动力学戊糖多硫酸钠在患者中发挥药效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初步的临床模型中,戊糖多硫酸钠粘附在膀胱壁的粘膜上。该药物可以作为缓冲液来控制细胞的通透性,避免尿液中的刺激性溶质到达细胞。【临床试验】以两项临床试验来评估ELMIRON对(IC)患者疼痛缓解的疗效。根据膀胱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和活检结果,所有患者符合NIH对慢性间质性膀胱炎的定义。在一个单盲、随机、安慰剂的对照研究中,评估了151名患者(145名女性,5名男性,1名性别未知),平均年龄44岁(18岁至81岁)。大约相等数量的患者接受为期三个月一天三次的安慰剂或ELMLIN100mg。膀胱疼痛的临床改善是基于患者自身的评估。在这项研究中,28/74(38%)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的患者膀胱疼痛评分改善超过50%(p=0.005)。第二个临床试验中是为医生使用的研究,是一个对2499名每天服用ELMIRON300mg的患者所做的前瞻性设计,且试验完成后分析的临床试验。在2499例患者中,女性2220例,男性254例,不明性别25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60岁以上占23%。经过3个月,1307名(52%)患者退出试验或不符合分析条件,总体而言,有1192名(48%)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3个月;892名(36%)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6个月;598名(24%)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1年。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非盲评估,比较在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整体变化和“疼痛/不适”分数的差异。在治疗前,“疼痛/不适”分数的比例在最初2499名患者中,严重或无法忍受占60%,中度占33%,轻度或无占7%。患者疼痛改善程度见表1。在3个月时,722/2499(29%)最初参与研究的患者在疼痛分数改善有1或2等级的进步。到6个月,在892名继续服用ELMIRON的患者中,有额外的116/2499(5%)患者的疼痛分数有所改善。6个月后,首次出现疼痛解除的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最初参与研究的患者的1.5%(见表2)。【适应症】ELMIRON用于缓解因间质性膀胱炎引起的膀胱疼痛或相关不适。【禁忌症】ELMIRON禁止用于已知对此药物、化学结构相关的化合物或辅料过敏的患者。【注意事项】一般事项ELMIRON是一种微弱的抗凝血剂(相当于肝素活性的1/15)。每日剂量为300mg(n=128)时,6.3%的患者出现直肠出血的不良事件。曾有瘀血、流鼻血和牙龈出血的出血性并发症产生(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接受侵入性手术治疗过程中,或有潜在凝血障碍或其他出血性风险增加时,(例如:使用香豆素抗凝剂、肝素、t-PA、链激酶、大剂量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应评估出血情况。患有动脉瘤、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胃肠道溃疡、息肉或憩室等疾病的患者,在开始ELMIRON(爱泌罗)治疗前应谨慎评估。经由皮下、舌下或肌肉注射的类似产品(最初不是由肝脏代谢)与具有血栓和出血症状的迟发性免疫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在有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病史的患者中使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脱发与戊糖多硫酸钠和肝素产品有关。在ELMIRON(爱泌罗)的临床试验中,脱发开始于治疗的前4周。报告的脱发病例中97%为斑秃,仅限于头皮上的一个区域。肝功能不全ELMIRON尚未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进行研究。因为有研究表明肝脏有助于ELMIRON(爱泌罗)的消除,肝脏损伤可能会对ELMIRON(爱泌罗)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在这种患者群体中使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1.2%的患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会轻微升高(<2.5倍正常值)。这种增加通常出现在ELMIRON治疗开始后3至12个月,与黄疸或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无关。这些异常通常是暂时的,可能基本上保持不变,或者很少随着继续使用而进展。PTT和PT升高(两者均<1%)或血小板减少(0.2%)。患者信息病人应按规定的剂量服药,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次数。应提醒患者ELMIRON具有弱抗凝作用。这种效果可能会增加出血时间。怀孕对每天静脉注射15 mg/kg的小鼠和大鼠以及每天7.5 mg/kg的家兔,进行生殖研究。此剂量以体表面积计算分别为是人体每日口服ELMIRON(爱泌罗)剂量的0.42倍和0.14倍。这些研究显示ELMIRON(爱泌罗)不会影响生殖或对胎儿有损害。直接用浓度为1 mg/mL的戊糖多硫酸钠做小鼠胚胎培养的体外实验,可引起可逆的肢芽异常。在怀孕妇女方面尚未进行适合和良好的对照研究。因为动物实验结果并无法预测人类的反应,所以只有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怀孕期间使用这种药物。哺乳期妇女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药物是否在母乳中排泄。由于许多药物都是从母乳中排出的,因此在给哺乳期妇女服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儿科使用尚未确定16岁以下儿童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良反应】(爱泌罗)在总共2627名患者(2343名女性,262名男性,22名未知)的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范围18至88,其中581名(22%)超过60岁]。在2627名患者中,128名患者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其余2499名患者接受了长期的非盲试验。6/2627(0.2%)的患者在服用该药3-75个月内死亡。死亡与其他并发疾病或手术有关,但一名患者的死因不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2627)。两个病人有严重的腹痛或腹泻和脱水,需要住院治疗。由于没有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对照组同时接受评估,因此很难确定那些不良反应与ELMIRON相关,而那些不良反应与并发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相关。下面描述的是ELMIRON治疗2499名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非盲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报告。在最初的2499名患者中,1192名(48%)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3个月;892名(36%)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6个月;598名(24%)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1年,355名(14%)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2年,145名(6%)接受4年。频率(1-4%)的不良反应:脱发(4%)、腹泻(4%)、恶心(4%)、头痛(3%)、皮疹(3%)、消化不良(2%)、腹痛(2%)、肝功能异常(1%)、头晕(1%)。频率(≤ 1%)的不良反应:消化方面:呕吐,口腔溃疡,结肠炎,食道炎,胃炎,肠胃胀气,便秘,厌食,牙龈出血。血液方面:贫血、瘀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光敏性。呼吸系统:咽炎,鼻炎,鼻出血,呼吸困难。皮肤及其附属器:瘙痒,荨麻疹。特殊感觉:结膜炎,耳鸣,视神经炎,弱视,视网膜出血。上市后情况在批准使用戊糖多硫酸钠期间,发现了以下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反应是来自不确定人群的自愿报告,因此并不总是能够可靠地估计其发生频率或确定体重增加和水肿与药物接触的因果关系。直肠出血:ELMIRON在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的4期研究中进行评估,该研究对380名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进行了为期32周的治疗。每日剂量为300mg(n=128)时,6.3%的患者报告直肠出血为不良事件。在大多数患者中,事件的严重程度被描述为“轻微”。在该研究中,每天服用ELMIRON900 mg(剂量高于批准剂量)的患者直肠出血的发生率更高,为15%。肝功能异常:在100名男性(51名ELMIRON和49名安慰剂)中进行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平行组2期研究。在每天900mg的剂量(高于批准的剂量)下,ELMIRON治疗的11.8%(n=6)和安慰剂治疗的2%(n=1)患者的肝功能升高被报告为不良事件。【过量使用】尚未有过量用药的报告。根据药物的药效学,毒性可能反映为抗凝、出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和胃不适。(见临床药理学和预防措施章节)在一项临床试验中,以每天900mg的剂量持续32周(n=127),15%的患者报告直肠出血为不良事件。在ELMIRON组51名患者和安慰剂组49名患者参加的临床试验中,每天服用ELMIRON900 mg,持续16周,ELMIRON组11.8%和安慰剂组2%的患者的肝功能升高被报告为不良事件。如果出现急性过量,应尽可能给患者洗胃,仔细观察并给予症状和支持性治疗。用法用量ELMIRON的推荐剂量为300mg/天,每次一颗100mg胶囊口服,每日三次。胶囊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服用。接受ELMIRON治疗的患者应在3个月后必须重新评估。如果没有改善,并且没有出现不良事件,ELMIRON(爱泌罗)可以再继续使用3个月。患者在服用6个月后,疼痛未改善时,不建议继续服用。包装ELMIRON是一种白色不透明印有“BNP7600”的硬明胶胶囊,含有100mg的戊糖多硫酸钠。每瓶装100粒胶囊。贮存在受控室温下储存15°-30°C(59°-86°F)。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患者有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ELMIRON(爱泌罗)是否能代替止痛药?ELMIRON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疼痛或不适。目前尚不清楚ELMIRON的确切工作原理,但它不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之类的止痛药,因此必须按照规定持续服用止痛药以缓解疼痛。不能服用ELMIRON(爱泌罗)的患者l 接受手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咨询医生何时停止使用ELMIRON(爱泌罗)。l 只有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才应在怀孕期间使用ELMIRON(爱泌罗)。什么情况下慎重服用此药?l 你正在服用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肝素,大剂量阿司匹林,或抗炎药物,如布洛芬。你怀孕了。你有肝脏问题ELMIRON(爱泌罗)用法用量每天三次口服1粒ELMIRON(爱泌罗)胶囊,饭前至少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每粒胶囊含有100mgELMIRON(爱泌罗)。使用注意事项在接受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肝素,大剂量阿司匹林或消炎药,如布洛芬,咨询你的医生。常见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脱发、腹泻、恶心、便血、头痛、皮疹、胃部不适、肝功能检查异常、头晕和瘀伤。据报道,服用ELMIRON(爱泌罗)的患者因体内液体积聚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肿胀。如果这些副作用持续存在或令人烦恼,或大便中有血,请咨询你的医生。如果您怀疑有人服用了超量的药物,请及时与当地急诊中心取得联系。请放在小孩无法接触的地方。个人建议间质性膀胱炎的粘膜保护方案(仅供参考):1. 初次服用爱泌罗前3-6个月,建议每日服用爱泌罗3次,一次1粒,每月灌注西施泰两次,两周一次。2. 6-12个月,建议口服爱泌罗可酌情减量至每天2粒,早晚各一粒,膀胱灌注可酌情延长灌注间隔,最长间隔不超过4周。3. 第二年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情况下,可逐渐停用爱泌罗,继续西施泰灌注,每月一次,再维持半年至一年。4. 口服爱泌罗和灌注西施泰3-6个月,无症状改善,或症状加重并出现会阴疼痛,建议口服爱泌罗+西施泰持续灌注+二线微创疗法干预(骶神经调节或肉毒素注射)综合维持治疗。必要时面诊医生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