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因尿潜血就诊、治疗甚至是过度服药者众多,因此有必要再说尿潜血。 首先,蛋白尿是更应该重视的尿检异常。对肾脏疾病而言,尿液检查是一个简单、方便而又敏感、明确的检查,对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否有肾脏病,也许做一次尿液检测就知道了。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体检后发现尿潜血或者血尿就十分紧张,而对尿蛋白阳性却熟视无睹。实际上,如果非要对尿检最有价值的两个指标——蛋白尿和血尿进行排名的话,其实蛋白尿的诊断价值可能更高一些。无论是蛋白尿和血尿,早期往往都没有主观上的不适感,大多是常规体检发现。那么,检查出尿潜血阳性怎么办?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后,应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步:是不是血尿? 尿潜血试验是根据尿中血红蛋白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反应,引起试剂颜色改变的原理,来判读尿中是否含有血红蛋白。颜色的变化越深,潜血的等级越高。但是,尿中的强氧化剂、大量的细菌也可以引起试纸颜色的改变;而且血管内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滤过到尿中也引起反应,而这些都与尿中的红细胞无关。所以,尿潜血阳性,无论几个“+”都不一定是血尿。 血尿的定义是:尿液离心、取沉渣做显微镜检查,如果沉渣中红细胞数≥3个/HP(高倍视野)就是血尿。轻度的血尿,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称镜下血尿。严重的血尿,尿中大量红细胞,尿液的颜色变成洗肉水样或者酱油色,甚至鲜红色并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时肉眼就能看得到。而食用某些食物(如甜菜)或者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氨基比林等)后,尿液也呈红色;当尿液中含有大量尿酸盐时,尿冷却后也可能析出红色结晶。所以,尿液发红也未必都是血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第二步:如果是血尿,要明确红细胞来自于肾脏还是肾外? 这就需要做第二个检查——尿相差镜检。来自于肾脏的红细胞,由于经过肾小球滤过膜的挤压,红细胞往往失去正常的形态,变成环形、靶形、芽胞形或者皱缩,称畸形红细胞。如果尿中的红细胞大部分是畸形红细胞,畸形细胞数超过80%,就可以认为红细胞来自于肾脏,称肾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病等各种肾脏病。如果尿中红细胞大部分是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就被认为是红细胞来自于肾外,比如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称非肾性血尿,常见于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外伤甚至是胡桃夹综合征等肾外的疾病。 第三步:如果是肾性血尿,还要查是否合并有尿蛋白和高血压。 1. 如果没有蛋白尿,没有高血压,没有水肿,仅仅是肾性血尿的话,就诊断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或者薄基底膜肾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的病情非常轻;而薄基底膜肾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基本上没有什么危害。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薄基底膜肾病有时候很难鉴别。而无论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薄基底膜肾病,都不需要治疗。一方面,二者都没有什么严重后果,基本上不会发生肾衰竭,无需治疗,到要给予充分重视,定期复查;另一方面,二者造成的血尿都终身存在,治也治不好。如果为此“大动干戈”大量用药的话,既耽误工夫、浪费财力,又可能造成药物性肾损害,得不偿失 2. 如果肾性血尿合并蛋白尿、高血压的话,有可能是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严重的肾脏病,所以一定要进行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如果尿蛋白较多,根据肾内科医生的建议是否要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 要点总结 1. 尿隐血不等于血尿; 2. 如果是血尿,一定要明确是肾性血尿还是肾外血尿; 3. 是肾性血尿,看是否合并蛋白尿和高血压; 4. 单纯肾性血尿,通常不需要治疗; 5. 如果肾性血尿合并蛋白尿和高血压,病情一般较重,应进一步检查,积极治疗。 6. 避免乱用药物。 7.患有肾脏疾病,一定要听从肾内科医生的健康指导。
“我潜血2+,怎么办?吃什么药?”;“我潜血3+,你竟然不让我吃药,严重了怎么办?”为了消灭这个潜血,喝中药的,吃免疫抑制剂的,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竟然将肾功能折腾出问题了!我们一再强调任何的治疗目标都是为了保护肾功能。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患者经常说潜血几个加,几个加,但如果你很细心,你一定会发现,你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写的病历上并不会记录潜血的加号,而记录的是红细胞定量数目。这是因为,潜血的加号(+)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你血尿的严重程度,临床出现假性阳性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医生不会拿潜血作为参考,而是以尿常规上红细胞数,比如,/HP,/ul的单位做为血尿的依据。 如果红细胞超标,那么医生进一步检查判断是肾炎,还是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首先查尿红细胞位相,初步判断一下是内科血尿还是外科血尿。肾炎引起的血尿,没有血压高,没有尿蛋白,没有肾功能异常,这叫单纯血尿,那么一般就是观察,3-6个复查一次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这些病人中,有一部分会随着时间延长,血尿慢慢消失;有一部分会终身都带着尿常规异常;另外很少一部分会出现进展,出现尿蛋白,但是绝大部分肾功能都会保持得很好,只有极少数极少数可能出现肾衰。因此,医生让你观察的目的就是监测尿蛋白,血压,肾功能,以便万一出现新的问题,也能及时干预。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一定要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 但是,如果之前有几个红细胞,就拿大炮去轰它,像免疫抑制剂这一类药,中药雷公藤也好,西药激素,来氟米特也罢,这些可都是大名鼎鼎的免疫抑制剂!吃之前,你一定要搞清楚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很多时候,血尿的存在,是疾病存在的一个标志,但是它的出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长期预后差。切记科学规范的诊治!
如果是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需要检查ACR(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尽量不要检查随机尿的微量白蛋白。如果单纯检查随机尿微量白蛋白高,为了判断是否有价值,需要重新进行ACR检查。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而尿常规发现尿蛋白加号,应该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当ACR达到显性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时,要判断是继发性肾脏病还是原发性肾脏病。 如果尿常规尿蛋白阳性,而ACR正常,从理论上不必要再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通常是浓缩尿所导致的尿常规蛋白尿的假阳性。注意尿常规尿蛋白阴性,并不能代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更不能代表ACR正常,因为有可能是稀释尿导致的假阴性。 如果肾小球滤过率较低,此时的ACR会偏高,不能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要想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查方法建议用24小时尿收集的方式,而不再用ACR。
胆囊结石那点事(1)“吃饭可得注意了,我胆囊都吃进去结石了”“那算啥,那天我听老李家二小子说,他妈手术拿出来那个石头像玻璃碴子似的”这是在门诊等电梯时听两位大娘说的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胆囊结石那点事一、咋得的结石啊胆囊结石真是吃进去的么?当然不是其实这个吧就像泡茶,你在茶壶里泡完茶,又不往出倒,日久天长的茶壶就有茶渍子,或者说你经常泡浓茶,一样好有茶渍子。胆囊结石也是一样,胆汁排出不畅就会胆汁淤滞,形成结石,又或者胆固醇过多也会形成结石。就像生活中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饭啥的,再比如高脂肪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消化道术后、肝硬化等等二、胆囊结石都啥症状呢首先就是胆绞痛,比较典型的是发生于饱餐,进油腻食物后的。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向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其次是上腹部隐痛,进食过多,工作紧张,休息不好感到上腹隐痛或者饱胀不适,嗳气,打嗝,常被误诊为胃病再者就是黄疸,一般胆囊结石引起症状的话比较轻。除非石头溜达到胆管里去了。就像一条小河突然被石头堵住成了一潭死水(也就是所谓的“泡子”),本来清澈见底的,结果让这个石头一堵,一下子成臭水泡子了。那就麻烦咯,可能会引起黄疸,胆管炎、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三、有了石头咋检查呢首选是肝胆脾超声,空腹做肝胆脾超声,看看有没有石头,石头多大还可以看看血常规、肝功、淀粉酶,看看有没有感染,胆道梗阻,并发胰腺炎啥的或者进一步查核磁啊,看看有没有胆管里的结石,有没有胆管的其他问题四、有了石头咋整呢不一定手术、不一定手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是否应行手术治疗目前尚存争议。但即使不接受手术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也应密切随访,如出现临床症状、胆囊结石相关并发症(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等)及有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时,应及时实施胆囊切除术什么时候需要手术呢(1)急性发作的(先行初步治疗,如静脉补液、给予抗生素和止痛药,再根据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手术治疗。)(2)总疼的,总不得劲的,胆囊结石直径≥3cm(Meta分析表明胆囊癌的风险与胆囊结石大小相关,结石最大径>2cm胆囊癌的发病风险比<2cm高2.62倍)(3)合并胆囊息肉的(4)有相关并发症,如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5)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瓷化胆囊、胆囊壁增厚(≥3mm)、胆囊肿瘤性息肉等;(6)合并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肥胖与糖尿病等;(7)胆囊畸形等都有啥手术啊手术咋做呢PTCD(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单孔腹腔镜多孔腹腔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一次手术处理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图片为单孔胆囊切除术后,脐下为原有瘢痕,肚脐处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瘢痕)医学科普仅供参考疾病请线下就诊!参考文献:1.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2.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2021年日本胃肠病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胆石症》意见要点4.胆囊结石规范化诊治的现状与争议
银屑病,在北方比较常见和多发,我的门诊患者患银屑病的也比较多。今天简单说一下就诊时患者常遇到的问题。 银屑病(牛皮癣)经典问答(上) 2017-07-21 优麦医生 1、“牛皮癣”与“银屑病”是一回事吗? 答:“牛皮癣”之称有两层含义,即中医称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而老百姓俗称的“牛皮癣”即西医中的“银屑病”,而西医中的“银屑病”在中医叫“白疕”。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对银屑病惯称为“牛皮癣”,而这种叫法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医生的“认可”,故现在对此病的称谓---“牛皮癣”或“银屑病”都可,医患双方基本认为是同一病种的两种叫法。即俗称“牛皮癣”=西医“银屑病。 2、银屑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银屑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该病是一种与环境、遗传、免疫相关的多因素(或多基因)的复杂性疾病。另外,感染、潮湿、寒冷、月经、妊娠、分娩、外伤、手术、饮酒、辛辣食物、药物、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及精神创伤等因素, 3、银屑病发病情况如何? 答:银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我国1984年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统计,男性患病率0.193%,较女性0.139%为高。北方12个城市标化患病率为0.20%,南方14个城市为0.14%,北方6个农村标化患病率为0.18%,南方14个农村为0.065%,北方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4、银屑病什么季节好发? 答:大部分患者好发于冬季,少数发病于其他季节,部分患者早期有明显的发病季节,但反复发作以后就没有季节性了。 5、银屑病会传染吗? 答:虽然老百姓俗称此病为牛皮“癣”,但此“癣”与具有传染性的手癣、足癣、股癣等不同,牛皮癣不是真菌感染或传染性微生物引起的,故而不存在传染性。 6、银屑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答:银屑病具有遗传性,文献报道有家族史者占4.4%-90%,国内报道为11%-20%左右。有学者报道,双亲正常,子女患本病占11.9%;双亲之一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18.4%;双亲都患本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增高到50~70%。相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许多疾病而言,银屑病的遗传率并不高,因而没有必要因为银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而整日忧心忡忡的。 7、什么年龄的人容易发生银屑病? 答:据已有资料显示最早发病者为出生6天,最晚发病者91岁。故银屑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为青壮年为主,平均发病年龄男性28岁女性24.6岁。 8、西医的银屑病分型有几种? 答:西医一般将银屑病分为四型:最常见的是寻常型占绝大多数,发病率占银屑病的95%以上;其它还有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其中脓疱型银屑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多因不正规治疗甚至滥治而由寻常型银屑病转化而来的,应当引起患友们的高度重视。 9、中医的银屑病分型有几种? 答:古今中医理论对银屑病分型尚无定论,辩证分型最少为2种,最多为9种,其中以血瘀、血热、血虚等证型最为常见。1)血瘀型: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理或细缓。2)血热型: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3)血虚型: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干。舌质淡红,苔薄后,脉缓细。 10、寻常型银屑病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初起皮损初起为红色针头或栗粒大的丘疹,也可为稍大的斑丘疹,以后可逐渐扩大或融合成斑片,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的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则渐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若再刮除薄膜,则会出现少量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头皮、四肢、躯干部多见,同时伴有程度不一的瘙痒。 来源:skin304 作者:304医院皮肤科 声明:转载为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寻常疣属于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发生时一般数目较多,冷冻治疗最常用的是液氮冷冻,通过低温使疣体坏死,然后慢慢脱落,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冻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沾水,否则可能引起感染。一般是2周到3周,另外要少活动,最好是注意休息穿拖鞋,另外一次可能冻不掉,可能要多次治疗。术后注意:1、冷冻治疗后,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3天内不能沾水,必要每日涂抹抗生素药膏,以防感染。让结痂自然脱落,不能用手抓、撕,或者擦洗。2、如果一次治疗未愈,需要重复治疗时,应待痂皮自行脱落后再进行下一次。3、如果术后出现水疱请及时来医院处理。
疝的定义: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之为疝。 腹腔和腹腔脏器,就像一对小夫妻 腹腔=老婆,肠管=老公老公出轨, 跑到小三家里去了,这就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的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老婆看管不严,老公出轨) 2.腹腔内压力增高(老公受不了窝囊气) 腹股沟疝临床分型 易复性疝(在小三家进出自如) 难复性疝(与小三粘在一起,不回家) 嵌顿疝(尴尬疝,被堵在小三家) 绞窄性疝(出现官司了,肠管坏死了) 真是劈腿需谨慎,生命价更高 万恶淫为首,勿以疝小而不为 开刀与腹腔镜手术的优劣
随着甲状腺结节发病率的日益增高,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许多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不能得到与疾病相对应的正确治疗,即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尽管国内外已有相关指南作为指导和规范,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上述情况仍时有发生,目前已引起了医务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治疗不足是指诊疗过程及结果没有达到目前诊疗规范的基本要求。治疗过度是指由医疗机构提供的超出个体和社会需求的医疗服务。其发生原因与医生自身原因、患者主观原因及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都会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的巨大伤害。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的概念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变化,与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关。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治疗不足或过度并不代表治疗上的失误,也不能归结为医疗差错和事故。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同样存在着地域差异,如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及TC手术切除范围等方面,我国与欧洲及美国都有一定的区别。哪一种更科学、更合理则需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循证医学资料来完善和支持。 因此,如何认识甲状腺结节的规范化诊疗与临床指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下国内新版《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深入讨论在外科治疗中的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问题。 未严格遵守甲状腺良性结节手术适应症 此类问题多见于治疗过度,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如本院门诊一位患者: 女,72岁,冠心病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20年(伴视网膜病变)。彩超示:甲状腺右叶多发结节,较大约0.3 cm×0.2 cm,均是低至无回声,形态规则,界限清,内部及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甲状腺左叶结节大小约1.5 cm×0.9 cm,等回声,似为多个融合而成,其内可见斑片样强回声,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双侧颈部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TT3 1.48 nmol/L,TT4 63.70 nmol/L,FT3 4.40 pmol/L,FT4 13.80 pmol/L,TSH 1.222 mIu/L。 于当地医院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理为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患者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状,口服优甲乐后出现心慌和心悸,无法坚持正常服用,致使患者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不能纠正,生活质量下降。 我国"指南"明确指出,出现下列情况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可考虑手术治疗:①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③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膈内;④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TC高危因素。对无需手术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可定期随访。 依据术前甲状腺超声征象,该患者甲状腺左叶结节不排除恶性可能。对此类患者,应在术前充分评估其良恶性,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若结节为良性,根据"指南"中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手术适应证可定期随访,不需手术;若结节为恶性,应结合患者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伴发疾病、随访的便利、患者的意愿及术后依从性等因素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阐述手术的利与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老年患者还应注意长期服用优甲乐所产生的心脏毒性。 此外,对于2次甚至多次甲状腺术后的患者,再次手术会大大增加RLN及甲状旁腺的损伤几率,其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更为常见。因此,对此类患者除关注上述问题外,还应在术前复查血钙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充分评估甲状旁腺功能,深刻认识再次手术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切除标本未行快速病理检查, 按照良性结节处理, 术后病理证实为TC, 手术范围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仍有一些基层医院无法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只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这种方法主观性差,无科学性可言,往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院于2013年收治了一位患者:女,30岁,7 d前在下级医院因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行右叶次全切除术,左叶部分切除术,术中未行快速病理;术后病理:右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为行2次手术转入本院,给予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及右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残余腺体内未发现癌细胞,右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 "指南"指出,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的甲状腺切除术式主要包括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包括"指南"在内,其他很多学者也提出术中在有效保留甲状旁腺和RLN情况下,应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根据ATA指南和欧洲共识,一侧为TC,当对侧甲状腺有结节或其他病变时,建议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分化型TC术中在有效保留甲状旁腺和RLN的情况下,应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故该类型患者属于治疗不足。那么此类型的患者是否需进行2次手术呢? "指南"指出:复发危险度低的患者,若首次手术已行患侧腺叶切除,可予以随访;若首次手术方式为患侧腺叶部分切除术(仅保留少量非肿瘤腺体组织),如方便随访、患者依从性好,也可暂不手术,在TSH抑制治疗下密切随访,一旦发现异常,再次外科处理。也就是说,对危险度分层为中、高危的患者及残余较多非肿瘤腺体的患者才需行2次手术。而对再次手术时机的选择,"指南"建议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或待术区水肿消退后(3个月后)施行手术。术后10 d至3个月是术区炎症、水肿最为严重的时期,若此时行手术治疗可大大增加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对DTC术后的患者,除内分泌抑制治疗外,还应考虑是否具备131I治疗适应证。131I治疗是分化型TC术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还可清除无法切除的转移病灶。 "指南"建议除所有癌灶均
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称为“生命之源”。饮水能帮助人体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降低有毒物质在肾脏中的浓度,从而避免肾脏受到损害。正常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ml~1700ml,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排水,肾病患者的饮水在日常饮食调护中很重要,饮水过多或过少可能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效果和难度,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喝水本来不是问题,但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总有一些人得了肾病,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肾病就不敢喝水了,说是会加重肾脏负担;也有些人,却说要多喝水才能排出毒素。到底如何做到正确科学的饮水是肾病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讨论如何控制水的摄入量时,首先应明确人体失水分为“显性失水”、“不显性失水”。显性失水是指尿液、粪便、呕吐物、汗液等;不显性失水是指皮肤、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可按12ml/Kg/d计算。正常人每天摄入的和排出的水大致是相等的。水主要通过饮食摄入,通过尿液、呼吸、大便和出汗排出,其中又以尿液是最主要的排出途径,一天约1500毫升。肾病患者可以粗略计算自己的出量,调整自己水的摄入量。要时刻观察自己的眼球弹性、皮肤及唇粘膜充实度、尿色以及血压的变化。同时称量体重很重要,每天同一时间、空腹测体重,如果体重不增加,也可提示限水比较成功。所以,肾脏病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调整自己的饮水量,做到科学合理的饮水。 1、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少喝水? 当患者存在严重水肿,或因肾功能衰竭导致尿量减少时,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不严格限制饮水,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因此,当存在水肿、少尿的情况时,肾病患者要少喝水。并且记录24小时的尿量,以及饮水、汤粥、牛奶,食物等液体的总量,使入量保持在:尿量+500ml。多出来500ml是满足呼吸以及皮肤等的不显性失水量,以保持水的“收支平衡”。 2、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多喝水 如果没有上述限制饮水的问题,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会建议多喝水。感冒,特别是有发烧、腹泻、出汗太多等情况发生时,身体大量丢失水分,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甚至肾血流灌注不足;血尿酸增高的患者,血尿酸增高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需要多喝水帮助身体排泄;发生肉眼血尿的肾病患者,会出现红细胞管型,为了避免堵塞肾小管,需要尽可能多喝水;做造影检查前后,需要充分水化,不但要多喝水,有时还会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患有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不爱喝水的人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适当多喝水能有效的防治这些疾病;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新型降糖药物SGLT2i的病人,需要多饮水。 多喝水没有绝对的标准存在,一般指的是一天补充液体量在2000ml~2500ml。对于肾脏病患者能否多喝水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评定是多喝好还是少喝好。有些肾病患者,每日尿量正常又没有明显水肿时,则不必过度限制饮水。然而很多人会觉得,肾病会引起毒素高,拼命喝水就能把身体的毒素排出来了,这是错误的理解。 事实上,合理饮水对肾病患者非常重要,只要合理饮水,病情就会得到稳定的控制。每个肾病患者的病情不同,没有统一的饮水量标准,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来科学合理的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