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的儿童真是轮番受虐了,从去年底流感爆发的后续中还没有过去,然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又来了,儿科发热急诊人数日益攀高,本想写个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文章,奈何每天忙的焦头烂额,没有时间,而且感觉没有什么比直接上指南最详细了,所以我把手足口病指南搬上来,再根据个人经验总结一下其治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 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 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IL-10、IL-13、IFN-γ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心肺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循环衰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死因,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神经、体液和生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病理改变死亡病例尸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变性坏死,以胃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为主;神经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嗜神经现象、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单核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血管套形成、脑水肿、小脑扁桃体疝;肺部主要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细胞浸润;还可出现心肌断裂和水肿,坏死性肠炎,肾脏、肾上腺、脾脏和肝脏严重的变性坏死等。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二)临床症状体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五、辅助检查(一)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2.血生化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3.脑脊液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4.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5.病原学及血清学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二)影像学检查1.影像学轻症患儿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两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改变,局限或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大片状阴影,进展迅速。2.颅脑CT和/或MRI颅脑CT检查可用于鉴别颅内出血、脑疝、颅内占位等病变。神经系统受累者MRI检查可出现异常改变,合并脑干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桥、延髓及中脑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者可显示受累节段脊髓前角区的斑点状对称或不对称的长T1长T2信号。(三)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四)脑电图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五)超声心动图重症患儿可出现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六、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一)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二)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七、鉴别诊断(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三)脊髓灰质炎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四)肺炎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八、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九、治疗(一)一般治疗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首选咪达唑仑肌肉注射,0.1~0.3mg/(k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5m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注射速度1~2mg/min。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二)病因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三)液体疗法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3ml/(kg·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四)降颅压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五)血管活性药物第3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动力高阻力型,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可使用米力农,负荷量50~75μg/kg,15分钟输注完毕,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1μg/(kg·min),一般不超过72h。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具体血压值见表1),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合适剂量,期间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5~20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kg·m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2.5~20μg/(kg·min)等,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血管加压素或左西孟旦等药物治疗,血管加压素:20μg/kg,每4小时1次,静脉缓慢注射,用药时间视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而定;左西孟旦负荷剂量6~12μg/kg静脉注射,维持量0.1μg/(kg·min)。(六)静脉丙种球蛋白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天。(七)糖皮质激素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或氢化可的松3~5mg/(kg·d),或地塞米松0.2~0.5mg/(kg·d),一般疗程3~5天。(八)机械通气1.机械通气指征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7)频繁抽搐或昏迷。2.机械通气模式常用压力控制通气,也可选用其他模式。有气漏或顽固性低氧血症者可考虑使用高频通气(HFV)。3.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目标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60~80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2%~97%,控制肺水肿和肺出血。对于出现肺水肿或肺出血者或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按照机械通气呼吸机初调参数表(见表2)进行调节。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1~2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注意同时调节PIP,以保证正常氧合水平。肺水肿及出血控制后,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4.机械通气管理(1)镇痛与镇静:气管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镇静、镇痛处理。药物包括:咪达唑仑静脉泵注,0.1~0.3mg/(kg·h);芬太尼静脉注射,1~2μg/kg,注射时间>60秒;芬太尼静脉维持泵注:l~4μg/(kg·h)。(2)机械通气过程中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5.撤机指征(1)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好;(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PEEP<10cmH2O时,开始做撤机评估;(3)血气分析好转,胸片肺部渗出与肺水肿好转;(4)意识状态好转;(5)循环稳定。(九)其他1.血液净化危重症患儿有条件时可开展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目前尚无具体推荐建议。血液净化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儿茶酚胺风暴”,减轻炎症反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等,适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儿。2.体外生命支持包括体外膜肺(ECMO)、体外左心支持(ECLVS)、或ECMO+左心减压(LV vent)等。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重型患儿,其中ECMO+左心减压适用于合并严重肺水肿和左心衰竭的重症患儿。严重脑功能衰竭的患儿不建议使用。(十)恢复期治疗针对患儿恢复期症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各脏器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功能的早日恢复。(十一)中医辨证论治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1.出疹期 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3)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4)基本方:甘露消毒丹。(5)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6)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7)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2.风动期 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1)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2)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3)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4)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5)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6)加减:高热持续,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7)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3.喘脱期 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1) 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2)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3) 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4) 基本方: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5) 常用药物:人参、制附片、麦冬、山萸肉、人工牛黄、羚羊角粉、炒栀子、黄连、天竺黄、石菖蒲、郁金。(6) 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7)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固脱开窍、清热解毒功效且有治疗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4.恢复期 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1) 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2) 舌象脉象指纹: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指纹色淡或青紫。(3) 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4) 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5) 常用药物:党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6)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7)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且有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8) 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注: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十、预防(一)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二)接种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2018年5月 日印发总结如下:1、目前学校大爆发流行的有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而且疱疹性咽峡炎更多,两个疾病性质基本差不多,早起单从症状难以鉴别,病原体也是堂兄弟,都是需要隔离2周,所以家长们切勿心存侥幸,病好几天就把小孩带去学校,一个传染两,两个传染四,最后越来越多,大爆发。2、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退热,引起其他系统问题也是相应处理。3、中医治疗指南上也有提到,部分中成药及中药,如果患儿配合,中药治疗效果好,临床我经验,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效果最好,其次可以考虑甘草泻心汤合升降散之类,最后剩下来的很轻的用银翘散,那其实也可以不治,很重的用清瘟败毒饮、羚角钩藤汤或安宫牛黄丸之类,那也是极其少数的,而且那么重也不会用中医介入了。4、社会通病,很多医院不收手足口病的病人,原因是传染性很强,怕感染整个住院的病人,所以门急诊很多有重症手足口病倾向的都收不进去住院。5、疫苗还是最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手段,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6、年龄越小的手足口病可能症状或者病情越重,一定要重视饮食、精神状态。
作为一名中医,每天会被各种问题侵扰,什么湿气怎么祛?什么头晕怎么办?什么脚痛,腰椎间盘突出怎么治疗?等等等等。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会被更加多的问题困扰,什么我儿子发热了怎么办?什么咳嗽好久了怎么办?什么为什么我儿子总是喘?什么?什么?反正问题是回答不完的了。我只能说,精力有限,建议理解,有病建议来院就诊,网络回答也仅限于,有空,又比较适合回答,一言二语可以说清楚的问题而已。因为祛湿气询问的人最多,我就讲讲。转回正题,祛湿气最好的办法是啥?并不是网上说的红豆,薏米煲汤就可以了,单说祛湿气的中药就有几十种,比如:泽泻,车前子,茯苓,猪苓,木通,苍术,白术、陈皮、厚朴,藿香、佩兰、白扁豆、豆蔻、草果、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须、香加皮、蝼蛄、茵陈、垂盆草、虎杖、金钱草、积雪草、溪黄草等等·······随便数一数就数不完了。自古以来,湿气是最难治的,为何难治,是因为湿邪胶着难化,而且和生活习性有关,岂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中医的湿包括西医的诸多疾病: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大部分胃炎、大部分肾相关疾病等等,都和湿邪有关,所以如果湿气除了,这些病治起来事半功倍。祛湿气,最最关键的就是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生命只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才能抵抗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其二,才是用药,药有那么多种,难道都往自己身上堆,显然不现实,不同的状态,用不同的药,不同的湿气用不同的药,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症状用不同的药,而且还有不同的兼杂症候,所谓四两拨千斤,那个四两要用到关键的地方,不然事倍功半。总结一下,祛湿气,多运动,就已经足矣,如果想效果更快,就配合药膳或中药,简单点,就用红豆、薏米、茯苓、扁豆之类煲煲汤,如果合并某些身体不适,开些中药调理,何谈湿气不除!
过敏性鼻炎这个名词其实是西医的叫法,不是中医,中医以前没有这个说法,把这类症状归属于鼻鼽(qiú)、鼽嚏、鼻痒、嚏等症状中去了。越来越多的小孩得这个病,大人也是,尤其是城市里居多,农村反而偏少,大家普遍的讲法是城市里空气差,农村空气好,其实这可以说是个原因,但我更加觉得是生活、饮食习惯的问题,城市里大人懒得动,坐办公室居多,天天吹空调,阳气不足,农村里,大家天天粗活,孕妇也得适当干活,自然体质好,小孩也是到处阳光底下疯跑,晒得黑不溜秋的,阳气旺盛,自然不容易生病。究竟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这个病呢?过敏性鼻炎这个名词其实是西医的叫法,不是中医,中医以前没有这个说法,把这类症状归属于鼻鼽(qiú)、鼽嚏、鼻痒、嚏等症状中去了。越来越多的小孩得这个病,大人也是,尤其是城市里居多,农村反而偏少,大家普遍的讲法是城市里空气差,农村空气好,其实这可以说是个原因,但我更加觉得是生活、饮食习惯的问题,城市里大人懒得动,坐办公室居多,天天吹空调,阳气不足,农村里,大家天天粗活,孕妇也得适当干活,自然体质好,小孩也是到处阳光底下疯跑,晒得黑不溜秋的,阳气旺盛,自然不容易生病。究竟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这个病呢?首先,过敏性鼻炎,病位在鼻,鼻呢,链接肺部、气管、又通过食道、链接到胃,中医讲肺开窍于鼻,鼻通于天,所以主要与肺有关,同时与脾胃也有关。肺主表,外主一身皮毛,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耐寒热。这就解释了几个问题:1、因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耐寒热,所以过敏性鼻炎,天气一骤变就容易发作,尤其是转季节、冷空气,或者早晨,喷嚏、鼻痒、流清涕等症状就出来了。2、因为与肺相关,所以大多数过敏性鼻炎都容易咳,而且都容易喘,根本在于肺。3、因为肺功能不足,肺主皮毛,容易汗多,特别容易感冒,感觉一年都头不是在生病,就是在生病的路上,遥遥无期。所以补肺,加强肺部功能才可以,所以用药治疗要调理肺部功能,生活中要跑步、运动、锻炼肺活量,注意休息才可以,西医只知道治疗鼻,你说怎么治疗的彻底???其次,是什么,脾胃为后天之本,它功能正常,才能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给肺部,脾胃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过敏性鼻炎的小孩子,大多数面色都不好,或黄,或白,没有一个白里透红,面色红润的,都是脾胃功能不行,胃口差,挑食、口臭,容易积食,所以治疗要调理脾胃功能。最后,是与肾有关,肾属先天,人的正气根源在于哪里,就是先天,就是肾气,什么叫先天,就是从娘胎里带过来的,大多数过敏性鼻炎的都有遗传,而且母亲大多数体质也不怎么好,平素都不运动,所以最后一步在于固肾,而且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不足,会进一步伤肾,导致肾气不足,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中医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只是一个需要一步一步走下来,慢慢调理才能断根的疾病,需要时间而已。简单总结一下:1、过敏性鼻炎,初期表现,如单纯鼻塞流清涕、鼻痒,则从肺论治,祛风寒,解表等等,如果合并流黄涕,浊涕,相对麻烦,因为化热了,合并了痰饮浊邪。2、症状控制后,调理脾胃,补后天,补肺气,加强运动,注意休息,注意饮食,不要进食寒冷、辛辣刺激等食物。3、后期,巩固治疗,调肾,补先天,扶助正气,慢慢就断根了。4、西医,天天找原因,什么尘螨、花粉、牛奶、鸡蛋、牛肉等等过敏体质,什么免疫力差等等,搞了那么久,也是断不了根,是不是方向搞错了?不过他们发现重要一点,就是告诉大家,平素要锻炼,多运动。5、用西医控制暂时症状可以,让他来治断根,是没有可能了,唯一断根的那部分估计也是随着年龄长大,体内阳气越来越好,慢慢痊愈的,因为他搞错方向了,过敏性鼻炎,根源不在鼻,不在过敏,而在于肺、脾胃、肾。一般全部下来,需要1-3个月,即使耳鼻喉科泰斗、国家级名老中医干祖望也是需要那么久,因为这个病牵涉层面比较多,比较深,需要时间。至于有些为啥治疗效果不好,是因为过敏性鼻炎,合并了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引起了器质性疾病,合并痰浊、郁热、淤血,时间日久,疗程则需要更长,不是治不断根,而是需要看透这一切的高明医生,需要时间治疗罢了。不过,在临床上,我觉得大多数人,好像并不希望断根,喝3-5天中药暂时症状好了,就已经忘乎所以了。可能,中药也难喝吧。
《伤寒论》腹诊总结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节腹诊的基本原理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的居所,如《灵枢·胀论》说:“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而反映到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从仲景诊腹描述的腹候看,包括腹腔、盆腔脏器,有肝、脾、胰、胃、胆、大肠、小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附件等脏腑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从临床诊察可知不少心肺疾患在腹部也有症状和体征出现,因此诊腹部可了解五脏六腑的病变。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有腹满、腹胀的病人,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腹部的阻抗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而腹壁的紧张度直接反映了腹壁皮内层、腹肌层的阻抗,同时亦受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腹诊时虽在腹壁体表按压,但可以从腹壁的张力来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表现,而腹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腹诊来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第二节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和部位仲景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在这些区域内所作的腹诊诊察项目甚多,每一个腹诊诊察项目,即腹候,均有其特定的诊察部位,并反映诊察的结果,即腹部的症状和体征。现就主要腹候作一介绍。一、腹胀满: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全腹范围。在全腹部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满、胀、里急、痛等。胀,皮肉鼓张,是客观体征。《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可见胀从望诊可得知。满,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涵义,一是满通闷,烦闷是主观感觉,二是盈溢、充盈,是客观征象,看上去膨大、饱满。因此,腹胀、腹满的病人,腹部望诊可见膨大充盈,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腹胀满或腹满在仲景书中颇为多见,如腹满,《伤寒论》中有25处,《金匮要略》有18处。二、胸胁苦满:胸胁,沿左右肋骨弓缘向上直至乳下。在这一部位有满闷不适,既可是自觉症状,又可以是一个他觉的体征,即切按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如《伤寒论》231条说:“……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胸胁苦满只在《伤寒论》96条提到,其余如104条、147条、229条等提到“胸胁满”,其他条文提到的“胸胁烦满”,《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胁逆满、胸胁苦痛”等,均当属此候。三、心下痞硬:心下,心字的原义除了指心脏外,还有一个含义,如《说文解字》所说是“在身之中”。因此心下不是指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之下,而是指剑突下的中上腹部,即鸠尾穴到中脘穴的部位。痞,此处指满闷窒塞感,按诊时为软。硬,当指按诊时有明显抵抗坚实之感。故心下痞硬是指中上腹部有自觉满闷窒塞感,按诊有抵抗感;或按诊有抵抗感,且使满闷窒塞感加重,甚则疼痛;如病人无自觉症状,但按诊时产生满闷窒塞感,甚则疼痛,此种亦称为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在《伤寒论》中凡八见,心下痞凡五见。此外,心下石硬(《伤寒论》135条),心下痞坚(《金匮要略》木防己汤证)的腹候表现与心下痞硬相似,但按压时的抵抗感更强。四、腹痛:腹痛,有的是指病人自觉症状,但有不少是指客观体征,即腹诊时按之则痛,如《伤寒论》137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340条:“小腹满,按之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及“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等等。涉及范围有全腹、中上腹、脐周、少腹等。该腹候在《伤寒论》中凡15见,在《金匮要略》中凡22见。五、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少腹,指脐水平线以下,至耻骨联合及左右腹股沟以上区域。描述少腹部的腹候,《伤寒论》中有6处,《金匮要略》中有8处,共有10种不同提法,如少腹满、少腹满痛、少腹坚痛、少腹硬、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少腹弦急、少腹拘急与少腹肿痞,其中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主要属客观体征,故为代表。此处之硬、满、坚等词的含义同前。急结与弦急、拘急的含义相似,指腹肌紧张明显,按之抵抗强,并伴有较强的压痛。六、心下悸:指胃脘部即中上腹部的悸动感。这种感觉可以是病人自觉症状,即跳动或下垂感;亦可以是指叩诊时手指感到的波动感。心下悸在《伤寒论》中凡5见,在《金匮要略》中凡4见。七、脐下悸:指脐下约二横指处有悸动感。此可以是病人自我感觉似有物跳动或伴有上冲感,亦可以是按诊时手指感觉到的跳动或搏动。脐下悸在《伤寒论》中凡1见,在《金匮要略》中凡2见。第三节仲景腹诊的临床意义一、仲景腹诊的作用和意义: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量腹诊内容,究其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分析病因病机:如《伤寒论》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金匮要略·水气病》:“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在审证求因中腹诊起了重要的作用。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又云:“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伤寒论》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同为腹满,但腹证表现不同,按之痛或不痛,腹满减或不减,病机截然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2、辨病辨证:仲景运用腹诊来辨病、辨证,并与类似病证作鉴别。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妇人受孕后,胞宫逐月而长,停经未满三月,就觉有胎动,其部位且在脐上,这与停经月份不符,故知并非真正胎动,而是癥瘕积聚之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伤寒论》149条:“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3、判断预后:仲景用腹证以判断预后,辨病证之轻重,辨疑证、难证、死证,辨传变。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伤寒论》:“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167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85条)。4、指导治疗:仲景运用腹证来确立治则,指导遣方用药,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伤寒论》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365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并以腹证来作为治疗的宜忌,如《伤寒论》205条云:“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从这些例子中可见仲景根据腹候来决定治疗采取或先里后表,或先表后里,或先本后标,或先急后缓,或提出治疗禁忌。二、仲景腹诊中主要腹候的辨证意义:1、腹胀满:腹胀满或腹满的病机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均可出现腹胀满或腹满,在与脏腑的关系中以与肝、脾、胃、肠的关系最大,但其他脏腑病变亦可见腹胀满或腹满。就腹满为例,仲景书中提到的辨证论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5条)。③腹满时减或伴有间歇性隐痛,多为虚寒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伤寒论》273条、279条)。④黄疸或虚劳病见腹满提示病情较重(《金匮要略·黄疸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⑤阳明病便闭腹满,应多考虑用攻下法(《伤寒论》241条)。⑥阳明病见腹满而哕应考虑病重(《伤寒论》232条)。⑦客观检查腹部不胀大,而自觉腹胀严重,往往是严重的血瘀气滞证(《金匮要略·瘀血病》)。⑧腹满提示腹水(《金匮要略·水气病》)。由此可见,腹满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以脾胃虚寒证为多,特点是按之不痛或时有隐痛或伴有哕;实者以邪实为主,病邪有热邪、寒邪、湿邪、宿食、水饮、瘀血等等。虚实夹杂者,往往提示病情较重。2、胸胁苦满:病变脏腑主要为肝胆。证属病邪侵犯肝胆或胸胁部位,气机不畅,但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如脾胃、肺等的病证影响肝胆或胸胁部位而产生胸胁苦满。病邪主要是热邪,如《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所见,但亦可是寒邪,如《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证见胸胁逆满,或由饮邪所致,如《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见胸胁满微结,《金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证见胸胁支满。至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1条中的“胸胁苦痛”,当属剧烈咳喘而引起的。3、心下痞硬:病变脏腑主要是脾胃。从仲景所述病证和用药看,病变性质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病邪有寒有热或寒热交错,亦可夹有湿邪、痰饮、食积或气机逆乱等。如《伤寒论》163条桂枝人参汤证见心下痞硬,属脾胃虚寒;165条大柴胡汤证的心中痞硬,其性质与心下痞硬相同,部位可能高些,紧靠剑突,证属实热;157条生姜泻心汤证和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均见心下痞硬,证属中焦寒热交错,虚实夹杂。161条旋复代赭汤证见心下痞硬,乃由脾胃气虚,气机上逆所致。4、腹痛:从仲景书中所论腹痛内容看,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热结聚肠胃,如《伤寒论》239条“绕脐痛”,241条“腹满痛”均是有“燥屎”,治疗宜大承气汤。原文讲到腹痛属实热的还有用大陷胸汤(《伤寒论》137条)、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②寒实之邪结聚肠胃,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中寒气,雷鸣切痛……附子粳米汤主之”,“寒疝绕脐痛……大乌头煎主之。”③脾胃虚寒,如《伤寒论》100条:“腹中急痛……与小建中汤。”307条桃花汤证、316条真武汤证、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以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中大建中汤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当归生姜羊肉汤证等的腹痛均属脾胃虚寒。④内有瘀血,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下瘀血汤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还有当归芍药散证的腹痛。⑤气机阻滞,如《伤寒论》318条四逆散证与《金匮要略·奔豚气》奔豚汤证的腹痛。5、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少腹部的腹候提示病变涉及的脏腑主要有大肠、膀胱、子宫及附件,病机以瘀血最多。14处中有10条为瘀血,如《伤寒论》106条桃核承气汤证、124条抵当汤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温经汤证和大黄甘遂汤证等。此外,实热、痰饮、停水、气滞寒凝、气血亏虚等均可出现少腹部腹候。如《伤寒论》137条结胸证见少腹硬满而痛,治用大陷胸汤,《金匮要略》中淋证见小腹弦急,肠痈见少腹肿痞,治用大黄牡丹汤,虚劳见少腹拘急,治用八味肾气丸。6、心下悸:从仲景论述的症状、病机及治疗等有关内容看,心下悸提示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二:一是心阳受损,失于宣通,如《伤寒论》64条,治用桂枝甘草汤,此种情况多以自觉症状为主。二是水饮内停,或水停于胃,或水停下焦,上凌于心。水停于胃者,除可见自觉症状外,叩诊可觉波动感,如《伤寒论》127条、356条均为水停于胃,治疗可用茯苓甘草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与惊悸吐衄胸满瘀血病篇中有水停于胃或膈间而见心下悸者,治疗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半夏麻黄丸。证属水停下焦,上凌于心者,如《伤寒论》82条,治用真武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谓“水在肾,心下悸”。7、脐下悸:脐下悸提示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机逆乱,多见于奔豚病中冲气上逆,病人除有脐下悸外,还可伴有精神不安,心神不宁等症状,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述,治疗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二是水饮内停,尤其是水停下焦,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症见“脐下悸,此为水也”,治用五苓散。第四节腹诊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不少医家对中医腹诊展开了研究。较多的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腹诊内容进行理论探讨、临床运用、整理归纳。亦有医家对腹诊,尤其是仲景腹诊中的主要腹候的产生机理从病理检测、物理检查和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由此明确腹候的辨证意义。在腹诊客观化的研究方面亦有相当成效,有规范腹诊的诊察项目和检测方法以及诊断标准,有腹诊仪器的问世和运用,使腹诊检测的定量成为可能。一、腹诊在临床的应用1、腹诊在急腹症中的应用急腹症由于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舌、脉象变化往往不明显,然腹部症状表现突出,能及时客观地反映病情。李艳冬报道了三种急腹症的腹证表现及治疗依据。其一,李诊治了30例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证见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心下满痛,即均有上腹正中或偏左、偏右的压痛拒按,局部硬(肌肉紧张),反跳痛,根据《金匮要略》:“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本证为实证,又据《伤寒论》103条:“太阳病……,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下急、心中痞硬均指病位在上腹剑突下,为医生按之硬满痛而拒按的体征,同时病人自觉上腹部疼痛。条文互参,少阳证在,又有热结在里的阳明腑实证,故当下之则愈,方用大柴胡汤加减为基本方,除6例并用少量抗生素外,均治愈。其二,李诊治30例急性胆囊炎,其中27例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并胆石症13例)。腹证表现有胸胁苦满、胁下痞硬或痛,即均伴有右上腹胁下硬满拒按,5例有反跳痛,腹证更明显,病人同时又伴有目黄身黄、舌苔黄腻等湿热证。根据《伤寒论》96条、229条、230条等记载的胸胁苦满、胁下痞硬等腹证表现治用小柴胡汤,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因此本证取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多数于1~2周控制急性症状,其中9例并用抗生素,全部临床治愈。其三,诊治24例急性阑尾炎,其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5例。病人腹证表现均有右下腹(少腹)硬、痞、肿、痛拒按,压痛及反跳痛明显,有的局部可触及肿块条索,并胀满的有3例。《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此治以大黄牡丹汤加减,外用大黄、芒硝等份为末,醋调,腹壁外敷,多数治疗一周左右腹证消失,除一例手术治疗外,余23例均临床治愈。张景捷治急性胃炎,患者腹证见胸胁苦满,心下胀满,按腹得“小结胸”证,与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服之,二剂愈。又治小儿哮喘发作,喘咳为肺病,腹诊得患儿有胸胁苦满,腹肌拘挛,脉浮弦,舌灰白,给予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合小柴胡汤,服8剂,腹证去而喘咳止。2、腹诊在专病专科及疑难病中的应用腹诊,尤其是对腹部的切诊,可较直接且客观地了解腹内脏腑的病变,一些腹候的诊察部位与某些脏腑的体表投影部位相合,因此某些腹候的诊察结果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经临床诊察分析提示胸胁苦满可作为肝胆病的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的依据之一。胸胁苦满程度严重者,诊察时手指可觉有抵抗感,此与肌紧张有关,多见于肝胆湿热,此型病人多属肝胆病的急性发作期,随着病情好转,胸胁苦满程度减轻,抵抗感消失。肝气郁结型胸胁苦满较轻,但持续时间可较长,病愈后可消失。心下痞硬可作为脾胃病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心下痞硬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多提示胃有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多属气滞血瘀或湿浊中阻。心下悸,即中上腹部悸动感,尤其是叩诊所得的波动感,又称胃脘部振水音,提示胃内有停水,常与心下痞硬同时存在,然本腹候的出现,表示胃腑传导功能的减弱。辨证多属脾胃虚弱,湿浊内停,苓桂术甘汤是首选基本方。少腹硬满与少腹急结或少腹部压痛可作为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之一。少腹硬满压痛部位往往提示病变所在,根据其程度的轻重及与月经的关系和其他伴有症,可对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盆腔炎等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在儿科中腹诊有其独特的优势,小儿难以辨脉,且不能明确表示主诉,诊腹可得客观体征,如见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按之虚软者,多为疳积。某些癫痫病,有胸胁苦满和腹肌拘挛存在,这是应用柴胡桂枝汤的指征,并且即使癫痫停止发作,也应继续用药,直到腹候消除,这样疗效较为理想。有些疾病虽诊断明确,但按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腹诊可提供辨证论治思路和线索。如张景捷治一肾病综合症患者,尿蛋白始终未能消除,自觉胸胁满闷,腹诊发现右胸胁苦满较显著,腹中有振水音,舌暗,苔薄黄微腻,脉弦,遂与小柴胡汤加茯苓、白术等药,一年痊愈。又如一高血压病人,头眩一年余,体格魁梧,形体肥胖,血压持续在24/15Kpa左右,用平肝潜阳法治疗一月,收效不著。诊腹力为软,提示虚证,遂在原方中加入黄芪40克,并伍入当归、赤芍等药,月余症情好转,三月后症状消失,血压稳定在18/12Kpa左右。二、腹候产生机理的研究腹候产生机制的明了,可进一步明确和丰富腹候在辨证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尚属初浅,有待于进一步深入。1、腹力:即腹壁的张力,按诊时,医者手感得到病人腹壁的软硬度即是,相当于腹满、腹胀。然腹力是客观的,是指全腹的膨胀程度和皮肉的紧张程度。腹部的膨胀程度受腹内脏腑器官的充实度、肿瘤、腹水、腹部皮下脂肪等因素的影响。皮肉紧张程度主要受腹肌、皮下脂肪等因素影响,但是如果腹内脏器充实度高、巨大肿瘤或高度腹水等因素存在时,则可使皮肉紧张度增高。可见,腹力的产生主要决定于腹部情况。但是如果腹部脏器充实度正常,且无肿瘤、腹水等情况存在,则皮肉紧张度是腹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皮肉紧张度的高低,往往与体质强弱程度成正比,而这种皮肉紧张度是全身存在的,故从一定意义上讲,测腹力可了解全身情况,反映体质状况,而体质情况又是决定病证虚实的重要因素。从临床实际看,亦可得到证实。身体强壮者,尤其是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者,其腹力较强,此种人若得病,实证为多;素体虚弱,缺乏锻炼者,腹力弱,如得病,易呈现虚证。然而,如病人有巨大肿瘤,或严重腹水存在,腹力强度特别高,这从腹部局部讲属实证,但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难免受损,故从整体辨证,当属虚实夹杂。2、胸胁苦满:胸胁苦满的出现应是左右两侧均可见,然从临床观察看,以右侧为多,约占80%~90%,而右侧是肝胆在体表的投影部位,因此肝胆病变时易产生胸胁苦满,切诊时更易产生,这与触摸病变部位,导致疼痛,进而反射引起腹肌紧张收缩有关。这种情况在炎性病变时尤为明显。此外,胃、肠、胰腺等脏腑的病变亦可放射产生胸胁苦满。王克勤等介绍日本学者将胸胁苦满分为真性、假性两种,真性者属真皮、结缔组织和浆液性炎症,是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假性者为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其形成机理是与Ⅵ~Ⅷ脊髓胸节有密切关系的腹腔脏器(肝、胃、脾、胰、膈肌)发生病变,通过内脏-体壁反射所致。3、心下痞硬:心下、即中上腹部,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等脏腑所对应的体表位置,当这些脏腑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心下痞硬,其程度与病变轻重有关。如胃的实质性损害较重,则切诊时可引起或加剧疼痛,甚至痛不可近,并反射引起平滑肌痉挛、紧张,而见心下痞硬。如胃的损害轻,胃壁神经末梢感受性没有改变,胃的紧张度降低,胃壁松弛,则切诊时觉抵抗感小,甚至无抵抗感,且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此种情况下,外加压力亦有反觉痞满减轻者,这是因为按压后可增加组织细胞分子内能的不足,促进蠕动,使原来停留于胃的大量气体和毒物易于排空。从中医理论讲,这是气虚导致的气滞,是痞证治疗中加人参的依据。4、胃脘部振水音:胃脘部叩诊发现有振水音,其产生机理与胃的排空延长有直接关系。胃内容物尤其有较多水份时,过久停留在胃(进食或进水后2小时以上),病人除有主诉不适外,可叩诊发现振水音。胃排空延长的原因可有胃平滑肌松弛,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水肿、憩室、肿瘤等多种。从这些原因看,主要有两种,一是胃本身动力不足,二是排空受阻,两者亦可兼有。从中医理论看,证以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为主。5、脐周及少腹部压痛:疼痛的产生与气机不通有关,而气滞的原因众多,其中瘀血是主要原因之一。王阶等认为瘀血腹证出现最多的部位是膀胱部(少腹正中),其次是左右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下腹正中部其腹壁结构有: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外脂肪,其下还有相应脏器如:回肠袢、部分乙状结肠、充盈的膀胱、长大的子宫及附件,偏两侧有左右输尿管。人体因多种病因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表现出瘀血腹证,不同程度地使上述结构发生功能异常。由于脏腑、气血、经络相互关联,内在的病变可以表现于相应的腹诊部位,亦可在不相应的体表部位表现出来,瘀血腹证即反映了这种情况。三、腹诊客观化的研究1、腹诊检测方法、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作腹诊诊察前令病人仰卧,两腿平伸,两手自然置于两旁,取平静放松的姿势。医者站于病人右侧。首先观察病人腹部,正常人腹部不凸不凹为“平腹”,腹部高于胸廓为“隆起”,腹部明显低于胸廓为“凹陷”。然后按以下次序作腹候诊察。这里介绍七种腹候,基本上涵盖了腹诊诊察内容。(1)测腹力:操作方法:医者将手掌手指伸平,整个手掌贴紧病人的腹部,逐步地呈“の”字形按压。边按压,边体会腹壁的张力。诊断标准:腹力等级分为五级:软、偏软、中等、偏实、实。Ⅰ软:腹壁张力弱,感觉不到腹直肌的张力,整个腹壁按之松软。Ⅱ偏软:腹壁张力较弱,可感到正常腹直肌的有弹性的张力,腹直肌外缘腹壁的张力比腹直肌张力弱,此多见于男性;或者腹直肌张力较正常弱,腹直肌外缘腹壁的张力与弱的腹直肌张力相似,此多见于女性。Ⅲ中等:腹壁张力不强不弱,类似于一般正常腹直肌的有弹性的张力,腹直肌外缘腹壁的张力与腹直肌弹性相似或用铅笔或羽毛杆轻划上下腹部的皮肤,边划边注意病人的表情。诊断标准:下腹部腹力软且低于上腹部,或者下腹部感觉差于上腹部,为“脐下不仁(+)”。临床意义:脐下不仁多出现于腹力软的病人中。脐下不仁提示虚证,尤其是肾虚。若得病,实证为多;素体虚弱,缺乏锻炼者,腹力弱,如得病,易呈现虚证。然而,如病人有巨大肿瘤,或严重腹水存在,腹力强度特别高,这从腹部局部讲属实证,但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难免受损,故从整体辨证,当属虚实夹杂。(2)胸胁苦满:胸胁苦满的出现应是左右两侧均可见,然从临床观察看,以右侧为多,约占80%~90%,而右侧是肝胆在体表的投影部位,因此肝胆病变时易产生胸胁苦满,切诊时更易产生,这与触摸病变部位,导致疼痛,进而反射引起腹肌紧张收缩有关。这种情况在炎性病变时尤为明显。此外,胃、肠、胰腺等脏腑的病变亦可放射产生胸胁苦满。王克勤等介绍日本学者将胸胁苦满分为真性、假性两种,真性者属真皮、结缔组织和浆液性炎症,是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假性者为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其形成机理是与Ⅵ~Ⅷ脊髓胸节有密切关系的腹腔脏器(肝、胃、脾、胰、膈肌)发生病变,通过内脏-体壁反射所致。(3)心下痞硬:心下、即中上腹部,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等脏腑所对应的体表位置,当这些脏腑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心下痞硬,其程度与病变轻重有关。如胃的实质性损害较重,则切诊时可引起或加剧疼痛,甚至痛不可近,并反射引起平滑肌痉挛、紧张,而见心下痞硬。如胃的损害轻,胃壁神经末梢感受性没有改变,胃的紧张度降低,胃壁松弛,则切诊时觉抵抗感小,甚至无抵抗感,且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此种情况下,外加压力亦有反觉痞满减轻者,这是因为按压后可增加组织细胞分子内能的不足,促进蠕动,使原来停留于胃的大量气体和毒物易于排空。从中医理论讲,这是气虚导致的气滞,是痞证治疗中加人参的依据。(4)胃脘部振水音:胃脘部叩诊发现有振水音,其产生机理与胃的排空延长有直接关系。胃内容物尤其有较多水份时,过久停留在胃(进食或进水后2小时以上),病人除有主诉不适外,可叩诊发现振水音。胃排空延长的原因可有胃平滑肌松弛,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水肿、憩室、肿瘤等多种。从这些原因看,主要有两种,一是胃本身动力不足,二是排空受阻,两者亦可兼有。从中医理论看,证以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为主。(5)脐周及少腹部压痛:疼痛的产生与气机不通有关,而气滞的原因众多,其中瘀血是主要原因之一。王阶等认为瘀血腹证出现最多的部位是膀胱部(少腹正中),其次是左右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下腹正中部其腹壁结构有: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外脂肪,其下还有相应脏器如:回肠袢、部分乙状结肠、充盈的膀胱、长大的子宫及附件,偏两侧有左右输尿管。人体因多种病因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表现出瘀血腹证,不同程度地使上述结构发生功能异常。由于脏腑、气血、经络相互关联,内在的病变可以表现于相应的腹诊部位,亦可在不相应的体表部位表现出来,瘀血腹证即反映了这种情况。(6)诊脐上悸和脐下悸:脐上动悸点在脐上1~2横指处,脐下动悸点在脐下1~2横指处。操作方法:在上述部位用中指向下由轻到重地按压,注意有无搏动应指。诊断标准:中指重按才感到搏动应指,且搏动力弱为“脐上悸或脐下悸(+)”;中指轻按即感搏动应指,且搏动力较强,为“脐上悸或脐下悸(++)”。临床意义:与心脾病证关系较大,证属心神不宁及脾胃虚弱、水饮停留为多。临床上以脐上悸为多见,其次是脐上悸与脐下悸同时存在,单有脐下悸者较少。2、腹诊仪器的研制和使用:腹诊仪器的问世,使腹诊诊察的客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达到量化。其中腹力测定的量化研究较多,如王琦等研制的腹诊参数检测仪,选择腹壁的压力和位移作为观察指标,以位移的变量来反映腹力的强弱。何新慧等研制的腹力动态测定仪,根据测定对象的腹壁脂肪厚度,选择适应的位移量,通过测定腹壁的反弹力,即张力和抵抗力,来反映腹力的强弱。这些研究使腹力在病证虚实辨证中的作用更为切实可靠。王琦等还利用腹诊参数检测仪对穴位深部温度作测定,以此获得寒热辨证的客观指标。
方子再好,主要看开方子的人,需要辨证处理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蒌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香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牡蛎5克,黄芩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5、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6、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7、治疗脑部积水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麻黄汤) 麻黄15克,甘草8克,生半夏30克8、治疗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生姜6片,大枣12枚9、治疗半身不遂的基础方(小续命汤)麻黄25-40克,杏仁25-40克,大枣12枚,木防己15克,桂枝15-2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川芎15-50克,人参15克,炮附子10克,当归15-5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10、治疗阴天肌肉酸痛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麻杏薏甘汤)麻黄5克,薏苡仁5克,杏仁4克,炙甘草10克11、治疗风疹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麻黄加术汤)麻黄9克,杏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12、治疗产后全身疼痛(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人参汤)桂枝15克,生姜2片,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白芍15克,人参15克13、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经验方(出自《伤寒杂病论》--三黄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14、治疗剧烈牙疼的经验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白虎汤)知母 20克,石膏 50克,甘草 7克,生地 15克,粳米 1调羹1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经验方白术100克,续断20克,大黄10克,枸杞20克,陈皮15克16、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方处方一:(出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补肝汤) 桂枝47克,干姜47克,五味子47克,竹叶16克,旋覆花16克,大枣 12枚,代赭石 16克处方二:(出自《伤寒杂病论》--乌梅丸方)乌梅 300个,黄连250克,蜀椒63克,黄柏94克,细辛94克,当归63克,桂枝156克,炮附子94克,干姜94克,人参94克17、治疗风寒引起的感冒的食疗粥方成人:葱白一段,糯米50克注:将葱白切成小段,待米煮熟后放入,熬至香稠即可。小儿:葱白一段,糯米30-50克,米醋10毫升18、治疗老年性腹泻的食疗粥方山药100克,糯米100克19、促进乳汁分泌的民间验方丝瓜络300克,鲤鱼500克20、孕产妇保健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当归散+白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21、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出自《伤寒杂病论》-发热且舌苔发黄者:大青龙汤)麻黄10克,桂枝15克,杏仁10克,生姜2片,石膏2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22、治疗脱发的经验方(出自《圣济总录》之茯苓饮)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30克23、治疗早上吃的东西下午又吐出来或吃完就吐(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甘草汤)大黄20克,甘草10克24、治疗三叉神经痛(民间验方)以钝物刺激天突穴辅以浓盐水催吐,每日一次。25、治疗肌肉不由自主的震颤(出自《伤寒杂病论》--防己茯苓汤)防己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26、治疗跟骨骨刺(出自《本草纲目》)白术50克,黄芪15克,茯苓30克注:用水煮取一盆,将患处浸于盆中,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27、治疗有小便频繁大便呈颗粒状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麻子仁丸)麻子仁100克,白芍300克,枳实300克,大黄600克,厚朴600克,杏仁600克28、治疗舌苔白小便淡白小腹无异常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15克,炮附子15克,细辛10克29、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胀痛无屁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大黄20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芒硝10克注:芒硝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放入融化即可。30、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厚朴三物汤)厚朴20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31治疗受到惊吓引起的持续心动过速(出自《伤寒杂病论》--奔豚汤)甘草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半夏20克,生姜4片,生葛25克,柴胡1532、治疗胸闷且平躺加剧不口渴(出自《伤寒杂病论》--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15克,杏仁20克,甘草5克33、治疗有舌苔发黄且厚现象的咳嗽(出自《伤寒杂病论》--皂荚丸) 皂荚 40克34、治疗有舌苔发白现象的咳嗽(出自《伤寒杂病论》--射干麻黄汤)射干15克,细辛15克,大枣7枚,麻黄15克,半夏15克,生姜4片,紫苑15克,款冬花15克,五味子15克35、治疗早期肺气肿(出自《伤寒杂病论》--越婢汤方加半夏)麻黄20克,石膏15克,生姜3片,甘草10克,大枣12枚,半夏10克36、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出自《伤寒杂病论》--麻黄加术汤)麻黄10克,甘草5克,杏仁10克,桂枝15克,白术20克37、治疗慢性胃病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15克,生姜3片,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0克,大枣25枚,炙甘草10克,木通10克,吴茱萸1538、治疗患者舌苔发白且胃痛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连汤)黄连15克,桂枝15克,大枣12枚,炙甘草15克,人参15克,干姜10克,生半夏15克39、病人有感冒且吃什么都腹泻食物不消化(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人参汤)桂枝20克,炙甘草20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40、病人一直很瘦弱而且易疲劳(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30克,黄芩15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牡蛎10克,栝楼根20克,炙甘草10克41、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葛根30克,柴胡2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生姜10克,阿胶15克,白朮25克,大枣10枚,茯苓25克,干姜10克,干地黄15克,黄芩15克,炮附子15克,灶心土15克(或赤石脂)42、治疗小腿有鱼鳞状干癣(出自《伤寒杂病论》--抵当汤)水蛭10克,虻虫10克,桃仁20克,生地黄15克43、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葛根20克,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浮萍15克,蝉蜕10克44、治疗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所引起的心脏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肉桂5克45、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牡蛎25克,龙骨20克,大枣12枚,常山15克46、治疗乳癌的经验方方一:(治疗乳癌或乳房中有硬块,尚未溃烂破出时使用)柴胡15克,续断15克,黄芩15克,瓦楞子25克,川芎15克,白芍25克,牡蛎50克,丹皮15克,枳实15克,龙胆草15克,三七15克,乳香15克,炮附子25克,阳起石15克,当归10克,炒麦芽25克,郁金25克注:体力差、足冷,加熟地15克;经期加 桂枝 15克方二:(治疗乳癌已经溃决破口,有恶臭,有黑臭水时使用)柴胡15克,黄芩15克,紫根25克,黄连15克,龙骨25克,牡蛎50克,白术25克,炮附子25克47、身体肥胖平日头晕眼花(出自《伤寒杂病论》-真武汤)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3片,白术10克,炮附子15克48、治疗大病初愈胃不舒服睡眠不好(出自《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栀子25克,豆豉25克49、治疗病人平日腹胀放屁较多(出自《伤寒杂病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5克,生姜3片,生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人参5克50、治疗脐下动悸且伴有心跳加速(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5枚,桂枝15克51、治疗脐下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甘草汤)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52、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出自《伤寒杂病论》干姜附子汤)干姜10克,生附子10克53、感冒同时伴有咳嗽和气喘(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厚朴和杏仁)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生姜2片,大枣12枚,厚朴10克,杏仁15克54、治疗青春痘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加减) 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白术15克55、治疗面部中风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白芍15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35克56、醒酒汤(出自《黄帝内经》)苍术30克,泽泻30克,茜草15克57、抑制病人剧烈疼痛延胡索 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58、强肾固齿的方法炮附子10克,青盐10克注:将上述两味药研磨成粉,每次刷牙时用牙刷蘸取少许刷牙即可。59、急救时涤痰通喉痹(三生饮)生半夏15克,生南星15克,生附子15克60、治疗吃鱼虾海鲜引起的过敏 紫苏叶10克61、补血安神的处方 生姜2片龙眼20克注:将上述两味药煮好后,放入红糖和蜂蜜即可饮用。62、使人心情舒畅的茶饮洛神果一枚,菊花5克,甘草5克,远志2克,冰糖少许63、养护肌肤的方法(玉肌散)白芷15克,薏仁20克,绿豆10克注: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粉,做成面膜。64、治疗总是感觉口苦(出自《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25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2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65、治疗由于小儿口腔溃疡或牙龈发炎引起的发烧的处方葛根5克,黄芩5克,黄柏5克,冰糖8小块66、去除脂肪瘤的方法蓖麻子10克注:把蓖麻子在锅中翻炒几次,待凉了后,取少许涂于患处,用创可贴粘上即可。67、促进头发生长的处方(改善头发稀少)当归 20克,侧柏叶 20克68、通便美容的茶饮柏子仁10克,决明子10克,枸杞10克注:把前两味药炒过之后和枸杞一起用开水泡着喝即可。69、养颜美容的茶饮黄芪5克,甘草5克,旋覆花5克注:将上述三味药用开水泡一会即可饮用。70、补气健身的茶饮黄芪5克,甘草5克,枸杞10克71、使乳房中的乳汁得以顺利流出的处方冬葵子 20克注:用葱白擦拭乳头,用葱叶尖刺一下,即会出奶。如果还没有分泌乳汁,再服用冬葵子汤药。记住,给宝宝喂奶前把乳头用温水擦干净,不然,有异味孩子可能不愿意吃。72、促进乳汁分泌的处方(王不留行15克,穿山甲15克)注:用上述两味药和猪蹄一起煮。73、治疗女性阴痒的方法蛇床子10克注:把该药研磨成粉,涂于患处即可。74、补肾壮阳的方剂巴戟天50克,菟丝子25克,肉苁蓉 50克,黄连5克,黄芪25克注:把以上几味药泡在黄酒中,一个月之后即可服用。75、治疗视物模糊和眼球萎缩柴胡25克,黄芩15克,蕤仁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10克,生姜2片,大枣10克,菊花5枚,白蒺藜20克,决明子10克,巴戟天20克,枸杞10克,川芎20克,牡丹皮20克,桃仁20克,牛膝20克,郁金10克,山茱萸20克,合欢皮15克,夜明砂10克,草决明15克,蛇蜕20克注:将以上药放入黄酒中浸泡2小时以上再熬煮。76、口腔溃疡或生疮五倍子10克注:将该药研磨成粉,涂抹于患处即可。77、帮助醉酒者醒酒的处方苍术15克,泽泻30克78、治疗鼻窦炎的处方辛夷15克,苍术15克,菖蒲15克注:如果患者流清鼻涕,再加干姜15克。如果患者流脓鼻涕,再加杏仁15克,麦门冬15克。79、治疗肺炎的处方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大承气汤苇茎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5克,牡丹皮2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注:如果病人同时有便秘,再加上大黄15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芒硝10克,其中芒硝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80、治疗血崩(出自《伤寒杂病论》—胶艾汤)阿胶15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白芍25克,干地黄 35克81、治疗白带异常处方一:若白带呈黄色,有异味: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0克,白术10克,赤小豆 10克处方二:若白带呈白色,没有异味:炮附子30克,茯苓25克,白术15克,泽泻25克,猪苓15克82、治疗小儿癫痫出自《伤寒杂病论》--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5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83、治疗产后抑郁和产后便秘(出自《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 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25克,生姜3片,大枣5枚84、治疗孕期全身或下肢水肿(出自《伤寒杂病论》--葵子茯苓散)葵子500克,茯苓100克注:将以上药研磨成粉,每次2调羹,每日三次,温水送服。85、治疗孕期见红(出自《伤寒杂病论》--胶艾汤和当归黄芪建中汤)处方一:阿胶15克,艾叶15克,干地黄3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白芍25克,桑寄生15克处方二:桂枝 15克,大枣12枚,炙甘草1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生姜2片,黄芪15克86、治疗肝脓疡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和枳实芍药桔梗散)柴胡15克,黄芩15克,炙甘草15克、枳实25克,白芍15克,桔梗15克87、治疗胃脓疡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枳实芍药桔梗散) 枳实25克,白芍15克,桔梗15克注: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粉,每次一调羹,一日三次,温水送服。88、治疗慢性盲肠炎和腹部及阴部脓疡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薏仁附子败酱散)薏苡仁50克,炮附子10克,败酱草25克注: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粉,每次一调羹,一日三次,温水送服。89、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牡丹皮汤)大黄20克,牡丹皮5克,桃15克,冬瓜仁30克,芒硝15克90、吃了变质食物或食物中毒(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黄甘草汤)大黄15克,甘草5克91、病人经常下痢,吃完饭不久就腹痛肠鸣(出自《伤寒杂病论》--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黄连5克,大枣4枚92、促使患者病危时打嗝不止停止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茯苓四逆汤)茯苓20克,人参5克,生附子15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93、患者呕吐并伴有剧烈头痛(出自《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15克,人参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94、患者吞咽困难(出自《伤寒杂病论》--利膈汤)半夏15克,栀子15克,炮附子15克95、治疗胃癌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黄土汤)甘草15克,干地黄15克,白术15克,炮附子15克,阿胶15克,黄芩15克,灶心土50克注:把灶心土用棉布包好,再与其它药一起煮,如果没有灶心土可以用赤石脂代替,阿胶不用一起煮,待其他药煮好后,放入即可。96、治疗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海金砂15克,五倍子15克97、治疗酗酒造成的便秘麻子仁15克,柏子仁15克,薏仁15克,杏仁15克,当归15克,酸枣仁15克98、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取肉桂50克,艾草50克,煮水,涂抹在皮肤表面即可。煮一次,可以用较长时间。99、治疗肌纤维疼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汤)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5克,大枣15枚,玉竹30克100、治疗疝气和脱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升麻15克101、治疗冻疮和坏疽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102、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逆散)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滑石 10克,五倍子10克,海金砂10克103、治疗失声和咽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散)生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汤药煮好后,用生淀粉放入汤中,待完全吸收后,阴干,制成粉剂,温水送服。104、治疗大肠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桃花汤)赤石脂25克,干姜15克,粳米10克。赤石脂一半生用,一半和其他两味药一起用。待汤药煮好后,将准备生用的赤石脂研磨成粉放入汤中,服下即可。105、治疗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黄连 2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阿胶15克,鸡子黄2枚先煮前三味药,煮好后趁热放入阿胶,取生鸡蛋2个,去壳和蛋清留蛋黄,待汤药稍温,放入蛋黄后立即服用。106、治疗体股癣及疥疮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10克,连翘10克,杏仁10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5克,甘草5克,金银花10克,蝉蜕10克107、治疗眼睛发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栀子15克,炙甘草5克,黄柏15克注:9碗水煮成7碗水,过滤后,用纱布擦拭眼睛.108、治疗黄疸的处方(出自《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15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先把茵陈蒿熬煮,将9碗水煮成6碗,然后将大黄和栀子放入一起熬煮,6碗水煮成3碗。109、治疗肝硬化、肝癌的处方(出自《万病回春)--分消汤和《济生方》--补气健中汤)早期患者:苍术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香附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枳实5克,大腹皮5克,砂仁5克,木香5克,灯心草一把,干姜5克,生姜5克晚期患者:苍术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人参15克,麦门冬15克,黄芩10克注:如果病人感觉非常冷,再加入生硫磺30克,生附子40克,(这两味药熬煮时要用棉布包好)110、治疗肾病引起的全身水肿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神方)夏天使用:绿豆15克,芡实15克,莲子15克,薏仁15克,白果15克,红糖15克冬天使用:红豆15克,龙眼15克,绿豆15克,芡实15克,莲子15克,薏仁15克,白果15克,红糖15克111、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尿路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猪苓汤)猪苓5克,茯苓5克,泽泻5克,滑石5克,阿胶5克112、治疗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附子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炮附子25克113、治疗长期失眠健忘和心率紊乱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炙甘草汤)炙甘草15克,生姜10克,桂枝10克,党参5克,生地黄50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阿胶5克用米酒5碗+水4碗,将前八味药煮取3碗,待凉至微温之时,把阿胶放入,服用。114、治疗痛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桂枝 15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 25克,白术15克115、治疗腹痛并伴有下痢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芩汤)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大枣12枚116、治疗下痢不止的处方(出自《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10克,禹余粮15克117、治疗恶心反胃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 5克,半夏25克,生姜10克,大枣 4枚。118、治疗胃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汤)黄连15克,炙甘草 15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红枣15枚119、治疗乳腺癌的处方(《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牡蛎)柴胡4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2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桂枝10-20克,牡蛎20克120、应付喝酒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柴胡汤+苍术+泽泻)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炙5克,半夏2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苍术25克,泽泻30克在饮酒之前一小时服下。饮酒时,小便会很多,喝酒像喝水一样。121、治疗肠梗阻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大陷胸汤)大黄10克,芒硝10克,甘遂10克。注:大黄煮好后,盛入碗中,放入芒硝,甘遂,即可服用。122、治疗胃下垂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吴茱萸汤+旋复代赭汤) 吴茱萸 10克,生姜20克,大枣8枚,旋覆花10克,代赭石5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炙10克123、治疗子宫癌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抵当汤)水蛭15克,虻虫15克,大黄50克,桃仁20个124、治疗烦躁所致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栀子豆鼓汤)肥栀子4个,香豉3克125、治疗频繁遗精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大枣12枚,龙骨20克,牡蛎10克,炮附子15克126、治疗小儿尿床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5克,大枣12枚,龙骨10克,牡蛎20克127、治疗因外伤阴部所致小便不利或尿血(出自《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桃仁15克,大黄15克,桂枝5克,芒硝5克,炙甘草5克注:其他药煮好后,盛入碗中,将芒硝放入。128、治疗小儿体弱厌食和小儿多动症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建中汤)麦芽糖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炙甘草5克129、治疗乳房肿块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柴胡牡蛎汤)病症较轻者:柴胡 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大枣8枚,半夏25克,牡蛎20克,生姜3片病情较重者:当归20克,生地10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紫根10克,木防己15克,竹茹10克,瓦楞子20克,炒麦芽15克130、治疗痛经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处方一(柴胡+白芍汤):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生姜 2片,炙甘草5克,半夏25克,大枣4枚,白芍40-50克处方二《四物汤》:白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附子15克,熟地黄15克,茜草30克处方三(桃核承气汤):桃仁12克,大黄12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131、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柴胡桂枝汤)柴胡2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炙5克,半夏2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桂枝10-20克132、治疗肠病毒的处方(出自《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10克133、治疗孕妇呕吐不止的方(《伤寒杂病论》--半夏甘草汤和人参半夏干姜汤)处方一:半夏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处方二: 半夏15克,人参10克,干姜 10克注:将上述三味药研磨成粉,每次一调羹,温水送服,每日二到三次。134、治疗呕吐不止和小儿吐奶的处方(出自《伤寒论》--五苓散) 猪苓15克,泽泻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135、治疗体位变换产生的眩晕的处方(出自《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 10克注:如果同时伴有恶心症状,加一味药半夏 15克136、治疗小儿流鼻血(民间验方)鲜藕榨汁一杯,服下即可。137、治疗更年期烦躁(出自《伤寒论》--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干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138、治疗肾炎、肾积水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小青龙汤)麻黄12克,芍药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桂枝6克,炙甘草 6克,细辛 3克,五味子3克139、治疗下肢静脉炎或静脉曲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白芍甘草汤+炮附子+牛膝)白芍40-50克,炙甘草40-50克,炮附子20克,牛膝20克140、治疗眼底病变的处方金银花15克,菊花15克,密蒙花20克,龙胆15克,石决明15克,草决明15克,当归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木贼15克,蝉蜕15克,黄连10克141、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中药药方之一生附子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当归20克,荜拔30克,夜明砂20克,牡丹皮20克,灵芝15克,水蛭10克,赤芍20克
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家学习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实践中出真知。倪海厦,1954年-2012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开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并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更新执照、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1.当医生首先要知道何谓健康,而健康与否是有“六大标准”的,连何谓健康都不知道的,不用谈医病人。2.中医生理学需以《内经》为主、用药以《本草经》为主、开方以《伤寒杂病论》为主。至于我本人的方子,以汉唐两朝为主。网页名即指此。3.感冒在三天内没医好的(中医),再回去多读书。4.善用仲景方的方是经方家,不能用麻黄、桂枝、附子、石膏、皂䇲、硝、黄、甘遂、乌头等的,且视之如猛虎的,就是温病派,或学而无成的经方家。5.经方之所以强过时方(宋元明清以降),因为其效果弘大又迅速。6.时方至清朝叶天士、吴塘,温病学大起,伤寒六经辨证被卫气营血论取代,自此用药轻灵(或称不痛不痒),从此以降,人多以为中医十帖二十帖,半年一年为常事,经方家之「一剂知、二剂已」自此式微。7.一种学问不以时间上的近现代为进步,不以越变越复杂为进步,而以实际效果为主,治的又快又好的方是王道。8.补能恋邪,没事别补。保持心情愉快,天天大便,饮食正常,就是健康。9.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眩人耳目,作植物典很好,但作药典则嫌其杂,后人耳目多眩,以为“多”就是进步,“新”就是好。学者当以《神农本草经》为主,熟练后再谈其他。10.女子之“精华”上行为奶水,下行为月水,逆流入心、肺、髓则为红般性狼疮、肺癌、血癌,积于乳为乳癌。11.C型肝炎不是肝炎,而是感冒病毒入了肝脏,所以治疗C型肝炎的症状是一路医回去,从厥阴治到太阳,症状是逆者走。12.不论西医中医,温病派也罢,经方派也罢、开刀、放射线、气功都行,若不能令人双足发热、睡眠正常、食欲开、二便利者,就是不行,反之就都可以作。13.中国文化要顺天应人,调和阴阳,中医亦如此。西医反之,甚至要取上帝而代之。所以西医惯于纯化与分离,不用天然物,而高纯度的物质对人体不只是负担,而且有害。所以,中医会直接煮金鸡纳树树皮熬汤喝,西医则是提炼奎宁。中医直接用青蒿,西医提炼青蒿素。14.试问青蒿和青蒿素一样吗?柳丁和维他命C一样吗?天然物对人体伤害小得多,是故西药对人体伤害大得多,因为太纯。凡是人“作”出来的东西,大自然不消化的,保特瓶即为一例。类推之,纯化药物会在肝肾堆积。15.传统中医学强在以简驭繁,辨证论治,根本不在乎病名,端在医者运用存乎一心。当学者以为中医药典越厚即是进步,病理论述推陈出新即是进步,则陷于西医窠臼而不自知。孰不知中国文化强在归纳法,故万变不离其宗,而西学重在演绎,所以书本越来越厚。病人越来越多。16.西医是微观医学,会走入死胡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子宫坏割子宫,肝坏换肝,不行的!试问头坏脖子坏是否砍头疗之?17.西药的副作用远大于其疗效,偶发急症用之则可,长治不宜。18.一种药要吃一辈子才能压的住症状,就不算治好,以此观之,西医的不治之症太多。19.当西医说你是遗传,是过敏,表示他在胡扯,以掩示其无知。20.西医药典越写越厚,病名越取越多,此非进步,乃无用之象征。21.中医是科学,西医是科技。22.中医的重点是研究“神”,即内涵,西医则是“形”,且微观,越钻越细。23.中医是数千年下来的实验科学,对像是人,把人当人。西医是近百年的新兴科技,对像是鼠,把人当物。24.中西医的合并不可能,因为风马牛不相及,除非中体西用。也就是说,由中医来诊治,西医负责之前之后的检验即可。25.西医打压中医,不信中医,却打听中医的药来作抗菌试验。26.西医研究中药的方法根本上就是错的,因为中药的作用原理和西药完全南辕北辙。27.西医的牙科、眼科、伤科可以看。但内科不行。严格讲,中医的伤科也比西医好。28.西药是块大饼,由药厂研发,送好处给医生和卫生署,医生帮他口舌,卫生署快速核准,由人民纳税的健保(医保)钱付给药厂,这就是利益输送三剑客。29.破坏、打击中国文化不遗余力的多是中国人。30.医生必须诚实,不会治、不能治就要明讲。31.我在美国从不参加party,不学作人,不交际应酬,全心研究上述几本书(指中医经典),所以才能如此之强,愿学者与我共勉之。32.优良的中医筛选只能用比赛的,只比谁治得又快又好,其他不用多说。如果能治得又快又好,我就认输,并拜他为师,还会到处宣扬其医术,不分何种派别。33.我本来要训练美国人当经方家,比中国人更懂经方的使用,让中国人到美国来跟美国人学中医。34.我治一得血癌的牙医,在美国只收他1250美金,四星期治好,治一心肌梗塞教授,只收他3500美金,许多美国人都说太便宜了,我总想医者父母心,不愿提高价钱,反而是许多中国人嫌我的药贵。吃西药一辈子都愿意,吃我的中药几天就要治好,如此中国人就是贱!钱被砍了两刀还叫好,治这种中国人我永远不会给他折扣的。35.少有中医师愿意将苦心研究出来的药方公诸于世,所以必需重赏,由国家出面研究此药方,再卖给民众,不可由民间企业为之,免得富人长命,穷人短命。36.现在的中医,是中医西医化,说好听是“科学化”,实际上是西医化。怎么没本事让西医中医化呢?中国人可怜啊!
失眠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或醒而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睡,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多梦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失眠在古代医籍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亦有称为“不得卧”者。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疾病中凡是有失眠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本文拟对刘老治疗失眠八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1清泻心火法若邪气内扰心宫,甚至阻碍心神入归之道,心神游弋于外而不能归藏静翕,则可导致实证失眠。刘老认为:就临床所见,火为失眠的最常见病因,这是因为睡眠本是动转静、阳转阴、开转翕的过程,需要收敛、需要平静,是为阴气用事。而火为躁动、为开散,故体内有火最易导致失眠。症见:失眠,心中烦乱,急躁易怒,头痛头晕,甚或热盛动风而见振掉、麻木、偏瘫,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治宜清泻心火,苦寒直折,方用黄连解毒汤。兼大便不通者,用栀子金花汤,即于黄连解毒方中再加大黄通腑泻热。兼有血压高者,刘老则于黄连解毒方中加入自拟三草降压汤。三草者,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是也。其中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泻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刘老十分重视调治病人的睡眠,保证病人获得比较充足的休息,以助于恢复血压。临证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配合应用半夏秫米汤、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方。其中半夏能交通阴阳,是治疗失眠的佳品,但用量须大,当用15-20g。若能与夏枯草相伍,更有妙意,半夏禀夏气方生,喜阳而恶阴;夏枯草至夏则枯,喜阴而恶阳,二药性异,交通阴阳,阳得以入阴,阴得以守神,故能起到安神催眠的作用。又若兼见阴血不足者,刘老则转方用朱砂安神丸。方中用黄连、朱砂清泻心火,重镇安神,用当归、生地养血制火,甘草缓火之急。朱砂临睡冲服,多可获覆杯而卧之效。然朱砂含有汞毒,不可多服,更不可久服,临证当须谨记之。2清宣郁热法若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蕴郁心胸,扰乱心神则致失眠,《伤寒论》中所谓“虚烦不得眠”是也,多伴见心胸烦闷,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等,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加减。方中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芩、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它。豆豉气轻昧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刘老指出:辨此证重在抓住心胸中烦闷不宁、舌红苔黄的主症。但栀子豉汤在临床中较少单独使用,刘老多采用古今接轨、经时结合的方法,将本方与其它方剂联合运用,或仅于它方中加入栀子一味清热宁心,除烦安神,每收佳效。3滋肾清心法盖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得以维持人体水火、阴阳之平衡。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而致失眠。症见:不得卧寐而心中烦,口干口渴,舌红绛、苔黄,脉数或脉洪大,此由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所致。阴亏火旺,故心神不安,不得卧,治用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滋阴清火。刘老指出:本方是治疗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名方。如果少阴肾水亏虚,心火无制而上炎,就会导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所产生的最常见病证就是“心中烦,不得卧”。心烦不得卧寐,是说心烦之证为重而并非一般,其舌脉的特点是:舌质红绛少苔或光绛无苔,甚则舌尖红赤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或弦数等。方中芩、连苦寒以泻心火;鸡子黄、阿胶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肾水;芍药与芩、连相配,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配,酸甘化液以滋阴,同时还能敛热安神以和阴阳。因而全方具有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在临床运用本方时,一定要注意煎服方法:一是阿胶烊化后兑入汤药中;二是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煎,应当等待去滓稍凉时纳入汤中,搅令相得服之。若遵此方法服用本方,临床必收佳效。4滋阴清热利水法本型因阴虚热扰,阳不入阴,故见心烦不得眠,此外,由于水热结于下焦,故尚有口渴,小便不利,舌红少苔,脉数等,治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本方用猪苳淡渗利水,又能入肾以清热,茯苓健脾渗湿,又能入心以宁神;滑石清热以利六腑之邪,泽泻利水而滋阴精之虚。此方在清热利水中,妙在加阿胶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味厚以滋补少阴。由此可见,此方为少阴阴虚有热而水邪不解者设,同时火清阴充,故神得安居静翕,睡眠恢复正常。本证与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虽然都有心烦不寐一证,但本证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故以咳而呕渴,小便不利,舌红苔水滑,脉细数而弦为辨;黄连阿胶汤属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的阴虚火旺证,故以舌质红绛,苔净而光,口燥咽干,脉细数,小便色赤为辨;栀子汤证乃属郁热留扰胸膈,故以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烦郁特甚而使人无可奈何为辨证要点。此等病机不同之处,临床当须明辨之。5清化痰热法若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不寐心烦,多寐易醒,伴见胸闷痰多,头重目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本方原载《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生姜、枳实、橘皮、茯苓、甘草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用以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惊悸口苦等症。此方素为历代医家所推祟,遂又派生出十味温胆汤等多个名方。刘老运用此方得心应手,其加减变化有出神入化之妙。其于痰热内盛,见舌苔黄腻而脉滑者,多用柴芩温胆汤,或加黛蛤散、滑石清热涤痰。对于心血虚少,舌淡脉弱者,则喜用归芎温胆汤,更加合欢、酸枣仁养血宁神。兼有胃气不和者,则重用半夏,酌加秫米,仿《内经》半夏秫米汤之意。由于辨证精确,立法稳妥,故用之效如桴鼓。6益气养血法若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虚,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刘老认为:此种类型主要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其中,以肝血不足为主者用酸枣仁汤,肝血足则魂归于肝而夜寐得安。刘老认为:此证由于肝血不足,血燥生热,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由于肝血不足所出现的心烦而名曰虚烦,所以它与栀子豉汤“火郁”之虚烦不眠则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刘老尤其指出:治疗失眠不寐之证,动手便用酸枣仁汤,服之无效而反归咎于仲景,殊不知失眠一证,心火上炎者有之,火郁懊恼者有之,痰郁火结者亦有之,而执酸枣仁汤一御万变,则吾不知其可也。如果老年人气血两虚,心脾不足,营卫之行涩,而阴阳水火不能相交,所致精神昏昏,而夜反不能睡,切其脉缓软无力,舌质淡嫩的,可用归脾汤加减,送服珍珠粉0.6克。多服几剂,可望见功。或用珍珠母、龙齿、人参、沉香、远志、炙甘草、茯神、夜交藤、夜合花、炒枣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而有安神定志,交通心肾的作用。若心之阴血不足,刘老则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之。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获神、远志安神养心;酸冬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诸药合用,共奏其功。7疏肝清热法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则心烦不寐,伴见: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等,此证多见于女性患者,治宜丹栀逍遥散调畅肝气,补益脾土,兼以清热。刘老指出:妇人善怀而肝气常郁,气有余便是火,火灼肝阴,而使气郁热结,则阴血为之不足。夫气血者,阴与阳也。气血不调,则阴阳乖戾,心肝血燥,则神魂不安,而失眠少寐证则油然而生。本方以柴胡疏肝而开郁,理气以宣热;当归、白芍补血平肝而润燥;丹皮、栀子清三焦浮游之火,平肝凉血以制阳亢;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以安神魂;薄荷升清阳以透木郁,煨姜健胃气以化浊阴。此方疏肝解郁,补血清热,培土伐木,调和阴阳,通利三焦,而交通心肾,故治月经不调,气血阴阳不和之失眠等证而效如桴鼓也。8温补心阳法本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系由心阳亏虚,神明不安所致。张景岳所谓阴寒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正说明了这一机理。戴元礼也提到“阳衰不寐”。症见失眠、惊悸不安、胸闷,舌质淡苔白,脉细等,治宜温补心阳,重镇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中桂枝合甘草,辛甘以扶心阳之虚;生姜配大枣,补中益气兼和营卫;龙骨、牡蛎潜镇心神,定其惊狂。夫胸阳不振,则阴霾内生,痰浊之邪可以迷心,故用蜀漆之辛劫痰以开窍。刘老还特别指出:治疗失眠要注意标本结合的原则,必伏其所主,掌握根本原因,从本治疗,治其所起之因,则无有不酣睡者。针对病因治疗,则近期效果好而远期效果亦佳。不过,在治本的同时,医者也应该兼治其标,也就是斟酌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刘老在临床上较多地使用: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龙骨、牡蛎、珍珠粉、珍珠母、石菖蒲、远志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心神,引心神入归其宅,故治疗失眠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此标本结合,效果更佳。此外就临床所见,失眠有时只是作为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出现,这时只需治疗主要的疾病,而不必刻意治疗失眠,待主要疾病痊愈,失眠这一症状也多会随之消失。例如身痛、瘙痒证等疾病,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或瘙痒而睡眠不安,此时只要治其疼痛或瘙痒即可,痛止、痒罢,则能安眠。9病案举例孙某,女,60岁。1994年1月4日初诊。患者近日因情志不遂而心烦不宁,坐立不安,整夜不能入寐,白昼则体肤作痛,甚则皮肉瞷动。胸胁苦满,口苦,头眩,周身乏力,小便赤涩,大便干结。舌绛,苔白腻,脉沉弦。辨为肝郁化火,痰热扰心之证。治以疏肝清热,化痰安神之法。疏方:柴胡18g,黄芩10g,半夏2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20g枳实10g,炙甘草10g,党参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8g天竺黄12g,豆豉10g,大枣12枚服药七剂,心烦、口苦、头眩症减,每夜能睡四小时,惟觉皮肤热痛,二便少,舌苔白,脉沉,守方再进五剂,烦止寐安,诸症霍然。按语:《灵枢·营卫生会》篇云:“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言人之寤寐与营卫气血阴阳的循环转运有关,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今之治不寐一证,多从心神论治,鲜从气机运转角度考虑。殊不知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抑郁不遂,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阴而导致不寐,可伴有口苦、头眩、胸胁痞满、脉弦等肝胆气机不利之证。又气郁日久,必化火伤阴,炼津成痰,痰火上扰心胸,而使不寐加重,烦躁不宁。本案出现肌肤疼痛、瞤动,乃气火交阻,痰热内扰有动风之象,治疗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的原则,以疏肝开郁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重镇安神为佐,本方由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三方加减而成。用小柴胡汤以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则清热除烦,温胆汤而化痰安神。俾枢转气活,热退痰化,则一身之气机通利,营卫气血相贯如环,阳入于阴,神敛于心肝则人自寐也。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按病因可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按头痛的部位可分太阳头痛(痛在太阳穴连耳部)、阳明头痛(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厥阴头痛(痛在巅顶连目)。按疾病分,感冒、热病及内伤头痛外,耳、鼻、眼、颈的疾病,都可引起头痛,分十二法进行辨治。01疏风散寒用于风寒头痛,症见恶风畏寒,头痛连项,沉重如裹,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治宜疏风散寒,方用疏风散寒汤。药用:苏叶30克,荆芥15克,川芎15克,薄荷10克,细辛6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葱头5个为引。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02祛风散热用于风热头痛,症见头痛昏胀,甚则如裂,满头皆痛,恶风发热,面红口渴,舌红,脉浮数,洽宜疏散风热,方用疏散风热汤。药用:菊花20克,冬桑叶20克,白芷15克,蔓荆子15克,川芎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03祛风化湿用于风湿头痛,症见头痛,前额至巅顶都痛,昏胀如蒙,肢体沉重,面湿润紫暗,舌苔白黄厚,脉滑,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祛风胜湿汤。药用:苍术20克,苍耳子1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茯苓2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饭后服。04平肝潜阳用于肝阳头痛,即高血压,症见头痛而胀,以两侧及巅顶为甚,痛甚头如裂,面红,体胖,多心烦意乱,舌红,脉弦,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潜阳汤。药用:夏枯草15克,菊花15克,桑叶15克,石决明20克,草决明2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枸杞子15克,川牛膝20克,竹叶10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饭后服。05益气升阳用于气虚头痛,症见头痛缠绵日久,多隐隐作痛,遇劳则痛甚,体倦神疲,口淡,纳呆,舌淡,脉缓,治宜益气升阳,方用益气升阳汤。药用:黄芪30克,焦白术20克,人参10克,当归30克,川芎20克,炒白芍20克,桂枝15克,升麻6克,炙甘草12克。水煎3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06滋阴养血用于血虚头痛,症见头痛而晕,有空虚感,心悸易惊,面色少华,体弱,舌淡,脉虚,治宜滋阴养血,方用滋阴养血汤。药用:当归30克,川芎20克,熟地30克,制首乌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炒白芍30克,蔓荆子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3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07补肾填精用于肾虚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头脑空虚,畏寒肢冷,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淡,脉细,治宜补肾填精,方用滋肾填精汤。药用: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20克,枸杞子15克,制首乌30克,生杜仲20克,巴戟天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3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08化痰降逆用于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腹痞闷,纳呆,呕恶,痰多黏喉,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降逆,方用化痰降逆汤。药用: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2克,胆南星12克,川芎15克,天虫15克,全蝎10克,代赭石15克,旋覆花12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2次饭后服。09活血化瘀用于血瘀头痛,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锥如刺,有明显的外伤史,舌暗,有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化瘀汤。药用:当归3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赤芍30克,红花10克,炒土元15克,丹参20克,全竭10克,细辛6克,葱头5个。水煎2次混合,分2次饭后服。10舒肝解郁用于肝郁化火头痛,即神经性头痛,症见呈发作性偏头痛,痛如火烧,不痛时如常人,平时痰多性急,睡眠不宁,每遇精神紧张或心情不舒则发作头痛,发作一次多天不愈,舌淡苔白,脉稍弦,治宜清肝解郁,方用清肝解郁汤。药用:茯苓30克,半夏15克,菖蒲20克,郁金15克,胆南星10克,天虫15克,全蝎10克,细辛6克,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11化浊通窍用于湿浊阻窍,如鼻窦炎头痛,症见鼻塞,流黄涕,头前额连眉棱骨向下压迫样疼痛,终日不减,苔黄厚腻,脉滑,治宜化浊通窍,方用化浊通窍汤。药用: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鹅不食草15克,黄芩15克,全蝎10克,炮山甲10克,皂刺30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葱头5个。水煎2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12化痰通络用于气血瘀阻经络,如颈椎性头痛,症见经常感头晕头痛,痛在后脑部连项背肩部疼痛,时轻时重,与转头动作有关,有时挺起颈部感舒服,舌暗,脉沉涩,治宜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药用:当归15克,川芎15克,葛根20克,炮山甲10克,全蝎10克,天虫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甘草12克。水煎3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治头痛还要注意循经选药。凡头痛以头后部下连颈项者,为太阳经头痛,药选羌活、川芎、独活;头痛以两头角痛痛引耳前后,为少阳经头痛,药选柴胡、桂枝、天麻;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阳明经头痛,药选白芷、天虫、防风、天麻、钩藤;头痛以巅顶颜面者,为厥阴头痛,药选藁本、吴茱萸;头痛偏一侧,药选蔓荆子、白蒺藜。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0%~35%。经方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对后世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何庆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何师坚持方证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失眠,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今天将何庆勇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失眠的病因病机失眠中医学称其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等,失眠受饮食不节、先天不足、情志内伤、劳逸失调、病久体虚等多种因素影响。何师认为失眠的病机为虚实夹杂,主要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火旺、痰浊、热蕴、气血郁滞等,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宁,最终引起失眠。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肺、脾、胃、肾等脏。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若心阴不足,神明失养或心火炽盛,扰乱心神皆可导致失眠、心悸、烦躁等病症,重则影响其他脏腑;肝藏血,若肝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则失眠,或情志内伤,肝气郁滞,血行无力而郁滞脉中,不通则痛导致失眠;肺朝百脉,主治节,伤寒发汗过多或热病后期,余热伤及心肺之阴津,心阴不足导致失眠;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足,心无所养,或内生水饮、痰湿等实邪,浊邪不降,上冲于心而引起失眠;肾为水,心为火,若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则阴阳不和,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经方辨治失眠九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注》曰:“此病发于阴,热在于里。”素体阴虚,病发于少阴,虽感邪不久,然阴虚则邪易化热。肾阴本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扰神而致失眠。临床表现:失眠,心烦,形体偏瘦,精神萎靡,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甚则裂纹,脉微细或弦细。辨证治法:辨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则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疗方用黄连阿胶汤,药物组成:黄连12~15g,黄芩6~9g,阿胶珠9~12g,鸡子黄二枚,白芍6~9g。方解:黄连苦寒;黄芩苦平主诸热,泻火除烦;阿胶珠甘平,主心腹,滋养心肾之阴;鸡子黄补阴血,解热毒;白芍与阿胶珠、鸡子黄合用滋养肾水,与黄芩、黄连配伍降心火。何师认为运用本方有2个要点:①鸡子黄不可缺失;②鸡子黄不能够被溏心鸡蛋替代,否则功效锐减或无效。临证加减:若腰酸痛,小便多,耳鸣,盗汗,可合用六味地黄丸;若心烦,失眠,心悸甚则怔忡,可合用交泰丸;若小便赤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合用导赤散。养血柔肝,清热安神法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正义》曰:“肝阴有亏,相火躁动,冲激上焦。”素体劳累过度或情志不畅,久而阴血内耗,肝血不足,血不养心,虚久化热而致失眠。临床表现:失眠心悸,烦躁不安,眩晕,易疲乏,脾气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辨证治法:辨为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治则为养血柔肝,清热安神;治疗方用酸枣仁汤,药物组成:酸枣仁60~90g,知母、茯苓、川芎各10~20g,生甘草5~10g。方解:酸枣仁入肝经,滋补肝阴;知母苦寒,滋阴清热生津;茯苓宁心止悸,养魂安神;川芎入肝经,疏肝理气;生甘草调和诸药,兼有补中、清热之效。何师认为运用本方有3个要点:①酸枣仁剂量必须大;②服药时间晚饭前1h与睡前2h服用;③若患者严重失眠或彻夜不眠,可改茯苓为茯神,效果更佳,无茯神时,可用茯苓配伍甘松替代。临证加减:若潮热盗汗,面赤,大便干,小便赤,可合用当归六黄汤;若心悸明显,口干渴,疲倦健忘,面色无华者,可合用天王补心丹;若耳鸣,头痛,面红目赤,阴部痒,可合用龙胆泻肝汤。滋养心肺,清退虚热法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心典》曰:“人之有百脉,犹地之有众水。”此病为误汗后或热病后期伤心肺阴液,治节不行,营阴不足,阴虚内燥,燥扰心神而致失眠。临床症状:失眠,心烦,口干舌燥,口苦,小便不利,舌红,苔薄黄,脉微数。辨证治法:辨为心肺阴虚内热证;治则为滋养心肺,清退虚热;治疗方用百合知母汤,药物组成:百合20~30g,知母15~18g。方解:百合味甘平,入心、肺经,安神养阴;知母滋阴清热,润燥除烦,二药合用清心肺中虚热,滋养心肺阴液,共保心神。何师认为百合病的主要方证为口苦,小便赤。故只要出现以上2个症状多可合用此方。临证加减:若有呃逆、恶心呕吐、反酸等胃气上逆的表现,可合用滑石代赭汤;若出现口干、口渴、欲饮水,苔少,可合用瓜蒌牡蛎散;若久咳,伴有黄稠痰,咽痛可合用桔梗汤。滋阴清热,利水渗湿法猪苓汤《伤寒论类方》曰:“咳呕是水气,烦渴是阴虚。”此病为下利久者,水液代谢功能紊乱,阴液亏虚,日久化热,进而水热互结,上攻心神,导致失眠。临床症状:失眠,心烦,口干口渴,咳嗽,呕吐,腹泻,小便不利,舌红,苔少或无苔,脉弦数。辨证治法:辨为阴虚内热,水热互结证;治则为滋阴清热,利水渗湿;治疗方用猪苓汤,药物组成:猪苓、茯苓、阿胶珠、泽泻、滑石各15~20g。方解:猪苓甘平,清热除烦利水;茯苓宁心,健脾利水;泽泻、滑石甘寒,淡利渗湿,清热利小便;阿胶珠滋补肾阴。何师运用本方有2个要点:①遵循仲景本意,使用原方原量,每味药剂量需相同;②本方不可用于汗出者,恐其利小便更伤真阴。临证加减:若口苦,腹满,按之疼痛,大便硬结,可合用大柴胡汤;若下肢水肿或腹水,心悸,喘憋,面色黑者,可合用木防己汤;若持续头晕,头昏沉,耳鸣,可合用泽泻汤。补脾润燥,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正义》曰:“积冷结气,郁久不开,变为火化,故脏气为之燥也。”此病为情志内伤或病久郁而化火,耗损脏阴,心阴亏损,神不内守,导致失眠。临床表现:失眠,焦虑,郁郁寡欢,悲伤喜哭,紧张,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辨证治法:辨为心脾两虚,燥扰心神证;治则为补脾润燥,养心安神;治疗方用甘麦大枣汤,药物组成:浮小麦90~120g,大枣20~30g,生甘草20~30g。方解:浮小麦入心经,清虚热,安心神;大枣、甘草补脾益气。何师多年临床体会:①浮小麦、甘草、大枣三味药缺一不可;②浮小麦剂量必须大于90g,否则无效或疗效锐减。临证加减:若咽中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可合用半夏厚朴汤;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可合用小柴胡汤;若精神恍惚,口苦,小便赤,纳差,可合用百合地黄汤。清透郁热,宽胸除烦法栀子豉汤《注解伤寒论》曰:“今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此病为汗、吐、下后,表邪已去,实邪亦出,然病不愈者,因正气已虚,胸膈仍留有郁热,热蕴于里,心神不宁导致失眠。临床表现:失眠,胸闷或胸痛,心中烦躁,坐立不安,身热,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治法:辨为热郁胸膈,心神不宁证;治则为清透郁热,宽胸除烦;治疗方用栀子豉汤,药物组成:栀子15~25g,淡豆豉9~15g(后下)。方解:栀子苦寒,入心、肺二经,清上焦胸膈郁热,解胸中烦躁;淡豆豉辛凉入肺、胃二经,清上焦与中焦之热,邪在上者,轻而扬之,淡豆豉清胃热则邪从上出,故药后吐,是给邪出路的表现。临证加减:本方仅二味药,稍嫌力薄。若久病后,正气虚少,少气懒言,则加炙甘草,意寓栀子甘草豉汤;若反酸、恶心呕吐明显,加生姜,取意于栀子生姜豉汤;若腹胀满,大便干,可合用栀子厚朴汤。和解少阳,镇惊安神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发微》曰:“以阳明浮热,上蒙脑气,而为谵语,上犯心脏,而致烦惊。”此病为外感伤寒误下后,正气耗伤,邪气由表入里,少阳受邪,胆火上扰,导致失眠。临床表现:失眠,心烦,惊悸恐惧,口苦,胸胁不适,小便不利,肢体沉重,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脉滑数。辨证治法:辨为邪陷少阳,胆火扰心证;治则为和解少阳,镇惊安神;治疗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柴胡18~24g,黄芩、生姜、桂枝、茯苓、生龙骨、煅牡蛎、磁石、党参、大枣、清半夏、生大黄各6~9g。方解:柴胡苦平,通心腹,通少阳之气;黄芩苦寒,清少阳之热;清半夏、生姜和胃化痰;桂枝解表;茯苓宁心安神,利水;大黄泻里热;生龙骨、煅牡蛎、磁石重镇安神;党参、大枣补脾益气,扶正祛邪。何师认为运用本方技巧:①因铅丹有毒,且药房不备,故铅丹常用磁石替代;②生龙骨、煅牡蛎、磁石三药缺一不可,三药收敛神气而镇惊。临证加减:若出现身痛,后背恶寒,手足寒,可合用附子汤;若出现舌暗有瘀斑瘀点,肌肤甲错,女子月经量多伴有血块,可合用桂枝茯苓丸;若出现咳痰、呕吐呃逆、谵语明显者,可合用温胆汤。调和营卫,滋阴潜阳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浅注》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失精家,过于疏泄。”此病为素体不足,加之虚劳过度,肝肾之阴耗损太过,阴阳本为互根互用,阴病及阳,阴阳不和导致失眠。临床症状:头晕目眩,脱发,腹痛,遗精,梦多,舌淡,苔薄白,脉虚或迟。辨为阴阳营卫不和;治则为调和营卫,滋阴潜阳;治疗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生龙骨、生牡蛎各12~15g,炙甘草8~10g。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生牡蛎酸甘化阴;生龙骨辛甘化阳;二者合用固精止遗,滋阴潜阳。何师临床经验为:必须用生龙骨、生牡蛎,生品功效主要为重镇安神,而煅品则常用于收敛固涩、敛汗止血等。临证加减:若气虚少气,乏力,肢体麻木,可加生黄芪,意寓黄芪桂枝五物汤;若精神萎靡,腰膝酸冷,畏寒,小便不利,可合用八味肾气丸;若小腹疼痛,心悸,虚烦不宁,面色白,可合用小建中汤。化痰和胃,调和阴阳法半夏秫米汤《灵枢·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胃中痰湿壅盛,上冲于心,痰蒙心窍,清窍不开,阳气痹阻,心神蒙蔽而致失眠。临床症状:失眠,呃逆嗳气,形体偏胖,纳差,大便黏腻,舌胖大,苔白腻,脉滑。辨证治法:辨为痰湿蕴脾,阴阳不和证,治则为化痰和胃,调和阴阳;治疗方用半夏秫米汤。药物组成:清半夏30~35g,秫米40~50g。方解:清半夏甘温,入太阴、阳明、少阳经,半夏生于夏之半,能通阴阳,燥湿和胃,降逆化痰;秫米甘温和中,益气健脾,养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二药并用化痰湿,补脾胃,开清窍。何师运用本方经验:①因药房不备,遵吴鞠通之意,可用薏苡仁替换秫米;②本方药味少,功效较为单一,临床应注意经方叠用。临证加减:若腹部胀满,纳差,倦怠,大便不畅,可合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若伴有腹满或胃痛,喜按,喜热饮可合用理中丸;若发热,小便不利,口渴,水入则吐,可合用五苓散。何师认为失眠的治疗主要以调和阴阳,补虚泄实为主,提出经方九法辨治失眠。在临床工作中,面对复杂的病情时,应当谨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分清缓急主次,结合多法共同治疗失眠。《金匮要略》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同时,失眠的调护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心情及放松的心态,生活规律,饮食合理,适度运动,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可有效改善失眠。看完何师临床治疗失眠的9个方法,你是否颇有些收获,不如精炼一下,记录下来给身边的人分享分享,同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看看是否又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