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需要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吃什么水果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记住最重要的原则就行:不要吃特别凉的或特别硬的水果。临床上曾有患者吃黄瓜、苹果、桃子,甚至干馒头扎破食管。所以对于肝硬化患者,吃水果一定要细嚼慢咽,榨成果汁可能好些。水果的选择建议维生素含量较高和比较软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香蕉、火龙果等。西瓜最好吃新鲜的,不要冰箱冷藏拿出来冰冰的就食用。苹果、梨子等比较硬的水果还可以蒸一下再吃。还有特别重要一点:一定要食用新鲜的水果,腐败变质、切开比较久的的水果就不要吃了。
项目背景 为了更好的评价肿瘤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性,近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准备针对肿瘤患者开展新冠疫苗接种的临床研究。 招募条件 (1)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既往病理组织学或者影像学确诊的肝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结直肠癌患者。 (2)前期接受过局部或者全身治疗,病情相对稳定,身体状况(ECOG)评分0-2分。 (3)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无疫苗接种的其它禁忌症。 (4)既往未接种过新型冠状疫苗。 (5)能够每隔3个月来医院检查随访。 治疗方案:新冠灭活疫苗(生产商:国药集团),间隔21-28天接种两剂。 随访时长:随访时间1年。 患者获益:本研究将为您免费提供长达1年的新冠病毒抗体滴度、肿瘤标记物、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肝肾功能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等项目检查。 专家出诊安排 孟繁平副主任医师(课题负责人) 专家门诊:北院区门诊楼二层11诊室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王嗣予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北院区门诊楼二层20诊室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六下午 工作时间:8:00-11:30;14:30-17:30 联系方式 手机同微信:13269604662(曹助理) 工作时间:周一~周五 8:00-11:30;14:30-17:30 温馨提示:此号码为项目专用号码,只咨询本项目相关内容,不做疾病诊疗咨询。由于工作关系,不能确保及时接听,以微信咨询为主,绝对保证患者隐私。可添加微信号(微信号同手机号,并注明“参加接种新冠疫苗项目”),工作人员将在工作时间内及时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流行,各个国家均积极倡导注射新冠疫苗,提升群体免疫力,以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流行。为了评价HIV感染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有效性,近期我们将开展一项HIV感染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本项目是在广州实验室的支持下,由王福生院士团队牵头,研究团队人员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目前我们正在邀请HIV感染者参加本项研究,如果您符合下列条件并且想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请您联系我们。入组条件: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60岁以下;确诊HIV感染,准备进行或已经过2年以上的抗病毒治疗;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半年内未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无疫苗接种过敏史,无疫苗接种的其它禁忌证;未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未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参加本研究,您不仅能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生产商:中国国药集团,接种两针,间隔四周),同时还能享受长达1年的免费检测,包括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CD4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等。诚挚邀请您参加我们的研究项目!联系电话:13661336302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爱心门诊 微信二维码:
在疫苗接种禁忌症上提到“严重肝肾疾病”患者不适宜接种,怎么理解呢? 首先,如果目前您正处于肝病的明显活动阶段,比如急性肝炎(包括急性甲肝、戊肝、药物性肝炎等),或者慢性肝病急性发作期(不适症状明显、肝功明显异常),甚至出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情况,不适宜接种疫苗。 第二,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或药物性肝炎等存在免疫紊乱现象的患者,如果您现在病情稳定,且非激素应用患者,可以考虑接种疫苗,但疫苗接种后是否与正常人群等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我们需要酌情考虑。因为接种疫苗或多或少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可能增加病情变化的风险,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密切关注我国疫情的变化情况权衡利弊决策,另一方面做好自我管理,减少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如果只是慢性肝病,病情平稳,无疫苗接种过敏史,可以考虑接种新冠疫苗,并建议注射后1个月内复查一次肝功,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曾经有一位小三阳患者,说抗病毒治疗5年,最近出现了耐药的问题。已经给他换了药。患者还是担心,如果后续治疗中又再次发生耐药,最后是不是就无药可治了? 细问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发现该患者服药期间一直有漏服现象,有时没来得及买药会出现两三天都不服药情况,而且每天的服药时间也经常会改变,这应该就是他容易出现耐药的重要原因。 乙肝病毒并没有被彻底清除 我们知道核苷(酸)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服用抗病毒药后,乙肝病毒的复制很快会受到抑制。但乙肝病毒并没有被清除,只要停药,病毒就会重新复制。 因此,病人必须坚持每天服药,长期治疗,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保持在可以抑制病毒的有效浓度之上,才能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目的。 应重视治疗的“依从性” 据研究表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必须保持服药率在95%以上,也就是说100天治疗漏服的次数不能超过5次。如果每周漏服1次,服药率仅为85.7%,其治疗效果就会从81%下降到25%。 治疗的依从性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还关系到是否会容易导致病毒耐药。 用药的依从性差是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被药物抑制的乙肝病毒并不“甘心失败”,只要遇到时机就会迅速“反扑”。而变异就是它们“反扑”的一个手段。 乙肝病毒耐药的原理 乙肝患者,在未抗病毒之前,大多数乙肝病毒都是对药物敏感的野生病毒株。服药后,它们很快会受到抑制,不再复制新病毒基因了。 当然,也会有极少数病毒抵抗力很强,在药物的攻击下会改变一下自己的基因结构,使自己能够耐受药物的攻击。 这些病毒被我们称之为耐药病毒。如果每天按时服药,血液中始终保持着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浓度,耐药的发生率也会较少。 如果不能坚持服药,吃吃停停或减量服用,病毒抑制不彻底,就会使它们得到“反扑”的机会,发生耐药性变异。久而久之,耐药病毒越来越多,HBV-DNA就会反弹,转氨酶也会再次升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知,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的患者应该坚持每天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漏服,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另外,可以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病毒基因变异耐药检测”,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减少耐药的发生。
目前治疗HIV感染最主要的方法是长期抗病毒治疗,以减少因HIV感染对人体免疫力长期破坏而导致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提高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HIV抗病毒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不同的抗病毒会引起不同的不良反应,个体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以及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或失眠、眩晕、乏力、皮疹等,这些不良反应在治疗开始后的几周内可能较严重,但随着治疗的持续,这些不良反应会逐渐好转(6~12周可自行好转)。但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有的患者可能耐受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自行间断或者中断服药,有些患者甚至因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导致抗病毒治疗的失败。另外,有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还会危及生命。因此,HIV感染者一旦开始抗病毒治疗,应熟知自己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坚持定期到定点门诊进行随访、复诊,尤其是服药的前三月,告知医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并进行相应的化验及检查。总体来说,大多数患者都能适应现有抗病毒治疗药物,并获得期望的抗病毒疗效,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经过处理或者调整方案后,也能够适应治疗。为了让您了解HIV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下面介绍一下HIV抗病毒药常见不良反应、处理方法以及每个药品具体的不良反应,供您参考。
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一般有两种途径: 1、曾经感染的乙肝病毒,但是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强大,消灭了乙型肝炎病毒并且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 2、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所以在打完乙肝疫苗后检查乙肝抗体滴度主要是看其浓度,乙肝抗体滴度的值越大,那就说明受种者抵御乙肝病毒的能力越强。 乙肝疫苗是什么? 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是灭活疫苗。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 新生儿:一岁以内接种的按照0.1.6原则,即第二针跟第三针要间隔5个月。 一岁以上的儿童才适用补种原则,第二针跟第三针间隔2个月以上就可以补种。 HbsAg(+)或不详母亲所生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次乙肝疫苗,但在该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满月龄后,再按0/1/6月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HbsAg(+)母亲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在出生后接种第1剂次乙肝疫苗的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im. 100IU 乙肝免疫球蛋白。 建议对HbsAg(+)母亲所生儿童接种第3剂次乙肝疫苗1-2个月后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10IU/ml,可按照0/1/6月,再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 重点人群: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3针。 乙肝疫苗的初免效果 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95%可产生免疫力。 一般来说,接种第一针(第0个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 接种第二针(第1个月)后,有90%的人产生抗体,但抗体不持久,会随时间消退。 接种第三针(第6个月)后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5%以上,而且抗体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抗体滴度注意事项 乙肝抗体滴度会随之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乙肝抗体的维持时间,根据受种者自身的免疫力来决定的。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 1、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0单位时,表示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良好,无需再次接种。 3、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00国际单位/升者,一般可维持7~10年; 如仅在10~100国际单位/升之间者,则只能维持3~5年。 如果发现已降至10国际单位/升以下时,即应及时予以复种,剂量为10微克。 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其免疫保护作用常可维持7~9年。 打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乙肝疫苗按规定时间接种了3次,但几个月后复查乙肝病毒五项指标,疫苗没有产生效果——乙肝表面抗体始终不产生。大概有以下7种情况: 1、检测方法不精确:实际已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致结果阴性。 这时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检测。 因为有的地方检测方法不先进或不灵敏而得出假阴性结果。 2、免疫反应太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致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 儿童应多次接种乙肝疫苗直至抗体产生。 对3剂次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剂次,并于第2次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成人可接种一剂次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3、已发生隐匿性感染:如按规定时间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 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另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 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表面抗体。 或可检测其他肝病毒标志物,如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e抗原等是否为阳性。 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了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会产生抗—HBs。 4、有乙肝家族史或经常和乙肝患者接触的人:这类人应特别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 乙肝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极高,有一些成员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隐匿状态。 乙肝患者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传播。 但是,即便是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宫内感染乙肝病毒和遗传因素有关。 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能变化至关重要。 5、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有类似情况的人不易产生抗体,如晚期肾病、器官移植后、艾滋病感染者等。 6、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其生物特性有了新的变化,可使乙肝疫苗无法发挥作用。 另外,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所不同。 亚型种类有多种,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的病毒亚型而设,所以难免有顾及不到的亚型,如果是较为罕见的病毒亚型,乙肝疫苗也不会有保护作用。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多个性伴侣者等; 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且无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哪些人群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甲醛过敏者;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15岁以下儿童未完成全程3针乙肝疫苗接种,怎么办? 不需要重新开始3针的接种程序,只要按照接种程序完成未接种的针次即可。 打过疫苗后并不能“一劳永逸”,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也是有寿命的,根据体质不同,抗体保护效果会逐渐减弱,有的甚至3~4年抗体就会消失,所以定期检查乙肝两对半非常重要。 孕妇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推荐使用。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说明书,深圳康泰生物。 2016版,未提及孕妇是否可以使用。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 说明书,华兰生物。 2015版,提及妊娠妇女为禁忌。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说明书,葛兰素史克生物。 2015版,尚未评价HBsAg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当确定利益大于风险并确实需要接种时,才能将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于孕妇。 乙肝两对半检查注意事项 乙肝两对半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的项目,乙肝两对半属于病原性检查,而肝功能属于功能性检查,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就乙肝两对半而言,有全阴、单纯表面抗体阳性(此两者为健康人群)、单纯表面抗原阳性(健康带菌者)、小三阳、大三阳等结果。 其中,大三阳传染性较强,小三阳传染性较弱,健康带菌者不具传染性。 乙肝两对半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乙肝两对半检查前一天尽量不要吃药,尤其是对肝损害的药,如解热镇痛类、激素类的药物等。 2、乙肝两对半检查前注意不能饮酒,以免造成肝脏损伤,且影响检查结果。 3、如果不是单纯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话,最好建议空腹去医院检查。 4、"乙肝小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 表面抗原阳性说明被乙肝病毒感染,不说明病毒侵入,也不能说明病变情况属于乙肝患者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说明有乙肝病毒感染。 表面抗体是综合抗体,如果表面抗体阳性,证明不会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一定要注意抗体的滴度,达不到的情况下也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5、如果E抗原阳性,加上表面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病毒在活跃的复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高,传染性比较强。 6、如果有了E抗体,则说明病毒复制是基本静止的。 但是一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乙肝患者,虽然呈现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仍存在突变株乙肝病毒复制。 这部分人是有传染性的,需要抗病毒治疗。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梅毒分成三期: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三期梅毒。缺乏临床表现,仅血清学检查阳性的梅毒螺旋体感染称潜伏梅毒,感染期在 1 年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其余的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潜伏梅毒。一、梅毒感染有什么表现?1.一期梅毒表现有: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2.二期梅毒表现有: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疹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特,常呈环状或弓形或弧形;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3.三期梅毒表现: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程2年以上。①晚期梅毒:a.皮肤黏膜损害:头面部及四肢伸侧的结节性梅毒疹,大关节附近的近关节结节,皮肤、口腔、舌咽的树胶肿,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导致上腭及鼻中隔穿孔和马鞍鼻。b.骨梅毒,眼梅毒,其他内脏梅毒,累及呼吸道、消化道、肝脾、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②心血管梅毒,可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二、如何确诊梅毒感染?确诊梅毒感染需要结合个人的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2.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或二期皮损尤其扁平湿疣、湿丘疹,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早期可阴性。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中病损部位检查找到梅毒螺旋体,或者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及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可确诊梅毒感染。三、梅毒如何治疗?1.一般原则:①及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②剂量足够,疗程规则。不规则治疗可增多复发及促使晚期损害提前发生;③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④对所有性伴同时进行筛查和治疗。2.各期梅毒的首选治疗药物均为青霉素G。根据分期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的剂型、剂量和疗程。2.1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在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非螺旋体试验评价疗效,如果疗效不确定或怀疑再次感染梅毒,可以增加随访次数。如在治疗后6个月内症状及体征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或持续2周出现血清学检查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应视为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梅毒,对于此类患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应考虑予以重新治疗。推荐经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后,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考虑多西霉素100mg,口服,2 次/天,连续 14天。四环素500mg,4 次/天,口服,连续14天。头孢曲松1~2 g,1次/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对某些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有效,仅当青霉素或多西霉素治疗无效时可以选用。阿奇霉素方案不能用于男-男性交者、合并HIV感染患者和孕妇。2.2 三期梅毒 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对青霉素过敏用以下药物: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 天;或盐酸四环素500 mg,每日4次,连服30天。2.3 神经梅毒推荐方案:青霉素1800~2400万U/天,300~400万U/4h,静脉滴注或持续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若患者依从性好,也可考虑以下方案: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1 次/天,肌肉注射。可考虑在推荐方案或替代方案治疗结束后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在治疗后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检查,直到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治疗后6个月脑脊液细胞计数无下降或治疗后 2 年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未降至完全正常,予以重复治疗。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头孢曲松2g,1次/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2.4 潜伏梅毒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2)晚期潜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潜伏梅毒治疗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 周,肌肉注射,共3次,总剂量720万U。在治疗后第6、12、24个月进行非螺旋体试验评价疗效。青霉素过敏者可考虑:多西霉素100mg,2次/天,口 服,连 续28天。四环素500mg,口服,4次/天,连续28天。
随着HIV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目前HIV感染者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HIV疾病进展,寿命和普通人无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以及年龄的增长,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某些抗病毒药可能也会影响血脂、血糖的代谢,导致感染者血清血脂、血糖水平升高。而血脂代谢异常是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因素。因此,HIV感染者有必要了解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脂,减少因血脂代谢异常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方面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讲解人体血脂代谢异常的管理,以期帮助HIV感染者管理好自己的长期健康。近 30 年来,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 40.40%。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危险。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其中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 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 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 TC、TG、LDL-C 和HDL-C。血脂异常的原因1.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 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另外,长期服用药物也可能导致血脂异常,比如HIV抗病毒药中克力芝可引起甘油三脂升高。2.原发性高脂血症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与血脂异常有关,大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故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筛查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 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包括 TC、LDL-C、HDL-C 和TG);建议 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 3~6 个月测定 1 次血脂。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 :(1)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病史者。(2)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心血管危险评估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控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心血管病临床事件发生危险。由于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个体患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显著不同,调脂治疗能使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获益。应根据个体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在进行危险评估时,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1)LDL-C ≥ 4.9 mmol/L(190 mg/dl)。(2)1.8 mmol/L(70 mg/dl) ≤ LDL-C<4.9 mmol/L(190 mg/dl)且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具有以上情况的个体,在考虑是否需要调脂治疗时,应按照下图的流程进行未来 10 年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血脂异常治疗的意义及调脂达标值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证实,只要能使血清 LDL-C 水平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提倡以降低血清 LDL-C 水平来防控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推荐以 LDL-C 为首要的治疗靶点。应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治疗需要达到的胆固醇基本目标值。通常将 LDL-C 降至某一切点(目标值)。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 ] 患者均属极高危人群。而在非 ASCVD 人群中,则需根据胆固醇水平和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数目多少,进行危险评估,将其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由个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程度决定需要降低 LDL-C 的目标值。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 / 效益比和风险 / 获益比的治疗措施。调脂药物治疗人体血脂代谢途径复杂,有诸多酶、受体和转运蛋白参与。临床上可供选用的调脂药物有许多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1)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2)主要降低 TG 的药物。其中部分调脂药物既能降低胆固醇,又能降低 TG。对于严重的高脂血症,常需多种调脂药联合应用,才能获得良好疗效。1.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加速 LDL 分解代谢或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普罗布考、胆酸螯合剂及其他调脂药(脂必泰、多廿烷醇)等。他汀类药物在 ASCVD 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危险。他汀类已成为防治这类疾病最为重要的药物。所以,为了调脂达标,应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2.主要降低 TG 的药物:有 3 种主要降低 TG 的药物: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3.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可能是血脂异常干预措施的趋势,优势在于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他汀类药物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少、可降低总死亡率,联合调脂方案多由他汀类与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调脂药组成。针对调脂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有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方案。治疗过程的监测饮食与非药物治疗者,开始 3~6 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须每 6 个月 ~1 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 1 次。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 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 6~12 个月复查 1 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 3 个月监测 1 次。如治疗 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调整调脂药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进行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 6 周内复查。调脂药与HIV抗病毒药相互作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可能与HIV抗病毒药存在相互作用,在使用他汀类降脂治疗时,应首先查看下方的药物相互作用表,选择与自己服用抗病毒药无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较小的降脂药品,以免影响抗病毒治疗。观看更多相关视频及文章,请您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请您截屏下面的二维码,打开个人微信,点击右上角的“+”,点击扫一扫,点击右上方的“···”,点击“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您扫码关注黄辉煌大夫的微信公众号“关艾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