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除了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外,还可以影响一种“顽固性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烦恼和无穷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脊髓损伤后疼痛”。据统计,大约有2/3脊髓损伤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后疼痛”,其痛苦程度有时远超过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影响。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脊髓损伤后疼痛”?具体应该根据其疼痛类型而定。 影响“脊髓损伤后疼痛”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脊髓损伤后疼痛”发生的因素有哪些?脊髓损伤后疼痛是否发生与其受伤类型及受伤轻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一般认为“枪击伤”和“机械性损伤”等引起“脊髓损伤后疼痛”的几率比较大。此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发生“损伤后疼痛”也更为普通,但导致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损伤累及脊髓丘脑传导束。 脊髓损伤后疼痛的临床表现?据统计,2/3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疼痛,其中约超40%患者出现严重的顽固性疼痛,常表现为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蚁走样等多种形式。目前,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它们之间有时又相互存在。 如何治疗?1. 肌肉骨骼疼痛:肌肉骨骼疼痛是脊髓损伤后急性期最常见疼痛,疼痛发作多与肌肉收缩、肢体活动、体位变化相关,主要累及肌肉、骨骼及韧带等。 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受伤部位制动,理疗、热疗。 2. 内脏疼痛内脏疼痛为脊髓后表现出胸腔、腹腔或盆腔的一种疼痛,多为钝痛、绞痛及隐痛,范围弥散,难以定位。 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阿片类药物(疗效一般),排除内脏外伤及器质性问题。 3. 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神经病理性疼痛出现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躯体区域的疼痛,表现为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肩-手综合征以及灼性神经痛等,颈髓损伤更易出现。 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物等,局部介入镇痛,星状神经节阻滞。 4. 脊髓损伤平面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在脊髓损伤平面对应的节段性神经分别区域(上下不超过损伤平面2个脊髓节段)出现的顽固性疼痛,主要表现为电击样、枪击样、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有时会合并束带样感觉异常或疼痛。 治疗: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治疗,椎管内介入镇痛,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和脊髓电刺激术(最有效)。 5. 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位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区域,常伴有中枢性感觉减退、幻肢痛和去神经传入性疼痛,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性疼痛(情绪波动、感染等)。大多数表现为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以及电击样等疼痛,常伴有感觉过敏。 治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阿片类药物,脊髓电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鞘内药物输注。 温馨提示:梅加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庐阳区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 周五下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政务区天鹅湖路1号门诊三楼)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头面部常见的疼痛,由于发病时疼痛剧烈,令人难以忍受,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不少患者误诊为“牙疼”,就诊口腔科行“拔牙”治疗,结果是“牙没了、疼依旧”。应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所谓的“1+6”疗法,即1种药物疗法和6种外科疗法。 什么叫“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头面部疼痛,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发作性电击样或刀割样疼痛,突发突止,刷牙、洗脸、吃饭甚至说话能诱发疼痛。中老年人多发,女性多于男性。 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哪些?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不明确的疼痛,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肿瘤等引起。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大致归为:血管压迫、肿瘤压迫、三叉神经病变以及中枢敏化等。 “三叉神经痛”特征临床表现有哪些?1.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单侧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双侧疼痛偶见; 2.疼痛性质:多为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等; 3.有无间歇期:存在间歇期,随着病程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4.持续时间:多为反复发作性、阵发性、突发突止疼痛,持续时间几秒至2分钟等; 5.扳机点:多有“扳机点”(轻微触碰即可诱发剧烈疼痛),多位于鼻翼、口角、齿龈等。 6.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疼痛之外,还存在其他颅神经受损表现。 如何诊断“三叉神经痛”?1.发生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不放射至三叉神经分别以外; 2.疼痛性质为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等; 3.反复发作、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时间几秒至2分钟; 4.面部无害性刺激诱发至少3次疼痛发作; 5.有明确扳机点,刷牙、洗脸、吃饭、说话能诱发疼痛; 6.卡马西平治疗有效,随着病程进展疗效变差; 7.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等。 需与哪些疾病鉴别?1.口腔科疾病,如“牙痛”、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2.结膜充血和流泪的短暂持续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 3.丛集-抽搐综合征; 4.特发性针刺样头痛; 5.非典型面痛; 6.眶上神经炎 7.舌咽神经痛等。 如何选择药物治疗(首选治疗)?1.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对58%-100%患者有效。如出现头晕、嗜睡、剥脱性皮炎等需停药。 2.不能耐受卡马西平者,可选择奥卡西平(二者疗效相当); 3.发作急性期,可适当服用阿片类药物; 4.其他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氯硝西泮等。 6种外科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无效、疗效减退亦或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考虑行外科治疗方法。 第一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阻滞术:用无水酒精甘油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破坏感觉神经细胞达到镇痛效果。不良反应为注射面部区域感觉缺失。 第二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通过球囊对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进行压迫,阻断痛觉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优点在于:创伤小、无痛苦、手术耐受性好,尤其适用合并第一支疼痛患者。缺点在于:面部麻木。 第三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通过对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给予一定温度,阻断痛觉神经传导。优点在于:创伤小、风险小。缺点:有痛,面部麻木,不合适合并第一支疼痛患者。 第四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首选外科治疗方法):基于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学说,通过开颅手术对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进行分离后,采用Teflon棉予以垫开。优点:有效率高、复发率低、面部无麻木。缺点:全麻、开颅。 第五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梳理或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对于三叉神经根部及颅内端无明显血管压迫亦或静脉血管压迫者,可对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行梳理或部分切断术。缺点:全麻、开颅、梳理术(疗效不确切且易复发)和部分切断术(面部麻木)。 第六种外科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通过立体定向技术,采用γ射线破坏三叉神经颅内段神经纤维,阻断痛觉传导。优点:无创。缺点:疗效滞后(多为1月后才有作用)、复发率高、面部麻木。适用于:高龄、体质差、基础疾病多、其他外科治疗不能耐受者。 温馨提示梅加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庐阳区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 周五下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政务区天鹅湖路1号门诊三楼)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作息时间、交通工具以及工作方式的变化,脑溢血和颅脑创伤发病率在逐渐升高,由此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的意识障碍。传统认为意识障碍就是昏迷,其实慢性意识障碍不仅仅包括昏迷,还包含植物人和微小意识状态,它们之间如何去辨别?除了传统康复和药物促醒治疗外,还有哪些外科手段呢? 首先要知晓区别意识障碍的两大内容:觉醒和意识1.觉醒觉醒通过睁眼及脑干反应来表现。就神经解剖而言,它是通过上脑干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来调节的;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而言,清醒状态与皮层丘脑系统内的高能量需求和电活动有关。因而,大脑皮层的激活是通过网状结构-丘脑-皮层或丘脑外途径从上脑干传递的感觉信息而发生的。 2.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对外部和内部刺激做出综合反应的能力,是通过额顶叶与丘脑神经网络连接来起作用的。清醒状态下,觉醒程度与意识程度呈线性关系;在病理状态下,这两种意识成分出现分离。 何为昏迷(coma)?昏迷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其特征是缺乏唤醒和意识。定义的临床特征是完全失去自发或刺唤醒。昏迷没有开眼,脑电图测试显示没有睡眠-觉醒周期。结构损伤通常包括弥漫性皮质或白质损伤,或脑干损伤。在这一阶段存活下来的人将在2到4周内开始觉醒并过渡到VS/无反应清醒状态(UWS)或MCS。 何为植物人(VS)?Vs被认为是一种有觉醒但无意识的状态。病人的眼睛自发地睁开,脑电图测试显示存在睡眠-觉醒周期。这些患者可能会做一些固定的手势动作,比如打呵欠、咀嚼、哭泣、微笑或呻吟,但这些都与上下文无关。这些病人脑干功能得以保留,但皮质功能出现障碍。 何为微小意识(MCS)?MCS的特点是严重的意识损害,保留觉醒和部分意识内容。与VS不同,有与反射行为相区别的可以辨别、有目的的行为。保留了皮质丘脑神经网络连接,患者可能对适当的环境刺激表现出视觉追求、情感反应和手势,但无法在功能上传达他们的想法或感觉。 临床检查和定量评估如何进行?具体来说,应测试7个领域,包括睡眠-觉醒周期、意识、运动技能、听觉功能、视觉功能、沟通和情感完整性。单独的睡眠-觉醒周期,通过观察间歇性的睁开眼来检测有助于区分“昏迷”和“植物人”;而是否存在部分意识有助于区分“植物人”和“微小意识”。 如何治疗?目标:在预防继发性医疗并发症的同时促进患者苏醒。 1.药物治疗1. 金刚烷胺:能促进非穿透性脑外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停药后仍然有助患者恢复。 2. 溴隐亭:不幸的是,本研究样本量低,缺乏实验控制,这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意义。 3. 莫达非尼:它被认为能刺激肾上腺素能、组胺能、谷氨酰胺能活性,并导致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活性降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它在DOC中的应用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4. 哌醋甲酯(利太林;利脑林):最近的一项PET研究表明,哌醋甲酯可能有助于脑损伤后大脑葡萄糖代谢和神经回路的正常化。 5. 唑吡坦:一种镇静催眠药和GABA激动剂。存在短暂、矛盾的觉醒效应,但疗效甚微 6. 左旋多巴: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前体。对有帕金森症症状和神经放射学证据显示多巴胺能通路受损的vs和MCS患者效果更好。 2.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康复治疗包括 高压氧、针灸、穴位按摩以及音乐等综合治疗。 3.外科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术通过头皮电极对大脑进行持续低功率电刺激,来激活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神经元活动,联合神经康复能提高皮层的可塑性促进患者康复,尤其对于“微小意识”有一定疗效。 重复经颅磁刺激术通过给予颅脑磁刺激来促进神经突触传递,因而有助于“昏迷”患者的神经传导恢复。 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通过对丘脑核团植入电极进行间断性刺激,来促进神经网络的重塑和恢复。 脊髓电刺激术通过在上颈段(C2-4)硬脊膜背侧正中植入电极来刺激激活网状上行系统、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皮层兴奋性。 梅加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庐阳区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 周五下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政务区天鹅湖路1号门诊三楼)
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多出生后1月内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目前,尽管脑瘫尚无根治方法,但包括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却能为大部分患者带来福音。 致病因素有哪些?小儿脑瘫是一种综合征,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认为从出生前后1个月内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继而引起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所有因素均视为危险因素。 1)产前因素孕妇服用致畸药物、接触放射射线、重金属污染、胎盘早剥、宫内发育迟缓、宫内窘迫、宫内感染等; 2)产时因素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及产伤等; 3)新生儿期因素早产儿(小于37周)、低体重(小于2.5公斤)、高非结合胆红素性脑病以及脑炎、等 4)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多胎妊娠以及胎儿脑解剖异常等。 临床表现有哪些?除出现运动和姿势异常外,可合并癫痫、智力低下及感知觉障碍等,临床表现不一、因病情而异。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患儿粗大动作及精细动作发育落后,运动减少、吸吮觅食反应差; 2)肌张力异常肢体及躯干出现肌张力增高,尤其以双下肢多见。 3)姿势异常坐位或直立时,出现如“剪刀”步态、尖足、足内翻或外翻等。 4)其它原始反射延缓甚至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迟缓出现,后期出现反射亢进等。 小儿脑瘫的分型?脑瘫目前尚无统一分型,综合国内外文献,大致可分为:痉挛型、运动异常型、共济失调型、僵直型、肌张力下降型以及混合型,其中痉挛型占大多数(约65-82%)。 小儿脑瘫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采用药物、康复功能训练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来缓解症状,治疗应尽早进行。 1.药物治疗常用口服药物为安坦和巴氯芬,通过阻断中枢性胆碱能受体及突触传递,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 2.功能训练治疗1. 功能训练:通过躯体训练、技能训练、水疗、语言、矫形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残存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 3.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痉挛型小儿脑瘫,可通过手术缓解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改善异常姿势,以便获得最大功能恢复。 1)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通过对脊神经后根在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下进行高分选后选择性切断,优点:解除痉挛的同时,成功地保留感觉功能。当前治疗主要方法之一。 2)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对于痉挛症状局限者,且尚未形成固定挛缩畸形者,可以选择。如肘部痉挛的肌皮神经SPN术、腕关节和手指痉挛的尺神经、正中神经SPN术以及踝痉挛的胫神经SPN术等。 3)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于靶点的选择及长期随访存在争议。 4)鞘内巴氯芬泵(CIBI)通过程控泵和导管将巴氯芬药物按照设计剂量直接持续性注入脑脊液中,对缓解痉挛性脑瘫效果显著。优点:剂量少、副作用小、剂量可调可控,缺点:感染、设备故障、多次定期给药以及价格昂贵。 5)矫形手术对出现肢体关节严重挛缩畸形时,需要对其进行矫形和功能训练。 温馨提示:梅加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庐阳区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 周五下午(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政务区天鹅湖路1号门诊三楼)
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一般首先就诊皮肤科或其他内科进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后不遗留头面部疼痛,大约有1/3患者会在头面部不同部位遗留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些带状疱疹后面痛患者往往会经历曲折而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其间的艰辛与痛苦只有患者与家属能够体会,近期在门诊遇到不少此类患者。可以说:他们终于有幸遇到了专业医生,现将三位带状疱疹后面痛患者寻医治疗情况作一叙述: 第一位:带状疱疹后面痛5年,严重影响进食这是一位身材消瘦、面容憔悴的老太太,是同行就诊后推荐至我门诊。在子女陪同下搀扶至门诊,5年前因带状疱疹不幸遗留面部疼痛,曾服药很多(比如:普瑞巴林、布洛芬等,也做过针灸等,但几乎无效,因为面痛严重影响进食致使身体消瘦、精神状态差。坐在诊间的凳子上,经几番询问病史及查体后,给予详细病史发展及其机制讲解后,老人家一双深邃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睛流露出几许哀求。在安抚老太太并与家属沟通后,安排住院给予射频治疗。清晰地记得老太太在射频结束叫老太太咬咬牙床看痛不痛时,看着老太太半信半疑地先轻轻地咬咬牙,发现真不痛后才敢用力咬咬牙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医生真不痛了,连舌尖的疼痛都消失了,看着老太太双眼打转的泪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深感欣慰! 第二位:带状疱疹后面痛2月,经神经内科门诊转诊至我门诊这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面部患带状疱疹,前期进行了及时抗病毒治疗,虽然疱疹消失了,但遗留了耳后、太阳穴、外耳道及下颌部疼痛。曾就诊疼痛科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但疼痛没有任何缓解;后来就诊神经内科,据患者家属说,医生听说外耳道疼痛,竟然开了头孢类消炎药回家服用,结果肯定是无效。在万般无奈之下,转诊至我门诊,考虑病史较短(三个月内),给予行门诊介入镇痛治疗三次,疼痛基本消失。记得病人和家属深情地跟我说:“还是有幸遇到了专业的好医生。” 第三位:带状疱疹住院治疗期间疼痛不能缓解,经好大夫联系前来就诊这也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一月前因头面部带状疱疹经住院抗病毒等治疗后遗留头面部疼痛,期间在当地医院行封闭、针灸及药物治疗,基本无疗效后通过好大夫联系就诊我门诊。记得老爷子见到我后,痛苦面容、心情低落,在寻诊后,在门诊进行介入镇痛治疗,大约十几分钟后老爷子笑着跟我交流了,经门诊治疗2次,疼痛缓解约80%,病人自诉不影响正常饮食与生活,准备再进行一次镇痛治疗。 总结带状疱疹后疼痛不可怕,可怕的是治疗不及时,更可怕的是没遇到专业的好医生。带状疱疹后面痛外科治疗方法很多,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病人方法选择不一样。
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帕金森病患者也居高不下。然而,人们对帕金森病的症状、治疗以及饮食等都知道有哪些呢?它又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有哪些方式以及注意呢?下面将相关问题逐一进行简述。 1. 什么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英国伦敦的James Parkinson医生首次对一类患者症状进行描述。主要表现为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三主症。随着研究进展,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处理运动症状(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存在便秘、睡眠障碍、面部油脂多以及多汗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怎样?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疾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据我国流行病学区域而言,65岁以上人口,男性患病率约为1.7%,而女性约为1.6%,我国目前大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约40-50%。 2. 帕金森病的病因有哪些?遗传因素:约10-15%,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多见; 环境因素:约80%,最多见因素。常见于山区长期饮用地下水、重金属或化工厂接触者、长期接触除草剂农民帕友以及接触油漆等工人帕友。 老年及其他因素等:约5%。 3. 帕金森病能治愈吗?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元变性加重,症状也随之加重,因而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尚不能根治。 4. 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是怎样的?帕金森病分为前驱期和临床期,前驱期因为尚未出现运动症状,仅表现为嗅觉障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以及植物神经症状,此时无需服药;此期大约10-15年。临床期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即为药物蜜月期,此期患者通过服用以美多巴为主的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大约为3-5年;中期出现药物并发症、开关现象/异动症等,此期需行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晚期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和运动受限,此期需专人看护和康复锻炼。 5. 帕金森病如何选择治疗措施?5.1 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式)以左旋多巴为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息宁、泰舒达、森福罗、溴隐亭、苯海索、金刚烷胺等,围绕补充多巴胺亦或减少其代谢、增加受体敏感性等治疗。 5.2 手术治疗1)立体定向深部核团毁损治疗,因其仅能缓解当时症状,对病程进展无能为力,且不能行双侧毁损,因为会出现吞咽、声音等功能障碍,此外仅对震颤僵直有效、对运动迟缓无效。 2)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靶点进行刺激,因其是可逆、可调、可控,可以通过调控刺激参数从容应对疾病进展。 5.3 康复锻炼及饮食训练: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还要注意饮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少吃肥肉及油脂类含量高食物,同时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1.5小时服用美多巴,因为食物蛋白代谢的氨基酸会影响左旋多巴的吸收。 6. “脑起搏器”是如何安装的?需要患者做哪些?脑起搏器分两步安装:第一步:清醒状态下向脑深部核团植入刺激电极:堪称核心关键步骤, 这个过程患者是清醒的,但无任何痛苦,避免紧张和害怕。当电极植入脑深部核团后,术中会临时接入脉冲发生器进行刺激测试,医生会与患者沟通进行运动功能(震颤和僵直)评估,以此来判断电极植入位置的精准性,目的在于确保疗效。 第二步是植入脉冲发生器当测试提示电极植入满意后再进行脉冲发生器植入,此过程为短暂的全麻(30-45分钟),在脉冲发生器植入后再次测试线路通畅后,手术成功。 7 “脑起搏器”术后患者会出现哪些反应以及如何应对?1)术后“麻醉效应”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萎缩”,因而对手术及麻醉耐受性存在不同影响。“脑萎缩”严重的老年者,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慢,表现为神志似醒非醒的朦胧状态,此过程大约持续7-10天;对于脑组织饱满患者而言,这种现象出现率比较低。 2)药物戒断现象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谵妄、躁狂等精神症状,可能与药物突然停用有关,术后通常要恢复到术前用药,包括药物品种、剂量和服药次数。 3)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短暂改善术后“脑起搏器”仍为关闭状态,要等到4周后才会开机,那时才会看到疗效。当然,病人会在术后前几天会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但一周后症状看似好转现象又消失了,出现这种现象别担心,这是因为电极植入核团后出现的“微毁损效应”,在一周后这种效应的水肿期就会消失,因而好转的现象也会消失。 8 “脑起搏器”术后什么时候开机?需要患者做哪些?脑起搏器一般在植入术后4周开机,对于病情重的患者而言,在2周后可以开机以微小电流进行预先刺激。 9. 患者需做哪些准备:对于患者而言,需停止服药12小时,且为早晨最好。 程控时间一般比较长,医生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有无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来调控参数。 10. “脑起搏器”植入后还需要服药吗?脑起搏器开机后,是需要服药的,一般对于STN-DBS而言,其药物可以减少到一半;对于Gpi-DBS而言,药物剂量难以减少。 11. “脑起搏器”能控制所有症状吗?“脑起搏器”主要是控制骨骼肌的症状,因而主要是控制四肢(双上肢、双下肢)的运动症状,对于中线部位(吞咽、言语等)运动症状以及便秘、多汗、睡眠障碍、嗅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几乎无效。当然,随着服药剂量的减少,能减轻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症状。 12. “脑起搏器”植入后需要预防癫痫治疗吗?脑起搏器植入过程是将电极穿刺大脑皮层-纤维束-深部核团,因为需要预防行抗癫痫治疗,一般首选丙戊酸钠(0.2/片,一次一片,一日三次),如无癫痫发作史,大约服药1-2周即可。 13. “脑起搏器”没电了怎么办?脑起搏器电量耗竭时,此时需住院重新更换脉冲发生器即可,颅内电极无需更换。 14. “脑起搏器”术后能看电视吗?脑起搏器术后看电视、使用手机等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但不能接触强磁场如医院的磁共振检查,还有就是乘坐飞机或高铁时的安检“刷子”要避开,防止脉冲发生器突出关机。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胶质瘤手术治疗成为其一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因为胶质瘤作为颅内最常见原发性肿瘤,而且其绝大部分为恶性胶质瘤。就其治疗而言,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其恶性程度、手术切除程度以及对放化疗敏感程度等成为决定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大部分患者对其治疗不甚了解,为此本文将就其发病、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作一叙述,目的在于尽力解除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疑惑。头颅CT/MR检查提示:肿瘤全切除。一种起源于颅内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为颅内最常见原发性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约为5-8人/百万,占颅内恶性肿瘤比例高达8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神经局灶症状:偏瘫、失语、癫痫、二便失禁等。胶质瘤WHO分为四级:I级(良性)、II级(低级别/低度恶性)、III级和IV级(高级别/高度恶性)。I级胶质瘤:手术等体积可治愈;II-IV级胶质瘤: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均延长生存周期,尚不能治愈。这既是患者及其家属关心问题,也是医学及医生最难解决的难题,肿瘤部位起着重要因素:1)对于亚功能区胶质瘤而言:全切除甚或扩大全切除成为治疗的第一步,术后根据病理分子检测决定下一步化疗及放疗,不仅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也不会过于影响患者生存治疗。2)对于功能区或脑深部胶质瘤而言:片面最求所谓的“全切除”,不仅会导致患者偏瘫、失语、二便功能障碍,还会直接导致患者昏迷等;因而有悖医学的“人文意义”。对此,姑息性治疗,在尽量不影响功能前提下手术明确病理性质(定向活检),后期根据病理进行下一步化疗等。术前工作:通过功能磁共振(fMR)勾勒肿瘤与功能区空间位置关系;术中操作: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术中磁共振、唤醒麻醉等技术。对于高级别胶质瘤(WHOIII和IV级):必须行全脑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WHOII级):高危因素必须做;低危因素可选择单独放疗或化疗等放疗时间:一般为术后3-6周内开始;放疗形式:应选择全脑普通放疗,伽马刀不合适。根据病理结果,结合手术切除程度、放疗计划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考量,目前主要以“替莫唑胺”为主治疗,还有抗血管治疗如贝伐单抗、阿帕替尼,以及免疫治疗等。空腹4小时;提前半小时吃止吐药;服用TMZ后需空腹1小时;不能吞咽患者可考虑酸性果汁溶化后服用;28天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服药前建议检查血常规和生化;一般连续做完6个疗程再行头颅MR检查评估。对于非重要功能区复发胶质瘤,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可考虑再手术,但5年内仅能全脑放疗一次,需继续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在6个疗程结束后根据情况可继续追加疗程。梅加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周一下午:神经外科专家门诊,安徽省立医院总院(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周五下午:疼痛外科专病,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天鹅湖路1号,门诊三楼)
治疗前患者是一位来自河南年近九旬的老人家,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十余年,期间在某医院治疗,结果效果根本不理想。后来,通过互联网了解我们在这方面很有造诣,而且患者反应声誉好,于是慕名前来就诊。入院后经综合评估,决定给老人家实施“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手术当天,梅加明副主任医师通过多年娴熟经验,只见在口角外侧穿刺一针,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针到位”,将“球囊”精准置入到位,通过短暂压迫后予以拔除。术后,老人家谨慎地咬咬牙、摸摸脸,发现面颊部十余年的疼痛居然消失了,激动万分,次日出院开心踏上回家旅途。治疗后治疗后0天术后疼痛即刻消失。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神经根部(出脑干端)被血管长期压迫导致脱髓鞘,进而发展为神经纤维之间短路,最终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起始一般表现为单侧眼周肌肉不自主抽动,进而发展为面颊部肌肉、口角肌肉不自主抽动,严重时导致眼睑睁开困难、口角显著歪斜。症状出现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越紧张症状越重;2)越想控制症状越明显;3)安静状态或无人环境、睡眠时症状消失,见陌生人、紧张时症状出现。 关于其治疗来说,1)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尝试口服一点卡马西平,但需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比如剥脱性皮炎;2)肉毒素治疗:一般注射一次仅能使症状缓解3-6个月,多次注射后机体形成抗体(就像注射疫苗一样,机体形成抗体)后就无效;3)射频治疗:门诊也见到少许这样既往做个射频的患者,基本上是牺牲面神经轻-中度瘫痪来换取所谓的症状缓解;4)目前国际治疗金标准——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面神经跟显微血管减压术,关键一方面需要就诊单位具有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操作就在血管和从脑干及其发出的神经上分离)、另一方面需要就诊单位具有经验丰富的电生理医生和相应先进的电生理监测设备(一旦压迫神经的血管被充分垫开,电生理监测会显示原先的AMR波会完全消失,即使提高刺激阈值AMR波依旧消失,这是确保手术疗效的重要保障)。 手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情况:一般手术后面肌抽动症状会即刻消失,少部分会出现延迟小时,极少部分无效。 对于有满头秀发的女性而言,可以仅对手术部位进行毛发处理,其他部位秀发可以保留。 疗效如何,见下面视频立即秒懂!长发女性的秀发也保留的很满意!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颊部发作性疼痛,呈“触电”样,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发作前无明显征兆,刷牙、洗脸、吃饭、说话甚至风吹等均能诱发疼痛,起始口服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三叉神经痛特效药、其次为普瑞巴林)有效,随着病程进展、疼痛程度加重,药物逐渐降低直至无法缓解疼痛,此类患者由于被疼痛长期折磨,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恐惧,对生活激情减低。 三叉神经痛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诊断,头颅MR检查一方面可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比如排除颅内是否有三叉神经鞘瘤、胆脂瘤等),另一方面仔细甄别三叉神经根及颅内段是否存在明显血管压迫。 三叉神经痛治疗:前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一部分患者经口服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对于后期药物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比如剥脱性皮炎、顽固性头晕等)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球囊压迫或显微血管减压术),也可以考虑放射治疗(伽马刀治疗)、因其见效慢、有效率相对低、复发率相对高,故而求其次。 显微血管减压术还是球囊压迫术,该如何选择? 显微血管减压术:如果患者年龄不大、没有严重基础疾病(心脏手术等),且头颅MRTA检查提示三叉神经根及颅内段被血管压迫明显;如满足这三个条件,建议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相对是一种去除病因的手术),优点在于:去除血管压迫神经的病因(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学说”)、术后无明显面部麻木等不适感、复发率相对低;缺点在于:需要开颅(从乳突后方形成骨瓣)、术中直接面对众多颅神经(外展神经、面听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等)、血管(小脑上动脉及分支、岩静脉及分支、小脑前下动脉等)、脑干(三叉神经发出的地方)、术后感染率相对较高等。 球囊压迫术:是通过套管穿刺针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通过套管针精准到达(需要一定技术,不然后面无法使得充盈的球囊成为“梨形”),通过向球囊内注射造影剂使得球囊成为所谓的“梨形”对三叉神经神经进行压迫数分钟。术中只要成“梨”满意,术后几乎100%疼痛即刻消失,当然也存在极低概率“穿刺不成功”、成“梨”不满意亦或无法“成梨”情况。由于三叉神经纤维包含细纤维(控制疼温觉)和粗纤维(控制触觉),故而术后疼痛消失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面部感觉减退(麻木感),术后3-6个月会一定程度缓解。优点在于:微创不开颅、舒适无痛苦、手术时间短、风险相对低;缺点在于:是一种破坏性手术,故而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眼部不适感。适应人群:年高岁数大、基础疾病多(心脏病、肺气肿等)、身体状况差、惧怕开颅、以及显微血管减压或伽马刀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显微血管减压术与球囊压迫术,都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各有优缺点,是一种技术互补! 对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而言,可以考虑行“球囊压迫术”;原因在于:如再次行开颅手术,一方面术中之间的Teflon棉(隔离血管与神经的垫片)与神经、血管及脑干存在黏连,难以分离,无疑增加手术风险;另一方面,在分离与神经黏连的Teflon棉势必对神经造成机械性损伤; 对于球囊压迫术无效患者而言,也可以考虑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或/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因为球囊压迫术压迫的是三叉神经半月节(疼痛的二级中枢);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处理三叉神经出脑干端及颅内段压迫的血管,如术中未见明显血管压迫(尤其是动脉,大多为小脑上动脉)可以当时行感觉根梳理甚或切断,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进而有效控制疼痛。 关于显微血管减压术(3D模式视频)和球囊压迫如何成“梨”详见下面视频!